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入门|众说纷纭,普洱茶之酸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酸 普洱茶回酸 普洱茶之美

普洱茶酸。

一提到茶汤有酸,许多茶友第一反应便会是茶品品质不佳。似乎酸味成了好茶绝不应出现的属性。那么事实真的如茶友所想象的这样么?

随便找一本茶学专业教程,翻阅其中关于茶叶内含物质的部分便可发现,茶叶众多的内含物质中,竟有三分之一以上会呈现酸味。如此茶汤味道之中自然应有酸味,这已然是被现代科学严格证明的确凿事实。

但是许多茶友对此一定会产生疑问,为何其在品饮茶品时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酸味?只要有活性的茶,或多或少都有酸味。但是在品饮茶品时,首先对我们的感官造成最强烈直接冲击的,往往是茶品的苦、涩、甜、香等更为明显的刺激,酸味在这些味道和感觉的掩盖之下往往会在被忽略。茶友不妨在下一次品饮茶品时,刻意的去捕捉茶汤之中的酸味,便可知此言非虚。

茶品中的酸,其实可细分为正面的酸与负面的酸。所有茶品,只要原料合格、制程正确、仓储得宜、冲泡得法,都可以表现出酸味。茶叶中正面的酸味可以看做是茶叶中活性物质在味道方面的呈现之一。

于普洱而言,新制生茶都略有微酸,一定年份的老生茶口感即以熟果酸为特色,味如梅子酸、水果酸,能化且可生津。渥堆熟茶是为仿制老生茶口感而创制的工艺。老生茶必具备酸、甜、苦、涩、香、滑,最优质熟茶亦须具备以上特点,其酸能化而转甜,韵达喉底而不锁,茶汤顺滑,此外还须低堆味。

而负面的酸,往往是因为制程或仓储的失败所致。比如茶品蒸压后若干燥不足即包装密封,便会造成酸馊味。熟茶若渥堆工艺失当也会使茶品带有酸馊味。负面的酸馊味品饮时会有酸而不化的感觉,同时会造成两颊紧锁等令人不悦的感觉。

上述制作失当的茶品,除了带有酸馊味。还会有汤色浑浊、刺激性降低等表现。这种负面酸味的背后意味着茶品的茶质受损。当其酸化开时,茶质受损便会更为明显。可惜许多饮茶者竟以此当做“转化快”的表现,实在令人莞尔。

不同的仓储环境,对于茶品的酸味呈现也会有不同影响。在干仓环境下存储的古树茶,品饮时会很明显的感受到其酸韵;而湿仓仓储的茶品往往酸味会较不明显——呈现酸味的物质在茶叶内含物质中往往都属于活性较高的部分,在高温高湿的极端仓储环境下会首先被消磨掉。而完全无酸的茶品只有在长时间存储在极端湿仓环境下,内质严重受损,甚至发生炭化的茶品中才会发现,此时的茶品已然失去了品饮价值。

对于其它茶类,工艺制程与仓储同样会影响茶的酸味。比如乌龙茶类若是经过高温焙火,也会使酸味消失。好茶的口感,理应具有在“酸、甜、苦、涩、香、甘、滑、重”方面均衡的表现。正确认识茶之“酸”,学会辨识区分正面或负面的酸味,是每一个爱茶之人理应掌握的入门功课。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学入门|普洱茶四大产区之普洱市


思茅地区于2004年4月撤地设市,正式更名为思茅市,2007更名普洱市,管辖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省内与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缅甸交界,东南江城县与老挝、越南交界,面积45385平方千米,人口200多万。

北纬22°02′~24°50′,为云南省面积最大地区。北部山势排列紧密,往南向东南、西南散开,呈扫帚状,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70米,最低海拔317米。主要河川澜沧江由北部临沧边境贯穿境内西南部。北回归线从中部景谷、墨江穿越,将全区大致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年平均温度15~20℃,年平均相对湿度77%~85%,年平均降雨量1100~2200毫米。在10个辖区县市中,每个县市均有生产茶叶,其中以普洱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滇绿、滇青均有大量生产。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无量两大山系的浩瀚林海,号称“绿海明珠“;经专家考察论证,在思茅市内7个县的29处密林中,有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景迈、芒景村千余年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以上等等属于云南普洱茶珍贵文化资产,均集中在普洱市。

