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文化知识之古代沏茶方法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红茶文化小知识

【www.cy316.com - 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代茶文化知识之古代沏茶方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茶起源于我国,茶是我国的精髓,下面来看看古代的沏茶方法,深入了解古代茶文化知识吧。

一、古代茶文化知识之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1、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

2、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

3、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4、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

5、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

二、点茶的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就是今天古代茶文化知识之古代沏茶方法,体验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茶文化


据传说,几千年前的一片茶叶据说落入了传说中的神农神农的一杯开水中。皇帝对结果非常满意,在中国诞生了丰富的饮茶传统。今天,要说茶是中国饮料的首选,将是一个巨大的轻描淡写。从医学到牙膏,茶都融入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的茶叶总产量超过160万吨。

但除了茶的简单适销性之外,茶文化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正如葡萄酒种植和消费的传统在西方看似无穷无尽,中国的茶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富裕人士越来越多地将“鉴赏家”添加到他们的娱乐活动中。“中国正在快速变化,人们变得富裕,社会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此外,文化交流现在更加频繁,“也许50年前,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在中国喝茶很简单,它只是一种饮料。但是现在,喝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而且它更复杂,我们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茶。

普洱茶例子,它在过去并不常见,在广东省也很常见。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最着名的茶叶之一,它的茶饼被压成大致圆形,可能相对昂贵。总部位于纽约的茶叶供应商和茶叶教育家InPursuitofTea以260美元的价格出售一种普洱茶饼。此外,还发明了许多制备普洱茶的新方法。不仅仅是用茶壶冲泡它,而是将它煮成特制的茶具和银壶,并将普洱茶煮成汤,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

“当然,传统方式仍然非常强劲”。“但他们有更精心的考虑,就像温度,餐具,茶的质量。所有这些都有很大的改进。“给出了绿茶的例子,它是最好的准备,并在较低的温度下在精细的瓷器或玻璃中供应,使热量消散。

但在您了解器具和酿造方法的差异之前,请先了解基础知识。

所有的中国茶都来自茶树,茶树的叶子,产自中国20多个省,包括南极的海南省,北部的山东省,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和西藏。

据伊普说,虽然有数百种中国茶,但大多数属于六种基本类别-白色,绿色,红色,乌龙茶,黑色,黄色。白茶是由未成熟的叶子制成,在芽完全打开之前采摘,以提供最大的健康益处。绿茶在加工过程中不发酵,因此保留了叶子的原始颜色。在西方被称为红茶,红茶是由氧化叶子制成的,它们的颜色较深。乌龙茶部分发酵,产生明显的红色和华丽的味道。后发酵茶,或中国已知的红茶,是一类经过露天发酵的茶,比红茶和乌龙茶更加氧化。最后,黄茶是一种与绿茶类似的特殊茶,但干燥阶段较慢,允许潮湿的茶叶静置黄色。

“我们有一个气候不同,土壤不同的大国”“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历史。”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庆祝各种茶的独特性和历史,购买习惯也随之而来。中国茶叶市场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享了中国茶叶协会最近的调查结果。第一部分属于人民币100元至200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其中茶叶主要用于个人消费。另一个受欢迎的细分市场从500到几千元不等,茶叶越来越被视为优质礼品。

古代饮茶文化的变迁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最初茶叶是作为蔬菜来食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茶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南方饮茶成风

汉代,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荈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时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着《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着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宋代茶文化的成熟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着《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清新制茶工艺的发明,茶道的发展与超越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着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中国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1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唐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中国具有4000多年饮茶的历史,迄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确切地说,是在唐中期以后,茶事活动才达到空前规模。唐人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国朝,即指唐朝。《茶经》成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属唐朝中期。茶兴盛于唐朝中期这一说法已为世人所接受。

茶文化

兴盛于宋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的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的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又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整套程序。宋代点茶用饼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在点茶之前,要用开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放入茶盏,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沸。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并且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点茶以茶粉作为原料,再用沸水点冲,所以饮用时要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结果发展到从城市到乡村,皇室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我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在由于产贡茶而文明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到了宋代,这种活动传播开来,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时,参加者也不限于茶农,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沸技艺的高低。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过渡于元

元代作为从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走向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自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蒙古人对茶的接触机会也多了起来。受中原饮茶之风的影响,饮茶的习惯也逐渐被蒙古人所接受。但是,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变革于明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明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如此巨大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1391年10月14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饼茶,改贡叶茶。这种做法是朱元璋从体察民情,减轻农民负担来考虑的,但却促进了到了后来,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明朝的宁王朱权进一步改革了传统的茶具和茶艺,他在《茶谱》一书中明确提出:茶饮要崇新改易,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来更简单更容易掌握。

