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茶风茶俗之——云南滇西的离婚茶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云南黑茶 云南普洱黑茶 云南乌龙茶

云南黑茶。

滇西,也就是我国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包括丽江、楚雄、大理、保山、德宏、怒江、迪庆、临沧等地市州地区。一直以来,滇西地区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集地,当然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滇西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比较偏远落后,因而一些比较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也得以保留下来。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滇西地方有名的“离婚茶”,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离婚不是要到民政局去办吗?怎么还喝起茶来了,现在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滇西的离婚茶

在滇西一个叫诗礼的“穷乡僻壤”,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与泥土打交道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红土地上生息,相爱结婚,生儿育女,过着苦荞巴巴和面糊的清贫日子。苦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之中的家庭就面临着婚姻解体的多种可能。

可是,面对离婚,故乡人没有城里人的“小气”,他们虽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一旦爱情之舟搁浅在现实的沙滩,他们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痛不欲生,更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目标。

这样的茶,叫离婚茶,也叫好聚好散茶。你很难从《中国茶文化志》里读到,却实实在在地在滇西凤庆县诗礼乡上演着,滋润着平白如水的日子。

选择一个吉日,离婚的双方在村中长辈面前坐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的就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主持人一样的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如果这第一杯茶男女双方都不喝完,只象征性地品一下,那么,则证明婚姻生活还有余地,还可以在长辈们的劝导下重新和好,如果双方喝得干脆,则说明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可能很小。第二杯还是要离婚的双方喝,这一杯较前一杯甜,是泡了米花的甜茶,这样的茶据说是长辈念了72遍的祝福语的,能让人回心转意,只会想对方的好,不会计较对方的坏,还听说这第二杯茶曾让无数即将分道扬镳者言归于好,从此和和睦睦,不计前嫌。可是如果这样的茶,还是被男女双方喝得见杯底的话,那么就只有继续第三杯。这第三杯是祝福的茶,在座的亲朋好友都在喝,不苦不甜,并且很淡,喝起来简直与温水差不多。这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喝完三杯茶,主持的长辈就会唱起一支古老的茶歌,旋律让人心伤,大意是这样的:“合婚五彩斑斓,离婚天地荒凉,茶树上两只小鸟,从此分离,人世间一对夫妻,从此无双。”茶歌唱得让在座的亲朋好友也会泪水盈盈,就是要即将各奔东西的男女,也会不住地抹眼泪。如果男女双方此刻心生悔意,还来得及握手言和,只是,如果言和,还得再喝三杯茶。这三杯茶分别是:第一杯是甜茶,也称为回忆茶,或回味茶,尽管走到离婚的地步,每一对婚姻男女都有过爱的甜蜜,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彼此心生疲惫,再甜的生活也会被时光泡淡,这时喝甜茶,就会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日。第二杯是苦茶,是苦得张不开嘴的那种,既然有心再度团圆,苦不吃恐怕不行,人生之旅充满坎坷,没有一马平川,只有无穷苦难,要白头到老,不准备吃些苦绝对不行。第三杯虽叫茶,却只是用茶杯斟着的白开水,告诫第二次握手的男女,生活其实不苦不甜,就像白开水一杯,相爱相敬的夫妻,白水也有甜味。

现代社会,把人的情感染得俗味十足,别说喝离婚茶,就是讲几句好听的话也变得吝啬了。老家的离婚茶席虽然朴素,既送别过无数终是分离的男女,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虽然也有无尽的诗意,但是最好别遇上。

精选阅读

各地茶风茶俗之——港式饮茶茶俗


香港临近广东,因此在饮食在深受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移居香港的大部分为广东人,因此在文化上自是和广东茶文化有一脉相承之感。说到香港,就不得不说香港的茶文化。香港茶文化,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港式饮茶。

