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镇沅: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与普洱茶

普洱茶普洱茶。

近日,以“探寻乌山茶韵”为主题的镇沅县2018年老乌山茶叶开采节在镇沅县按板镇罗家村举办。此次老乌山茶叶开采节以“缘聚乌山·茶和天下”为目标。全方位展示镇沅茶产业的新特色新亮点,传承和弘扬镇沅茶文化精神,让更多人了解镇沅优美的茶园和优质的茶叶。为打造“老乌山茶”品牌,以老乌山茶带动茶产业发展,带动茶文化、生态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打下基础。

开采节期间,镇沅县迎春茶业、年乌倮吉茶业分别与罗家村、文立村部分建档立卡户进行签约。三方合作采取“公司+服务部+贫困户”的模式,甲方(公司)负责茶业收购、初加工、精加工、市场包装销售,并向乙方提供产叶生产技术、种植技术和管护技术的培训;乙方(服务部)负责按照甲方要求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户积极按照甲方要求种植、管理茶叶;丙方(贫困户)负责按照甲方技术标准及要求,积极种植茶叶,管护好茶树、茶叶,并按甲方要求采摘交售给甲方。

镇沅县全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8.58万亩,2017年全县茶叶总产量5006.3吨,综合产值7.91亿元。目前,按板镇老乌山茶叶年产量可达370吨,古茶园面积2870亩,年均产值2000余万元,为6000余名村民搭建稳定增收渠道,为127户建档立卡户提供固定用工,大大增强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与决心。

据镇沅县茶特局局长李正荣介绍,镇沅县组建“爱心茶园”认购平台和“爱心茶园”专业合作社,合作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茶叶认购,一对一帮扶,整体打包成“爱心茶园”,吸引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团体、个人加入,引领社会资本投身茶园改造,提高普通茶园的经济与社会价值,造福众多贫困茶农。目前,镇沅县“爱心茶园”合作社共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30户,2017年共签订购买茶叶产品61吨、总金额658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户茶农产业户均增收6200元。

据镇沅县副县长罗永健介绍,发展镇沅县茶叶产业具有三大优势。一、自然优势:被吉尼斯纪录验证的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就是镇沅县最好的名片,全县有林地面积453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30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6%,是国内一类林区县,独特的区位、地理、气候造就独特的茶产业。二、文化优势:镇沅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聚居22种民族,使镇沅茶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具有各民族浓郁传统的烤香茶、火塘茶、土锅茶、鲜叶竹筒汤茶、咀嚼生茶、糖茶、“祭祀”茶、糊米糖松茶和清沏茶。历史上这里民族贸易繁荣,是古今闻名的茶马古驿道。三、区位优势,目前镇沅正与云南湄公河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哀牢山镇沅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老乌山旅游环线纳入全省重点旅游线路“大景思”自驾游环线。此外,镇沅位于滇西旅游黄金走廊的中枢位置,泛亚铁路建成后与镇沅最近距离不超过80公里,待“普大高速”“墨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镇沅即将成为普洱市北部的交通枢纽。

cy316.Com精选阅读

砍盆箐寻茶记(上)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早就听说普洱镇沅县的砍盆箐茶有名,但一直未能得见,更谈不上入口品尝,每个爱茶之人对极品级别的茶都有种莫名的向往,笔者也不例外,而这个愿望终于在2016年秋天实现了。

雨水 • 行路难

普洱2016年的雨季,雨水格外多,全境都在不停地下雨,所以今年的秋茶是名副其实的“雨水茶”。此行上砍盆箐古茶山,笔者最担心的也是雨,很怕雨水挡路,难圆笔者上山的愿望。

笔者此行,还邀约了普洱茶文化学者李琨作为向导和指导,李琨比笔者年长几岁,所以笔者亲切地称他为“琨哥”。笔者抵达镇沅县城恩乐镇的同时,琨哥则在砍盆箐古茶山所在的镇沅县勐大镇等候,虽然天空还在飘着雨,但琨哥说上山应该无妨。

