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饮的特色及元代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www.cy316.com - 茶文化】

宋茶是中国茶文化的巅峰,而元代茶饮也有其特色和汉人形成明显对比,加料茶饮和清饮,元代茶文化亦是如此。

元代统治者虽非汉族,在统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伤农行为,但于此同时也推行过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编印《农桑辑要》等等。在元朝出版的别二部书《农书》和《农桑撮要》中,把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作为重要内容来介绍。这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茶业还是支持和倡导的。

元代茶饮中,除了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贡茶仍然延用团饼之外,在烹煮和调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产生,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叶饮用时,特别是在朝廷的日常饮用中,茶叶添加辅料,似乎已经相当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集中地记述了当时的各种茶饮。cY316.cOm

元代茶饮

与加料茶饮相比,汉族文人们的清饮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饮茶方式上他们也与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仍然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钟情于幽雅的环境。

如赵孟頫虽仕官元朝,但他画的《斗茶图》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时的景象。他的许多诗句也毫无酪味,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万籁寂无闻,晓看平阶展素菌。茗碗纵寒终有韵,梅花虽冷自知春……

元代的文人们,特别是由宋入元的汉族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贡献。追求清饮,不仅是汉族文人的特色,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当热衷于此道,特别是耶律楚材,他有诗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饮茶审美观: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cy316.com扩展阅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代钱选作品《卢仝煮茶图》


在流传至今的以卢仝为主角的茶画中,最著名的当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代钱选作品《卢仝煮茶图》。

在这一点上,他与四百多年前的卢仝可谓隔代相知,气味相投。因此,他画的卢仝自然是一派崖穴高士的形貌。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是与陆羽齐名的人物,所谓陆羽著经,卢仝作歌,一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件大事,在茶肆绘画中,卢仝可以说是不亚于陆羽的一大热门话题。这些茶画共同的特点都表现的是卢仝在山坡上、峭石旁煎茶的情景,反映卢仝在济源老家的山坡煎茶的闲适生活。

这幅《卢仝煮茶图》选取的正是卢仝刚刚收到孟谏议遣人送来的阳羡名茶,迫不及待地烹煮品评的典型场景。画中的玉川子白衣长髯,在一片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后有芭蕉浓荫、怪石嶙峋。身左有书画,身右为茶盏。旁立一人,显然是孟谏议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仆人正在烹茶。画中三个人物,目光集中在那个茶炉上,自然地形成了视觉焦点。整个画面构图简练,格调高古,把卢仝置于山野崖畔,深刻体现了卢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韩愈语)的超逸襟怀。

廖其刚:做强凤冈茶文化 展示锌硒茶特色


凤岗县,贵州省遵义市下面的一个行政县,其主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凤冈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山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茶叶种植。凤冈县出产的茶叶在我国有很大的名气。为了促进当地岗茶文化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凤冈县凤冈县委书记廖其刚一行人走访了当地岗茶生产基地,并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

廖其刚

凤冈县委书记廖其刚,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正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陈清松一行,到凤冈县凤凰广场文化馆调研指导凤冈锌硒茶文化休闲馆所的建设工作及翠湖湿地公园茶文化博物馆、科技馆、大数据中心等的规划设置情况。

近日,廖其刚一行来到文化馆一楼,察看了文化馆陈列的凤冈当地群众自古以来所使用的喝茶、制茶、品茶、泡茶以及与之相关的茶具用品、历史文物和生产生活用品。了解凤冈丰富的茶文化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

廖其刚要求,相关部门要立即启动在凤冈广场群众集聚较多的地方设立凤冈锌硒茶文化休闲馆所,不仅为群众品茶、话茶、用茶提供方便,同时也展示了凤冈群众酷爱饮茶浓烈的文化氛围和与之相关的茶事文化活动。要设置专门的茶文化博物馆,展示凤冈锌硒茶的品牌特色,凤冈人民世代在茶文化方面的智慧和文化;展示凤冈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文化的发展以及群众种茶取得的成果。

