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缩泉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裕盛泉黑茶 泉笙道黑茶 金泉柳茶叶

裕盛泉黑茶。

【组成】益智仁、金樱子各6克,乌药5克。【功用】温补脾肾,固摄缩泉。【主治】脾肾虚寒所致的遗尿、尿频,甚则小便不禁者。【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置保暖瓶中,用适量沸水冲泡,盖闷2O分钟。不拘次数,代茶频频温服。每日1剂。【宜忌】膀胱湿热证或下焦蓄血证者,不宜饮服。【按语】凡3岁以上儿童,或成年人,睡眠中或梦中小便自遗者称逸尿。在清醒状态下,小便不随意地流出称小便不禁。五脏虚损、湿热下注、下焦蓄血等因素可导致。但就小儿而言虚证为多,特别是脾肺气虚和下之虚寒,当然亦有肝经湿热或痰湿内蕴者。从本方组成分析,适用于脾肾虚寒者。本方系《妇人良方》之“缩泉丸”去山药加金樱子组成。益智仁性味辛温,入脾、肾经,有温补脾肾、固摄缩尿之功,是治疗肾虚之遗精、遗尿;脾虚之泄泻、流涎的要药。《本草备要》说它“能涩精固气,温中进食,摄涎唾,缩小便,治呕吐泄泻,……。”金樱子酸、涩、甘、平,归肾、膀胱、大肠经,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常用于肾虚之遗精、遗尿、带下,脾虚之久泻、久痢。故《本草求真》说“取其涩可止脱,甘可补中,酸可收阴,故能善理梦遗崩带遗尿。”乌药辛温,归肝、脾、肾、膀胱诸经,能理气散寒、温肾化气,故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够者多用之。如缩泉丸即是益智仁、山药、乌药三味组成,是治疗肾之不足之遗尿的常用方剂。本茶剂药简力薄,肾虚明显者可加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等品,脾气虚较甚者可益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之类,则疗效更佳。

Cy316.com延伸阅读

潜山山谷流泉汲泉煮茶


潜山山谷流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称赞过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水会秀气”。《天柱山志》形容犬柱山为“峰无不奇,石无无怪,涧无不杳,泉无不吼”。这说明了天柱 山历史之悠久,风景之奇秀。天柱山主 峰海拔I760米,如一擎天巨柱,直插入云。而位于山谷寺西侧的山谷流泉最令人流连忘返。

山谷流泉,实际上是从天柱山岩体表部裂隙渗透出来的水汇集而成,并形成溪流在山间沟谷中流淌。一般将此溪流在石牛洞以上的部分视为上游,被称为潺潺溪;流淌石牛洞一段的是中游,称之为石牛溪;石牛洞以下的就是下游,也是主泉区,称之为山谷流泉。溪谷全长约1.5公里。石牛溪这个名字,相传是唐代名人李翱所取,而“山谷流泉”则是出自宋代文豪黄庭坚。天柱山下的这片谷地,留下了很多历史文化遗迹,被称作为文化谷地。谷宽却不空旷,三面都有青山环绕,幽林加上古寺使其环境非常的清雅。南面顺着溪流一路开敞,让人产生吞吐山河的气概。在溪谷之中,有一块巨石,状如卧牛,所以有石牛溪、石牛洞的称谓。山谷流泉的东侧就是山谷寺,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四周古木参天,绿荫如盖,佛塔高耸。此外山谷之中还有宝公洞、锡林井、卓锡泉等。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山谷流泉流经的河床岩壁虽然陡峭,但却不高,河床经过流水的侵蚀显得分外光洁。在这条小溪沿岸的石壁谷底都布满了石刻,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从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约200多米的溪谷内,就发现了280余处石刻,从年代上看,几乎各个朝代都有,以宋代最多。石刻的字体各不相同,有楷、草、隶、篆等,留下石刻的人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镌刻的内容多为反映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

黄庭坚十分喜爱山谷流泉的风景,经常在泉畔石上读书赋诗,汲泉煮茶,所以自号山谷道人。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期间,也常来此地游览,曾留下题记:“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溪泉岩壁上还刻有苏东坡的诗句:“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跟两醒然”。

泡茶名泉西湖的泉群介绍


西湖的泉群

水乐洞泉。水乐洞位于石屋洞西侧的栖霞岭下,被认为是西湖溶洞中景致最为奇特的一个喀斯特岩洞。水乐洞长达60多米,右洞口向左斜,左洞口便是一方形的泉池,从洞深处潜流而出的地下泉水从此涌出,从未停息。泉水激打着两侧的石壁,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如在水中奏乐。水乐洞泉旁还有一处名为石鼓的岩石,之所以称之为石鼓,是因为以石头轻轻敲打之,就会听见咚咚的鼓声。跨过泉池上的石梁进入洞内,就会发现洞中非常开阔,摆设各类的石桌石凳,是一个品茶、小憩的好地方。

