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温州黄汤茶叶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叶发展历程 茶叶的利用与发展 茶叶发展趋势

茶叶发展历程。

创始于清代的浙江名茶——平阳黄汤(温州黄汤)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优异的品质,倍受茶友青睐且一度被列为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为了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以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为组长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制,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加工成品茶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平阳黄汤产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

成品茶其外形为雀舌形,且具有嫩黄油润、汤色嫩黄明亮、香气嫩爽、滋味甘和鲜爽、叶底金芽壮美、嫩黄明亮的特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目前,黄汤芽茶批发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

cy316.com扩展阅读

温州黄汤茶叶的知识


温州黄汤属黄茶的一种。亦称平阳黄汤,产于平阳、苍南、泰顺、瑞安、永嘉等地,以泰顺的东溪与平阳的北港所产品质最佳。温州黄汤创制于清代,并被列为贡品,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民国时期失传。新中国建立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采摘工艺

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炒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成品外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披毫,香气高锐,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爽口,叶底匀整成朵。

品质特征

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养生功效

温州黄汤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可使脂肪化除。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由特殊效果。

温州黄汤历史


温州黄汤产于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

温州黄汤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法却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温州黄汤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温州黄汤,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温州黄汤。

福鼎白茶发展史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是最早的茶类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最早的白茶记载是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一一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描述的就是白毫银针的简单自然独特制作工艺和冲泡于玻璃杯时形态美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白茶保健功效。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其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其书中所指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按照绿茶工艺制作而成的绿茶,如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天目湖白茶等,辨别是属于哪类茶类主要是看茶叶加工制作工艺区分而非名称,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

有关白茶原产地的争论颇多,其中福鼎、建阳水吉、政和争议最为激烈,白茶制造历史已有200年,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白牡丹的发源地是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此观点得到茶客和诸多茶叶界泰斗们普遍认可,更多可以参阅福鼎白茶共识内容。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也由《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

上古时代人们保存白茶的方法也是今天传统白茶所延续的制茶工艺,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小白);约在咸丰六年(1857年),福鼎选育出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和福鼎大白毫(华茶2号)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由于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近代从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茶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计划经济大环境下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初期,由于对白茶品质特征认识不足,制造经验贫乏,生产出的白茶品质较为劣次,直至到了1964年,白茶生产品质才大有改观。可是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1964年首春只生产1.5吨。到1965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福鼎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到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还是运用低温萎凋和日光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

1968年为了满足外销要求,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增加比重。福鼎白琳茶厂创造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称新工艺白茶,又称新白茶或金玉兰,其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是将萎凋后的茶叶进行短时、轻微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更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1968年,刘典秋先生在香港收白茶,他发现香港的餐馆需要低档白茶,要求价格便宜,质量合格的白茶产品,于是他委托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庄任和福鼎王亦森老师傅做此类白茶。王奕森师傅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尝试做了七箱新工艺白茶,通过几位专家审评后,认为产品合格,发货给香港,在香港很快就销售光,于是,在1969年正式开始生产50吨,1979年生产75吨,此后年产约100吨。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同贡眉,来自小叶种茶树,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最早来自小叶种茶树,后来也采用福鼎大白茶或福鼎大白毫树种,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外形叶张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开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色较深,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福鼎白茶主产区是福鼎、白琳、点头、太姥山(秦屿镇)等地,主要茶树品种是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2005年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先后获得国检局原产地地理标记标志使用权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证明商标注册权,并被国家外贸部门推荐为出口信得过产品,这些均是国家级的权威认定,因此福鼎是真正的中国白茶原产地是无庸置疑的。2006年,福鼎白茶作为“奥运五环茶”的底色,与同时被选种的云南滇红、云南普洱一道分别作为红、黄、蓝、绿、黑、白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代表,入选“迎奥运五环茶”。白茶又有“茶叶中的活化石”之称,2009年西安古墓惊现千年白茶,经专家考证认为这些茶叶是产自福建福鼎的极品珍贵白茶-白毫银针,西安古墓发现福鼎白茶,不仅使中国白茶文化悠久历史再一次得到证明,也有力佐证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对福鼎白茶的研究和发现,同时也印证了茶业界流传的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2010年,福鼎白茶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管,成为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福鼎白茶正作为中国白茶的代表品牌,正在统领中国白茶市场,销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温州黄汤茶叶品鉴及冲泡


温州黄汤又称为平阳黄汤,在清代就已经成为贡茶,至今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温州黄汤在浙江南部的部分山区种植,但是以南雁荡山区出产的茶叶质量为最好。历史上最记载的温州黄汤,并不特指现在的温州黄汤这种茶叶,而是包含了蒙顶黄芽在内的部分黄茶。温州黄汤曾经一度失传,现在已经被茶客广泛接受。

