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茶回文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绿茶是指哪些茶 抹茶薄茶与浓茶的区别 黑茶与普洱茶的区别

绿茶是指哪些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趣的茶回文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有趣的茶回文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相关知识!

所谓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回文趣事。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有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有四个字:“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

“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

而且这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给人美的感受,增强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有些茶碗上也有这样的字。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

不可一日无此君,

可一日无此君不?

一日无此君不可,

日无此君不可一,

此君不可一日无,

君不可一日无此。

我们把这几句横读、纵读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似乎是一首怪诗。

北京“老舍茶馆”的两副对联也是回文对联,顺读倒读妙手天成。一副是:

“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

此联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体现出来,令人叹服。

另一副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

既点出了茶馆的特色,又巧妙糅进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两首回文七绝,

其一是: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其二是: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余光唾碧衫;

歌咽水凝云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若是倒读过来,也能读出两首颇具韵味的茶诗来,请各位看官自试一番。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文学回文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


回文,是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按照原文字的顺序,变化开头或者倒过来读、反过来读都能成文,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在这不多的回文中,茶回文竟也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在有的茶馆,茶杯的杯身或者杯盖上会刻着“清心明目”或“清心也可以”这样的文字,这就是虽简单的,也是最有名的茶回文。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因为不论你从哪个字开始读,都言之成句。“清心明目”,还可以读成“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清目明心”、“目明心清”、“明心清目”、“心清目明”。“清心也可以”还可以读成“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这些文字的几种读法,意思却都差不多,却也各具特点,饶有趣味,给人以美的感受,增添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有的茶碗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文字。

还有一句出名的“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个句子还可以读作“町一日无此君不”、“一日无此君不可”、“日无此君不可一”、“此君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此”,如果将这些句子按顺序排成方阵,那么,无论是横着读,还是纵着读,都是同样的结果。

有些茶馆里面挂着这样的对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如果倒着读就成了“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两联意境截然相反,一个是环境决定心情论,一个是心情决定行为论,高F-优劣且不必论,其文采情趣堪称茶联回文中的佼佼者了。

在北京“老舍茶馆”,也有两副“妙手偶得”的回文对联。第一副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倒过来读还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而且上联和下联互为回文。此外,这个对联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说丁出来,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叹服。第二副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其妙处同上联一样,不但点出了茶馆的特色,还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巧妙地糅合r进去。妙处还不限于此,两联的上联“前门大碗茶”和“满座老舍客”竟然也是一个对于!

几首回文诗

黄伯权是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侄子,他曾经创作过一首与荼相关的回文诗,名字是《茶壶回文诗》,原诗为·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这首诗可以回读成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

清代诗人陈琼仙也曾经以秋景为题创作了总标题为《秋宵吟》的回文诗共27首,以其中的一首《秋月》举例,诗云,”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清琴瀹著和心洗,韵竹敲诗人梦刊。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成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刊梦人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苏轼《记梦回文二首》详解


【记梦回文二首】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释义】

酡(tuó)颜,醉容。

【详解】

此诗前有短序:“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意用飞燕吐花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由此看来,苏东坡确实是一位茶迷,连梦中也在饮茶吟诗,醒来后又立即把所记梦中残句续为全诗,可称趣谈。由于回文诗的用韵、形式对文字要求很苛刻,用回文诗写茶诗,是很少见也很别致的。这两首通体回文诗,倒读又成为下面两首诗: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茶包的产生竟然这么有趣


现在我们喝茶都喜欢用茶包来泡茶,既方便又快捷,没有传统的泡茶那么费时间,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这种泡茶方式。但是你知道吗,茶包的产生居然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

茶包最早是由纽约的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发明的,早在20世纪初的时候,托马斯已经采用体验营销的方式挖掘潜在顾客,但寄送茶叶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机智的方法,就是把少量松散的茶叶装在丝质的袋子里,然后再寄给顾客,这样就可以减少茶叶的成本了。

托马斯-沙利文

托马斯的本意是希望顾客把茶叶倒出来冲泡,但是顾客并不知道,于是一股脑地就把丝袋和茶叶一起扔进水里冲泡。慢慢地,大家就发现,这样包装过的茶叶冲泡起来更方便,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用小袋包茶的习惯。