——

【茶学入门】普洱茶制作工艺详解之揉捻


揉捻,是普洱茶鲜叶杀青之后的制作工序,藉由外力使茶叶表面与内部细胞组织破坏,组织液体附着于茶菁表面,利于冲泡时增加香气口感,以及让内含物质均匀释出。

普洱茶生产中的揉捻工序,可分为手工揉捻和机器揉捻两种。手工揉捻现多应用于小批量的古树茶生产;机器揉捻相较而言更为省力,生产效率高,多用于台地茶等大宗茶品的生产制作。

普洱茶揉捻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茶菁成条索状,并使茶叶表面裂而不破,易使茶叶内含物均匀而充分释出。揉捻不足的茶叶,条索成片、口感清淡;揉捻过度,茶品会无光泽、汤色混浊、苦涩度高,干燥储存后易有杂味。

茶叶鲜叶在刚刚结束杀青工序之后,叶片温度较高,同时茶叶不同位置(叶片中心与边缘)的水分分布不均,此时若立刻揉捻,会导致茶叶细胞壁破裂过度,产生汤色浑浊、口腔刺激性过高等缺点,在这种不当制程的影响下,即便原料是古树茶鲜叶,最终成品也会呈现台地茶的口感。因此茶叶在杀青工序之后进入揉捻工序之前,需经过摊晾,降低叶温,同时使叶片水分分布均匀。由此叶片的韧性提高,在恰当的揉捻工艺之下方能达到“裂而不破”的效果。

茶叶鲜叶杀青,即使工艺正确也会有少部分叶片受热过多,产生少量“焦片”。若没有相应工序去除这些焦片,它们便会在揉捻时被揉进茶叶的条索之中,造成茶品永远无法去除的烟焦味。为了避免烟焦味,一方面要提高茶叶的鲜叶杀青工序的水准,尽量减少焦片的产生;另一方面则需在揉捻前的摊晾和揉捻中都应有意识的筛去茶叶中的焦片。一切努力都以最终茶品呈现的相对完美为目标。

在有孔洞的簸箕上手工揉捻,在揉捻过程中筛去焦片。

因为揉捻工艺之故,若茶树种植过程中喷洒农药,附着在茶叶表面的农药残留与析出的茶叶组织液体混合,即使不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同样可以藉此存在于茶汤之中。经典普洱体系选择原料的底线是其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而不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达到某种标准,便是基于对于自身职业道德的坚持,以及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义务。

茶学入门|普洱茶制作工艺详解之揉捻


揉捻,是普洱茶鲜叶杀青之后的制作工序,藉由外力使茶叶表面与内部细胞组织破坏,组织液体附着于茶菁表面,利于冲泡时增加香气口感,以及让内含物质均匀释出。

普洱茶生产中的揉捻工序,可分为手工揉捻和机器揉捻两种。手工揉捻现多应用于小批量的古树茶生产;机器揉捻相较而言更为省力,生产效率高,多用于台地茶等大宗茶品的生产制作。

普洱茶揉捻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茶菁成条索状,并使茶叶表面裂而不破,易使茶叶内含物均匀而充分释出。揉捻不足的茶叶,条索成片、口感清淡;揉捻过度,茶品会无光泽、汤色混浊、苦涩度高,干燥储存后易有杂味。

茶叶鲜叶在刚刚结束杀青工序之后,叶片温度较高,同时茶叶不同位置(叶片中心与边缘)的水分分布不均,此时若立刻揉捻,会导致茶叶细胞壁破裂过度,产生汤色浑浊、口腔刺激性过高等缺点,在这种不当制程的影响下,即便原料是古树茶鲜叶,最终成品也会呈现台地茶的口感。因此茶叶在杀青工序之后进入揉捻工序之前,需经过摊晾,降低叶温,同时使叶片水分分布均匀。由此叶片的韧性提高,在恰当的揉捻工艺之下方能达到“裂而不破”的效果。

