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吴觉农的武夷山茶缘

发布时间 : 2019-11-13
武夷山茶叶是红茶还是绿茶 武夷山红茶 红茶武夷山

武夷山茶叶是红茶还是绿茶。

吴觉农(1897-1989)浙江省上虞市人。著名农学家、茶叶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1897年4月14日,吴觉农出生在上虞丰惠镇一贫民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原名荣堂,因立志振兴祖国农业而更名。上虞一带属于平水茶区,他幼年时常至茶山观看,茶农忍饥挨饿忙了一天,只有很少报酬,得不到温饱,给他印象很深。在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杭州笕桥浙江甲种农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3年。1919年考取赴日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和精制工厂学习,收集了不少世界各国有关茶叶生产、制造和贸易方面的资料,撰写了《中国茶叶改革方准》、《茶叶原产地考》等。《茶叶原产地考》一文驳斥了茶树是公元517年才输入中国的谬论,证实了早在先秦,中国已饮用茶,还中国茶叶原产地的荣誉。

1922年回国后,先去安徽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任教,后到上海任中华农学会司库、总干事,主编《新农业季刊》。1925年,在上虞岭南乡泰岳创办茶叶公司,任经理。积极支持章锡琛创办《新女性》杂志及开明书店。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与胡愈之等在上海《商报》发表给国民党中央的联名公开信,提出抗议,此事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1928年任上海园林试验场场长,次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室主任。1931年他应邀到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正兼茶叶检验处处长,后又兼任浙、皖、赣等省茶叶改良场场长。他深感要振兴中国茶叶必须对茶叶的产制运销进行全面改革,为此写了《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等书。1933年,与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等发起组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任常务理事。1934年至1935年,由国民政府实业部资助,去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苏联考察生产销售措施和国际茶叶市场情况,热切希望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振兴华茶。他倡导在茶区举办茶农生产运销合作社,以抵制洋商的垄断和中间盘剥。为此,他于1936年建议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任总技师。同年,在嵊州三界创办了浙江茶叶改良场,抗战开始后,在武汉、重庆任贸易公司副总经理,筹办茶叶对外出口贸易。1940年秋,促成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系和茶叶专修科的建立,为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系,任教授,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和梁希等人推动和主持中华农学会的工作,团结了一批农业科学工作者,并参加争取民主宪政等社会政治活动。1941年,他又在福建崇安设立我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机构——中国茶叶研究所,任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1946年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上海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1947年又创办了之江机械制茶厂,任董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利用其社会声望及工作条件,尽力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宣传党的政策,调查分析国民党统治区形势,营救遇难同去,他还按中共的要求,参与创办了现代经济通讯社,任董事长,并担任我党开设的合众企业公司的常务董事,设法运输并接济解放区各种急需物资。1949年秋,他以社会科学界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了《共同纲领》和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出度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吴觉农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并先后担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他在主持中茶公司期间,在全国建立了较完整的茶叶产销体系,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机制茶厂,同时组织建立和扩大茶叶教学、科研机构,以提高产制运销技术,培养专业人才。粉碎“四人帮”后,他心情激奋,虽年逾八旬,仍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项

考察和学术活动、亲赴边疆地区调查研究,并对发展茶叶出口创汇,提出了一些全局性的宏观管理改革意见。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茶叶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精湛的茶叶论著,在90高龄时还撰写主编了其最后一部著作《茶经述评》。他的著作丰富了祖国茶叶的历史文库。在近70多年岁月里,他为振兴祖国茶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生前情系故土,十分关心绍兴人民的生活与茶业生产的发展,曾多次返乡视察,在上虞与嵊州创办茶场,引进良种,培养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绍兴茶业的发展。

1989年10月28日,吴觉农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92岁。

1990年10月28日至30日,纪念吴觉农逝世一周年暨骨灰安放仪式、吴觉农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虞举行。吴觉农墓建在风景秀丽的百官龙山,实现了他魂归故土的遗愿。

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武夷山茶的常见知识问答


1问:对于武夷山岩茶四大名丛来说,是茶叶的品种及加工重要,还是山场更重要一些?

答:对于武夷岩茶来说,品种、山场和加工工艺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四大名丛来说,历史证明品种肯定都是优秀的。至于山场和加工工艺哪个因素更重要、或哪个因素影响更大,那就要看消费者的偏好了:对于注重香气高低、喜欢清香型、低火型岩茶的消费者来说,加工工艺就显得更重要;对于注重滋味醇厚、喜欢中火、足火型岩茶的消费者来说,山场就显得更重要;对于既注重滋味醇厚、又要求香气浓郁、喜欢传统型极品岩茶的消费者来说,山场和加工工艺都显得特别重要。

2问:茶汤放置几个小时后,为什么汤色会得更深了?汤色变化后还能再喝吗?

答:茶汤放置几小时后,首先因温度降低,茶叶的可溶性成份在汤中的溶解度也降低,淡茶会使汤色加深,浓茶就会形成固态物质而产生浑浊(即“冷后浑”);其次是因为茶叶有效成分与空气中和茶汤中的氧气发生微弱的氧化反映而使汤色加深。汤色变化不是决定茶汤还能否再喝的主要因素;在常温下,放置几小时且未受污染的茶汤是可以饮用的,超过10小时后最好不要再饮用。

3问:如果高焙火的茶拿去煮饮,会不会更难喝?

答:不论是高焙火茶还是低焙火茶,煮饮都会提高茶汤的浓度而降低香气。煮饮是更好喝还是更难喝主要看茶叶滋味的浓淡和品饮者的喜好了。

4问:轻焙火的茶越来越多,请问这类茶在冲泡时,温度控制在多少度为宜?

答:乌龙茶类的冲泡都是要求水温为95度以上,现开现泡的;只是在水温较低时,轻焙火茶比足火茶的影响会小一些。

5问:武夷岩茶的轻重焙火与岩韵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答:焙火是提升武夷岩茶岩韵的重要工艺。一般情况下,火功越足、越透,岩韵越强,但火功过高、过头了,也会降低岩韵,使茶水变空了。轻火茶的岩韵更难体会和鉴别。

6问:白茶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经过发酵吗?

答:白茶的制作主要是萎凋和干燥两道工艺,没有专门的发酵工艺。但在萎凋过程中,也会产生轻微的发酵,所以白茶属于微发酵茶类。

7问:唐朝的蒸青团饼茶是用什么方式干燥的?现在国内的蒸青绿茶还有哪些?

答:唐朝的蒸青团饼茶也是用木炭烘焙的方式干燥的。蒸青绿茶发明于我国的唐朝,至明朝开始绿茶的制法逐步被炒青代替。而蒸青制法唐朝从中国传入日本后,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国内的蒸青绿茶已非常稀少,名茶还有湖北的恩施玉露,属于蒸青绿茶类。

8问:冲泡清香型的乌龙茶,水往中间冲好还是往四周循环冲好?

