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沙坪坝:中梁镇永宁寺村开建茶产业生态园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沙坪坝绿茶 重庆黑茶 黑茶在重庆

沙坪坝绿茶。

中国是一个茶叶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而重庆就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适合的气候条件,让重庆这个地方的茶叶在中国茶叶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重庆市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近日,重庆沙坪坝区中梁镇永宁寺村大岚垭老茶山举行了蔓宁茶产业生态园开工仪式。参加当天开工仪式的除中梁镇机关干部、永宁寺村“两委”工作人员和茶山开发建设专家顾问团队人员外,还有带着镰刀、锄头、铁锹等工具的村民。

大岚垭老茶山海拔600多米,从山脚步行到山顶,大约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里的道路是新劈出的小坡道,两边被茂密的树林和杂草包围着。走到山顶,可看到绵延起伏的大山,一片绿色尽收眼底。写着“践行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红色横幅挂在了开工仪式现场。

“乡亲们,蔓宁茶产业生态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今天终于开工建设了,这是咱们村的大喜事。大家听我说,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政策红利,今后,你们不但可以在生态园打工,还能进行土地入股分红,增收致富的门路可多啦!”开工仪式上,中梁镇永宁寺村党委书记龙光友介绍了蔓宁茶产业生态园的相关情况,并发动村民们积极参与老茶山开发整治。

听了龙光友的一席话,村民们特别高兴,纷纷议论开来。“老茶山真是个宝,开发出来后将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可以办农家乐,种出的蔬菜水果也不会愁销路”、“这个项目实施后,将让我们的村庄越来越漂亮。”简短的开工仪式后,大家带上工具,开始对荒山坡进行开山劈路,为老茶树修枝整形。

农民土地入股可分红

中梁镇永宁寺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植被茂密,资源丰富,是天然氧吧。在大岚垭山上,有一块面积200多亩撂荒多年的老茶山,现已成为珍贵的天然野茶。

“虽然身在深闺中,但因资源没有开发利用起来,农民增收的路子仍很窄。”龙光友说到,多年来,当地农民大都以种粮食、蔬菜、畜牧养殖为主,家庭经济收入并不高,如果仅靠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生产,很难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

村级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富起来,就要有项目作支撑。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召开院坝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永宁寺村结合国土绿化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响亮提出打造蔓宁茶产业生态园。

“永宁寺村地处歌乐山国际慢城建设的核心区,我们要结合慢城建设,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培育发展农旅融合的慢城建设项目。”龙光友表示,按照规划,生态园除对现有的200亩老茶山进行整治外,还将对周边的800亩荒山坡进行综合开发。在园区修建森林步道、休闲观光亭等旅游设施,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产业园,吸引更多游客到茶山吸氧,享受慢生活,体验茶文化。

“当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独台戏,我们要发动村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受益。” 龙光友说,茶产业生态园涉及该村大院子社和龙家场社的120多户农民,生态园建设中,实行 “集体+公司+专家+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国家、政府对园区的投入 ,按投入资金不少于10的比例,量化给土地入股的农民,按股分红,农民将承包地入股公司,公司将入股的土地实行保底分红,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 “三变”效应。

“一村一策”推进示范村建设

中梁镇党委书记周仁义认为,蔓宁茶产业生态园是永宁寺村“两委”根据现有业态和现有资源,充分调研后慎重选择的重要集体经济项目,是集体经济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实际行动,镇党委、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启动森林步道建设,完善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周仁义表示,生态园建设将为永宁寺村乃至中梁镇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走向绿色乡村旅游经济强镇打好基础,今年,中梁镇将认真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牌”的工作思路,扎实稳步推进庆丰山、永宁寺、龙泉、新发村四个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战略目标。

cy316.cOM编辑推荐

潭江镇:依托茶园生态环境优势 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时下,将茶叶观光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是对茶园的二次利用,也是促进茶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潭江镇,依托当地茶园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茶园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仅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茶旅融合

