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方知茶妙,懂茶才知茶好!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知福乌龙茶 茶鼎福方知白白茶

知福乌龙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茶方知茶妙,懂茶才知茶好!”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茶方知茶妙,懂茶才知茶好!”相关知识!

原标题:品茶方知茶妙,懂茶才知茶好!

我国数千年前就开始注重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近年来的热播剧,都会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镜头描写。

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圆融、和谐。品味一杯普洱茶,其实就是品味了人生。

本期潇潇为茶友分享喝普洱茶,要会品。不然,就是对普洱茶最大的浪费。会品普洱茶,方知茶妙。懂普洱茶,才知茶好!

中国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喝普洱茶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在一天中的很多时间,例如早起、饭后、午后等,都是喝茶的好时候。更多茶人已“爱普洱茶成瘾”,只有喝口普洱茶,整个人才会精神振奋、神清气爽。

而普洱茶不只是要喝的,更重要的是慢慢品普洱茶!

而品普洱茶,需三口!

一、试茶温

喝粥,最怕烫嘴,喝茶亦是如此。

好茶不怕开水烫,但好茶人却怕开水烫!一杯普洱茶能否入口,温度是关键。

第一口茶,要试茶温。茶水过烫,入口有害无益。如此饮茶少了茶的味道不说,被烫伤才是最可怕的。

第一口茶不能急,试茶温才是重点。太心急的人,注定很难理解茶的美妙。

品茶的第一口,记得慢慢来!

二、闻茶香

一杯普洱茶的好坏,透过茶香最先知道!

当茶叶与水相遇,茶香就会四溢而出。不用刻意去寻找,茶香就会进入你的鼻子,进入你身体的每一处。

第二口茶,要闻茶香!茶杯在口,茶香入口,茶人自享受!

一杯普洱香,温暖好时光!品茶要学会享受茶水释放出的香气,享受茶水释放出的“热情”。

品普洱茶,不要忘记品茶香。

三、饮茶

茶入口,方是终点。

普洱茶的好坏,只有饮用之后才知道。茶水入口之前,我们只能猜测它。茶水入口,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它!

第三口茶,要饮。一杯普洱茶,最好的赞美是饮用之后的赞叹。不饮这杯普洱茶,一切赞美都是虚假的。

茶水,是茶与水的相遇。饮茶,则是茶水与茶人的相遇。相遇,造就了茶与人别样的一生。

饮茶,享受茶的一生,也享受茶的美妙。

品茶,需三口,三口方为品。古韵滇普-古茶坊,甄选优质茶叶原料,致力于将自然原始的神韵聚于茶中,还原地道而富有灵性的古树茶。无论是新鲜自然之真,或是陈香滋气之美,从过往到如今,从现在至将来。一切遵循自然,在新的时代焕活生机,传递匠心。

cy316.com延伸阅读

品过才知茶浓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品过才知茶浓》内容,感谢阅读!

传播得最快的莫过于流言蜚语了。只要是说出了口,或是发生了的事,不一会儿便人尽皆知了。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是很难的。我们总免不了会时不时地被流言蜚语中伤。犹如这一款茶,在你还未尝过时,你就已经听到过许多关于它的故事。

我们总是在听说,我们总是听信了别人的话,却失去了尝试的机会。一杯乌龙茶,有人告诉你太浓了,劝你不要喝,你可能就放下了杯子。一个地方,当有人告诉你那儿不好玩,可能你就放弃了追寻的脚步。我们往往忽略了,不管是红茶或是乌龙茶,只有当我们自己品过后,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无论它是苦是涩,是甘或是浓,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好的。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父母替我们选择好的。每一个父母恨不得将未来的每一步都替子女做决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过来人,走过了同样路,该怎么做才好他们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他们忘了,人一出生就是为了经历的,无论是好是坏,只有自己尝过了才不会白活。一杯茶,品过了才知茶浓。