答:冲泡乌龙茶都要求高温高冲。高冲的目的是使茶叶在冲水时能上下翻滚、全部快速浸润,冲出泡沫,最好第一冲就去净泡沫。所以水往中间还是四周冲则为 其次,达到冲泡效果的方法均可以。一般情况下,投茶量少时水往中间冲即可;投茶量多时还是往四周循环冲为好。

9问:用紫砂壶或者用瓷的盖碗,哪一类更适合冲泡岩茶?

答:主要看品饮者的喜好。重味不求香者用紫砂壶冲泡岩茶更好;要充分体现岩茶的原香原味、则是用瓷盖碗更好。

10问:好的岩茶是不是也不怕冲泡太浓,这种浓苦与劣质茶的浓苦有什么区别?

答:岩茶冲泡太浓,超过品饮者的最佳浓度时,均会感觉浓苦,影响茶叶滋味。但高档岩茶的浓苦与劣质茶的浓苦品饮时,感觉起来是不一样的,好茶的浓苦有强烈和持久的回甘,且齿颊留香;劣质茶的浓苦虽有强烈的回甘、但时间短、而苦涩味持续的时间长,香气低、停留的时间也短。

11问:武夷山那么多的茶树品种,它们之间的品种差异是以什么来区分的?

答:武夷岩茶是品质风格最丰富的茶类,品质特征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特征:山场特征(环境特征)、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三类特征中,工艺特 征的差异性最大,也最典型、最容易区别,比如轻火型和足火型。而山场特征和品种特征的差异性都相对较小,而且又多种多样,极易被工艺特征所掩盖,所以非常 难掌握。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王国,茶树品种非常多,有些特征比较典型,容易掌握;有些品种特征差异性极小,极难掌握。岩茶的品种差异就是用品种特征来区分 的,而品饮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品种特征,才能鉴别和区分不同的品种。

12问:如果把品质很好的乌龙茶茶青,发酵做得过头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乌龙茶的品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茶青是基础,加工制作是关键。品质很好的乌龙茶茶青,如果在加工制做中,发酵做过头了,或是其他环节失误了,都 会大大地降低茶叶的香气,影响茶叶的滋味。如果其他环节都很正常,只是发酵做得过头了,则茶叶品质会:香气降低或转为细幽香型,汤色转为红暗,滋味变淡, 带青味和红茶的发酵味。

13问:请问针对不同焙火程度的岩茶,需要采取什么样水温来冲泡?可不可以都直接用沸水冲泡呢?

答:岩茶的冲泡都是用现开的沸水冲泡,不同火功的岩茶都可以直接用沸水冲泡。

14问:我有一些陈年的茶,没有明显的返青味,但又担心再次复火而使其品质下降,请问怎么处理比较好?

答:陈年岩茶如果没有很明显的返青味和潮气就不需要再次焙火。如果需要更好的继续陈放,可以进行低温烘干处理后再密封存放。

15问:经常听到岩茶的“冬片”,请问它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答:岩茶的“冬片”是指立冬前后采制的岩茶。它的特点是香气清高,滋味甘爽、醇和,没有夏秋茶的苦涩感。在春节前后品饮是最鲜爽清香的岩茶。

16问:金观音是一款怎么样的茶?它的香气为什么那么好呢?

答:岩茶金观音是用茗科1号(也称204)茶树品种制作的岩茶。该品种是省茶科所用铁观音和黄旦杂交选育的高香、早生品种,因为其双亲都是高香品种,所以金观 音的制优率极高,香气浓锐带观音韵。

觉农龙井的采摘与加工


鲜叶采摘

采摘时间

茶树蓬每平方米内达到10~15个标准茶芽时为开采适期。

鲜叶分级

鲜叶的分级指标见表1。

—————————————————————————————————————

级 别 鲜叶指标

特级 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匀齐肥壮;不带茶蒂、单片、紫芽、茶果病虫斑点叶。

一级 一芽一叶,芽叶匀齐;不带鱼叶、鳞片、单片、碎叶、老叶、紫芽、梗杂。

二级 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在20%以下,芽叶完整;不带老叶、紫芽、梗杂。

三级 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各占50%左右,芽叶完整新鲜;不带梗杂、老叶。

——————————————————————————————————————

采摘方法

鲜叶应分批按标准采摘。

采取提手采摘法,严禁掐、捋、抓等不正确方法。

鲜叶盛装、运输、贮存

鲜叶采摘用竹篓、竹篮、竹筐,不得用布袋、塑料袋。

鲜叶运输用大的透气性良好的篮、篓、筐,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包装材料。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防止日晒、雨淋。在4小时内必须运到茶厂。

鲜叶盛装、运输、贮存过程中,应轻放、轻翻、防压,以减少机械损伤,防止鲜叶发热变红。

加工工艺

鲜叶摊放

摊放场地应清洁卫生,无异味,不受阳光直射,空气流通。

摊放程度、时间:鲜叶摊放后,叶含水率72%左右,以100kg鲜叶计算,经摊放后余重86kg~88kg为宜;摊放时间为4h~12h。摊叶厚度不超过3cm。

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鲜叶需按大小、老嫩分开摊放,分别付制。

青锅

青锅工具:龙井炒锅,多功能机。

青锅投叶量:特级茶(100~150)g/锅,一、二级茶(150~200)g/锅,三级茶250g/锅。多功能机投叶50g/槽。

青锅炒程度:青锅温度90℃~100℃,掌握先高后低,时间12min/锅~14min锅;运用带、抖、捺、搭等手法使茶叶逐步包拢,略叠成扁条,身骨挺直,用力先轻后重;青锅后叶含水率约20%;色泽青绿,清香,在制品呈扁平形。

回潮:青锅后先把在制品簸去碎末,再薄摊在竹匾内回潮,使茎、叶间水分分布均匀。回潮时间0.5h~1.5h,以防色泽变暗。

回潮叶在辉锅前应先筛分,使茶叶匀齐,便于辉锅做形。

辉锅

辉锅炒制用具:龙井炒锅,多功能机。

辉锅投叶量:经回潮筛分的在制品特级茶(100~150)g/锅,一、二级茶约250g/锅,三级茶约300g/锅。

辉锅温度:锅温为65℃~70℃,应掌握先低后高,在起锅前3min,略为提高锅温。

辉锅时间:总历程16min~18min,运用磨、抓、压等手法使茶叶达到扁平挺直,光滑尖削,在制品含水率达到6%以下为足干。

整理:出锅的茶叶应在散热后立即用相应的号筛进行筛分,并结合簸、拣等手段割出碎末,簸出黄片,拣梗剔杂,分级归堆。

多功能机辉炒:投叶量约100g/槽次。炒制过程使用“轻、中、重”型压力棒,使茶叶更扁平。其成茶筛分整形与手工炒制茶相同。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面积