开车送笔者从恩乐到勐大的司机师傅,早上七点准时出发,因为在修路限行,必须在八点之前通过“五一”(关卡)才行,一路都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经过“五一”附近,雨开始变大,路也变得颠簸泥泞,但并未影响前行,不到八点我们已经通过“五一”。继续往勐大赶路的笔者这才放下悬着的心,这时却突然听到一声声炸雷响起,紧接着一道闪电在车前方划过,笔者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不由得感觉心惊肉跳,可却发现旁边的司机师傅一幅泰然自若的样子,笔者问他难道不觉得害怕吗?他只淡淡地说了句:“习惯了。”

“五一”到勐大镇的路愈发好走些,笔者终于在早上九点多左右与早在那里等候的琨哥会合,而与琨哥一同前来的正是砍盆箐古茶山上一个重要的人物——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村委会书记陈宗良。这一路寻宝,就是他领路。

勐大镇自古以来就是镇沅商业发达的地方,旧时称“勐统”,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茶叶、农产品等都在此交易,勐统河谷可耕地多,且地肥水美,蔬菜尤其香甜可口,种植业十分发达。

寻宝• 在路上

笔者与琨哥改乘陈书记的越野吉普车先到文况村村委会,再换乘马力十足的三菱越野进砍盆箐,琨哥戏称我们乘坐的是陈书记特别安排的“砍盆箐专车”。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上古茶山的路非常不好走,加上下雨路变得更加泥泞,如果不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带路,几乎是不可能找到的。这让笔者更加感觉到砍盆箐的神秘,这段寻宝的经历注定不寻常。

陈书记说,我们此行比较幸运,天气并不算太差。之前也有媒体上山采访,因为遇到恶劣天气,很多地方都没转到。即便如此,进砍盆箐的路还是相当艰难。“敢看(路)还要敢坐(车)才行”,琨哥笑着说。

琨哥做茶多年,也曾慕名来到砍盆箐寻茶,他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竟然没找到进砍盆箐的入口,无奈无功而返。第二次找了个向导,终于进到砍盆箐,并见到陈书记。此次他是第三次进砍盆箐,他也想看看砍盆箐古茶山眼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砍盆箐专车”在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之间穿行,路上不时遇到搭车的村民,陈书记不时向他们嘘寒问暖。可以看出,土生土长在文况村的陈宗良对家乡人民有种特殊的感情。

神秘• 古茶园

听说笔者是来砍盆箐寻宝的,陈书记自然清楚,整个文况最大的“宝贝”就是在砍盆箐了。我们的“砍盆箐专车”一路颠簸着来到砍盆箐村民小组村部,这里也是砍盆箐茶的加工厂所在地,我们来的前三天,他们才做完秋茶(雨水茶)。

陈书记让我们歇歇脚,喝口茶再进茶园看古茶树。陈书记先拿出存了三年的砍盆箐老茶给我们喝,这茶当时的价格是一公斤800元。

笔者一闻,果然是香味扑鼻呢!琨哥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砍盆箐古茶杯底香好、入口润、后劲强。

但是琨哥也指出,这种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出的茶都要放,因为这种茶的劲头都比较猛烈,放一段时间后其苦涩味就会弱一些,从而产生新的芳香物质。正所谓“不苦不涩不是好茶”,“涩”要会转化成回甜,这就是好的效果;如果“涩”不化,感觉口腔腻腻的,不感觉到生津和回甜,那就不是好茶。

而且砍盆箐茶作为高山茶,茶汤中毫多,内含物质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和蛋白质,难怪笔者喝的这款茶在温度较低的时候看起来不是那么透亮。

而后我们又品尝了陈书记最近带领村民做的秋茶,喝下去果然感觉有些涩,但紧接着就是口生回甘。真是名不虚传的好茶呀!

笔者感觉到,这就是我们此行寻到的第一件“宝贝”!琨哥接下来的一席话让笔者对砍盆箐古茶山的兴趣再次提起来,非要到古茶园看看不可。(未完待续)

茶友请擦亮眼睛,普洱茶最常见的5个坑人套路


最近跟很多普洱茶茶友聊天,大家各自在讨论自己买茶被坑的经历,有买到假货的,有买到湿仓茶的,也有9块9买到班章茶的,形形色色,真是不堪回首!所以今日小编专门整理出此文,细数普洱茶常见的5大坑人套路,希望茶友们以后买茶能够擦亮眼睛,不被坑。

1.名山名寨,品名滥用

以普洱茶为例,诸如冰岛、昔归、易武等茶区茶叶以其天然优良的品质,成为自身最有利的品牌。盛名之下,难免招来各路茶叶蹭热度,几乎每家普洱茶店都“名山荟萃”。

然而众所周知,名山好茶每年产量有限,一泡难求,市面上数不胜数的冰岛、班章,又是从何而来?