后来有人向托马斯反映,丝质的包装太过细密,于是便换成了棉质的包装,并正式进行商业销售。更机智的是,托马斯还为此申请了茶包的专利,而且在美国餐饮业中得到广泛利用。

最初的茶包是简单的方块单囊造型,由于形式简单,大多数商家都还仍然保持着这种形式。

方块单囊造型的茶包

后来随着花果茶的流行,以前的茶包空间太小,不足以容纳花瓣和果粒,于是市面上开始出现钻石茶包。钻石茶包的空间很大,有利于香味的散发,透明度高的尼龙包装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茶叶的形态变化。

钻石茶包

除了比较经典的茶包造型外,近几年越来越多“设计狮”在打茶包的主意,并且设计出许多让人脑洞大开的茶包造型。

潜水艇茶包

看到这么漂亮的茶包,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想要泡上一杯茶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茶友们,赶紧泡起来吧!

有趣的茶楼别称


茶楼(茶馆)是专门用来饮茶的地方。它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娱乐、议事、聚谊、探听行情、买卖交易等。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对茶楼的称呼有所不同。

在唐代,茶楼又称茶馆,是过路客商休息的地方;在宋代,茶楼是娱乐的地方;在明代,人们的品茶方式有了变化,从点茶到出泡,茶馆也繁荣起来;清末后,茶馆业有所衰落;建国后一段时间,除了老年茶馆、旅游点茶馆外,其他茶馆都有所衰;90年代后,茶馆复苏,发展很快。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人们把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人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像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品茶论道——有趣的自制鸡尾茶[方法]


对我们这些老吃客来说,一要好吃,二要新奇,三要实惠。在我们看来:实惠可比什么都重要,毕竟我们袋袋里分不是“老挺”的(上海俚语,很有钱的意思)。那天,朋友说要请我去喝一道老好吃的“鸡尾茶”,阿拉的两只脚跑得“快透快透”(浦东本地话,飞快的意思),因为它符合老吃客的三原则。

其实那家茶庄我也去过,在虹桥的黄桦路上,名字起得很牛,叫康雍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拳王周正志开的。

最初看到他至今还隆起的二头肌、三头肌,难免会产生联想,可一席交谈后便肃然起敬。想不到四肢如此发达的拳王竟然对普洱茶如数家珍,就连同行的号称在上海滩茶叶界里滚了十多年的茶博士也频频称道。

那天老板给我们喝的普洱茶有点怪怪的,有几分圆润,但有几分青涩新鲜,就连那个茶博士也无法断言是熟茶还是生茶。拳王说:都说对了,是生茶也是熟茶,原来这道茶采用了三七开,三分生七分熟,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鸡尾茶,而且口感还不错。

茶历来是孤僻成性的,容不得半点杂交,最多也是菊花、枸杞之类的点缀,更不用说发酵和未曾发酵的混合,就像红茶和绿茶不共戴天。仔细想来,普洱生熟茶的混合倒是优势互补,生茶未发酵,有股青涩味,它的魅力在于久久储存,自然发酵,厚积薄发;而熟茶是发酵茶,是经过渥堆、人工浇水“折腾”后制成的。据说,熟茶工艺是在1974年昆明茶厂最先推出的,是在一次偶然的误打误撞中发现的,它的口感圆润暖胃,但由于已经发酵,所以与储存时间长短没有太大关联。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生茶是个还没发育的懵懂少女,而熟茶已经步入成熟期。但懵懂与成熟搭配,倒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生茶一般要储存数年才能喝,否则那股生涩味让我们这些肠胃不太坚挺的感觉潮唧唧;熟茶虽然老到,但岁月痕迹太深、太世故了,虽然圆润,但缺乏清新、缺乏冲动。两者一旦掺和,优势互补。当然之间的多寡配比就显得很重要了,据说拳王也是经过不断捣鼓、试验,才觅得了最佳工艺。

泡茶也是一道细活,名堂可多呢,康雍乾的普洱能泡十来,到了阿拉这种所谓的老吃客手里折头打大了,喝七八杯后就索然无味了,就像淮南桔和淮北枳一般。拳王说普洱要泡出味、泡出“老本”来,一要开水沸腾,非100度以上不可,用热水器是喝不到好茶的,必须用电炉之类的,放在身边的榻几上,边烧边喝,必须弄得来像老有情调的;其次,泡茶要遵循递加的原则,泡茶的时间一比一长,这样可以逼出茶味,当然还有它的茶多酚等养料。