茶叶鲜叶杀青,即使工艺正确也会有少部分叶片受热过多,产生少量“焦片”。若没有相应工序去除这些焦片,它们便会在揉捻时被揉进茶叶的条索之中,造成茶品永远无法去除的烟焦味。为了避免烟焦味,一方面要提高茶叶的鲜叶杀青工序的水准,尽量减少焦片的产生;另一方面则需在揉捻前的摊晾和揉捻中都应有意识的筛去茶叶中的焦片。一切努力都以最终茶品呈现的相对完美为目标。

在有孔洞的簸箕上手工揉捻,在揉捻过程中筛去焦片。

因为揉捻工艺之故,若茶树种植过程中喷洒农药,附着在茶叶表面的农药残留与析出的茶叶组织液体混合,即使不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同样可以藉此存在于茶汤之中。经典普洱体系选择原料的底线是其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而不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达到某种标准,便是基于对于自身职业道德的坚持,以及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义务。

茶学入门|普洱茶四大产区之西双版纳


傣语“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块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傣族古称西双版纳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一块神奇、美好的理想乐土”。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北与普洱市相邻,南与缅甸交界,东与老挝交界,面积19700平方千米,人口80多万。西双版纳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1°10′~22°40′,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477米,澜沧江由北而南贯穿境内。年平均气温18~21℃,年平均相对湿度80%~82%,年平均降雨量1200~2400毫米。为云南省纬度最低、平均海拔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多,普洱茶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

西双版纳属亚热带气候,既无酷暑亦无严寒,日照充足,相对湿度大,雨量充沛,土质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勐海享有“大叶茶故乡”的美誉,也被尊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州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以及11个国营农场。其境内还有全世界唯一在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区,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为全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保护区成员。

以往,传统普洱茶最知名的产地,厂方以勐海茶厂、地区以六大茶山茶区最为人所称道,所在地区都在西双版纳辖区,凭借优良文化传承与优质气候地理环境,可说主宰数百年普洱茶主流市场。近年,因普洱茶市场再一次兴盛,过度采摘与不实茶品重创这传统品牌;若不再有适当的措施保护品牌与产地,西双版纳的数百年的优良茶质与品牌,或将成为历史名词。

茶学入门︱解密·普洱茶干燥


普洱茶在压制成紧压茶之后,需将茶品水分含量降低至9%~12%之间,以避免茶品发霉劣变。普洱茶干燥方式一般有低温干燥、日晒干燥、高温烘干三种方式。其中尤以低温干燥方式符合普洱茶长存久放之基本原则。

茶叶鲜叶经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后,含水量大大下降,最后经数小时的日晒干燥和风干制成晒青毛茶,茶质最多只会产生些微日光臭与油耗味,此为毛茶干燥不易产生劣变的原因,这与成品紧压茶的日晒干燥完全是不同状况。一般而言晒青毛茶只有反复日晒两三天以上才会出现严重的日光臭与油耗味。

毛茶经过蒸压后,茶叶温度再次提升,水分大大增加,同时茶叶受到了蒸压的压力作用,茶叶表面与组织再次受到破坏。这种状态的茶品进行直接曝晒干燥,会使得阳光中紫外线对茶叶中活性物质的破坏较毛茶干燥更为剧烈。因此直接曝晒干燥的茶品,都会带有所谓“太阳味”,即紫外线分解产生的有毒的酮类异化物等物质的“日光臭”。

即使已经干燥好的成品茶,再经过长时间日晒与过度氧化,同样会产生日光臭与油耗味,因此茶叶的存储中应注意避光和避免过度通风。

用高温干燥方式干燥茶品,既可提高干燥速度,又可藉此将茶品香气进一步提升。但此种干燥方式会破坏茶叶中生物酶的活性,因此并不适用于普洱茶。

普洱茶的几个基本条件为:云南生产、晒青毛茶、长存久放,越陈越醇厚等。其中长存久放和越陈越醇厚都需要茶叶中因低温制程而留存下来的生物酶的参与方可实现。经过高温干燥,或是蓄意高温烘焙的茶品,其本来含有的支持茶叶转化的因子损失殆尽。此类茶品只要没有炭化和其它安全问题,原则上还都可以饮用,但已然不能称之为普洱茶,因其已无后续转化、越陈越醇厚的可能。

