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不是梦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白茶是不是生茶 素茶是不是绿茶 哪些茶不是寒性的

白茶是不是生茶。

上思县位于凤凰山下,在优渥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大力发展茶产业,让贫困户感受到了增收的喜悦。村支书黄景超,从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亲自动手炒茶,每个细节力求完美,致使产品供不应求。2016年他还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上思县

大山脚下建茶场,家门口念活“致富经”。上思县的凤凰山地处十万大山腹地,四季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这里生产的凤凰茶,富含有机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痰、清香甘醇等很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凤凰茶树不仅变成了生态树,也变成了致富树。

叫安镇百包村那交屯位于凤凰山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屯大力发展茶产业。今年67岁的黄景超,曾经当了17年村支书,拥有17年种茶经历。从凤凰茶场场长位置退下来后,他返乡创业办起了首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家庭茶场,开始了他的绿茶人生。

上思县

2015年7月,他创办了上思县景超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户21人。由于他引进高品质绿茶推广种植,加上巧施有基肥,实行科学管理,茶树长势茂盛。黄景超说:“种茶不算难,难的是加工茶叶。原料的嫩度好,才能做出好茶。”以前,黄景超炒茶采用的是手工,往往需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现在用机械制茶,仅用3~4个小时就能完成生茶杀青、揉棯、烘干等工序的生产流程。每次加工茶叶300斤左右,每个月采茶一轮,每次采摘100至200斤鲜茶。一般加工100斤鲜茶可得20斤干茶,按当地市场价出售每斤150元,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他种有绿茶40多亩,其中老茶树30亩,新茶树10多亩。2016年他种茶获得好收成,全年产茶3万斤,加工成干茶出售后收入3万多元。他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大力发展绿茶产业,让贫困户尝到了增收甜头。贫困户黄景飘、罗加怀、蒙美新等3年来都到黄景超家庭农场打工,不论是采茶或制茶,每天每人能领到100元工钱,年底每人还得到分红1000元。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劳动就业。

精选阅读

铜仁市:大力发展茶产业 打好脱贫攻坚战


铜仁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近年来,铜仁市依托优越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近期,铜仁市举行茶产业发展大会,各地区汇报今年茶叶种植情况以及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支持茶叶产业的扶贫意见,将大力支持茶叶种植,将打造自有茶叶品牌。

铜仁市

9月29日,铜仁市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召开,听取各重点产茶县今年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安排部署秋冬季茶产业发展工作任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达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市长、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洪成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龙海出席会议。

陈达新指出,我市茶产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第一大农业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从“基地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目前茶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收益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品牌越来越响。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达新强调,要在基地建设上卯足干劲,全力抓好秋冬季的新建茶园建设,坚持茶园建设标准和技术规程,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园区化的生态茶园。要抓好秋冬季茶叶生产加工,统筹兼顾,抓好质量体系建设,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茶叶无公害化、清洁化生产,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要全力抓好秋冬季茶园综合管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管理方案,强化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职责,全面提升全市茶园田间管理质量和水平;要在抢抓机遇上下足功夫,着力抓好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的承接、谋划和实施,确保富民政策真正落地;要在市场开拓上用足心思,全力将梵净山茶品牌做强、市场做大,产业链做长,确保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要在要素保障上加足马力,强化组织纪律,强化产业投入,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开创全市茶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胡洪成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全面完成新增茶园建设任务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步抓好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谋划争取、梵净山茶城和茶叶市场建设、抹茶生产线建设等工作任务,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茶产业发展硬仗。

会上,铜投集团公司负责人对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作了说明,贵茶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抹茶发展推进情况。各重点产茶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人,各区县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50余家重点茶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屏山县:茶叶唱主角 脱贫致富有希望


屏山县是我国四川省宜宾市下辖的一个县,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屏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为了促进屏山县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推出了精准扶贫的措施,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的百姓掌握一门致富发的技能,才能让经济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屏山县当地茶园

产业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在我国扶贫工作正有序、稳步推进的大好前景下,不少贫困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农产品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生存的要素,而是成为我们奔向小康生活的重要财富。

《慈善公益报》记者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农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茶叶唱起了农业经济脱贫的“主角”,茶叶也成为是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茶叶成为脱贫重头戏