2.新茶做旧,伪造年份

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越陈越香,因而中期茶和老茶的品饮和收藏价值凸显。随着消费升级,普洱中期茶和老茶成为很多茶友热衷的藏品,因此一些商家存在用人为的加温加湿、再次烘焙等做法将茶叶迅速做旧的现象,高价出售。这在岩茶和白茶中也有类似现象。

3.以旧充新,假冒春茶

众所周知,一年中春茶品质最佳。因此在岩茶和绿茶中,有一种恶劣的做法就是以旧充新,将往年未售出的茶叶经过再次烘焙或者翻炒,冒充新茶。这种茶香气高扬,容易迷惑刚接触茶的消费者。

4.假借拼配,乱入劣质茶

拼配原本是一种普洱茶中常见的制茶工艺,利用不同产区、年份、品种的原料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香气口感效果。

拼配让普洱茶的优点最大化体现,然而有些商家以拼配的名义,将劣质原料混入正常原料中压制成饼出售。这样的普洱茶表面美观,实则无内质可言。

5.高价陈茶,品质不明

一直以来,普洱中期茶、陈茶价值突出,又因数量稀缺而价格高昂,因此市面上不乏有老茶价格贵出天际。然而这些茶中,有些可能只是陈放的年代长,而茶品的原料优劣、仓储环境好坏等方面信息不清晰,甚至,这可能是一款“三无产品”。对此,消费者要注意,老茶不等于好茶。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老乌山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乌山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田坝古茶山。

田坝古茶山最出名的茶是“老海塘茶”,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可能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栽培史上千余年。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以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据相关资料统计,田坝古茶山古茶园现有3000余亩,呈块状分布,大多数混杂在丛林之间,茶园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田坝乡的瓦桥(海塘茶)、民强村(茶山箐茶)和按板镇的联盟村。这一地带,海拔1770至1816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年降水量1180至1215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代表植株有田坝村的白芽口茶(ZY2006-034)和民强村的大叶茶(ZY2006-025)。

此外,位于田坝乡明强村的茶山箐茶区,出名源自于自身的生态环境,是目前镇远境内最原生态的茶区,以南和景谷黄草坝茶区宁洱困鹿山茶区相连,树龄在100-600年间的栽培型老茶树现有1050亩。据说,该茶区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就以“茶山箐”命名,“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从此,茶山箐的茶开始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以田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肥大,汤色金黄,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

砍盆箐寻茶记(下)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神秘 • 古茶园

砍盆箐其实只是文况村15个村民小组里的一个,但是砍盆箐古茶山却是泛指以砍盆箐古茶园为核心区域的茶片区,主要集中在普洱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

琨哥说,一款茶的味道与茶树所生长环境的海拔、植被、水分、土壤、气候、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因素息息相关。

砍盆箐小组总共有800多亩茶园,其中古茶100多亩,海拔1900米左右。砍盆箐村民小组只有9户人家,砍盆箐茶是当地30多个村民自己加工制作的。与陈书记同行的张朝强负责加工厂技术方面的工作,陈书记带笔者进加工厂参观,笔者发现揉茶机都还是崭新的,像是没用过一样。陈书记说,这种从外面购买的揉茶机根本用不上,因为必须是手工制茶才能制作出砍盆箐茶特有的味道。

身为技术顾问的李琨也曾受邀到砍盆箐做茶,但被他回绝了,他认为一方茶须有其特殊的味道,过多的外来人为干预,会让本地茶失去其特有的味道,这样的事他是不愿意做的。

话说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按捺不住想进古茶园转转的愿望,陈书记、张朝强、琨哥与笔者这个四人小分队便开始徒步进入砍盆箐古茶园。

一进山,琨哥就把路边的石头指给笔者看。这种看似普通的石头名叫羊肝石,属本地土壤,见风就化,透水性强。琨哥说,这种土壤环境与附近的老海塘古茶山接近,但与老乌山、宝仓山、田坝等地不同。最为关键的是,砍盆箐古茶的香味多半就与羊肝石有关。

