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品鉴:厚与浓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浓普洱茶 普洱茶浓 普洱茶浓吗

【www.cy316.com - 浓普洱茶】

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容易被混淆,其实茶的厚与浓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小编我作为一个小白刚刚接触茶叶时就是浓与厚傻傻分不清的,今天小编就和诸位老茶友或者新小白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文词不佳之处还请诸位指出。

茶厚的定义: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

茶浓的定义: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

下面小编以化学的角度对于茶的浓与厚解析和狭义定义:

茶厚:茶水中茶成分不一定高,但味道种类一定多

茶浓:茶水中茶成分的浓度高,但味道单一

某茶若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就如我们喝糖水,原本加一勺糖不够甜,所以加两勺糖,水只是甜味增加,但我们不可能因为多加了一勺糖,就喝出食盐的咸味,茶也是如此的。

茶叶制成之后,我们饮茶时,茶的浓度我们是可以掌控的,但茶的厚度却是极难改变甚至不能改变的,厚度是茶天赋的品质属性。

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滋味单一,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

cy316.cOm扩展阅读

浅析普洱茶的“浓”“厚”“淡”“薄”


冲泡茶怎么最适合呢?

就是茶水刚达到交融,而又恰好不现水味。

如果我们能保持每泡析出一致,浓淡一样,那么这道茶可冲最多泡,或说最耐泡。照这种方法冲泡内含物质丰富的茶,会得出每泡滋味不同的茶,给人多层次的享受。

茶的内含物越丰富,层次感越明显、越多。主要原因是茶的内含物在不同泡数,有不同的析出,各物质析出的比例也不同。

普洱茶在六泡左右时会现茶峰(高峰),此时,叶面打开舒展,析出最好,茶汤饱满厚润,茶力浑厚澎湃,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一道层次丰富的茶,给人一层一层不同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要得一道层次丰富的茶有两个条件:

一是茶内质丰富,二是冲泡技术。

普洱茶的“浓”:

茶味的浓是指茶一入口,便飞快占领口腔各个部位,使之全部充满此种茶的味道,再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无味了。

厚:水性厚和茶汤浓并不相同。

厚与普洱茶质地有关,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分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或越稠。

浓是冲泡技术上的影响。同样一泡茶,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茶汤就越浓,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

相反的如浸泡时间很短,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与水性厚薄无关。往往厚、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其意义就是指水性有很厚之感。

厚的茶汤水性,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带给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

而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容易被混淆。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茶。

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理解厚与浓,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

薄,指单薄,寡,单一;淡,指不浓,清淡。茶淡,其实是茶不够滋味,不够厚。

薄和淡是两回事:

薄是天赋的,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薄的茶,可以冲泡得很浓;也可以冲泡得很淡。

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

好的茶叶必须用好鲜叶制作而成,茶底对鲜叶有基本还原,对颜色也有相应的还原,相对而言看茶底是比较容易辨别。

好的鲜叶,养份充足,内含物丰富,叶面肥厚,持嫩性高,生长期长;相应的茶底,也会肥厚,富有弹性和光泽。

不好的鲜叶,正好相反,叶面单薄,纤维质高;相应的茶底,就会单薄,生硬,暗哑。

好茶标志:浓不刺激,淡却稠厚


◆◆◆

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人员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面对一些新手经常说:“这个茶这么淡,凭什么值这么多钱?”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

首先我们要了解两个概念,叫做茶汤的“饱满度”和“浓淡度”。

1、饱满度

所谓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进入嘴里,一种浓稠淡薄的感受。

茶汤“饱满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胶物质等的含量。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质是否丰富的问题,为什么古树茶滋味比较饱满,就是因为古树茶内质丰富。

普洱茶生长的地区一般海拔比较高,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这些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积累,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这些茶山常年云雾弥漫,阳光在云雾的漫反射作用下形成利于植物吸收利用的青蓝光,使得茶叶合成更多的生物碱和酚性物质。

