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哥说茶:偏红、偏绿、偏黄…什么是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

发布时间 : 2019-12-04
生普洱茶口感 普洱茶的口感 普洱茶口感

生普洱茶口感。

普洱茶,很多人喝不懂,开始以为主要是老茶和熟茶水太深,于是去追貌似“容易喝懂”的新生茶(有人叫它毛茶),谁知追到山头大树旁,追到茶农炒茶锅边,还是没整明白,生茶咋还有那么多滋味啊?哪一种才是普洱生茶的应该有的滋味?

不说云南的那些“一山一味”的千百个山头茶,即使在同一个山头的同一种古树鲜叶为原料,单就工艺上的区别,你也未必能喝懂?

你喝到红茶口感的茶,商家告诉你,这茶转化快。

你喝到绿茶口感的茶,商家告诉你,这茶的特色就是香气好。

你喝到黄茶口感的茶,商家告诉你,这茶入口舒服不?叶底漂亮不?

你喝到不够香的茶,商家告诉你,这是低温炒的,保留了酶的活性,后期转化才好,才会越陈越香。

仔细一想才发现:商家的潜台词就是“您需要什么口感,我们就给你做成什么口感的!”其实也对,客户需要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根据客户的需要随意改动加工工艺:或萎凋过度制前发酵,或小火慢炒低温闷黄,或故意炒生高温提香…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问题是客户心里也拿不准:我要的这种茶现在好喝后期会不会出状况?现在不好喝的后期会不会真的变好?

好像现在消费者、商家和茶农自己也蒙圈了:什么才是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

俺不是专家,也没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年份的茶作参考,仅仅以一个普洱茶爱好者自己的经验谈点浅见:

1.对于一款生茶,现饮和存放的期待尊重每个人所看重的点。你只想现饮,那就找适合自己口感的工艺制成的生茶,不管这种茶是偏红偏绿还是偏黄,你喜欢就好!什么?拿不定注意,让我推荐,OK,我自己嘛,偏红偏绿还是偏黄我都不喜欢,炒糊的自然也不好,炒生的臭青味太重直接扔掉,半生不熟散发骚香之气的也不选,我只选稍稍偏生有点太阳味的!

2.如果期待后期存放价值,那么我告诉您:

偏绿(指口感绿茶化)的普洱毛茶直接否定,因为无论是杀青过程的高温还是干燥过程的高温,已将茶叶中的酶类赶尽杀绝,后期不用再期了;

偏红(叶底带红梗红叶):有两种情况造成:萎凋过度和炒茶杀不匀,这种情况如果现饮没有明显的红茶口感,可以存,很多易武茶都是这样的,这也是说易武茶有转化快的特色的原因之一了;

偏黄(叶底)的原因:一是杀青时的刻意闷炒,二是杀青之后闷黄,不管哪一种原因,这种普洱茶现饮起来香甜适中,涩苦不显,最绝的是叶底均匀,清一色的黄芽黄叶,临沧很多茶山一带流行这种做法,也很受市场欢迎,即时品饮和卖相确实不错,不过说到它的存放价值却也不敢恭维,毕竟多了一道人为加工,提前透支了营养成分,指望越陈越香,估计很难了;

偏焦:多为茶青锅温、时间、手法控制不当造成,如果少量出现焦边黑点,属正常,这也是手工炒茶很难避免的现象,如果大批量出现,那就不可原谅了;

偏生:杀青不够造成,叶底通常显绿,新茶喝起来青味重。偏生也要分“生”的程度,如果臭青味太重,那是生得过头了,这种茶只会越存越差,放弃!如果青味适度,闻之还有令人愉悦的花香,那便是可存的好茶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便是茶炒的偏生,却还伴随又焦边糊点,这种里生外焦的现象其实还很普遍,选择方式是“一闻一看”,先闻青味重不重,再看叶底焦糊多不多,之后相信您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看来,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没有死的标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普洱茶从业者、商家、茶农和茶客都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商家根据客户的需要做选择,茶农根据商家的要求来制作,至于茶客消费者,先做一个自我定位,这茶您是要喝还是要存,再以此为目标去选择尝试,总会找到您认为正常的口感。

cy316.COM编辑推荐

刀哥说茶:普洱茶新茶的无味之味


“普洱茶很神秘,很难喝懂,很难喝到好的”。这是普洱茶爱好者们普遍有的感慨。

其实,喝普洱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反思和纠错的过程。

刚开始接触普洱茶那会儿,大概在2004年前后,大家都在说越陈越香的老茶、陈茶如何如何好,当时的感觉,带有那种红艳艳汤色的便是好普洱茶了,并一直想体验一下老茶那种无味之味的美妙境界。

05年,认识一个资深普洱茶友,他应该是我周边玩普洱茶最早的了,03年他就已经在做古树茶,在他的影响之下,我初步了解到普洱茶还有生熟之分、新老之分。依稀记得他说过一句话:“真正好喝的古树茶都是不苦不涩的。”当时也没留意,只觉得古树茶就是最好的普洱。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开始关注古树、纯料和山头茶,当时圈内对生普(新茶)有一种论调,认为“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普洱茶爱好者们拼命寻找滋味浓烈、刺激、苦涩感重的茶,似乎认为这样的茶才叫霸气,才是好茶。我也未能免俗,陷入购买、品饮和收藏“苦涩茶”的怪圈之中,这其中缴了不少学费,喝了不少垃圾茶,当然也淘汰和错过了不少真正的好茶。