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韩江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潭江茶早已是“儿孙满堂”。天蓝山绿,树茂林丰,走进潭江镇官下村,潺潺的流水与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观望连绵万亩的茶园,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俨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潭江镇,茶叶发展的气候已经形成,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即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目标,从文化底蕴、包装设计、茶叶品质入手,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向优质、安全、品牌方向发展,让潭江茶叶占领到一个更有优势的“高地”。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适度规模、择优发展的原则,优化茶叶种植区域结构,重点围绕官溪片区打造万亩有机茶生产原料基地。”彭晓东表示,在建好现有的2.9万多亩高标准茶园的同时,逐步对4万多株珍贵的老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真正把茶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实行高端定制,全面打响古茶树茶乡品牌。

如何传承“名茶”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近几年异军突起。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建设茶歌、茶艺、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食为一体的茶叶强镇,是潭江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每年都会有来自潮揭汕、珠三角等地的游客前来小住几天,该村也借机大力发展新农村特色文化体验游,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官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官下村已经找准定位,依托万亩茶园,打造“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彭晓东表示,计划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融合中华传统茶文化、畲族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再推出一批涉茶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茗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实现茶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平林村:茶产业发展 助推茶农脱贫


平林村的村民先前以传统种养维持生计,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原有茶场倒闭。2013年,政府开始以茶业带动平林村发展,有52户200多人实现了脱贫。针对该村散种茶园收效差的情况,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政府还开展道路、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采摘

7月5日,位于凌云县泗城镇平林村的桂红茶山云雾缭绕。茶农们一边忙碌地采摘茶叶,一边聊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平林村是一个山区村落。村民基本靠传统种养维持生计,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开始荒芜。村里原有茶场因管理不善,也濒临倒闭。

茶园

2013年,在镇里的一次会议上,泗城镇陇照村党总支部书记万崇尚得知了这一消息。万崇尚也是该县一家茶企的负责人,他萌生了以茶业带动平林村发展的想法。

这与平林村党支部书记陆启发的想法一拍即合。万崇尚出资转租下平林村茶场600多亩茶园的承包经营权后,将经营管理权无偿赠送给平林村60多户贫困户,同时承诺保价收购群众采摘的鲜茶叶。

“春茶上市,每天采茶都得100多元。”贫困户罗树婷告诉笔者,她在桂红茶场分到10亩茶园管护,去年仅采茶一项她就收入了2万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像罗树婷一样,2016年到桂红茶场承包经营管理茶园的贫困户有52户200多人实现了脱贫。

春茶

针对该村村民散种茶园收效差的情况,万崇尚跟村“两委”班子协商决定,由他的茶企负责技术支持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略高于市场价收购群众鲜茶叶的协议,帮助村民抱团发展茶叶产业实现增收。目前,村里种植有茶叶的农户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一些丢弃的茶园又开始有人管护了。

此外,万崇尚与村“两委”干部一道,找项目争取后援单位支持,开展道路、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5月,万崇尚成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此外,他先后获得“百色市劳动模范”,“百色市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潮州五镇完成1065亩生态茶园改造


近半年来,潮州市致力于改造生态茶园打击毁林种茶行为,日前,记者从全市建设生态茶园工作现场会上获悉,凤凰、文祠、归湖、新丰、建饶等5镇共完成生态茶园改造面积1065亩,整治毁林种茶建设生态茶园专项行动也取得初步成效,共组织打击毁林种茶行动40多次,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24起,结案21起。

生态茶园

副市长胡鹏带队实地察看了乃兴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改造现场,观看潮安区茶园改造视频,并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

胡鹏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抢抓机遇,加大投入,通力合作,为建设生态茶园提供有力保障;要在全面整治毁林种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茶园改造工作,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安排,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补齐“绿色短板”,全力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风险点、危险源排查整改工作,完善扑火预案,毫不松懈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对照考核指标,找准问题,查漏补缺,力争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取得良好成绩。