进入阳春三月,位于四川省屏山县的很多农村里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茶农抓紧时间上山采摘茶叶,茶叶基地附近的加工厂忙着新茶的筛选、烘干……“今天的鲜叶每斤52元,一天下来有100多元的收入,我们的干劲很大,日子也更加有盼头了!”屏山县大乘镇大田村马草组村民陈光金高兴地告诉记者。

屏山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这个地处高山深处的乡镇里,早年许多采茶人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如今的屏山县正突出以茶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建设,使茶叶经济在百姓脱贫致富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山茶区,由于污染较少,周围基本上是植被繁茂,整个生物链完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海拔高的地方,多云雾天,有利于调节空气湿度,多漫射光,这种光照条件更适合茶树生长。这里的每一座山都飘逸着清韵茶香,每一条江都流淌着金枝玉叶。”村民指着茶山告诉记者。

“屏山作为以茶叶为扶贫主导产业的贫困山区县,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二定一返三包’+‘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专合社、业主、农场和贫困户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1带N’方式与贫困农户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采用优先劳务用工、物化投入等形式,对贫困农户开展有效的智力帮扶,稳定收入来源。”屏山县委书记邱东林告诉记者说。

拓宽茶叶致富路子

“马上就要到采茶的旺季了,这将近300亩的茶园,仅仅茶园管理等务工收入一年下来就有10万多元,现在平时有6个人管理这片茶园,都是村里的村民,”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村村民袁大伯望着观音坑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开心地向记者说着,“自从村里的荒山开发成茶园后,村民种茶的积极高了,收入高了,生活也好了。”

据记者了解,洋庄村实行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将观音坑近300亩荒山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由武夷山市闽王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开发成茶园,吸引当地村民种植茶叶共同致富,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解了茶农们“销售”后顾之忧。种植管理期间,由公司聘请村民锄草、施肥、修剪、治虫等,让他们在家门口挣钱。

“近300亩茶园,年产万斤以上茶叶,在带动当地茶业产值的同时,带动品质升级,我们完全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标准,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政府产业扶持的政策下,我们对茶叶进行深加工的同时,也严把质量关,2017年,我们观音坑出产的茶叶通过全球公认、最资深质量认证机构‘SGS’481项标准,完全符合甚至高于出口欧洲的标准。”闽王生态农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优银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与茶叶龙头企业纷纷打破传统,探索了一条聚合各方要素的新路子:延伸茶业产业链、开发茶业多功能、发展茶业新业态,将茶叶产业体系分解为茶叶主体产业、衍生产业、关联产业,积极推动茶叶精深加工,推动茶叶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为贫困群众拓宽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路子。

“借助生态旅游发展的东风,我们在一期投资2000万元的基础上,准备计划二期投资8000万元,和当地政府一起,打造生态茶园观光的模式,将茶文化融入生态旅游发展,将茶叶经济进行绿色延伸。”王优银告诉记者。

返乡创业种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


何万忠,一个在外打拼二十余年,事业有成之际,不忘带着帮助乡亲脱贫的心愿,返乡创业种茶,并于家乡塔山瑶族乡狮园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主事茶产业,近两年来发展不错。

他说,他最初想做土特产生意,帮助乡亲们把当地土特产品销出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乡党委书记彭小冬促膝谈心后,决定发展茶叶产业。

塔山瑶族乡狮园茶园

塔山平均海拔83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高山多云雾,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是我省宜茶区之一。

塔山栽培茶叶历史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塔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一些老茶园,有几个老茶厂,但规模和档次都上不去。

2015年,天堂塔山合作社成立。创业之初,合作社包括我在内仅有6人,茶园不过100余亩。如今,通过租赁、复垦、新辟等方式,合作社茶园面积已达2100亩,入社农户有281户,成为省扶贫产业项目。

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去年,邻村鳌头村77岁的村民吴石头带着7亩茶园入社。以前他自己打理茶园,毕竟年老精力不济,而且自己制作的茶叶质量不佳,很难卖出好价钱。费神费力,收入无几,他是当地贫困户。入社后,其茶园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干活有务工收入,加上采茶、卖茶,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

从合作社获益最多的要数狮园村村民刘宗任。他有10多亩茶园入社,自己搞管理,妻子在茶厂制茶,年收入有6万多元。刘宗任家摘掉了“穷帽”,还建了新房。

通过务工、摘茶、卖茶等,入社农户大多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当初,入社农户有106户是贫困户,去年底绝大部分已摘帽脱贫。