低温干燥成品茶,主要方法有阴干、抽湿、低温烘干等。通过这些方式,既使茶品干燥,有避免了紫外线、高温、过度通风等对茶叶内质的损害,是符合普洱茶基本理念的干燥模式。

许多茶友一提到烘干便会联想到高温烘干/烘青,进而对这种干燥模式大加挞伐,以为只有日光曝晒干燥方才是正统。其实烘干的温度完全可由生产者操控,低温烘干温度完全可以控制到比日光曝晒还低,同时低温烘干又可避免紫外线与过度通风的问题,是非常适合用于普洱紧压茶的干燥的。

若紧压茶能够在有遮挡的晒棚中干燥,阳光通过棚顶相当一部分紫外线会被屏蔽,照射到茶品的多为可见光,以及可以带来热量的红外光。如此日晒干燥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干燥方式。——转自石昆牧老师相关茶学专著

茶学入门|普洱茶工艺详解之熟茶制作工艺


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普洱生散茶。20世纪70年代所发展的人工快速发酵工序,生散茶经洒水渥堆、加温加湿方式后,减少了茶多酚等活性刺激性内含物质,即为熟散茶。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饼。普洱熟茶口感较为滑顺、甜水。

传统熟茶制作方式,每次取用青毛茶10吨为一渥堆单位,最大适合量为50吨,潮水(洒水)量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最高可达65℃左右,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炭化。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茶叶霜白现象褪尽,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状况,正常状况约四至六周,现代改良技术则在八至十二周的时间。

传统渥堆熟茶较为市场所接收者,多数产自西双版纳州。其原因除了茶菁质量与技术外,版纳地区气候十分适合渥堆过程菌类生长繁殖。虽然许多勐海熟茶品茶菁来自临沧地区南部,但发酵制程仍以版纳勐海为主。而在发酵过程中,版纳地区渥堆味也较不刺鼻,没有酸腐味,这也与当地水质、技术及发酵时参与作用之菌种有关。

一般而言,渥堆技术以一次完成为原则,若发酵度不足、不完全,则易出现酸化之劣变;若因发酵不足,干燥后再进行二次洒水发酵,容易发生汤质薄、味淡带苦,叶底糜烂之现象。发酵过度,则有碳化现象,汤薄甜而无质,叶底黑硬。

新制熟茶有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当发酵度充足时,汤质浓稠,水甜而滑口,几乎不苦涩。发酵度较轻者,尚有回甘,香气明显,口感较重;若没有经过湿仓,陈化后容易口感转酸。发酵度较轻者汤色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红黑色为主。一般洒水渥堆工艺中发酵度较轻者叶底呈红棕色而柔韧,;发酵重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目前熟茶制作方式,除了上述传统潮水渥堆,喷雾式增湿、菌类发酵等等,也有不少厂房进行试验与实际生产,产品各有特色,也期待现代科技能提供传统产业新方向。——摘自石昆牧老师相关茶学专著。

学茶入门|普洱茶的仓储香气


坊间关于普洱茶香气的形成,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比如枣香是茶树与枣树间种,兰香是茶园中有兰花,樟香是茶园中有樟树(甚至是茶叶压饼后与樟木共同存放……个中种种,不一而足)。实际上,普洱茶的香气来自于茶叶自身的内含物质、工艺制程以及仓储转化的协同作用,绝非是靠着想当然的混种沾染。茶友在品饮普洱时会用自己记忆中最为类似的味道对茶汤香气进行勾勒,故而有了樟香、枣香、参香等对普洱香气的描述。

樟香:香港仓储茶品,青壮叶生茶在一定时间的高温高湿存储与退仓后,茶汤所产生的特有香气。若茶品年份较短入仓较轻则为清樟香,若年份较老仓储较轻称之为野樟香,若为三十年以上老茶入仓较轻则称之为淡樟香;樟香,与兰香、参香等可以说是香港仓储的特有仓味。

