茯茶文化讲解,茯茶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 2019-11-12
黑茶茯茶 黑茶和茯茶 天茯茶黑茶

黑茶茯茶。

古时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利用茶来安边治边。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茯茶历史沿革

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魅力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这三大无法复制的硬性条件。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181.93-2.19%]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决策层决定把茶叶的加工制作转移到茶产地去,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历史铭记时代呼唤--泾阳茯砖茶的辉煌复兴

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

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烟,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泾阳茯茶近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于是在泾阳大地上,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这一进程正如火如荼。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泾阳县已成立了茶业协会,组建了人民茯茶研究所,倾全力挖掘搜救传统工艺,旨在重点扶持泾阳茯砖茶这条绵延的血脉。

"泾阳茯砖茶要重出江湖必须两手抓。"有关专家认为:"我们一手要抓茶叶的制作内功,另一手要扩延茶叶宣传的外力。"茶叶的振兴,是一个战略的布局,既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未来。县长何建军指出:"我们既要有权宜之计,继续保持与湖南的传统业务联系,又要有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把原料基地最终移至我们眼皮底下--陕南逶迤无际的茶园,这是我们跨入近期目标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泾阳茯砖茶这一完全按传统手工艺加工生产的在泾阳大地绝迹了半个多世纪后,今天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她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期待着新时代的重新拥抱。我们相信,"泾阳茯砖茶"重振雄风,走向辉煌,指日可待。

cy316.coM延伸阅读

黑茶文化,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黑茶文化,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神农茶祖与安化黑茶

说到黑茶文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神农发现茶的故事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树最初是野生,茶祖在湖南(株洲炎帝陵),茶源始三湘。

湖南是"茶祖之地",而安化地质与生态环境独特,产茶历史悠久。

安化野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据此,历史学家和茶叶专家推断,神农尝茶始为安化野茶。

一般认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仅仅把茶作为—种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

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治病的药物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汤汁饮用。

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带已用茶 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

东周: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载,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秦统一六国后,四川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向陕西河南等地传播,后逐渐沿着长江中下游推移。

西汉:《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是茶叶进行商业贸易的最早记述。

东汉:华佗的《食论》提出“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用效能的首次记述。

三国两晋

《三国志》记载了东吴君主孙皓(孙权后代)“赐茶茗以当酒”的故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中有句:“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所所作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国茶树的发源原地。

东晋《晋书》载:谢安桓温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知客,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南北朝

南朝地处茶产地附近饮茶极为普遍。至北魏孝文帝归顺北朝的人日益增多。但在南北朝初期,茶是作为贡品出现的实行汉化政策。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们为了逃避现实在南方成为普遍饮品。整日作诗品茶。

使茶叶消费激增,茶唐朝唐代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因茶性寒回甘,能提神醒脑,所以很受欢迎。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讲的黑茶文化,以及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不同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不同,具体如下:

六堡茶的历史沿革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县。

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

1、兴于汉唐

安化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朝,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则是2300多年前的汉代。

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

2、延于五代及宋

安化和新化早在汉朝即属长沙府辖制,时称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分。翟守素开梅山之后,宋熙宁五年(1072年)再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仍然隶属潭州。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

五代毛文锡《茶谱》还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

“渠江薄片茶”即是早期的安化黑茶。南宋时期,淳熙二年(1175年),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

4、“四保”贡于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明朝采办的贡茶中,安化年贡“芽茶”22斤,每年谷雨前,在大桥、仙溪、九渡水、龙溪等“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明嘉靖三年(1524年),史料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是“安化黑茶”之名的由来。同时也说明在1524年以前,安化已开始大量生产黑茶。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茶(私茶)妨碍茶法马政为由,上奏禁运,御史徐娇同时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碍汉中。

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最终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逐渐取代川茶主销西北。

5、鼎盛于晚清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明末清初,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6、发展于当代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化黑茶以其边需之盛而不止,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边疆。

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随后安化1953年研制了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安化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综上,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过一般来说人们很少关注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的。

安化黑茶和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不同


安化黑茶和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不同,具体如下:

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

1、兴于汉唐

安化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朝,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则是2300多年前的汉代。

