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镇康:岩子头古茶别样“红”

发布时间 : 2019-12-09
红古普洱茶 普洱茶临沧 老临沧普洱茶

红古普洱茶。

“明前茶,贵如金;品牌茶,比黄金……”近年来,临沧镇康县依托岩子头和马鞍山两个村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着力打造岩子头、马鞍山两个茶叶品牌,不断提升茶品质,在生态、绿色、有机、工艺上下功夫,茶叶销售价格一路走高,春茶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火爆畅销场面。

“我们岩子头古树茶很好喝,口感好,绿色生态,可惜原来一直很少有人知晓。这两年通过媒体宣传,品牌打造,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价格开始逐渐上涨,今年明前茶鲜叶价格最高达到40元每市斤,而且出现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在岩子头村,千亩古茶园含绿吐翠,娇绿欲滴。时停时下的春雨,依然挡不住茶农们采茶的热情。茶农们头戴斗笠,腰系茶篓,来回穿梭在古茶林间。

岩子头村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200米,平均气温20摄氏度。据考证,岩子头古茶树茶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1000多株,是目前镇康县境内古茶树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古茶园。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岩子头古树茶香味浓郁,汤色透亮,口感纯正,回甘持久,绿色生态,久喝长寿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一度销往香港、澳门等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家住岩子头酸杷树自然村的茶农刘老伟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在家炒茶、制茶。由于春茶采摘期紧,他带着家人一起到山上采茶。刘老伟告诉记者,今年的明前茶行情特别好,青茶价格高,单买鲜叶每天都能挣几百元钱。

目前,岩子头村16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1166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种茶制茶。岩子头村有古茶园面积6000余亩,其中连片3000余亩,茶园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糯娥寨、段家寨、酸杷树、姚家寨、茶家寨、亮山和金厂坝等14个村民小组。年产鲜叶850吨,可制干茶215吨,总产值4250万元,平均亩产达8000元。

在临沧镇康县,岩子头古树茶并非一枝独秀,忙丙的“马鞍山茶”、勐堆“蚌孔茶”等高端生态茶近年来也逐渐走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

镇康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低纬山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季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和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近年来,镇康县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发展需求,主动发掘资源潜在优势,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庄园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茶业发展之路。截至2016年底全县茶园累计总面积达82535亩、生产茶园面积77860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4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5300万元、工业总产值7981万元、全县红茶产量181吨总产值381万元、绿茶产量10吨总产值40万元、普洱茶产量830吨、总产值7560万元。全县有初(精)制加工厂(所)24个,其中获QS生产许可深加工企业6个,岩子头、马鞍山等名优茶效应逐步明显。

“以打造勐捧岩子头古茶园和提升忙丙马鞍山茶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镇康茶资源优势,提升茶产业品质,进而打造全县茶产业的升级版……”镇康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主任查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充满自信。

据了解,到2020年,镇康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9万亩,茶叶总产量1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4亿元;全县将累计建成生态茶园建设2.4万亩,建成高香型红茶、绿茶基地,特色茶基地累计达1万亩;建成茶叶庄园6个,组建6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

cY316.com延伸阅读

遇见昌宁红,遇见别样的“红”_昌宁红茶怎么样?


富有诗意的一句“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将昌宁红茶的色、香、味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曾在中国的茶叶版图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昌宁红茶,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千年茶乡”昌宁的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昌宁红”的名号也越叫越响,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惊艳!

寻香而来的埃里克

昌宁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山还是山!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山峦峦相连形成一座大山,一群群大山组成一个山系,而山系与山系连在一起,就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昌宁地貌。要问昌宁的山有多少座,几乎没人能回答得出来,但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许能让人生出诸多遐想——在昌宁,97.1%的国土总面积是山区!

2012年6月中旬,一个中文只会说“谢谢”的法国人走进这片群山,用镜头记录着茶的芬芳。他叫埃里克,是法国知名的自由摄影师,这次他是专程寻香而来的。无意间接触到红茶后,一直只喝咖啡的埃里克被红茶那迷人的香气所迷倒,萌生了拍摄一组反映世界顶级茶品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的冲动。埃里克为此跑到了日本、印度等地的茶产区,寻找他理想中的那种茶叶所生长的地方。而就在以红茶闻名的印度阿萨姆邦,机缘巧合下埃里克喝到了昌宁红茶。

刹那间被昌宁红征服的埃里克,辗转来到昌宁,一头扎进昌宁的莽莽群山间,走访拍摄古茶树群、万亩生态茶园,记录CTC红碎茶、普洱茶、名优茶生产过程。每到一处,他都细细拍下关于茶的每个细节,并就茶叶的历史、种植、加工、饮用等方面,通过翻译与茶农、加工人员进行交流。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古茶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整个茶叶生产的过程。感觉非常好,无论是昌宁的生态环境,还是茶叶种植、加工,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去后我将以探索发现的方式,认真编辑制作所拍摄的视频和图片,让更多人了解茶叶、爱上茶叶。”

像埃里克一样,近年来昌宁这个边陲小县,正因茶叶弥漫开来的独特芬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个国土面积仅388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5万的小县,涉茶人口高达20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25.01万亩,居全省第三。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3.7万亩、绿色食品认定面积1.6万亩、有机食品认定面积0.33万亩,投采面积21.64万亩,茶叶产量1.54万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昌宁县年产干茶15000余吨,茶产业完成4.53亿元的农业产值和4.55亿元的工业产值。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昌宁茶农、茶企和地方财政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

