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勐库西半山七个寨子的简介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西半山普洱茶 正确的泡茶七个步骤 临沧绿茶

西半山普洱茶。

( )为你介绍临沧勐库西半山豆腐寨、南迫老寨、地界老寨、坝歪老寨、檽伍老寨、邦骂大寨、丙山大寨等七个寨子的基本情况。

一、豆腐寨:豆腐寨是公弄村委会的又一个大茶村,现居住的全是汉族,有70多户人家。豆腐寨以前被小户寨的拉祜族人称为中户赛。

豆腐寨1950年还有100多亩清末民初种的茶园,1952年以后迁入的人户多起来,住房越来越多,老茶园被砍去一大半,如今才留下二三十亩,被房屋围在寨子中间。

豆腐寨在公弄一带是地势较低的寨子,住上走还有五家村和三家村,五家村地势比豆腐寨高,海拨接近1800米,而它上面还有三家村,相距1公里路,三家村是双江、勐库海拔最高的产茶村,海拔达到2000米,三家村不仅可以将西半山看完,还可将山下的勐库坝子尽收眼底。

三家村的古茶园就在村子前面,树与树相邻很近,人爬上树采叶可以不用下来直接攀枝到另一棵树上去,这片古茶园的茶树主干围径多在90厘米以上,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二、南迫老寨:南迫老寨是个拉祜族寨,过去有70多户人家,因海拔太高,交通不方便,2000年双江县政府决定南迫老寨整体搬迁至冰岛下边的公路旁,但迁到新寨后部分拉祜族人舍不得丢下老寨的田地、核桃林和老茶园,又有十多户迁回了老寨。南迫古茶树多,分布广,离老寨还有一公里便可看见森林里有连片的古茶园,南迫老寨还有上百亩古茶园,这个寨子的历史就不会少于500年,因为拉祜族人加工技术不行,加工的干毛茶卖不起价,拉祜族人大都将采来的鲜叶背到冰岛老寨卖。

三、地界老寨:地界老寨原有60户人家,因交流不便又靠近原始森林,2004年双江县安排整个寨子迁到公路边,但到2007年又有10多户拉祜族人家迁回老寨。地界老寨有五六十亩古茶园,拉祜族人每年可摘1000多公斤鲜叶卖给冰岛村的茶商。

四、坝歪老寨:坝歪老寨2000年之前有50多户人家,由于一个拉祜族大寨和一个汉族小寨组成,2004年县里安排全搬迁下山,但两年后有10多户拉祜族人又从山下新寨迀回山上老寨,山上的老寨有四五百亩茶园,这可能是拉祜人迁回老寨的原因。坝歪200年以上的古茶园几乎全在拉祜族寨,如今留下的不下100亩,汉族寨四周也有100多亩老茶园,看上去茶树比拉祜寨的小得多,那是民国年间种的茶园,从两个寨子的茶园便可看出拉祜人早于汉人在坝歪种茶。坝歪老寨海拔近2000米,又远离勐库坝子,在勐库算是交通极不方便的村寨。但双江县政府1958年至1965年间仍然在坝歪老寨发展了二三百亩茶园,可能因为坝歪一直没有茶叶初制所,茶园终究没能大规模发展起来。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也没有新种过一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100%的纯勐库大叶种,而纯正勐库大叶种的原料在双江售价要高于其他品种。

五、檽伍老寨:檽伍老寨2003年还住有35户人家,2004年双江县政府安排全寨搬迁至山下的公路边,政府拨款建起了糯伍新寨。寨子虽已搬迁,拉祜人到采茶的季节仍然回老寨采茶,糯伍还有五六十亩古茶园,茶树大小和坝歪老寨的差不多,应是和坝歪同一个年代所种。