学费缴多了,总会有些收获。在不断的品饮、学习和茶友们的交流中,我逐渐认识到长期以来对普洱茶,我竟然囤积了这么多错误和荒谬的观念!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及时反思和纠错之后豁然开朗,对以往坚持的一些错误的观点、认识一一否定。有人说,不坚持自己的观点,叫“没有主见”,我认为,错误的观点还一昧坚持,这叫“成见”,对普洱茶,更要敢于接受别人的、新的东西,敢于否定自己,这叫“包容”。

对普洱茶的再认知让我在普洱茶的学习之路上上了一个台阶,步入一个更加美好的全新普洱茶世界。

在这个全新普洱茶世界里,我喝到的好茶越来越多,淘汰掉的垃圾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之前收购的那些“好茶”)。

在这个全新普洱茶世界里,我认识到普洱新茶,一样可以有无味之味!

无味,最早源于邓时海的《普洱茶》:“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极品。…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是只有普洱茶所独有的了!”

之前对“无味之味”的认识,是老茶独享的,很遗憾至今尚未邓老描述的那种无味之味的老茶,不过,在不间断的试茶过程中,我却体会到了无味之味的新茶。

大多数茶友对新茶的印象,应该是“苦涩、生津、回甘…”

喝过两款易武国有林的古树,记得先后两次泡茶的主人拿茶出来的时候都是郑重其事、如捧至宝般的神态。品过很多古树的我不禁在心底暗自好笑:“什么宝贝这么慎重呀?”,刚入口平淡无奇,香、甜、苦涩都不明显,连品三杯之后也是一样的感觉,实在忍不住了,“我们大老远来你就用这茶招待?”正要质问主人,但张嘴瞬间,突然有了某种感觉让我及时刹车:舌面舌尖和两侧、口腔四壁的味蕾仿佛已经全面启动,生津源源不断,那种甜丝丝的气流在口腔内循环,如千万根细小针尖按抚着每个毛孔,说不出的舒服熨帖,让我半张的嘴差点流下哈喇子来!好在我反应及时,急忙闭上快要出丑的嘴,随及做了一个吞咽的动作加以掩饰,没想到一股甜爽清凉的气流由喉内自上而下贯入,整个身体顿时无比地通透舒畅,如久渴难耐之人忽然偶遇一位佳人姗姗而来,双手捧着一片薄荷叶子,叶子上面是远处高山溪谷汲来的山泉。

接下来的品饮过程,顿时变得诚惶诚恐,不敢丝毫造次,好似佳人在旁,不敢唐突。第四杯茶汤入口,一样的平和,却像融了太多物质的白开,纯净无暇却又厚重饱满,生津和甘韵丝毫没有减退之意,反而层层叠加,绵绵袭来。连续十余杯下来,茶汤水性一样的厚重饱满,生津、回甘连绵不绝,之前的没品出的香气姗姗而来,不在口腔,却在汤里,品饮间仿佛会跟着茶汤裹到身体里去…

整个品饮过程主人一言不发,我们也是静心以待,默默地细啜慢品,突然,我的同行身体似乎有些hole不了:“这茶好厉害!入口平淡似清水,几杯下去居然全身发汗,越喝越想喝,再喝下去会不会血糖下降啊?”主人这才出言:“这茶就这个特点,开始无味,但劲在后头,这种带暗劲的茶很难得,品到后面才知貌似平和的茶汤之中暗藏杀机,后面几泡别再喝了,吃点糖果吧。”我不忍放弃这款带暗劲的好茶,又央求主人连续试了几泡甘之如饴的尾水,这才依依不舍地作罢。

邓时海“无味之味”的提法,是对一款难得之老茶的尊敬、赞赏和感叹,品过这款新茶之后,对“无味之味”的提法,有了另一种理解。同样的无味之味,同样的“无味”在前,“有味”在后,老茶的“有味”更多的是精神上感悟生活的滋味,岁月的韵味。新茶的“有味”却是森林的滋味、大自然的滋味,是实实在在的好茶的滋味。

直到此刻,我才想起当初那个教会我喝普洱的朋友那句话,“真正好喝的古树茶都是不苦不涩的。”是啊,这岂不是一种无味之味!只有经历过这种走了无数漫长而坎坷的弯路之后寻来的“无味”,才能体会得到它的“有味”。

刀哥说茶:普洱茶中还有绿茶和红茶


我如果说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你可能会不屑一顾:“这是基本常识!”

我如果说普洱茶中有红茶,你可能会笑话我:“你懂不懂茶?”

我如果说普洱茶中有绿茶,你可能会来揍我:“小子,以后别在茶圈混了!”

好吧,先听我把话说完:

普洱茶生茶: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类,熟茶的辨识度较高,我们单独说下普洱生茶。新的普洱茶的生茶类似绿茶,泡出来的味道鲜香,茶汤也比较清澈,而且回甘也很好。普洱茶生茶自然也就具备绿茶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特点。

这种茶叶很多人喜欢,那它与传统绿茶有和区别呢?