砍盆箐古茶树的种植历史已无从考证,但古茶树人工驯化的确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相传古时候,山里的先人们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木盆用,“砍盆箐”由此得名。后来为了出走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船顺着溪流出去,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砍船箐”。

关于这里种植茶叶的历史,还有个传说。据说那个时候抓壮丁,砍盆箐的一名男子被抓到景谷县,这名男子后来逃出兵营,把茶籽带回家乡栽种。从那时起,砍盆箐就开始有了茶树。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那个时候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了一些茶叶送到昆明去检验,证明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特别是较大树龄的古茶树更是值得保护。

砍盆箐村民小组村民的住处原先就在现在的古茶园,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9户人家集体搬迁,所以现在的古茶园里还有一些村民生活过的痕迹。石磨盘、石水缸散见各处,被砍掉的茶树树桩也依稀可见,这些茶树当年被砍掉,空出的土地用来种粮食。

从这些古茶树目前的状态看,很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喜结连理(双树双生)、老态龙钟(树枝扭曲)、树瘤满身(枝干被砍后的痕迹)等,这些只有在古茶树上才会有的有趣的生长现象,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由于当地对茶叶种植生产依然不够重视,发展思路没找对,2010年的时候汽车进村都困难。陈宗良担任文况村党支部书记后,改善基础设施扩宽村路,现在四驱汽车都可以开进村子里。而俗称的“毛路”即非水泥路面,目前只有16公里。

砍盆箐虽然已经形成品牌,但目前产茶量少,只做晒青散茶,技术管理还跟不上。路修通了以后,陈宗良觉得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把砍盆箐茶的品质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让其体现出优良品质,带动村民们共同走向致富路。

砍盆箐每年茶产量只有八九百公斤,不足一吨。茶叶合作社每年从村民那里收鲜叶加工,卫生统一标准,用老铁锅炒茶,光是一口铁锅就需要一千多元。由于缺乏资金,大规模的厂房无法建设。2016年砍盆箐古树春茶一公斤售价2600元,秋茶2500元,且已经被订购一空。

琨哥在参观过古茶园后,发现很多茶树长了籽,而茶树长籽是表示不想长或者停止生长。他认为砍盆箐古茶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是处于采摘不足、维护不力的状态,基于此他给砍盆箐古茶园的维护提出些意见,比如根部需松土、修剪枝条、修地衣、用发酵时间合适的羊粪或牛粪施肥等等。

蚂蟥 • 纯生态

梁老汉带我们去看一棵三家村村民小组一户人家的大茶树,由于大茶树周围杂草丛生,还有小溪流过,村民很少去那里。这样的环境正是一些生态水生昆虫生存的好地方,就在这里笔者遭到蚂蟥的偷袭!不过这正说明这里纯生态的环境,没有遭到任何的人为破坏。

笔者还回想起在砍盆箐古茶园与一条黑眉锦蛇不期而遇的情形,那条幼蛇正趴在一棵古茶树树杈上休息,根据其习性特点,这条幼蛇应该是9月底孵化,喜欢居住在村子附近,专吃村子里的老鼠,是一条无毒有益的好蛇呢!这又何尝不是砍盆箐的又一件“宝”。

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役中,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也在行动中,很多村民都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帮助下,从破旧的老房子搬出来,很多新房子都在建设中。陈书记不时走访这些帮扶户家庭,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三家村村民小组帮扶户张开春老汉家,我们端坐良久,这名老汉乐观、开朗的性格,让我们看到文况村民生机勃勃、诙谐幽默的一面。

砍盆箐主要居住着彝族和傣族,张姓是傣族,陈姓是彝族。这里不仅茶出名,烤烟种植也是由来已久,砍盆箐大麦酒更是名声在外,这里还有铜矿矿洞。

陈书记还带笔者去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圈田街追歼战遗址,圈田街追歼战被称为滇南战役围歼国民党军残部最后一战。这个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点建成后,会成为砍盆箐古茶山的又一件“宝贝”。

笔者之所以没有把题目写成“寻茶记”,是因为其实走过文况村一圈后发现,砍盆箐古茶山除了“茶宝贝”,的确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可寻。这座宝藏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他们的后人赖以生存和加以保护的宝地。