兰香:同樟香形成原因,坊间称稍有年份、入仓较重的生茶,茶品受温湿度影响较大,汤色相对较深、叶底颜色亦深,但还不至于黑硬。

参樟香:青壮叶熟茶置入高温湿仓环境,刚出仓时茶菁特有的类似樟香参香混合的香气。

参香:基本上为茶叶木质化香气,以陈年老熟茶居多。青壮叶茶品经过高度湿仓,或是轻中度湿仓经长时间退仓后,茶汤产生类似人参香气,尤其冷汤更为接近。单纯渥堆工艺,难以产生参香。

枣香:老叶或级外茶经过轻度渥堆、轻度湿仓处理后,在没有入仓或很轻的仓储下茶汤差生的类似红枣干的香气,尤其在某些特殊茶区容易出现。

龙眼味(桂圆味):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青壮叶轻发酵渥堆茶品,如早期7562、7563、8592、凤凰熟沱、临沧熟沱等,在没有入仓的情况下,茶菁味道类似龙眼干的味道。近年来渥堆熟茶发酵度较高,整体制作工艺也有所改变,桂圆味已经少见。

荷香:特级或细嫩芽熟散茶经过轻发酵渥堆、轻度湿仓处理,退仓干燥后,茶菁所产生类似干燥荷叶香气。近年因工艺改变,也较少见熟茶荷香。(摘自石昆牧老师相关茶学专著)

学茶入门必知普洱茶的干燥


普洱茶在压制成紧压茶之后,需将茶品水分含量降低至9%~12%之间,以避免茶品发霉劣变。普洱茶干燥方式一般有低温干燥、日晒干燥、高温烘干三种方式。其中尤以低温干燥方式符合普洱茶长存久放之基本原则。

日晒干燥

茶叶鲜叶经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后,含水量大大下降,最后经数小时的日晒干燥和风干制成晒青毛茶,茶质最多只会产生些微日光臭与油耗味,此为毛茶干燥不易产生劣变的原因,这与成品紧压茶的日晒干燥完全是不同状况。一般而言晒青毛茶只有反复日晒两三天以上才会出现严重的日光臭与油耗味。

毛茶经过蒸压后,茶叶温度再次提升,水分大大增加,同时茶叶受到了蒸压的压力作用,茶叶表面与组织再次受到破坏。这种状态的茶品进行直接曝晒干燥,会使得阳光中紫外线对茶叶中活性物质的破坏较毛茶干燥更为剧烈。因此直接曝晒干燥的茶品,都会带有所谓“太阳味”,即紫外线分解产生的有毒的酮类异化物等物质的“日光臭”。

即使已经干燥好的成品茶,再经过长时间日晒与过度氧化,同样会产生日光臭与油耗味,因此茶叶的存储中应注意避光和避免过度通风。

高温干燥

用高温干燥方式干燥茶品,既可提高干燥速度,又可藉此将茶品香气进一步提升。但此种干燥方式会破坏茶叶中生物酶的活性,因此并不适用于普洱茶。

普洱茶的几个基本条件为:云南生产、晒青毛茶、长存久放,越陈越醇厚等。其中长存久放和越陈越醇厚都需要茶叶中因低温制程而留存下来的生物酶的参与方可实现。经过高温干燥,或是蓄意高温烘焙的茶品,其本来含有的支持茶叶转化的因子损失殆尽。此类茶品只要没有炭化和其它安全问题,原则上还都可以饮用,但依然不能称之为普洱茶,因其已无后续转化、越陈越醇厚的可能。

低温干燥

低温干燥成品茶,主要方法有阴干、抽湿、低温烘干等。通过这些方式,既使茶品干燥,有避免了紫外线、高温、过度通风等对茶叶内质的损害,是符合普洱茶基本理念的干燥模式。

许多茶友一提到烘干便会联想到高温烘干/烘青,进而对这种干燥模式大加挞伐,以为只有日光曝晒干燥方才是正统。其实烘干的温度完全可由生产者操控,低温烘干温度完全可以控制到比日光曝晒还低,同时低温烘干又可避免紫外线与过度通风的问题,是非常适合用于普洱紧压茶的干燥的。

