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的世界影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影响茶叶口感的因素 茶叶对牙齿的影响 茶叶对血压的影响

【www.cy316.com - 影响茶叶口感的因素】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茶叶的世界影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1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


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产茶最早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丝茶之路,中国径山茶宴传至日本,形成了对日本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日本茶道;中国茶及茶道传至朝鲜半岛,形成了在韩国有广泛影响的韩国茶礼。中国茶传播欧洲,形成了欧洲人的下午茶习惯,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中国茶传至美洲,带去了新的饮食文明和创造财富的机遇。历史的事实表明,茶给世界人民增添了健康与幸福,世界也因茶而改变。

中国茶的对外传播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新的文明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的饮茶风气,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汉时中国茶已带进日本。唐时,中国茶及饮用方法正式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逐步形成了日本茶道与韩茶茶礼。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国茶运销俄罗斯、西北亚及阿拉伯国家。从明代开始,荷兰、英国商船从中国采购大批中国茶运销欧洲,逐渐使欧洲掀起了饮茶热,后来又带动了美洲的饮茶热。由此,中国茶及其饮用方法逐渐传播至全世界,这种健康饮料的推广与普及,给世界各国带去了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这种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茶种与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使世界形成了茶产业

茶原产中国,中国茶种唐代传入日本与韩国,清康照年间传入印尼的爪哇,清乾隆年间传入印度,清道光年间传入斯里兰卡,清光绪年间传入俄国的格鲁吉亚,中国茶专家刘峻周在格鲁吉亚指导种茶30年,发展茶园230公顷,曾获沙皇政府授予的勋章。如今全世界已有64个国家种茶,种茶面积达300万公顷,年产茶390万吨,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茶产业,丰富多采的茶产品,充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中国2012年种茶面积238.5万公顷,产茶176.1万吨,均为世界第一;出口31.3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六大茶类齐全,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因此,中国茶产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茶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十五世纪,随着欧洲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获得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人到中国大量采购茶叶、瓷器等东方物产运回欧洲,以奢侈品的高价在欧洲出售,赚取高额利润。美洲的银矿制成的银子正好迎合中国人的需求,并解决了银矿产品的出路。欧洲人将赚得的钱,充实本土日用品工业的发展,大量西洋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因而赚得了更多的钱。这种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进而更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这其中,中国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因素。

茶曾使欧美国家税收增加,国力增强

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赚取了高额利润,无论是荷兰或英国以经营茶叶为主的东印度公司都发了大财。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带给这些国家国库的税收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以英国为例,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里,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英镑,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因此可以说,中国茶对英国国力的增强,无疑是达到了举足轻重的程度。

茶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茶之所以成为欧美人喜爱的饮料,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饮茶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他们发现了茶是维生素的补给源。他们过去长时间航海在海上,由于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维生素C而患上了坏血病。后来他们得知中国茶尤其是中国绿茶富含维生素C,因此每次航行都带上中国茶叶,从而补充了维生素C,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主要靠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工业生产中很多的作业过程,那时机械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工人集中精力并保持充沛的体力,投入繁重的工业生产?自从有了廉价的茶叶以后,资本家让工人喝大碗茶,从而使工人提神醒脑、精力充沛地投入劳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的工作条件下,加牛奶和糖的茶,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于是,茶成了英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必需品。

下午茶,促进了科技进步

英国剑桥大学是一所世界有名的大学,该大学有个卡文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自1871年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上百个皇家学会的会员、数以千计的物理学著名教授,成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尖端学科的发祥地。说起来,这一切的获得,都与下午茶有关。一直来,卡文迪实验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开始两周一次、后来几乎每天一次举办下午茶时漫谈制。到时,科学家们一边品茶、一边自由漫谈交流,相互启发,有时就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忽然开窍、有了新思路。很多新观点、新看法,就是在这种品茶交流中探讨出来的。所以他们也开玩笑地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发明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不少是在喝茶时自由讨论中获得灵感的。

中国茶传播至世界各地,依附于茶物质的茶文化,诸如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以及清、敬、和、美的茶道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饮茶爱好者,从而更加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中国茶的世界之路


这几年,日本、欧盟提高茶叶准入门槛,闽茶出口量下降。

为什么呢?

业界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在生产、制作环节距离出品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完全符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假如从茶叶的种植开始,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还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吗?

