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景区见识采茶女田间劳作之美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武夷山红茶 红茶武夷山 武夷山绿茶

武夷山红茶。

导语:看多了艺术照,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的采茶姑娘都是美艳动人的,她们在美丽的山峦间,在湛蓝的天空下,穿梭于茶园,跟天使和精灵一样灵动,纤纤玉指在翠绿的芽叶间翻飞舞动,其实,在田间风吹日晒的采茶女工哪有那么多娇艳欲滴的美女!

你脑海里的采茶女工是怎样?这样?

还是这样?

又或者这样??

这不科学,真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二个皮肤都这么白?

对不起,真实的生活是残酷的,真正的采茶女工是这样的:

这才是真正的采茶女

耕种、采摘等农活,基本已经看不到年轻劳动力。在整个闽北地区,45岁以下的采茶工就已经算是“年轻人”。

和新近火热的武夷岩茶制茶世家“孝文家茶”一样,武夷山的茶工大多来自100多公里外的上饶,她们平时耕作着家中的几亩田地,养着自家的几头牲口;一到茶季,便由“有组织”的来到武夷山。每天,曙光初现,或鸡刚打鸣时,采茶工就要开始上山采茶。这样的日子要持续近1个月。

天晴时,顶着烈日,戴着草帽;起雾时,披着蓑衣;突然下雨,只能暂时躲避山间的陋舍。谷雨过后,有时气温会达到30多度,尽管热,却仍要穿长袖长裤护身,防止蚊虫叮咬。

采茶是个技术活儿,不同的茶、不同的采法、对芽、叶、梗有着不同的区别对待。不能留指甲,因为茶叶采摘讲究提采。不能够用指甲掐断,需要轻捻茶芽,升上拔起。护手霜是不能涂的,手满老茧是必然的。鲜茶叶里含有碱性物质,常年采茶不仅食指容易变形,手指皮肤更是被腐蚀成黑色。

孝文家茶的正岩山场有许多,大多分布在路途崎岖的半山、山坳里,难以抵达。茶工们上山是要带上午饭的,很多时候是老板娘上午做好送上山的。每天午饭的时间,是短暂的欢乐时光。

吃完午饭,继续采茶。下午5点左右,就该下山了。新摘下的茶青,要分批尽早的运回茶厂摊晾。www.cY316.cOm

回到茶厂,要费些工夫才能将粘在手上的茶碱洗掉。

晚餐过后,一天的劳作才算结束。部分很“拼”的茶工,还会参与到武夷岩茶晚上制作的一些工序中去。

这是武夷山采茶女工一天的生活。并没有欢快的采茶歌,更没有矫柔造作的摆拍,虽然山间和风作伴,但她们并无暇欣赏原始森林的诗画山水。打动人的部分,是她们朴素的笑意,涵括了劳作之美与收获的喜悦。

小编推荐

到武夷山景点看大红袍母树 加深理解茶文化


母树大红袍作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是游客来到武夷山必到的地方。多年来,由于缺乏茶叶方面的知识,一些导游又没有讲解到位,造成了许多游客参观母树大红袍之后,多少有点“趁兴而去,败兴而归”的遗憾。事实上,六株母树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典型代表,正确看待它们,不仅能领略到武夷岩茶的独特魅力,而且还能加深对武夷山茶文化的理解。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母树大红袍呢?

一看生长环境。所谓岩茶,就是生长在武夷山景区方圆七八十公里范围内,种植在红色沙粒岩地貌中,采摘之后,以乌龙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武夷茶。也就是说,离开了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武夷茶就不具备成为岩茶的资格了。母树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位于武夷山最核心部位,这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合茶叶生长。首先,小气候特点明显,光、热、水、肥资源丰富,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次,此处土壤介于烂石和砾壤之间,富含有机物质,是典型的红色沙砾岩地貌,对茶叶形成岩韵有很大帮助;再次,这里的漫射光条件非常好,茶叶在漫射光中形成大量的氨基酸,冲泡饮之,既清且甘,回味无穷。可以这么说,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卓越的品质。

二看品种名丛。武夷山有中国茶树品种王国美誉,有性繁殖的中小叶奇种资源相当丰富。大红袍的六株母树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拥有优秀的基因,具备防病耐旱、免疫力强、馥郁芬芳、品味醇正等特点。与母树大红袍一样,武夷山的众多名丛奇种也具备这种基因上的优势。千百年来,武夷茶之所以能够风靡于世、屹立不倒,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正是这种优秀基因在起作用的结果。