早在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就为昌宁写下了“千年茶乡·昌宁”的提词。昌宁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凉山区,生态环境好,夏秋季节云雾期长,日照适中,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相传远在哀牢国时代,这里的就开始引种、驯化野生茶树。据完成于2013年底的古茶树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昌宁县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共有154129棵古茶树,几乎每两个人就拥有一棵。其中71707棵野生型古茶树以大理茶种为主,82422棵栽培型古茶树以普洱茶种为主。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交融。

舞动千年的茶韵

在中国的茶叶版图上,解放后昌宁红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种种历史缘故,昌宁红茶在较长时期内显得默默无名,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这两年风头正劲的昌宁红茶,是在几年前波及全国主要茶产区的“绿改红”风潮中冒出来的。

历史上,昌宁就是庞杂的古代交通系统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徐霞客就是沿枯柯河经昌宁循澜沧江而下进入凤庆的。关于昌宁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出自编撰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六“湾甸州”部分:“与镇康间其勐通山(今昌宁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刊刻于清乾隆年间的《顺宁府志》说,元明时期右甸(今田园镇)、猛垌(今勐统镇)等地的栽茶技术和制茶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僧侣种植加工的“碧云仙茶”汤色碧绿、香味馥郁,因其沱茶状似仙桃,令人爱不释手,故而据传曾作为贡品敬献给万里之外的皇宫享用,虽然难以查证但也说明了昌宁茶之上佳品质和久远历史。清康熙年间,昌宁种植茶已十分普遍。

1933年,昌宁设县后在开明乡绅的倡导下,昌宁群众广泛种植茶叶,茶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茶300吨。解放后凭借优良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昌宁茶叶得到空前发展。上世纪70年代,昌宁被列为“全国茶叶百强县”之一;80年代昌宁被列为全国七省市茶叶技术推广协作网区,成功建起了优质茶叶基地,并与浙江富阳、福建安溪、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四大“全国优质茶基地县”之一。巧合的是,在这四大优质茶基地县中,包括昌宁在内的三个县都位于北纬24度区间。这是一个神秘的茶产区,全年温暖如春,境内多高山丘陵,大部分地区多雾,全年雾日多达100多天。这也形成了昌宁独特的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全县海拔1400-2000米地带土层深厚,土壤中红黄壤类占80.5%,有机质含量丰富,比较适宜茶树生长。

1952年,紧邻凤庆的昌宁开始试制红茶,1956年开始全县范围内“绿改红”地大规模制作红茶。1958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昌宁茶厂建成投产。当时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茶叶贮存仓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茶叶贮存所必须的通风、干燥、防止异味等要求,所以即便到现在都是较好的茶叶贮存仓库,被后来接手昌宁茶厂的龙润集团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世纪50年代“绿改红”后,昌宁就一直是滇红的重要基地。当时昌宁的茶叶,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走向市场。一是由昌宁茶厂按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订单生产精致散茶,并经云南省茶叶公司外销和出口;二是昌宁茶厂除完成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订单外,也在八九十年代生产部分红茶以散茶的形式销往省外市场;三是作为下关茶厂和凤庆茶厂的主要原料基地。但这些渠道显然让昌宁茶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无助于自身品牌的建立和塑造。

红茶产业的整体升级

80年代是昌宁红茶生产的一个高峰期,当时的年产量曾达到2060吨,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二十来个国家。即便到1993、1994年,昌宁的茶叶还是以红茶为主,绿茶较少。90年代中后期,受企业改制、自身种植管理和加工水平低、茶叶大市场调整,以及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等诸多因素影响,昌宁红茶落入了低谷,出现“红改绿”风潮。从1995年、1996年开始昌宁的绿茶产量逐步增加,红茶产量明显萎缩。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昌宁红茶的产量只有56吨,而绿茶高达3145吨,晒青毛茶2430吨。

此期间,尽管一些小茶厂和小品牌孕育而生,为昌宁茶业的发展增添了几分活力,但整个昌宁茶业却也步入了基地小而散、品牌多乱杂、企业小而弱、营销大滑坡的困境。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2009年昌宁县决定重振红茶雄风,对茶产业进行重新定位,此时恰逢在金峻眉的示范效应下,一波红茶热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萌发。具备较好红茶生产基础和经验的昌宁县,又开始兴起了“绿改红”。

这其中,2006年就借助收购停产多年的昌宁茶厂进入茶产业的龙润集团,以及2009年成立的昌宁红集团,对整个昌宁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昌宁红品牌的塑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昌宁县在2009年招商引资时,慎重引进的一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此前该公司已在昆明、凤庆分别建有两条CTC红碎茶生产线,每年有4000多吨CTC订单,其中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有1000吨,销往国内市场的有3000余吨,具有良好的品牌效益和产销良性发展基础。与昌宁县联姻后,稳隆茶业公司牵头整合了县内和周边茶叶企业,组建起昌宁红茶业集团公司,并将集团总部设在昌宁,以“生态、健康、超越”的理念进行“昌宁红”品牌的塑造。如今昌宁红集团已在昌宁拥有3条CTC生产线,4条名优茶生产线。

2012年,昌宁红集团共向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4个国家出口以CTC红碎茶为主的茶产品540吨,2013年签订出口的合同量跃升至2160吨。同时计划投资2.7亿元,占地627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620平方米的昌宁红集团总部建设已完成主体建设。该项目完工后,昌宁红集团可实现每年生产12000吨CTC、4000吨红茶、3000吨绿茶、1000吨普洱茶的产能,按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

龙润集团进驻昌宁后,也先后建起了普洱茶生产线和CTC红碎茶生产线,2012年总产销量达2000吨,其中普洱茶销售1600吨,CTC红碎茶出口400吨。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尼诺、雪兰、树根地、黄家寨等县内重点茶企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了昌宁红茶产业的整体提升。2010年,虽然绿茶仍以5597吨的产量位居首位,但红茶的产量已提升到到2886吨,较2006年低峰期的56吨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经过五年来的发展,“昌宁红”品牌的名号不仅越叫越响,在整个昌宁茶产业中所占的产值,比重也达到了40%多。