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

2、延于五代及宋

安化和新化早在汉朝即属长沙府辖制,时称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分。翟守素开梅山之后,宋熙宁五年(1072年)再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仍然隶属潭州。

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五代毛文锡《茶谱》还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也”。

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渠江薄片茶”即是早期的安化黑茶。南宋时期,淳熙二年(1175年),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

4、“四保”贡于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明朝采办的贡茶中,安化年贡“芽茶”22斤,每年谷雨前,在大桥、仙溪、九渡水、龙溪等“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明嘉靖三年(1524年),史料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是“安化黑茶”之名的由来。同时也说明在1524年以前,安化已开始大量生产黑茶。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茶(私茶)妨碍茶法马政为由,上奏禁运,御史徐娇同时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碍汉中。

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最终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逐渐取代川茶主销西北。

5、鼎盛于晚清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明末清初,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6、发展于当代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化黑茶以其边需之盛而不止,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边疆。

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随后安化1953年研制了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安化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

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雅安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区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

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

《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雅安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藏茶生产明朝以前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

清朝允许民间藏茶贸易,私营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等县茶号有200多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民国初年,私营茶号恢复到100多家,接着军阀混战,强派苛捐杂税,藏商携款私逃,很多茶号倒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剩30多家。

1939年,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为垄断边茶经营,筹备在雅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

其后,私营茶号率先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引,使名山、邛崃两县茶号倒闭,仅为雅安、天全茶号收购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综上,安化黑茶和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的确是很不同的,不过它们都是有很悠久的历史的。

讲解安化黑茶陈年茯砖茶!


安化黑茶陈年茯砖茶!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的 粟本文、赵熙、黄怀生、郑红发、银霞、 黄静、钟兴刚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

陈年茯砖茶研究结果表明:

1、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

2、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

3、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

4、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在新茯砖茶与陈年茯砖茶的对比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采集的样品在原料、加工方式、生产厂家和存放条件等方面不能达到完全一致,但从理化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定的变化趋势。

茯砖茶经过30年的陈放,除茶褐素含量外,其余各成分含量均显著减少。

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减少幅度达到30%以上,茶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相对较小(小于15%)。

黑茶在贮藏过程中,多酚类物质会自动氧化,其变化程度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和茶叶含水量显著相关。

邵宛芳对不同年代的普洱茶研究表明:

a、普洱茶在贮藏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下降,黄酮糖苷含量较低,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

b、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在茯砖茶渥堆的特殊温湿度转化条件下发生氧化、降解和转化,生成褐色色素;

c、另一方面氨基酸又与其它物质聚合形成不溶性物质,同时还可与碳水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又加速了氨基酸的降解。

d、茶叶感官品质与茶叶中一些生化成分的含量高低密切相关。

e、如茶多酚的含量在茯砖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减少,反映在成品感官品质上为茶汤滋味由苦涩变得醇和。

f、茶叶水浸出物含量高低能反映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茶汤滋味浓度等。

j、水溶性糖是茶汤中的甜味成分,能有效遮蔽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的苦涩味,使茶汤滋味更加醇和。

1984年的陈年茯砖茶感官品质汤色浓红,滋味更加醇和,特别是人口滑感明显,这与本研究中生化成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泾阳茯砖茶的文化历史渊源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中国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泾阳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古时,泾阳茯砖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泾阳茯砖茶的文化历史渊源

陕西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泾阳,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泾阳县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从泾阳县城出发到西安城北客运站44公里。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在清道光年间,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甘引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金花”(即产生冠突散囊菌)。

泾阳茯砖茶的发展

历史上,泾阳茯砖茶获得了诸多的美誉。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当地的制茶技术,自古就有制作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即“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说法。直至1958年,由于泾阳本地并不植茶,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泾阳从此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

2007年,泾阳茯砖茶工艺恢复试制成功恢复生产。

2013年,泾阳茯砖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其制作技艺被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8年01月11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泾阳县桥底镇举行。

泾阳茯砖茶品质特性

中国茶按基本类分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其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陈香显露、清彻红浓、醇厚回甘绵滑,在历史上主要作为边销茶销往边疆,具有“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功效,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泾阳茯砖茶历史