三看栽培管理。母树大红袍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以凹岩寄植法栽培管理,从全国各地看,这种方法非常罕见。武夷茶品质优异,但产量不高,加之茶山载土不多,为防止水土流失,茶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凹岩寄植法,也叫盆栽式。他们从数里外的地方客土,将土壤担上茶山,在悬崖砌起石岸,将土壤垒筑起来,种上茶树,使得茶树生长在花草树木之间,用这种方法种出来的茶青品质上乘,为武夷岩茶的进一步深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看制作技艺。作为武夷岩茶的典型代表,大红袍采用的手工制作技艺可谓巧夺天工、别具一格。事实上,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艺工序繁复,做法讲究,在做青的基础上发明了摇青,在发酵的原理上采用了半发酵,既炒又焙,炒焙兼施展,是茶叶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对此,著名茶人陈椽先生曾说:“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五看岩骨花香。母树大红袍目前已经停采留养,即便在过去,其每年产量也仅为7两而已,因此被视为国宝。特殊的栽培管理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母树大红袍成为岩骨花香的代表,喝上一口,“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去”之感便从心底油然升起!武夷岩茶的第一要素是“骨”,概而言之,即岩韵,岩韵是岩茶内含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武夷岩茶讲究岩骨花香,不是不要茶的香气,而是在香气之上首重滋味,因为茶汤中的营养物质才是人们首先需要的。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茶园形式


唐宋至今,武夷山种植茶树大都利用高山斜坡地、岗陵缓冲地或平坦洲地。采用这些方式所开辟茶园的特点是面积较大,且连接成片,大多由专营茶叶者的各个朝代的官办茶场,民国的茶叶示范茶场和解放以来的国营茶场、集体茶场管理。此外,武夷茶区农户皆以植茶为家庭副业,茶叶栽培区域的分布范围较广。农家的宅旁、菜圃、山塝、田垅都可随意种茶,不受限制。此外,还有倚山傍岩垒砌石壁,筑成梯状田园,然后挑土填充,始成大型盆栽型的茶园和寄植石缝路边的“寄植岩凹式”茶园。

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稍大,大部属地势稍平整的缓斜山坡,或谷中底层缓斜地,将地分切成或大或小之阶段、沿边砌筑石岸的茶园,俗称“茶山”。

不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大小不一,阶段大小高低视形式视地形而设置。也称为“茶山”。

斜坡园

此类茶园利用土层稍深,斜度较小之山坡地垦辟成园,也属“茶山”之列。

平地洲园

沿溪边平地、沙洲地可利用植茶。利用山头平坡地,或坑中之盆地,因地势较平,开辟茶园。

石座植园

此类茶园以武夷山风景区境内为多,系茶树盆栽式,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地势砌石座,培土植茶,在武夷山随处可见,无处不栽,植株多是名丛。此种栽培方式工程浩大,所费甚巨。据民国24年(1935)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圆10元左右,常年必须修梯壁和添土壤,费用亦属可观。且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尤感不便。故在昔日茶市旺盛,茶商获利优厚之时,茶园经营管理尚无问题,但至茶市衰落,茶商自亦力所不及,遂不免日趋荒芜。

寄植茶园

利用天然的石缝,如复石之下,道路之旁,把茶树寄株其间,听其自然成长。

现代茶园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的综合治理,采用近代科学建园。具体实施为:近山缓坡,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普垦,表土回沟,施好基肥,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快速建园,高产稳产等一系列的措施。武夷山市现代茶园建设始于民国29年。当时,茶叶专家张天福到崇安县创建福建示范茶厂,并建立茶树品种园面积390亩,结合生产进行扦插、茶子播种期以及茶苗种植期等试验。品种园创造高标准的良性生态环境,亩产比老式茶园平均增产2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辟国营崇安茶场新茶园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园等,都是严格按照高标准的坡园和平地园的规范建设的,注重周围道路、水沟、水池的合理安排,提倡环山缓坡路面种草,路旁上向设沟,路边栽树,以达到高产的目的。1987年崇安县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红土壤项目,安排试验红土壤改造种植茶园1200亩,主要措施为高标准挖定植沟,重施基肥、密植,以达茶树速生、丰产、高龄的目的。

