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昌宁红,遇见别样的“红”_昌宁红茶怎么样?

发布时间 : 2019-12-09
红茶叶. 红茶水 红茶会

红茶叶.。

富有诗意的一句“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将昌宁红茶的色、香、味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曾在中国的茶叶版图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昌宁红茶,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千年茶乡”昌宁的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昌宁红”的名号也越叫越响,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惊艳!

寻香而来的埃里克

昌宁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山还是山!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山峦峦相连形成一座大山,一群群大山组成一个山系,而山系与山系连在一起,就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昌宁地貌。要问昌宁的山有多少座,几乎没人能回答得出来,但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许能让人生出诸多遐想——在昌宁,97.1%的国土总面积是山区!

2012年6月中旬,一个中文只会说“谢谢”的法国人走进这片群山,用镜头记录着茶的芬芳。他叫埃里克,是法国知名的自由摄影师,这次他是专程寻香而来的。无意间接触到红茶后,一直只喝咖啡的埃里克被红茶那迷人的香气所迷倒,萌生了拍摄一组反映世界顶级茶品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的冲动。埃里克为此跑到了日本、印度等地的茶产区,寻找他理想中的那种茶叶所生长的地方。而就在以红茶闻名的印度阿萨姆邦,机缘巧合下埃里克喝到了昌宁红茶。

刹那间被昌宁红征服的埃里克,辗转来到昌宁,一头扎进昌宁的莽莽群山间,走访拍摄古茶树群、万亩生态茶园,记录CTC红碎茶、普洱茶、名优茶生产过程。每到一处,他都细细拍下关于茶的每个细节,并就茶叶的历史、种植、加工、饮用等方面,通过翻译与茶农、加工人员进行交流。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古茶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整个茶叶生产的过程。感觉非常好,无论是昌宁的生态环境,还是茶叶种植、加工,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去后我将以探索发现的方式,认真编辑制作所拍摄的视频和图片,让更多人了解茶叶、爱上茶叶。”

像埃里克一样,近年来昌宁这个边陲小县,正因茶叶弥漫开来的独特芬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个国土面积仅388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5万的小县,涉茶人口高达20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25.01万亩,居全省第三。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3.7万亩、绿色食品认定面积1.6万亩、有机食品认定面积0.33万亩,投采面积21.64万亩,茶叶产量1.54万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昌宁县年产干茶15000余吨,茶产业完成4.53亿元的农业产值和4.55亿元的工业产值。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昌宁茶农、茶企和地方财政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

早在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就为昌宁写下了“千年茶乡·昌宁”的提词。昌宁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凉山区,生态环境好,夏秋季节云雾期长,日照适中,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相传远在哀牢国时代,这里的就开始引种、驯化野生茶树。据完成于2013年底的古茶树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昌宁县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共有154129棵古茶树,几乎每两个人就拥有一棵。其中71707棵野生型古茶树以大理茶种为主,82422棵栽培型古茶树以普洱茶种为主。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交融。

舞动千年的茶韵

在中国的茶叶版图上,解放后昌宁红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种种历史缘故,昌宁红茶在较长时期内显得默默无名,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这两年风头正劲的昌宁红茶,是在几年前波及全国主要茶产区的“绿改红”风潮中冒出来的。

历史上,昌宁就是庞杂的古代交通系统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徐霞客就是沿枯柯河经昌宁循澜沧江而下进入凤庆的。关于昌宁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出自编撰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六“湾甸州”部分:“与镇康间其勐通山(今昌宁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刊刻于清乾隆年间的《顺宁府志》说,元明时期右甸(今田园镇)、猛垌(今勐统镇)等地的栽茶技术和制茶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僧侣种植加工的“碧云仙茶”汤色碧绿、香味馥郁,因其沱茶状似仙桃,令人爱不释手,故而据传曾作为贡品敬献给万里之外的皇宫享用,虽然难以查证但也说明了昌宁茶之上佳品质和久远历史。清康熙年间,昌宁种植茶已十分普遍。

1933年,昌宁设县后在开明乡绅的倡导下,昌宁群众广泛种植茶叶,茶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茶300吨。解放后凭借优良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昌宁茶叶得到空前发展。上世纪70年代,昌宁被列为“全国茶叶百强县”之一;80年代昌宁被列为全国七省市茶叶技术推广协作网区,成功建起了优质茶叶基地,并与浙江富阳、福建安溪、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四大“全国优质茶基地县”之一。巧合的是,在这四大优质茶基地县中,包括昌宁在内的三个县都位于北纬24度区间。这是一个神秘的茶产区,全年温暖如春,境内多高山丘陵,大部分地区多雾,全年雾日多达100多天。这也形成了昌宁独特的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全县海拔1400-2000米地带土层深厚,土壤中红黄壤类占80.5%,有机质含量丰富,比较适宜茶树生长。

1952年,紧邻凤庆的昌宁开始试制红茶,1956年开始全县范围内“绿改红”地大规模制作红茶。1958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昌宁茶厂建成投产。当时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茶叶贮存仓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茶叶贮存所必须的通风、干燥、防止异味等要求,所以即便到现在都是较好的茶叶贮存仓库,被后来接手昌宁茶厂的龙润集团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世纪50年代“绿改红”后,昌宁就一直是滇红的重要基地。当时昌宁的茶叶,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走向市场。一是由昌宁茶厂按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订单生产精致散茶,并经云南省茶叶公司外销和出口;二是昌宁茶厂除完成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订单外,也在八九十年代生产部分红茶以散茶的形式销往省外市场;三是作为下关茶厂和凤庆茶厂的主要原料基地。但这些渠道显然让昌宁茶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无助于自身品牌的建立和塑造。

红茶产业的整体升级

80年代是昌宁红茶生产的一个高峰期,当时的年产量曾达到2060吨,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二十来个国家。即便到1993、1994年,昌宁的茶叶还是以红茶为主,绿茶较少。90年代中后期,受企业改制、自身种植管理和加工水平低、茶叶大市场调整,以及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等诸多因素影响,昌宁红茶落入了低谷,出现“红改绿”风潮。从1995年、1996年开始昌宁的绿茶产量逐步增加,红茶产量明显萎缩。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昌宁红茶的产量只有56吨,而绿茶高达3145吨,晒青毛茶2430吨。

此期间,尽管一些小茶厂和小品牌孕育而生,为昌宁茶业的发展增添了几分活力,但整个昌宁茶业却也步入了基地小而散、品牌多乱杂、企业小而弱、营销大滑坡的困境。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2009年昌宁县决定重振红茶雄风,对茶产业进行重新定位,此时恰逢在金峻眉的示范效应下,一波红茶热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萌发。具备较好红茶生产基础和经验的昌宁县,又开始兴起了“绿改红”。

这其中,2006年就借助收购停产多年的昌宁茶厂进入茶产业的龙润集团,以及2009年成立的昌宁红集团,对整个昌宁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昌宁红品牌的塑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昌宁县在2009年招商引资时,慎重引进的一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此前该公司已在昆明、凤庆分别建有两条CTC红碎茶生产线,每年有4000多吨CTC订单,其中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有1000吨,销往国内市场的有3000余吨,具有良好的品牌效益和产销良性发展基础。与昌宁县联姻后,稳隆茶业公司牵头整合了县内和周边茶叶企业,组建起昌宁红茶业集团公司,并将集团总部设在昌宁,以“生态、健康、超越”的理念进行“昌宁红”品牌的塑造。如今昌宁红集团已在昌宁拥有3条CTC生产线,4条名优茶生产线。

2012年,昌宁红集团共向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4个国家出口以CTC红碎茶为主的茶产品540吨,2013年签订出口的合同量跃升至2160吨。同时计划投资2.7亿元,占地627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620平方米的昌宁红集团总部建设已完成主体建设。该项目完工后,昌宁红集团可实现每年生产12000吨CTC、4000吨红茶、3000吨绿茶、1000吨普洱茶的产能,按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