上天一定会庇佑砍盆箐的宝贝们和它的村民们。

就在截稿之时,笔者得到一个好消息:“砍盆箐”正在申请中国地理标志,这意味着“砍盆箐”三个字将成为其茶产地的专用标志。(完)

普洱生茶、熟茶品质的金字塔排列


按个人所好进行品种的挑选和配置,品种多样化、口感多样化。生茶和熟茶是完全不同的茶品,两者各有各的特色和优点、各有各的口感和体感,两者都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只是熟茶的生命力不及生茶的长,但在养胃及治疗肠胃病等方面又有其独到之处。

生茶品质金字塔排列:

1、处于金字塔尖一等:

采用传统工艺,且工艺完全正常,绝对生态的(深山老林里与其它植物混种自然生长)古树全手工石磨饼茶、砖茶、异型茶或散茶。这类茶以前没有人要,有时一年只采一次春茶,生长速度极慢,往往量极少,有的商家抓住人们的这个心理,在推销茶品时每次都以极少的量告知顾客,实则出售大量的伪名山茶,这几年风气很甚,用烘青来冒充古树茶的情况更多。

2、处于金字塔尖二等:

采用传统工艺,且工艺完全正常,绝对生态的较低树龄全手工石磨饼茶、砖茶、异型茶或散茶,有一定的量。

3、处于金字塔中部一等:

属人工管理有一定种植密度,且为茶籽育苗,但不施肥不打农药的茶园古树茶(注:2007年春茶以后有的地方出现古树茶也施化肥的的情况,口感极差)。这种茶一般离村寨较近,又未与别的植物混种,人、畜生活杂味较重,小环境不太理想且采摘较为频繁。

4、处于金字塔中部二等:

属人工管理有一定种植密度,且为茶籽育苗,但不施肥不打农药,只除除草松松土之类的、自然生长的茶园里较低树龄的茶,这类茶前几年人们时常称之为丢荒茶、荒芜茶、野放茶、知青茶、过渡型茶或老茶科茶等。

5、处于金字塔中部三等:

茶园人工管理的有机茶(只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机肥料),无论树龄高低。

6、处于金字塔底部一等:

这类茶不修剪,成自然生长状态,无论是较高树龄还是低树龄,均施化肥打农药,生长环境不理想,且采摘过度。

7、处于金字塔底部二等:

这类茶要进行修剪,生长状态如茶农所形容的那样,上面平整的可以睡人,株距行距掐算的滴水不漏已达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提高产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台地茶,无论是较高树龄还是低树龄,均施化肥打农药,生长环境不理想,且采摘过度。

熟茶品质金字塔排列:

1、处于金字塔尖一等:

名人或名企所作,原料的生态环境极佳,其次是优质晒青毛茶,采用传统工艺(且工艺正常),高水平的发酵技术。熟茶看起来简单,实则要求的工艺水平很高,同时还要讲点运气,因为不是全自动化生产,人工操作及原料之间的差别等等。比如中茶味是中茶公司昆明茶厂的熟茶所具有的特殊香气和口感,尤其是经后期陈化后,是别的商家难以仿造的。真正的勐海味是过去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熟茶所具有的香气和口感,现在只有在个别的厂家偶尔会出现)。

2、处于金字塔尖二等:

为民间高手所作,生长环境极佳的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且工艺正常的熟茶。

3、处于金字塔中部:

规模化的常规产品。

4、处于金字塔底部:

现代化水品很高,采用高效速效方法、改良工艺的大规模产品。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勐大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马邓古茶山。

马邓古茶山自古盛产名茶,曰:“马邓茶(或老马邓茶)”,是镇沅的传统历史名茶之首,因史上以制作绿茶而出名,故又称马邓大绿茶。其名声早在300年前就扬名于世外,后于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被称为绿茶类中的明星产品。

马邓茶园是马邓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地处哀牢山西坡,原产于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现有迹可循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800年前,现存的栽培型乔木型古茶树约有500余亩。据说,现存的部分古茶树,是300年前肖氏家族引导而种植的,当时的肖家居住在离马邓很近的凹龙村,知晓马邓茶在外畅销,就发动当地村民栽种。