昌宁红是个大品牌

“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昌宁人喜欢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红茶,虽说显得有些自恋,却也将昌宁红的色、香、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被称为“昌宁茶博士”的洪杰先生,是昌宁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副主任、茶叶技术推广站正高级研究员。他认为“昌宁茶叶好,好在红茶”,按照传统工艺技术要求,红茶的汤色要求鲜红明亮,而富含茶黄素的昌宁红茶颜色却是金黄色的。茶黄素饱含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而昌宁红茶属于轻发酵,能最大程度的留住茶黄素。当金黄透亮的茶汤如丝般顺滑入肚,慢慢品来,便是留在唇舌之间浓郁的香气与甘甜。

在洪杰眼中,昌宁红茶的制作工艺称得上是艺术。最基本的工序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要达到外形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香气浓郁的特征,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益求精。”现在昌宁红茶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化,上好的古树红茶经过精制、包装后,售价高达每公斤上万元。

占据富集的资源优势,昌宁俨然成为了云南茶产业的“后起之秀”。每到茶叶采收季节,各地茶商蜂拥入昌宁寻找好茶。娃哈哈、康师傅的冰红茶,更是早几年就用上了来自昌宁的CTC红碎茶原料。现在昌宁红集团不仅将产品将产品出口到法国、东欧、俄罗斯等国家,还为英国川宁提供上佳的红茶原料,并正与立顿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与此同时,风闻IT巨头联想集团也盯上了昌宁红茶。对此洪杰证实说:“确有此事。我们已经将昌宁当地的茶叶资源做了认真调查,形成报告交给了联想集团。”然后他满怀憧憬地说:“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意向,如果联想真的在昌宁投资建厂,这将是昌宁茶业迈出的一大步,昌宁茶业最终会走向世界。”

不过昌宁虽有好茶,近年来整个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原料却难以卖到好价钱。据了解,2013年昌宁县古树茶鲜叶的价格最高只到80元/公斤,均价更是低至40元/公斤;而生态茶的鲜叶收购价为6.93元/公斤,干茶33元/公斤。这不仅是昌宁茶农的心结,也是当地茶企不得不面临的尴尬。

基于此,昌宁县开始着手依托“千年茶乡”的资源优势,构建“昌宁红”核心品牌。目前以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申报的“昌宁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积极推进中。与此同时,由云南省卫生厅制定并发布的《昌宁红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也从201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洪杰表示说,“昌宁红茶”商标注册下来后,将是一个公众性的品牌,目的是建立起昌宁红的核心品牌,提升昌宁茶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做强昌宁的茶产业。届时茶科站将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昌宁红茶”商标的使用,原则上只要是使用昌宁当地的原料,在昌宁生产加工,并符合昌宁红茶技术要求和生产标准的红茶,都可以使用“昌宁红茶”的品牌标识。

政府在行动,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对产业进行提升。昌宁红集团正积极申请雨林认证项目,同时采取培训、农资扶持等方式,带动产业整体提升。龙润集团则已建成物联网基地600亩,标准化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PA)示范茶园6000亩,并依托小贷公司对茶农进行扶持,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有机茶认证和欧盟认证。可以预见的是,正在华丽转身的昌宁红,即将以令人惊羡的身姿呈现在我们面前。

普洱茶品鉴|临沧邦东乡红岩古树2018头春茶怎么样?


给大家推荐一款2018头春古树茶——红岩。这款茶去年我们也给大家推荐过,深受茶友喜爱。老茶友们都知道这款茶产于临沧邦东乡,是一个小区域茶。品种有些偏向于过渡型茶种,但只是偏向,其实还是属于人工栽培型茶。树龄比较大,约200~300年之间。性价比很高,只是产量过于少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今年的头春茶品质如何。

第一泡

茶汤呈淡黄绿色,草青味有,但已经不是很重了,退得很快。茶汤香较好,挂杯香也不错,香型呈花蜜香。

第二泡

茶味出,饱满。无苦,微涩,但化得较快,涩感主要集中在舌面的前半部。回甘现,很容易体验到。

第三泡

回甘较为强烈,整个口腔都很明显。生津好,两颊及舌下均有生津。茶汤的质感很好,水路细腻,浓稠,入口较为润滑。

第四泡

回甘加强,喉韵显,且有深度。茶气足,主要体现在背部,肩部发热,腹部发胀。

第五泡

茶味依旧不减,香气有所减弱。涩还是能感觉出来,回甘更加明显,生津也很不错。

观叶底

此茶叶底一致性好,基本没有其它杂茶。弹性好,不粘不腐,古树茶无疑。

结论:

此茶确为红岩古树茶无疑,品质比去年有明显提高,主要是糊点已经基本没有,再加上天气好的缘故。

云南临沧古茶树资源


临沧属于云南省管辖内的一个市,临沧有丰富的古茶树种质资源,是世界上茶树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根据专家考证,中国境内的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大理、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而临沧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临沧的茶树资源十分丰富,被专家誉为“茶资源历史博物馆”。临沧还是世界著名的勐库大叶种茶的原生地。值得一提的是,凤庆大叶种茶是中国著名的大叶茶群体。在临沧,野生、半野生茶树南起糯良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从海拔1200米至2700米的范围内,全市8县均有。其中,海拔2720米、树龄上千年、面积800公顷的双江县野生古茶树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种群密度最高、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凤庆香竹菁发现的3200年树龄的古茶树,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树龄最长、枝干最粗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白莺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古茶树资源被专家定义为“银生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临沧是世界上茶树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古茶树资源是: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和永德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1997年被当地村民发现,位于双江县勐库镇五家村帮骂雪山的原始森林中,集中分布面积1.2万亩,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5米以上的野生古茶树生长,株高3米以下的茶树随处可见。永德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于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中,分布总面积10.05万亩,平均树高5米左右,树干基围最大的一棵达215厘米,树干最高的一棵达25米。临沧还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其中对大叶种茶驯化栽培史有重大影响的,应首推云县白莺山古茶园、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双江冰岛古茶园和云县茶房大苞茶。如今,临沧市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25万亩,有机茶园3.5万亩,茶叶总产量3.5万吨,出口的滇红茶8000多吨,生产普洱茶成品10000多吨、普洱毛茶14000多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亿多元。