龙润集团进驻昌宁后,也先后建起了普洱茶生产线和CTC红碎茶生产线,2012年总产销量达2000吨,其中普洱茶销售1600吨,CTC红碎茶出口400吨。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尼诺、雪兰、树根地、黄家寨等县内重点茶企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了昌宁红茶产业的整体提升。2010年,虽然绿茶仍以5597吨的产量位居首位,但红茶的产量已提升到到2886吨,较2006年低峰期的56吨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经过五年来的发展,“昌宁红”品牌的名号不仅越叫越响,在整个昌宁茶产业中所占的产值,比重也达到了40%多。

昌宁红是个大品牌

“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昌宁人喜欢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红茶,虽说显得有些自恋,却也将昌宁红的色、香、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被称为“昌宁茶博士”的洪杰先生,是昌宁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副主任、茶叶技术推广站正高级研究员。他认为“昌宁茶叶好,好在红茶”,按照传统工艺技术要求,红茶的汤色要求鲜红明亮,而富含茶黄素的昌宁红茶颜色却是金黄色的。茶黄素饱含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而昌宁红茶属于轻发酵,能最大程度的留住茶黄素。当金黄透亮的茶汤如丝般顺滑入肚,慢慢品来,便是留在唇舌之间浓郁的香气与甘甜。

在洪杰眼中,昌宁红茶的制作工艺称得上是艺术。最基本的工序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要达到外形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香气浓郁的特征,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益求精。”现在昌宁红茶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化,上好的古树红茶经过精制、包装后,售价高达每公斤上万元。

占据富集的资源优势,昌宁俨然成为了云南茶产业的“后起之秀”。每到茶叶采收季节,各地茶商蜂拥入昌宁寻找好茶。娃哈哈、康师傅的冰红茶,更是早几年就用上了来自昌宁的CTC红碎茶原料。现在昌宁红集团不仅将产品将产品出口到法国、东欧、俄罗斯等国家,还为英国川宁提供上佳的红茶原料,并正与立顿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与此同时,风闻IT巨头联想集团也盯上了昌宁红茶。对此洪杰证实说:“确有此事。我们已经将昌宁当地的茶叶资源做了认真调查,形成报告交给了联想集团。”然后他满怀憧憬地说:“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意向,如果联想真的在昌宁投资建厂,这将是昌宁茶业迈出的一大步,昌宁茶业最终会走向世界。”

不过昌宁虽有好茶,近年来整个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原料却难以卖到好价钱。据了解,2013年昌宁县古树茶鲜叶的价格最高只到80元/公斤,均价更是低至40元/公斤;而生态茶的鲜叶收购价为6.93元/公斤,干茶33元/公斤。这不仅是昌宁茶农的心结,也是当地茶企不得不面临的尴尬。

基于此,昌宁县开始着手依托“千年茶乡”的资源优势,构建“昌宁红”核心品牌。目前以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申报的“昌宁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积极推进中。与此同时,由云南省卫生厅制定并发布的《昌宁红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也从201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洪杰表示说,“昌宁红茶”商标注册下来后,将是一个公众性的品牌,目的是建立起昌宁红的核心品牌,提升昌宁茶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做强昌宁的茶产业。届时茶科站将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昌宁红茶”商标的使用,原则上只要是使用昌宁当地的原料,在昌宁生产加工,并符合昌宁红茶技术要求和生产标准的红茶,都可以使用“昌宁红茶”的品牌标识。

政府在行动,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对产业进行提升。昌宁红集团正积极申请雨林认证项目,同时采取培训、农资扶持等方式,带动产业整体提升。龙润集团则已建成物联网基地600亩,标准化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PA)示范茶园6000亩,并依托小贷公司对茶农进行扶持,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有机茶认证和欧盟认证。可以预见的是,正在华丽转身的昌宁红,即将以令人惊羡的身姿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编推荐

茶话昌宁:昌宁茶史流源考和古茶树资源现状_昌宁古茶树特点


云南边陲小县昌宁,因为茶而弥漫独特芬芳,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昌宁县,这个人口不足35万的地方,却拥有超过15万株古茶树,几乎每两人就拥有一棵古茶树。

据来自该县茶叶产业办的初步统计,在昌宁,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古茶树15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4米以上的古茶树就有4棵。“我们不敢妄定这些古茶树究竟有多少年了,根据经验,树龄绝对在数千年。”昌宁县茶叶办副主任洪杰如是说。

昌宁的古茶树为何吸引人,或许与茶叶背后浓郁的茶文化有关。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对昌宁古茶都有记载;千年茶马古道上,“马锅头”们靠贩卖昌宁的古茶做着生意;“小罐茶”、“撒茶米”……都是昌宁茶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茶与世代村民相依相存的佐证;而昌宁,更是被誉为千年茶乡。与茶的交融,即是一次走进古茶历史、人文的探寻。

传诸葛亮途经昌宁,得“姜糖茶”而祛病

“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翻开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不难找到昌宁茶的记载。昌宁各乡镇都有古茶树分布,共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5万余株,年产量约200余吨。其中,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3.9万余株,有4株古茶树的基部径围甚至达到400厘米。

古茶树,是指生长存活了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分为自然繁衍的野生型古茶树、人工栽培的栽培型古茶树两种。昌宁县坐落在滇西高原的群山之中,在海拔1400~2500米的区域内,古茶树散落分布,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还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昌宁有古茶树,那昌宁茶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记者了解到,历史上,当地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部分陶器残片,类似后来的陶制茶具,由此推测,该地先民应该从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的习俗。相传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途经昌宁保华寺,因兵士痪疫,得“姜糖茶”而祛,则令将士采而带之继续南下。

但推测毕竟不能作为历史的实证,翻开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从“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中,就能找到关于今天昌宁茶的记载。唐时,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今发现大量野生茶的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昌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作贡品上奉朝庭。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触目皆是。

据昌宁县茶叶办副主任洪杰介绍,昌宁县境内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较多。树龄较大、面积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有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茶树、漭水镇黄家寨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落等。如今,活体千年古茶树在境内耇街水炉梁子、大田坝狮子塘梁子的原始森林中以及漭水沿江茶山河、右甸新华石佛山、温泉联席芭蕉林、锡匠寨、翁堵栗木山等多处健存。种种证据表明,昌宁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境内野生茶树、古茶树、古茶园分布较多。野生茶树群落、野生茶树以及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还是未来茶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是极为珍贵、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茶文化资源。

古茶生长有讲究,气候湿润海拔高

对于古茶树的

焦家良:千年茶乡昌宁,澜沧江上游的茶叶旗帜如何_怎么样?


昌宁:在大江的上游

从凤庆去昌宁,在古代的交通图谱上,是逆行。从大理或保山出发,要想揭开县宁以南广大地区的神秘面纱,走永昌道或顺宁道,都必须先昌宁,然后才是凤庆。徐霞客如此,创建滇红集团的冯绍裘等人亦如此,深入临沧的马锅头们也如此。昌宁,在充满了线性特征的古代交通史中,是“凿石为梯,穿云得路”之不二门户。没有它的连接与中转,我们就无法叩问驼骑出没的昌宁以南的茶乡茶国。

第一次去昌宁,是为了看白鹭。这一个白鹭之乡,特别是它的勐统坝、酒药寨,谷地或者坝子,冠盖如云的榕树上或者锦绣般的田畦之中,白鹭一如凌波仙子,把这个宛如天堂的地方永远定格在“白衣飘飘的年代”。梦境、仙境、幻境,那纯白的力量,那透明的气象以及那天堂与人间谐和交媾而孕育出来的居所,没有谁刻意要应用它们并将你击溃,但你永远摆脱不了投降的命运。面对没有杂质的美,冷漠和清高,形同儿戏。是可以不问魏晋,因为没有魏晋;是可以醉听鹭翅声,因为没有其他声。