安溪县:大力发展茶业 助推扶贫工作


在安溪县,一直大力发展茶业,来助推扶贫工作,如:茶企们建设专门资金用于茶业建设以及精准扶贫行动,通过举办“十佳党员制茶能手”等活动加深党员与贫困户联系。不仅如此,茶农们还积极提升自身制茶技术造出好茶,实现脱贫致富梦。

学习制茶

提高制茶技能脱贫

在今年安溪县举办的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上,来自安溪芦田的杨连波进入20强。杨连波就是一位贫困户。

据杨连波介绍,他家三代人住在祖宗留下的老房子里。这除了因为他家住在偏远山村交通不便外,更因为前几年他制茶的水平还比较低。为了提高贫困户的茶技,去年,在第二届党员制茶大赛上,芦田镇派了一个老党员制茶高手手把手教他们做茶。今年,芦田镇的制茶比赛又有原国营芦田茶场的老茶师对他们结对帮扶。他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虚心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他的制茶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先后获得安溪县第二届十佳党员制茶能手大赛三等奖、芦田镇制茶比赛第二名的成绩。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他的铁观音制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年,他做的铁观音毛茶一斤也比往年多卖了二十元。他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做好茶,就一定能摆脱贫困。他做到了。

安溪茶企

企业成立基金积极捐款

在扶贫路上,安溪茶企也在行动。

去年,华源茶业合作基金在安溪成立。这是国内首支茶业合作基金。据介绍,华源茶业合作基金由安溪华源茶业筹资设立,从当年起,连续3年,华源茶业每年出资50万元,组成专项基金。基金主要有两个用途:用于支持产茶村、专业合作社、茶农,强化茶园基础管理,实施科技兴茶,坚持传统制茶工艺和国家标准,贯彻执行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规定,构建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参与“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开展技术扶贫、资金扶贫、产销合作扶贫。

双格村村主任高艺峰介绍,双格村是省级重点扶贫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33户89人。该笔捐款将全部用于村里教育扶贫,包括村小学软硬件建设和贫困学生扶助计划等。

高艺峰告诉记者,门票助力扶贫只是个突破口,双格村将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带动村民发展农副产品、餐饮等服务业,为双格村脱贫提供更好发展条件。

党员制茶

党员投身茶业扶贫

党员帮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10月份,安溪县在芦田镇山国饮艺生态茶园举办第二届“十佳党员制茶能手”评选活动。在探索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的发展路上,安溪县坚持以“一叶”带“百业”,把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促进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精准施策、发力,带领广大茶农脱贫致富。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相结合,采取党员与贫困户结对,理论测试、专题研讨与技能考评结合的形式,举办“十佳党员制茶能手”评选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活动,评出一批“党员制茶能手”,以赛促学、以评促做。同时牵线搭桥让党员制茶能手与贫困户结对联系,形成“党员人才+贫困户”的有效帮扶模式。活动期间,参评党员与贫困茶农签订帮扶协议、山国饮艺生态茶园与贫困茶农签订劳动就业意向合同等。

安溪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在推进产业扶贫上,广大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传承传统制茶技艺,同时帮扶贫困茶农制好茶、卖好茶。

普洱澜沧将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带动农户经济发展


澜沧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每年的茶叶产量在云南省中均可排首位。“我们好像经历了两个世界,变化太大了。”走在古茶园中,云南普洱市芒景村村委会主任科哎华感慨颇多,“自然环境没有变,但是生活完全改变了。看,这就是一棵三四百年的古茶树。”他指着身后一棵三四米高的茶树说,“我们这里的变化,就是因为它。”

茶叶,给封闭了千年的景迈山带来了财富,也带动了澜沧的发展。

2018年1月,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在普洱澜沧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茶,正是澜沧县发展打造的“一业”,全县50万人口至少有一半人的生计与这片小小的茶叶有关。

澜沧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当地百姓是否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

改变从砍茶开始,从台地茶到生态茶收入翻番

对很多人来说,景迈山是伴随着普洱茶的热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2007年是普洱茶狂风暴雨的一年,原先我们虽然种茶,但是收入很少,2007年收入一下子提高了。”科哎华说,然而好景不长,经历了2007年的高价,2008年普洱茶市场高台跳水。