一直以来,专家、厂家要感官来审评茶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当一个地方的特色茶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茶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中国茶叶种类多,每个种类都有独特的泡饮文化和审评标准。以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茶叶,在各地认同的标准也不同。就拿泉州地区来说,不同县(市、区),同一款铁观音,市场上卖的价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作为近年来中国茶市的新宠,安溪铁观音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仍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虽然有现代科技和设备的帮助,但铁观音的制作仍然无法达到标准化,即使是最好的茶师,也无法保证制出茶叶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好茶难求,价格一路直上;一是制作无法标准化,消费者的判断更难有标准,一头雾水的情形时常有。铁观音如此,大红袍如此,中国许多茶叶在市场上的现状也是如此中国的茶,国外的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

有茶业专家认为,标准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拦路石。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以红碎茶为主,品质判断与琳琅满目的中国茶相比,要简单、容易得多。中国茶要真正在世界上流行,首先必须解决标准化问题,一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直接判定茶叶的质量、价格;二是从制作工艺入手,解决品质不稳定问题,用标准的制作工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纵观茶叶发展史,工艺的改革促进了泉州茶业的发展。摇青工艺的采用带来了一个新的茶类乌龙茶,空调的引入让半发酵的铁观音走进清香型时代。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茶人,笔者大胆臆想:能否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总结乌龙茶采制的各种数据,尝试进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如果这种猜想能够实现,我相信,乌龙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茶叶是怎么传到世界各地的?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引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进行合作。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中国茶在世界的传播


茶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国家,被世界各国尊称为“茶的祖国”。茶叶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的茶叶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据统计:当今世界有58 个国家产茶。

茶马古道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着一条由人和骡马踩踏而成的古道,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马帮从这里走过,将茶叶销往各兄弟民族,留下了缕缕茶香。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当时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藏区和川、滇边地气候寒冷,海拔很高,那里的人们主要以奶、肉为食,需要茶解油腻、分解脂肪,可是那里却不产茶。汉族地区茶的产量很高,但由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的需要,对马匹的需求源源不断。于是,汉藏之间开展了茶、马互换的交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条贸易之路,这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主要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思茅、普洱等地出发,向北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向西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它们的起点都是盛产茶叶的地方,主线的沿途还会延伸出无数支线,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滇藏川大三角区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茶马古道不仅在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人类勇气的象征。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1606 年,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第二年,荷兰人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此后,英、法等国开始饮茶。1650 年,荷兰人从中国贩运茶叶至北美。从19 世纪初到19 世纪后期,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茶的传播遍及全球。

佛教影响着中国茶文化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

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宋林逋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具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佛教寺院的饮茶习惯,对整个社会饮茶风俗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宋代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即现在我们常用的冲泡茶叶的方法。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珍品。

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有主张亲自从事耕作的农禅思想,因而许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种植茶树,采制茶叶。如唐代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的山桑、佛师二寺,凤亭山的飞云、曲水两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圈岭善权寺;钱塘(今杭州市)天竺、灵隐两寺都出产茶叶。五代十国时,扬州禅智寺,寺枕山岗,建有茶园。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

所以,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后“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武夷岩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僧徒们按照不同时节采回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

佛教寺院在长期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均有所创新。茶树有喜爱温湿和耐阴的特性,为了创造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唐代湖南佛寺中创造了竹间种茶的方法。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在永州龙兴寺品尝到新采的“竹间茶”,作《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到僧徒们将新采的竹间茶,经过炒焙的工艺处理,使满室生香。这种炒青工艺方法,以往认为始于明代,其实,在唐代湖南的佛寺中就已经产生了。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不久,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中国茶叶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才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教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中国茶叶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叶楹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又称对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技夺目鲜花。现将常见内容广泛,意义深刻,集录如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曼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人茶联。

在家乡,郑燮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写道: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贫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

悬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仅以杭州的为例在正门上,就有这样一副茶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里既说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的感受。

北京前门,大茶馆门楼的茶联: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君山银针是著名的历史名茶,其茶联:柳井有水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吸引游客五岳山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走,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水泉。

成都望江楼茶联,作者清代何绍基: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茶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浓。

成都早年间有家茶酒铺,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这副茶酒联,奇特、贴切,茶酒客人前往,结果经营日盛。

几种历史悠久名茶综合联: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当相聚知音人。

为爱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飘香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

欲买先品味,方识雾中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