首先,普洱生茶的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水浸出物的含量首屈一指,内质丰富的生茶滋醇厚、韵味十足,更加让人留恋。

其次。由于采用传统的晒青工艺,茶叶保留了大部分微生物和酶的活性,能够长期存放,越陈越香。陈化之后的普洱生茶滋味口感更佳,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还有,云南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古茶树得以留存,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使普洱生茶独具山头茶的特色风味,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然、生态、健康的古茶资源,品鉴山头、古树、纯料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

最后,普洱茶的形状上多姿多彩,既有散茶,又有饼茶、砖茶、沱茶等形态风格多样的紧压茶。让普洱生茶除了即饮、收藏之外,又多了一种可以把玩的特性。

普洱茶绿茶:

历史上的云南茶,由于普洱这一集散地的名声在外,所有云南出去的茶笼统的都称为普洱茶,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生产的绿茶自然也被归于普洱茶行列。后来普洱茶出了《国标》(2003年和2008年),但在云南好多地方,由于习惯,还是把绿茶、红茶类统一叫普洱茶,比如普洱市有一名优绿茶——马邓茶,包装上还有普洱茶的字样!

当然,也有普洱地区生产的烘青绿茶,也有人叫普洱茶的,这是另一个概念了。

普洱茶红茶:

和上述绿茶部分的原因相似,历史上的云南红茶也叫普洱茶,现今普洱茶重新定义,早已和滇红分道扬镳了,但一些创新的红茶又和普洱茶有些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比如同样有转化价值、越陈越香的晒红茶,同样具备山头茶炒作价值的古树红茶类,甚至有轻发酵红茶口感的云南月光白等白茶类,都与普洱茶难舍难分了。

刀哥说茶:普洱茶叶底,到底藏有多少玄机?


普洱茶是一种极好玩的茶,也是一种很伤脑筋的茶。其它茶类,茶来即泡,泡来即喝,可以简单到“只过口而不过脑”。普洱茶却不行,似乎每碰到一款茶都得像对待一个高贵而神秘的宝物一般大费周章,必先刨根问底从原料工艺到仓储价格问个清楚明白,然后才想到喝。如果问不清楚或喝不明白,还要“研究”,真可谓喝前喝后都要伤精费脑。

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式就是——翻叶底

喝普洱茶,如果不翻翻叶底,发表些意见,在“行家”眼中便有些小白的嫌疑,而一旦翻错叶底说错话,那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白了。

如果您稍加留意,从茶桌之上的小小叶底,也是可以看到众生百态的:常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门派的专家、大师、茶人、大侠粉墨登场,或肆无忌惮地乱翻叶底、或旁若无人地发表高论。其中当然也不乏真知灼见者,能从叶底上看出一些道道来,大多则是滥竽充数,或凭经验蒙对几点,或胸无点墨还胡说八道,所讲的理论与桌上的茶底风马牛不相及,至于那些“看叶底能看出在哪里存了几年,哪个山头那片坡,能看出茶树是几百年的,还有具体到树有多高,有多粗…”我只能报以佩服,佩服他们超越茶圣的辨茶神技,佩服他们堪比长城的城墙还厚实的脸皮。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翻叶底,还能发表那么多不靠谱的高见?当然有理由,理由之一便是“三无”普洱茶。三无给了我们充分的研究空间,因为三无,才有乐趣去研究普洱茶,去猜它的茶区山头和年份,去琢磨它的工艺技术。因为三无,也让这些叶底党们有恃无恐地放黄腔,反正说什么都无从查证,你耐我何?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三无普洱更高端”的流行趋势,只好顺应潮流翻叶底玩。那么,翻叶底到底对我们鉴定一款茶的品质有没有用呢?从那堆泡剩的茶渣中,我们能破译出一些普洱茶的密码么?

有人说,叶底其实无秘密。不能通过叶底来断定一款茶是否是好茶。一些有经验的茶人,却能通过叶底判断出这款茶原料是大树小树?辨别出是否是野生茶,是否是台地茶,工艺是机器还是人工?工艺水平怎样?是纯料还是拼配?是春茶还是夏茶?是班章还是易武?…我相信这些是可能的,但若没有长期待在茶山茶厂和各中类型的茶叶打交道,积累大量的常识和经验,是无法达到这种水平的。

叶底暗藏的玄机

这些翻叶底的所谓经验之谈,那么全面细致的知识学起来不易,也不现实,如果不是茶研究者,其实也没有多大用处。

对大多数茶油来说,一泡茶端到面前,如果能从叶底知道个大概就够了。

判别普洱茶品质的四个要素是原料、工艺、仓储和冲泡:仓储造成的滋味对嗅觉和味蕾的刺激较为敏感,一般靠气味和滋味就可辨明,就无须通过叶底查证了。经常喝茶泡茶的,只要水质水温茶具保持稳定,再以此为个人标准进行冲泡品鉴即可,无关叶底辨识。那么我们通过叶底辨识身份的对象就只剩下原料和工艺了,原料相当复杂,先说稍微简单些的工艺。其中熟茶变数太大,通过叶底辨还不如通过滋味去识,故也不在此贴讨论范围之中。

1、通过叶底辨识工艺

(1)手工还是机器?

从采摘上,不考虑机器采,虽然有些厂家拥有相关资源也在做尝试,毕竟没有普及到大片茶园中;重点在初制环节的杀青,通常手工炒的颜色上没有机器炒的一致,杂色稍多,机器杀的整体上偏绿,手工杀青焦边黑点不可避免,多少取决于炒茶师父的经验技术;揉捻上也是机器揉的均匀漂亮些,手工则有泡条、紧条和中条之分,手工有时候也会有揉捻过度导致部分茶叶泡不开的情况;精制中,一般手工石模压的茶饼比机器压的松,机器压的饼的中心凹进部分尤其紧结。砖茶、沱茶的压制同样有手工和机器,除了看松紧,有个盘外招:看产量!如果产量大,十有八九是批量生产的机器!