90年代初提倡开发山地种植茶叶,1992年12月市政府提出力争在5~7年内新开发茶园10万亩,建设有特色、上规模的“武夷茶城”的战略目标。新增加的茶园大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开辟。技术规范可概括为40个字:规划连片、劈草炼山、全垦除杂、测量划线、缓路横沟、表土回沟、等高梯田、适量基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在山地开发中,新开垦的茶园以及改造低产茶园后达到的新标准为:(1)茶树生长健旺,覆盖率达85%以上,无杂草,病虫少;(2)没有断行和缺丛,土壤疏松无裸露;(3)山地茶园排灌设施较完善,能排能蓄防旱涝;梯壁内侧有横沟蓄水或竹节沟;(4)隔年、隔行深翻改土。坚持年年修剪,树冠和采摘面大;(5)能保肥、保水、保土,单产每年显著提高,亩产超百斤以上。

茶叶采摘之机采茶(采茶机)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一、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

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

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

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二、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

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

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三、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茶道讲究自然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


茶道之美

自然之美,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自然之美的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自然之美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琐。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

虚静之美,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

江苏镇江一女子上山采茶被猪獾咬伤


4月5日讯 4月4日,在镇江一名女子采茶时被猪獾给咬伤了,这名女子将之抓住,准备将其杀了吃掉解气,得到消息的民警及时介入并成功阻止。警方提醒,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允许捕杀野生动物都涉嫌违法。

4月,镇江本地新茶上市,安徽女子娄某受雇于镇江市润州区卢湾一茶场,当采茶工。4日上午6时许,娄某及工友40余人一起上山采茶,期间,当娄某走到一片坡地、拔开乱树枝准备采茶时,突然右手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她的手被什么东西咬住了不放。

娄某仔细一看,右手被一个像狗一样的动物给咬住了。娄某使命挣脱,但是右手还是被咬掉一块皮。

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个动物被捕野兽的夹子夹住了腿。

受伤后,娄某向老板提出给她补偿2000元,可是老板不肯承担这笔费用。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报了警。

民警赶到现场后,认出受伤的动物属于野生动物受国家保护。这时娄某等人已找来锄头,准备将这个动物打死,晚上加个餐就算补偿。她们的行为被民警及时制止。

民警表示,捕杀国家保护动物是违法的。但娄某不愿意,称她被咬伤了,却一点补偿都没有。

后经民警现场协调,最终,茶场老板同意负责娄某的治疗费用。

在派出所里,经农委的工作人员鉴定,该动物为猪獾,系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随后,民警陪同农委的工作人员,将这只受伤的猪獾送到专门部门救治。兽医检查发现,猪獾腿部受伤严重,但因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只需2个星期治疗,就可以放归大自然。

武夷山水武夷茶


武夷古属建州,武夷茶也称“建茶”,秦汉典籍谓之“建溪芽”。武夷茶远近闻名,虽然生在武夷山下,我却不懂它。在我的印象中,闽北人似乎没有品茶习惯,喝茶大多为解渴。

闽北农村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栽几丛茶树,主妇清明前后采来茶青,在煮饭的大铁锅里炒制烘焙,制成干茶,谓之土茶。讲究的人家把土茶盛在密封防潮的锡罐里;普通人家用泥瓦罐装茶,罐口封上厚厚的牛皮纸,用麻绳捆扎,看起来倒也雅致。

这罐茶得应付全家一年之需。平时家里来了客,或农活困顿、生病体虚之类,抓一把土茶,和着冰糖一起泡成滋补又解乏的冰糖茶,这是那个年代农家最美的盼望。淘气包能钻空子,每每想要解馋,便说自己困顿劳乏,总能从慈爱的祖母那里得到一杯冰糖茶。

闽北人泡茶照例不讲究,抓一把茶叶投入大瓦罐,开水冲泡之后,搁在饭桌的一角。小孩放学回家,大人下地归来,走到桌边,舀一碗茶水引颈牛饮,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喉头爽到心底。

沉寂了近千年的武夷茶又渐渐兴盛起来。

五代闽国(933年),张廷晖将北苑凤凰山一带茶园献给闽王,凤凰山成了御茶园。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苑设御焙,制作贡茶。北苑贡茶中龙凤团茶尤为出名,代表那个时代我国团茶制作的最高水平。

武夷茶的确辉煌过。

武夷茶离开武夷山,走出国门,经沙俄进入欧洲,受到欧洲上流社会追捧,功在晋商。

乾隆初年,大批晋商来武夷山购茶,武夷茶经鄱阳湖溯长江、汉水北上,从中俄边城恰克图进入俄国和东欧,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路”。

