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酸茶?布朗族的酸茶历史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乌龙茶是酸 乌龙茶是酸的 乌龙茶酸

乌龙茶是酸。

中国是一个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茶文化。布朗族是我国云南西川版纳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受云南茶文化的影响,布朗族也形成了颇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吃酸茶是布朗族的一种茶叶习俗,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

酸茶加工工艺的过程,首先是采摘茶树发出的当年嫩叶(生产酸茶不需要一芽一叶鲜叶,而要粗大叶片,加工时间晾7~10月份为宜);二是将采摘的粗大叶片蒸熟;三是将蒸熟的茶叶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7~10日左右,让它自然发酵,增强酸茶的色、香、味和散发部分水分(在自然发酵茶叶时不能馊、霉、烂),含水量保持在40%~50%左右;四是将晾过的酸茶原料装人竹筒内,而后将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不能松(砍鲜竹一棵,鲜竹越大越好,每一节,为一筒),然后封竹筒口,用绳子将笋叶扎紧在竹筒封口处,或者将笋叶剪成圆形和竹筒口一样大,堵塞竹筒封口处即可;五是选择埋酸茶竹筒地点,酸茶竹筒多埋在房前、屋后干燥的地方。埋酸茶时需挖坑,深30cm,宽20cm,长短根据竹筒而定。然后将装好酸茶的竹筒横放入沟中,再盖上土即可,这样酸茶的生产工艺全过程即已完成。酸茶埋在土中一般需要30天左右,最长可在土中埋8—10个月左右。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沿袭着吃酸茶的习俗,古朴而有趣。布朗族吃酸茶,称之为“敏宋”。他们吃酸茶时,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即食,不需用开水沏泡。吃酸茶一般都在早、晚时间,吃时,首先妇女烧起篝火,让篝火映红布朗族居住的竹楼客厅,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坐在木、竹凳上,他们边吸烟、边闲谈、边将这竹筒互相传递,先传给老人,老人又将竹筒传递给客人,每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自己动手,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而后放入口中嚼细、咽下。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化脂消积、醒酒、健身等功能。每次可吃酸茶2~5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食用。

布朗族同胞中流传一句俗语:酸茶早吃,一天威风,晚吃,赛过仙翁。WWw.cY316.COM

酸茶是布朗族贵重的礼物,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厚礼。以茶传情,以茶会友也是茶乡布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男女青年订婚、办喜事、建新房、老人祝寿等,客人来了,都要敬给酸茶或沏泡一杯香茗给客人品饮。无茶不成亲,按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在姑娘出嫁时,要带上茶叶到婆家。如今,在我国城市和乡村,男女青年虽然不用茶叶作为爱情的媒介,但也常把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增进友谊和了解。

以上就是有关布朗族的酸茶知识介绍。酸茶不仅可以算是布朗族的一种特色小吃,还被布朗族人称作是美容的增寿茶,它既能美容还能防感冒、抗疟疾、驱虫、祛湿瘴等,是布朗族人们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和保健品。

小编推荐

布朗族的茶风茶俗:酸茶烤茶茶风


我国是一个茶文化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地方茶叶大省云南地区,作为一个长期浸润在茶叶之乡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也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茶文化。

布朗族茶文化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袭,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把野茶“得责”经人工栽培后的茶叫做“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的爱尼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布朗族在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住,布朗族饮茶的方式有:吃“得责”生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

吃“得责”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至今澜沧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时,带上冷饭、腌茶,辣椒和盐,吃饭时摘一把生茶,蘸盐巴辣椒当菜吃。口含“腊”(茶):随着布朗族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后,需求量也增加,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累时就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茶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的一种腌茶。制酸茶的时期在每年五、六月份,将鲜茶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水气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遇到喜庆之事或有客人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客人,可以直接嚼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帮助消化和解渴。

烤茶:布朗族人把茶摘回来,用锅炒、手揉、晒干以后,把茶放入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放水熬成茶汤来喝,喝了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茶不行”。他们把茶当作常备药而饮烤茶。

青竹茶:布朗族爱煮青竹茶。在野外劳动或长途步行之后,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砍下野山竹,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把一只大竹筒装满泉水放在火堆旁烧烤,水烧开后放进茶叶,再煮五、六分钟,将茶水倒入插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有泉水清甜,清茶醇香之味。

什么是酸茶?酸茶的制茶原料和制作方法


酸茶是云南布朗族(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的一种喝茶习惯,每年5、6月采摘茶叶后,将嫩叶放在沂南地方发霉,然后放进竹筒埋入泥土里,经过数个月后挖出来食用。酸茶具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微酸、回甘、回甜、无涩的品质,可以放在口中咀嚼咽下,能解渴和帮助消化,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茶叶佳品。

酸茶的来源:

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树种,分布于洛江区罗溪、虹山、马甲一带。如今已突破酸茶树种无法繁育的情况,可运用组培、嫁接、种子繁育等技术人工培育。