(2)焦边黑点:手工炒茶时锅温、手法、时间没有控制好造成,有可能出现同一片茶菁有“外焦里生”(外面杀青过老里面杀生)的现象。

(3)红梗红叶:摊凉之前的运输过程中被“捂”着、摊凉过程中堆积太厚、摊凉时间不足、杀青过生、揉捻不到位等。

(4)普遍偏绿:机器杀青,或手工炒茶时杀青过生。

(5)普遍偏黄:手工炒茶时小火闷炒时间过长或者经过“焖堆”处理。

(6)叶底较碎:机器压饼时压力过大,或手工压饼时蒸得不够软就进行压制。

2、通过叶底辨识原料

原料辨识较为复杂,但也是最关键最重要和茶友们最为关心的步骤,虽然没有绝对精准的方法,但有些普遍规律也可以一试:

(1)春茶还是秋茶?

将同一个茶区的不同季节茶品的叶底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春茶叶片较肥硕,上叶和下叶之间的叶梗长度短;秋茶叶底叶片较单薄,两叶之间的叶梗较长,通常呈细长。夏茶口感和春茶比起来显得略淡薄。夏茶生长期间,雨量较多,生长的迅速,但从土壤中汲取的养分不足,叶底细嫩、肥硕但结合其口感汤质较春茶和秋茶要淡薄,涩味较显。夏茶除秋料就有的特征之外,梗长而无力,梗面会因水份过多又干燥失水呈现凹痕,有点像芹菜梗。

(2)大树还是小树?

这个从叶型、颜色、锯齿、叶脉对数来分析不靠谱。光从叶底肥硕度来看,其实大树茶和台地茶的肥硕度存在较大的相似。但是仔细观察其芽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树茶的芽头看起来精瘦,但用手揉捏后,有韧性不易捏碎;相反,台地茶的芽头就要较古树茶的肥硕,有长势好的台地茶甚至披满白毫。大树茶生长在高山,较少人为干涉,根系发达,为茶树输送大量养料,叶片中的脉络随着自身需要,变得多和明显。冲泡后,从叶底能够清晰看到叶片上的主侧脉络。而台地茶因生长环境较多人为干涉,生长年份较少,根系不发达,叶片上的脉络显得纤细,不凸显。大树茶属乔木,树干粗壮,分枝较少,采摘时需借助梯子等外物,通常以手工采摘为主。手工采摘的特点是鲜叶长短不一,冲泡后叶底呈现出一种参差感,小树台地则相对均匀整齐得多。

(3)班章还是易武?

同过茶底辨识茶区或者山头的能力取决于是你对这些茶区山头茶叶特征的了解程度,还有个前提就是:这些山头茶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昔归茶的长梗短芽,麻黑的大、厚叶片,落水洞的细长叶底,倚邦的猫耳朵等等),因为一些特征很相像的茶区山头茶更加容易混淆。对这一论题,光凭叶底很难辨识其身份,一般辅以干茶形状颜色和滋味口感综合鉴定,也只能辨识大致茶区或少数几个特征明显的山头。

(4)纯料还是拼配?

如果同一饼茶,出现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特征时,就有可能是不同

刀哥说茶:普洱茶年份新的比年份老的还贵?


最近有茶友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普洱茶年份新的比年份老的还贵?

茶贵新鲜这是通常人们对一般茶的认知,有些茶类则贵在陈,越陈越好、越陈越香,普洱茶也在此类,并以“越陈越香”为其核心价值。既如此,越陈岂非越贵,事实上一直以来普洱茶却有个奇怪现象:新茶比老茶贵!

细加分析,造成这一反常规的奇葩现象,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涨得太快

近几年普洱茶以火箭般的速度骤然上涨,无论是价格还是销量,上涨幅度在茶类中无出其右。涨得快的原因之一便是它具备一大特质——越陈越香,既有品饮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自然好卖,以至于其它茶类也争相效仿,市场上纷纷冒出老铁、老白、晒红等许多以陈为贵的茶类。

成品茶价格涨得快,反过来刺激了原料价格的上涨,云南各大普洱茶主产区原料一年一个价,成几何倍数的上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普洱茶既然贵在陈,即越老越好,按理每年的新茶应该比往年的老茶便宜才对吧,但恰恰因为每年原料上涨速度过快,新茶的原料价格远远超过陈茶当年的原料价,在当今通讯快捷信息透明的年头,客户们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探明两种茶的原料价差,商家存的老茶成品价如果跟着调整超过新茶,任何一个客户在心理上就难以接受,极少有人会去为这种老茶买单。所以商家虽然知道普洱茶越陈越好,却很少有人敢对老茶轻易调价。

2、老得太慢

新茶价比老茶价高,固然有商家顾忌原料价差大、客户心理上难以接受的原因,也是因为老茶陈化期太长的原因。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要达到最佳品饮期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普洱生茶如果正常存放,不到二十年(刻意做仓催熟的除外)的陈化期,都难以称得上是好的老茶,即使熟茶也要摆放三五年才好喝,现代普洱茶热起来也就二十多年光景,哪有那么多足够老的陈茶。现存的年份茶大多处于较为尴尬的转化期,品饮起来即无新茶的爽口生津,又无老茶的陈香醇滑,没有足够耐心的大批茶客们只好弃其不顾,奔向那些价格虽高却特点更鲜明的新茶去解馋了。

3、新的有理

新的普洱茶的生茶类似绿茶,泡出来的味道鲜香,茶汤也比较清澈,喝惯了绿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与传统绿茶相比,普洱茶的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水浸出物的含量首屈一指,内质丰富的新茶滋味醇厚、生津迅速、回甘强烈,韵味十足,更加让人留恋。