2特点与功能

特点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功能

满足功能

茶文化的满足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不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如刘贞亮的茶之十德大部分说明了茶文化的满足功能。

改造教育功能

茶文化是有益进步的文化,能化人心,进而化社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特殊的租用。如以茶养性、以茶表德等。

渗透功能

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及各个艺术种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社交会友、诗词画舞、旅游建筑等。

组织向心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认同,以茶为纽带,可以把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民族的人团结起来,建立有宗旨的团体组织或活动。如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人联谊会等。

3宗教与茶文化

儒家与茶

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对于儒家来说也是一剂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良方,因为茶本清洁之物,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秦汉之际的茶虽已在西南地区流行,但依据当时文献记载来看,发现茶最多的用途是药用。从司马相如到王褒等人,无不把茶作为药物饮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之际,以茶养廉的典故频频出现,也就是说,儒学思想依附于茶这一媒介,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强大的发挥。此后的中国文化史上以茶交友,以茶雅志,以茶助廉之风一直贯穿着。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道家与茶

道家对养性与养气很重视,把它们看得比养身还重要,认为只有养性为本,养身为辅,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由于茶的自然功效很多,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道家认为茶乃草中英,食之可以祛疾养生;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曾写过一部《遵生八笺》,书中专门提到品茶对养生的作用。明代顾元庆《茶谱》也曾引用《梦余录》记载一则小故事,说是在大中三年,东京(即今洛阳)有一位一百三十岁的僧人,看上去体健气壮,宣宗就问僧人长寿的秘方,僧人回答说是由于长期喝茶的缘故。

佛教与茶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当时在西南的四川一带已有饮茶的记载,传说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还是四川雅安甘露寺祖师吴理真。到了两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也是茶文化的萌发期,茶已在许多士大夫特别是南渡的士大夫之间流行,并且有以茶养廉,以茶祭祀的习俗。茶也在这时开始进入佛教僧侣的圈子,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侣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

到了唐代,随着茶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到来,佛教与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并且在唐代茶文化传播及发展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宗派密宗,也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密教在唐代开元盛世时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唐代的历史上有几次大型的皇帝赐茶给高僧大德的记载,如金刚智忌辰之时,曾举行千僧供,玄宗就赐茶一百一十串,以供斋用。当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时,唐代宗曾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贞元六年(公元760年)入宫的惠果大师,在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回去时被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到贞元十四年(公摘768年),惠果入内道场,又获赐绢一匹,茶十串。据说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赐茶供养作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

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古代「茶诗」中的传统茶文化


谈到茶,它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种物质,它是一种精神。茶起源于神农,闻于鲁周宫,盛唐盛唐,宋代盛行。它在明清时期普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已被遗传了数千年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独立的,这可以与许多古代诗歌区别开来。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与赵莒茶宴》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李涛《春昼回文》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储光羲《吃茗粥作》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皇甫冉《寻戴处士》

午醉醒来,红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面肥。——王之道《南乡子(寄和潘教授元宾喜晴)》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张可久《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大须《暮雪》

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吴文英《无闷·催雪》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陶振《咏孟端溪山渔隐长卷》

中国茶文化知识:饮茶习俗


茶是中国知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几千年来茶馆一直是学者和思想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的地方。茶道仪式以优化其美学品质的方式供应茶,这是一种向亲人表达热情好客或敬畏的方式。虽然不同类型的茶在该国的不同地区是首选,但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一句古老的谚语甚至指出,茶是开始新的一天的七大必需品之一,还有柴,米,油,盐,酱和醋。饮茶文化是一种简单,健康,经济实惠的乐趣,任何对中国语言,对文化或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酿造一杯茶来开始探索它。

中国茶文化:茶饮习俗茶是尊重的象征

在中国社会,年轻一代通过提供一杯茶总是表现出对老一辈的尊重。邀请他们的长辈去餐馆喝茶是节日的传统活动。在过去,较低级别的人向较高级别的人提供茶。今天,随着中国社会变得更加自由,有时父母可能会为孩子们倒一杯茶,或者老板甚至可能会为餐馆的下属倒茶。然而,较低级别的人不应指望较高级别的人在正式场合为他或她提供茶。

茶常用于家庭聚会

当儿女因工作或结婚而离家时,他们可能很少有时间探望父母,父母也很少会见到他们的孙子。因此,去餐馆喝茶成为家庭聚会的重要活动。每个星期天,中国餐馆都很拥挤,特别是当人们庆祝节日时。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的家庭观念。