提到港式饮茶,除了联想到精致美味的点心外,也不能忽视「茶」的存在。 一开始,香港其实是先只有供应茶水的「茶寮」,来消费的就是一般普罗大众,在工作时补充水份,或是提供行人歇脚止渴之用,并没有供应点心。后来,小型的「茶居」及大型的「茶楼」慢慢形成,加入了各式点心,慢慢演化,具备正餐功能的茶楼就形成了。茶楼通常有两层楼,楼下叫做「地厅」,茶资是三厘六,楼上叫做「楼座」,茶资是七厘,也形成一种贫富相对应的情况。到了现在,因为消费能力慢慢增加,不管是谁都能消费得起,也就没有区分楼上楼下的必要了。后来香港茶楼愈来愈普遍,原来以茶为主角,只搭配一、二样点心的型态,因为竞争太过激烈的原因,所以点心的形式也愈来愈多,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以点心为主角了。

现在饮茶餐厅也有以酒楼称呼的,这是因为餐厅通常不单单只有饮茶及点心,还兼卖粤菜、海鲜等,当然也供应酒类饮料,综合经营下,自然也将餐厅名字改为「酒楼」了。不过,一般人上酒楼吃点心,大部分都是点壶热茶,来达到去油腻的效果,尤其是普洱,更能消脂去腻,与酒类饮料相比,自然有效许多 茶的分类法 茶的分类法中,比较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台湾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区分。另一种是大陆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冲泡后的茶汁颜色来区分。

各地茶风茶俗之——云南德昂族的茶文化


云南是我国茶叶的发源地,有广泛的茶叶种植和茶文化基础。其中的少数民族德昂族也有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叶是德昂族的一种真诚友谊的传递和象征:每当亲友临门,德昂人都首先待之与风味独特的烤茶;分别时,还要赠送对方一包茶叶,以示双方友谊如同茶一般浓香,如茶树一样地久天长。德昂族是人口仅几十万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滇西南各州县。德昂族种茶的历史悠久,他们男女老少对茶向来都是情有独钟,别具深情,这种心态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茶文化。

德昂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地都种茶,故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周围,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备受人们的珍视和保护,寨中人并以能拥有“茶王”而感到自豪。德昂人的一生,与茶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孩童时代嬉戏于茶林;青年时代谈情说爱于茶林;老年时代徜徉于茶林,在夕阳陪伴下追忆一生与茶共度的时光。

即将进入青年行列的德昂族少男少女,到时候会收到“首冒”--年轻人的头儿,送给他们的一小包茶叶,这是邀请他们加入青年行列的“请柬”。他们如约而至后,“首冒”便为他们举行集会,从此,他们便算长大成人,可以加入青年人的社交圈里,可以参加宗教祭祀活动了。

德昂青年男女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多在采茶时节,每当春茶萌发,满山绿遍之时,青年男女们便都互相邀约,成群结队上山去采茶,通过采茶来结识朋友、交流感情。这时候,一首首优美动听的采茶调便不断随风飘起,是那样的富于诗情画意。这些身居茶乡的德昂儿女,他们用甜美的歌声赞美故乡的山山水水,用歌声来倾诉对未来和幸福的向往;用歌声来传唱世代不衰的情和爱。若某个小伙子看中某个小姑娘,就会主动靠近她帮她采茶,姑娘若有意,就会与他娓娓谈心,若两个人谈得来,几天后,小伙子就会托好友给姑娘送去一小包茶叶以“传情”,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所赠的茶叶后,他便可放心大胆地去“串姑娘”--到女方家火塘边与姑娘谈情说爱了。到两人情投意合欲结连理时,双方互赠一包茶叶放在自家桌上,双方家长一看就明白自己的儿女们已私订终身了。随后,男方的父母就请媒人带上两包茶叶去女方家说亲,女方父母若不同意这门亲事就退回,若同意就收下茶叶。然后,就是双方家庭协商,择吉日完婚了!完婚前,若姑娘过去有老相好,就要送一包茶叶,表示结束过去的恋爱关系,祝福他找到一个比自己更漂亮更能干的茶叶姑娘。茶叶,就是这样,成为德昂青年男女交往中的某种礼仪、某种行为规范,并成为表白爱情的一种信物。

各地茶风茶俗之——苗族万花茶


苗族,这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古老民族,苗族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等省份。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茶文化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万花茶是苗家敬客的重要饮料,其风味独特,清香扑鼻,是一种非常好的饮料。