临沧坝糯古茶山


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师因为坝糯产生的藤条茶在双江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的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树就在坝糯。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坝糯人能养出那样奇美的藤条茶树,其用心之细,技法之精令人赞赏,坝糯人休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功夫,在双江无与伦比,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库的藤条茶茶园是什么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坝糯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茸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毫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茸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只想观赏、收藏。近几年坝糯的藤条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些大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每年开春都要派人去坝糯候茶,坝糯的藤条茶每年可买到一斤不剩,叹的是藤条茶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将茶树枝修整培养成藤条状,这应该是汉人们带来的技术。在勐库小户赛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岛傣族寨,不曾见这种修养法。勐库东半山汉人居多,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这些藤条茶的村寨都是汉人居多。按藤条茶状培养出来的茶,只有嫩叶嫩芽,芽头肥硕毫亮,但产量低,不过价格可是平面状培养法产的茶的双倍,坝糯1949年以前有2000多亩藤条茶园,如今留下来的还有1500亩左右,其面积现在在双江仍是第一。

藤条茶坝糯有许多可看、可寻、可考的东西,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已超过1900公尺,坝糯与西半山无遮无挡的对望,站在坝糯可将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全都览尽,站在坝糯看西半山,西半山是一幅巨大的屏画。坝糯是山中宝地,地势虽高但不缺水,清清亮亮的水涧蹦蹦跳跳弯来弯去地围着坝流淌,因为水量丰沛,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是一个不缺谷粮的地方,良好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坝糯茶历史悠久,种茶年代不会晚于冰岛。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从坝糯那片最老的古茶树来分析,拉祜族500年前已在坝糯居住、种茶。

坝糯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条件较好,田多、地多、水多,还有六子、茶叶可摘可买,汉人来坝糯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靠卖烤酒来换拉忽人的地,拉祜人在汉人迁来之后,失地不多、迁走的也不多,直到1950年坝糯还有30多户拉祜族。坝糯的拉祜人自成一寨与汉族寨相距约500米,二百多年来拉祜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斗争。拉祜人帮汉人采六子摘茶叶,汉人们走马帮时还带上个别拉祜人一道走。

临沧云县爱华镇古茶树群落


一、爱华镇黄竹林箐野生型古茶树群落

爱华镇黄竹林箐野生型古茶树群落,位于涵盖爱华镇安河和河中两村民委员会的国有林、集体林中,海拔2100—2300米之间,面积1100多亩。该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有2个分布点。

第一分布点:在安河村委会黄竹林箐的原始森林中,有近10000株野生茶树,最大一株根部基围2.23米,基部直径0.73米,株高16米。

第二分布点:在河中村民委员会附近黄竹林箐的国有(集体)林的下平掌山、豹子洞箐有野生茶树15000多株,最大的一株野生古茶树,根部周长2.53米,基部直径0.81米,高12米(顶部主杆被砍去)。在该野生茶树群落中,直径在0.2米的古茶树不低于1500株。按山体走向,主要分布于下平掌山、豹子洞箐两个山头延伸区。

二、爱华镇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爱华镇的河中、安河、独木和黑马塘等村民委员会,均有栽培型古茶树分布,面积2600多亩。爱华镇辖区栽培型古茶树最具代表性的是分布于河中村委会大羊厩山等8个村民小组的古茶树群落,面积1900多亩。该群落古茶树高平均在6米左右,根部直径0.15米至0.2米,分布于地边、坎头,且长势良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是大羊厩山村民小组钟天云户所有的大茶树,树高10米,根部周长1.13米,基部直径0.36米。

临沧双江勐库正气塘古树茶


正气塘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那赛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勐库镇东边,距离村委会5.00公里,距离镇25.00公里。

正气塘即便是在茶区,也是为数不多的高海拔村寨,最高海拔超过2000米。是东半山为数不多的高海拔生态古茶源产地!是勐库东半山茶的代表之一,也是现存古茶树较多的寨子。

勐库东半山正气塘良好的生态环境,甜润的茶质,浓强的山野气韵深得茶人的青睐和追捧。

在东半山藤条茶体系中,无山头能出其右,正气塘也有“小冰岛”的美誉。

正气塘是汉族寨,过去叫瘴气塘,传说几百年前此地有个水塘,水中藏有一大莽,天阴时那大莽常吐黑雾,令人惊悚,疑有瘴气,便将此塘取名瘴气塘。

瘴气塘在临沧进入双江的古道边,彭锟1903年进双江剿办拉祜族起义时在瘴气塘扎过营、住过兵,彭锟为避邪气将瘴气塘改名为正气塘。

在彭锟未来扎营之前,正气塘有拉祜族居住过,拉祜人在正气塘居住时已种下许多茶树,拉祜人种的茶树今天还留下几十亩,茶树的主干已长得比大碗口还粗。

1903年以后拉祜人从正气塘迁走,汉人们迁了进来,汉人们也接着种茶树。

正气塘自古是双江东大门“入县第一寨”,离临沧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

这里是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勐库西半山以及双江其他茶区。

包括澜沧、景谷一带生产的茶,有大部分经过这里,走过天生桥,送往博尚交易市场,之后再被人运送到云县、下关,之后通过宜宾,卖到四川、重庆以及西藏。

正气塘名字过于霸气,让人听后很难忘记,所以还未喝我们就对之充满期待,茶自然也不会辜负期待,典型的高海拔特点,香气高扬,苦涩适中,回甘纵深。

到了正气塘,当地人给我背了一首今人创作的正气塘茶歌:

昔年瘴气塘,而今冰岛香;

前人栽古树,后辈饮茶汤;但令无剪伐,世世福绵长!