云南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古茶树得以留存,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使普洱茶独具山头茶“一山一味”的特点,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然、生态、健康的古茶资源,品鉴山头、古树、纯料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与处于转化期的年份茶相比,无论判别是来历不明的身份,还是品评那种琢磨不定滋味口感,辨识度更高的普洱新茶显然更胜一筹。

4、陈的可疑

普洱茶虽然贵在陈,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是它的转化期要达到一定的年限,过长过短都会影响其品质,这在前面部分已提过;其二是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的仓储问题,不同地域的温湿度、存放环境的空气洁净度、通风状况、包装材料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改变、影响甚至不可逆地损害所存放茶品的品质。老茶当然是好,但存放够一定年限而且没有存坏的老茶却极难得到,原因在此。

假如一片有年份的老茶放在你面前,你首先想到的绝不是价格,而是质疑它的年份够不够长,仓储有无问题,如果可以开汤,当然一试了然。如果商家说只此一饼不让试,你会不会因为它的价低而直接买下来呢?

刀哥说茶:说说紫芽茶与紫娟茶


基本概念

紫芽:茶树中的零散自然变异的现象,是一种按茶青原料幼嫩芽叶的颜色特点命名的茶多见于夏茶。属群体原始变异种。

紫鹃(娟):“紫娟”是茶科所专家于1985-2004年从云南大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从1986年开始利用其作为基础材料采用单株选种法经多代培育而成。属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最早于云南茶科所茶园内种植,后思茅、勐海周边地区引种种植。

特征

紫芽:该茶树嫰芽幼叶时为紫红色,随着叶片的逐渐成熟,慢慢转为紫杆和墨绿色的叶片。传统紫芽叶身墨绿深厚,叶脉突显与栽培野生茶类似。也就说紫芽茶树的芽叶不一定全是紫色的,部分呈紫色的较多。一般情况,一片茶林中出现紫芽的树很少,一株古树上紫芽者也不多。

紫鹃(娟):扦插的茶园茶树,高产密植,茶园预选变异种扦插,增加光照和温度促使整片茶园植株从芽到叶、到茎都呈紫色。紫娟叶身薄而叶脉不明显。

历史

紫芽:古代紫芽茶备受推崇,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顾渚紫笋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陆羽还得出“紫者上,绿者下”的结论,来赞赏紫芽茶的品质。最早学术界关注紫芽变异是在武夷山,现在云南临沧邦东、普洱景谷以及勐海易武茶区有零星紫芽茶树分布。

那罕紫芽单株茶树

紫鹃(娟):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采用大红袍自然杂交的后代中选育而成了一种无性系新品种:紫芽岩茶。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干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娟”,该变异品种经过研究和培育,诞生了现在的紫鹃茶树。也就是说,最早的紫娟命名,其实是自然变异的紫芽茶树,紫鹃才是选育品种。但现在都将紫娟和紫鹃的名称统一归于无性系的培育品种了。

品质

紫芽:历史上的紫芽谁也没有喝过,如今的采制茶业里倒因为“芽紫者变异也,味苦劣,常弃之”。各地产茶制茶的制程文本中也有三不采的规定:“不采雨水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芽叶”的要义。

现代的紫芽茶,由于数量稀少又呈零星分布,故多与其它品种的茶树混合制茶,对其品质描述的文字很难见到。笔者亲自品鉴过单株紫芽普洱茶,其汤色透亮、蜜香沁人,但涩苦明显,品饮价值不高。

紫鹃(娟):紫娟茶树鲜叶加工的绿茶和晒青毛茶,具有茶条紧细颖长,紫黑色,香气特殊,紫红汤色,滋味醇厚,叶底呈靛青色,故有“三色茶”之称。近几年用于加工红茶的较多,滋味口感较晒青茶好。紫鹃(娟)茶由于花青素含量较高,具有优于云南大叶群体品种茶的降血压效果。

【刀哥说茶】我大着胆子说:普洱茶中还有绿茶和红茶


我如果说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你可能会不屑一顾:“这是基本常识!”

我如果说普洱茶中有红茶,你可能会笑话我:“你懂不懂茶?”

我如果说普洱茶中有绿茶,你可能会来揍我:“小子,以后别在茶圈混了!”

好吧,先听我把话说完:

普洱茶生茶: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类,熟茶的辨识度较高,我们单独说下普洱生茶。新的普洱茶的生茶类似绿茶,泡出来的味道鲜香,茶汤也比较清澈,而且回甘也很好。普洱茶生茶自然也就具备绿茶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特点。

这种茶叶很多人喜欢,那它与传统绿茶有和区别呢?