最关键的是,新鲜的生茶不值钱(相对数十年的生茶而言),和价钱不是很贵的熟茶掺和咱消受得起。花费不多,却能品尝老克腊的“鸡尾茶”,想想也实惠。

有趣的辽代茶文化


主宰辽朝的契丹人,生息在内蒙辽河上游,长期保持着游牧民族的风俗,史称“马逐水草,人仰“重酪”。“食牛、羊之肉酪,而衣其皮,间啖麦粥”。与五代同始,与北宋同终,传国209年。

契丹人原归附唐朝。唐太宗时在其地设立都督府。唐后期中原藩镇割据,战乱不休,契丹人乘机兴起,成为漠北的强大势力,并继续南下。五代时公元916年,阿保机自立为皇帝,是为辽太祖、定都今内蒙昭鸟达盟境内。主要占据长城以北及燕、云等十六州,雄居长城内外,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在经济生活中,畜牧业始终占首要地位,但“地沃宜耕植”,农业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至辽圣宗、兴宗年间,粮食丰足,有五十余城设立“和籴仓”,国势日强。

契丹人在五代时期就有饮茶习俗,而且茶风日炽,家家户户不可一日无茶,这与他们日常膳食结构和多寒多风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宫廷遇重大节日,尝以茶祀祖祭天地,款待宾客和使臣,而且有一套隆重、规范的礼仪。

契丹人的节日有立春、重午、夏至、中秋节、除岁节等。立春日,皇宫举行庆祝仪式。皇帝进入内殿,率臣僚拜先祖画像,献酒。皇帝在土牛前上香,三奠酒,奏乐。再持彩杖鞭土牛。司长报告春至,臣僚也持彩杖鞭土牛三周,再引节度使以上官员登殿,撒谷、豆,击土牛,臣僚依次入座,饮酒,吃春盘,喝茶《辽史》。

又据《辽史·礼志》载:“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下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即地神)位。

宋使至臣僚起立,御茶出,皇帝起,入阁,引臣僚东西阶下殿……臣僚鞠躬赞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赞!(赞:即赞礼)两廊从人亦如之,行单(dn,厚的意思,引申为浓厚)茶,行酒,行膳,行果。”

1994年,在河北省宣化地区发现辽墓群,其中六、七、十号墓壁画中,均绘有以碾茶、煮茶、侍女敬茶的茶道程序图,佐证契丹贵族嗜茶已很普遍。

五代时期,辽与南唐交往最为密切。会同元年(938),辽把羊三万只,马二百匹卖给南唐,以其值买回罗、纨、茶、药等物资。双方水、陆两路的交易也很频繁,交换去的茶叶不少,惜史无确切的记载。后唐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地开设马市,和辽进行贸易。后唐长兴二年(931)契丹“黑水瓦儿部至登州卖马”,交换所需要的茶叶。

北宋统治168年。宋太祖立国之初,曾两次出兵灭辽,结果皆败。无奈在公元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辱国条约,宋许诺每年助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因而化干戈为玉帛,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边界安宁。

辽、宋之间的贸易,从北宋初年开始若断若续地进行着。辽需要的茶是通过宋方的馈赠和贸易渠道而获得的。据《契丹国志》载:宋“至贝州(属河北)赐茶、药各一银盒”,而辽“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

辽、宋订立盟约进入和平时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四处榷场,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宋方输出的商品有:茶叶、瓷器、麻布、漆器、缯帛、香药、苏木等。辽方输出的商品有:羊、马、骆驼等。宋对辽贸易采取“稍优其值予之”的优惠政策。宋方输出的为加工制品,辽方多为牧畜,故榷场贸易对宋方有利,其每年从榷场征收的专卖税就达150万贯之多。大获其利。《三朝北盟》辽方在贸易中也获得大宗税收,双方都得到实惠。除官方贸易外,民间走私贸易也很活跃,虽有禁令,但禁而不止。

契丹人待客是“先汤后茶”,与宋人“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恰相反。汤用中药甘草煎剂,团茶则用锯锯碎“用银、铜执壶直接煨于炉口之上”煮饮,富贵贫贱不可一日无茶。

建盏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


在古代,皇家御用瓷器都是由官窑烧制的,然而在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偏偏喜欢闽北建阳一处民窑烧制的黑釉瓷器,甚至在他的影响下,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争相购置。建窑黑釉瓷究竟好在哪里?昔日一度辉煌的建窑今又安在?