再次去昌宁,依然取道凤庆。我以为这样一种逆行,一可以听澜沧江在山背后流淌,它扬起的漫天声浪可以扑面,可以击打人的心肠;二可以向着高黎贡山行,那巨大的天地屏风,是梦想中的灵魂栖居地,肉体的安乐窝;三可以在历史的幻象下面,由陌生而熟悉,以另一种韧劲去发现近在咫尺的美;四可以借归途而圆游子之梦,把昌宁当作我的故乡。

这次,我去问茶。这片地处怒山和云岭、澜沧江和怒江之间的息壤,一如澜沧江两岸的的任何一片土地,气候、土壤、降雨量和日照,无一不是茶叶的血亲,它们从开天辟地之始,就致力于将其养育为世上最优异的茶区。据介绍,达丙乡新华办事处的石佛山上,有一株人工栽培的古茶树,高14.84米,基干直径1.35米,树幅11.8—10.66米,每年可产鲜叶百余公斤,堪称“茶王”,树龄已有千年,比勐海南糯山那棵还要古老。史料中有关昌宁的茶叶史,肇始于明洪武年间。有官绅在碧云寺种茶,产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极品茶。令人心动的是,这“碧云仙茶”,还是极其罕见的“藤条茶”。其做工,唐定国先生编著的《新编保山风物志》中如此叙述:“藤茶嫩叶呈红色,加工时先将鲜叶煎炒,然后轻柔、晒干,再将干茶用纱布包裹着,置于糯米饭上熏蒸,最后在木模上压制成块状,晾干……正宗的碧云仙茶,汤色青翠透亮,经久耐泡,回味悠长,但产量极微,价格昂贵,非富豪显宦是享用不起的。”

“碧云仙茶”早已成绝唱。但之后的昌宁滇红功夫红茶、滇红碎茶、尼诺绿茶、尼诺毫峰、碧云银毫、雪兰、漭波、佛昌碧毫和鹅鼻毛峰,等等,都曾在云南乃至全国的茶叶大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度荣获全国名茶评比“景泰兰杯”和“陆羽杯”,以及“金钟奖”或形形色色的金奖与银奖、省部级名茶称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金奖”等。在如此众多的光环之下,组建于1958年的昌宁茶厂,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云南茶企中的扛鼎企业,无论规模、茶品品种和茶品质量,都名列前茅。至于茶叶的产量,据云南省农业厅热区办统计,以2002年为例,昌宁产茶4200吨,列全省茶叶生产重点县排行榜第6位,仅次于勐海、凤庆、镇沅、景洪和澜沧之后。如果要说,云南产茶诸县在全国产茶县中的地位,最显赫的,就是昌宁。1986年,国家颁布了四个“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其中就有昌宁,与福建安溪等并驾齐驱!

澜沧江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凡是她的养子,她都赐其以好茶。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她由北而南,一路哺育,昌宁、凤庆、云县、景东、镇沅、双江、澜沧、勐海、景洪、勐腊,所及之处,囊括了名满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勐海茶山、布朗山和班章茶山、景迈茶山、邦崴茶山、双江勐库茶山、凤山茶山……所有的茶山中,昌宁扼其上游,是整个高黎贡山和哀牢山天然屏障之南的第一阶梯,当是其长子啊!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在这穷边乐土,才高八斗而又风流倜傥的状元杨升庵,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8月4日,徐霞客取道昌宁赴凤庆前,尽管多日因雨雾而忧而困顿,因葛姓店主的市侩而愤懑,但也止不住如此说昌宁:“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疑是故乡也好,边疆之雄也罢,几百年之后,当我入昌宁,闻到的则是一城的茶香。特别是当我一脚踏入昌宁茶厂,大脑中跳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远梦似曾经此地”,它的气场,它的气象,它的气质,让我感到与它有缘,他就是我苦心寻觅孵化梦想的摇篮。考察和参观过数十家茶厂,只有它令我荡气回肠。它绕墙而生的古柏如得道的出尘者;它贴墙而生的苔藓如时间的寄生物;它无处不在的历史痕迹如社会发展的档案。如果说那泛黄的毛泽东同志的画像、林彪的题词和无处不在的标语,沉淀下来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风貌,那保留这风貌则一如将滚沸的岩浆孕育为玛瑙和玉石。这究竟需要怎样博大和从容的心肠?这究竟需要怎样温润和寂静的情怀?普洱茶的美,就在于它能藏匿世界的流变并将其化为滋补,昌宁茶厂的表象,很好的契合了这一特点。

一排排茶叶仓库,形似天井,全是木屋,木头的宫殿。柱、梁、地板、隔墙和空中走廊,都是清一色的木料做成,人走在上面,能觉察到些许的柔软。就算所有的门窗关闭了,在暗中,也能远离所谓的伸手不见五指、漆黑和死黑,温暖的光,来自木头,它照着你,让你觉得一点也不孤独。天下哪儿还有比这更好的藏茶干仓?哪儿还会有人为茶叶准备如此奢华的家?这些仓库的外形,在过去的年代,都曾被涂了一层红色,如今这些红色都淡了,融入了光阴的风尘。在龙润集团决定注资重振昌宁茶厂雄风之后的一段时间,曾有许多人建议,改造车间和办公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改造一下这些仓库,我的回答是,如此天下难有与之比肩的库房,难道要改造成钢筋水泥?再说,经过十几年时间的洗礼,他们好不容易变旧了,为什么要让他们焕然一新?这可是天下难找的普洱茶的经典库房啊,这可是真正的茶叶博物馆啊!

今年又去了一趟昌宁。去的那天,正逢第一批茶菁进厂。我想,这一片行政区划上隶属保山,而在境界上,无限地靠近临沧的茶区,这一个创造过无数茶叶辉煌的茶马重镇,一定会以崭新的形象,重新崛起,重新成为澜沧江上游的一面茶叶旗帜。

临沧镇康:岩子头古茶别样“红”


“明前茶,贵如金;品牌茶,比黄金……”近年来,临沧镇康县依托岩子头和马鞍山两个村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着力打造岩子头、马鞍山两个茶叶品牌,不断提升茶品质,在生态、绿色、有机、工艺上下功夫,茶叶销售价格一路走高,春茶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火爆畅销场面。

“我们岩子头古树茶很好喝,口感好,绿色生态,可惜原来一直很少有人知晓。这两年通过媒体宣传,品牌打造,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价格开始逐渐上涨,今年明前茶鲜叶价格最高达到40元每市斤,而且出现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在岩子头村,千亩古茶园含绿吐翠,娇绿欲滴。时停时下的春雨,依然挡不住茶农们采茶的热情。茶农们头戴斗笠,腰系茶篓,来回穿梭在古茶林间。

岩子头村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200米,平均气温20摄氏度。据考证,岩子头古茶树茶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1000多株,是目前镇康县境内古茶树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古茶园。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岩子头古树茶香味浓郁,汤色透亮,口感纯正,回甘持久,绿色生态,久喝长寿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一度销往香港、澳门等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家住岩子头酸杷树自然村的茶农刘老伟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在家炒茶、制茶。由于春茶采摘期紧,他带着家人一起到山上采茶。刘老伟告诉记者,今年的明前茶行情特别好,青茶价格高,单买鲜叶每天都能挣几百元钱。

目前,岩子头村16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1166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种茶制茶。岩子头村有古茶园面积6000余亩,其中连片3000余亩,茶园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糯娥寨、段家寨、酸杷树、姚家寨、茶家寨、亮山和金厂坝等14个村民小组。年产鲜叶850吨,可制干茶215吨,总产值4250万元,平均亩产达8000元。

在临沧镇康县,岩子头古树茶并非一枝独秀,忙丙的“马鞍山茶”、勐堆“蚌孔茶”等高端生态茶近年来也逐渐走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