首先,普洱生茶的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水浸出物的含量首屈一指,内质丰富的生茶滋醇厚、韵味十足,更加让人留恋。

其次。由于采用传统的晒青工艺,茶叶保留了大部分微生物和酶的活性,能够长期存放,越陈越香。陈化之后的普洱生茶滋味口感更佳,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还有,云南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古茶树得以留存,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使普洱生茶独具山头茶的特色风味,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然、生态、健康的古茶资源,品鉴山头、古树、纯料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

最后,普洱茶的形状上多姿多彩,既有散茶,又有饼茶、砖茶、沱茶等形态风格多样的紧压茶。让普洱生茶除了即饮、收藏之外,又多了一种可以把玩的特性。

普洱茶绿茶:

历史上的云南茶,由于普洱这一集散地的名声在外,所有云南出去的茶笼统的都称为普洱茶,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生产的绿茶自然也被归于普洱茶行列。后来普洱茶出了《国标》(2003年和2008年),但在云南好多地方,由于习惯,还是把绿茶、红茶类统一叫普洱茶,比如普洱市有一名优绿茶——马邓茶,包装上还有普洱茶的字样!当然,也有普洱地区生产的烘青绿茶,也有人叫普洱茶的,这是另一个概念了。

普洱茶红茶:

和上述绿茶部分的原因相似,历史上的云南红茶也叫普洱茶,现今普洱茶重新定义,早已和滇红分道扬镳了,但一些创新的红茶又和普洱茶有些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比如同样有转化价值、越陈越香的晒红茶,同样具备山头茶炒作价值的古树红茶类,甚至有轻发酵红茶口感的云南月光白等白茶类,都与普洱茶难舍难分了。

普洱晒红

古树红茶

月光白

何故偏求普洱茶的回甘和苦涩?


几乎所有普洱茶爱好者无不追求其“回甘”。人们为何要追求该茶的“回甘”呢?只有少数人勉强知道茶的“回甘”仅是借以及时消除茶汤过喉以后遗留的苦味,以“回甘”程度和快慢为参考因素,选择到兼满足茶味厚重等三要素的优质茶;而有些人是误解或被误导,将茶的“回甘”当做饮茶享受的对象指标,即饮茶的其中目的;有些人也是误解或被误导,将茶的“回甘”当做判定茶的优劣之重要甚至是主要标准;其中,只有前部分人,正确利用“回甘”选茶,又不致被“回甘”所迷惑和误导。第二部分人,就专为“回甘”而选茶,却不知“回甘”根本不是喝茶的目的,也就受“回甘”蒙骗,专以高价选择和饮用偏苦的劣等茶,深受其罪,直至麻木适应;殊不知欲追求回甘,与其花钱买茶,不入免费摘橄榄。后部分人,虽不是为“回甘”而选购和饮茶,但专凭“回甘”选茶和饮茶,常将偏苦而刺激性强的中档或中下档茶误当优质茶,以高价选购,尔后也强迫口舌和喉咙受罪,直到其麻木适应。

后两类饮茶人需静心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一是为何要追求茶的“回甘”?二是何为“茶味”?前者,不就是因为某些茶的苦味偏重,饮后长时间遗留在喉咙里的苦味使人难受,才需要茶的“回甘”来帮着尽快将其消除吗?!既然这样,证明人们正常的味觉,是不喜好甚至厌恶偏重苦味的。可是,恰巧苦味偏重的茶,饮用后往往让人误觉其“回甘”反而更强。于是被其蒙骗着选择骗苦的茶。既然要选择苦味偏重的茶,那就表明其喜好苦味;既然喜好苦味,为何又要追求“回甘”?既然追求回甘,表明其厌恶偏重的苦味,亦即其味觉不喜好甚至厌恶偏重的苦味;既然不喜好甚至厌恶偏重的苦味,为何还要选择苦味偏重的茶?!有人认为:苦涩味偏重的茶,其“珍藏品质”更高,更有“珍藏价值”。试问:我们干仓存放炒青晒干或晾干“普洱茶”,强调普洱茶的陈化或转化(即自然纯酵)之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降低或淡化苦涩度,以减弱刺激性吗?!既然存放“普洱茶”以使之陈化,是为了降低或淡化苦涩度,以减弱刺激性,为何还要反过来选取苦涩度偏重的茶?还要误认为苦涩度偏重的茶“珍藏质会更高”?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出现这矛盾的根源在哪呢?是因为这些人根本没弄清什么是茶味,什么是“普洱茶的珍藏品质”。真正的“茶味”,不是苦涩味,而是微带苦涩味的唯茶特有的综合性甘甜味!“普洱茶的珍藏品质(价值)”,是其苦涩度降低或淡化甚至彻底消失以后,还遗留有生津润喉力和发散通气力,尤其是唯茶特有的综合性甘甜味!即丰富饱满的滋味和纯正的香气。既然将普洱茶存放是为了让其苦涩味淡化甚至消失,就不该反过来追求苦涩味;既然存放普洱茶是让其苦涩消除以后,保留其生津润喉和发散通气力,尤其保留唯茶特有的综合甘甜味,就不该选择其特有甘甜味淡薄的茶,而该选择其特有综合性甘甜味厚重的茶。可是,许多人误把原有的苦涩味当做“茶味”;误把苦涩度偏重当做茶味“浓厚”;误将存放期间陈化过程中所遗留,却逐渐淡化的苦涩味或其遗留的时限当成其“珍藏品质(价值)”,故而倒过来追求苦涩味偏重而特有甘甜味淡薄的低档茶。

这类人,纯属被“专家”诱入邪路,专为回甘而生,终为苦味而死。这就是人们对普洱茶的苦涩度、回甘、“珍藏品质”和特有甘甜味四者关系认知上普遍认同的谬论,深陷日久的误区!

故而诚望深陷此误区的茶商和消费者迷途知返!谁要嫌笔者身微言轻而妄自执迷不悟,将自食其苦果!

【刀哥说茶】如何从茶树生长地的海拔判断普洱茶的品质?_普洱茶


老班章茶王(海拔1805m)

很早以前就有一个愿望,写一篇《关于海拔与其茶叶品质的关系》,却一直未能如愿。原因是这一话题表面看上去只是很简单的因果关系,但真正落实起来细思极恐,如果详细探究延伸开来,足以弄出一篇上万字的专题论文!