重庆嘉平镇:猫山茶叶成地区“名片”


猫山茶叶是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的一张“名片”,这里生产富硒茶,每年举办的猫山采茶节也成为重庆地区的一大盛事,该镇茶产业产值3000万元,带动当地2400人就业。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嘉平坐拥良好地理优势,茶业产业发展迅猛,茶文化挖掘齐头并进势在必行。”该镇相关负责人认为。

的确,产业如果没有文化支撑,那么产业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做大做强茶产业,让猫山茶这张名片更加闪亮,该镇致力于在提升硬件基础上,做好茶文化这篇文章。

近年来,该镇引导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在参与建设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实现建基地、搞研发、创品牌、拓市场基础上,发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茶事外交活动,挖掘猫山历史文化,丰富猫山茶文化内涵,采用多种途径传播猫山文化。

茶文化的弘扬,需要看得见,摸得着。嘉平镇立足实际,让企业建设各种茶文化基础设施,迄今,该镇已建成700平方米的茶史馆、茶文化体验馆,让全面感知茶文化成为常态。该镇还通过举办采茶节,茶叶体验游等,让茶产业以活动为支撑,推动文化发展。

今年,该镇引导嘉平学校将学习教育与文化传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断挖掘茶文化。以茶为媒,推动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校外大课堂落地。迄今,1500平方米的学生茶园小基地建设已经纳入学校建设日程,校本教材《茶艺》在学校全面普及,茶的冲泡、饮茶习俗、茶与艺术,已经在全校师生学习生活中实现无缝融合……

春雨化水,润物无声。嘉平镇茶文化如今正悄然进入群众生活:“三杯清茶敬亲人”孝老爱亲优良传统蔚然成风,“书香茶韵”让青少年受到丰厚文化的熏陶。泡一壶好茶,说一段茶史,诵一段茶文,背一首茶诗,写一副茶联等茶文化,正在嘉平成为一种流行习俗。

贵州石阡大屯村“脱贫攻坚”发展茶产业


为了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围绕“建设好党支部、发展好茶产业、连接好利益机制”的工作思路,将解决经济问题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之路。

村级换届时,优先选任爱茶懂茶愿意发展茶产业的能人。班子成员大都成为“五员村干部”,即:发动种茶的宣传员、带动种茶的示范员、茶园管理的护林员、茶叶加工的技术员、茶叶销售的营销员。在现有5名村干部中,3人擅长茶叶种植、管护、加工,1人懂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1人熟悉财务管理,村干部大都是茶产业发展的“土专家”,党员成了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员”。

茶园

大屯村把茶产业定位为“子孙产业”,增强了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地位。如今,茶园建设管护和茶园面积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与省茶科所、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合作,采取太阳能防虫、以草抑草、茶园机械管护、选育优质品种等方式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目前,大屯村实有茶园2230亩,人均0.7亩。通过强化茶叶加工,茶青下树率明显提高,茶园效益逐步显现。206名贫困群众掌握了茶叶种植技术,38人能熟练操作茶叶管护机械;135人熟悉病虫害防治,67人学会了茶叶加工,茶叶产品的品种由1种增加到6种,成功通过QS认证。

今年,大屯村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可分配收益15.6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302元。今年有2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务工,平均领取务工报酬2100元。其中,最多的一人领取务工报酬12000元。经济日报记者王新伟吴秉泽

贵州思南县:生态茶产业异军突起


生态茶是一种新型的茶叶生产模式,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生态茶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思南县是我国四川省的一个行政县,该县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近年来,当地一直致力于发展生态茶生产,如今已经颇具产业规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态茶生产基地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思南县12万亩投产茶园陆续吐露新芽。3月8日,在思南县许家坝镇长青种养专业合作社生态茶园基地,合作社的技术工人们正在对今年新来的采茶工人进行春茶采摘技术要领培训。在采茶现场,50多名采茶能手正在忙着采摘嫩嫩的春芽,茶农们手托茶盘、腰挎茶篓,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