镇康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低纬山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季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和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近年来,镇康县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发展需求,主动发掘资源潜在优势,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庄园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茶业发展之路。截至2016年底全县茶园累计总面积达82535亩、生产茶园面积77860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4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5300万元、工业总产值7981万元、全县红茶产量181吨总产值381万元、绿茶产量10吨总产值40万元、普洱茶产量830吨、总产值7560万元。全县有初(精)制加工厂(所)24个,其中获QS生产许可深加工企业6个,岩子头、马鞍山等名优茶效应逐步明显。

“以打造勐捧岩子头古茶园和提升忙丙马鞍山茶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镇康茶资源优势,提升茶产业品质,进而打造全县茶产业的升级版……”镇康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主任查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充满自信。

据了解,到2020年,镇康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9万亩,茶叶总产量1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4亿元;全县将累计建成生态茶园建设2.4万亩,建成高香型红茶、绿茶基地,特色茶基地累计达1万亩;建成茶叶庄园6个,组建6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

保山昌宁:新方酿古茶,余韵更芬芳


5月的昌宁县漭水镇,处处风和日丽,茶香四溢。这里是昌宁县古树茶加工生产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如今正是最后一拨古树春茶下树加工的黄金时节,漭水镇大大小小数十家古树茶加工企业的工人们也开足了马力,忙得不亦乐乎。

四海飘香的昌宁古树茶,让从事古树茶生产经营的厂家尝到了甜头,也收获了昌宁古树茶带来的品牌效应。据了解,今年2月份以来,已经有上海、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的茶叶经销商、茶文化学者等共计40余批300多人次走进昌宁。他们在参观了解当地的古茶树保护和古树茶生产经营情况的同时,也把“千年茶乡”这一金字品牌宣传推广到世界各地。那么,拥有20万株古茶树的“千年茶乡”昌宁,是如何做到让芬芳四溢的古树茶真正香飘五湖四海的?

走“生态之路”,做“与众不同”

5月11日一早,天刚放亮,昌宁县漭水镇黄家寨古树茶厂总经理董极超就开始忙碌起来。按照预约,今天他将带8名来自上海的茶商到沿江村茶山河参观有着2000多年树龄的“古茶王”。

“每年古树茶采摘上市的季节,全国各地的古树茶经销商就一批批慕名而来。参观古茶山,订制古树茶,交流茶文化。我们的两个生产点都非常热闹,线上线下的交易也十分火爆。”董极超告诉记者。

黄家寨古树茶厂是昌宁县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古树茶生产企业,其产品也是昌宁最早走出云南的古茶品牌。“‘生态绿色、专注普洱、古法传承’是我们坚持不变的制茶宗旨,多年来我们非常注重古树茶的原料采集和古法加工的工艺,这个也是昌宁古树茶的特色。今年,我们预计生产加工百年以上古树茶22500公斤,加上生态茶,我们的销售总收入预计可以达到2000多万元。”董极超充满了自信。

记者了解到,为了真正实现古树茶的“生态绿色”,黄家寨古树茶厂对企业所属的4000多株古茶树进行划界挂牌保护,采取在古茶树下养殖蜜蜂、禁用农药等方式实行无公害管理。

几天前刚刚来到昌宁的湖北茶商喻君,已从事茶叶销售20余年,在遍访全国各地的优质茶区后,唯独对昌宁的古树茶情有独钟:“像黄家寨古树茶厂这么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做生态茶、古树茶这个宗旨,一直都没有变过,这很不容易。昌宁茶的品质,既是我需要的,也是市场需要的。”喻君告诉记者,他已经在武汉开起了规模宏大的昌宁黄家寨古树茶厂武汉专卖店,成为昌宁古树茶的一级代理总经销。“我相信昌宁古树茶的品质,我的目标就是要让昌宁古树茶走进江汉平原的千家万户,实现茶农、茶企、茶商三赢。”喻君信心十足。

坚持以“生态名茶”的目标实现了,那么“与众不同”的品质怎么打造?昌宁县最早把古树茶这一产业推向省外的老茶人董林认为:“我们不搞噱头,脚踏实地,良心做茶,利用昌宁古树茶的特殊品质,用工匠之心做好每一片茶叶。”

昌宁县地处世界上最好的产茶带北纬24°线上,海拔气候适宜,自古产茶。境内有20余万株古茶树,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素有“沧江茶源”的美誉。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昌宁地区便大规模种植茶叶,盛产优质贡茶,后经过数百年发展,慢慢成为中国四大名特优茶叶基地县之一。据普查显示,昌宁县有49个古茶山居群,百年以上古茶树面积达4.9万亩,总数20万株,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有3.9万株。而漭水镇则是昌宁县拥有古茶树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乡镇,全镇共有古茶树居群23个,古茶树数量达45980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10509株,栽培型古茶树35471株。

昌宁古树茶的原料

当天价茶遇见低品质?什么情况?


在普洱茶市场中,最可怕的事还不是“9.9包邮”的劣质老班章,而是明明茶叶只值三五十,却被卖出几千甚至上万的高价。若不是亲身遇到,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周末有朋友来家中喝茶,他自己还带了一片茶。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我就把产品名称以及品牌略去了。这种茶就是业内都知道、名气特别亮、价格非常高的古树茶产品。

说实话,这些年只见到这茶被大量收藏,真还没见谁喝过,茶博会上也是作为展品出现的茶叶。

朋友有提入的打算,故尝鲜一片单饼喝喝看。茶饼香气十足,满足好茶的标准。饼面条索分明,也符合古树茶的特征。但是在冲泡的过程中,无论是生津、回甘,都无法与产品标注的产区想对应。

为了确保冲泡没有问题,两天分上午、下午共试了四次。最后甚至拿出来一款陈化了5年左右的广别古树茶做对比,结果依旧令人失望。

很难想象一个标志着核心产区的古树茶产品能差到如此地步,将近一万元一片的茶叶竟然不如四五百的茶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产品的出现?

仔细思考了两天,我觉得市场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家收藏名山古寨普洱茶是为了后期升值,没多少人会拿未来能变现的产品大规模品饮。倘若买茶是为了喝茶,我敢断言,一些茶商绝不敢做出这样的产品出来。毕竟茶客的眼睛是雪亮的。

都说垃圾茶藏一百年也没有用,那打着名山古寨标签,又有品牌背书的凡品难道藏下去就有用了?我不知道在这个市场当中还有多少类似的产品,也不知道这类产品的库存会有多高。收藏普洱茶最终都有变现的一天,一旦真相被揭露,茶企倒闭尚在其次,那又会有多少欲哭无泪的茶客呢?

茶有百味,适口为珍。藏茶之前,喝了再说。不止要喝茶样,藏品也要抽着喝,唯有如此,才不会上当受骗。

发现昌宁:42个群落 15万株古茶树


茶区跑得多了,一般的古茶树、古茶山,很难再有震撼效果。我们仅仅把临近昌宁县城田园镇的漭水乡、温泉镇几处古茶山、古茶园粗粗一圈跑下来,内心却着实又被震撼了一把。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地结合部,1933年由保山永昌、顺宁凤庆析置设县,取两地名后一字为县名,隶属保山市。昌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河流密布,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更戛河、大田坝河、漭水河等八个水系,分属北部澜沧江水系和南部怒江水系。唐代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如今发现大量野生茶的澜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昌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触目皆是。昌宁的古茶树资源,1994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中有记载;l997年,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实地考证了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鉴定较大的6株古茶树属大理茶亚系栽培型古茶树,树龄1000年以上;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茶叶专家陈宗懋院士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担任组长的专家组,对昌宁古茶树树龄、古茶树群落年限以及分类、茶叶品质进行了鉴定。虞富莲当年在《中国茶叶》上撰写《昌宁的古茶树资源》一文,指出昌宁的古茶树有分3种情况: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其中野生型“分类上多属于大理茶种”,“多生长在田边地坎或房前寨后,是早先民从原始林中挖掘野茶所栽,在百年以上古茶园中也间有混种”,“树龄在四五百年的典型植株有”茶山河、唐家河的红裤茶,沿江河、联席的报洪茶,田园镇石佛山的柳叶青茶;“栽培型茶树分类上属于普洱茶种和茶种,目前古茶园中的茶树多为这一类型,分布较成片,但多呈‘满天星’状栽培,以漭水镇黄家寨、温泉乡破石头村最为集中,树龄一二百年”,代表植株有黄家寨大茶、温泉原(袁)头茶;过渡性茶树可能是大理茶种茶树与普洱茶种茶树自然杂交的后代,“其中典型的植株有田园镇石佛山刘仁家屋后的一株茶树”。