所以凡有茶友谈及这一话题,并期望我能写上一篇时,我一一都婉拒,并戏言:“你这就是个坑!”“对不起,我腿短,跳进去就出不来了!”

这一话题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这种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问题怎么解答都对,也都不对。我们知道,除了海拔,茶叶的品质还受茶树品种、气候、降雨、纬度、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茶树的生长因海拔不同造成气候、降雨、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温、生长周期等因素跟着改变,最终影响了茶叶的品质。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海拔的改变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岂是一两句话或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对照了一下现在一些知名山头的海拔与品质关系,发现只要找到一点“规律”,总能找出与此规律不符甚至的相反的事例将其推翻!

虽然一直在刻意回避,但潜意识里一直有隐隐探触之意,如鲠在喉,总要找个机会拔出,好吧,那就粗浅地做个尝试,先简单讨论几个问题:

一、海拔越高茶越香吗?

先普及下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空气稀薄,茶树的蒸腾作用相应加快。芽叶本身不得不分泌出一种抵抗素来抑制水分的过度蒸腾,这种抵抗素就是茶叶的宝贵成分——芳香油。所以高山茶香气相对较高,冲泡后杯底留香,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把香气持久性作为好茶的重要指标是有一定道理的。

昔归忙麓山(海拔950m左右)

二、海拔越高茶越干净吗?

一般情况下,海拔高的山区,深山密林中,人迹罕至,茶树生长环境生态自然,少有人类干预,该地的茶树很少受到污染,茶自然是生态健康了。

三、海拔越高茶病害虫越少吗?

云南高海拔地带的茶山,由于山高路险,现代茶园很难染指,山上留下的多为以前少数民族栽种的古茶树,这些古茶树大型乔木居多,自身具有优良群体种基因,有很强的抵御病害虫性能,此外,海拔越高温度越低,低温也影响了病害虫类的繁殖,因此高山地区的茶树少有病虫害的干扰。

海拔2720m

四、海拔越高茶内含物质越丰富吗?

首先海拔的高低对光照的影响,间接影响到茶叶品质。高原茶区光的波段较为完整,丰富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造成茶树鲜叶既大二柔软又厚实。

高海拔山区植被完好,原始森林中的茶树,云雾弥漫,长波光受云雾阻挡被反射,短波光穿透力强,作用于茶树而合成更多的生物碱和酚性物,这也是高山茶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之一。

冰岛(海拔1700m左右)

五、海拔越高茶营养越好吗?

高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的光合能力强,合成物质多,夜晚气温低,茶叶背面呼吸气孔关闭,茶树的呼吸作用随之减缓。呼吸消耗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这也是高山地区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之一。

小户赛(海拔1870m左右)

六、海拔越高茶鲜爽度越高吗?

大多数情况,温度随海拔增加当降低,按照湿绝热递减来算,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可以这样理解:海拔越高,气体密度越小(气压也越低),棉被(大气层)越薄,热量辐射丢失的越快,气温也越低。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降水量增加,湿度增大,碳代谢速度减缓,纤维素形成少,茶树的嫩芽、嫩叶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鲜嫩。对茶汤起浓涩作用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少,而对茶汤起鲜爽作用的氨基酸含量相对增加,创造了茶叶滋味鲜醇甘爽的物质条件。

勐库东半山坝糯(海拔1900m左右)

从茶树生长地的海拔判断普洱茶的品质,或者反过来从普洱茶的品质推断从茶树生长地的海拔,似乎有一些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海拔也不能无限度的高,过犹不及,到了一定范围,规律失效。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一有意义的话题,找到那些范围,抓住那些规律。

醉哥说茶:说说家庭存茶


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家庭存茶。因为很多人都喜欢老茶,买老茶喝价格较高,所以广东有个说法是:存新茶喝老茶。家庭存茶如何才能存的好。今天就一起探讨探讨。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怎么存茶才更好?有人说要密封,有人说要除湿,不一而足。

其实存茶首先选茶,茶选对了,存得更好。然后就要注意三个方面:避光、通风、干燥。

首先解释一下避光。有朋友专门辟了个房间存茶。为了避光,把窗口都挂了窗帘。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避光的意思,是茶叶不能在太阳底下晒。现在的茶都有棉纸、笋壳,外面还有纸箱,不会直接在太阳底下晒。所以根本不需要搞窗帘。搞了窗帘,反而减少日晒时间,导致室内偏阴,容易滋生霉菌。

其次是通风。这个好理解了。房间窗口打开,房间通风,就可以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梅雨天气,关窗避免湿气进了房间。下雨还是要关窗,避免雨水湿气进入到房间。茶是比较容易吸湿气的。所以这个通风要在避免引致湿气的大前提下实现。

最后就是干燥。这个也好理解,避免湿气过重就好了。因为谁都不喜欢喝湿仓茶吧?

总结起来,家庭存茶的注意地方就这三个。首要的条件是干燥,然后是通风,最后是避免茶叶暴露在太阳底下。

醉哥建议一个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的存茶办法。整件入货,不要拆包装,置于柜顶存放就可以了。如果是散的,不是原件的,找个纸箱,密封起来。放在高处就可以了。

家庭存茶就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普洱茶有霉味是正常的?