据说,宋代晋北地区(现洛江区罗溪、虹山、马甲、河市)已产茶,并将茶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出售给各地茶商。南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因仙公山上庙宇重新修建,规模更甚从前,先人纷纷迁徙至仙公山脉四周安居,开垦山地,种茶为生。元、明、清茶叶生产有较大发展。居住在山上的先人们,吸取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再结合酸茶树种,发明了酸茶制作技艺,在清末便传遍晋北地区各乡镇,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

酸茶的制作方法:

德昂族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颇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艺有两种:

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菜则要适当在第二道工序时多放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春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

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布朗族,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族,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布朗族是我国56种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

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茶与布朗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是款待贵客佳宾的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的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

老曼娥寨位居于勐混乡打落路段大概50公里左右,属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3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祖先“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据说,在早几百年布朗山乡有众多村寨的古茶树,均来源于老曼娥。从老曼娥又分出了新曼娥等不少布朗族山寨。古老的茶树和村寨,共同繁衍了布朗山千年的族史、茶事。

从古至今,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一般早、晚各吃一次。他们会在家中燃起火塘,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

什么叫拖酸的茶叶?拖酸铁观音有什么特点?


拖酸是铁观音制作工艺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工艺,是铁观音轻工艺发展的结果,现在铁观音工艺可分为正炒(饱青)、消青、拖酸(拖补、拖青)三种,拖酸就是拖补,也就是拖青的另一种说法。

铁观音正炒、消青、拖酸三种类别区别要点如下:

1、正炒:干茶砂绿色明显,因走水充分汤色黄绿、明亮、透白;汤味滑、活、厚,上等茶花果香浓郁,观音韵明显,回味甘甜,口齿留香;叶底色黄绿,有光泽,底片柔软。

拖酸铁观音

2、拖酸:拖补做法少摇多摊,摇青时间短摊凉静置时间长,通常称失水。将摇好的茶青,置于空调间,静置至次日下午以后,至茶青的青味完全消失,才可以开始入锅炒青。由于茶青静置时间长,杀青时间拖延至第二日晚,因此称为拖补,又叫拖青。拖酸的干茶多显青绿,色泽鲜活度普遍较高,观感与消青茶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因此较难从外观上区分。

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拖酸铁观音制作工艺不值得提倡,因为缺少历史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繁杂、成本较高。而另有诸多业界人士认为,作为创新工艺,拖酸应该得以保留并传承下去,因为它进一步丰富铁观音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

“拖酸是在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铁观音做法的一大创新。也许,这个工艺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从目前看,它的亮点不容忽视。比如,它的干茶外形更漂亮、叶底色泽更好看、口感独特、香气也更多样,很多刚接触铁观音的人都很喜欢这种口味。”在喜牌茶业总经理杨文喜看来,传统的东西需要保留传承,但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与时尚结合。

对此,有业界人士认为,曾几何时,在对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创新后,金骏眉从传统武夷茶中脱颖而出,一度成为市场翘楚。如今,脱酸铁观音的回归,在制作工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品质若有较大幅度提升,或者可成为继传统正味、消青做法后,铁观音另一主流口味。

3、消青:青做法介于正炒和拖酸之间,干茶一般显乌绿,色泽鲜活度普遍较高,视觉观感较好。

茶为什么会酸?


品茶的时候,你是否尝到过“酸”呢?茶有哪些酸味?为什么会“酸”呢?

武夷酸

一些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自然存化期内是会出现“武夷酸”的。

19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在岩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分离出“武夷酸”,后经证实武夷酸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对人体有益的混合物。1847年,罗莱特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

武夷岩茶武夷酸与工艺酸的区别要注意,武夷酸“酸而不腻”,而工艺失误造成的酸味,容易给人带来发呕的感觉,姑且称之为“酸呕”。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武夷酸。正所谓:“武夷酸虽好,不要贪杯哦”!

观音酸

铁观音的假酸即本地话叫青酸,是发酵时间不长的酸,即是当天采摘当天炒的;另一个酸叫青王酸,即传统制法的酸,是真正的由半发酵得来。

品茶人说的观音酸,应该是一种由齿颊到喉咙的一种类似吃过糖后泛酸的那种微酸带微涩,回甘生津,舌后两侧有一种收敛的感觉。多见于酸气明显的观音的头三泡,但往往酸气明显的观音回甘显、韵味足!