刚好遇见梅子箐:尤抱琵琶半遮面


今年春茶季,因为工作原因,需要跑永德茶区。开始还不乐意:永德离临翔区比较远,所产的茶又不像“冰岛”,“昔归”一样出名。但是,在这里,我却发现自己在毕业回临沧后,行走过的茶山中,最打动自己的一个地方:梅子箐。

梅子箐海拔在1800米左右。去梅子箐的路,不如去永德的另一片较为知名的茶山忙肺好走。沿途曲折弯绕,还有漫天尘土。刚进梅子箐村,入口处立着一块石碑:“春回福地,碧水满盈留真龙,紫气东来,人文集萃定乾坤。”似乎作为一种能指,在提示来到这里的客人:这个地方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梅子箐村的街道并不宽阔,房屋沿街道排开,街道一边有小卖部和一片相对平整宽阔的场地。光看村庄的样貌,不会给你太多期待,甚至可能会感到有些失望。

这样的“平凡外表”之下,却藏着自然造化之下的一片钟灵毓秀。

走进茶农家,一片片青绿的鲜叶摊晾在晒场上,像软化的翡翠,明亮了双眼。旁边有已经揉搓成茶条,在晒场上晾晒的晒青毛茶。晒青毛茶按照自己的采摘地点,被主人家分了类。主人向我们介绍:“这是生长在其它茶地的茶,这是锅底塘的茶”。

抓了一泡梅子箐“其它茶地”的茶来冲泡,柔婉的香甜感是第一印象。又拿了一泡梅子箐锅底塘的茶来,沸水冲茶,茶汤的黄亮色泽在公道杯中释放,梅香隐隐流动在茶汤中,清甜凛冽。茶汤香甜绵柔,没有“梅子流酸溅齿牙”,却有梅香流齿牙。味虽然清淡,却余韵悠长,锅底塘的茶,可以用“此茶味淡重如荷”来形容。清香绵甜感,类似于冰岛。

到一个地方,一定要看茶园,总感觉这样,我跟茶才能建立起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关系。请这家的茶农大姐带我们逛茶园。茶园隐藏在村庄平实的外表下,隐藏在崎岖的道路中。梅子箐的山并不高,却玲珑有棱角,类似于云南文山和广西一带的山。这里,竹木葳蕤,天光明媚。

锅底塘是梅子箐的核心产区,在梅子箐的地位相当于老寨在冰岛。相比梅子箐其他地方的茶,锅底塘茶的价格更贵。在这里,一片片茶树蓊郁于山野。青山如黛,白云像浮萍一样飘在明净的蓝天上,显得有层次又开阔,构成一幅有律动感的画面。我边走边拿起相机记录眼前的灵动画面,小孩坐在茶树上,看见我的相机,笑着说:“闪光灯闪到我的眼睛了”。这里,虽然是山野,却让人感觉有一种能量和气韵在流动。

陆羽在《茶经》中这样说过:“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按这样看,梅子箐的茶,至少也属于陆羽说的“中者”。

从茶园回来,茶农大哥把我们带到他的表哥家,他的表哥是位老师,家里有古树茶。在行走锅底塘茶园的过程中,我也看见这位老师大哥挂牌的古树茶,喝起来汤甜水滑,就跟他买了一些。回来后,老师大哥跟我说,有一袋茶因为炒的时候没注意,所以糊片比较多,让我注意一下。当时没留意,一天,把茶打开来泡。茶汤柔顺绵甜,但是因为沾了烟火气,就掩盖了茶本应该有的完美。在这之前,我还把梅子箐的茶推荐给大学时教过我,让我跑茶山时顺便帮买些春茶的美女老师。回来后没有开过汤就直接把茶寄给了她。急忙向美女老师道歉,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更重要的,是茶背后的故事,茶里,有你的故事。”茶的领域对我的老师而言,是相对陌生的,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博士和副教授的她却愿意弯下身来学习,不带丝毫傲慢自满感。并且,相比现在茶界“以茶为名”来装饰自己的所谓“格调”,以及“以茶谋利”。我的老师让我看到一份谦和与平淡清悦。我跟买茶的老师大哥又让我看到古茶树与人的关联。跟大哥说了一下,大哥态度很谦和。说一定会进行整改,尽量让茶趋于完美。

茶和很多事情一样,真的不能看表面。一天,趁爸爸在家,约他喝了两泡茶,他说:“这个茶就是炒的时候炒过了一点,但绝对是古树茶。”我问:“怎么判断?”爸爸向我解说:“你看,这个叶片锯齿很明显,而且相对来说,叶片比较薄,其实叶片肥大的未必是古树茶。这就像老年人和成年人,年纪大的人肯定看上去就不会那么健壮。树龄大的树和树龄偏小的树也是这个道理。”这样形象的解说刷新了我的认知。而且,因为有了之前的小插曲,这些茶喝起来就更觉得生动有韵味。

又过了一段,再用陶壶泡。火味渐去,茶味渐出。黄亮的汤色像色拉油,汤甜香幽,让人又感受到那份山野草木之清灵。很多时候,人容易执着于茶本身,反而容易局限,也在表现和言说茶时少了那份生动。然而,跳出茶看茶,也许会看见更多元的东西,茶,因此才会变得更加立体灵动,更加有趣和丰满。因为自己的喜好,我听过很多关于茶的所谓讲座和言说。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其实还是来自于跳出茶看茶,用自己在其他领域的经验来对茶进行阐述的叙事。弗雷泽在他的著作《金枝》中说过:“物的传记可以使本来暧昧不明的东西浮现出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物的传记可以证明人类学家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和接受外来思想一样,接受外来物品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它们被接纳的事实,而是它们被文化重新界定并投入到使用中去的方式。我相信理论是短暂的,记述的事实则具有永久的价值。”相对于看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听各种所谓“品茶术语”,看各种人们赋予茶的美好言语与感受,学各种关于茶的理论知识……也许更需要真实的行走与跳出茶看茶。

因为被梅子箐的茶吸引,后来一个人去永德途中,又绕进梅子箐一次。这次没有去看锅底糖的茶,而是去了一位阿姨家。阿姨很热情,拿出茶具让我自己泡,还拿出小零食水果让我吃。打消了我一个人跑茶山的陌生感。她向我介绍:“这是梅子箐的浪底垭口茶,喝起来也还可以,一些外地来的客人也跟我拿了一些。”

这次喝的茶,虽然不像锅底塘茶那么香,但是回甘很快,汤感饱满厚重。阿姨边跟我聊天边说:“其实我也不懂茶,就是试着做,如果你不喜欢也可以不买,你今天可以在我家吃饭,一个人就在我家住得了。”对茶的卖相、名字、放置方法等等,我还是比较嫌弃,所以没有买,表达歉意后告别。可是回去的途中,嘴里却一直在回甘生津。等我到达永德县城后在餐厅吃饭,喝一口白开水都是甜的,就像喝糖水。后悔自己当时没有买一些回来。阿姨是比较质朴的,给我喝的茶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也有自己的优点。“甜”是梅子箐茶一直给我传递的印象,据说,梅子箐的茶,叶梗那里都有马蹄,这也是泡茶时,我发现的显著特征。

余秋雨说过:“普洱茶之为普洱茶,在于其经历过的时光,经历过的人,经历过的和平与流离,以及在品茶时有意无意遇到的人,就像我们今天。”是我两次去梅子箐想到的话。

梅子箐,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这里,同样有关于人、行走和物件的故事在流动,尽管看起来很平实,却立体生动。对我而言,也是行走茶山过程中新增加的体验,扩展并更新着自己对茶的认知,透过这里的一片树叶,还可以看出:除了“昔归,冰岛”,临沧也有不少产好茶的地方,从生长环境到形貌到滋味,再扩展到相关的人和事,它们各有千秋。在茶路上,我们不仅可以跳出茶看茶,是否也可以跳出所谓名山茶,去寻找并遇见不同的茶,来感受这种带着不忘初心与不期而遇意味的惊喜呢?