武夷茶园的面积,千余年来总的表现为递增态势,中间有几度停滞不前或倒退,则系战乱所造成。

唐宋时,武夷茶种植地多限于武夷山方圆120里之内以及少量较平坦的洲地。唐时约千余亩,宋时增至2000亩左右,植地多在谷中底层缓斜坡地,为梯段茶园、石座式茶园,面积较小。山内约1000余亩,山外数百亩。山内多分布在三十六峰的壑谷和九十九岩的凹地。

元朝设武夷御茶园,种植在四曲一带,仅有面积数百亩。加上民间种植之茶园,全县约有2400亩。清道光年间为武夷茶黄金时期,“茶山袤连百十里,茶厂林立。”武夷山“无岩不茶”。同时,洲茶种植面积渐渐扩大,开始连片栽培。全县面积约有5000亩左右。

民国初年,全县茶园面积近8000亩。以后由于军阀混战,民国9~12年锐减至5000亩。民国19~24年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执掌政权,提倡发展茶叶,并想方设法突破封锁,运到苏区以外进行境外贸易。县乡各级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还指令茶农垦复废弃的茶园,开辟新茶园,并实行各项奖励制度,茶园面积逐渐增长。民国23年,面积从5000亩扩大到9000亩。民国25年,县苏维埃政府暂时停止活动,中共崇安县委率领地方红军上山进行游击战争。崇安县政府为割断红军与当地人民的联系,强迫移民并村,许多专营茶叶的村庄被毁于一旦,茶农流离失所,茶园成片荒芜。以洋庄溪源自然村为例,民国16年全村茶山面积1710亩,共有中小茶厂40家,年产茶叶近6万斤。民国26年国民党崇安县政府强迫移民并村,赶走茶农,拆毁茶厂,致使1710亩茶园成为荒地。以生产“正山小种”红茶著名的桐木村为闽北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基点村之一。民国18年茶园面积为1.4万亩。县苏维埃政权暂时停止活动后的民国25年,就被强迫移民并村。次年,茶园面积锐减至0.8万亩,民国29年再次锐减到0.5万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茶园荒废殆尽,仅有0.05亩。当时,全县茶园面积不到70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安县人民政府加强革命老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提出“重建老区,繁荣老区”的战略目标。作为老区特产之一的茶叶,被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项目,茶叶面积逐年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崇安县人民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列为振兴崇安的重要措施之一。1982年,茶叶局在位于武夷四曲的元朝御茶园旧址范围内建立武夷名丛、单丛观察园,占地面积5亩,种植165个品种,其中有著名的大红袍、肉桂、天女散花、铁罗汉、水金龟等50多个品种。这个观察园成了武夷山茶叶名丛的荟萃地,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这一年,福建省科委投资20万元,在武夷山建立200余亩武夷肉桂茶高产优质栽培园地,并列入福建省科技星火计划。陈德华和姚月明等科技人员承担这一课题实验重担,把观察园内的单丛、名丛大面积外移栽培。经过几年艰苦试验,武夷山肉桂茶基地开发获得成功,1984年,已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12.4亩,其中县茶场51亩,综合农场14亩,县茶叶科学研究所30亩,天心村60.4亩,星村村17亩,亩产达150公斤,比预定指标增加100公斤,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武夷肉桂茶基地开发项目荣膺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昔日名丛,如今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佼佼者,并大量转化为商品应市。1992年出口武夷肉桂茶2万公斤,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1985年,崇安县人民政府把扩大茶叶面积、发展茶叶生产列为贫困乡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先后投资53.6万元,为贫困乡(村)开辟和垦复茶园共6520亩,促使贫困乡(村)发展茶叶,脱贫致富。

1987年,崇安县人民政府着力发展武夷茶,选定武夷茶重要产地的星村镇建成科技示范镇,指出在茶叶生产方面要加强的科学重点措施是:成立茶叶科技组织,建立茶叶科技示范点,改造低产茶园,每年改造面积3000亩。同时,培训茶叶技术人员,提高茶叶加工质量和茶叶包装水平。

1988年,崇安县建立乌龙茶出口生产基地,同时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基地建设的条件为:生产区集中连片,专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品种优良名贵,技术力量基础好。崇安县人民政府与符合以上条件的崇安茶场(后改称武夷山市茶场)、综合农场、曹墩村、黄村村、星村村、井水村、巨口村、天心村、武夷乡九龙山茶场、仙店村和县茶叶局乌龙茶茶厂、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分别签订合同,发放基地建设资金129万元,主要用于改造低产茶园和开辟新茶园。

1990年,市人民政府做出开发山地,开拓茶叶生产的部署。1992年全市茶园增加至46268亩,比1981年增加36%。

1993年底,全市共有茶园6.4万亩。

若干年份茶园面积统计表

觉农舜毫的栽培技术


建园要求 

立地条件

土壤呈酸性,pH值4.5~6.5之间,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山坡地或丘陵地,坡度要求在25°以下。

远离生活区和工业区, 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足够宽度的山、河、自然植被作天然隔离带,无环境污染。

园地开垦

坡度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深耕0.50m以上,并深埋杂草。

坡度15°以上坡地,修筑等高水平梯面,梯面宽1.5m以上,沿等高线进行开垦。

品种选择

新发展的“觉农舜毫”茶基地应选用适应性强、 产量高、适制性强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迎霜、翠峰、浙农113等良种,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群体品种园地……要采取更新改造措施。

茶苗种植

种植时间

春季种植2月中旬至3月上旬。

秋季种值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种植密度

采用单条播,行距1.5m,株距0.33m,每穴2~3株,每公顷需茶苗52500~60000株。

采用双条播,大行距1.5m,小行距0.30m,株距0.33m,每穴2株,每公顷需茶苗82500株。

基肥:经开垦整理形成行后,在行中间开种植沟,深0.5m,宽0.5m。在种植沟内施入底肥,底肥必须以腐熟的有机肥料为主,微酸性,每公顷施栏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30000kg或饼肥3000kg、磷肥450kg,钾肥150kg。施后与土拌和再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种植: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穴。移栽时应带土,减少根部受损。一手扶直茶苗,另一手将土填入沟内,当填土至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往上一提,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分层压实,随后浇足“定根水”,再覆一层松土至茶苗根颈处。种植结束后,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可以将茶苗地上部分距根颈20cm以上的主枝剪去,保留3~4片真叶,并且在茶行间铺上稻草,秸杆等覆盖物。

苗期管理

间苗补苗:栽后要定期检查茶苗成活情况, 发现缺棵要及时补齐,对于不纯的茶苗,必须间苗,以保持品种纯度。

肥水管理:种植三天内,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一次,

以后视天气而定,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种植后约一个月,当新根发生时,应施一次稀薄的水肥,后每隔20天施一次水肥,并逐渐增加施肥量。

