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在世界的传播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在重庆 茶在多少温度下存放 世界红茶

黑茶在重庆。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在世界的传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在世界的传播”相关知识!

茶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国家,被世界各国尊称为“茶的祖国”。茶叶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的茶叶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据统计:当今世界有58 个国家产茶。

茶马古道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着一条由人和骡马踩踏而成的古道,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马帮从这里走过,将茶叶销往各兄弟民族,留下了缕缕茶香。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当时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藏区和川、滇边地气候寒冷,海拔很高,那里的人们主要以奶、肉为食,需要茶解油腻、分解脂肪,可是那里却不产茶。汉族地区茶的产量很高,但由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的需要,对马匹的需求源源不断。于是,汉藏之间开展了茶、马互换的交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条贸易之路,这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主要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思茅、普洱等地出发,向北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向西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它们的起点都是盛产茶叶的地方,主线的沿途还会延伸出无数支线,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滇藏川大三角区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茶马古道不仅在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人类勇气的象征。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1606 年,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第二年,荷兰人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此后,英、法等国开始饮茶。1650 年,荷兰人从中国贩运茶叶至北美。从19 世纪初到19 世纪后期,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茶的传播遍及全球。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茶业的传播(二)


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史:中国茶业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中国茶业向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茶从原产地向全国、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从传播途径上看,存在着国内和国外两条最基本的线路。

中国茶业的始发点在巴蜀,据文字记载和考证,战国时期,巴蜀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说明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茶沿长江而下,使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而增强。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南部湘、粤、赣毗邻地区传播。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期,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更为广泛,流传到了北方豪门贵族。西晋时期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以从西晋时期的《荆州土地记》中得到佐证。

东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迅速发展。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同时,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唐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植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无数。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期,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茶的世界之路


这几年,日本、欧盟提高茶叶准入门槛,闽茶出口量下降。

为什么呢?

业界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在生产、制作环节距离出品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完全符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假如从茶叶的种植开始,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还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吗?

一直以来,专家、厂家要感官来审评茶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当一个地方的特色茶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茶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中国茶叶种类多,每个种类都有独特的泡饮文化和审评标准。以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茶叶,在各地认同的标准也不同。就拿泉州地区来说,不同县(市、区),同一款铁观音,市场上卖的价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作为近年来中国茶市的新宠,安溪铁观音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仍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虽然有现代科技和设备的帮助,但铁观音的制作仍然无法达到标准化,即使是最好的茶师,也无法保证制出茶叶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好茶难求,价格一路直上;一是制作无法标准化,消费者的判断更难有标准,一头雾水的情形时常有。铁观音如此,大红袍如此,中国许多茶叶在市场上的现状也是如此中国的茶,国外的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

有茶业专家认为,标准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拦路石。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以红碎茶为主,品质判断与琳琅满目的中国茶相比,要简单、容易得多。中国茶要真正在世界上流行,首先必须解决标准化问题,一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直接判定茶叶的质量、价格;二是从制作工艺入手,解决品质不稳定问题,用标准的制作工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纵观茶叶发展史,工艺的改革促进了泉州茶业的发展。摇青工艺的采用带来了一个新的茶类乌龙茶,空调的引入让半发酵的铁观音走进清香型时代。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茶人,笔者大胆臆想:能否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总结乌龙茶采制的各种数据,尝试进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如果这种猜想能够实现,我相信,乌龙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茶文化在朝鲜的传播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吉礼时敬茶”、“齿礼时敬茶”、“宾礼时敬茶”、“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国茶在异国的传播发展


也许是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熏陶过多,国人饮茶多注重茶的本味以及其修身养性的功能,对茶与其他食物的口味搭配不甚热衷;反倒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一些。

最着名的例子,就是起源于英国贵族阶层的下午茶文化:虽然以茶为名,但是将搭配茶的点心也上升到了同样的高度,甚至根据点心的不同又衍生出更多的种类,例如creamtea指的是点心中包括奶油的下午茶,又由于英国德文郡(古称Devonshire,现名Devon)出品的奶油世界闻名,所以creamtea有时也被称为Devonshiretea。

到了法国,下午茶则被改造成为法式下午茶所凭借的并非是茶叶本身,而是比英式点心更加美味的法式点心。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同样是深受儒释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也另辟蹊径地捣鼓出了茶道,而且将茶的味道引入了无数的食品当中。