澜沧县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对当地茶农的打击可想而知。

“市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身茶产业散、弱、小、乱,不成规模,没有标准。”澜沧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刀永强说,2010年省政府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澜沧县决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实行茶园转型升级,树立优质品牌。

他介绍,澜沧县台地茶属于高产密植,当地政府将景迈山作为生态茶园试验田。当地村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茶树,而这几乎遭到了所有村民的反对。

芒景村上寨党支部书记杨国光见证了这场“茶之变”。

茶叶

“我是负责做这项工作的,原先一沟茶田能种300多棵,按要求砍的话,就只能种80多棵,大家都问我,把茶树砍了,怎么过生活?”杨国光说,当时不仅是村子里其他人反对,就连他的家人都反对,没有办法,他只好先从自家茶树开始砍起。

按照规定,每两棵茶树间距必须2米以上,但杨国光也下不了手,“很多茶树都是父母辈甚至祖辈种下的,我看这棵长得好,那棵也长得好,根本舍不得。”最后他砍完茶树,发现株距只有1.5米,“检查的时候没过关,只好又砍了一遍,结果变成3米的株距了。”

虽然茶产量了但是茶树长得更好了,品质也提升了,“原来一公斤1元钱,砍了茶之后,一公斤涨到十几元。”杨国光说,三年后已不需要他再做工作,没有砍茶树的村民也会自己去砍了。

谁用化肥农药停电三年,真正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澜沧县森林覆盖率达69.8%,几乎还未进入景迈山,公路两边就是碧波翻涌,枝繁叶茂,进入景迈山更是每一口呼吸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

而在过去,生态有优势的地方,往往意味着经济欠发达,山青水绿的潜台词则是偏远落后。

“我还有记忆,小时候我们是过着刀耕火种的部落日子,人们都没有鞋子穿,也没有人会说汉语。”4月16日上午,76岁的苏国文坐在自家门口的椅子上看村民准备次日的山康茶祖节,这是布朗族的盛大节日。

苏国文说,解放后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一道脱离了原始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景迈山也发生了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显然还相当落后。

“我记得很清楚,我读初中的时候都是走4个小时的山路到惠民乡去读书,那个时候其实是有大巴车了,但是车路太不好走了,到乡上要花10个小时。”科哎华说,美丽的大山让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异常艰难,不要说去外面,就是到80公里外的澜沧县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辈子无法到达的远方。

科哎华说,曾经因为过度采茶和破坏环境,景迈山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威胁,“茶叶价好的时候,天不亮就起来采茶,只要茶出来了就采,一片叶子都不放过。”

2011年,村里人还开始了用网捕鸟,“那一年太严重了,哎冷山上的茶叶几乎全被虫吃掉了。”茶产业在当地发展起来后,不少村民在种植台地茶时都学会了使用化肥农药。

伴随着生态茶园建设工程的开展,当地村规民约中增加了内容:坚决不许使用化肥农药,一旦发现停电三年,且严禁捕鸟,6、7月的雨季也禁止采茶,给森林古树以恢复。

但是回报也是丰厚的,2005年以前当地几乎都处于贫困状态,而如今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景迈山的茶农全部脱贫,少至年入十万,多至年入百万,曾经贫困的村民们真正脱贫了。

“外面的游客来我们这里,是因为觉得我们这里环境好,产的茶叶好,只要我们的绿水青山在,我们就真正保住了金山银山。”科哎华说,如今村民们都有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意识。

文化科技助力,未来茶产业大有空间

2018年,澜沧县共有茶园面积38.4万亩,其中:生态茶面积34.8万亩,其中获得有机认证4.5万亩,古树茶面积3.6万亩。

全年实现茶叶总产量2.92万吨,亩产76公斤,亩产值4063元,实现一、二、三产总值29.9亿元,产业覆盖农户6.3万户2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万户9.3万人,实现年人均收入7429元。

小小茶叶,托起了澜沧县扶贫大产业,绿叶子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叶子。

而对于当地来说,茶叶的价值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007年,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以其自然资源优势和显着的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010年,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工作启动。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

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普洱市被国际茶业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