香气:香气浓郁、劲扬独特。

汤色:茶汤金黄透亮

滋味:汤质充满刚阳之气,爽健怡人,苦重而涩轻生津持久,回甘明显、滋味饱满。茶质醇厚,汤感厚实,气足韵长,吼韵深远,回甘绵绵不绝。尾水尾水的茶汤开始纯甜,香气不减,喉部山野韵明显,背部轻微发汗!

叶底:叶底肥厚柔韧嫩,鲜活灵动,叶脉清晰,芽头较多,有果木香。

临沧勐库大雪山古树茶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

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

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

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大雪山】临沧最早种植茶叶的地方,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最纯正的大叶种茶;是勐库茶区一款独有的茶,独特的口感,独特的香气,属于另一种独特的好茶!口感厚重,汤质稠厚,香气深沉,内质丰富,云南普洱茶的上好等级茶料。

【大雪山】条索雄浑有力,叶质肥厚宽大、细嫩、柔和、温润,香型特殊,稻荷香中带着淡淡的酥烟香,劲扬质厚,微苦后回甘转甜,沉雄霸道,舌面甘韵甜润,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强。

临沧勐库大雪山古树茶的特点:

1、香气独特,(野香+蜜兰香)很浓郁,挂杯非常好,入口水路很宽,水性很厚、滑,甘甜中带有一丝蜂蜜甜韵。

2、常规冲泡:苦涩不明显,口感柔和、温润。

3、重手焖泡:有一点苦涩,但化得很快,清爽怡然;劲扬质厚,舌面甘韵甜润,在茶汤入口后,一丝丝清凉甘韵在喉舌间徘徊。

4、喉韵极佳,甘津舒适,超越版纳地区的很多名山茶!

临沧云县涌宝镇古茶树群落


在涌宝镇棠梨树、忙亥、木瓜河、石龙、浪坝山和茶山等村民委员会和亮山林场,均分布有古茶树群落,品种属五柱茶系大理茶,云县人称为勐稿茶、大树茶或宝洪茶,面积3600多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群落1000多亩,主要分布在木瓜河、石龙、浪坝山和茶山5个村委会;野生型古茶树群落2600多亩,主要分布在棠梨树、忙亥、木瓜河3个村委会和亮山林场,最具代表性有的3个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棠梨树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棠梨树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涌宝镇棠梨树村民委员会,分布于北纬24°18东经100°19,海拔2170-2205米之间,面积1600多亩,群落株高5.3米-10.5米,主干基围0.21–0.58米,冠幅2×2-6×6米。该群落中,最大的野生古茶树有52株,分布于棠梨树村委会门口及周边。据村民反应及茶树的长势看,树龄在1000年以上。

涌宝镇忙亥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忙亥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涌宝镇忙亥村民委员会,在张家、干沟边、赶马和罗家箐等村民小组6000多亩范围内,海拔1800—2100米之间,分布数万株野生茶,面积500多亩。最具代表性的一株野生古茶树,位于赶马村民小组,属村民李家鹏所有,茶树株高9.78米,根部基围2.05米,据当地老人介绍茶树龄在200年以上。

涌宝镇木瓜河黄家坡野生古茶树群落

涌宝镇木瓜河黄家坡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涌宝镇木瓜河村民委员会黄家坡村民小组,在北纬24°18东经100°16、海拔2134米之间,群落面积500多亩,树龄在100年以上。

茶话临沧:沧源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的思考_临沧沧源古树普洱茶特点


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

云南省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和保山等地。临沧市主要分布是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古茶树群落分布,古茶树总面积15万亩以上。

沧源共有野生古茶树面积8万亩以上,占临沧古茶树面积53%以上,但是,近五十年来的人口增长、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大面积毁茶种粮、种甘蔗、单一化茶园替代以及在古茶园周围建新茶园等。

导致了茶叶基因漂变,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古茶园生产的天然有机茶引起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极大关注,商家过分炒作古树茶叶,当地茶农受经济利益驱使,砍伐野生古茶树,毁灭性采摘古茶园茶叶,古茶园的面积逐年减少。

古茶树这一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资源面临严重危机,对古茶树的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政策,对于合理实现其商业价值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并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利用、合理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一、古茶树资源分布现状

(一)野生古茶树资源的分布

沧源境内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分布范围较广,县境中西部的单甲、糯良、勐董、勐来、勐角、班洪、芒卡等7个乡镇均生长有野生古茶树,大都分布在海拨1700—2489米范围内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其中面积较大的是单甲、糯良、勐来、勐角、勐董5乡镇相连的范俄山、芒告大山、窝坎大山、大黑山一带的野生古茶园群落。

(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情况

据考证沧源驯化栽培茶树,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县都有零星分布面积达83443亩哦,较集中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面积235亩,主要分布在糯良乡怕拍村,海拔1970—1987米。树高8—10米不等,基围直径约38—62公分,胸围直径约33—58公分之间,平均树幅达5.5米。