为别人倒茶,敬茶表示道歉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他们倒茶,敬茶向他人道歉。例如,向父母提供茶的儿童是遗憾和屈服的标志。

茶用于婚礼当天对长辈的感谢

在传统的中国婚姻的仪式,无论是新娘和新郎跪在父母面前,并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茶。这是表达感激之情的最虔诚的方式。在他们的父母面前,这对已婚夫妇的做法是说:“谢谢你带我们来。现在我们结婚了。我们欠你一切。”父母通常会喝一小部分茶,然后给他们一个红包,这象征着好运。另一个变种是新娘向新郎的父母提供茶,象征着她将成为后者家庭的一部分。

在婚礼当天茶的用处

期间的茶道也是双方互相见面的一种手段。由于中国家庭可以相当延伸,并且可能有一两百人,因此在求爱时完全有可能没有被介绍给某人。在老一辈人中尤其如此,在这一代人中,族长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妻子而且并非所有家庭成员总是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在茶道期间,这对夫妇将向所有家庭成员提供茶,并通过他们的官方头衔称呼他们。喝茶象征着接受家庭,同时拒绝喝酒,象征着对婚礼的反对,这是闻所未闻的,因为它会导致失去“面子”。老一辈人会给婚姻夫妇一个红色信封,而这对夫妇可能会给未婚的年轻人提供红包。

茶通常被用作一种方式来欢迎客人进入家中,促进对话,并在饭后消化食物。但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国心态中的根深蒂固,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

品茶论道,茶文化知识你知晓几分?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中国当之无愧可以称为“茶之国”,很多人都在追求品茶时带来的那种谧静高雅的感觉。论道其中,真正的谈起茶文化,好多人难免会存在误区。

茶越贵越好?

茶叶的价格一般来讲是由品质和级别决定,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价茶融入了品牌和市场炒作的成分。这些茶叶除了在满足客户对口感的需求的同时,又给人以一种身份的象征。

品质主要泛指产地和树种,级别主要和采摘时间、采摘部位有关。一般100-300元的价格已经可以买到品质非常好的茶叶,在购买的时候要重品质、轻级别,有些级别高的茶采摘时间早、太嫩,而茶的一部分营养恰是在茎里,有些便宜的茶养生效果更佳。”

只会喝茶、不会品茶

茶的深层含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前者养身、后者养心。茶对人的价值以养心为主,工作忙、压力大,更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耐心地泡一壶茶、品一壶茶。在烦躁时不妨先慢慢品一壶茶,再做决定也不迟。”

因体质选茶

想通过喝茶养生,就必须对茶有所了解。每种茶的性质不同,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茶。喝茶还讲究天时、地利,一年四季都喝一种茶,也不对,冬天冷,可多喝些性温的茶;春夏季节易上火,可以多喝绿茶、花茶。”

中国的茶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类。六大茶类茶性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绿茶性寒,适合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饮用,绿茶有很好的防辐射效果,非常适合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

白茶性凉,适用人群和绿茶相似,但“绿茶的陈茶是草,白茶的陈茶是宝”,陈放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

黄茶性寒,功效也跟绿茶大致相似,不同的是口感,绿茶清爽、黄茶醇厚。

青茶(乌龙茶)性平,适宜人群最广。

红茶性温,适合胃寒、手脚发凉、体弱、年龄偏大者饮用,加牛奶、蜂蜜口味更好。

黑茶(普洱茶)性温,能去油腻、解肉毒、降血脂,适当存放后再喝,口感和疗效更佳。

喝法错误损营养

现代人喝茶最大的“失误”,一个大茶杯加一把茶叶泡一天最不可取,这样品尝不到茶的真味,且长期浸泡容易使茶中的重金属析出,不利健康。

“喝茶一定要做到茶、水分离,哪怕没有专业茶具,你可以到“一个艺”微商城买一个带滤网的茶壶或茶杯,千万不能凑合。

此外,“新茶不洗、剩茶不扔、茶垢不清”也是人们喝茶中容易犯的错误。不论幼嫩的新茶还是珍贵的陈茶,表面上都可能有农残、尘螨污染,最好“洗”一下,头遍茶倒掉不喝。有些人不愿洗掉茶壶上的茶垢,认为这样可以养壶,其实茶垢不但对健康不利,还会影响茶的味道。

常人最大的误区就是觉得喝茶会睡不着觉。很多发酵程度高的茶,比如红茶、熟普洱,其中的咖啡因已所剩无几,不仅不会影响睡眠,相反,晚饭后一小时喝点助消化的茶,可以清理肠胃,有助睡眠。”