从武夷山市区出发,仅30分钟车程就到了建阳市。建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在导游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一处名叫大陆后门窑址的宋代窑址。窑址依山势而建,东西走向长达130多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龙窑遗址,鼎盛时期一窑的产量可达十万件。整个建窑窑址方圆有10余里,总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这里出土了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如品相完整的御用珍珠斑建盏等。窑址内展示着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黑釉瓷片,还有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的残件。

建盏烧有供御字样记者拿起一只黝黑发亮的建盏仔细端详,发现足底赫然烧有供御字样,文管人员介绍,这是宋代宫廷专用的产品。建窑本是民窑,有这样的印字说明是宫廷指定烧制的,这叫官搭民烧。看来这里确实曾经烧制出大量御用茶盏!

为什么建阳民窑烧制的茶盏会得到宋代朝野上下的喜爱?据当地文史学者张颖介绍,宋代上流社会和民间百姓饮茶、斗茶成风。宋代饮茶,不是唐朝的煮茶而是点茶。宋人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茶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饼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而茶友斗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因此,以黑釉闻名于世的建盏就格外被斗茶者垂青,进而登堂入室,成为贡品。

据载,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被称为嗜茶天子,他时常召集身边的大臣以斗茶为乐,并撰写了一部专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其中专门谈到建盏,说盏色贵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盏中的极品兔毫盏。作为一种瓷器,能够得到皇帝着文嘉许,在中国陶瓷史上唯有建盏了。

张颖说,建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宋代的皇帝大都喜好饮茶,宋代在福建建安(现建瓯、建阳一带)设北苑贡茶基地。当时武夷山一带茶农们每到新茶上市时节,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斗茶之风油然兴起。武夷山名人雅士、诗家墨客甚多,品茗斗茶之风随即传遍大江南北。

仿制技术已可乱真在今天的建阳古玩市场里,建盏是主要的交易品。张颖告诉我们,现代建阳仿制建盏的技术已可乱真,烧制工艺相当高。许多建窑名瓷都收藏于民间,像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这样的国宝也只能在国家博物馆才能见到真容。近年来,海内外到建窑考察的专家不少,尤以日本人为多。日本人酷爱建窑瓷器,评为上品。有一件叫曜变天目的建盏就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里,据说是北宋时期由在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和尚带回去的。像曜变天目这样的建盏,据说十万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茶淡了就该换茶了


茶淡了就该换茶了

喝茶喝的是茶中滋味,茶水都没有滋味就该换茶了,再喝就不只是没味道那么简单了。

在古代喝茶的讲究非常之多,喝茶其中也暗藏玄机,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如今的讲究虽没有古时那么多,但如果茶叶喝了很多次茶味淡了依旧冲泡给客人喝似乎也有不妥之处,让客人觉得不受欢迎,似有逐客之意,如果您没有注意这个细节,请看过此文后注意了,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便会给您和您的友人造成小误会。

如何判别茶已经淡了?

1、颜色由浅变淡,茶叶是一种通过浸泡使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溶于水,它是一个开始淡到滋味足再到淡的一个过程,开始淡是因为茶叶还没有泡开,茶叶充分润开后茶汤中的滋味便会变得最丰富,口感最好,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又会变淡,这时茶叶中可以被浸泡出来的内含物质越来越少,茶味慢慢变得涩口,水味重,口感特别差。颜色是一个茶汤浓度的直观表现,茶汤颜色越来越淡,说明茶叶基本没有味道,可以换茶了。

2、口感的变化,通过味觉感知,即使不是经常喝茶的人,口感变化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感觉没什么茶味说明茶叶已经很淡必须换茶了。

3、日常的经验判断,每种茶叶可冲泡次数也是有限的,可结合具体的茶类冲泡次数来衡量,比如:绿茶可冲泡3-7泡,越好的绿茶能冲泡次数越少;红茶芽尖类4-6泡基本没什么味,粗老一些的如古树晒红可冲泡15泡左右,普洱茶无论生熟15-30泡左右。

喝茶是一件乐事,好茶也要一起分享,淡茶多喝不益,也不雅。但也不宜频繁更换茶叶,喝完每一款茶是对茶叶的爱,及时更换淡茶也是对客人的一份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