传统的马邓茶,特指原产地域内特有的有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的古茶树品种茶。该树种特征生育能力较强,抗寒性较强,其原料所加工而成的晒青茶,具有身披白毫,芽叶肥壮,香气馥郁、带野生茶的甜香,滋味浓厚,品来喉韵甘润绵长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在普洱市其他县区也有引种。

在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之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一向有着较高的声誉马邓茶,在近几年来,其“真容”难寻“芳踪”难觅,被业界传闻是名存实亡历史名牌茶。追其缘由,是茶叶种植面积少,品种老化产量较低,古树茶与台地茶混杂等所致。其实不然,深入马邓茶园的人就知其故,今天的马邓茶已沦为一个尴尬的角色——茶叶“味精”,成了一些厂家商家制作拼配普洱茶产品时用于提香与增加回甘的原料。

以马邓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汤色黄亮,苦涩较弱,回甘快而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厚重,山野气韵强。普洱市镇沅县五大古茶山讲解暂告一段落,下期讲述普洱市景谷县区域内的五大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振太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普洱茶,始于三国,盛于唐,兴于清,名于当代。镇沅县在茶的历史文化上,与景东县一脉相承,且距《蛮书》中记载的“银生城”最近。其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南余梢,云岭余脉无量山与哀牢山纵怪惯全境,境内群山并列,山高谷深,谷岭相对高差值约2391.9米(最高点为县境内东部九甲乡大雪锅山主峰,海拔3165.9米),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其地势可概括为:“四河(者干河、恩乐河、勐统河、景谷河)流经两山下(哀牢山、无量山),北高南低高差大,河谷只有两小坝(恩乐、勐统),形似东驰一骏马”。

1991年,镇沅境内因发现一株树高25.6米,树龄约2700年茶树王轰动世界一时。按时间往前推算,此茶树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时就破土而出,发芽成长了。镇沅也因此树而得美誉“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以及其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茶马古道遗迹等,颇得外界盛赞。据统计,在镇沅境内有栽培型古树茶面积约3.083万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约23.7714万亩,其中栽培型古树茶分布在海拔1350米以上,野生茶分布在1800米以上。这些古茶林、野生茶树群落和野生茶树王,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也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物证,更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而镇沅县的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哀牢山五个乡镇的五座古茶山,即: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以及马邓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振太古茶山。

镇沅振太史称“太和”,意为“平安、和睦相处之地”,古属“银生城”,其史上最大管辖为“景东南五区”,即勐大、里崴、振太、小景谷、民乐。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起,太和县佐署所在地在太和街尾,建有市场,商户20余家,以经营茶、烟土、盐、糖、酒、布匹为主,其他土杂、中药铺、客栈等为辅。”业界普洱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和原《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记者杜鹃在《太和甜茶:探秘云南镇沅百年“普洱晒红”传奇》一文中也说道,“在古时的振太是古时的一方交通重镇,为茶叶、盐巴、牲畜交易集散地,商贾云集,少数民族往来频繁。江东岸而上经景东、南涧、大理进入西藏;东南的报母井、恩坑井等地盐商经大石寺至此贩卖盐巴;南经威远厅(今景谷)、普洱府可入夷方(今东南亚);北经桂花甲、文井可入银生古城(今景东)达京城。”

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既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据当地茶文化学者李琨介绍,振太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与接近老乌山古茶山的文板、塘房、沙河、文怕四个小茶区内约有5000亩,靠近澜沧江的文兴、山街、介牌、文索,焕习五个小茶区约有8000亩,上百年的古树茶就有5000多亩。此外,在抬头、文兴、文缅、介碑,文索等村也有大小不等成片栽培型的高海拔古茶园。而保存相对完整,连片分布、密度较大的古茶园,是山街村打笋山一带。整个山街村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树茶现有700多亩,仅是打笋山的古茶园树龄在200-300年间的就有近500亩,约有千株,春茶产量达3吨之多。

高山云雾虽出得好茶,振太古茶山的名号相对于千家寨等其它大名茶山来说,振太清寂了许多,好比是深山美女养在闺中人不识。但也因“清寂”而恰到好处,使得其生态环境保持得极好,成群的古树茶与上百年的核桃树作伴,树枝干上爬满了石斛,茶树元气的颐养等方面更胜于同处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的其他大名茶山。近十年来,振太古茶山(打笋山)所产之茶,品质逐渐被外界熟知、认可,成为上等普洱茶品的原料,甚有资深茶客将其与老班章相提并论。据相关报道:2015年整个普洱各地茶区茶叶都处于低迷的状态下时,而振太古茶山(打笋山)的茶价却在节节高升,在镇沅县内市场价卖到500-600元/公斤,消费地估计2000左右/公斤。