廖其刚一行还到翠湖湿地公园,察看了茶文化博物馆、科技馆、大数据中心等的规划设置。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拿出规划设计,抓紧时间进行馆所的装修,为凤冈市民的休闲娱乐、参观体验做好服务。

古代茶文化:宋朝的洗茶文化


宋朝在我国朝代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这时候的文人生活开始逐渐形成,社会上形成以文为尊的潮流。于此同时,手工业,商贾贸易的发展,也都为宋朝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宋朝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时候茶市茶商开始形成,并且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影响了历朝历代的茶文化,并且流传至今。

洗茶

现在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立秋茶饮养生指南石昆牧经典茶文化


明日是二十四节气之立秋。此日太阳达到黄道135°,《月令》有所谓“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之说,阐述了立秋说法的由来。立秋,也就成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有趣的是,虽然立秋是传统意义上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实际中立秋往往是比气候学上的“秋季始日”要早的。实际中我们也会明显感受到立秋时节往往暑意仍未消褪。

秋季始日

气候学上以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不过立秋开始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昼夜温差加大,此时应注意防止在突然变换环境温度时造成的感冒等问题。

立秋养生指南

秋季是成熟的季节,秋季养生一切皆以收敛为宜。此时节应平缓收敛心情,以顺应天时。

饮食建议

立秋时节开始,如葱、蒜等辛味发散之物亦应尽量少吃,此时节应开始适当多食酸味的水果蔬菜等,以与收敛的气机相应。同时秋季开始天气干燥,具有润燥作用的食物,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蜂蜜、银耳等可适量多吃。

立秋茶饮指南

立秋空气开始日益干燥,饮茶恰可以补充水分,但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有利尿之效,因此若为补水之故,泡茶时应适当降低茶水比例,减少每道茶的浸润时间。

低温制程之红茶、老白茶等,润而不腻,正适合此时节饮用。低温制程精心拼配制作的古树生茶,滋益身心,又没有不良制程或台地茶品对身体的刺激与伤害,亦是时令佳饮。

茶文化:广东潮汕茶文化介绍


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区也有着潮汕独有的功夫茶。喝功夫茶是广东潮汕人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无论何时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广东潮汕的茶文化吧。

潮汕人饮茶文化

从潮汕城市地区到农村,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功夫茶具,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潮汕人无论是婚、丧、喜还是庆,都离不开茶,所以功夫茶已经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功夫茶起源

潮汕著名的功夫茶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之后在广东的潮州府一带最为盛行,而品尝功夫茶也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基本每家每户都有功夫茶具,即使是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依然保存着品功夫茶的这个风俗,也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喝茶基本步骤

1、品茶

潮汕的功夫茶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名扬海外,但它作为潮汕茶文化的精粹,对于潮汕人来说,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一道饮料了,而是生活中的生活。所以潮汕人品茶的方式是慢慢品味,讲究心手协调,与内心的平静融为一体。

2、择茶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潮汕人喝茶多是铁观音、凤凰茶,他们选茶时一要观形;二要掂重;三要嗅味,他们认为,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

3、择水

冲泡功夫茶最讲究的就是水的质量,潮汕人冲泡茶认定的水质主要标准是: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以上就是潮汕茶文化的介绍,由此可见,潮汕当地已经把茶作为待客的最佳礼仪,潮汕人食茶更能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认真,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世界茶文化之新加坡茶文化——长茶


新加坡不仅是一个可以旅游观光的城市,在饮食文化方面,尤其是饮茶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一面。新加坡的“长茶”已经成为观光客十分欣赏的一种民族表演艺术了,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

所谓“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然后泡茶人把奶茶倒进罐子里。泡茶人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另一只手拿着空杯子,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开始倒茶。如此来回须7次。在来回倒茶的过程中,奶茶是不允许外溢的。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精彩的倒茶,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国却不一样。在英国喝茶是以茶为主,佐以一些饼干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许多观光饭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点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也常常会用茶叶袋泡的大壶茶来待客。