这也是茶叶味酽劲厚的原因之一。

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空气中的氮很容易离子化,侵入土壤之中,给茶树的生长积累创造了丰富的营养条件。

而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会加快茶树的自身营养物质的体内循环,促进生长,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储存。

2、浓淡度

理解了“饱满度”,再来说“浓跟淡”,浓跟淡一般跟冲泡时间,投茶量多少等有关系。

我们常说的淡和浓,是味觉上面的感觉,并非是茶汤的饱满度,一般来说越好的茶叶,滋昧越是浓厚韵足,而舌面的刺激感就越淡。

古树茶生长于树林内,周围有高大树木遮阴,形成散射光线。

而茶树是耐阴植物,在遮阴条件下,茶树叶片折卷可减轻或无折卷,枝条向外张开成水平状,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有光泽,叶中芳香物质增加,粗纤维含量减少,嫩度持久,多酚类化合物无过多过少的缺点,鲜叶内各种成份丰富而协调,使茶叶汤味醇厚,减低苦涩,芳香可口,刺激感也就小了。

简单地说,劣质的茶,苦涩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觉浓了。

好的茶,苦涩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觉就淡了。

从茶叶的内含物质来讲,最主要影响味觉的有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其他芳香物质等。

就春茶和秋茶、嫩芽和叶来说:茶氨酸含量:春>秋,芽>叶;茶多酚含量:春<秋,芽<叶;咖啡碱含量:春

叶;这也是为什么好的普洱茶原料一般多用春茶的原因。

春茶茶树营养物质丰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且外形条索紧结重实。

加之在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茶树又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

所以,越好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鲜爽度越高,苦涩度越低,顺滑度高了,就会觉得淡了。

劣质的茶则相反,苦涩度高,对味蕾的刺激性大,就会觉得浓了。

越好的茶,其内含物质丰富但浸出速度缓慢,这也是为什么高端茶前几泡味道不刺激,但却耐冲泡的原因。

同时,越是好茶的,越是香高、顺滑,韵味度、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

3、为什么要把劣质的茶做得浓

劣质的茶一般意味着采摘时间晚、海拔较低、树龄较新、生长环境较为一般、内含物质含量低。

其品种香气不明显,纯度不够,苦涩感较为明显,为了消除这一类负面的感知,制作过程中就会想方设法让它的苦涩味降低、让它的杂味多一点,所以喝起来就会浓一点。

好的茶,要最大限度保留它本身最吸引人的饱满度、鲜爽度、品种香气特点,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会尽量的保存其原味,一开始喝起来冲击力没那么强。

所以越是好的茶,滋味越平顺,但香气越清幽持久,口感醇厚爽滑,且越是耐泡,这就是茶越浓茶品质越差的原因。

普洱茶的厚与薄


普洱茶的口感比较丰富,比其他茶系的口感丰富得多。所以有很多独特的借鉴的说法。比如厚薄这种形容形状的形容词,来形容口感。一般刚入门的茶友,很难理解。何为厚薄?且听醉哥慢慢讲。

广义的所谓口感,其实就是指茶汤对人的触觉、味觉、嗅觉的刺激。刺激性有强有弱。如果强烈的刺激性,老茶友会称为厚。包括醇厚、汤厚、黏稠等等讲法。对应的刺激性低,称为薄。进而还有水味、水气等等讲法。概取自“平淡如水”的意思。

由于普洱茶的刺激性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包括对口腔不同部位的刺激,刺激程度的大小,刺激的相互转换等等。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对口腔部位的刺激不同。刺激程度也跟生产的时间(春、秋等季节)、生产工艺(炒青、晒青、低温、高温等等)、树形树龄(灌木、乔木)、茶树品种(大叶、中叶、小叶)、茶树属种(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等等)、存储时间(民间有越陈越香一说,实践证实,普洱茶的存储时间长短、存储环境差异导致刺激有区别),还会跟茶叶的冲泡手法不同而又不同。所以要分析清楚这个原因,非常的不容易。牵涉非常多的因素。

品鉴普洱茶,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影响口感的因素又非常复杂。简单的厚薄两字,高度概况了复杂的口感的刺激性。入门的茶友可能开始对此容易迷惑。但如果能够抓住重点,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回到本质上,其实就是刺激性,使人产生这个茶的厚薄的感受。那么,厚薄对实际品饮有何指导意义呢?