二、沧源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一)省林业厅规划院到沧源普查古茶树资源情况

2007年1月,省林业厅规划院对沧源县古茶树资源进行了普查,发现糯良等乡(镇)有古茶树分布共计83443亩,均为100年以上老茶树,其中:芒卡镇5225亩;班洪乡3216亩;勐来乡5640亩;糯良乡30419亩;勐角乡16578亩;单甲乡5787亩;勐董镇16578亩。

(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到沧源考察古茶树资源情况

2011年12月,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沧源县糯良乡怕拍村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考察,对有特色的古茶树进行了编号、种名进行了鉴定,如:怕拍1号大茶树,高9.7米、冠幅8.6米×9.6米、胸部干围190厘米;怕拍2号大茶树,种名普洱茶,高11.4米、冠幅8.3米×9.1米、基部干围164厘米、胸部干围190厘米;怕拍3号大茶树,种名大理茶,高5.5米、冠幅3.8米×4.2米、基部干围85厘米胸部干围190厘米等。

(三)沧源古茶树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沧源古茶树资源在没有实行林改以前,古茶园属于集体所有,没有人管理,乱砍乱伐乱采的行为时有发生,古茶树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林改以后古茶树分到了户,其效益开始得到逐步显现。

如:糯良乡怕拍村目前共有古茶园面积235亩,主要属于栽培型古茶园,共有21709株,据当地老人反映和专家测算,这些古茶树年龄都在300年以上,有少部分在800年以上,2007年林改以后全部分到户,共涉及221户农户,884人,一户平均拥有1.05亩左右。多年来,群众一般只采春茶和夏茶,秋茶放养。

一般鲜叶亩产量在50—60公斤,折合干茶12—15公斤。据了解,除2007年茶价大涨价时价格达到7元/市斤外,其余年份都在2—3元。2012年后,由于宣传力度加大,许多茶商慕名进来收购,价格开始提高,怕拍古茶的名气也随之提高而被重视。

2013年6月双江谷雨茗茶商贸有限公司进来租了1000株(大的有400株,中等的600株),怕拍老支书李文华租了100株,租赁年限为3—5年,租金根据茶树大小,大的2000元|棵,小的1000元|棵不等,例如:怕拍村村民魏永华租给双江谷雨茗茶商贸有限公司70株,租期为5年,租金达10200元,平均每年租金为2040元,每株折合146元。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历来无人管理,单甲大黑山公路沿线的野生古茶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当成柴禾砍伐毁灭。深山老林里的野生古茶,因茶树高大难采摘,在2007年茶叶价格大涨时已被砍伐,造成野生古茶大量毁灭。

目前,存量不清,群众自由采摘,市场产量也难以统计,但仍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野生古茶采摘收人。

三、《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的实施情况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临沧市古茶树资源,充分挖掘其科学、历史、文化和产业提升价值,2006年1月1日,临沧市出台了《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加强了古茶树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沧源根据保护内容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对重点区域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对古茶树的价值,特别是对经济价值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2014年5月20日—22日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为组长的《临沧市古茶树保护办法》立法调研组莅临我县,对我县贯彻落实《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情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并对我县在古茶树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上采取的一些措施给予了很好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县古茶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局、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对野生古茶的价值及保护意识上认识不足,造成部分野生古茶被当作木材薪柴砍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野生古茶价格不断上涨,群众对野生古茶的价值有了一定认识,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对野生古茶的认识仅仅是对经济、价格的认识,没有认识野生古茶的生态、文化价值,造成在开发中存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现象。

为此我县加大了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刊登、印发、播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临沧市古茶树保护办法》等法律条例,加大对群众的法制宣传工作,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农户按照科学、生态环保的新型管护技术管理古茶园,并采用套种树种、修剪、嫁接等措施提高古茶树茶叶品质及单产,提高农民对古茶树管理积极性。

(四)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茶叶市场出现的少部分商贩利用低质新茶叶冒充古树茶的现象,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林业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加大对茶叶市场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的各种破坏古树茶市场稳定行为,维护合法商贩和农民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古树茶声誉。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原因,百多年来,广大群众仅把古茶树及其群落,作为一般的茶叶树种、一般的饮料去看待,没有从科考、经济、生态等价值上去更深的探究,以致于保护与利用缺乏科学而有力的措施。

(二)对古茶树资源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评价

一是树龄问题。对一般树的树龄,多采用年轮法进行鉴定,但对于古茶树这样的珍贵树种,绝不能采取砍伐方式去测定年轮,年轮法不能测定古茶树的真实树龄,用其它方法也无法测定。

二是生态学问题。不同种不同类型的古茶树群落结构、功能及演替规律尚未清楚。

三是生物学问题。古茶树与现代栽培种之间的遗传等关系,其共性与个性,其栽培的历史起源,至今无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四是古茶树的品质问题。野生古茶树不同个体、群体,不同分布区及不同生态条件下所产茶叶中化学成份的差异,与现代茶园茶叶中化学成份的比较也无系统科学的资料。由于缺乏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导致缺乏对古茶树及其群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旅游价值等深层次的研究、评价。

(三)对古茶树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沧源各民族对茶树的利用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对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开发与保护失调,对茶树的利用仅局限于作为饮品,没有更多更深的开发利用,不少古茶树过度采摘乃至于砍伐和破坏,数量正在下降,同时,由于周围环境被毁坏,生物多样性品质也出现了退化。

(四)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主体缺位

古茶资源保护涉及茶办、林业、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多头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古茶资源分布范围广,生长零星分散,造成管理难度大,加之行政执法主体责任不清,职责不明晰,存在着多家管但多家都管不到位的问题,形成管理上的盲区。