糯伍茶在勐库颇有名气,但产量少,其价格与冰岛老寨的茶不相上下,买纯正糯伍老寨的茶比买纯正冰岛老寨的茶更不容易。

六、邦骂大寨:邦骂大寨是丙山村委会的一个大自然村,有130多户人家大多为汉族,邦骂大寨离公弄大寨很近,相距仅4公里,1950年以前邦骂归公弄区公所管辖。邦骂大寨背后是座小山,翻过小山便可看见对面山的小户赛、豆腐寨、三家村等,在半山的斜坡地里全是茶园,这就是邦骂著名的大撇坡茶园。大撇坡茶园是邦骂现在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的古茶园,至少还有300亩。,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推算,是1880至1945年间种的。

七、丙山大寨:丙山大寨现是丙山村委会所在地,丙山大寨分上寨和下寨,上寨为汉族寨,有50户人家,下寨主要是佤族,有70多户,丙山大寨是个大茶村,村子四周方圆5公里都是茶地,老茶地、新茶地已连在一起分不出来。丙山在五十年代就有很大面积的茶园,1950年至1956年都没有新种茶园,现存的都是老茶园。

滚上山在丙山大寨在斜对面与丙山大寨隔河对望,滚上山这个地名听起来令人发笑,丙山大寨的人说这个地名的由来和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有关,不知那年,山下寨子有一位姑娘不听父母的劝阻,决议要与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父母一气之下甩出一句话:“滚上山去!”从此这对青年就在此居住了。滚上山是个以汉族为主的村子,有86家住户。滚上山在邦改与丙山中间,邦改和丙山都有古茶园,滚上山也同样有。1958年至1980年滚上山同丙山、邦改一道种了大量的新茶园,茶籽从冰岛、公弄、邦木引来,全是正宗的大叶种。勐库人也懂得了好原料不能都流走,现在滚上山的新茶园的茶,老茶园的茶都交到丙山大寨有勐库几家茶厂设在此的收购点。

cY316.com延伸阅读

勐库东半山、西半山普洱茶介绍


勐库的地形是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中,一座是邦马山,一座是马鞍山,一河为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经流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西边的则称为西半山。双江县茶树树龄在120以上得到古茶树百分之八十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两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东半山和西半山以冰岛茶山为界,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弱一些,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冰岛村就恰恰位于勐库河畔,所产茶兼具东半山和西半山的特色,可谓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极品好茶。

勐勐傣族土司统治这里时,勐库山区村村寨寨都有茶园。目前,两半山共有茶区14个,西半山的茶区分别为:公弄,大户寨,懂过,坝卡,冰岛,丙山,邦改和忙波。

勐库东半山

东半山是勐库茶的典型代表,勐库大叶茶以内虑物质高、纯度高、萌发力强、产量高等优良品性而驰名,被誉为“勐库良种,世界名茶”,勐库茶以南勐河为界分东半山、西半山。在这里,世代聚居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主体民族。他们千年以来以茶为生,敬茶为神。早在明代,东半山就已经名扬四海,当地种植茶、产茶的历史则更早。

东半山海拔1815米,年平均气温15.58℃,茶树长势高大,树冠开展,叶密且被多绒毛。东半山终年云雾笼罩,枝繁叶茂,日照充足,地气旺盛,是茶树的理想之地。

东半山的茶因对着日出,茶叶爽健怡人,苦重而涩轻,茶质醇厚。

勐库西半山

西半山与东半山仅一河之隔,相对东半山而言,西半山则披洒着较多的夕阳。东西两半山,皆紧靠着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所能涉足的最北之地。

西半山的茶清香,条索清晰,芽尖肥厚多毫,叶片壮实完整,滋味柔顺,醇厚浓郁,回甘生津迅速,喉部非常舒服,尾韵足,耐泡,二十泡后,仍留有香甜滑柔感,水浸出物丰富。

茶山行:勐库,在西半山深处遇见懂过


懂过在勐库西半山的深处,面对着终日云遮雾缭的邦马大雪山。曾经,这里是个纯粹的拉祜族村寨,而今几乎被汉族人占满。拉祜人和汉族人先后在这片山地栽下一棵棵茶树,为懂过奠定下了扎实的茶业基础。