另外,位于山街村外村有株栽培型小乔木型古树茶,即山街老古茶(ZY2006-032),高7.8米,经检测氨基酸含量特别低,氨基酸0.65%,在分类和遗传研究上很有价值。同样,在文索村文河社也有株氨基酸含量特别低的古茶树,即文和白毫(ZY2006-033),其氨基酸含量0.72%,树龄约600余年。

以振太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苦重于涩,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乌山古茶山”,即“中国藤条茶之乡”,是镇沅县古树茶群落分布最多的古茶山,部分古树春茶单株产值上万元。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田坝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勐大古茶山。

“砍盆茶”史为云南名茶之一,因地名“砍盆箐”而得名。其成名史已有400余年,史上除制成散茶外销外,还加工成竹筒茶、碓窝茶与茶膏等外销、朝贡。又于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与海塘茶、马邓茶同登誉榜,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近年来,砍盆箐茶以其自身的品质优势,被业界视为“茶中珍品”和“茶中之王”。

砍盆箐茶园坐落于地势偏僻的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是勐大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相传该茶园为古人为逃避瘟疫、战乱而迁居深山,就地取材,移栽野茶树而成茶园。据说,砍盆箐茶园当初栽有古茶树数万株,后“遇难”逐渐数减,特别是在2007年普洱风波中遭到极大破坏。据相统计,现存留的古茶园仅有200余亩,古茶树4000多株,其中树幅较大两百多棵可年产春茶300多公斤。

砍盆箐茶一时受宠,除了自身的品质优势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道路建设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和普洱茶古树热在市场上的兴起;二是,当地的茶人在学习制茶技术过程中,并研制出类似“冰岛”的“冰糖甘”的茶制品,这种茶制品备受茶商追捧。而传统的砍盆箐茶也是识茶人士的专宠,茶味酽,香高味醇,滋味浓厚,润口回甜。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砍盆箐茶价700—800元/公斤;2012年800—1000元/公斤;2014年1000—1400元/公斤;2015年涨到2000元/公斤。

据统计,勐大古茶山现有古茶园近4000余亩,呈块状零星分布,一部分古茶园分布在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一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较差,树势弱,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是制作普洱茶、绿茶上乘产品的原料。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勐大镇的大井、文况(砍盆箐茶)、文蒙、文开、文卜等村。这一地带,海拔1428至191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5.8至18.1摄氏度,年降水量920至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其代表植株有文况村砍盆箐茶(ZY2006-037),分类上属普洱茶。

此外,勐大镇大山村大山社粮台有一株栽培型灌木型古茶树,即粮台大山茶(ZY2006-039),该茶树芽叶茸毛特多,生化成分含量均衡,是制作普洱茶、绿茶的优质原料。据当地茶文化学者、鹿鼎茶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琨先生介绍,在勐大镇和平村与文卜村落龙箐村也有小部分古茶树分布。

以勐大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芽头肥实,汤金黄明亮,苦涩味略重,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

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探访普洱镇沅振太宝仓山太和甜茶传习保护基地


之前我们介绍了云南最古老的红茶太和甜茶,对这款茶的特性和由来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下面就随笔者一起去镇沅振太宝仓山太和甜茶传习保护基地看看。

“探山敬天拜神仙,风霜雪雨云中间。开路步道山之巅,花香四野天外天。”2016年冬日,琨哥(普洱茶文化学者李琨)一路作诗,一路带笔者来到了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附近的宝仓山。

听琨哥介绍,宝仓山主峰高2530米,太和甜茶传习保护基地就位于位于海拔2100米的宝仓山山顶,具体来说就是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文兴村中村小组社办小学遗址,因为是小学校遗址,所以这里保留了很多古茶树。