厚薄对实际品饮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厚薄对普洱茶的发酵转化有量化的意义。厚的茶含的物质丰富,发酵后期的转变明显。

2,厚的茶耐冲泡,而且多次冲泡茶汤的品质下降不明显

3,厚的茶对人体刺激性大,长期饮用身体将产生适应性,必须用同等甚至更大的刺激才能获得满足感

4,刺激的持续性和多样性,对人产生一定的应激性,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享受。厚的茶刺激性大相对更容易满足广泛的

再次提醒一句。部分厚的茶,刺激性可能比较隐蔽,不会明显。比如冰岛,刚开始接触会觉得比较柔和,刺激性不大,但其实茶气之充足,与下关、班章茶不遑多让。只是其刺激性较隐蔽,容易被人忽略。导致很多人忽略了。但实际其刺激性不亚于班章。冰岛为后,果不其然。

普洱茶品鉴六字诀:净、香、润、厚、甘、甜


当普洱茶爱好者拿到一款普洱茶制品,如何判定这款的品质,或者如何辨别茶叶品质的优劣?

向大家推荐一个品鉴普洱茶可对比验证的参照指标体系,具体而言,普洱生茶的品鉴,可以从“净、香、润、厚、甘、甜”六字诀入手。

1.净:味正不杂,至纯至净

茶为饮品,净度是首要指标,是其他指标的基础。但净度对于市场上大多数普洱茶而言,却是一个不易达到的高标准。

受生长区域和制作要求的制约,优质古树茶目前还必须依托一家一户的茶农家庭制作。若无严格监管,缺乏科学标准,制茶过程随意,则会导致烟味(未采用阳光干燥,而用柴火烘干;或晒好的原料存放在柴火旁,吸附烟味),糊味(炒制过程火温过高或时间过长),馊味(杀青揉捻后没有及时干燥)等杂味。

2.香:山野幽香,清蕴悠远

普洱茶的香气以净度为基础,净度纯,香气正,没有杂味干扰。工艺严谨、制作精良的古树茶,具有淡淡的山野幽香(不会像绿茶香气那样奔涌浩荡、明显外扬)。香气纯正是判断普洱茶制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普洱茶的干茶香、茶汤香、挂杯香,均为含蓄内敛,嗅之,不事张扬;饮之,丝丝缕缕,沉稳遍布口腔,留香持久。

不同山头的古树茶又各有特点,如景迈、昔归、冰岛等区域香气相对高扬浓郁,陈化后会出现更迷人、独特的香味。

3.润:细腻润滑,不粗不涩

优质的古树茶入口细腻润滑,不粗,不涩,不干喉!如无此特点,或者是工艺出了问题,或者是原料自身局限。总体而言,优质的古树纯料普洱茶,最为突出特点是品饮的润滑感。

4.厚:气韵饱满,物质丰富

普洱古树生茶的厚度主要表现为气韵感(易武茶区弯弓为主要代表)和物质感(布朗山区域老班章为主要代表)。

气韵感是指茶气饱满,充盈整个口腔的感觉,很多老茶友都深有体会。苦涩不显,不苦而甜,萦绕丰沛,体感明显。

物质感是指从入口开始,舌面所感受到的强烈变化,起头的苦涩味瞬间转化为回甘生津,层次丰富,物质厚实。

5.甘:回甘生津,舌底鸣泉

回甘是普洱茶品饮中最重要的愉悦感之一,是一个由苦转甘的过程。新的古树纯料生茶,入口丝丝清凉的苦味,瞬间转化成满腔甘甜,两颊生津不断,有舌底鸣泉之感。

苦味是普洱茶的重要滋味,回甘则是苦味退去,转为甘甜的愉悦感,这是一个由苦到甘的整体过程。其苦的程度,苦转甘的速度,甘的强度,综合体现回甘的质量,是鉴别古树茶优劣的重要指标。

