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产酸柑茶简介

发布时间 : 2019-11-13
新会柑普洱茶 黑茶简介 红柑茶是红茶吗

新会柑普洱茶。

酸柑茶,是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等山区客家居住地。台湾高山族的人也喜欢制作和饮用酸柑茶。酸柑茶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制作方法

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果皮易于破裂。

制作时先用小刀在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

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

绑牢后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烟囱管旁烘烤干。

等到酸柑皮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使用方法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cy316.cOM编辑推荐

酸柑茶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


很多人知道苗栗县的大湖盛产草莓,却不一定知道大湖另有一种“酸柑茶”,它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客家人浓郁的怀祖情愫。在台湾省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的山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有“酸柑茶”的产制。

酸柑是芸香科植物,又称为“番柑”,原产亚洲南部,在我国广东省梅县一带所盛产的酸柑,外形较一般柑橘大,直径约有100~150毫米,果皮厚,约10~15毫米,造型颇为美观,但是果肉很酸,不适合食用,所以才叫“酸柑”。

因酸柑不适合食用,且广东梅县一带产茶,于是有人把酸柑和茶叶掺混一起加工,制成“酸柑茶”,冲泡之后,做为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家庭必备药品。

酸柑约在七、八分熟时就要摘下,先贮存十来天,酸柑皮就会软化。加压时,觉得干硬、柔韧的比较利于制作,否则若因果实水分太多,则容易破裂。选妥酸柑,用圆柱形空罐头的口部将酸柑上端蒂头附近,挖转出圆洞,然后将挖出的皮置放一旁,可作为盖果子用。挖出内部的柑肉,掺和茶叶充分搅拌成团状,或者再加上柠檬和“佛手”之类的中药材,再塞压入空的酸柑壳内,将刚刚挖下的圆形柑皮盖上,用绳线把酸柑上下环绕交叉绑紧,可圈绑成八条纹路或五条纹路状,使柑皮呈现出花瓣式凹纹,压挤成扁圆形放入蒸笼里,蒸到熟透为止。随后,将之置于阳光下曝晒;若阴雨天时,则用绳子串挂在炉灶上烟囱管旁边,利用热气将酸柑茶薰烤烘干。当酸柑皮由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固体时,就成了。

制成的酸柑茶,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饮用时,将酸柑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浓度大小随意,可适当加入些许冰糖,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

台中客家人古法制作酸柑茶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台中石冈古农仓前水泥地上摆放着数十颗绑着绵绳的硕大橘子,在大太阳底下曝晒。石冈小区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吕理全指出,这就是客家居民传承逾百年的“酸柑茶”制做方法。

该协会理事长吕理全指出,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正是“虎头柑”的采收期,许多民众都喜欢买几个比一般芦柑大上一倍的“虎头柑”回家拜拜。巨无霸般的虎头柑,由于皮厚、水分多,加上橙红色的外表,看起来充满过节的喜气,尤其还可以在供桌上持续放上一个月而不变坏,因此作为敬神祭祖并讨个吉利。

由于“虎头柑”的果肉奇酸无比,中看不中吃,无法鲜食,而有“酸柑”之称。通常水份消失而萎缩的“虎头柑”就会被弃置。不过,勤俭惜物的客家先民不舍如此浪费,而将“虎头柑”的果肉挖出加入茶叶,制成有如普洱茶外观的“酸柑茶”,不仅可以存放多年,敲碎后冲泡饮用,不仅温润爽口,茶香与柑香融合的微酸口感令人回味再三,且据说有助于咳嗽、化痰、解热等缓解功效。

制做“酸柑茶”首先挖出果肉,在柑橘顶端挖出缺口,保留挖下的柑皮做盖子,再用杓匙将果肉挖出,滤掉果肉里的籽;挖出的果肉混合茶叶搅拌,再回填至挖空的柑橘内,盖上原本挖开的柑皮后,还得用棉线捆绑好。继而将五花大绑的“酸柑”用蒸笼经过一蒸、一压、一烤,再蒸、再压、再烤,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天气好时必须将酸柑拿到阳光下曝晒。历经“9蒸9晒”不断的蒸、晒、烘、压, “酸柑”一共9次工序才能制成“酸柑茶”,总共耗时约需3个月的时间。