红茶酸

一般来说,发酵后茶叶会有一定的酸味,但是喝着很明显的感觉茶汤发酸的话,是红茶在制作发酵过程中堆积太密,或者是发酵过度了,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如果发酵过度或者时间掌握不好,再烘干就会导致发酸。

另外放的时间太长,红茶受潮了,保存不当也会有酸味的。还有就是泡茶的时候水温的问题了,这个也是看红茶的细嫩程度了,不耐高温的红茶,如果水温过高,会导致红茶酸味明显。

熟普酸

于普洱而言,熟普本身具备酸、甜、苦、涩、香、滑的特点,其酸能化而转甜,韵达喉底而不锁,茶汤顺滑,此外还须低堆味。

除此之外,熟茶若渥堆工艺失当也会使茶品带有酸馊味。这种负面的酸馊味,品饮时会有酸而不化的感觉,同时会造成两颊紧锁等令人不悦的感觉。这种酸味是大家最不喜欢的。

最早发现茶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下)


20世纪50年代的布朗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方式落后,也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成立工作队,一点点摸索着,怎样帮助各少数民族建立组织,发展生产。

与芒景山相距100多公里的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是中国布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1954年,受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边疆工作委员会的指派,26岁的施宜西,经过两天的跋涉,到达布朗山。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部队建立区政府,更重要的是团结布朗族群众,发展生产。

60多年前,长年深居在山林里的布朗族,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每年春天,他们随便砍倒一片森林,放火烧光后,种植上玉米。为了保持土地肥力,栽种一年,再丢荒四到五年。布朗族人那时的种植方式也停留在原始阶段,没有像样的工具,只是简单地用尖棒在地上随意插个窟窿,丢下种子,任其生长。

一开始,在原始森林里习惯了刀耕火种的布朗族,对种植水稻充满不解和怀疑。

面对这样的质疑,施宜西和工作队同事,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布朗族同胞的原有的生产习惯。为了鼓励布朗族下山种田,工作队免费给下山的布朗族群众发粮食,分耕牛。

利用布朗山下傣族人原有的水田,施宜西和工作队同事很快开展起工作。1956年5月,由15户人家组成的布朗山第一个合作社,取名为“嘎锵响昂”合作社,意思是合作社要像钢铁般坚硬、有力量。

民族工作队同吃同住,悉心教导,一年的时间,布朗族很快就学会了种植水稻,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第一年就开田31亩,收入翻了两翻,布朗族人第一次有了余粮,建起了粮仓。

以前家家是穷人,结果到分配时候家家有仓库,还卖余粮。

水稻种植的成功,不仅让布朗族同胞吃饱了饭,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他们固执己见的原始生活观念,亲身体会到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改变贫困的生活。

在布朗山区政府的带领下,布朗山建成了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卫生所,修了公路、建了集市,人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走百里山路去交换物品,布朗山的面貌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远在西南边陲的布朗山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传说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但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依照传统种植古树茶叶,很少人为干预,产量非常有限,只能供日常生活所用,或者与其他民族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并不产生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茶产业,勐海县政府专门成立茶叶办公室,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茶园技术。曾云荣作为茶叶办公室科技人员,来到布朗山,他要做的就是说服布朗族老百姓,采用新技术种植茶叶。

开始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困难,不就是种点茶叶吗?怎么会这么罗嗦,当时是这样想的。什么叫技术,什么叫科学,根本就不懂。

育苗、挖沟、换土、栽培……当年,曾云荣要推广的新茶园种植,就像这样,有一整套规范的技术和田间管理流程,习惯古树茶自生自长的布朗族同胞,第一次知道,这样种茶叶,可以使产量成倍增加。

新茶园种植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茶叶产量。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布朗族人最主要的收入

最早发现茶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上)


布朗族是一个以茶为生,以茶为信仰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部及澜沧江下游的山岳及丘陵地带,长年聚居在中缅边境沿线。相传,布朗族是最早发现和学会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今天的布朗族安定祥和,生活富足。

然而,在6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中共中央决定邀请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观礼,亲身感受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芒景布朗族头人苏里亚,正是受邀者之一。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远在西南边疆的很多少数民族并不了解新中国,由于长期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他们对新中国充满戒备和疑虑。

这些头人不敢去,包括我父亲也不敢去,去了回不来或者是当人质把他扣留下怎么办?

面对种种困难,澜沧县委专门成立了动员民族代表进京观礼的工作组。在工作组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中,苏里亚终于放下负担,准备去北京观礼。这个以茶为生,也以茶为最高礼节的民族,按照贡茶的礼仪,向新中国献上了民族的赤诚之意。

1950年9月30号,历经20多天的舟车劳顿,苏里亚和来自全国的少数民族代表,来到北京,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各地少数民族参观团和只在画像里见过的新中国领袖毛泽东,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

1950年10月1日这天,苏里亚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对于第一次走出芒景山的布朗族年轻头人苏里亚来说,不仅仅从威武的三军仪仗,看到了新中国的强大,更在现代文明中感受到了强烈震撼。

我父亲回来的时候,召开了民族团结大会。当时有三句话我至今难忘,这三句话就是:

只要我们跟共产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挖到我们这个山寨来;只要我们跟共产党走,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用神牛(拖拉机),来犁田犁地;只要我们跟共产党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过上一个白天黑夜都一样光明的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