中国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显眼。一些专营中国茶的“茶村”、“茶馆”常常顾客盈门。新加坡的“喝茶族”并不只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常常三五成群或成双作对,借喝茶谈些公事和松弛一下自己的身心。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韩游客较多,会做生意的茶室还专门提供一些日韩客人喜欢的茶叶。每到黄昏降临,新加坡街头和茶室就会慢慢热闹起来,成为街头一景。

以上就是有关新加坡长茶的介绍,新加坡虽然不产茶,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社会国家也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可见茶在新加坡也是有一定的地位。

各地茶文化之——漳州茶文化


漳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城市。漳州作为海峡西岸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美誉。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漳州的茶叶在全国乃是世界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那么,漳州的茶文化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漳州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时就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蕉坑茶韵》、王伟的《清州十咏》、李纶的《临漳志》等。在云霄盘陀岭上(旧称黑龟岭)至今遗有三株宋时古茶树,当地群众称之“宋茶”,相传为岭上二个和尚所种。

入明朝来,就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所以明末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因而促进茶叶种植,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解放后,漳州茶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必将为国家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中国茶文化之——北京的伪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让中国成为重要的茶叶生产大国。作为茶叶大国,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茶叶。像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安化黑茶。。。。。。等。但是说到北京的茶叶,大家似乎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现在大部分北京人喝的茶叶都是从外面进口的,但是在以前交通不便,以及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只能用一些本不属于茶叶的东西来冒充茶叶,由此被后人们称为“伪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带,有山中人扛荷席篓荆筐,内实所谓山茶,脱售于当地。村民因其价廉,争相购饮。后京茶庄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为伪茶。山茶产于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过上方山往南便逐渐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荆为主(紫荆,北京人称为“荆条”,山里人称为“荆蒿”),采其嫩芽晒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卖。喝山茶的,必须用砂包熬着喝,越靠茶叶越浓,尤以冬日喝山茶更为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荆芽茶尚称不恶,后以销售发达,饮者渐多,遂将已成小叶的紫荆大芽加入,且多加荆枝,以压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后乃有杂质加入,但山中人不采夏日长叶,亦不采秋后小叶,只采春日嫩芽,因紫荆花芽虽可代茶,而紫荆则颇有毒质,偶有不慎,与肉类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龙泉坞一带,产杏颇多,山中人每于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陈杏,用以泡茶,绝无酸味,而有一缕清香气息,饮之令人心远。拾此干杏,又必须经过雪压,方能有味,于是拾得售卖,人以“踏雪寻梅”称之。我与翁偶虹兄于民十五在小楼流连时,日以此物加茗中饮之,想偶虹尚能记及罢!山茶杂质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荬菜”为三大原料,其他树叶是绝不加入的。后城里人见山茶可以混充茶内以求厚利,始而收买山茶,选净粗枝,批售茶行,颇能鱼目混珠。后乃广收“嫩酸枣叶”,继则一切嫩枣叶皆可,再则嫩柳叶亦可加入,经过炮制,反成为中等以上的茶叶,是为高等伪茶了。

此种假茶的制法是:将采得的芽叶洗净晒成半干,然后上笼屉用火蒸,至二分熟。倾出再晒,至半干再蒸,每蒸晒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晒芽叶已成稀烂,触手欲碎,所谓“烂成软鼻涕”程度,倾在席上阴至九分干,以手搓成茶叶卷,置于瓷罐中闷放。闷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种用酸枣芽、枣芽、柳芽所制的伪茶,亦以此顺序排成等级,成为“龙井绿茶”或介于茉莉窨茶和绿茶之间的大方茶,外行人绝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间。不过真正讲究名誉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损坏名誉的。

近年西山下画眉山一带村民,亦觉紫荆山茶只适于冬日,夏日应饮龙井茶以清心火,于是也仿效制枣芽的“伏地龙井茶”。但自制柳叶茶的很少,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绿茶畅行以后,于是又设法制窖茶,便采剪子股、酸不溜、苣荬菜诸草叶,加以焙制。