少数民族茶俗之——高山族的酸柑茶


酸柑茶是高山族人喜爱的一种茶。高山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主要聚居在我国台湾省,也有少数分布在大陆的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传统语言和文化,但是没有本民族文字。酸柑茶主要是以台湾地区特有的一种“酸柑”为原料制作而成。

酸柑茶

高山族的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酸柑茶,是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山区客家居住地。台湾高山族的人们也喜欢制作并饮用酸柑茶。

酸柑又叫“酸橙”,是芸香科植物,造型颇为美观,果实比普通的柑橘大,皮厚而粗,果肉酸涩,不适合食用。客家人用酸柑同茶叶一起制成酸柑茶则非常可口,并且还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酸柑茶的制法是,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果皮易于破裂。制作时先用小刀在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绑牢后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烟囱管旁烘烤干。等到酸柑皮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云南丽江特产:丽江雪茶


丽江雪茶

丽江雪茶是云南丽江的特产。丽江雪茶属地衣类茶科植物,它整体外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因而得名“雪茶”。丽江雪茶按它的颜色可以分为白雪茶和红雪茶。

一、丽江雪茶的特色

1、白雪茶主要生长在4000米的雪山域里,数量相当稀少,而丽江雪茶就是属于白雪茶的一种。每当下雪的时候,开始发芽,待雪盖住它时,它便会长出嫩叶的雪茶,就是白雪茶,即丽江雪茶。白雪茶耐冲泡,可以单独泡饮,也可以作为配茶,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清肝明目等功效。

2、红雪茶,又名金丝茶,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落叶松、冷杉干枯树干上,开水冲泡,色泽红亮,犹如红葡萄酒色,红雪茶富含大量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等,降血脂、胆固醇,清心开窍,补血养心等功效十分显著,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神衰体弱等有明显辅助治疗功效。

二、丽江雪茶的营养价值

丽江雪茶茶性偏凉、味道偏甘,含有大量的雪茶酸、鳞片酸、羊角衣酸、D-阿糖醇、甘露醇、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经过我国有关质量检测机构通过的安全无毒、没有任何副作用的饮品。丽江雪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平肝降火、滋阴润肺、降脂降压等药用价值,亦可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喉疼时将雪茶慢慢咀嚼,其味由苦转甜,回味无穷,疗效极好。

三、丽江雪茶偏方

1、辅疗神经衰弱:丽江雪茶、鹿衔草各三钱,羊角参二钱。黄酒为引,水煎服;

2、治癫痫狂躁:丽江雪茶、珠砂七各三钱,水煎服。须久服;

3、治高血压:丽江雪茶、羊角参、小晕鸡头各五钱,水煎服。

四、丽江雪茶的渊源

丽江饮用雪茶历史久远,早在明代,雪茶已成为木氏土司朝贡珍品,现时丽江有多家公司生产盒装产品及饮料,是旅游馈赠亲友的佳品。丽江雪茶在中国药典中位置不低,《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雪茶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代茶饮烹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凛美”。

泉州酸茶:解析酸茶传统制作技艺


始建于南北朝时的仙公山丰山仙洞,历史上以产茶闻名。仙公山志记载,仙公山的白水岩峭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此茶一叶,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名之"仙茶".此株仙茶,数百年来被称为山中珍宝。

据酸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约金介绍,在南宋高宗时期,因仙公山上庙宇重新修建,规模更甚从前。于是,先人们纷纷迁徙至仙公山脉四周安居,开垦山地,种茶为生。而酸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就是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而发明的。

酸茶乃洛江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1.晒青:把茶青放在笳篱里日晒每笳篱摊叶量0.5-1.2公斤,其间翻拌1-2次,日晒时间一般在下午4-5时。因为这时阳光较柔。