现在,我喜欢品各种各样的茶叶,或是出于好奇心,或是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喜好。当我喝过某款茶叶后,我才能明白,“哦,原来这茶叶尝起来是这样子的”!因此,父母不能够剥夺孩子自我经历的权利,放手让他们去吧,他们才能够更了解这个社会,也才会更了解自我。

关于本文《品过才知茶浓》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关于苦茶|品茶知味


关于苦茶|品茶知味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本位的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罢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做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古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做。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一名龟甲,汉名皋芦,亦云苦丁。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

;角刺,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每斤银八钱。;按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喝了可以节育的。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

;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又《经》有类似的话云:

;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饮亦可通夜不眠。;

《南越志》则云:

;茗苦涩,亦谓之过罗。;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芦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但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我只好从壶里去拿出一片叶子来,仿佛制腊叶似的弄得干燥平直了,仔细看时,我认得这乃是故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枸朴树的就是,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龟壳。原来这可以吃的,虽然味太苦涩,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将就斋主人也只喝了两口,要求泡别的吃了。但是我很觉得有兴趣,不知道在白菊花以外还有些什么叶子可以当?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山有栲;一条下云:

;山樗生山中,与下田樗大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

《五杂俎》卷十一云:

;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宿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此与现今炒黑豆作正是一样。

又云: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人汤,云其味胜。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

卷十记孔林楷木条下云:

;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干而茹之,即俗云黄连头。;

孔林吾未得瞻仰,不知楷木为何如树,惟黄连头则少时尝茹之,且颇喜欢吃,以为有福建橄榄豉之风味也。关于以木芽代,《湖雅》卷二亦有二则云:

;桑芽,案山中有木俗名新桑荑,采嫩芽可代茗,非蚕所食之桑也。;

;柳芽条,案柳芽亦采以代茗,嫩碧可爱,有色而五香味。;汪谢城此处所说与谢在杭不同,但不佞却有点左袒汪君,因为其味胜的说法觉得不大靠得住也。

许多东西都可以代,等洋货还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这些花样,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好,而且也以绿的为限,以至香片嫌其近于,这也别无多大道理,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叶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进叶去,吃惯了就成了规矩,如此而已。对于有什么特别了解,赏识,哲学或主义么?这未必然。一定喜欢苦,非苦的不喝么?这也未必然。那么为什么诗里那么说,为什么又叫做庵名,岂不是假话么?那也未必然。今世虽不出家亦不打诳语。必要说明,还是去小学上找罢。吾友沈兼士先生有诗为证,题曰《又和一首自调》,此系后半首也:

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品种、地域、栽培条件、鲜叶质量、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茶叶的香气。成品茶香气可归纳为以下九种香气类型,不妨一起看看,你杯中的茶是什么香型?

1、毫香型

干茶白毫显露,冲泡时茶叶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称之毫香。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在一芽一叶以上,经正常制茶过程均可能会有毫香。

茶叶示例:如银针茶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毫香,另外部分毛尖、毛峰则有嫩香带毫香。如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2、嫩香型

茶叶的一种鲜嫩香气。凡鲜叶新鲜柔软,一芽二叶初展,制茶及时,会带有嫩香。

茶叶示例:各种毛尖、毛峰等,如都匀毛尖、紫阳毛尖、峨眉峨蕊、雁荡毛峰等。

3、花香型

茶叶散发出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按花香青甜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香型可包括兰花香、枙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的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其品种很多,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会有一些花香特点。

茶叶示例:属花香型的茶有青茶、花茶和部分绿茶、红茶。青茶如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水仙、浪菜、台湾青茶等有明显的花香。花茶,不同茶品有其各自的花香,其中以茉莉花香占的比例较大。绿茶中如桐城、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等有幽雅的兰花香。

4、果香型

茶叶中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桔子香、李子香、香椽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等。

茶叶示例: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香型,红茶常带有苹果香,如白琳工夫、滇红工夫等。