伪制大路货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树叶、嫩椿树叶的。榆树叶没有特殊味,椿叶有臭味,需经加工处理。京西斋堂以西群山中,制伪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将嫩椿叶采取后,反复蒸晒至六七次,除去青气臭味,再泼上大量的姜黄水。沏出茶来,色作浓赤者,味苦如大黄,以售下级饮客。

窖真茶向在产花区的丰台诸村,制伪茶的原在广安门内,后因伪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丰台附近了。

以上就是关于伪茶的知识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北京的茶叶历史也是有过一段颇为艰辛的历程,但是在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年代,穷人们想要喝到一口茶也是极其的不易。生产力水平决定当时的社会形态只能是如此了。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烤茶


之前分享了五篇茶文化,今天来和大家聊聊烤茶的那些事儿。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煮茶,泡茶,擂茶那么普及,烤茶,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应该还很新鲜。也有朋友说烤茶不但没喝过,而且没听说过。

什么是烤茶,烤茶如何烤呢?下面请跟随清韵姐姐一起来体验烤茶的美妙之旅吧!

烤茶所用的茶叶可以用绿茶,多为烘青或炒青茶,也可以用普洱。今天我们选用的是生普,因为烤茶可以去除生普的寒性。

烤茶所用的器皿主要有茶罐、炭火炉、公道杯、竹瓢、茶匙、茶荷。

在烤茶之前先挑选茶叶,把茶叶一片一片分开,弯曲的叶子掰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烤茶的时候茶叶受热均匀。

接着将茶叶罐(一位七十八岁的云南老太太手工制作的泥罐,可耐高温300度)置于火炉上烘烤,并轻轻转动茶叶罐,也是为了将罐子烤烫并使它均匀受热,温度多少合适,都要靠口传心授的经验和长期的体感。温度太低,摇不出野茶的浓真本味;温度太高,茶入罐即焦,茶味全失,不可入口。

然后将茶叶用茶匙轻轻拨入到烤好的罐子中,将罐子置于炭火炉上,手腕用力迅速抖动簸荡偎烤。使茶叶不断翻滚,让每一片茶叶都均衡地受热,以便激发出茶叶的内生物质,待茶叶变黄并有阵阵香味溢出来,用备好的沸水高冲入烤茶罐中,只听见“滋滋的声音,顿时热气腾腾,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会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客堂内立即茶香飘逸,醇香扑鼻,一泡烤茶就新鲜出炉了。

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又浓又香,清心、明目,颇有提神醒脑和消除疲劳等功效。

烤茶还有一种喝法可以兑白酒一起喝,具有温经祛寒的功效,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冬日,邀约三五知己,围炉品茗,笑谈人生,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冲泡好的烤茶放在一边备用,把60度的白酒倒入建盏里,然后用打火机点燃白酒,如上图所示冒起紫魅的烟火。再将烤茶倒入正在燃烧的酒中,也就是说一边着火一边倒入茶,称之为酒与茶相交,火与水相容。观察火焰慢慢变弱了,再用盖碗把建盏盖住,为了不让酒味散尽。盖火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酒的浓度,具体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喜欢酒味浓一点的,早点盖火,喜欢酒味淡点的,迟点盖火。过一会再把盖子拿开,瞬间香飘满溢,茶香浸润着酒香,此时,喝上一杯茶香酒香相互交融后散发着独特芳香的烤茶,从舌尖到心间都散发出暖暖的热意,倍儿舒爽!

茶味醇厚、茶水香浓,烤茶可以泡七八泡至十泡,每一泡茶的味道都很独特,每个人烤出的茶味都不同。边煨烤边品茗:初饮感觉其味微苦、酒香扑鼻;再品则入口微甜、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淡淡的香微微的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只要你喝上一口,顿觉如饮“琼浆”,味道醇厚,心舒神爽。

白酒烤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酒与茶的配比要适度,酒比例太多,茶水比例少了,口感较浓烈,平时不爱喝酒或酒量小的朋友,可能会不喜欢喝第一道和第二道冲泡的酒茶,第三道冲泡的酒茶比较适合他们喝。或者在调配时,将酒的比例减少,茶的比例增加,这样冲泡出来的茶,相对来说更适合大众的口味吧。

当然,每个喝茶的人都有各自独到的体会!同一杯茶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味道也很正常。一道调配好的酒茶,有人说闻到白酒酿的味道,也有人说闻到酒糟的味道,还有人说闻见春天果园里野果的花香味。

品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享受。品过烤茶,再来两壶养生水果茶润润喉清清肺,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比如:苹果、柠檬、杨桃、枸杞共煮的水果茶;熟普、红枣、桂圆、枸杞煮茶。都很好!