【茶叶品鉴】

温州黄汤条索纤细修长,黄绿色,冲泡后叶底呈现出花朵的形状,茶汤的颜色黄而透明,如同黄色的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没有任何杂质,看起来与茶具浑然一体,除了甜味外,还带有明显的酸鲜爽味。

仿制品外形看起来比较粗糙,或者看起来很平滑,黄色过于鲜亮,看起来就好像是油漆刷过一样,冲泡后茶汤颜色发灰发褐,颜色暗淡,看起来有杂质,呈现出半透明状。

【冲泡要点】

1.温州黄汤茶与水的比例约1∶40,即3克干茶配搭沸水100~150毫升。冲泡时,温度不能过高,85~90℃的水就足够,温度太高了,茶的香味会损失掉。

2.温州黄汤可以用玻璃或者白瓷茶具冲泡,泡好后应该立刻饮用,不能凉下来。放凉后,其香味将大打折扣。

中国茶叶利用和茶叶制作的发展史


从发现茶树以来,茶叶的利用经历了采食、生煮、羹饮、品饮(茶叶利用经历另一种说法:食用——药用——饮用)。茶叶的制作从饼茶到散茶,从蒸青到炒青,从绿茶到多类茶,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一、茶叶的利用史

1、采食

从成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和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来看茶叶的利用开始于神农时代的说法广为流传,也可看出茶的最初利用是采食鲜叶。(中国上古时期的炎帝,号称神农氏,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见图1))

2、生煮

生煮,类似现在的煮菜汤。《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在齐景公时代做相国的时候,饮食简单朴素,吃糙米饭,几样荤菜外就只有用茶叶做的“茗菜”了。即今人所谓的“粗茶淡饭”。

3、羹饮

茶叶作为羹饮的记载见于西晋郭璞注解的《尔雅》:“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中也有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依然还有吃茗粥的习惯。

4、品饮

南朝鲍令晖《香茗赋》,提出香茗的概念。唐朝陆羽《茶经》更是全面论及茶叶的起源、形态、加工、审评、茶史、茶区、茶文化。唐宋期间,贡茶逐渐兴起,喝茶、品茶随之流行。

二、茶叶的制作史

三国时,魏国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摘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1、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由于用鲜叶直接加工的饼茶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后人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法。虽然去了青气,但苦涩味还是很重,于是后来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宋期间,贡茶逐渐兴起,朝廷成立了贡茶院,研究制茶技术,促使茶叶制作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团茶逐渐完善。宋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并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即龙凤团茶。

2、团饼茶到散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制茶以团饼茶为主,也有其他非团饼茶,只是饼茶最为盛名。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主要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宋元两代,饼茶、龙凤团茶、散茶同时并存。到了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3、蒸青到炒青

使用蒸青方法,茶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炒青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记载:”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可见炒青技术唐代就已经出现。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与现在炒青制法已十分相似。

温州黄汤采制工艺


温州黄汤产于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

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温州黄汤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1~1.2公斤,要求杀匀杀透,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滚炒揉捻。

揉捻:继续在杀青锅内进行,降低锅温,滚炒到茶叶基本成条,减重50~55%时即可出锅。

闷堆:将揉捻叶一层一层地摊在竹匾上,厚约20厘米,上盖白布,静置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笼烘焙,每笼投闷堆叶1.2公斤左右,烘焙时间约15分钟,七成干时下烘。

闷烘:初烘后适当摊凉,收放在布袋内,每袋1~1.5公斤,连袋搁置在烘笼上闷焙,掌握叶温30℃左右,经3~4小时达九成干,再经筛簸,剔除片末,复火到足干,即可包装。

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温州黄汤的药理作用


温州黄汤茶叶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分,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 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温州黄汤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他饮料无可替代 的。具体作用有:

1、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大大高于 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2、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 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 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铰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稗益。

4、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 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5、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治愈率达90%左右。

6、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睑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7、有助于醒脑提神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8、有助于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9、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

10、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分。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氛1毫克~1.5毫克,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

温州黄汤得采制工艺


温州黄汤产于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

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温州黄汤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1~1.2公斤,要求杀匀杀透,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滚炒揉捻。

揉捻:继续在杀青锅内进行,降低锅温,滚炒到茶叶基本成条,减重50~55%时即可出锅。

闷堆:将揉捻叶一层一层地摊在竹匾上,厚约20厘米,上盖白布,静置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笼烘焙,每笼投闷堆叶1.2公斤左右,烘焙时间约15分钟,七成干时下烘。

闷烘:初烘后适当摊凉,收放在布袋内,每袋1~1.5公斤,连袋搁置在烘笼上闷焙,掌握叶温30℃左右,经3~4小时达九成干,再经筛簸,剔除片末,复火到足干,即可包装。

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