5、清香型

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一般见于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制茶及时正常的绿茶等;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青茶类摇青、做青程度偏轻及火工不足的,香气也属此香型。

茶叶示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此外如清香型铁观音也是此香型。

6、甜香型

该香型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甜枣香、桔子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凡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红茶制法,可能会出现这些特点。

茶叶示例:甜香为工夫红茶的典型香型,如宜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等。

7、火香型

凡鲜叶较老,含梗较多,制造中烘焙火温高、充足、糖类焦糖化。该香型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及锅巴香在内。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有黄大茶、武夷岩茶等。

8、陈醇香型

像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黑茶,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后发酵等一系列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陈醇香型。很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的“越陈越香”及“陈韵”,主要指的就是这类香型。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茶有陈放的普洱茶、六堡茶等。

9、松烟香型

凡在制造干燥工序用松柏或枫球、黄藤等熏烟的茶叶,一般具有松烟香。

茶叶示例:属此香型的茶有小种红茶、沩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很多时候也是各种香型的综合呈现,可能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至若救渴,饮之以浆,才知茶中味


六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译文】

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陽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陰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

知茶论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树的原生地。千百年来,一壶清茶煮历史,一席静淡出宇宙。茶道、茶艺、茶文化不仅彰显出其永恒的生命力,也把人类的茗饮文化带入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和精神境界。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闲情雅致中,泛谈历史与文化;知茶论事间,意在生活点滴体悟。正所谓“话谈千古事,茶沏一室香”。

茶叶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目前,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全球茶叶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然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像中国茶叶产业一样有这样的悖论。一方面,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中国茶叶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而另一方面,虽然近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名列前茅,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为此,业内人士疾呼,“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

首先,有名茶品种,却无名茶品牌,茶叶企业过度分散。提起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品种,可谓声名远播,甚至连外国朋友也能说出一、二,但提起名茶品牌,却不能让人脱口而出。其次,茶叶成本高,但价格低廉。中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但因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品质难以控制。有数据表明,印度只用相当于我国一半的种茶面积,却生产出大致与我国相等的茶叶产量。目前,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不到1.5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第三,茶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而说到茶的品牌,英国“立顿茶”恐怕很多人都熟悉,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产茶的国家,却让茶品牌走向了世界。不可否认,一种茶在一个地方流行久了,难免会被当地的文化氛围所熏染。每个产茶区域也会因气候和地带的原因而生产出自己的名茶,但这不足以证明中国茶就不能有自己的品牌。中国茶叶立足的是中国茶叶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中国不只是有龙井,还有更多的茶品牌,但这些名茶,又有几个是企业独立拥有的品牌?而我们也不应该错误地把地理品牌的发展当成整个中国的品牌茶叶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一个行业,如果缺乏行业巨头,就会显得没有活力。品牌是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命脉。品牌是质量、信誉、美誉知名度,是消费者信心的保证,甚至是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系统工程。惟有创造一流的品牌!才能立于未来之巅。中国茶产业是到了该品牌整合的时候了。

据了解,在目前的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叶除了红茶不具备竞争力,其余的茶类品种都是我们的强项,有的更是我国独有的。我国绿茶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近90%,而绿茶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效果已被证实,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开发出各种诸如有机茶、保健茶及各类高档茶,这些不都为中国茶业及中国茶叶品牌走向世界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鲁迅先生说过:“能喝杯清茶,是种福气”。对茶赋文,萧散冲淡之中,流露出几多人生况味;精致细微之下,蕴藏着如许文化精义。一壶茶,一个境界,一种玩味。知茶论事,于刹那间体会永久......