家住许家坝镇杨家山村马家组43岁的肖文桃有着多年的采摘经验,每年的春茶开采,她都会与村邻一起上山采茶,“基地采出的茶青卖30元一斤,我们一天可以挣160元左右。”肖文桃说。

长青种养专业合作社2200亩茶园已全部投产。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开年以来,春季气温都比往年偏高,茶园长势好,发芽多,为了保障茶农和采茶工的利益,农户茶青按照每公斤160元进行收购,基地采摘的茶青以每公斤60元收购。

据了解,近年来,思南县按照集聚资源、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板块打造、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今年全县已有12万亩茶园进入丰产期。

为了提高春茶的下树率和产出率,思南县相关部门提前对茶园进行了管护,对采摘工人进行了培训,并帮助企业筹集资金收购茶青,以此来保障茶企、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效益。

重庆:为使茶产业快速发展 启动产业数据化及智能化工作


重庆是我国茶叶主要发源地,也是优质茶叶的盛产之地。重庆是农业部确定的12个绿茶优势区域之一,重庆红碎茶、重庆沱茶等都是比较出名的牌子。 重庆将茶产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发展,今年,在全市经作产业中,重庆茶产业率先启动产业数据化、智能化工作。市农委、市科委联动,以农业农村部的国家级茶产业数据中心中冶赛迪为依托,以市农科院茶研所为支撑,以云岭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全面建设智慧茶园,鲜叶、毛茶交易交割中心,茶园天空地智慧指挥系统,茶叶分级定量智能系统、茶工艺智能系统等五个版块的工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打造一个茶叶品牌、孵育一家茶企上市作充分而扎实的准备。 目前,通过茶叶遥测技术,我市已初步完成永川区8.5万亩茶园的天空地智慧指挥系统建设,对茶园、森林、果园、农作物等作出了精准区分,对福鼎大白、巴渝特早、四川中小种、中黄系列、储叶齐、云大叶等30多个茶叶品种作出了精确甄别,绘制出了永川茶园数字地图,从经纬度、海拔等空间配置、布局上对茶产业的相关具体工作及环节发出指令并统计分析数据、绩效。全市智慧茶园的智能水肥控制试点已覆盖永川、涪陵等区县的200多亩标准化茶园,并在南川、万州、永川、秀山、万盛等区县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解决了35万亩新老茶园的生物防控防病问题。为贯彻重庆的发展,重庆不仅大力推动茶叶质量以及效率,提高了重庆茶产业的创新力以及竞争力,也努力提升品牌竞争,帮助更多茶农脱贫,促进乡村振兴。

甘肃碧口镇:卸下“黑背包”致力发展茶产业


甘肃文县碧口镇,关停硅铁企业,开始“停黑还绿”的产业转型。其自然环境优越,雨量充沛,土质优良,适合茶树生长。村民不仅种茶,还改良老茶树,发展新品种,带动碧口镇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甘肃文县碧口镇

大山深处的云雾绿茶,让甘陕川三省交界处的甘肃文县碧口古镇再次扬名。

碧口是我国茶叶最北部产区,这里的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所产茶叶品质优良。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产品,带动许多农民脱贫致富。

在此之前,“陇上四大名镇之一”的碧口并不以农产品出名。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甘肃省的工业名镇。借着碧口水电站的电力资源优势,当地在数年间迅速发展起高污染、高耗能的硅铁企业,一度贡献了全县90%的财政收入,但是却留给了碧口人痛苦的回忆。“停黑还绿”成为碧口转型的方向,近10年来,碧口把硅铁企业全部关停,取而代之的,是以茶叶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产业。