谈武夷茶的历史,绕不开“建安斗茶”。斗茶又称茗战,始于晚唐,是审评茶叶质量比试点茶技艺的一项民间活动。

斗茶程序复杂,从斗茶香、斗茶味到斗茶色、茶具,包罗茶的种种。每年新茶上市时节,参与斗茶的茶农将自家新制的龙凤茶饼碾成粉末,沏之以开水,比试茶汤。“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蔡襄《茶录》)

武夷茶种类多,就品种而言,有肉桂、小种、水仙、梅占、赤甘等;按制作工艺,又有红茶、绿茶、白茶之分。不同的茶,生产工艺、冲泡方法和斗茶的评判规则全都不同。

好马配好鞍,好茶要有好的茶具与之相匹配,建窑出产的兔毫盏是建安茶的绝配。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煸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朱琰《陶说》曰:“宋时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为上品。”

兔毫盏不同于其他茶器,其外形质朴,质地坚硬,底部露胎,上釉部分绀黑泛黄,温润如玉。银色的兔毫纹在盏内由底部向上呈放射状分布,轻轻扣之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斗茶虽然起始于民间,却深受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青睐。经蔡襄、丁谓等人倡导,斗茶迅速蔓延至宫廷,并逐渐发展成大宋王朝上流社会鉴定茶品、玩赏茶具、切磋茶艺的盛会。

我与武夷茶结缘纯属偶然。二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们一行去桐木关旅行,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坳头村邂逅武夷茶,从此便爱上这茶。尽管不太懂茶,但我享受品茶的过程。

夜晚,我喜欢一个人呆在书房,泡一壶武夷红茶,坐在书桌前享受夜的静谧,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武夷红茶特有的淡淡的“桂圆香”从桌上的白瓷杯里溢出,混合着茶汤温热的水汽,在屋子里弥漫……

若要音乐,最好是古琴曲《文王操》《山居吟》之类。乐曲和着茶香,从灯光下悄悄滑过,轻轻滑向夜的深处……

琥珀色的茶汤从紫砂壶里缓缓注入白瓷杯,发出轻微的声响,溅起细碎的水花,淡淡的白沫荡漾在温润的瓷杯。灯光下,水雾飘渺,乐音袅袅,茶香迷漫……轻轻的,悄悄的,沁人心脾……这种境界,身虽静止,心却活跃。

道家哲人说“人生如茶,人淡如菊”。佛家却说“茶禅一味”。道家和佛家把品茶提到了文化的高度,上升为修行,他们在品茗中参禅悟道,感悟人生。

道家认为“浑沌的头道茶是茫然的少年,青涩味苦的二道茶是艰辛的壮年,纯厚甘美的三道茶是硕果累累的中年,清淡寡味的四道茶是寂寥的暮年。”精妙!花期不同,花香各异。的确,人生如茶,浓有浓的滋味,淡有淡的魅力。

我喝过乌龙、白茶,黑茶、绿茶……特别偏爱武夷红茶。“琥珀红、桂圆香”不是武夷红茶的全部,它的特征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海拔高度、光照条件、湿度温度、空气土质等),使武夷红茶呈现出丰富的口感和香型。

桐木关是武夷茶原产地,我曾多次去桐木旅行,去品茗,我喜欢武夷的山水武夷的茶。桐木关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腹地,那里的山与别处不同,林间溪流潺潺,鸟鸣啾啾。若在有夕阳相伴的傍晚,迎着习习山风,穿过缭绕的云雾,漫步在由枯枝败叶铺成的山道上,心情特别释放。

在乔木和灌木的混合林下,挤挤挨挨长满杂草,野花静静绽放在山岩,菌子悄悄探出石缝。即使在秋天,这里依然苍翠,漫山遍野勃勃生机。被秋风抹艳了的山林,被浓雾泡淡了的红的黄的青的树木,给连绵群山增添了色彩和诗意。

保护区内严禁砍伐和垦荒,为充分利用土地,有村民将茶种在了雨季崩塌后形成的坡地上,河谷荒滩和山岩上稍稍平坦的沟壑里,以及山间烂石砾壤中,都被种上了茶。嶙峋的山岩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树,好似盆景,可爱之极。