听茶,看茶,懂茶


人与茶的关系该如何形容才好?在我看来,茶叶与人的关系好比是伯牙与子期的相遇,相知相守。人最害怕什么?是孤独。所以,我们时不时地要在空间里“喊一喊”,时不时地需要给朋友打电话,时不时地想要和朋友聚会。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一种存在感。

茶叶于我们,便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茶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叶是我们人生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茶叶是我们的知己。我们每日必与其对坐,尽管什么也不说,却不会尴尬。开心时,我们品茶、看茶。茶叶的欢腾好似在为我们欢呼,为我们的幸福而舞动,为我们的幸福而感动。悲伤时,我们听茶、品茶。随着一股温暖的茶水入喉,悲伤的溶液被稀释了,也淡了。一杯接着一杯,茶叶听懂了我们的心事,为我们的悲伤而变得苦涩。最懂我们的,非茶叶莫属了。

茶,慢慢地喝,慢慢地懂。我们喜欢喝茶,却也慢慢地读懂了茶叶。每一款茶叶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扑朔迷离的身世,有自己的经历。我们慢慢地懂,也越来越心疼茶,越来越珍惜茶。唯有懂茶之人,才是惜茶之人。我们从茶叶的故事中,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我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感恩,不管茶叶是苦涩,或是甘醇,都是茶最好的味道。

听,听茶言茶语;看,世事沧桑;懂,懂物是人非。茶叶如知己,不言不语,却最懂我心。

花的心思,茶懂


花有花语,茶有茶言。当花遇到茶、茶遇见花时,花的心思,只有茶最懂!

茶艺与茶艺插花,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茶艺衍生出茶艺插花,茶艺插花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花,是大自然的笑脸;茶,是大自然的信笺。

花,一年四季都有,春天里的花最多,有梅花、报春、白玉兰,海棠、牡丹、仙客来,樱花、含笑、马蹄莲;夏花开得最灿烂,睡莲、荷花、千日红,龙胆、紫薇、蛇目菊;秋天的花有禅意,菊花、桂花、雁来红,蜀葵、玉簪、美人蕉,葱兰、萱草、木芙蓉;冬天的花卉也不少,木本的杜鹃、茶花、素心腊梅、三角花,观果的枸杞、金橘,还有君子兰、天堂鸟。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语,传递出不同的意境。

茶,又分六大类,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茶茶不同性、款款不同味。每一种茶,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历史与传承,更有着不同的泡法,不同的精神演绎。每一个不同主题的空间、不同主题的茶席,所需与之呼应的插花选择就完全不同。

明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谈到花与茶的关系说:“茗赏者上也”,主张烹茶插花、插花品茗,花茶交映,相得益彰,更能提升花艺的品位。《中国茶花之道》一书中也说:“袁宏道之后,明代的张谦德、高濂、屠隆、文震亨、屠本畯,乃至清代的乾隆及文人们均擅沏茶,书斋茶室无不插花而蔚为风气。”追本溯源,“茶花”形成于明代弘治、万历年间(1488年-1595年),茶花之旨,趣在比美茶趣,重视品位,“纯”“真”的“情”是茶花的精神,“清”“远”的“趣”是茶花艺术的特质。茶花的插作及摆饰,在古代以斋房室内行之。

古时称做茶肆的地方,就是一般卖茶汤的地方,现在称为茶艺馆。茶肆人多,因此插花的风格与欣赏茶花的风格有极大的不同分别,大体而言,茶花与斋花形体皆小,表现手法细致,摆设位置较低,离观赏者距离也近,属于静态观赏品,观赏时以居高临下的坐赏为原则。坐赏情绪从容,可免心猿意马之患,观赏者复可由于作品的小巧得到聚精会神之功,沉静思绪,进而玩赏于花器之间,得到养精怡神的目的。

从品赏的态度而言,如《岩栖幽事》里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品赏茶花亦然,宜雅静、忌人多,独立一人玩味,与花谈心,最易深入领略器上花草的甘苦情状与花草的意向神态;二人谈赏品论茶花,最宜领略花木常态之美与插作结构及插作心得之趣;三人赏玩茶花,将各领花味风情之余,互表花间妙趣与玩赏心得,足可体会茶花插作的个中况味;至于人多嘈杂,众目睽睽下,对小巧可怜的茶花而言,实有无法消受之感,既无趣味可言,更难领略茶花的真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苏轼的花雅之事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周有幸,参加了来自台湾的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资深教授、荣誉董事李丽淑的插花授课,李教授特别提到了中华花艺的精神内核——“为天地立心”!