茶树修剪

定型修剪

修剪对象为幼龄茶树和经台刈或重修剪重新抽枝的茶树。

幼龄茶树的修剪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后进行,在离地20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在移栽后第二年2月中下旬进行,高度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第三次在栽后的第三年春茶结束进行,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台刈或重修剪的茶树在第二年早春离地30cm处剪去,并疏去过多的枝条,之后每年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cm,达不到修剪标准的,可推迟进行,剪口要求平滑。

轻修剪

对成龄生产茶园, 通过剪去冠面细弱枝条和徒长枝,以控制茶树高度,增加分枝,提高茶芽密度。

轻修剪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时间可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或秋茶后10月中下旬进行。

用修剪机或篱剪剪去冠面3cm~5cm的枝叶。

深修剪

经多次轻修剪和采摘,树冠上形成“鸡爪枝”, 芽叶瘦小,对夹叶增多,应采用深修剪,剪去“鸡爪枝”层,培育新的树冠。

深修剪5~6年进行一次,在春茶结束后进行。

用修剪机或篱剪剪去树冠面15cm左右,以剪去“鸡爪枝”为适度。

重修剪

对象为未老先衰或失管的低产低质茶园。

修剪深度:离地30cm~40cm处修剪,

觉农舜毫的的栽培技术


建园要求

立地条件

土壤呈酸性,pH值4.5~6.5之间,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山坡地或丘陵地,坡度要求在25°以下。

远离生活区和工业区, 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足够宽度的山、河、自然植被作天然隔离带,无环境污染。

园地开垦

坡度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深耕0.50m以上,并深埋杂草。

坡度15°以上坡地,修筑等高水平梯面,梯面宽1.5m以上,沿等高线进行开垦。

品种选择

新发展的“觉农舜毫”茶基地应选用适应性强、 产量高、适制性强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迎霜、翠峰、浙农113等良种,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群体品种园地……要采取更新改造措施。

茶苗种植

种植时间

春季种植2月中旬至3月上旬。

秋季种值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种植密度

采用单条播,行距1.5m,株距0.33m,每穴2~3株,每公顷需茶苗52500~60000株。

采用双条播,大行距1.5m,小行距0.30m,株距0.33m,每穴2株,每公顷需茶苗82500株。

基肥:经开垦整理形成行后,在行中间开种植沟,深0.5m,宽0.5m。在种植沟内施入底肥,底肥必须以腐熟的有机肥料为主,微酸性,每公顷施栏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30000kg或饼肥3000kg、磷肥450kg,钾肥150kg。施后与土拌和再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种植: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穴。移栽时应带土,减少根部受损。一手扶直茶苗,另一手将土填入沟内,当填土至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往上一提,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分层压实,随后浇足“定根水”,再覆一层松土至茶苗根颈处。种植结束后,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可以将茶苗地上部分距根颈20cm以上的主枝剪去,保留3~4片真叶,并且在茶行间铺上稻草,秸杆等覆盖物。

苗期管理

间苗补苗:栽后要定期检查茶苗成活情况, 发现缺棵要及时补齐,对于不纯的茶苗,必须间苗,以保持品种纯度。

肥水管理:种植三天内,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一次,

以后视天气而定,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种植后约一个月,当新根发生时,应施一次稀薄的水肥,后每隔20天施一次水肥,并逐渐增加施肥量。

茶树修剪

定型修剪

修剪对象为幼龄茶树和经台刈或重修剪重新抽枝的茶树。

幼龄茶树的修剪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后进行,在离地20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在移栽后第二年2月中下旬进行,高度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第三次在栽后的第三年春茶结束进行,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台刈或重修剪的茶树在第二年早春离地30cm处剪去,并疏去过多的枝条,之后每年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cm,达不到修剪标准的,可推迟进行,剪口要求平滑。

轻修剪

对成龄生产茶园, 通过剪去冠面细弱枝条和徒长枝,以控制茶树高度,增加分枝,提高茶芽密度。

轻修剪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时间可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或秋茶后10月中下旬进行。

用修剪机或篱剪剪去冠面3cm~5cm的枝叶。

深修剪

经多次轻修剪和采摘,树冠上形成“鸡爪枝”, 芽叶瘦小,对夹叶增多,应采用深修剪,剪去“鸡爪枝”层,培育新的树冠。

深修剪5~6年进行一次,在春茶结束后进行。

用修剪机或篱剪剪去树冠面15cm左右,以剪去“鸡爪枝”为适度。

重修剪

对象为未老先衰或失管的低产低质茶园。

修剪深度:离地30cm~40cm处修剪,剪去树冠高度的1/3~1/2。

修剪时间:春茶结束后进行。

台刈:对于树势十分衰老的茶树可采用台刈, 一般在春茶后离地5cm~10cm处全部刈去,切口倾斜, 平整光滑,不破裂。

土壤管理

主要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消除杂草,减少茶树病虫害。

中耕除草

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深度5cm~10cm;春茶后5月中下旬,深度15cm左右;夏茶后7月上旬至9月上旬, 深度20cm。幼龄茶园比成龄茶园浅,茶苗根基部杂草应用手工拨除。

深耕

深耕时间:隔年一次秋茶结束后根系活动旺盛时进行,宜早不宜迟,一般在9月~11月。

深耕深度:根据土层厚度和根系分布情况合理深耕,一般深20cm~30cm。

除草:结合耕锄深埋杂草, 对于幼龄茶园和台刈改造茶园应在行间铺草或种植绿肥,减少杂草生长。

茶园施肥

施肥时间

春茶前催芽肥: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

春茶后追肥:5月中下旬。

茶季结束后再施基肥:9月~11月结合深耕进行。

肥料种类:催芽肥以无机氮肥为主,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无机氮肥、磷钾肥, 基肥为有机肥,选用茶树专用有机肥、饼肥或腐熟后的厩肥、绿肥。

施肥用量

基肥开沟深施,沟深20cm~30cm,成龄茶园每公顷年施饼肥或有机专用肥3000kg,或堆肥30000kg。 无机肥氮肥尿素650kg、过磷酸钙500kg、硫酸钾150kg,幼龄茶园每公顷年施堆肥15000kg或饼肥1500kg,配施过磷酸钙250kg、硫酸钾80kg。

催芽肥:2月上中旬开沟浅施,成龄茶园每公顷施225kg~300kg纯氮。幼龄茶园免施。

水分管理

茶树生长期要求根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 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应大于70%。

土壤水分诊断:茶树喜水又怕湿, 对水分高低的反应较敏感。土壤水分对茶树的影响见表1,必要时可按GB/T 7172测定土壤水分。

表1 土壤水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土壤含水状况 相对含水量(%) 茶树表现 症状

过低 <70 旱害 幼叶萎蔫、叶片泛红、出现焦斑、继而枯焦落叶、成叶变黄绿、淡红干脆、自上而下枯死

适中 70~90 正常 生长旺盛

过高 >90 湿害 分枝少、叶片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落叶、树冠矮小多病、逐渐枯死