(五)调查统计工作滞后,底数不清

对古茶树资源没有进行深层次和系统的调查,存在着保护区域不具体、保护对象不确定、栽培型和原始野生型古茶不分、古茶园的树龄、面积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实地调查等问题。

(六)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不到位,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群众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对《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熟知的更少;《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责任主体和职能职责不够明晰,处罚措施滞后,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

(七)管理经费欠缺,管护措施滞后

目前,全市尚未把古茶树资源的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导致古茶树管护经费无保障,普遍存在着“三无”的管理状态,即管理“无经费、无机构、无人员”,古茶树的保护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保护效果不够明显,人为破坏野生古茶树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保护古茶树资源的建议及对策

(一)积极开展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底数,明晰保护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分别普查原始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资源情况,调查核实古茶树资源分布的具体地点、面积、株数、树龄、年产量和经营主体等情况,建立古茶资源档案和古茶树资源分布电子地图,明确保护的主体对象和保护范围,建立保护区、保护小区或保护点,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强化古茶树的保护措施。

(二)设立古茶树自然保护区(小区、点)

建议在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和单甲、糯良大黑山一带设立古茶树保护区,面积不低于3万亩,在范俄山、芒告大山、窝坎大山一带的野生古茶群落区域建立保护小区、保护点,未能纳入保护区(小区、点)的古茶树,根据各点具体情况实行,一点一策,结合公益林林保护、退耕还林,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和环境恢复措施。

(三)编制好古茶树保护与综合开发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古茶园保护、品牌打造与保护、市场开拓与规范整治、茶文化旅游开发、环境保护与改善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确保古茶树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受破坏。

(四)明晰古茶树资源的管护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明晰相关职能机构在古茶树资源管护中的职责职能,明确界定执法主体单位及其职责,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绝对权力,避免职能交叉,管护缺位。

(五)强化保护措施

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单位应当依法加大对移植和损毁保护古茶树标志、盗伐古茶树、移植古茶树、挖取树根、剔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古茶树树枝等损毁古茶树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对古茶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行为的监管力度;严禁移栽、移植、砍伐古茶树。

严禁在保护范围周边500米内建设对大气、河流、土壤造成污染的工厂;明确在保护区范围进行科研、教学以及开展旅游等活动的有关要求。

建立古茶树保护委员会及监护联络员的相关制度,强化理事会、专业合作社及利用村规民约强化管理等管护机制,切实加大对古茶树资源的监督管理。

(六)加强古茶树保护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进一步查明古茶树及其群落各地的地理分布及面积,建立古茶树信息系统。

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对原始野生型及栽培型古茶树资源茶组及科植物的种类、存量、地理分布等信息进行仔细普查,建立完善的古茶树地理信息系统和遗传信息系统,了解不同地区代表性类型古茶树群落的结构、功能,为建设有机茶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古茶树群落保护中的若干生态学问题,了解采摘、环境片段化、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等对古茶树群落的影响。研究古茶树活体测定技术,探索简便、经济、准确的古茶树年龄鉴定方法。

二是研究古茶树种质资源状况和古茶树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变化规律。探索茶树起源与演化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对古茶树的茶叶品质进行理化分析,探讨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因素与古茶树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相关性,提出古茶树及其群落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

三是研究古茶树分布区的民族多样性与茶文化多样性。主要对古茶树分布区进行民族茶文化的比较研究,对茶的民间分类与命名,传统利用与加工方法,茶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价值认识,茶树药用价值及其它使用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

收集和整理古茶树及其群落分布地区有关人口、教育、收入等资料,开展古茶园管理利用及民族文化、农户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研究古茶树及其群落对当地文化生活及经济的影响和当地居民对古茶树保护、管理利用的传统知识。

四是根据古茶树资源及其群落的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以保护为前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在保护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建立古茶种质资源库,获得其“备份”植株,进行种植保存和扩繁,有计划地投入生产,使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加工形成政府调控下的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古茶资源的持续利用。

据环境容量和古茶树资源特点,重视发展古茶树及其群落的生态旅游,在适宜区域开展具有古茶树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探索旅游开发与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有效方法。

五是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古茶树资源的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在符合《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重点鼓励:以古茶树资源为对象开展科学、历史、文化研究;以古茶树资源为种质材料开展茶树品种选育工作;以古茶树资源为材料进行产品开发、文化宣传和营销策划。

(七)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遗产

产品开发和旅游开发必须以对古茶树生长发育或群落构成和演替不构成威胁。

一是挖掘和整理茶文化历史资料,建立系统的茶文化资料库,做好弘扬古茶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培训和规范茶艺茶道,引导茶庄茶馆健康发展。引导消费者科学的泡好一壶(杯)茶,在体味饮用价值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搞好茶艺茶道的规范,引导茶馆茶庄文明健康发展。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丰富古茶产品市场。名牌是最能体现文化的载体,应加大历史名茶生产力度,增加传统名牌的科技含量,创新一批以古茶树为依据的茶叶名牌。

四是加强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茶叶企业文化是茶叶高雅与企业精神的完美结合,制茶企业应以凸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为宗旨,加强企业文化研究,使制茶企业成为弘扬茶文化的主要窗口。

(八)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强化对古茶树资源管理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古茶树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长效管护。

临沧云县幸福镇古茶树群落资源


一、幸福镇大宗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幸福镇大宗山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幸福镇蔑笆山村民委员会附近的国有原始森林中,与凤庆县大万民山毗邻,属大宗山山脉。该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海拔2196米至2500米,地理座标为北纬24°1447.3"至24°1513.5",东经99°5213.6"至99°5235",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分布面积近21100亩。野生茶树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0米以上的野茶树生长,株高0.3至3米的野生茶树随处可见。品种为五柱茶系大理茶,云县人称勐稿茶、大树茶或宝洪茶,属野生乔木型,鳞片、嫩梢、叶背、萼片均无毛,唯子房被毛,味苦涩,香气浓,新茶饮后易引起肠鸣腹泻。该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有4个分布点:

第一分布点:位于大宗山海拔2110米至2403米,北纬24°14东经99°52之间,野生茶树平均株高40米左右的有20多株,主干基围平均1.55米,树龄估算约千年左右。

第二分布点:位于大宗山大平掌海拔2363米至2400米,地理座标北纬24°15东经99°52之间,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43米,主干基围2.25米;同一位置另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41米,主干基围2.2米,但已自然死亡。根据原始森林的生长规律推算,该野生古茶树龄在千年以上。

第三分布点:位于大宗山脚淘金河边海拔2196米至2360米,地理座标北纬24°14东经99°52之间,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41.3米,主干基围1.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

第四分布点:位于大宗山的大岔河,有一株野生古茶树,株高50米左右,基部周长2米,地处河谷山崖,极隐蔽,难发现。

二、幸福镇大宗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幸福镇大宗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位于幸福大宗山的灰窑、哨山、慢遮、蔑芭山等村民委员会,面积约600亩,品种属五柱茶系大理茶,当地村民称大树茶。幸福大宗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是灰窑村民委员会团山地村民小组的古茶树,该群落中,平均株高10米,根部基围0.52-0.95米,冠幅5×6米的古茶树有7株,其中一株高10.2米,根部周长0.9米,根据树势推测,树龄150年以上。平均树高7.5米,根部基围0.55-1.48米,冠幅3×5米的古茶树有13株,根据树势推测,树龄在200年左右。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临沧市东北部,在东经99°43—100°33,北纬23°56-24°46之间,南北纵距94.4公里,东西横跨84.2公里,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县境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最高海拔3429米、最低海拔748米,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等气候类型,土壤条件优越,物种丰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县份之一。在海拔1800—2500米之间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型或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品种有五室茶系的大苞茶种,五柱茶系的滇缅茶种、大理茶种,秃房系的拟细萼茶种,茶系的香果茶和普洱茶种。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属云南省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大朝山、黄竹林箐、大宗山、万明山和大丙山,面积37431亩。

临沧永德十二古茶园:大山乡玉华古茶园古树普洱茶特点


地理位置:玉华行政村隶属云南省临沧永德县大山乡(有资料也称:玉化),地处大山乡西边,距大山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67公里。东邻大山,南毗纸厂,西接明朗,北与勐汞接壤。辖玉泉寺、龙塘沟、设腰山等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73户,有乡村人口3721人,其中农业人口3721人,劳动力223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088人。

人文特征:茶叶种植在永德历史悠久,永德主要有22个民族,其中古老的彝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的祖先都是与茶息息相关的民族,今天的永德有23万茶农,形成了乡乡有茶、人人涉茶的盛况。茶树资源丰富,具有世界上一流的最适宜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古茶资源,是云南省境内少有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

茶园介绍:玉华古茶园;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约为2213亩,该茶园海拔为1900米,降水量1600毫米,平均气温16度。与党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连,距今约有70年的历史。叶长椭圆型,叶长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背卷。叶质柔软。

滋味描述:汤色黄而通透,滋味纯正,茶味韵厚、饱满,回甜好,茶气霸气,口感顺滑,苦涩轻,有很明显的大树茶的特点。

临沧最具代表性的几处古茶园


临沧最具代表的古茶园分别是:凤庆古茶园、白莺山古茶园、大石古茶园、永德等古茶园。

一、凤庆古茶园:凤庆小湾镇3200多年的香竹箐古茶树身边,56000亩古茶树再揭茶乡神秘,凤庆15个乡镇均有野生古茶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成林成片,随处可见。2005年普查结果表明,这些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小湾镇香竹箐、大黑龙潭,腰街乡星源,大寺乡路山、清水,勐佑镇新林,诗礼古墨,永新乡团结、龙竹山、羊头山,三岔河镇柏木和雪山镇的黄竹林山等地。全县有大小野生古茶树群落17个,有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31000多亩。连片野生古茶树生长在诗礼乡古墨后山,永新乡团结村大尖山、羊头山、鲁史镇古平后山、三岔河柏木和雪山镇黄竹林箐等地。栽培型古茶树6个群落,面积3000多亩,分别生长在永新乡团结村、大寺乡平河村等地。全县有百年以上到五百年之间古茶园8大片,分别生长在小湾镇香竹箐、大寺乡平河村等地。

勐库大叶茶因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叫勐库而得名,亦有称双江勐库种。勐库种系两百年前,由西双版纳大茶山移苗引种繁殖的。由于引种时,经过挑选,引种地区比较集中,因此品种纯度高,以致目前勐库种还保持着较高的品种纯度,品种纯度达到80%左右。茶树为有性品种,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品种纯度,在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中,实属罕见。勐库种,在云南又称勐库大叶茶,属于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展,生长势强。

二、冰岛村古茶园: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勐库土司派人引种200余株,成活150余株,1980年调查时尚存首批引种30余株。据2003年3日调查,冰岛村古茶园先后种植的茶树1000余株,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成为向凤庆、云县等地古树茶的传播源头。其后代在临沧繁衍60多万亩的规模,是名符其实的勐库大叶种的发祥地。

三、白莺山古茶园:往于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分布于白莺山村、哨街村委会周围,海拔2217m,分布面积近3000多亩的近2千株古茶树,有的树龄超过400多年,显示了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白莺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古茶资源被专家定义为银生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白莺山原为布朗族世居之地,茶从古至今都是布朗族的主要生活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临沧镇康:岩子头古茶别样“红”》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