低劣的茶品只有单纯的苦,苦而不化、不退,持久滞留于口腔,无法产生回甘。

6.甜:收尾必甜,如蔗似蜜

优质的纯料古树新茶,经久耐泡,滋味稳中有变,循序渐进(茶味不会陡然寡淡,全然水味),最后出现的味道一定是丝丝清甜,或如甘蔗,或似蜂蜜,让人流连忘返。

泡至最后可再煮饮,小银壶、紫砂壶、陶壶均可,更是苦中带甜,薯香甘冽,回味无穷!

生茶品“韵”、熟茶品“厚”,普洱茶品鉴


金属质感分割线

对于茶的品鉴,每个茶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但从客观来看,好茶都是有通性的。

就像普洱茶,在口感、体感各方面不论表现如何,始终有一个“原则一般”的维度,永远适宜用来评判一款茶,那就是:生茶的“韵”,熟茶的“厚”。

生茶的“韵”

生普茶味的综合表现

对于生普来说“韵”是“质、形、色、香、味,气”的综合表现,是普洱茶品鉴中包容各个层面的综合感受。

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韵,也常用来形容有经历和内涵的人。就像一首好歌,哪怕音准再准,没有体会,也是有声无韵。

生普一山一味,但综合品质来看,就讲一个“韵”字。对于生普,韵代表了两个时间:树龄和存放年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但“韵”是圆融的、综合的、守恒的,任何阶段都会展现。

新茶时期,韵的表现是外现的。香、甜、苦涩、回甘等等,树龄不同、茶种不同、韵也不同。西半山的冰岛阴柔甜美,东半山的藤条则阳刚霸气,香气滋味大不相同,但一定很有茶韵。

中期或陈茶,则是陈化的“底韵”。此时的生茶,香而不扬,甜而不弱,各个维度彼此协调映衬,就像一个石头磨去最尖锐的棱角,整体变得更圆润,但内在却依然有力,这是茶先天选材之“底蕴”。

熟茶的“厚”

厚,熟茶的品质基础

熟茶的品质,“厚”是基础。虽然熟茶在“香、甜、醇、滑”等方面,好的熟茶有着更优异的表现,但是“厚”度却是熟茶品质的基础,茶汤越厚,才会产生饱满、醇润的感觉、甜滑,也才更有意义。

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粘稠而有压舌感,通过喉部很醇润、通畅,香滑自然,给品饮者很舒适的感觉,这样的熟茶就很厚。

熟普的水浸出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水浸出物越多,茶品味越厚重、浓稠。

相反,喝起来“薄”的熟茶,香韵自然不会太优异,口感哪怕顺滑,也会略显淡薄。

造成熟茶厚的原因,是选材。但如果工艺上发酵度比较高,茶汤析出快,也会造成“厚”的假象,这样的汤是浓而非厚,这样的茶,内质透支,失去了转化的潜力和收藏价值。

品茶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韵”、“厚”两个字只能作概括品鉴,而细节还需拆分细品。作为有生命力的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经年累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喜的结果,平日里藏茶的过程当中也应多品,方能领略茶中真味。

普洱有三“厚”!