————————————————————————————————————————

旱害预防

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灌溉、铺草、浅耕施肥、 种植遮荫树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

幼龄茶园采取浅耕保水、培土、追施粪肥、铺草、 灌溉、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湿害预防:开设排水沟或暗沟,每隔(5~8) 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与园外沟渠连通。

冻害防御

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加强肥培管理、茶园铺草、灌溉等措施,提高茶树抗寒能力,同时营造防护林,对于已遭受冻害的茶园应在解冻后及时将冻枝部分剪去,在根基或叶面追施氮肥和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病虫害蔓延、传播。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虫品种;适时施用有机肥;及时分批多次采摘;中耕除草,合理修剪,冬季深耕清园。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效能,提倡使用微生物制剂,动物源制剂以及植物源制剂。

物理及机械防治: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及捕杀、摘除害虫。

化学防治: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

a)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 非用药不可的,尽量采用点治,避免全面用药。

b) 严禁使用六六六、DDT、1605、1059、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来福灵)、三氯杀螨醇、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限量使用氯氰菊酯、联苯菊酯、乐果、敌敌畏、敌百虫、马拉硫磷、亚胺硫磷、辛硫磷、溴氰菊酯、功夫菊酯、杀螟丹等低毒低残留农药。

农药安全使用要求

按GB4285、GB8321.1、GB8321.2、GB8321.3、GB8321.4和GB8321.5的规定执行。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间隔期内不得采摘。

附录A

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名称 防 治 方 法

小绿叶蝉 1.分批及时采摘;2.及时除草;3.喷施白僵菌或吡虫啉3 000倍液

茶毛虫 1.人工捕杀;2.在化蛹末期中耕除草培土、消灭虫蛹;3.灯光诱杀成虫;4.在低龄幼虫期用Bt制剂、除虫脲1 000倍液防治

茶尺蠖 1.结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2.灯光诱杀成虫;3.喷施茶尺蠖病毒Bt混剂,鱼藤精500倍液或*敌敌畏2 000倍液防治

茶蚜 1.分批多次采茶;2.饲养或助迁瓢虫、草蛉灭蚜虫;3.选用40%鱼藤精300~500倍液、乐果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6 000倍液防治

茶叶蛾类 1.人工摘除虫囊;2.冬季加强茶园管理,清除落叶、除草、结合深耕施肥消灭蛹卵;3.选用鱼藤精300~400倍液、杀螟杆菌防治或用*2.5%溴氰菊酯6 000倍液防治

茶叶螨类 1.及时分批多次采茶;2.秋季修剪清枝并用石硫合剂封园;3.喷施浏阳霉素或用15%灭螨灵乳剂4 000倍液、克螨特3 000倍液防治

茶黑刺粉虱 1.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2.用吡虫啉3 000倍液或*40%乐果1 500倍液防治

茶白星病 1.及时分批采茶,可减少侵染源,减轻病害的发生;2.常年发病的茶园可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3.选用灭菌丹400倍液防治

茶叶蚧类 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2.台刈改造;3.选用*25%亚胺硫磷1 000倍液防治

茶云纹叶枯病 1.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消除枯枝落叶,减少病菌数量;2.冬季结合深耕施肥、病叶入土,消灭病菌;3.选用灭菌丹400倍

茶炭疽病 液防治或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注:有*表示的农药为限量使用农药,每季最多使用一次,安全间隔期必须7天以上。

《武夷山茶文化》协拍侧记


[摘要说明]《武夷山茶文化》协拍侧记

五集电视系列专题《武夷山茶文化》7月4日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播完,反响不言而喻。央视关注一个茶种,且从商业价值中提炼出不菲人文价值的这类题材是不多见的;而紧接着这个系列还要在中央二套、九套重播,恐怕也很少有;再者,还要提供给国际孔子学院当作全球中华文化的教材,这恐怕又罕见;而作为我们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介入到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专题片制作领域,这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

一、武夷问茶

(借用《武夷山茶文化》第一集片名为题,下类推)

12月13日。省委宣传部中巴前往武夷山。央视《武夷山茶文化》节目总策划梁钢蜷在后排,打着盹,忍受失眠与烟瘾的煎熬。冷不叮问我:武夷茶啥样?答:条束状,啥茶?乌龙茶。总觉答非所问,于是我将手头上由省宣备下的《大红袍天下》递给他。他翻看着目录,又问,都是谁写的?领导们。哼,附庸风雅--他颇为不屑。但到底这是他福建行接触的第一本茶书,权当消遣。当晚,梁导告诉我这书编的还不错,问还有其它的吗?于是,接下来的一两天里,武夷山庄里的,新华书店的,最厚《武夷茶经》最薄的《佳茗飘香》,书价从300百多元到10元上下不等的,都一并拿下,如同扫荡。好几千元哪,权且记下,而后都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买单。武夷山宣传部郑春部长笑道:不差钱!不差钱! 在武夷山踩点的一周里,前三天梁钢都是晨昏颠倒,夤夜博览,后三天是访座拜访武夷茶人,马不停蹄。好在武夷没有人不谈茶也没有人与茶没关系的,可以"问茶与途"。所以,在《武夷山茶文化》系列专题中,开篇冠以"武夷问茶"为题,是绝妙的。尤其是取其"问",所蕴含的是一种敞开心扉睿智求索,直白求证精神,而此前他们想过以"茶之韵"或"茶之魂"来开篇。相比之下"茶之韵"或"茶之魂"则有着溢与言表的浅薄。因此在《编导阐述》中有了这样的界定:本系列特别节目试图以新的视角,紧扣"武夷山茶文化"这一深厚、博大而又充满未解之谜的主题,揭示这一主题背后所蕴含的耐人寻味而又妙趣横生的自然、文化、生活、信息,从而让电视观众找到一把重新解读与打开"中国茶文化"之门的钥匙。 补充两个细节:当即将结束武夷山采访转福州的前夜,梁导在武夷山庄的草坪上转悠,口里喃喃:茶非茶,茶非茶。在福州采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后,在机场托运,行李超重,武夷山送的木制工艺品沉掂掂的,梁导说那些木头疙瘩搁下,茶,我得带上。