引用前资深媒体人,现宝和斋主人郑子语先生在

布朗山,让我翻山越岭去遇见你


向往某个地方,是不需要太多合乎常理的理由。也许,只是不经意间的接触,从此心心念念,总想目睹这个地方的容颜。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能够孕育出如此美妙的事物,总让人忍不住去想。

最近品一款茶,在品这茶前,我就被它的品名给吸引了。长歌,如春风,如化雨,这诗一样的名字,让人对这款普洱充满了想象,它的滋味是不是也和名字一样的美呢?

于是,烧水、开茶……一步步,去靠近这份想象。第一泡,就闻到馥郁的花香,实在让人迫不及待想要饮一杯看个中滋味,这样的茶汤喝起来定是清爽甘甜。大概是因为之前已经吸入了茶香,第二泡的花香没有第一泡那样浓郁。

赶紧尝一口,茶汤略显浓稠,搅动舌头,一股苦涩感充满口腔,顿时有些失望。这种苦涩中,还有一道淡淡的类似草药的味道,实在让人失望,咂一下舌头想要放弃,突然口腔中的类似草药的感觉变了,似乎有些甘甜,在口腔的深处。

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人忍不住赶紧再来一泡。入口的长歌,清苦很快就散去,还有一股淡淡的甘甜在喉咙深处漫开。原来这就是长歌的魅力所在。

长歌是2016年布朗山古树茶纯料制成的,这实在让人对布朗山充满想象。那里一定是世外桃源般美,才会有长歌这样让人越饮越着迷的魅力。

穿过勐混坝子的稻海,就是上布朗山的路,只是看到这样一条路,也实在难把它和长歌那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联想在一起,踏上那“千沟万壑”,颠得人“翻江倒海”,实在没有品茶那般雅致。

原来长歌就是走这样一条路出去的……

这样看来,万物生长都是玄妙而合乎情理,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大山中,有着茂郁蓬勃,生长着跨越百年的古树茶,吸收天地灵气,历经岁月的磨练,才有如长歌那般令人沉醉的滋味。

布朗山上,住着一个与茶有关的民族——布朗族,布朗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百濮后裔,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族们用他们的勤劳和信仰播下普洱茶,也给这片土地播下了生机。

时至今日,布朗山上的茶更有生机了,布朗山也成茶客们心中的圣地。那些翻山越岭而来的茶人们,把布朗山的普洱茶带出去,把普洱茶跨越百年的灵气带给世人。

茶山行:勐库,在西半山深处遇见懂过


懂过在勐库西半山的深处,面对着终日云遮雾缭的邦马大雪山。曾经,这里是个纯粹的拉祜族村寨,而今几乎被汉族人占满。拉祜人和汉族人先后在这片山地栽下一棵棵茶树,为懂过奠定下了扎实的茶业基础。

有些传奇色彩的小谢

勐库的地形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两山夹一河。北南走向几乎从辖区中间川流而过的南勐河,从地理上将勐库划分为了东西两部分,由此东部的马鞍山被称为东半山,西部的邦马山自然地被称作西半山。在这两座山上,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茶园,集中了双江县80%左右百年以上的古茶园。

勐库是个有些奇特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树种中的勐库大叶种,就是因为主要生长于此而被命名的。百年以上古茶园中生长着的古茶树,大多都是勐库大叶种茶。而这些茶树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滋味和口感。

早几年,勐库茶区以东半山较为出名,比如坝糯、忙蚌、亥公、那赛等等,都是勐库较为有名的山头。近年来随着冰岛、大户赛、小户赛等茶山的异军突起,西半山的名气远远超过了东半山,以至昔日声名在外的东半山,反而显得有些落寂了。4月间再次到勐库,我们将采访的目标锁定在西半山深处一个名叫懂过的地方。

大早,小谢就开着皮卡车从邦骂出发到县城接我们,然后又载着我们穿过勐库镇向着懂过驶去。据说在整个勐库茶区,除了去小户赛的路外,就属懂过的路最难走。果不其然,虽然道路不久前刚被整修过,但从去往冰岛主路上的一小条分支岔路口左转不远,就因夜间的一场雨使得一些路段变得泥泞不堪。

二十多岁的小谢是土生土长的双江人,家就在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一眼看上去有些憨厚的他,其实是个爽朗而又有些内涵的人。熟悉起来后,一路上小谢边开着车,边给我们讲他那颇有些传奇色彩的经历。包括初中毕业后十五六岁就去闯上海,刚出火车站钱就被偷了一干二净,然后在上海火车站靠跑腿打零工生活了一周多,攒到仅够的路费后跑到南京打工。两年后又被初中女同学骗到西安落入传销圈子,然后与传销团伙斗智斗勇,并躲过了传销团伙在火车站的围堵安全地回家。说这些往事的时候,小谢的语气有些平缓,却让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仿佛是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小谢是张鹏的好兄弟,帮张鹏管理着在勐库茶区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的初制所,以及建在邦骂的茶厂。我问小谢,现在回忆起这些精彩的人生经历有什么感触?不曾想小谢却淡定地说,当时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还是自己的家乡好,要发展事业还是在家乡才好发展。所以现在就只想着好好跟着张鹏学做茶,希望以后能按自己的要求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来。

说话间,车子一个转弯,尽管前面还是山,视野却明显地开阔起来。小谢指着左手边山梁上的一个村寨说,那里就是大户赛,更远处那座高高的大山就是邦马大雪山!从直线距离看,懂过大寨与大户赛其实很近,山梁对着山梁,寨子对着寨子,目测绝对不超过一千米。不过小谢说,大户赛在另一座山梁上,两个寨子虽然隔得很近但没有直通的路,得从还没到懂过岔路口的另一条岔进去,所以开车还是挺远的。继续以缓慢的速度前行不远,我们来到了懂过大寨。

爷爷辈的单株概念

懂过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斜伸出来的一支余脉上,虽然从地理上看地处勐库西半山,却不像冰岛、大户赛、公弄那样面对着东半山,而是面朝看似近在咫尺的大户赛和更远处几乎终日被云遮雾缭的大雪山。

这个隐藏在西半山深处的村寨,整个村委会由外寨、以寨、坝起山、磨烈四个自然村组成。以寨是相对外寨而言的,大意是“外寨以内的寨子”的意思,这两个寨子是懂过最大的两个自然村,现在几乎已经连在了一起,所以又被成为懂过大寨,坝起山和磨烈两个自然村规模则要小不少。整个懂过的村民基本都靠茶为生,茶地合计面积近6000亩,是西半山上茶园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委会,其中老茶地、新茶地面积各占一半左右。在懂过以寨,现在还保留着一片粗壮的栽培型古茶园,明证着懂过是座有着古老历史的茶山。

临近午饭,当小谢将车开进以寨的懂过继云茶厂时,李永康已在自家的茶厂里等候我们多时。60岁的李永康在懂过老一辈人里算得上是文化人,从15岁到退休,一直在西半山各村寨间教书育人,从懂过、冰岛到大户赛等等,许多村寨都有他种下的桃李。

吃过午饭,李永康带我们去看懂过的茶地。懂过最老的古茶园,就在继云茶厂的旁边,数量不多,但棵棵都长得粗壮繁盛。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围超过160厘米,被懂过人尊称为“茶树王”,周围还长着七八棵树围超120厘米的古茶树。走进这片古茶园蹲下身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古茶树间基本还保持着规整的株距、行距,人工栽培的痕迹十分明显。

李永康指着茶树王对我说:“我爷爷基本上只吃这棵树上的茶,他说这棵树上的茶是懂过最好吃的。因为这棵茶树在懂过是年纪最大的,口感非常好,喝下去脖子里非常舒服,香气也留得长。张鹏第一次来懂过时,喝过这棵树上的茶后立马就说,这不是非常符合我们‘天普流香’的名称吗?”看来单株并不是现代人才玩出来的概念,至少在懂过,差不多五六十年前就有了。

这片古茶树为李永康家所有,但被张鹏承包了下来,茶园里也竖起一块“天普流香古茶园”的牌子。张鹏在懂过所承包的古茶园基地,就是在李永康家的继云茶厂被制作成毛茶的。刚满36岁的张鹏,是个厚实的河南人,来自永成。回到昆明采访他时,见我不知道永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有些自豪而又有些内敛地说:“永成可是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还是淮海战役的转折点!”