“厚”往往被用来形容普洱茶汤的质感。也有茶友可能会立马联想到的是一种口感体验。其实,普洱茶的“厚”,大有内容。

视觉之厚

有些茶汤,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厚”度。在一杯熟茶中,茶汤表面的一层金圈,像是覆着一层油状,分茶的时候,茶汤也带有充满弹性的翻滚,这些美妙的观感,可以说是普洱茶“视觉之厚”。

味觉之厚

“厚”,还是要喝到才算。邓时海先生曾对普洱茶的“厚”有过这样的解释:“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劲之前,有厚、薄、利的分别。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觉,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之感。”

“厚”是指普洱茶质地(内含物)的关系,茶叶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浑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给口腔带来的满足感,厚重感越强,尤其是中期茶、老茶的厚度表现就更为明显。

优质生普也会有相对更“厚”的质感。“厚”不等于“浓”。茶汤“厚”的质感更趋向于米汤的“糯”感和胶质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茶汤的厚度并不等同于茶汤的浓度,不会因投茶量或者闷泡时间增加而增加,“厚”度是茶叶自身品质的体现,是后期无法改变的。

除了品质之厚,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普洱茶还伴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饮品之上,普洱茶贯穿在社会人文中也有着浓厚的茶文化。乾隆题诗“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鲁迅、余秋雨等文人收藏、品评普洱,无不关乎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厚”,更体现在千百年来的种植文化、品饮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茶艺、茶礼、茶道等文化。而当下,普洱茶更成为了现代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交往中,象征健康、生活品位的符号。

浅议普洱茶茶汤的厚与薄


厚,是普洱茶在口腔中茶滋味的饱满感。普洱茶的厚度与它质地相关,茶汤在一定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分较多的,在口感上比较温厚稠密,这种稠密感即是老茶客们所说的“厚”,茶味饱满的茶汤入口后有一种坦荡舒张的气势,醇厚而实在。与“厚”相反的是“薄”,喝到口腔里,水质感受轻且萧条。

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容易被人忽悠,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理解厚与浓,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薄,指单薄,寡,单一;淡,指不浓,清淡。

薄与淡在实际上不易分清,尤其是对茶认识不是很深的人,容易混淆。茶,可能会更多人喜欢清淡,清雅,很多茶友亦常说清心饮茶。俗话也有,一杯清淡的茶。清淡的茶,的确可令人更常饮,多饮,或更健康。

试想,浓烈的茶,可以喝很多吗?又有谁可以长期受用呢?清淡的茶,不失其滋味丰富,才可口,人们才会喜欢喝它;相反,如果清淡的茶,味道单一,寡口,茶人是不会喜欢喝的。

薄和淡是两回事,薄是天赋的,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薄的茶,可以冲泡得很浓;也可以冲泡得很淡。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茶底,或称叶底,指干茶叶充分冲泡开后的茶叶。由鲜叶制成的干毛茶,颜色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很难从干毛茶辨别出茶叶的好坏。

普洱茶的厚


普洱茶的厚是在评鉴一款茶时经常用的术语,也是老茶客忽悠新茶客的利器。茶气啦,厚啦,滑啦,喉韵啦,这些词是老茶客必备,如果再加点舌底鸣泉,无味之味,更加令人莫测高深了。然则,诸位请告诉我什么是厚?

我来问几个问题:

第一,班章厚不厚?

第二,易武厚不厚?

从厚到薄,从薄到厚。厚等于稠?如果厚等于稠,那么,加大投茶量,提升浓度,就能体会到稠?应该说:厚从两个方面描述,第一是感觉到稠,这个有浓度方面的含义;第二是茶汤对口腔的刺激,让口腔或者喉部感觉到饱满。

薄的典范,即正常泡法下,让人无法感觉到厚。这个并非加大投茶量,增加浓度就能给你带来饱满的感觉。厚是自然的反应,并非要茶汤浓度很高,也并非一定要苦涩,茶汤一入口,让你整个口腔都充满了茶的味道,这就是厚。

咀嚼茶汤,让你感觉到茶汤有一定的浓度,稠,这也是厚的一个方面。在泡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茶汤从厚变薄的过程,然后水味出,一泡茶中止。而陈化过程中,我们也经常有发现,口感薄的新茶经过陈化,口感变成了醇厚,而新茶厚的,经过存放,变成了薄。当然,这就是杯具了。

普洱茶品鉴六字诀:净、香、润、厚、甘、甜,带你体验普洱的魅力


普洱茶怎么品鉴?当普洱茶爱好者拿到一款普洱茶制品,如何判定这款的品质,或者如何辨别茶叶品质的优劣?

