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推中国茶文化全球化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www.cy316.com - 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现在“一带一路”又将我国的茶文化推向了全球,日益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和喝上中国茶,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

中国茶文化日前再次走进联合国,向人们展示中国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使命和创意,诠释中国茶文化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紧密联系。

世界茶叶联合会的秘书长王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大家翻开中国历史就会发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各国,给西域人民带去了中国最珍贵最精美的礼品。在21世纪的今天,交通已不再是障碍,贸易也已经全球化,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追求则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今天在联合国再次向大家介绍中国茶就是为了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3项就是到2030年,确保人们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随后,他从茶叶、茶具、茶伴侣、茶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推出的新茶道新养生理论。

参加会议的一位南非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外交官表示,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乃至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新机遇。非洲茶,特别是南非的“如意宝”(一种不含咖啡因的茶叶)也是非常好的健康饮品,愿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不断扩大贸易往来,让各国人民都过上健康美好的幸福生活。

小编推荐

发展需要中国茶文化的价值“一带一路”


当历史行进到今天,开放的中国重新面向世界,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认同。在这个大同的时代背景下,若从资本角度看,中国商品卖得越来越多,经济收益逐渐回归以往的长期优势,但古老的家国情怀却缺失了,经济的繁荣远比文化进展要快得多。

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国不能只有经济收益,还应当有文化贡献。我们不禁要问: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有生命力、有质量、有丰富内涵、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商品,来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茶叶作为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优势产业,什么才是它的当代价值?

本期财经深观察《对话》栏目,普洱茶价值标杆的制定者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应邀与北大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主任翟崑教授进行深度对话。对话中,双方从多角度对挖掘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资源作了探讨。

探索中华国饮复兴之路

翟崑:我们知道,中国茶早已世界闻名,从古丝绸之路开始,在对外输送的中国商品里,茶叶占有主要份额。中国茶做为一种饮品,穿越各国藩蓠,互通有无,友好交往,书写过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一带一路”倡议也植根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惠的丝路精神,也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所在。你是如何看待中国茶的历史价值的?

吴远之:我先简单地介绍下中国茶的简史。茶树已经在西南地区默默生长了几千万年,在五千年前,神农氏因发现茶叶的药效功能,成为一种药材。三千多年前,四川一带有人经营茶园,开始向朝廷进贡茶叶,那时它是一种食材贡品。后来,人们才发现茶叶熬出的汤汁好喝又提神,又慢慢发展成了日常饮品。西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普通百姓已经开始喝茶了。自秦统一中国,茶叶便开始走出云贵川。到三国时代,茶饮传遍江南。唐朝让中国茶业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陆羽开创了中国茶道,将茶饮上升到“品茶”的高度。在抑武而重文的宋代,茶叶正式步入艺术殿堂,逐渐成为全民礼仪和风尚。现代制茶技术起源于明代,并延续至今。到了民国抗战时期,勐海大益茶厂是第一个打破传统手工制茶,成为第一个用机器制茶的现代工厂。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茶叶是唐朝时由中国传运过去的。在欧洲,英国的饮茶风最初由葡萄牙公主带到英国,由于英国本土至今不产茶,英国的茶叶进口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1784年,美国特派商船首航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运回茶叶等物资,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尚的兴起和茶叶贸易、茶文化的发展。

纵观茶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根植于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上可与宗教哲学“禅茶一味”对话,中可与“琴棋书画茶”相伴,下可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伍,雅俗共赏,上下皆宜。虽然到了晚清以后,国家屡陷危难,一脉相承的中华茶风开始凋零,但中国茶依然传达着沉淀的历史,静静地酝酿着新的现代商业文明,必将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产生巨大的价值。

翟崑:的确如此,中国茶绵延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以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茶重新回归世界提供了机遇。你认为复兴国饮的社会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吴远之: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理念中官商割裂的局面正在消融。以前的企业一般只是在商言商,主要以赢利为目的,但是现代企业也开始追求整个社会的生态、和谐相处、非经济部分的关系,更强调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就有《企业社会人报告》,它将企业的社会功能、商业行为和其他活动综合起来考量其社会价值,因此,应该更全面去看现代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仅仅是谋取当前利益,还要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相融合。当然,企业家第一要务是本分地干好自己分内的事,然后再重新认知自己的定位,从商人到企业家,从个体企业到社会企业,需要一个过程。