改良老茶树,发展新品种,让马家山村成为碧口镇的重点产茶村。全村现有茶园面积2100多亩,投产茶园面积约1100亩,年产茶叶1.43万公斤,产值286万元。综合发展林下经济,配套建设观光茶园,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碧口镇现有茶园面积2.6万亩,年产茶叶200吨,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已有13个贫困村的8000多户农户从茶产业中受益。做了10多年茶叶生意的郭文平是土生土长的碧口人,近几年通过电商帮乡亲们卖茶,还先后注册了“陇上春”和“陇上四十三”两个茶叶商标。

“2015年,我与20户贫困茶农签订无偿代售茶叶协议,销售额有20多万元;2016年无偿代售达到了876户,销售近400万元。”郭文平说,“停黑还绿”后的碧口不仅茶好,景也美。从兰海高速武罐段在余家湾出口下高速后,沿着国道212线前往碧口,白龙江的碧水与青山环绕,目光所及之处满眼翠绿。

贵州江口贫困村:万亩茶园助赢生态红利


进入11月,贵州江口骆象村13000亩茶园也进入了冬季管理期,万亩茶园是助力江口贫困村赢得生态红利的致富宝,为了提高明年茶叶产量,加强茶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采取茶树修剪的方式,做好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害管理,会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2007年开始带领村民种茶的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13000亩茶园就是全体村民的绿色财富。”

骆象村位于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辖24个村民组,有1076户4286人,其中贫困人口1423人,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成了骆象村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落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几年前,我们还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村村民杨光荣、肖大顺等回忆说。曾经,因地处偏远,无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骆象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人体会最深。”杨茂华说。

2017年,该村村民阙远兴的180余亩茶园,一季春茶帮他赚取了40多万元收入,老阙拿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大红包。

靠山治山,养山吃山。10年来,为支持骆象村发展,江口县在骆象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骆象村建成产业公路120公里,生产道82公里,单轨运输车3条,观光亭1座,茶青交易市场1座,水池200口。全村建成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规划面积15000亩,种植面积13000亩,成熟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

随着该村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经济饭。”杨茂华说。

“荒山野岭改造成茶园,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不用在外打拼。”正在制茶公司务工的村民杨翠珍道出了心里话。

杨翠珍所在公司茶叶基地年用工人次6000个,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目前,公司以不同形式吸纳36户精准扶贫对象务工,其中有10户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年底就可以参与分红3000元。

“今年,在公司分红3000元,再加上每月2200元的工资和300余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精准扶贫户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骆象村村主任王付银说,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将茶园为ABCDE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四到五户精准扶贫户进行管理。按“631”模式分配,60%利润归全村群众,30%的利润归精准扶贫户,10%的利润归村委会。

走进骆象村,山头绿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寨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骆象村正向茶产业示范村、小康村迈进。

“贫困人口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和乡村。”江口县长杨云认为,拔掉“穷根”,骆象村抓住“绿色产业治贫”这个关键。

13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骆象村1076户4286人10年生态脱贫路的成绩。

重庆南川区:扩产提质加快建设茶产业综合示范区


重庆,地处中国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直辖市,同时也是西部经济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直以来,重庆以“山城”、“雾都”而闻名于世,重庆常年气候都比较湿润,而且山地资源丰富,因此,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重庆的茶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很有名气的。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为了促进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

重庆的茶园

一是扩大种植规模。新增茶园面积5000亩,改造低产茶园3000亩,引进梅占等新品种3个,打造茶旅融合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4个,茶叶面积8.7万亩,产量3700吨,产值3.5亿元。

二是扩能生产加工。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生产线6条,长城茶业年产1000吨沱茶生产线、金山湖大树茶现代化与标准化加工厂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三是提质品牌建设。“金佛玉翠茶”列入重庆市十大名茶,“千年金山红古树红茶”荣获第十届中国茶品牌“金芽奖”,举办第二届“金佛玉翠”采茶节、第一届金佛山禅茶文化节,艾伦茶园成为重庆女子茶学堂、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茶文化体验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