年纪虽轻,但张鹏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普洱茶了,并一手创办了天普流香茶业有限公司。自2006年来到懂过就喜欢上这里的茶,并从2009年开始与当地茶农租下了大片古茶园,着手打造懂过茶的名声。现在,张鹏和他的天普流香在懂过拥有650多亩古茶园,今年做了一吨半的头春茶。

谈及为什么喜欢上懂过茶时,张鹏说懂过的经纬度、生态都是比较好的,平均1760米的海拔也十分适宜出好茶,而且这里森林覆盖率高,古茶树资源也十分丰富。说到茶叶的品质,张鹏认为懂过茶的特点是叶片短宽,滋味饱满,香高味浓,苦底重但回甘快而持久;虽然甘甜协调不若冰岛、坝糯,但质量气强则要更好,所以懂过茶在勐库大叶茶中风格自成一派,存放好了还会有蜜香。

掀开懂过的面纱

看完茶树王,李永康带着我和小谢往寨子后的山上爬,边看古茶园边聊着懂过。

懂过的茶多,还真不是盖的。在寨子里还不怎么觉得,当跟着李永康往爬到半山腰时感触就很深了。举目望去,寨子四周的缓坡台地上,一级级一台台的几乎全部都是茶园。在这近6000亩的茶园中,有2500多亩是古茶树、大茶树,其中靠近寨子的古茶树长得高大而繁盛,山上茶园里的古茶树、大茶树则显得有些低矮和稀疏。偶尔有几棵高大的茶树矗立在其间,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茶树的根基时,就会发现根基显得很粗壮,现在的树干是从树桩的一侧长出来的,明显带有被矮化过的痕迹。

李永康介绍说,早前懂过是个纯粹的拉祜族村寨,不过现在的懂过基本都是汉族人了,只有外寨还有着20来户拉祜人家居住,拉祜族成为了懂过真正的少数民族。

汉族人是道光年间才开始迁入的懂过的,所以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基本都是拉祜人所种,这些古茶树让懂过茶具备了不俗的品质。1904年双江县改土归流后,不断迁入的汉人在1904年至1940年间,陆陆续续种下了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茶树,现在这些70-110年间大茶树,占到山上茶园面积的一半左右。整个懂过村委会的纯古树春茶年产量,这几年达到15吨左右。

拉祜族和汉族人先后在此用心经营,为懂过奠定了扎实的茶业基础。因为茶园多,产量大,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就在懂过设点收购。据双江县的相关档案资料记载,1954年在懂过的收购量达21413斤,1955年收茶30000斤,数字的背后反映出懂过在当时就已是一个产量很大的茶产区。而且懂过和冰岛、公弄、邦木一样,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双江的第一批良种培育基地,并很快进入到云南省茶科所的视线,1980年以前懂过的茶籽作为勐库大叶种中的上品一直往外调拨。

李永康感叹说:“懂过偏远呐,要到勐库坝子去,中间隔着两条河,五六层山峦,那时通往外面的只有两条一米来宽的小路。”直到2000年,懂过才通了一条有点现代意义的毛路,不过也只能同行拖拉机。2007年,汽车才终于可以开进懂过。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封闭,令懂过与外面世界慢了几个节拍,也让懂过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以至年产茶叶上百吨的懂过,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与地位。

随着交通的改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懂过,促使懂过的茶价不断向上攀升。即便是在市场出现调整的2015年,懂过的第一拨春茶价格在李永康看来也很理想,古时拉祜人栽下的古树茶在每公斤380元以上,汉族人所种植的百年左右大树茶每公斤260元左右,茶王树周围那几颗古老的茶树更是卖出了每公斤上万的高价。有着“小冰岛”之称的磨烈,茶价在整个懂过是最高的,第一拨春茶价格基本在每公斤1000元以上。

不过正所谓“谷贱伤农”,让人感到有些痛心的是由于市场的调整,今年不只是懂过,许多地方的台地茶都卖不起价,也很难卖出去。李永康说,清明过后懂过的台地茶鲜叶只能卖到每公斤6-7元,而请一个采茶工每天的工钱需要100元,加上吃住每天的工钱差不多要150元,但每个工每天采的鲜叶一般不超过15公斤,鲜叶所卖到的钱还不够支付工钱。李永康叹了口气说,茶农们也是没办法的,不贴钱请工采掉头春茶的话,会影响到二三春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详解云南保山昌宁、龙陵、腾冲三县古茶树资源分布概况


保山古茶树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茶树面积和茶叶品种及年产量、保山市内昌宁县古树茶资源、龙陵县古树茶资源、腾冲县古树茶资源以及茶区各茶树的简介。

1.茶区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

地处云南省西部,地势北高南低而南贯穿,澜沧江通过东部,在云南四个主要产茶区中,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雨量最少、辖区保山市、昌宁、腾冲、龙陵、施甸等地,都有大面积的茶叶生产。保山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云南“滇红”及普洱茶的重要产地,1986至1987年,昌宁、腾冲、龙陵三县被列为全国首批优秀茶基地县和国家出口红茶商品基地县。先全市有1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2.茶树面积和茶叶品种及年产量

2005年末,保山茶叶面积35.42万亩,产量1396.5万公斤,产值2亿元,农民茶叶收入1.6亿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九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涉茶人员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4,茶农45万人。茶叶发展集中在全市25个主产茶乡镇,这些乡镇中40%的农民家庭收入来自茶叶。茶产业产值达全市生产总值的5.4%,成为该区的支柱型产业,现居云南省第四位。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560个,初精合一茶厂55个,茶叶精制生产线30条,初精制生产能力2500万公斤,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15个,有包括红茶、绿茶、普洱茶、花茶等,近年来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普洱茶生产企业达50多家,产量3000吨,普洱茶花色品种30多个。该区茶叶产品有50多个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35个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名优茶及优质产品称号,有17个茶叶品牌及花色品种获得无公害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认证。清凉山、高黎贡山、尼诺、宁红等是该区著名的茶叶品牌。

A、昌宁县古树茶资源

位于澜沧江中下游米明山秀水之间,境内气候十里不同天,海拔相对高度较大,形成了低热、温热、温凉、高寒的立体气候。森林覆盖率达46.7%。昌宁县境内的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型古树茶,茶园主要有箐茶和包洪茶。箐茶与1981年发现在街水炉阿甘梁子原始森林内,一般树高700——800厘米。树幅300*500厘米,胸径8——10厘米,叶形椭圆,叶色绿,叶质薄软,叶面微微隆起,芽有多层鳞包裹,叶面积71厘米。包洪茶属于大理茶种类,在大田坝乡和漭水镇相联界的狮子塘梁子原始森林中,分布的野生古树茶资源,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000厘米,树幅600*700厘米,胸径15厘米。栽培型古树茶、茶园主要品种有理茶、腾子茶盒昌宁大茶。