茶叶做为中华国饮,复兴就是让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得到重新回归。近年来,日韩又开始流行喝中国茶,东京还陆续出现了专卖中国茶的茶馆,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茶馆享受中国茶的风雅。在韩国,复兴茶文化正在成为现代韩国人的生活准则。但是在国内,年轻人的时光大多消耗在咖啡厅,他们在那里会友、商业洽谈,如果这些活动发生在类似“总裁茶室”或“大益茶庭”里,让茶品再次成为人们的精神嗜好品,就是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和回归,这就需要现代茶企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的茶道共同努力。

我们还应该看到,茶与咖啡无界,人们之所以去喝咖啡,还有一层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提供更好的茶环境、更健康更丰富的茶产品,如果茶饮品的开发、茶人商务服务的提升、茶产业配套更加完善,那么,中国人回归茶的氛围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这种更偏向于年轻化的茶庭模式必将重新回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茶道文化的延伸。

“一带一路”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创造了巨大并持久的经济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与中国经济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大益也非常看重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合作的本身也符合我们致力于振兴中国茶的初衷。大益早在几年前就提前在东亚韩国、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进行了布局,去年年底还专门发起并举办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目标是把中国与东盟、甚至延伸至亚洲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平台打造起来,通过这个平台不断促进中国企业与亚洲企业之间更多的合作与发展的同时,让中国茶道文化在更广的区域里得到继承和发扬。

包容是亚洲新商业文明的特点

翟崑:谈到茶文化的回归,就会和茶道分不开。自从唐朝有了茶道以来,一杯清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风雅,茶道与佛教、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却与世界上拥有人数最多的基督教从无交集。如何才能让世界品味中国茶文化?并且茶是清淡的,日久才弥香,这种既淡又慢的节奏,似乎和当下的快餐文化不相符,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呢?

吴远之:茶道文化体现出当今社会价值,自然不能忽略基督教人群,大益在中国就首开先河推出了“茶道中的基督精神”和“茶席边的圣经”活动,它让牧师也爱上茶,目前正在教会里推广,被认为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茶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外,我们还编制了茶道文化的教材,选择了有茶学系的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讲茶道课程,刚开始忐忑地以为会招不够学生,结果后来到招生人数比想像的多出十几倍,由于课程包含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如何插花、如何泡茶、如何品茶、如何审美等内容,受到了超乎想像的欢迎程度。

另外,茶是中国的符号,代表的是中国的需求,就像星巴克代表欧洲文化进入了美国,变成了美国咖啡文化。这种文化必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品位和时尚,因此,茶这个行业很特别。我所理解的中国茶商业模式不像美国那样大肆渲染,而是默默地去走心,“如果不用心就悟不到我的用心,就算你悟不到我的用心,我也不会不用心”,这就是亚洲精神内涵:左手做慈善,不要让右手知道。茶需要用心去品,品出知味、品味、真味的精神境界,不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普及,就像大益做的茶杯,装的都是有益的东西,并且先苦后甜,表达出亚洲人特有的个性。

如果商家一切以唯利是图为出发点和手段就是错误的,我们更多强调的应该是新的亚洲商业伦理,它是我们在继承前辈的文化基础上,又汲取的西方契约精神,这种商业规矩所产生出的新商业文明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一个物种加另一个物种结合以后产生出的全新业态、新认知、新要求等新优势。

我们在古老的文明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商业理念,结合产生出一个新的运营模式、新的道德标准、新的判断标准,它能让我们既能向西方学习,注重契约,又能够照顾好乡情关系。这应该是全球化以后碰到多种文明的冲突时,产生的新商业模式。

我认为“包容”是新商业文明的特点,它首先要包容对方,接受对方的缺点、接受对方的不同。“一带一路”让中国赶上一个好时代,无论是咖啡还是茶,我们两者都能接受,只不过年纪越大越接受茶,越喜欢中国的味道。我相信,中国茶的包容精神将会体现出更优秀的文化软实力。当然,东西方文明的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人与事交往在一起,物物连通时,人生如茶,茶就变成了文明的一种载体。

翟崑:大益是生产普洱茶的现代企业,普洱茶在茶马古道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益的生产基地就设在普洱茶的主产区西双版纳勐海县,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制茶工艺,在如此深厚的茶源地做中国好茶,从你刚才提到的亚洲新商业文明的角度看,大益将为社会提供哪些新的商业价值?