领略来自雪域高原的茶文化——藏茶文化


藏茶是西藏特有的一种茶叶种类,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茶叶品种。藏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资料统计,藏茶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藏茶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在藏茶中最典型的茶叶是黑茶。

出自千年雪域高原的藏茶,充满晶莹剔透之美,充满原始神秘之气。藏茶没有绿茶的美轮美奂,没有红茶的悠闲优雅,它的美感之处在于它的独特香气、滋味,及特定历史经历形成沧桑、苍凉、厚重、醇和的神韵,更在于可贵的药效,这是它持久的吸引力,这是其他茶类所无法比拟的。随着越来越多人把藏茶当做养生和颐养性情的妙品,藏茶必定被原来越多品尝人士接受。藏茶,在历史上是政治,是经济,是民生,在现代社会,不单是物质的产品,还传递文化精神,充满人文光彩。

在中国六大茶叶家族中,绿茶作为历史名茶,清幽的绿色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红茶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影响力,缔造了休闲文化,黑茶散发的却是神秘另类的美,没有精致的外形,没有清高的香气,和粗糙连在一起,和原始连在一起,却有着强烈持久的吸引力。四川藏茶是黑茶的始祖,近年来从雪域高原走到民间,由于具有适合存储的特性,品尝和收藏人数逐步增多,成为升值潜力较大的一种茶叶类别。

藏茶,来自雪域高原的千年古茶,其茶韵来自感受强烈异域文化的美感。打开一幅幅历史画面,没有一种茶可以像藏茶那种充当政治筹码的角色、扮演连接中原与西藏文化的角色和起到以物易物的作用。说到藏茶,眼前出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茶马古道规模空前的马队艰难前行,马帮餐风露宿的苦,爬山涉水的艰辛,让人感怀不已;佛教寺院法典盛会把藏茶作为圣物供奉;眼前又出现19世纪英国抢夺西藏茶叶市场的惊险场面。藏茶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渊源、民族融合,蕴藏深远的文化内涵。藏茶曲折的历史注定其味道是丰厚的,内敛的,也是圣洁的。

第一次出现在眼前的藏茶,观茶汤、赏茶色、品茶味都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屏住呼吸,听到一片片剥落的声音,仿佛踩着千年树林里的枯枝败叶,耳边仿佛又听到发酵的声音,长年累月,无声无息,微生物群在不断滋长。为了更好的发酵,藏茶不能只精选嫩芽,有梗有叶的骨架让其有发酵的空隙。或许从藏茶出现之始,它就依赖久远漫长的时间沉淀,和野蛮荒原之地连在一起,充满生命的张力和呼吸。为了长途跋涉的运输,为了方便存储,它塑造成一块块硬硬的冰冷的砖头一样的形状,神秘就是藏茶外形给人的感觉。

拿起藏茶一闻,隐约飘来原始又近乎来自荒野的味道,没有经过华丽修饰,没有经过加工的感觉。藏茶是全发酵茶,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随着岁月的累积,色泽越来越透亮。用茶炉煲煮,溶解在茶汤中各种成分依然在持续发酵,其颜色在泡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茶汤由淡红逐渐变成透红,直至波光潋滟。藏茶两大品牌之金尖藏茶由于茶梗和红苔成分多于茶叶,茶色变色更明显,而康砖藏茶茶叶多有茶梗,茶汤则是琥珀金汤,先黄后红。单看茶色,发酵的特性让我们看到茶色神奇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