在这里,琨哥向笔者介绍了制作太和甜茶的一种特殊茶种——大黄芽。顾名思义,这种茶的叶片颜色可真的黄!琨哥说这种茶属于本地品种,只能采芽或者一芽一叶,可用来制作红茶、绿茶、芽茶这样的高等级茶,用来做制作太和甜茶,当然味道就更为鲜爽。笔者曾品尝过琨哥制作的各种风味的太和甜茶,尤其喜爱以大黄芽为原料的这款,此刻亲眼得见大黄芽,自然欣喜无限。

细心的笔者发现,这些大黄芽的叶片上,有着像雀斑一样的棕色小点点。琨哥说,这些都是刚萌发时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叶,其作用就是刺激茶树分泌更多物质,使茶叶口感更好。

除此之外,这片基地的茶种还有云抗十号这样的国家级茶叶良种,以及文和大白的嫁接品种。琨哥说,这些都是基地自觉选育的茶树品种,茶产业作为当地百姓的一大产业,只有创造利益才有动力。当地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条件下,利用传统技术改造茶园,提质增效,合理分配劳动力。

茶树王之乡有“茶”地名_普洱市镇沅县茶山解读


普洱市推出了地方志研究系列丛书,其中李昳华女士与龙鳞先生合著的新作《普洱地方历史文化探析》中,作者遗憾地说道:“普洱茶历史悠久,很多专家考证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但在普洱一区九县的地名中,几乎没有涉及与普洱茶的历史相关的地名……”

其实,在镇沅县人民政府1984年编的《云南省镇沅县地名志》中,就有两条关于茶的地名。其一,在第175页,在介绍田坝区民强乡(今田坝乡民强村)的地名中,有如下记载:茶山箐因地处小箐半山并种有茶树而名。位于扣拢西北4公里。31户,199人,汉、彝族。耕地673亩,其中田64亩。

茶山箐,这是镇沅第一个有“茶”字的地名。茶山箐,是目前镇沅古乔木茶留存比较多的茶区,古茶园仍然遗存。茶园主要分布在田坝乡民强村委会茶山箐村民小姐周围,距县城约110公里。据普查资料,茶山箐一带有栽培型老茶树1050亩。树龄160年左右的有350亩,树龄在50至100年的约有700亩。最大茶树基部干径40厘米。茶山箐出产的茶,具有汤质饱满、汤色黄亮、叶底黄绿、有杯留香、茶碱不腻等特点,深受茶客的喜爱,曾经远销西藏、新疆一带。2013年以来,镇沅为实现绿色生产与休闲度假的完美结合,全面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山箐茶庄园、五一茶庄园、金阳茶业庄园、海塘茶庄园等4个茶庄园,正在建设之中。

其二,在第83页,在介绍振太区的文缅河乡(今振太镇文缅村)的地名中,有如下记载:茶山子因此山茶籽好得名。位于外文缅河西北2公里,现无村名,属地片名。

茶山子,镇沅第二个有“茶”字的地名。这个“金字招牌”还在被冷落之中。现在,茶山子附近村寨,还有很多古乔木茶。也许,植物学家终能发现,振太的很多茶树,都是茶山子这个地方繁育的后代。如今,镇沅不少地名,例如,千家寨野生茶树王、砍盆箐、马邓、老乌山、打笋山等等,都因茶而名扬内外。

普洱茶:普洱茶保存


“陈”字是普洱茶的核心,所以”藏之得法”尤为重要。传统普洱茶缓慢后发酵的过程是普洱茶形成和提升的过程,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存放一段时间也会得到提升。随着品质的提升,普洱茶的价值也得以提高,所以普洱茶就具备了饮品和收藏的双重功能,即普洱茶除了具有饮料的属性外,它与文物古董有相同的收藏功能,越是年头久远的越是稀少,价值也越高。科学贮藏是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

贮藏要注意的三个事项

一、流通的空气

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不仅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而且可加速茶叶变化,但不能将普洱茶放置在风口上;另外,要注意存放环境不要有异味,否则茶叶是会变味的。

二、恒定的温度

普洱茶放置的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温度应以当地环境为主,正常的室内温度就行;可存放在荫凉处,避免太阳照射。

三、适度的湿度

好的普洱茶要“干仓”存放,”干仓”就是指在干爽的环境中存放,忌湿,但太干燥的环境会令普洱茶的转化变慢,所以相对还需要有一定的湿气。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镇沅: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