六一泉。此泉位于孤山南麓,六一泉池呈方形,六一泉的旁边有一青瓦翘角的小亭,名为六月亭,又称半壁亭。亭中原有亭联:“湖两山孤,此处有泉可漱也;天一生六,先生自号无说乎”。亭内岩壁呈浅洞窟。诗人苏东坡首任杭州通判时,经六一居士欧阳修介绍,结识了住在此处的西湖高僧惠勒,两人朝夕往来,谈诗论文,结为莫逆之交。六一泉也因这一段友情而声名远扬。泉池面积约2平方米,池中有迷人的睡莲,泉水清凉甘洌。苏东坡为了怀念前贤,在寺旁结庐为庵,并在山石下开凿一池,引来清泉,命名六一泉,以此纪念欧阳修,并亲撰《六一泉铭》,刻在泉旁岩石上。 从鼓楼大井巷上山,在巷右首可以看到“吴山第一井”的刻石,其后就是五眼水井,此井是八泉中最为出名的大井。此井之水源自吴山,经岩层多次过滤之后汇聚而成。由于不受江湖之流的污染,水质明净清澈,前人认为其水品为钱塘第一。据宋《梦梁录》及明《西湖游览志》记载,此井的开凿者是呈越国的韶国师,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杭城大旱,市内井泉全部枯涸,只有此井例外,从此井打水的人络绎不绝,但井中之承却不减不涸。明代洪武年间,参政徐本将一块刻有“吴山第一井”的石碑立于井旁,石碑上对上述事件进行了记载。

泡茶名泉 泗水泉林“名泉七十二,大泉十八,小泉多如牛毛”


泗水泉林

从地质结构上看,泅水泉林一带多为石灰岩层和砂岩层,且断裂结构非常良好,地下水通过石灰岩的溶隙及砂岩断层,在陪尾山麓涌出,形成一片大型的岩溶裂隙泉群,最高涌泉流量每昼夜可达672万吨。据《泗水县志》记载,明代名流墨客的文章词赋中就曾赞叹此泉群清泉遍布,密如树林:“泉林”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泅水泉林泉水的涌出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从地面涌出,有的由内突然喷出,有的是从隙缝中溢出。泉水与溪流相互连接,溪流又穿插在泉群之中,泉水叮咚有声,是从隙缝中溢出。泉水与溪流相互连接,溪流又穿插在泉群之中,泉水叮咚有声,有的泉流如珍珠般闪闪发光,有的泉流又似片片飞落的雪花。泉林之中,有由泉漉汇集而成的深潭,也有自然流淌的溪流。潭水清澈可见,其上倒映着云彩;溪流汩汩前进,意味隽永。

泗水泉林与济南泉群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泗水泉林也被人们称颂为“名泉七十二,大泉十八,小泉多如牛毛。”有名的泉被分成三个泉群,意想不到的是其泉名也叫做趵突、黑虎、珍珠等。按照名泉的涌水量的大小米分,大型泉有黑虎、响水、趵突、淘米、珍珠、石缝、璃泉等7处,中小型的数量就非常多了。泉林各泉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趵突泉从石渎中涌出水面,被描述为“有若人之搏而涌激”,涌出之时波浪翻滚,汹涌激荡。黑虎泉犹如一只出谷的猛虎,啸声震天,声势浩荡,气势雄壮。珍珠泉泉池底不时涌出银白色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气泡,恰如珍珠抛出明镜,“有若雾之散于水面”。红石泉被描绘为“有若腥血之涂石者”,因为泉林一带有很多赤铁矿,当泉水从含有赤铁矿的岩石裂隙中涌出时,从远处看去,就如一潭碧血。双睛泉从石壁的两个圆洞中分别喷出,恰似一双晶莹明亮的眼睛。泉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古今闻名。早在北魏时期,就在主泉处修建了一座源泉祠。在宋代,又在陪尾山建造了泗水神庙。明代万历年间,泗水先后建成三坊、六亭和泉林寺。自清康熙、乾隆时期,泉林的闻名达到了鼎盛时期,修建了很多馆阁亭榭,留下了很多诗词和故事。

乾隆诗词

乾隆皇帝游览泗水泉林的次数达9次之多,而且每次都留下了“御制诗文”,仅题诗就达到了149首。乾隆在观赏泗水泉林的急流时,想起古籍上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孔子来到泗水泉林,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泉水后,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之叹。乾隆皇帝于是在陪尾山竖立一个石碑,上面镌刻着“子在川上处”五个大字。此外,乾隆皇帝还在山下竖立了一个巨型御碑,上面刻有他亲笔题书的两首七律。地方官吏为了给皇帝游览提供方便,在泉林附近修建了行宫、致本斋、御桥、石船浮槎、圣居、横云馆、古荫堂、红雨堂、镜澜榭等馆阁亭榭。