向大家推荐一个品鉴普洱茶可对比验证的参照指标体系,具体而言,普洱生茶的品鉴,可以从“净、香、润、厚、甘、甜”六字诀入手。具体如下:

①净:味正不杂,至纯至净

茶为饮品,净度是首要指标,是其他指标的基础。但净度对于市场上大多数普洱茶而言,却是一个不易达到的高标准。

受生长区域和制作要求的制约,优质古树茶目前还必须依托一家一户的茶农家庭制作。若无严格监管,缺乏科学标准,制茶过程随意,则会导致烟味(未采用阳光干燥,而用柴火烘干;

或晒好的原料存放在柴火旁,吸附烟味),糊味(炒制过程火温过高或时间过长),馊味(杀青揉捻后没有及时干燥)等杂味。

②香:山野幽香,清蕴悠远

普洱茶的香气以净度为基础,净度纯,香气正,没有杂味干扰。工艺严谨、制作精良的古树茶,具有淡淡的山野幽香(不会像绿茶香气那样奔涌浩荡、明显外扬)。香气纯正是判断普洱茶制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普洱茶的干茶香、茶汤香、挂杯香,均为含蓄内敛,嗅之,不事张扬;饮之,丝丝缕缕,沉稳遍布口腔,留香持久。

不同山头的古树茶又各有特点,如景迈、昔归、冰岛等区域香气相对高扬浓郁,陈化后会出现更迷人、独特的香味。

③润:细腻润滑,不粗不涩

优质的古树茶入口细腻润滑,不粗,不涩,不干喉!如无此特点,或者是工艺出了问题,或者是原料自身局限。总体而言,优质的古树纯料普洱茶,最为突出特点是品饮的润滑感。

④厚:气韵饱满,物质丰富

普洱古树生茶的厚度主要表现为气韵感(易武茶区弯弓为主要代表)和物质感(布朗山区域老班章为主要代表)。

气韵感是指茶气饱满,充盈整个口腔的感觉,很多老茶友都深有体会。苦涩不显,不苦而甜,萦绕丰沛,体感明显。

物质感是指从入口开始,舌面所感受到的强烈变化,起头的苦涩味瞬间转化为回甘生津,层次丰富,物质厚实。

⑤甘:回甘生津,舌底鸣泉

回甘是普洱茶品饮中最重要的愉悦感之一,是一个由苦转甘的过程。新的古树纯料生茶,入口丝丝清凉的苦味,瞬间转化成满腔甘甜,两颊生津不断,有舌底鸣泉之感。

苦味是普洱茶的重要滋味,回甘则是苦味退去,转为甘甜的愉悦感,这是一个由苦到甘的整体过程。其苦的程度,苦转甘的速度,甘的强度,综合体现回甘的质量,是鉴别古树茶优劣的重要指标。

低劣的茶品只有单纯的苦,苦而不化、不退,持久滞留于口腔,无法产生回甘。

⑥甜:收尾必甜,如蔗似蜜

优质的纯料古树新茶,经久耐泡,滋味稳中有变,循序渐进(茶味不会陡然寡淡,全然水味),最后出现的味道一定是丝丝清甜,或如甘蔗,或似蜂蜜,让人流连忘返。

泡至最后可再煮饮,小银壶、紫砂壶、陶壶均可,更是苦中带甜,薯香甘冽,回味无穷!