据记载,宋代晋北地区(现洛江区)已基本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元明清则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在清末便传遍晋北地区(现洛江区)各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各大队、生产队所生产的茶叶全部被泉州市茶叶公司收购。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从业者的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酸茶制作技艺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到了濒危的地步。而原有的茶园、茶山也基本荒废了。

可以说,酸茶传统制作技艺是洛江先人和茶农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医学、经济价值。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酸茶传统制作技艺,从小就懂得种茶、制茶的杨约金于上世纪60年代根据洛江先人们留下来的制茶方法开始学习制作酸茶。四十多年来,他总算保存下一整套完整的纯手工操作的酸茶制作技艺,并于2010年申报了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凉青:把整篱晒青叶移入凉青架上,茶青两笳篱拼合一笳篱,稍加摇动"做手",使茶青呈蓬松状态。

整套制茶工艺相当独特

"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其茶味的回甘全在手工操作工序中,十分精细,这也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杨约金告诉记者,酸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起初是比较简单的,纯粹用"脚揉手捻",几百年来制作工序使用器具无大完善,代代相传,制作技术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鉴于此,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杨约金特意走遍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以及本省,进行酸茶品种调研。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制茶技艺,不断革新采制技术。从以前的单一炒青、手捻、烘焙三道简单工序到现在的十二道工序,大幅度降低了原有酸茶的酸度和涩度,改进后的酸茶保留微酸、无涩、回甘、回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炒青:一般在当日傍晚6时-8时下鼎炒青。用木柴把鼎烧热,当鼎温升至摄氏200°左右,立即把叶子倒入鼎中,用木扒手不断翻炒,投叶量一次3公斤左右。

据了解,酸茶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炒青-揉捻-发酵-烘干"12道工序;精制工艺则分为:"筛分-拣剔-拼堆-包装"4道工序。从这一制作流程不难看出,酸茶的整套制作工艺相当独特,这一道一道地晒、凉、炒、揉、烘,反复进行,像制作艺术品一样。

时至今日,全部工序都不能用机械代替。尤其是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还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天季节、气候做青"技术。简而言之就是要因时因地因茶青制宜。

4.揉捻:炒青叶出鼎后倒置于低脚结实木桌上,乘热双手握紧茶叶由内向外用力揉出,运用(揉、搓、压、抓等技术)反复数次,温度降低到手已基本上不烫时,把茶青放入鼎中再次炒青,反复四次,此时塑形已基本完成。

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经晒青、凉青、炒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反复揉捻、发酵、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酸厚甘甜高雅品质的酸茶成品。

为泉州制茶史增添新一页

可以说,酸茶制作技艺的诞生,为泉州地区制茶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为中国茶叶新增了一个独特的茶类,为我们奉献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纯天然的健康饮品。

5.发酵:将已揉捻好,塑形好的茶坯包于布巾里,放置于竹篓内,使其发酵,该发酵要掌握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色与温度、湿度及氧气量,形成酸茶的色、香、味品质特征,这是关键性工序,应严格控制好。

酸茶不仅是茶类产品中的极品,还具有防未病特征,对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痛风、尿酸过高等症状有特殊功效,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名贵珍稀的保健名茶,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

如今,现代传承人杨煜炜师承父亲杨约金,完全掌握了酸茶制作的技巧。最难能可贵的是杨煜炜打破传统单一的靠野生酸茶树提供茶青的采摘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酸茶繁育种植基地,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技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不断创新培育了新一代酸茶品种。

6.烘干:把茶叶放在焙笼里,用炭火进行"低温慢焙"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称"走水焙",温度70o左右,每焙笼放两个茶团,约八九成干下烘,散热摊凉1-2小时,使茶叶内部水分向外渗透;第二次称"烤焙"温度60o左右,投茶量大约2.5公斤,历时1-2小时,其间翻拌2-3次,烘至茶梗手折断脆、气味酸纯,即可下烘,稍经摊凉后装入陶瓷大缸里,即为毛茶,可以泡饮。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酸茶在他的继承下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

on(){dom.remove();selection.removeAllRanges();selection.addRange(range);selection=nul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