吴远之:大益在创办时,正值国难当头,有很多国内顶级知识分子来到西南边陲躲避战火,大益的初创团队就来自于那些知识分子,他们带去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家国使命。民国时代,大益主要职责是救国图存。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益成为一家国营企业,主要为国家出口创汇为己任。到了现在,开放的中国融入世界格局,经过改制后的大益,要完全以商业的姿态和世界一流的茶企竞争。在大益发展的77年里,大致可划为这三个阶段:国茶时代、普洱时代和今天的大益时代。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大益已经成为当代普洱茶产业的缔造者,普洱茶价值标杆的制定者,属于国家普洱茶配方的保密单位。它还是微生物制茶工艺技术的发明者,在七十年代,大益就采用渥堆的方法对酵素进行了研发,经过团队这些年的努力,即将在今年年底采用微生物益生菌来制茶,这项技术基本代表全球最高水平。在茶道方面,大益用最专业的茶课、文学院、茶道院传递中国茶的价值内涵。今天的大益普洱茶已经培养出好几代的消费者和收藏者,是全球普洱茶爱好者收藏家的第一选择。它的目标是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中国茶叶的品牌。从这一点上看,大益才刚开始,现在要做的仍是继续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发展。

“一带一路”下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


从历史进程来看,“一带一路”是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渠道。在阿拉伯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逐渐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国家,中国茶叶的社会功能正好契合于阿拉伯人民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和生理需求,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诸多深远影响“一带一路”促进了中阿茶文化的共同发展。

1、中国茶文化西传入阿拉伯国家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茶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在种茶、制茶、喝茶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享受,并基于此产生的各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茶文化兴于两晋时期,繁荣兴盛于唐、宋、明时期。唐朝已有探讨饮茶艺术的专门书籍,茶道精神也初见端倪;到宋代,茶文化在皇族和民间广为传播,人们都普遍饮茶;至明清时期,茶叶的种类、泡茶技术、茶具样式等都有了很大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变得更为广阔,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作用不仅在于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在于其以茶叶为载体传播至全世界。在伊斯兰教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中国茶文化也逐渐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国家。如今,茶已经成为阿拉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对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阿拉伯语中,茶被发音为“Shay”,与汉语中“茶”字发音甚为接近,也体现了中阿茶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在唐朝,著名的“茶马互市”将中国茶叶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和阿拉伯国家,其数量不比输往东方邻国少。应该说,我国早期茶叶的外传基本上是与陆路通向西亚的丝绸之路相辅而行的,亦可称“丝茶之路”。据黄时鉴先生资料研究认为,“从十四世纪起讫至十七世纪前期,经由陆路,中国的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在元朝,茶叶虽进一步在中亚和西亚传播,但那时珍贵的茶叶仍是奢侈之品;至明朝,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遍及阿拉伯半岛,茶叶的对外输出进一步扩大,那时生活在中亚和西亚的阿拉伯人民开始普遍饮茶。

自公元1601年起,中国茶叶由荷兰商船经澳门大量运载至欧洲,也正是欧洲商人将中国茶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地处西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从此,满载中国茶叶的欧洲商船频繁往来穿梭于西北非沿岸,将中国的茶叶和文化传至居住在西北非的阿拉伯人民。因中国茶叶迎合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至19世纪地处西北非的阿拉伯人民也已普遍饮茶,中国茶叶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

2、中国茶文化对阿拉伯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讲究“清、新、静、俭、洁”,追求质朴雅致。中国茶文化一经传阿拉伯国家,便与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等因素结合,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阿拉伯茶文化。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人民提供了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涵行为真理、道德准则、身心至善等教义,中国茶叶的社会功能正好契合于阿拉伯人民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和生理需求,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诸多深远的影响。中阿两大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既存在着共通之处,又分别体现了两者的差异。