生茶品“韵”、熟茶品“厚”,说说普洱茶品鉴的综合维度


对于茶的品鉴,每个茶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但从客观来看,好茶都是有通性的。

就像普洱茶,在口感、体感各方面不论表现如何,始终有一个“原则一般”的维度,永远适宜用来评判一款茶,那就是:生茶的“韵”,熟茶的“厚”。

生茶的“韵”

生普茶味的综合表现

对于生普来说“韵”是“质、形、色、香、味,气”的综合表现,是普洱茶品鉴中包容各个层面的综合感受。

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韵,也常用来形容有经历和内涵的人。就像一首好歌,哪怕音准再准,没有体会,也是有声无韵。

生普一山一味,但综合品质来看,就讲一个“韵”字。对于生普,韵代表了两个时间:树龄和存放年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但“韵”是圆融的、综合的、守恒的,任何阶段都会展现。

新茶时期,韵的表现是外现的。香、甜、苦涩、回甘等等,树龄不同、茶种不同、韵也不同。西半山的冰岛阴柔甜美,东半山的藤条则阳刚霸气,香气滋味大不相同,但一定很有茶韵。

中期或陈茶,则是陈化的“底韵”。此时的生茶,香而不扬,甜而不弱,各个维度彼此协调映衬,就像一个石头磨去最尖锐的棱角,整体变得更圆润,但内在却依然有力,这是茶先天选材之“底蕴”。

熟茶的“厚”

厚,熟茶的品质基础

熟茶的品质,“厚”是基础。虽然熟茶在“香、甜、醇、滑”等方面,好的熟茶有着更优异的表现,但是“厚”度却是熟茶品质的基础,茶汤越厚,才会产生饱满、醇润的感觉、甜滑,也才更有意义。

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粘稠而有压舌感,通过喉部很醇润、通畅,香滑自然,给品饮者很舒适的感觉,这样的熟茶就很厚。

熟普的水浸出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水浸出物越多,茶品味越厚重、浓稠。

相反,喝起来“薄”的熟茶,香韵自然不会太优异,口感哪怕顺滑,也会略显淡薄。

造成熟茶厚的原因,是选材。但如果工艺上发酵度比较高,茶汤析出快,也会造成“厚”的假象,这样的汤是浓而非厚,这样的茶,内质透支,失去了转化的潜力和收藏价值。

品茶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韵”、“厚”两个字只能作概括品鉴,而细节还需拆分细品。作为有生命力的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经年累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喜的结果,平日里藏茶的过程当中也应多品,方能领略茶中真味。

品鉴普洱生茶的色与香


干茶颜色

芽头灰白色,一叶带灰色,二叶渐黑,三叶油黑,梗油黑微红。毛茶整体应灰黑而油亮,条索清晰且色泽多样而鲜活,整体干爽而易于脆断。要特别注意,毛茶整体翻绿灰白或现红现黄过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要么是杀青锅温过高,时间过长,往绿茶工艺方向靠,致使扬香过度,不利于长期转化,梗及叶片现红是因杀青不够或鲜叶受挤压发酵所致。

还要注意,鲜叶只能静置萎调,不能摇青提香,它会向青茶工艺发展,也不允许将杀青揉捻后的芽条高温捂堆过度,向黄茶工艺方向发展,致使毛茶整体现黄。

茶汤颜色

在汤色上,普洱茶也反应了一些茶质的基本情况。普洱茶完成制作时,开汤应金黄透亮,在雨季制作会影响其透亮度。有极少的红叶梗,汤略红,问题不算太大。

要避免红得过多,则是“红茶化”所致,有酵香溢出。如汤水还呈现碧绿,且有豆香或栗香溢出,普洱茶可能“绿茶化”,会影响后期转化,导致生命力下降,转化非常缓慢,且滋味呆滞难化。汤色太黄有可能“黄茶化”。汤色太青,香气过扬,有可能“乌龙化”。

总之,只要不符合普洱茶制作规程,加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工艺,都将产生汤色异常情况。汤色不断从浅黄-深黄-金黄-红黄-浅红-金红-栗红,才是普洱茶汤色正常变化的途径。