如今,景迈山不再是单纯的茶山了,客栈酒店纷纷建起。山上保存完好的翁基村寨,已成了吸引游人的旅游观光点。

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并将茶叶产业作为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借着这股“东风”,他们希望将大数据和区块链引入到茶产业中。“如果我们有一项难以造假的茶叶溯源系统,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现实场景中,或许能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痛点。”澜沧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钟习卫说,尽管澜沧茶产业有所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以及自身和行业的信用缺失,无法及时获得融资或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希望,未来澜沧的茶不仅仅是产品,还可以有其他衍生,变得更有价值。”钟习卫说。

贵州黔南都匀毛尖已成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都匀毛尖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茶条卷曲,色泽云泽,有着清香的茶气,所含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在茶叶市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盛夏时节,采访组乘车前往黔南州都匀市毛尖镇螺丝壳茶园。顺山而上,公路两旁一笼笼、一排排的茶树迎面扑来,站在山顶眺望,满山青翠,微风拂过,清香阵阵。高寨水库环绕群山,绿波倒影,风景独好。

茶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主要生产地,都匀市毛尖镇近年来在茶产业发展中,把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目前,都匀市可采茶园20万亩,2018年茶叶产量达7224吨,产值为18.4亿元,茶叶主销广东、湖北、山东等省份,线下渠道订单订购占60%,店铺销售占27%,旅游带动占8%,电商订购占5%。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茶农7.86万人,涉茶农民人均增收6800元。茶产业发展也让都匀尝到甜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如今,黔南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机遇,进一步做大茶文章。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黔南茶园基地面积将发展到200万亩、投产茶园100万亩,实现茶叶加工能力3万吨,综合产值80亿元以上,成为供应“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优质茶叶基地。

清远等地大力发展茶叶种植 让茶叶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广东清远和云南昌宁县温泉镇兴文村,都在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到2026年清远将实现“百万亩级”茶叶种植面积,而宁县温泉镇兴文村的茶叶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清远作为省内农业大市,茶叶不仅是新型支柱产业,也是历史悠久的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清远茶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部分指标已走在全省前列。

2017年,清远茶叶种植面积达14.4万亩,干毛茶产量6000吨,产值22亿元。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茶叶产业,基本形成了以英德红茶为主,英德绿茶、笔架茶、蒲坑茶、连阳高山茶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预计2020年产量预计突破万吨大关。

目前,全市现有自有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企业12家,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作为全市茶叶主产地的英德市,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0.5万人。在2018年十大“广东最美茶园”及“广东十大好春茶”名单当中,清远茶企获得多项殊荣,显示出深厚底蕴和不俗实力。

“预计到2026年,清远将实现100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发展目标。”在今年5月初召开的清远市茶叶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伟杰向记者描绘了全市茶叶产业未来发展蓝图。打造“百万亩级”种植面积,无疑将使有着上千年种植历史的清远茶叶产业,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昌宁县温泉镇兴文村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已种植茶叶8100余亩,茶叶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茶叶种植带动了茶叶加工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村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9个。其中有大型加工厂4个,厂房初具规模,设备完善,生产线齐全,全村茶叶生产已实现自产自销一条龙。

太平猴魁: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产于黄山猴坑一带,在得天独厚的产区环境下,茶叶品质良好。猴坑茶业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推动当地茶行业转型升级,最终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太平猴魁

锐意进发树行业标杆

近年来,猴坑茶业公司实施“互联网+”战略,强化品牌宣传,积极开拓市场,织密销售网络,目前已在合肥成立营销中心,在济南、合肥、宿州等地开设直营专卖店,销售网络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大、中型城市,部分产品出口至日本欧洲等地。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该公司将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相结合,在天猫平台上线运营猴坑茶业旗舰店,运用京东、1号店、淘宝集市店、建行、邮政、唯品会等第三方B2C平台辅助,提高猴坑品牌的市场占有量,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产业扶贫开拓致富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猴坑茶业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从基地规划、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到订单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化生产链。通过实施产业帮扶带动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利双赢。2016年底,猴坑村共有44户85人整村脱贫出列。

民生惠农提升获得感

为了提高茶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猴坑茶业公司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33112”扶贫资金分配比例原则,采取部分产业扶贫资金以“三变”资金入股到有较强经济实力、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具体资金量化到贫困户手中,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进行股金分红。

下一步,猴坑茶业公司将紧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销售网络,打响健康牌,经营放心茶。努力将“猴坑”品牌建设成为中国名牌,打造茶行业领军企业,最终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