若紧压茶能够在有遮挡的晒棚中干燥,阳光通过棚顶相当一部分紫外线会被屏蔽,照射到茶品的多为可见光,以及可以带来热量的红外光。如此日晒干燥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干燥方式。

茶学入门|不可不知的普洱茶“真正”传统工艺


如同其它茶品一样,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一直处于演变之中。随着时代的演进,从原料、拼配、制作、规格、包装材质与方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许多消费者明确希望保留“传统”,问题是,何谓“传统”?是号级古董茶传统?还是印级茶传统?亦或是早期七子饼传统?如果这样问茶友或茶商,很少人会给出明确的回答。由此可知,许多所谓茶人时常会掉入自己的观念陷阱,落入窠臼。

将茶叶由树上采摘下来,未经杀青、揉捻,直接日晒而成生晒散茶,这可以说是云南最早、最传统、最简单的茶叶制程,至今仍有云南少数民族如此品饮。这种制程工艺,可谓是茶叶加工工艺的历史孑遗,其工艺类型十分接近现今的白茶。在此基础上,云南地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又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演进。1953年~195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调查傣族制作生产茶品的传统工艺,大致区分出三种形态:

(一)杀青→揉捻→晒干

此即晒青毛茶,与一般认知的少数民族传统制法相同。将鲜叶放入热锅内手炒杀青,至颜色转深绿色时倒在竹席上以手揉条状,再摊均晒干。

(二)杀青→揉捻→后发酵→晒干

这里的后发酵,是指将杀青揉捻好的茶叶在干燥前,先装入竹篓中进行后发酵,将茶叶转成红褐色,隔日才将茶叶日晒干燥。过程类似渥堆,但并无洒水增湿之步骤。此类做法成品为黑褐色,有些类似红茶,与晒青毛茶的香气、口感大有不同。

(三)杀青→初揉→后发酵→晒干→复揉→晒干

此制法在杀青后,第一次将80%以上茶菁揉成条后,即装入竹篓进行后发酵,隔日再摊均在竹席上,晒至半干时,再将未完全揉成条状的偏老叶部分再揉一次,而后再晒干即成。

这里所谓“传统”,是指1970年代以前全手工制程,包含现代少数民族保留之传统做法,手工采摘、铁锅手工杀青、手工揉茶、毛茶日晒干燥、土灶蒸压、成品阴干或日晒干燥。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与我国其它茶区相比是相对原始而粗糙的,日晒干燥对于云南地区茶农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约成本简化工艺。彼时既无对于制茶工艺的精细研究,也没有对于茶品存放预期的要求。实际上一直到近代之前,普洱茶追求的从来都是其鲜饮价值而非陈化后的转化效果。

当我们追求传统时,首先要明晰何谓“传统”?这里的传统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向,而并非是源自简单的臆想,亦或是仅仅将“原始”、“粗放”当做传统的必然面目。毕竟,工艺仅仅是过程,对于饮者而言,茶品的品质才是最终的关键。

茶学入门|茶品紧压与转化


由于紧压过程的加温加湿加压给茶品带来的影响,紧压茶在最开始的两年内其转化速度会快过散茶(基于同样原料制程的前提之下)。而三五年之后,当紧压茶品由于紧压带来的增速条件释放殆尽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不过紧压茶毕竟经过了一个散茶所未曾经历的加温加湿加压的过程,其与散茶的转化方向会有所区隔。比如散茶茶质在存储过程中的损失会大于紧压茶,散茶的香气就会较同样原料同等年份的紧压茶逊色。

对于紧压茶而言,砖饼沱等不同形式本身并不会給茶品的转化带来明显的不同。只是在过去制作沱茶大多选取级数较高、较为细嫩的原料,而砖茶则大多由偏粗老的原料制作,最后茶品转化的不同往往来自于原料(毛茶)而非紧压形制。