叶底颜色

新普洱生茶冲泡时叶底颜色为青绿,长时间冲泡后发灰白,如现一丝黄,则代表生态好,海拔高,采摘不频繁,是极好的茶质。

古树茶:芽头大,梗粗而长,芽叶间距较长,嫩的芽叶现茸毛。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老生普的颜色渐渐地从青绿-黄绿-浅黄-深黄-黄红-栗红转变。

总之,从生普叶底颜色上可窥视生普陈老转化程度及一定茶质好坏和树龄及品种的状况。当然也必须结合香、味、气、韵、境的综合表现,才能最后评定。

香就是指令人愉快、舒适的气息和味感的总称。

香气是某种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而引起的感觉,晒青制程决定普洱茶的香是最持久和最内敛的,这是因为日光干燥法,概无高温制程,是最为自然的茶。

普洱茶香的特点是:阳光、铁锅及少许的糊味之香加上茶香、花香等浑然一体,好似野蜂蜜般,略带甜味。这种香任何茶类无法媲美,这就是普洱茶香之魂。

其次,烟香。轻微的烟香经过长期储存后渐渐退变成普洱茶特色风味。

烟香增多了香的层次,但烟味过重,会非常燥口且难以退尽。普洱之香主要是香味,而不仅仅是香气,气与味之别相差甚远,香气张扬漂浮不稳,香味收敛沉稳持久。

简单的说:香味是将香收敛于茶汤之中,或藏于茶汤之内。

所以,普洱之香的内涵是汤香,而不在于气香,是侵于味蕾细胞及身体之中而方能深刻感知之香,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嗅觉器官就能完全感知之香。

简说普洱茶之“厚”?


“厚”往往被用来形容普洱茶汤的质感。也有茶友可能会立马联想到的是一种口感体验。其实,普洱茶的“厚”,大有内容。

视觉之厚

有些茶汤,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厚”度。在一杯熟茶中,茶汤表面的一层金圈,像是覆着一层油状,分茶的时候,茶汤也带有充满弹性的翻滚,这些美妙的观感,可以说是普洱茶“视觉之厚”。

味觉之厚

“厚”,还是要喝到才算。邓时海先生曾对普洱茶的“厚”有过这样的解释:“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劲之前,有厚、薄、利的分别。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觉,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之感。”

“厚”是指普洱茶质地(内含物)的关系,茶叶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浑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给口腔带来的满足感,厚重感越强,尤其是中期茶、老茶的厚度表现就更为明显。

优质生普也会有相对更“厚”的质感。“厚”不等于“浓”。茶汤“厚”的质感更趋向于米汤的“糯”感和胶质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茶汤的厚度并不等同于茶汤的浓度,不会因投茶量或者闷泡时间增加而增加,“厚”度是茶叶自身品质的体现,是后期无法改变的。

除了品质之厚,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普洱茶还伴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饮品之上,普洱茶贯穿在社会人文中也有着浓厚的茶文化。乾隆题诗“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鲁迅、余秋雨等文人收藏、品评普洱,无不关乎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厚”,更体现在千百年来的种植文化、品饮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茶艺、茶礼、茶道等文化。而当下,普洱茶更成为了现代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交往中,象征健康、生活品位的符号。

生命之厚:时间的载体

普洱茶的“厚”,还跟时间有关。有的茶是数百年茶树的结晶,古树必然有更好的营养,这些茶在出生已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再往后,普洱茶还会成长转化,它的“厚”度,会不断攀升,像人生一般不断积累、沉淀,更加醇厚。普洱茶是时间的载体,是有生命之“厚”的茶。

生活中,有的人追求人生的高度,不断的攀岩着不同的高峰;有的人追求人生的宽度,试图在有限的时间体验更多。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小编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人生的“厚”度,对一件事情专注,并做更深的了解,厚度会让生命更有质感。

简单的人生,就像一饼普洱。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品鉴:厚与浓》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浓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