一花一世界,花中有岁月,李教授简单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史,介绍了中华插花艺术的四大类型及盘花、碗花、瓶花、筒花、缸花、篮花等六大花型,结合古典文学和诗词,从中学习庄严之愿,认识二十四节气中的人文情怀,结合茶席、禅花、香道的搭配与应用,让习茶、习花者体悟花草闲情。

一茶之席,一席之花,我们可以,在品茶同时,与花相伴,寻找生命中的缕缕馨香,在习茶习花中觅得心静,修得优雅。

我不懂茶,茶却很“懂”我


喝茶,仅是喜欢而已,很多事情都是“在趣不在理”,趣味远比理由更能让我倾心。一切皆因喜爱而生,适量地饮茶能够让我的心更加安静、纯净、稳定,茶能消去浮躁、清理身体、给予我平稳且持久的能量。

我很享受泡茶的过程,在与茶与水的互动中能够领悟一些禅理,这些感悟是来自于茶水与内心的交流与互动。人与茶之间无需言语,仅仅通过水这一媒介就可以完成一次心灵的对话,在泡茶的沉默过程中,能够让默契发生,真正的沟通不需要用废话建立,我与茶之间虽无需言语,却可以通过水进行无阻碍的、自由的沟通,语言的终极是孤独,沉默反而会开启那扇“紧闭的门”,让心豁然开朗。

喝好一杯茶是静心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杯水上,把分散的心回归到一点的专注上,养生便不只是杯中的茶水,而是我的心,其实照顾自己和养生的基础,就是要调理好自己和水的协调性。

水,能够解身体之需;茶,能够治心灵之渴。

专注于茶汤,一如直视内心,茶汤的起伏变化,就像呼吸吐纳一般自然,同一款茶,茶汤的味道因人而异。茶汤是茶人内心的反射,情绪与素养都会影响到茶汤的表现。心安静时泡出来的茶,是一种味道;心浮躁时,又是另一种味道,可谓心情如何,饮一口茶便知——仿佛茶水比我更清楚自己的心情。

很多人都在强调要“懂茶”,其实我觉得我一点都不懂茶,而是茶在“懂我”。

至于我为什么喝茶,是因为在一杯茶中会不小心瞥见众生……茶树是接受了阳光雨露得以生长,属自然之物,所以杯中不仅仅是茶和水,而是很多生命的合体,更有山川景象和各种虫鱼鸟兽,容纳了这么多的自然精华,叫我不得不爱。

在习茶的过程中,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力和写作上的灵感,习茶令我的内心愈加沉静,同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行茶事就像画画和写作一样,可以在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维度里任心驰骋,充满乐趣。

适度地为生命留白,适当地沉默能够储蓄能量,闭上眼睛,合上嘴巴,才能打开心眼,以安静打通身体的脉络,以调养自己的身体,平稳身心,让自己与自然、与大地、与宇宙建立和谐共存的关系。

我的心中有一间“茶室”,室内陈设均由想象生成,有时身在茶室外,手边没有茶具,但茶事依然可以在心中进行,每次在心中行茶事更要庄重、平和,因为它在意念中发生,行茶事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态度,道理很简单,你对它温柔就是对自己温柔,对它粗暴就是最自己粗暴。

如果心中有间茶室,那么即使手边没有茶具,依然可以在意念中完成一次庄重的茶事礼仪。这个想象中的礼仪,它的作用就是能够让我平静,保持心情愉快。

感谢茶,让我悟到了很多很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