紧压茶的单位重量也会影响转化的效果。紧压茶的单位重量越大,其中心距离表面的距离就越远,这样一来茶品压制完成后就会越难干燥,同时内部的茶叶由于难以接触氧气会有转化不足的问题。因此过大的紧压单位重量(超过500g)是不利于茶品的后期转化的。

紧压茶的紧压程度对于茶品的转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铁饼和泡饼,就会因其紧压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的转化方向。一般而言,紧压度越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紧压过度时,又容易出现茶心焦心现象)。若是紧压度较低茶品相对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表现上会相对不明显。

普洱茶入门:醒茶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个泡茶的过程。先注沸水入空壶,称为“温壶”,是为了控制好壶温,不致于再注水时被壶吸收而降低热量。过1分钟左右,将壶盖打开放在“盖置”上,提壶注水入杯以“温杯”。

泡茶前,将茶叶用适度热水快速浸泡一下,俗称“洗茶”、“醒茶”。一方面可提高茶叶的温度,使泡茶的水温更接近实际所需要的温度。另一方面可利用茶温升高后,欣赏茶叶的香气察觉茶叶品质的优劣。

醒茶多用于老茶或熟茶上,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达到散发异味,快速醇化的目的,犹如唤醒睡梦中的人,使其精神焕发,思维清晰。从操作形式上来说,醒茶分为自然醒茶和加温醒茶,从时间上分,则有长时间醒茶和短暂醒茶的区别。

自然醒茶是最常用的醒茶方式,将一片老茶或熟茶拆解成2-3克大小的小片,用原来的包装棉纸包好,装入准备好无异味的牛皮纸盒中,放置于阴凉干燥而又无异味的地方即可。醒茶时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利的环境会将醒茶中的普洱茶迅速摧毁,这点尤其要注意。这种醒茶方式的时间,短则十天半月,长则可达半年,具体以达到散发异味,快速醇化的目的为准,过长的醒茶时间,也会导致氧化过度,茶香散失。

加温醒茶也经常会被使用于泡茶当中,所谓的“洗茶”严格来讲就是一种醒茶的做法。另外的加温醒茶方式还有通过提高紫砂壶的温度达到醒茶的目的。

醒茶的做法不一,只要能达到目的,均可接受,但常见有茶友在泡新散茶时,也洗茶二遍,却是不知为何?要加温提香,新散茶洗茶一遍已经足够,多洗一遍对品茶而言实在无益有弊呢!

普洱茶入门:解读普洱茶名称


普洱茶的名称有一定规律可循,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普洱茶名称。

一、以地名为商品名

这个在普洱茶的冠名上尤为多见,不管大厂,小厂,作坊都会采用,如大益的易武正山,下关的布朗老树沱茶,勐库的冰岛,陈升的老班章,这个起名方法,简单直接,能直观的告诉消费者,这个茶的产地信息。而在某些情况下,普洱茶的产地是消费者所最关注的。当然,对于新入茶友而言,却需要好好的背背云南几个产区的名字。

二、使用唛号命名茶品

使用唛号,应该追溯到中茶公司年代,为分清当时下属四大工厂生产的茶品,中茶公司制定了茶品命名的规则,由此也产生了唛号这个说法。由于在使用唛号命名的茶品中,有极大部分获得了很高声誉,故此,即使四大工厂在自主经营后,也一直坚持使用传统唛号。

三、纯商品化命名

这个命名方式,是所有商品最普遍的,同样也适用于普洱。起名的时候,想必厂家也是用了心的,总归和产品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以这种方式命名,是需要具备很强的品牌号召力的。

当然,在日常的品茶中,喝茶者(消费者)也经常会使用一种非常具有清晰明确指向的约定俗成的茶品称谓,这种不是由厂家或经销商确定的,却获得他们肯定的称呼,最后,成为了该茶最权威的官方名称,这也许是普洱茶名称最有趣之处罢。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茶学入门|众说纷纭,普洱茶之酸》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茶学入门|众说纷纭,普洱茶之酸》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