二、万里茶路

12月12日西湖大酒店,由省委宣传部唐国忠部长宴请央视海外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刚毅、专题部主任王广令、《走遍中国》栏目主编、总编导莫骄、节目总策划梁钢、编导袁博一行五人。慑于我是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伴驾"的身份,只能在餐厅外听侯。领导们、宾客们谈话内容语焉不详。但是我看到省委宣传部唐国忠部长在致辞,我们广播影视集团舒展董事长在把掌,甚欢。出来后听到脸红脖子粗的王广令主任和莫骄总编导的嘀咕:看来一两集肯定是打不住。一定得铺开。--在西湖大酒店大堂,刘毅主任请杨刚毅主任转移战场再坐坐,杨主任叫道:这哪吃得下去。云云,后来我听到他们把承当这次宣传武夷山茶文化的任务时,戏谑为"首长工程"。自然这万里茶路也就始于福州了。 有趣的是,此行五人中只有袁博拍过普洱茶,这是唯一执导过茶专题的主创人员。所以,在这过程杨主任那"我哪吃得下去"言犹在耳。他们说那是一场"鸿门宴"那,从此他们确实踏上万里茶路的苦旅,但不辱使命。他们北上山西走访常家,乔家,南下几大通商口岸,捋清茶旅的国际商阜,翻阅史记典藏,再现茶旅情事。展开了五个篇章,洋洋150分钟节目的布局。 所谓的"首长工程",说的也是。福建的领导酷爱茶,酷爱武夷山,而且言之凿凿。李剑峰编导到福州看点,闲暇之余聊茶,平时不苟言笑的李导让我猜个哑谜,是一副对联,上联:"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下联:"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他说作者可算是目前中国官阶高又懂茶的"茶痴",是谁?是你们的省委书记卢展工。

三、茶路风云

从2008年12月12日,到系列专题2009年6月30日播出,半年完成这一个指令性的任务,可谓军情急。为此央视派出三个摄制组(不包括特技摄制组)来打歼灭战。摄制组的主创大都没来过武夷山,更没有武夷茶文化相关素材的的储备,客观情势不利。况且,茶的生产季节不由人,尤其是烘焙等流程拖得很长如何了得。省宣明确指令我们广播影视集团协作好项目得实施。 在整个工作流程,王展副董事长明确我们新闻中心得任务是,有效发挥中文部门所固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央视的节目制作提供全方位得服务。 三月阳春,武夷山茶事还不紧但央视拍摄进入高密度阶段,第一桩事是要我们新闻中心提供明代和清代的道具服装,拍情景再现。好在电影厂的詹厂长一口应允,解决了服装,只是三个清代的瓜皮帽缺两个,省闽剧院有,但整个剧团在台湾巡演一时难回。有人提议影楼的唐装摄影有,通过南平台台长陈毅达遍寻各县剧团也居然没有。情急之下只好向上陈请问管这一拍摄项目得省宣新闻出版处得陈建荣处长怎们办,他说你们不会更专业地灵活处置吗?不行就去缝两个--果然奏效,福州裁缝师们老本行没荒疏,做的比预计的好。 四月节目进入杀青的阶段,王展副董事长召开了我们广播影视集团的一个"支前"扩大会议,新闻中心,综合频道,海峡电视台等相关单位都参加原因是央视在拍摄过程面碰到季节等几个不确定的因素,要我们加大通力协作的力度。这其中:要提供闽北民俗的内容,还好综合频道有;要武夷山茶山的航拍,好在海峡台专为他们拍了;最棘手的是我们新闻中心要提供茶界泰斗张天福的采访,年前央视拜访张老,张已应允,但进入采访环节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在榻上进行采访。倒是有家文化传播公司近期采访过张老,但人家还没首播呢。莫导说没有这个采访环节片子要掉价的。但我们明白这是夺人所爱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情急之下只好矛盾上交,让我们新闻中心的刘毅主任亲自出马应急攻关。至于刘主任怎么攻,我们不得而之,总之这个文化传播公司确实是割肉了。 进入六月,艳阳高照,所有摄制组也回营了,还传说因央视换主这个系列会延后播出。来不及窃笑,被莫导告知新一任央视领导决定系列节目如期播出,眼下宣传要升温,只得不迭地忙起来。 六月下旬眼看着播出的时日快到了,但又高兴得太早。22日上午莫导告知审片中我们提供的不少武夷山的高清画面是遮幅的,而《走遍中国》的画面要求是全屏的,要赶快把遮幅的拉开,否则影响如期播出。真是冤大了,倒成了我们在添乱?好在技术部的吴荣顺主任亲下命令从技术部调出唯一的数字录机,我们新闻中心技术部的董隆远主任也亲启维修间门,让我们单门独户地工作,270分钟的高清画面的转换又整了一遍,我们这些苦主!

四茶风古韵

自当片中有了印度茶人叶专家罗禅来到武夷山的这番"谒祖寻根",堪比援引多少历史资料都雄辩哪。罗婵所在的印度茶山是印度茶的策源地,但印度红茶来自与武夷山,这就是专题片提供所提供最准确的商业信息。有趣的是罗禅其人,他把他印度茶庄开到北京来,颇有反客为主的意味。据说这个老外到北京不久便被皇城文化熏陶,浑身京油味。到武夷山被媒体围住,他用京油子的口吻说,他这再发扬印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来武夷山推销武夷红茶。真憨逗。 较之罗禅,日本的左能典代可是真情献演的,因为每到这个季节她总会来,就像传统的中国茶商一样准在守着出茶。她是武夷岩茶的忠实品饮者。罗禅揭出中国红茶的前世今生,左能显示武夷岩茶的古韵悠远。罗禅是茶叶世家出身,左能也是第23次来武夷山。从他们那都能解读出古印度,古日本与武夷的茶缘。 其实,从节目"茶非茶"的文化承载,整个《武夷山茶文化》就充溢醍醐灌顶茶风古韵:《武夷问茶》的"岩骨花香"凝聚自然文化、生活信息,它品具中国与世界茶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万里茶路》演变和传播,显现明清时期武夷茶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渗透;《茶路风云》演绎出武夷茶海外传播过程风云变幻,刀光剑影,并催生出重大国际历史事件。《茶风古韵》揭示武夷茶品茗的具体过程与历史演变,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与品饮者心境的奇妙联系,颇为形而上;《茶神传奇》又以大红袍的传奇身世和传统制作技艺,讲述当代武夷茶人对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了这些可阅读可触摸的电视历史情境,武夷茶不枯涩,有韵味,可品评,还回甘。

五茶神传奇

武夷山九曲溪的五曲和山北的摩崖上"吃茶处"和"吃茶去"的题刻,有上百年了。但是,人们记忆中武夷山的茶都是外贸统购统销的,且廉价,很难扬名。近年来武夷山茶旅结合,把茶作为武夷山不可或缺旅游衍生项目,但是游客还是视自己的腰包而定,未必心仪。哪怕是"七夕首届中国情人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等等等等,都与茶结合,但总带有商业促销之嫌,平添不了多少"传奇"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在数年前进行了武夷山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的评选,选出12个杰出的代表,使武夷山几百家的茶肆,茶楼,茶枋有了懂得武夷茶的根源,能够效仿,但是仍够不成"传奇"。 且凡事总有意外,有人不服,觉得自己也“神”,其实这是商业与文化在浮躁中难以调解的矛盾,武夷山评12个传承人足矣,多也就难免滥了。但是专题系列一播如同造"神",国内外顶级茶业专家,文化界名流对武夷茶及传统工艺的首肯,就是认可武夷这些“茶神”的功力。红茶正山小种的传承人江元勋,几度希望政府出面刹一刹盲目制作金骏眉的风。在商品经济的自由贸易中,行政干预说了不算。倒不如这五集《武夷山茶文化》播完,对武夷山茶业界所带来新教化,这一播肯定少了攻讦多了认同,多了茶和天下的宽厚。