B、龙陵县古树茶资源

其中一株树高18.2米,树幅5.8米,干径123厘米,数型乔木,树资直立,叶片长宽13.3*6.6厘米,叶椭圆形,叶厚有光泽,叶色深绿。芽叶茸毛稀少。花大,平均花径5.8厘米,花瓣11片,子房有毛,柱头5裂。

C、腾冲县古树茶资源

其中一株树高7.7米,对幅2.5米,干径29.3米,数型乔木,树资直立,叶片长宽17.5*6.6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光滑、叶质厚,叶色深绿。芽毛稀少,芽色微紫,平均花径4.8厘米。子房有毛,柱头5裂。

3、茶区各茶山简介

(1)漭水镇沿江村羊圈坡野生古树树群。此地海拔2340米,古茶树群分布较集中,100多米地坎上有基部直径40多厘米以上大茶树20株,株距3米左右,属大理茶。

(2)漭水镇漭水村黄家寨栽培型古茶树群。此地海拔在1840米,古茶树群分布面积达100亩,其中较古老茶树400多株相对集中,树龄在500年以上。

(3)漭水镇沿江村茶山河保家洼子野生古茶树。此地海拔2348米,有野生“红裤茶”“报洪茶”群。

(4)温泉乡联席村破石头栽培型古茶树。此地属栽培型古茶树群,其中最大一株高5.8米,树幅5.1*5.4米,基部茎围2.6米,基部有四个分枝,小乔木批张型,叶色绿,茸毛多。属普洱茶,当地人称原(袁)头茶,是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的见证之一。据国家“茶树种质资源系统鉴定评价”研究结果,该茶树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高,制茶品质优,香气高。

(5)石佛山古茶树群。田园镇新华村石佛山海拔2140米,古茶树群分布面积较大,其中有较大古茶树5株,最大一株茶树当地俗称“柳叶青”,基部茎围3.03米,树高14.8米,树幅6*8.4米,1997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到实地考证该茶树属大理茶亚系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

(6)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此地古茶树群分布面积较大,茶树基部直径60厘米以上的大茶树有1000株以上,其中最大茶树高15米,基部茎围2.85米,树幅6*6米,属于大理茶。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区别


工夫红茶

①外形:条索紧细、匀齐的质量好。反之,条索粗松、匀齐度差的,质量次。

②色泽:色泽乌润,富有光泽,质量好。反之,色泽不一致,有死灰枯暗的茶叶,则质量次。

③香气:香气馥郁的质量好。香气不纯,带有青草气味的,质量次,香气低闷的为劣。

④汤色:汤色红艳,在评茶杯内茶汤边缘形成金黄圈的为优。汤色欠明的为次,汤色深浊的为劣。

⑤滋味:滋味醇厚的为优,滋味苦涩的为次,滋味粗淡的为劣。

⑥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

红碎茶

红碎茶的品质优劣,特别着重内质的汤味和香气,外形是第二位的。

①外形:红碎茶外形要求匀齐一致。碎茶颗粒卷紧,叶茶条索紧直,片茶皱褶而厚实,末茶成砂粒状,体质重实。碎、片、叶、末的规格要分清。碎茶中不含片末茶,片茶中不含末茶,末茶中不含灰末。色泽乌润或带褐红,忌灰枯或泛黄。

②滋味:品评红碎茶的滋味,特别强调汤质。汤质是指浓、强、鲜(浓厚、强烈、鲜爽)的程度。浓度是红碎茶的品质基础,鲜强是红碎茶的品质风格。红碎茶汤要求浓、强、鲜具备,如果汤质淡、钝、陈,则茶叶的品质次。

③香气:高档的红碎茶,香气特别高,具有果香、花香和类似茉莉花的甜香,尝味时,还能闻到茶香。我国云南的红碎茶,就具有这样的香气。

④叶底: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下。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⑤汤色: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浊为下。红碎茶汤色深浅和明亮度,是茶叶汤质的反映。决定汤色的主要成分,是茶黄索和茶红索。茶汤乳凝(冷后浑)是汤质的优良表现。国外习惯采用加牛乳审评的方法:每杯茶汤中加入数量约为茶汤的十分之一的鲜牛奶,加量过多不利于鉴别汤味。加奶后,汤色以粉红明亮或棕红明亮为好,淡黄微红或淡红的较好,暗褐、淡灰、灰白的为不好。加奶后的汤味,要求仍能尝出明显的茶味,这是茶汤浓的反应。茶汤入口后,两腮立即有明显的刺激性,是茶汤强度的反应,如果只感到明显的奶味,而茶味淡薄,则此茶品质差。

贺开古茶山:遇见最美的拉祜茶山_贺开古树普洱茶特点


寻访普洱茶是在勐海的雨季。漂浮不定的云雾带来了说来就来的雨水,让赴茶山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雨水也放慢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能静下心来用眼捕捉茶山之美,用味蕾感受勐海之味。

贺开,便是我们因为躲雨而邂逅的村落。在贺开,虽然只停留了一场雨的光景,但是这里人与自然、人与古茶树和谐相处的场景,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贺开—这“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勐海县茶叶局钱局长看着慢慢生成的云雾,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车速,他知道那些云雾正在“密谋”一场倾盆大雨。如果我们不在暴雨来临之前冲出布朗山,就要被困山中。但他在村庄路边的一棵奇特的古树前还是把车子停下来,“路边那棵奇树,其实是合二为一,一棵是茶树,一棵是榕树。

“鸡鸣桑树巅,桃李罗堂前。”看着眼前古茶古桂古村共生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陶渊明的诗句。

滂沱的大雨把我们“驱赶”进一个小山村里。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山村,不如说这是一座诗意的庄园。从寨门开始,是一条悠长的木顶走廊。走廊的两边每隔两三米从廊顶垂下一根粗麻绳,绳子的底部系着一只只巨大的废弃车胎。少量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植物和更多我们没见过的热带植物在车胎里生根发芽……

每走过一步,透过长满不同植物的轮胎,就能看见不同的画面。一位裹红头巾穿蓝色长裙的女子从前面走过,朝我们点头微笑后,消失在走廊尽头的雨帘中。

在走廊的尽头,是一栋别致的林中小木楼。长裙女子此时正轻轻拎起裙摆走在木楼梯上。楼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云上人家”。

木楼小巧而别致,中间是客厅,摆有一张巨大茶几。靠左是卧房,靠右的则是厨房,厨房正中央正烧着一堆篝火。长裙女就坐在火塘边,她旁边坐着一位和她同样装束的老太太。

“这是拉祜族特有的装束!”钱局长向我们介绍眼前的院落。我们所处的是贺开古茶园,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拉祜族村庄。

贺开村地处勐海县勐混镇,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至1800米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贺开村委会有古茶树面积约17000亩,分布于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帮盆新寨、帮盆老寨和广冈7个村民小组。其中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4个村民小组古茶树集中连片面积约11000亩,帮盆新寨和帮盆老寨集中连片面积约4000亩,广冈小组2000多亩。

拉祜族是勐海县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其意为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自从迁入贺开后,拉祜族就从‘猎虎的民族’变成了‘喝茶的民族’!”

拉祜族的火塘和哈尼族的火塘一样,是终年不熄的。因为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离不开火塘,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

每个茶山出产的茶都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贺开出品的勐海茶,经过民族文化调配后,独特的贺开“勐海味”就弥漫开来。

古老原始的拉祜族火焯茶是将叶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几分钟过后,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泡好了。

用土陶罐制作的烤茶,也是拉祜族从古传承至今的饮茶方法。这些独特的饮茶习惯,都是就地取材自然而为。自然而为的茶饮渗透到拉祜族的基因之中,慢慢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也正是因为拉祜族的生存之道与他们独特的茶道,贺开的万亩古茶园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遇见昌宁红,遇见别样的“红”_昌宁红茶怎么样?》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