万花茶

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的几种茶俗

一、当孩子出生时,苗族的左邻右舍用带有露水的茶芽梢作贺礼。如果生的是男孩,就送一芽一叶的芽梢,如果生的是女孩,则送一芽二叶的芽梢,寓意“一家有女百家求”;

二、苗族同胞以茶为聘,象征男女爱情忠贞不渝。“吃茶”是订婚的代名词。未订婚的女子必须恪守“一女不吃二家茶”的规矩。苗族男女的婚配,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举行结婚仪式的当日,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

三、苗族人临死前由村中长者用青蒿叶沾一点茶水洒到嘴角,入殓的棺材里要放茶叶,湘西北一些地方还有在死者手里或嘴中放置茶叶的习俗。悼念亡故的亲人或祭神祭祖,苗族同胞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借以表达至真至纯的虔诚。苗家茶祭是由巫师主持的对植物神与水神媾生茶水表示崇敬的祭祀活动,内容包括叙述茶史、膜拜茶神和与宾共饮。其内涵丰厚,音舞古朴典雅,具有颇高的观赏价值和考究价值。

万花茶晶莹透亮,是苗家人敬客的上乘饮料。这种茶的制作十分独特,其程序是:把成熟的冬瓜与未老的柚子皮,切成手指模样大小、形状各异的片片条条,接着在上面加工,雕刻出花色多样、形象靓丽、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花草等吉祥如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活灵活现、酷似彩蝶飞舞花间,有的活像喜鹊欢聚枝头,还有的则仿佛“鱼欢秋水”“银树挂果”“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新荷含苞”“蝶恋牡丹”,如此等等,宛若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各放光彩,各显其姿,实在美不胜收,情意融融。

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天高气爽,苗家姑娘们一个个身着花边褶裙、头缠花帕、体态婀娜地围坐在村口的高大树荫底下,右手捻着小刻刀,左手捏着冬瓜片、精雕细刻着万花茶。经过雕镂的万花茶,还得再用一番功夫。将之浸泡于稀稀的石花水之中,让它去掉生涩苦味,接着与明矾、青铜一起用文水煮沸返青的方法,使之仍然脆嫩、新鲜。然后再把水沥干,添加等量的白糖、桂花香精或少量的蜂蜜细心地搅拌均匀,再反复暴晒,达到透亮若白玉样子,方大功告成。饮用时,抓几片置于杯碗中,用滚开的水冲泡,就成为浓郁香甜、美名远扬的万花茶了。用这种清香浓郁的茶种招待宾客,苗家人是有他们的习俗规格的。

首次上门的客人,茶杯中大都有三片万花茶;假若是多次上门的常客,茶杯中就只放两片万花茶。饮茶时,主人还在各个茶杯中置有一枚特制的小汤匙,方便客人品茶。喝完茶后,杯子可不能随便乱放。要做到确切不误的置于端茶来的盘子中的原来位置上,或者等待送茶的女主人亲自端茶盘来收。万花茶还独具一番风采,苗家小伙子和姑娘用它来表达之间的爱慕之情。当小伙子登门求婚时,假如姑娘中意,便在茶杯里奉献给小伙子透明如玉的四片万花茶:其中两朵“并蒂莲花”,两朵“凤凰齐翔”。

如果姑娘不中意,不答应的话,那么,茶杯中就少了一朵万花茶,仅有三朵,并且都是些单花独鸟。求爱者知趣,只好辞谢而去。万花茶是苗家姑娘勤快、智慧和高尚习俗的产物,更是我国茶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独放的奇葩,是出自苗家人手中的艺术珍品。苗家姑娘别出心裁、心灵手巧地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追求,对美好人生的爱恋憧憬,毫无保留地雕镂进了美丽、香甜、情意浓郁的万花茶之中。

以上就是关于苗族万花茶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万花茶作为苗族当地特有的一种茶叶,其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苗族人的婚丧嫁娶以及生老病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如果有机会到苗族那边去的话,一定要品尝一下这道别具特色的万花茶。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地茶风茶俗之——巴蜀茶馆习俗


巴蜀就是我国四川、重庆一带的简称。据《茶经》记载,茶最早起源于滇、贵、川,巴蜀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重要的茶树产地,这里常年气候湿润,降水量多,加上土壤肥沃、地形适宜,因此特别适合茶树的种植。发展至现在,在巴蜀已然有很多专门喝茶的茶馆。那么,巴蜀的茶馆文化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巴蜀”茶馆习俗甚多,常去茶馆,就会有众多的体验:

1.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一道”(“一开”)、“二道”(“二开”)是吃茶之常用语,“开”即指掺水时揭开茶盖。“才喝一道(一开)”是指时间较短,才掺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别人来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头道水,二道茶”之说。

2.如是讨茶喝,因是别人喝过的茶,故称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饮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称为“茶母子”。

3.茶馆中常有人“喊茶钱”,即某人走进茶馆时,熟人便喊“茶钱我这里会了”。喊茶钱的人越多,来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称“挨过,挨过”以致谢。

以上就是关于巴蜀茶馆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巴蜀的茶馆文化非常具有地域性特征,当地人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馆文化。对于当地人来说,喝茶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在经过巴蜀之时,参观、了解一下当地的茶馆文化,从中窥探出巴蜀文化的渊源。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地茶风茶俗之——杭州的茶文化


作为江南小城,杭州的茶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我们知道点茶始于唐而兴于宋,而南宋时期的杭州作为当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正是茶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时至今日,杭州的茶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仅保存了原有深厚的内涵,而且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杭州城的一些茶风茶俗。

都说杭州城内茶馆林立,其实这道盛景在南宋时就已出现。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杭州城内已是茶肆密布,是重要游艺场所。明代,杭州茶事也很兴盛,《儒林外史》十四回中就提及,“城隍山就是吴山……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清代,不少茶肆于下午、晚上请艺人在茶肆中说评话,以招揽茶客。喝茶听书,成为杭城中、下层人民普遍之业余消遣与娱乐活动。五十年代,大小茶馆尚有三百多家。而现在三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也一定还记得小时候杭州城内“劳保茶室”遍布街头巷尾的情景,泡上一杯茶,那些老年人是可以坐着聊上一整天的。

杭州城内与茶有关的民俗也极多,列举一二。文献中说,杭州的茶农第一锅炒制出来的新茶,当家人是首先要泡上一杯敬献茶神的,边上放一枝翠柏,取的是“新茶丰收,似柏常青”的意思。西湖茶农婚俗,也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俗话说,“吃了那家茶,就是那家人”,那“吃茶”即“定亲”之意了。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定茶”,也叫“受茶”或“吃茶”。因为种茶树必下籽,移植则不生,以借喻婚姻之“矢志不移”与“与定有子”。洞房“合茶”,要吃“三杯茶”,第一杯桂圆汤,第二杯莲子、枣儿汤,第三杯才是茶。吃喝时还有一套规定,第一杯接杯后,要深深作揖,用嘴唇一嘬,即由伴娘收去,第二杯也如此,第三杯茶则必须一饮而尽。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茶俗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杭州城凭借自身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而这些茶文化也将会在未来继续发展,成为杭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滇西的离婚茶


[摘要说明]滇西的离婚茶

在滇西一个叫诗礼的“穷乡僻壤”,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与泥土打交道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红土地上生息,相爱结婚,生儿育女,过着苦荞巴巴和面糊的清贫日子。苦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之中的家庭就面临着婚姻解体的多种可能。 可是,面对离婚,故乡人没有城里人的“小气”,他们虽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一旦爱情之舟搁浅在现实的沙滩,他们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痛不欲生,更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目标。