五集《武夷山茶文化》热播,观众热烈反应自不必说,业内有识者也有些更为清醒的评判,认为尽管局外人看了上心,但局内人还觉不过瘾。确实,既然把武夷茶提升到要承载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的高度,区区五集,难以穷尽,不足服膺所有人。但我们觉得,节目制作中尽管"茶非茶"的始作俑梁钢完成总体策划抖袖而去后,"茶非茶"题旨各编导却能一以贯之。这种把以哲学精神引领文化思考方法论,对我们新闻从业抑或记录片从业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提升思辨能力的启示?--《武夷山茶文化》不日将在我台相关频道重播,预知详情请观众们看《福建广播电视报》.--走嘞,吃茶去!

B 品《茶》者说 一、 观色—— 1、 宋恒——南平市文联副主席:非常宏伟,大手笔。讲的虽是武夷茶,涉及的却是世界范围。横向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纵向世界视野的全面观照。 2、叶灿——武夷山止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非常多的媒体来拍大红袍,拍武夷山儒释道文化,但是没能像中央台《走遍中国》栏目这样,系统地、立体化地展现武夷茶文化的内质、内涵。 3、邹全荣——邹氏后代、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万里茶路》节目结尾的那句“在这条海上茶路的终点,武夷茶的故事,将伴随着世界的风云变幻继续上演”很激励邹家后代,勾划出“茶旅”事业的辉煌。 二、 品茗——1、 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光:做响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做强茶品牌。这不仅是拍这个片子的初衷,客观上它已推动南平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2、扬江帆——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今年武夷学院开设了茶学本科专业,今后,学院也应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整理武夷山茶文化精髓,共同助推武夷茶产业的发展。 3、黄智源——南平农业局副局长南平茶业协会副会长:商人的嗅觉是敏感的,这个电视系列一播出,肯定市场上对我们武夷茶的销售,对闽北茶的销售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茶园形式


唐宋至今,武夷山种植茶树大都利用高山斜坡地、岗陵缓冲地或平坦洲地。采用这些方式所开辟茶园的特点是面积较大,且连接成片,大多由专营茶叶者的各个朝代的官办茶场,民国的茶叶示范茶场和解放以来的国营茶场、集体茶场管理。此外,武夷茶区农户皆以植茶为家庭副业,茶叶栽培区域的分布范围较广。农家的宅旁、菜圃、山塝、田垅都可随意种茶,不受限制。此外,还有倚山傍岩垒砌石壁,筑成梯状田园,然后挑土填充,始成大型盆栽型的茶园和寄植石缝路边的“寄植岩凹式”茶园。

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稍大,大部属地势稍平整的缓斜山坡,或谷中底层缓斜地,将地分切成或大或小之阶段、沿边砌筑石岸的茶园,俗称“茶山”。

不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大小不一,阶段大小高低视形式视地形而设置。也称为“茶山”。

斜坡园

此类茶园利用土层稍深,斜度较小之山坡地垦辟成园,也属“茶山”之列。

平地洲园

沿溪边平地、沙洲地可利用植茶。利用山头平坡地,或坑中之盆地,因地势较平,开辟茶园。

石座植园

此类茶园以武夷山风景区境内为多,系茶树盆栽式,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地势砌石座,培土植茶,在武夷山随处可见,无处不栽,植株多是名丛。此种栽培方式工程浩大,所费甚巨。据民国24年(1935)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圆10元左右,常年必须修梯壁和添土壤,费用亦属可观。且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尤感不便。故在昔日茶市旺盛,茶商获利优厚之时,茶园经营管理尚无问题,但至茶市衰落,茶商自亦力所不及,遂不免日趋荒芜。

寄植茶园

利用天然的石缝,如复石之下,道路之旁,把茶树寄株其间,听其自然成长。

现代茶园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的综合治理,采用近代科学建园。具体实施为:近山缓坡,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普垦,表土回沟,施好基肥,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快速建园,高产稳产等一系列的措施。武夷山市现代茶园建设始于民国29年。当时,茶叶专家张天福到崇安县创建福建示范茶厂,并建立茶树品种园面积390亩,结合生产进行扦插、茶子播种期以及茶苗种植期等试验。品种园创造高标准的良性生态环境,亩产比老式茶园平均增产2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辟国营崇安茶场新茶园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园等,都是严格按照高标准的坡园和平地园的规范建设的,注重周围道路、水沟、水池的合理安排,提倡环山缓坡路面种草,路旁上向设沟,路边栽树,以达到高产的目的。1987年崇安县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红土壤项目,安排试验红土壤改造种植茶园1200亩,主要措施为高标准挖定植沟,重施基肥、密植,以达茶树速生、丰产、高龄的目的。

90年代初提倡开发山地种植茶叶,1992年12月市政府提出力争在5~7年内新开发茶园10万亩,建设有特色、上规模的“武夷茶城”的战略目标。新增加的茶园大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开辟。技术规范可概括为40个字:规划连片、劈草炼山、全垦除杂、测量划线、缓路横沟、表土回沟、等高梯田、适量基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在山地开发中,新开垦的茶园以及改造低产茶园后达到的新标准为:(1)茶树生长健旺,覆盖率达85%以上,无杂草,病虫少;(2)没有断行和缺丛,土壤疏松无裸露;(3)山地茶园排灌设施较完善,能排能蓄防旱涝;梯壁内侧有横沟蓄水或竹节沟;(4)隔年、隔行深翻改土。坚持年年修剪,树冠和采摘面大;(5)能保肥、保水、保土,单产每年显著提高,亩产超百斤以上。