挑选茶叶很重要

琳琅满目的茶叶品种总是让人眼花缭乱,掌握关键的选茶技巧至关重要。于此同时,首先清楚“四忌”原则:一、“买茶名”;二、买包装;三、买地名;四、买等级。

名茶也有优劣之分,毕竟茶名只是代表一类品种、工艺的茶。实实在在喝茶的人,往往会更关心包装内茶叶的品质,而不是包装的华丽程度。很多“金碧灿烂”“古色古香”的大礼盒,只是满足了人们送礼时“有面子”而已,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旅游景点的茶叶散摊儿,质量有可能以次充好,如果你的“识茶术”未练习到火眼金睛,建议您还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国家对茶叶等级有明确的划定标准,不同的茶类标准不一、等级的高低也有不同的要求,购买前可以稍作了解。在遇到一些标着“极品”“神级”“神品”等这类过于夸张的茶叶等级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一定要上网查查这些“名号”的来历是否官方。

四招教你选好茶

1、辨别干茶

干茶包含了茶叶的原始信息,原料及茶叶的加工和保存情况,茶叶的颜色、形状、形态直接反映了茶叶的原始信息。

茶叶是否外形均匀一致,色泽油润,含碎茶和枝梗等杂质多少来评定其品质的优次。也可以从不同茶独特的外形去辨别它们的品质。

如龙井是细嫩的芽叶制成的,如出现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问题。

如茶叶上有焦斑、爆点,或是茶叶已经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色泽,很有可能是加工有问题。

如茶叶有明显霉斑、干闻也有发霉的味道,肯定就是储存的问题了,不能再喝。

2、干湿闻味

闻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干闻、湿闻两种:干闻时,好的茶叶均应无青草气、异杂气味;开泡后湿闻茶汤时,好茶香气鲜灵、浓厚、无异味。

每一泡皆可闻盖香、汤香,茶凉之后,可闻杯底香和叶底香。细细辨别香气纯度、香气高低、香气长短、香气类型。

纯度是指香气是否纯净,有无异杂气。异杂气是指茶香中不属于茶本身气味的东西,即外来的,主要是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气味,比如烟气、焦气、闷气、陈气、霉气味。

高低指茶香的高扬与低沉,高扬的香气扑鼻而来,而低沉的香气则偏淡,香气不明显。

长短指香气的持久度,通过对比前后几泡的香气,就可以明显看出茶香是快速减弱消散,还是比较持久耐闻。

类型是由于产地、茶树原料、茶树品种、制茶工艺和产地共同决定的,每种茶各有风味。

3、选购茶叶了解更多信息

选购茶叶,还应看其正宗产地及对应品种。比如西湖区的“狮峰、龙井村、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产出的龙井茶,为传统核心产区认定的“精品西湖龙井”。一些名茶的产地,也应该有所了解。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祁门红茶——安徽祁门;都匀毛尖——贵州都匀;铁观音——福建安溪;六安瓜片——安徽六安、金寨的齐云山。4、品滋味、看叶底

茶叶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无异杂味、鲜度、强度、粗细、厚度、层次、回甘,另需要对比几泡茶的浓度,判断是否耐泡。

▶异杂味主要指霉味、焦味和由于杀青或揉捻没处理好形成的青味。▶鲜度是茶的新鲜爽口感,与原料、存储有关。▶强度又叫刺激性,是茶汤内含物质浓度的表现。▶粗细指茶汤的口感是粗糙还是细滑。▶厚度指茶汤的稠厚感,没厚度的茶喝起来寡薄,如水一般。▶层次指品茶的时候滋味在口腔中呈现的变化。▶回甘指茶的苦后回甘,苦涩化得快,苦后生津回甘快,也是好茶的特点。▶在品滋味的同时还要观察叶底,完整、柔软、厚实、鲜嫩显芽为好,叶底单薄、粗硬、色泽暗为差。

茶汤颜色也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不管茶汤是红、绿、黑、白、黄,关键要“透亮”,汤色透亮除了让人赏心悦目外,还说明:

1.制茶工艺优良,发酵控制合理、无炒焦等现象。

2.茶叶制作、储运得当,茶叶断碎少。

3.储存条件良好,没有灰尘,也没霉变。

4.茶的内含物质丰富,并得到很好的释放。

茶叶大师带你领略中国茶文化知识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最少也有4700多年了,而中国又是茶的故乡,中国民间以茶代礼的风俗至今仍流传。

多种多样的茶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中国茶文化之基础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之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茶文化之品茗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茶文化之以茶待客之道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历史,更体现了其精神所在。泡一壶好茶,带你品一方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