有茶友问,我的普洱茶有霉味,泡个三五泡就没有了,是不是正常的啊?其实,在问之前茶友应该得到过“是正常”的回复,否则当时也不会选购那款茶,也不会喝的了。茶友们得到答案大致是“普洱茶因为是渥堆发酵,加上长时间存放,要陈化,会发霉是正常的,只要洗两道就好了。”这里所指的普洱茶,多是熟茶。

我们先来说说熟茶的工艺。普洱熟茶到今天已是有四代工艺,第一代是发水茶,第二代是传统大堆发酵,第三代是菌种添加发酵,第四代是离地发酵。除了第一代外,第二代至四代都还在应用。我始终认为,一口好的普洱茶,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料好,二是工艺好,三是储存好。

第二代和第四代工艺的主要差别在离地发酵解决了堆味,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喝新出的熟茶,会使人感觉喉咙发干,这是因为新出堆的熟茶上面还存在着大量孢子,孢子会附在喉咙上,而离地发酵则能改善这种状况。另外,发酵的程度也会影响孢子的数量和密度,愈是轻发酵的熟茶,口感会有如生茶一样的青木味;而重发酵的,堆味显重,但厚滑感会更好。

讲完工艺,我们再来说普洱茶为什么会发霉?一是在制茶时,干燥不充分,茶饼里面还含有一定水份,时间一长,这种发霉是由内而外的。二是普洱茶通常用笋壳来包装,笋壳在用水漂洗后再晾干,有的没有完全晾干就去包茶了,这种发霉会是在饼面产生霉斑。

三是储存空间湿度过高,尤其是江南沿海一带,一到梅雨天气,回潮严重;或者是人为原因造成湿度过高,会造成整饼由外而内的发霉。四是地气浸透,通常大部份人家里装修贴的是地砖、瓷砖,墙上刷水泥或添瓷砖或墙纸,湿气会沿着地气侵入导致发霉。建议储存时离地离墙,离地垫木板或其他隔潮材料10厘米,离墙10厘米。

喝普洱茶,干净是第一位。之所以发霉,不是工艺、包装有问题,就是储存有问题,请茶友们仔细对照。

学堂 | 第18堂课:为什么你泡的熟茶汤色偏黑?


上一课堂,和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勐海味的普洱熟茶?详情请查阅《学堂|第十七堂课:什么是勐海味的普洱茶熟茶?》一文,这一课堂和大家介绍冲泡熟茶时,汤色为什么会偏黑?

普洱熟茶汤色以红浓透亮为佳,但有时候会出现熟茶汤色偏黑,那么造成熟茶汤色偏黑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其实无外乎茶叶本身品质问题,以及冲泡问题,下面就为茶友一一道来。

一、发酵程度重

熟茶常见汤色有红色、红亮、红浓、红褐、褐色、黑褐,熟茶的发酵程度达到8成时茶汤就已经开始出现黑褐色;熟茶发酵度达到9成时,茶汤黑色程度加深,茶汤整体呈浓重的红褐偏黑色;当熟茶的发酵程度达到9成以上时,茶汤基本呈现为黑褐色。

二、工艺不良

除了发酵程度重之外,如果茶品加工制作时工艺不良,如杀青时杀青温度过高,造成普洱茶的焦胡、黑边,冲泡时茶汤中会有黑点,干燥时茶饼沾染上灰尘,也会使得在熟茶冲泡时汤色偏黑。

三、存储不当

如果存储过程中,存储环境卫生条件不佳,或者茶叶受潮霉变,也会导致茶叶品质变差,冲泡时汤色偏黑。

四、冲泡不当造成

排除茶品本身的问题,如果是冲泡时因冲泡不当造成汤色颜色偏黑,可能是如下几个方面:没有洗茶;投茶过多;闷泡过久;出汤过慢;使用煮泡法;冲泡水温过高;冲泡水质不佳。

为什么说普洱茶“贵生不贵熟”?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

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茶商,还是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这就是茶圈流行的“普洱茶贵生不贵熟”的说法。

普洱茶为何贵生不贵熟?

这个贵有两层意思:一是价格高;二是更受欢迎,更被看重。

价格方面原先的解释是:生茶在原料的选择上比熟茶好,原料成本高,故成本价格也高些。

价格高的东西自受欢迎,被看重,当然,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被看重,所以选择的原料好,原料成本高,所以价格就高。

权且认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吧,那么生茶为何又被如此看重呢?

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

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

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

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受邓时海等台湾茶人的影响,以“存生茶、喝熟茶、品老茶”为理念,熟茶一直以“即饮品”和替代品的身份深入人心。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早期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间。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

但是,制作熟茶比较考验技术经验,虽然原料成本低,但损耗却比较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产生茶而非熟茶。

即饮口感不好,用心做熟茶的人少,市面上做得好的熟茶不多,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

普洱茶好坏鉴别

甜度:

此种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要和回甘混为一谈。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既能领略,新茶客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之处,但不是关键。

茶汤:

茶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关键之一。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周再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比如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但表现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

其他滋味表现较弱,此时这种原性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另一种则为茶树施肥,特别是尿素能迅速催长,但它会很快改变土壤结构,所以就会造成苦涩增加;

根据这两点原因可以告诉大家,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

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二,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

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

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有的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耐泡度:

在品饮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耐泡度就只有到达于此,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

所以千万不要说您的茶能泡20几泡,20几泡您喝到的是茶的回甘,生津感觉;

而且泡法不标准时,只要把茶量多投,水煮沸后停止加温,能泡的更久,那都是茶店忽悠茶客专用语;耐泡度决定了茶的稳定性,耐泡度越好,稳定性越高。

《刀哥说茶:偏红、偏绿、偏黄…什么是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生普洱茶口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