武夷山茶农世家传人谈制茶经


喝茶,是我们家养成的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边看电视,边悠闲地品茶。以前,我们家喝的是安溪铁观音,可是最近爸爸、妈妈却改喝起了武夷岩茶,说是武夷岩茶养胃。我曾多次问父母,武夷岩茶是怎么做成的?可是他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在我心里就留下了一个关于武夷岩茶的谜。正好,7月2日下午,妈妈带我到武夷山旅游,经熟人介绍,我们住进了茶农世家———黄贤庚爷爷家里。我心中的谜终于解开了。到武夷山的第二天,黄贤庚爷爷的儿子带我们去看茶山。从车窗向外一眼望去,武夷山峰峦起伏,满山都是绿油油的茶树。一路上,黄叔叔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茶的知识。他说,武夷岩茶顾名思义就是产在武夷山上的茶,它是乌龙茶类中的一种特色茶。武夷岩茶又分大红袍、肉桂、水仙、老枞、水晶龟等许多品种。其中,生长在岩石上、阴凉处的茶叶最好。我们还参观了“长在岩石上的茶”。只见那茶树长在岩石上,仿佛和岩石融为一体,放眼望去一排排的茶树就像一层层绿色的楼梯。到了山上,我发现肉桂的枝干上长了一粒粒像果实一般的东西。我连忙向黄叔叔请教。黄叔叔说,那是茶籽,是茶树开花后结的籽,可以拿去种植。我这才知道,原来茶树也会结果!黄叔叔还告诉我,专业的茶艺秀共有18道工序,观赏性很强,是武夷文化的重要保留节目,经常到世界各地交流表演。“武夷岩茶具有静心、明目、提神、止渴、解暑、养胃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黄贤庚爷爷告诉我,他们家祖祖辈辈种茶,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了,堪称茶农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11代了。他本人已经种了50多年茶。武夷岩茶从种茶到收成需要两三年时间,制作茶叶共有11道工序,其中“摇青”是最难的一部分。在“摇青”时,工人不能睡觉,必须盯着茶10小时至15小时,根据情况来翻动茶叶,所以是最累人、最苦的差事。黄爷爷说:“每当做出一批好茶,我就像返老还童一样,像孩子似的到处炫耀,请别人来喝自己做的茶。可是如果茶没做好,我心情也会很郁闷。”现在,黄爷爷的茶是越做越好,远近驰名,还销到海外。

吴敏树笔凝君山茶


“湖南二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国藩)、吴(敏树)”。这是清末湘军重要将领、兵部侍郎,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对岳阳文学家吴敏树的评价。而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则称赞吴敏树的文章:“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曾国藩甚至以自己身后的墓志铭相托,可见吴敏树文名之盛。然而就是这位大名鼎鼎,才华横溢的岳阳文人却不屑为官,他多次谢绝曾国藩、左宗棠邀其入幕的邀请,甚至以“吴家人不当盐贩子”为由,拒绝了曾国藩荐举他担任两广盐运使的肥差,甘守清贫,以读书著书为乐。他曾经与从弟吴土迈一道在君山岛上构筑“九江楼”“鹤茗堂”“听涛阁”与“北渚亭”,从而与君山茶结下不解之缘。从吴敏树留下的《柈湖文集》《柈湖诗录》《湖上客谈》等著作中,可以窥探到不少与君山茶有关的诗文。

《君山月夜泛舟记》可说是吴敏树古文名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写了吴敏树和几位友人月夜游君山,最后“入一老庙具茶”的情景,文笔优美,自清末以来为多种散文范本所选。吴敏树在他的“响山泉”中首先记叙了自己发现君山响山有股清泉特别适合烹泡君山茶的经过:“君山旧未闻名泉,而响山旁壑中丛薈蒙翳,有泉眼流甚大,稍前即落湖中……唐陆羽论茶辨水以山水漫流为上,此泉足是。君山产名茶,复观此泉,岂非天地间异美之钟聚也。”吴敏树接着写道:“地道何人识,山空试履声。更闻幽壑响,中注活泉鸣,来想龙宫沸,烹宜鹤茗清。水中谁第一?扬子浪知名。”唐代茶圣陆羽在回答湖州刺史李季卿“煮茶用什么水最好”时,陆羽说:“扬子江上的南零水。”因此茶人都以扬子江上的南零水为第一。而吴敏树却为此翻案,一个“浪”字把“水中第一”的扬子江冠以浪得虚名,而真正的第一应该非君山岛上的响山泉莫属,吴敏树还在“我爱君山好”五首五言律诗中称道:“我爱君山好,君山土物新。竹多尚有泪,茶少绝无尘。”君山岛四面环山,岛上的茶叶灰尘都沾不着,自然是天下稀有极品了。吴敏树写柳毅传书的桔井时也不忘带个“茶”字。“灵桔已枯神井活,庙僧时捧贡茶瓯。”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敏树对君山茶的情有独钟还表现在他体贴民情,关注君山茶的兴衰成败。“近日君山苦病茶,军官买送大官家。无人为作云膄使,清绝江南相国衙。”吴敏树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他在君山买了三斤茶,其中两斤送给了曾姓老友,还有一斤送给了岑姓老友,但这位岑姓老友十分喜爱君山茶,一斤不够,于是吴敏树再去买时只买到八两。而君山茶近来越来越少了,本来很少的君山茶又让那些军官买去送上司了。因此吴敏树买的茶凑不到一斤,只能买一半,不能满足岑姓老友的愿望。由此,吴敏树在他的《湖上客谈》一书中生动描述了动荡时代君山茶的命运:“贡茶,君山岁十八斤。官遣人监僧家造之,或至百斤,斤以钱六百偿之。僧造茶成,已斤费二千余钱矣。向时,买者可得四千。近以军事就武弁过此,必买茶以馈大官,斤率九千六白,多则十二千,僧利害略相当。然事平,军船日少,茶已不售,而官供如故,则败茶之道也。”吴敏树用数字说话:造一斤君山茶的成本是二千余钱,而官府强摊的价格却只有六百钱,造茶成本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按市场价格卖给商贾游客的价格是四千,卖给有钱的军官们则是九千乃至上万,这样种茶僧人的亏损还可以拉平。但高价买茶的顾客不来了,而官府逼着摊派上缴的茶数量如故。价格还是照样低,因此君山茶就败在这个缘故上。

吴敏树在君山到底住了多久,无从查考,但从相关资料分析,吴敏树曾和他的胞弟吴庭树在老家岳阳县鹿角筑有“听雨楼”,共研文章,磨炼笔锋。后吴庭树病亡,吴敏树遂废楼不居。而君山“九江楼”“鹤茗堂”,也是他与从弟吴土迈于同治元年(1862年)春正月一道构建的读书处。两兄弟常从老家驾舟载书来此读书。后吴土迈从左宗棠赴陕甘作战,历数年以四名京堂客死泰安军次,时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此吴敏树除同治七年金陵平定后应曾国藩邀请赴江浙游历一段时间外,至少有十年的大半时间在君山居住。直到从弟吴土迈客死外乡,吴敏树才不忍居其旧楼而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抱病赴长沙主修《湖南通志》,同年病殁于通志局。

作为一位与君山茶有着十年缘分的文学家、经史学家,君山岛上留下了他许多的诗文。如果能够在君山景区恢复当年吴敏树、吴土迈兄弟的“九江楼”、“鹤茗堂”等读书品茗的景点,使这位在清代文学史上自成“柈湖文派”的湖南通儒和他的著作一道,进入万千游客的视野,那么应该会给名誉中外的君山茶增添更多而又更有趣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