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陈香显露、清彻红浓、醇厚回甘绵滑,在历史上主要作为边销茶销往边疆,具有“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功效。下面,就具体的给大家介绍下泾阳茯砖茶的历史。

泾阳茯砖茶历史

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

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

《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

历史上,泾阳茯砖茶获得了诸多的美誉。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当地的制茶技术,自古就有制作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即“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说法。直至1958年,由于泾阳本地并不植茶,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泾阳从此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

2007年,泾阳茯砖茶工艺恢复试制成功恢复生产。

2013年,泾阳茯砖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其制作技艺被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8年01月11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泾阳县桥底镇举行。

以上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茶是什么茶?泾阳茯茶历史


茯茶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是后发酵茶,为陕西泾阳人于公元1368年前后发明。

茯茶名称的由来

关于茯茶的名称,有好几种说法,这里为大家介绍公认的几种:1、由于茯茶最早是由陕西泾阳地区人首创,故有“泾阳茯茶”,“泾阳砖”之称;2、由于是在伏天加工而成,并有土茯苓的功效,故称“伏茶”,“茯茶”,“福砖”;3、在古时,茯茶属战略物资,是用官引制造,并交给官府来销售,所以又称“官茶”,“府茶”。

茯茶的历史渊源

茯茶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西、北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里的茶就指的是茯茶。茯茶在古丝绸之路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可以说,在当时茯茶就是黄金的作用。

茯茶的地域特性

茯茶在制作最后的发酵、干燥过程中被认为“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其中“灵气”、“精华”则是茶饼上形成的一层金黄色的霉,当地成为“金花”,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是茯茶特有的益生菌种,国家茶业行业唯一列为二级机密保护菌种。

茯茶之“三不能制作”: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茯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由此可见,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

茯茶的功效

茯茶具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作用,尤其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人群饮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文明病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正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发展。茯茶被誉为富贵病的克星,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茯茶适用于以下人群:1、肥胖患者;2、消化不良;3、三高人群;4、应酬多的商业人士;5、长期使用电脑者;6、中老年人群。

天下茯茶,源于中国。泾阳茯茶,茯茶始祖。

泾渭茯茶的由来,泾渭茯茶的历史渊源!


喝过泾渭茯茶,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对它们情有独钟。沉淀的陈韵在遇水的刹那绽放,香气变幻无穷,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存放的茯茶,滋味也截然不同。下面我们来看看泾渭茯茶的特色和由来吧!

泾渭茯茶的特色

茯砖古茶

茯砖茶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方式,约在公元1368年(明朝初)前后,出品于陕西泾阳,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又称“伏茶”,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和“福砖”。

秦人创制

陕西是“茯茶文化”的本宗源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茯砖茶的发酵和发花工艺及其神秘独到之处,在茶叶加工史上无出其右,被尊为中华黑茶和现代发酵茶之“先驱”。

金花璀璨

泾渭茯茶复兴古法工艺所创造出的金花(国家标准名: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颗粒饱满。

香韵天成

泾渭茯茶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出的茯茶产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受到了茶学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使咸阳这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茶叶加工绝技重新焕发光芒。

泾渭茯茶的历史渊源

600多年前,茯茶只能够在咸阳生产。建国以后,特别是在1958年,全国供销总社组织专家攻关以后,茯茶茶叶从咸阳转移到了宜阳--因为茯茶生产的原料都来自益阳,茶叶采摘下来以后,用马和骡子运到咸阳,在泾河一带加工。史书上有记载,加工茯茶茶叶有三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泾河的水,二是离不开咸阳的气候,三是离不开城阳寨的手,即天时、地利、人和。咸阳是温带的干燥半干燥地区的气候,泾河水碱性重,有利于茯茶的浸泡、加工。城阳寨的手,汇集了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的商人和专家,天时、地利、人和汇聚在一起,使咸阳的茯茶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西、北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茯砖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大规模手工茶产品,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对中国茶业、商业文明的重大贡献,茯砖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业基础;

咸阳茯砖茶的恢复制造,是陕西茶人多年来的梦想,是中国茶业的热点话题,也是世界茶业的大事,陕西茯砖茶将重新谱写"发茶性以至极,香味独绝",独霸天下的辉煌篇章。

《茯茶文化讲解,茯茶历史沿革!》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黑茶茯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