饮茶文化

中国人自古尤其偏爱清新淡雅的绿茶,在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前,处于中亚、西亚和非洲的阿拉伯人民都饮中国绿茶,其后,随着近代欧洲红茶文化的兴起,中亚、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民也逐渐形成了阿拉伯红茶文化,人民日常生活以饮红茶为主,如地处西亚海湾地区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北非的埃及等国。而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则还保持着酷爱喝绿茶的饮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主要以“泡饮”为主,一般直接将沸水或热水导入泡茶的杯中,茶水中不加任何的调味品,以清饮的方式体验茶叶的天然清香。而阿拉伯人饮茶多以“煮饮”为主,将茶叶放在小铜壶中,添水慢慢煮开,熬煮成茶色醇厚、浓香异常、略带苦涩味的茶水,然后倒入精美的玻璃或瓷器茶杯中。一壶茶煮好后每位客人喝一杯,再喝须重新煮茶。不论饮红茶还是绿茶,阿拉伯人偏爱加入半杯量的白砂糖,佐以薄荷叶、牛奶或肉桂等调味,调成一杯又浓又甜的糖茶。可见,阿拉伯的糖茶文化是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精华基础上,与当地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馆文化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茶馆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阿拉伯人民的茶文化。中国历史上茶馆的兴盛使茶文化得以进一步发扬和进步,茶馆文化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等皆汇聚于茶馆,茶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流、增进友谊的重要场所。在阿拉伯国家,人们至今仍保持着喜欢集体饮茶和“夜谈”的习俗,在城市各类茶馆中,人们常一起边饮茶、抽水烟,边闲聊至半夜三更。阿拉伯人在茶馆中不断交流和传播信息,无论议事或休闲,都充满着社会生活气息,也发展和宣扬着阿拉伯茶文化,这与中国茶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极其相似。2002年,由埃及著名汉学家阿卜杜·阿齐兹·哈姆迪翻译的老舍著名话剧《茶馆》,受到阿拉伯人民的极大关注和喜爱,也再次证明了中阿茶馆文化的共通性,“一间小小的茶馆,就可以浓缩出社会的五光十色,因此《茶馆》中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就给了阿拉伯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3、茶文化视角下的中阿文化对比

虽然阿拉伯人民的饮茶习俗由中国传入,两者的待客之道是一致的;但生活于不同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中阿两大民族,都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体现着各自特有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的内向独立性与阿拉伯文化的外向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即强调主体自身道德内心自律的哲学思想。这种重视主体的格局从先秦就确定下来,形成一种早熟的人本位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隔绝机制,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其自身的不断完善,而不是吸收外来文化。而阿拉伯文化则成熟较晚,至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阿拉伯人民才告别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由于当时世界各地的文化几乎都要比阿拉伯文化先进,因而使阿拉伯文化带有极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均采取外向包容的态度。中国文化的内向独立性也体现在茶文化中。

中国的茶文化自成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优秀的分支,中国人生活中的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已成为最普遍的习俗,中国茶与茶文化已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而阿拉伯茶文化则在东方式内向的基础上兼具了外向性,以极大的包容性不仅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精华,也广泛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再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阿拉伯茶饮文化。

中国文化的农耕性和阿拉伯文化的沙漠性

中国文化主要发源于气候温润、雨水充沛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农耕生产文化,物产丰富,人民靠自身劳动自给有余,是典型的农业文化,人们性格温和内敛,追求和平,饮食种类丰富全面。阿拉伯文化发源于阿拉伯半岛腹地,地处酷热的沙漠地区,终年干燥少雨,人们过着颠沛的游牧生活,属典型的沙漠文化,人们性情自由奔放,热情开朗,喜爱歌舞,饮食种类单一,摄入多以高热量食物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也体现在饮茶口味上。

中国人饮茶偏爱品清茗而不添加任何调味品,口感清爽怡人,这与中华民族平和内秀的性格相一致。而阿拉伯人以食牛羊肉为主,酷爱甜食,饮茶常佐于白砂糖、薄荷、牛奶等,口感甜腻厚重,饮茶至尽兴时更是附以欢快的歌舞,这与阿拉伯人生存的严酷环境及其性格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化的精神性和阿拉伯文化的物质性