岩石砾壤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保护区海拔高、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武夷茶独特的品质。“未染园”主人为了突显武夷茶的特质,根据山场特征给茶命名,他将生长在高海拔的小赤甘命名为“凌云气”,把长在溪涧旁的梅占叫“涧边生”,称生在岩缝里的大赤甘为“立根岩”。他说“立根岩”带着岩骨味儿,“凌云气”里有原始的木香,“涧边生”有山花的芬芳。我喝这几款茶的时候特别留心,努力找寻茶汤里的岩骨味和山花的芬芳。

武夷山深受儒、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滋养。武夷茶吸收了武夷山水之精华,带着自然的芬芳和宗教淡雅的禅意,心若细,若有缘,便能品出佛家的空灵、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美善。

深山采茶女日赚百元:7小时采茶50斤 3天要换幅手套


摘要:采茶女的艰辛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在福建省铁观音的故乡安溪县就有这样一群入深山采茶赚钱补贴家用的采茶女,她们为了一天百来块的工钱到各座离家很远的高山去采茶,每天顶着阳光不停的采茶,一般7小时就要采茶50斤左右,不少采茶女工3天就要换幅手套,其艰苦可见一斑。

金秋十月,福建安溪迎来铁观音秋茶采制旺季,城乡处处茶味飘香,沉寂已久的茶园一片繁忙。一些大型茶园雇佣大量女工采摘鲜叶,她们吃住在山上,数日不回家,只到秋茶采制完毕。她们大多来自于附近乡镇,年龄以四五十岁居多,每人每天采摘鲜叶50斤,净赚110元。

10月19日8时许,采茶女工们乘坐茶园的包车上山,一阿姨背着小孩与上山采茶的家人告别,山下的村庄到茶园有二十分钟车程。

到达茶园后,采茶女迅速到位,开始工作。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为一天中茶叶适宜采摘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采茶女工们几乎没有停歇,一天下来能赚110元。

如今不少茶农为提高效率而使用采茶机进行鲜叶采摘,但采茶机对茶树有伤害且不能确保鲜叶具有相同标准,所以部分茶园坚持手工采摘,尽管速度慢些,但留住了茶的本真。

53岁的高阿姨来自隔壁的镇上,和大多数采茶女工们一样,即便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她们还是想为家里多出一份力,采茶对她们来说既能赚钱又能打发无聊。采摘过程中容易割到手,所以采茶女都戴着手套,3天后手套都出现了破洞,就得换幅新的。

一女工腰上挂着一部老人机,她说自己平时用的是大屏幕智能机,但放口袋里不便于采茶,出门前丈夫特地给她换了个小巧的手机,方便联系。

茶园边的摆放着不少女工都配带的小凳子,但有时派不上用场,小凳子只能闲置在路边。

长时间弯腰采茶,令人腰酸背痛,她们不时站起身来捶后背,舒缓筋脉。茶香背后,勿忘采茶人的辛劳。

站得太累了,一女工索性蹲着采摘。蹲久了也容易腿软,她们就蹲一会儿再站一会儿。女工们一边采茶一边拉家常,不时传来欢笑声,给寂静的茶园中增添了几分欢乐。

中午12时许,庄园给工人送来午餐。按茶叶一天内的不同采摘时间,可分为早青,午青和晚青,以午青品质最好,采摘午青也是制高级茶的关键。为采摘更多的午青,茶庄园派车将午餐拉到山上,采茶女工们在茶山上吃便餐。

女工们出门干活都带着大水壶,午餐没有清汤,饭后开工前她们大口喝水。

一片茶园采摘守毕,她们就背着茶袋,带着具,或步行、或骑摩托车转移到另一片茶山。

下午四点,采摘结束,她们将采摘的茶叶合力装车。然后步行回到宿舍。

宿舍的住处很简陋,但也没有谁嫌弃。“我们农村人没那么多的讲究,只要有地方住就行!”一位工人如是说。

这些采茶工人做事麻利,回到宿舍迅速梳洗好,便陆续聚集到了室外聊天。山上唯一的娱乐是看电视,但她们更喜欢坐在一起拉家常。

一位女工大半个月没有回家了,打开手机相册翻看家人的照片。

有的女工则趁机磨镰刀,以便第二天使用更顺手。

这片庄园的茶业基地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上,面积达上千亩,茶庄雇佣了80位采茶女工,她们要连续采茶一月之久,每天采茶总量4000斤,人均50斤。从空中俯拍,采茶女与碧绿的茶树融为一体,分外好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