即使是仅仅讨论茶叶本身,由于红茶本身能够兼容很多种香料,所以西方(相对于中日的远东而言)也更喜欢搞一搞混搭:例如英国早餐茶就是由印度、肯尼亚等不同产地的红茶共同调制而成的,而伯爵茶则是在茶中加入佛手柑油;印度的Masala茶的配方则随着地区而改变,每个地区都会加入不同的香料;阿拉伯的习惯是往茶壶里大把大把地塞薄荷叶另一方面,有益于健康的绿茶以及东方的茶文化也逐渐在欧美国家重新流行起来。只看美食之都和香水之都的巴黎,不但着名茶叶店里的绿茶种类不断增多,连巧克力大师们和香水大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在自己的作品里引入了绿茶(以及别的茶)之香,又别有一番风味了。

中国茶叶的世界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1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


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产茶最早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丝茶之路,中国径山茶宴传至日本,形成了对日本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日本茶道;中国茶及茶道传至朝鲜半岛,形成了在韩国有广泛影响的韩国茶礼。中国茶传播欧洲,形成了欧洲人的下午茶习惯,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中国茶传至美洲,带去了新的饮食文明和创造财富的机遇。历史的事实表明,茶给世界人民增添了健康与幸福,世界也因茶而改变。

中国茶的对外传播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新的文明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的饮茶风气,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汉时中国茶已带进日本。唐时,中国茶及饮用方法正式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逐步形成了日本茶道与韩茶茶礼。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国茶运销俄罗斯、西北亚及阿拉伯国家。从明代开始,荷兰、英国商船从中国采购大批中国茶运销欧洲,逐渐使欧洲掀起了饮茶热,后来又带动了美洲的饮茶热。由此,中国茶及其饮用方法逐渐传播至全世界,这种健康饮料的推广与普及,给世界各国带去了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这种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茶种与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使世界形成了茶产业

茶原产中国,中国茶种唐代传入日本与韩国,清康照年间传入印尼的爪哇,清乾隆年间传入印度,清道光年间传入斯里兰卡,清光绪年间传入俄国的格鲁吉亚,中国茶专家刘峻周在格鲁吉亚指导种茶30年,发展茶园230公顷,曾获沙皇政府授予的勋章。如今全世界已有64个国家种茶,种茶面积达300万公顷,年产茶390万吨,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茶产业,丰富多采的茶产品,充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中国2012年种茶面积238.5万公顷,产茶176.1万吨,均为世界第一;出口31.3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六大茶类齐全,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因此,中国茶产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茶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十五世纪,随着欧洲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获得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人到中国大量采购茶叶、瓷器等东方物产运回欧洲,以奢侈品的高价在欧洲出售,赚取高额利润。美洲的银矿制成的银子正好迎合中国人的需求,并解决了银矿产品的出路。欧洲人将赚得的钱,充实本土日用品工业的发展,大量西洋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因而赚得了更多的钱。这种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进而更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这其中,中国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因素。

茶曾使欧美国家税收增加,国力增强

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赚取了高额利润,无论是荷兰或英国以经营茶叶为主的东印度公司都发了大财。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带给这些国家国库的税收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以英国为例,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里,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英镑,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因此可以说,中国茶对英国国力的增强,无疑是达到了举足轻重的程度。

茶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茶之所以成为欧美人喜爱的饮料,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饮茶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他们发现了茶是维生素的补给源。他们过去长时间航海在海上,由于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维生素C而患上了坏血病。后来他们得知中国茶尤其是中国绿茶富含维生素C,因此每次航行都带上中国茶叶,从而补充了维生素C,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主要靠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工业生产中很多的作业过程,那时机械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工人集中精力并保持充沛的体力,投入繁重的工业生产?自从有了廉价的茶叶以后,资本家让工人喝大碗茶,从而使工人提神醒脑、精力充沛地投入劳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的工作条件下,加牛奶和糖的茶,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于是,茶成了英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必需品。

下午茶,促进了科技进步

英国剑桥大学是一所世界有名的大学,该大学有个卡文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自1871年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上百个皇家学会的会员、数以千计的物理学著名教授,成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尖端学科的发祥地。说起来,这一切的获得,都与下午茶有关。一直来,卡文迪实验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开始两周一次、后来几乎每天一次举办下午茶时漫谈制。到时,科学家们一边品茶、一边自由漫谈交流,相互启发,有时就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忽然开窍、有了新思路。很多新观点、新看法,就是在这种品茶交流中探讨出来的。所以他们也开玩笑地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发明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不少是在喝茶时自由讨论中获得灵感的。

中国茶传播至世界各地,依附于茶物质的茶文化,诸如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以及清、敬、和、美的茶道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饮茶爱好者,从而更加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