这样的茶,叫离婚茶,也叫好聚好散茶。你很难从《中国茶文化志》里读到,却实实在在地在滇西凤庆县诗礼乡上演着,滋润着平白如水的日子。

选择一个吉日,离婚的双方在村中长辈面前坐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的就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主持人一样的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如果这第一杯茶男女双方都不喝完,只象征性地品一下,那么,则证明婚姻生活还有余地,还可以在长辈们的劝导下重新和好,如果双方喝得干脆,则说明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可能很小。第二杯还是要离婚的双方喝,这一杯较前一杯甜,是泡了米花的甜茶,这样的茶据说是长辈念了72遍的祝福语的,能让人回心转意,只会想对方的好,不会计较对方的坏,还听说这第二杯茶曾让无数即将分道扬镳者言归于好,从此和和睦睦,不计前嫌。可是如果这样的茶,还是被男女双方喝得见杯底的话,那么就只有继续第三杯。这第三杯是祝福的茶,在座的亲朋好友都在喝,不苦不甜,并且很淡,喝起来简直与温水差不多。这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喝完三杯茶,主持的长辈就会唱起一支古老的茶歌,旋律让人心伤,大意是这样的:“合婚五彩斑斓,离婚天地荒凉,茶树上两只小鸟,从此分离,人世间一对夫妻,从此无双。”茶歌唱得让在座的亲朋好友也会泪水盈盈,就是要即将各奔东西的男女,也会不住地抹眼泪。如果男女双方此刻心生悔意,还来得及握手言和,只是,如果言和,还得再喝三杯茶。这三杯茶分别是:第一杯是甜茶,也称为回忆茶,或回味茶,尽管走到离婚的地步,每一对婚姻男女都有过爱的甜蜜,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彼此心生疲惫,再甜的生活也会被时光泡淡,这时喝甜茶,就会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日。第二杯是苦茶,是苦得张不开嘴的那种,既然有心再度团圆,苦不吃恐怕不行,人生之旅充满坎坷,没有一马平川,只有无穷苦难,要白头到老,不准备吃些苦绝对不行。第三杯虽叫茶,却只是用茶杯斟着的白开水,告诫第二次握手的男女,生活其实不苦不甜,就像白开水一杯,相爱相敬的夫妻,白水也有甜味。

现代社会,把人的情感染得俗味十足,别说喝离婚茶,就是讲几句好听的话也变得吝啬了。老家的离婚茶席虽然朴素,既送别过无数终是分离的男女,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虽然也有无尽的诗意,但是最好别遇上。

各地茶风茶俗之——广西侗族“打油茶”


广西地处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集地,在广西分布着各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与此同时,广西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广西六堡茶等茶叶名闻天下。我们知道,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广西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茶文化。广西侗族的打油茶便是其中的一种。

侗族的打油茶

有句老话说:“茶万千,三江鲜”。在广西的三江县,茶叶和茶油尤为出名,茶叶因其茶质好、品位高而闻名。茶油因其味道浓香、清凉甘甜、提神醒脑、延年益寿而美名远扬。

如今,三江县茶叶产业实施"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工程,统一经营管理,开展茶农、加工企业和茶叶销售公司综合评定,落实茶叶联作制管理模式和质量追溯制度。目前,茶叶收入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三江茶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并举办了首届广西“三江春”茶文化节。近年来,三江茶叶在广西和全国茶评中共获41项金银奖,是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打油茶”是侗乡待客的最高礼仪之一。用茶油爆炒少量米粒,放入茶叶一起翻炒,轻轻捶打,再加适量的井水,用文火煮成茶汤。茶汤盛碗后放入作料,如阴米(阴干的糯米饭粒用茶油炸成的米花)、猪肝、粉肠、虾米、糍粑、汤圆、饭豆、黄豆、花生米、葱花、生姜、花椒,等等。这种油茶的制作过程,在侗乡称为“打油茶”。当您步入侗乡,好客的侗族人民会请您到吊脚楼品尝油茶。三江侗乡油茶的特征是:味道浓香、清凉甘甜、提神醒脑、延年益寿。油茶是半饮半吃的多味美食,也是宴会的必备食品。

关于“打油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侗族姑娘父母早年双亡,到姑妈家生活,纺纱织布,其乐融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邻村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那里不但学到唱侗歌大歌,而且学到油茶的制作工艺回家后,她教妇女“打油茶”,后来家乡的妇女“打油茶”的工艺越来越高,她的知名度也逐日提高。这位姑娘一天三餐饮茗茶,即“打油茶”。她不仅形象美丽如西施,而且心地善良,裁缝艺精。有一年秋月的甲子日,侗族地区的人们为了一睹她的风采,在她门前的田野上堆满装饭的笋皮,像小山一样。她架桥铺路,积善成德,德艺双馨,一辈子五福临门,活到了九十九岁。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方圆数百里,她是一位功德卓着的“萨老”(祖母),有侗家“女神”的称号。每月初一和十五,人们以香火敬之,以油茶祭之。