庐山三叠泉“云雾茶,三叠泉,庐山茶泉两相宜。”名泉介绍


庐山三叠泉

有人这样称赞三叠泉:“云雾茶,三叠泉,庐山茶泉两相宜。”三叠泉,就在庐山东谷的会仙亭旁。《桑记》曾这样记载三叠泉的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乃三叠泉不循崖泻,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同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山,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然万人鼓也”。三叠泉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因其如喷雪飞银,又似万颗细小的明珠洒落。三叠泉总落差为155米。一叠直垂,水从70多米处倾泻而下,远观似雨雪交加,近看似大雾弥漫;二叠高约50米,跌宕奔涌,带起无数的水珠,凌虚而下;三叠叉长又阔,如洪流倾泻,又似一条玉龙直闻人潭,激起水花滚滚,所以三叠泉被称为“天下第一飞泉”。古人描述为:“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五老峰北嵯峨巅,龙泉三叠来自天”。三叠泉既然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飞泉,为何不见唐宋诗人对它的咏叹呢?李白笔下的香炉峰飞泉比起三叠泉来,也是十分逊色的,李白为何不咏三叠泉?宋代大儒朱熹讲学的庐山白鹿洞书院离三叠泉不远,然而他却没能欣赏到三叠泉的壮景。据考证,其原因是那时三叠泉还没有被人发现,还隐藏在人迹未至的青峰翠嶂之中。大约在宋绍熙二年(1191年),三叠泉被一樵夫发现,这才声名远播。此时,朱熹已离开庐山9年了。当他得知有这样的壮景时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只好让人画了一幅三叠泉的图画以供欣赏,并感叹道:“自闻此新泉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溅雷喷雪,发梦寐也”。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对三叠泉进行了考察,在他的游记里是这样描述的:“…一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堕去也。……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三叠泉被发现之后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的观赏和咏叹,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诗中有:“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之句。元代诗人、画家赵孟颊诗云:“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明代名诗人王世懋却对它作了真切的记述:“三叠泉从山南最高处,冉冉盘空而降,初级如云如絮,喷薄吞吐,流注大盘石上。水石冲激,乃始滢洞作态,珠迸玉碎,复注二级石上,汇为巨流,悬崖直下龙潭。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直人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淋汤,奔若跳鹭。其声则蕴隆之候,风掀电驰,霆震四击,轰轰不绝。叉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瓦缶相应,真天下第一伟观也”。

宜昌黄牛泉和蛤蟆泉 用之煎茶,能使茶味更加甘醇芬芳


宜昌黄牛泉和蛤蟆泉

陆羽认为黄牛泉和蛤蟆泉同源,且被认定为天下第四。黄牛泉和蛤蟆泉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西陵峡。经现代地质勘察表明,陆羽的看法是正确的,黄牛泉与蛤蟆泉同出一源,二者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可以同享天下第四泉的美誉。黄牛泉,又被称为圆井,在占时称为黄牛泉池,距宜昌市葛洲坝不远。泉深3米左右,口径约l米,泉壁由青砖砌成。泉台上圆下方,由一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相传此泉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开凿。当时他率兵入蜀,路过此地,见修建于春秋战国时的黄陵庙已败坏,便亲自指导修庙,掘泉,并写有《黄牛庙记》。这篇文章被镌刻在六棱石碑上,竖立于武侯祠前,且被命名为武陵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对黄牛泉水进行科学化验后,表明泉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高出杯口1—2毫米都不会溢出。在37个检测化验项目中,有28个为优良、9个为良好,这足以证明黄牛泉的水质之良好。由于此泉水的硬度较低,用之煎茶,能使茶味更加甘醇芬芳。经常饮用黄牛泉水,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在泉畔生活的人群中,七八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有的已近百岁。

蛤蟆泉位于滩险流急的扇子峡边。蛤蟆石,又叫蛤蟆碚,是一块呈椭圆形的巨石,从江中望去,就像一只张开大口、鼓起大眼的蛤蟆。陆游在其《人蜀记》中对蛤蟆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蛤蟆碚在山麓,临大江,头鼻吻颔很像蛤蟆,而背脊疱处尤其逼真”。但是蛤蟆石的名气,却比不上隐藏在它背后的蛤蟆泉。蛤蟆石后面的山腹有石穴,蛤蟆泉就从中流出,然后倾注在蛤蟆石的脊背和吻鼻之间,溅起朵朵水珠,泉水洁净透明,味道甘凉爽口。相传,一只小蛤蟆从嫦娥月官玉池中偷偷进出,在逃跑的半路上被吴刚用斧头打昏,落到了扇子峰。小蛤蟆被一位好心的砍柴老汉救起,拖回家中调养。几天之后,小蛤蟆痊愈了,为报答老汉的救命之恩,赠之以明月水。蛤蟆泉就是明月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歌:“名泉甘露源月官,蛤蟆吐出明月水,煎茶碗中凤凰叫,酿酒洒坛白鹤飞,百里闻香人亦醉”。唐代陆羽对此泉进行品尝后,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

蛤蟆泉诗赞

欧阳修、苏辙、黄庭坚等众多的大文豪都曾先后游览过蛤蟆泉一带,欧阻修作有(蛤蟆碚),诗曰:“石溜吐阴岩,泉声满空谷。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苏辙的诗句称赞道,“岂惟煮茗好,酿酒更无敌“。黄庭坚赋诗日 “巴人漫说蛤蟥碚,试裹春芽来就煎”。陆游赞美蛤蟆泉的绝妙佳句,“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蟥碚,试裹春芽来就煎”。陆游赞美蛤蟆泉的绝妙佳句,“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球弄月可忘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