在儒家思想和古代哲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素来特别重视对人的伦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太注重物质利益的思想。而阿拉伯人则正相反,他们大多倾向于用物质的原因去分析事物,这种物质利益的思想意识后来一直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思想意识之一,这种民族性与中国人的注重伦理和道德修养的倾向是大相径庭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追求典雅纯朴、清新宁静,人们常通过饮茶来表达自己对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境界的向往,茶具风格和材质简约雅致,饮茶环境朴素幽静。而阿拉伯茶文化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饮茶讲究茶具华丽精致,环境布置考究,保持着华美的传统阿拉伯风格或是金光闪烁的奢华西洋风格,可见,阿拉伯人饮茶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带有着极强的审美性和物质性。

4“一带一路”下中国茶文化对阿拉伯世界的当代影响

阿拉伯人民对中国茶叶的青睐由来已久,他们也因为茶叶了解和喜爱上中国。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帮助人们克服了语言障碍、宗教信仰不同和地域阻隔,传承和发扬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帮助阿拉伯国家建立起了既基于中国茶文化又具有其特殊地域特征的阿拉伯茶文化。阿拉伯人饮茶,根据茶的甘涩、甘甜、宁静和回味,总结有三道茶。一道是苦难,任重而道远;二道是真谛,平淡而久远;三道是幸福,甜美而芳醇。这其间阿拉伯茶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露无疑,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酷爱喝茶已成为阿拉伯人民的一大传统特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饮茶,饮茶的重要性仅次于吃饭。阿拉伯国家东起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至非洲西北部,跨越22个国家,总面积约1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39亿,每年饮茶的数量相当惊人。

中国是世界第一茶叶生产国、种植国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我国全力打造向中东阿拉伯国家茶叶出口的贸易平台和茶文化传播平台,全面提升中国茶叶在阿拉伯国家的出口贸易量,如举办中阿茶博会、中阿茶业高峰论坛,重点研讨“一带一路”下中阿茶文化的发展交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等议题。同时,我国也在“一带一路”的巨大商机中探索搭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新的“茶马古道”,以进一步推进中国茶文化向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其次,围绕阿拉伯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我国茶产业立足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分层次向消费者推荐有品质的茶叶和茶具,利用展会向消费者公益传播如何选茶、品茶、以茶养生等健康消费观念,促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茶叶的大众消费,推动中华老字号茶叶品牌的传承升级,支持民族企业创新品牌推广。

千百年来,“一带一路”在传播中国茶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产,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宝贵财富为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厚实的历史基奠。“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茶叶走向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渠道,成为了中阿人民的友谊纽带和交流桥梁,在促进中阿茶文化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州茶文化:承载古代智慧 与“一带一路”共促共进


湖州茶文化承载古代智慧,一直绵延至今,与时俱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湖州是中国茶叶产区和茶文化的发源地,7月7日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一带一路’一实践,共兴共赢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湖州当地的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学习。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运输产品之一,是历经四五千年而不衰的中国文明代表,据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湖州是中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为感受“茶香天下,茶行大道”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党员传承茶文化。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一带一路’一实践,共兴共赢共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7日来到湖州当地的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学习。湖州的茶文化承载着古代的智慧,一直绵延至今,与时俱进,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活动当天。团队一行人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陆羽茶文化博物馆,“茶圣”陆羽的塑像巍然矗立在门口,工作人员介绍道:“陆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一圈两基地”作为布馆理念,即以陆羽为代表的茶文化圈的杰出人物和《茶经》为布展核心圈,通过收集各种版本的《茶经》,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茶经》藏品最齐全、品质最经典、范围最广泛的茶文化博物馆,为湖州陆羽茶文化博物馆成为全国茶文化学术研究基地与茶文化体验基地奠定基础。”团队成员无一不感叹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无形中增添对茶文化的敬佩,茶文化的发展不仅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茶文化源于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传播到全世界。以茶为媒,实现茶文化与“一带一路”共促共进,以茶会友,实现茶文化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通过致力于茶文化的发展,促使中国茶叶成为“一带一路”的新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