各地茶风茶俗之——佤族的烧茶、擂茶


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佤族自称“阿佤”,其先民是古“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剌”、“哈瓦”、“卡瓦”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用竹筒煮茶饮茶,别有情趣。

阿佤人的日常生活少不了竹,他们住竹楼、坐竹凳、用竹碗、使竹筷、睡竹箩。有一道山歌这样唱:“竹叶青青竹筒长,砍节竹筒装砂糖,吃了砂糖竹筒在,妹不变心日子长”。

如果说,在竹筒放砂糖是青年男女甜蜜恩爱的象征,那么在竹筒里煮茶水则又包含了更多的内涵。竹筒茶还可以制成姜茶用以驱寒发散;制成糖茶,用于补气血;制成薄荷茶,用于解暑。阿佤人又习惯就着竹筒茶吃用竹筒煮成的糯米饭,喝竹筒装的阿佤水酒。青年男女对坐饮酒喝茶,别具一番情趣。

佤族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百年前,现在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的怕怕和大黑山等地,还有几百年前种植的百亩连片的半栽培型古茶园,因此,佤族饮茶的历史就更为久远了,佤族人们主要有两种饮茶方法,即烧茶法和擂茶法。

佤族的“烧茶”,佤族语称为“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最后,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味道别具一格。这种饮茶方法一直被佤族人民世世代代所流传着,现在仍保留这种饮茶习惯。还有一种饮茶方法称着“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土陶罐内共煮食用。

佤族以饮茶非常喜爱,所有的佤族男子都有饮茶的习惯,所以每户佤族人家火塘边都有一个煮茶用的瓦罐。佤族农民外出劳动的时候也离不开茶,有的带茶罐到地边,就地生火煮茶;有的是把茶水熬炼成茶胶,晒干成块后,待外出劳动的时候带在身边,想喝茶的时候含上一块以解茶瘾。因此,佤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叶,茶是佤族人最喜爱的日常饮料。

各地茶风茶俗之——彝族隔年陈茶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数量很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已经分布有56个少数民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在中国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数量巨大。茶文化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现在已经完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彝族也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并且成为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彝族集中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而云南省是全国彝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彝族470.56万人。云南彝族分布十分广泛,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以外,85%的县都有彝族人口,以衰牢山、红河流域和滇东北小凉山区较为集中。

彝族是古代生活在甘青高原的(氏)氐羌部落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的土著部落仲牟由后裔的“六祖”部落不断地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其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由于居住分散,受地区方言影响,彝族有许多自称和他称,自称有:尼苏泼(他称“罗罗”、“三道红”、“花腰”、“母基”等)、尼泼(他称“撒尼”、“阿哲”)、葛泼(他称“果罗”)、诺苏泼(他称“黑彝”、“黑罗罗”)、阿细泼 (他称“阿细”)等等。“苏”、“泼”彝语意为人或族,“诺”、“聂”、“纳”彝语意为黑,组合为尚黑民族或尚黑民族群之意。“罗罗”彝语意为“龙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古代青铜礼器鼎彝的“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不仅从字面上具有庄重、古老之意,而且也概括了绝大多数彝族自称的一种汉字音译。云南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大方言,26种土语。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为“诺苏”,东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为“纳苏”、“尼苏”等,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聂苏”、“纳苏”者居多,西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腊鲁”、”米撒”,东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阿细”、“阿哲”、“阿乌”、“朴拉”、“撒尼”,中部方言的彝族自称“罗罗”、“里泼”。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表意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彝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引申、转位等多种造字方法,明清称之为“爨文”、“韪书”,近人称之为“倮文”、“夷书”或“毕摩文”。

今彝族支系的土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茶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即后发酵)的隔年茶(陈茶)能治病的传说。茶也是彝族的主要饮料,多喜欢烤茶。

而同样是彝族支系的居住在阿诗玛故乡路南县的撒尼人,喜欢饮用“铜壶茶”。即将泉水注入紫铜壶内烧开,加入茶叶煮5一10分钟后饮用。

以上就是关于彝族的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彝族的茶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其体现出来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跟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每个民族都文化都必可避免地会受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从中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思考。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