有些传奇色彩的小谢

勐库的地形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两山夹一河。北南走向几乎从辖区中间川流而过的南勐河,从地理上将勐库划分为了东西两部分,由此东部的马鞍山被称为东半山,西部的邦马山自然地被称作西半山。在这两座山上,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茶园,集中了双江县80%左右百年以上的古茶园。

勐库是个有些奇特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树种中的勐库大叶种,就是因为主要生长于此而被命名的。百年以上古茶园中生长着的古茶树,大多都是勐库大叶种茶。而这些茶树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滋味和口感。

早几年,勐库茶区以东半山较为出名,比如坝糯、忙蚌、亥公、那赛等等,都是勐库较为有名的山头。近年来随着冰岛、大户赛、小户赛等茶山的异军突起,西半山的名气远远超过了东半山,以至昔日声名在外的东半山,反而显得有些落寂了。4月间再次到勐库,我们将采访的目标锁定在西半山深处一个名叫懂过的地方。

大早,小谢就开着皮卡车从邦骂出发到县城接我们,然后又载着我们穿过勐库镇向着懂过驶去。据说在整个勐库茶区,除了去小户赛的路外,就属懂过的路最难走。果不其然,虽然道路不久前刚被整修过,但从去往冰岛主路上的一小条分支岔路口左转不远,就因夜间的一场雨使得一些路段变得泥泞不堪。

二十多岁的小谢是土生土长的双江人,家就在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一眼看上去有些憨厚的他,其实是个爽朗而又有些内涵的人。熟悉起来后,一路上小谢边开着车,边给我们讲他那颇有些传奇色彩的经历。包括初中毕业后十五六岁就去闯上海,刚出火车站钱就被偷了一干二净,然后在上海火车站靠跑腿打零工生活了一周多,攒到仅够的路费后跑到南京打工。两年后又被初中女同学骗到西安落入传销圈子,然后与传销团伙斗智斗勇,并躲过了传销团伙在火车站的围堵安全地回家。说这些往事的时候,小谢的语气有些平缓,却让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仿佛是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小谢是张鹏的好兄弟,帮张鹏管理着在勐库茶区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的初制所,以及建在邦骂的茶厂。我问小谢,现在回忆起这些精彩的人生经历有什么感触?不曾想小谢却淡定地说,当时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还是自己的家乡好,要发展事业还是在家乡才好发展。所以现在就只想着好好跟着张鹏学做茶,希望以后能按自己的要求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来。

说话间,车子一个转弯,尽管前面还是山,视野却明显地开阔起来。小谢指着左手边山梁上的一个村寨说,那里就是大户赛,更远处那座高高的大山就是邦马大雪山!从直线距离看,懂过大寨与大户赛其实很近,山梁对着山梁,寨子对着寨子,目测绝对不超过一千米。不过小谢说,大户赛在另一座山梁上,两个寨子虽然隔得很近但没有直通的路,得从还没到懂过岔路口的另一条岔进去,所以开车还是挺远的。继续以缓慢的速度前行不远,我们来到了懂过大寨。

爷爷辈的单株概念

懂过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斜伸出来的一支余脉上,虽然从地理上看地处勐库西半山,却不像冰岛、大户赛、公弄那样面对着东半山,而是面朝看似近在咫尺的大户赛和更远处几乎终日被云遮雾缭的大雪山。

这个隐藏在西半山深处的村寨,整个村委会由外寨、以寨、坝起山、磨烈四个自然村组成。以寨是相对外寨而言的,大意是“外寨以内的寨子”的意思,这两个寨子是懂过最大的两个自然村,现在几乎已经连在了一起,所以又被成为懂过大寨,坝起山和磨烈两个自然村规模则要小不少。整个懂过的村民基本都靠茶为生,茶地合计面积近6000亩,是西半山上茶园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委会,其中老茶地、新茶地面积各占一半左右。在懂过以寨,现在还保留着一片粗壮的栽培型古茶园,明证着懂过是座有着古老历史的茶山。

临近午饭,当小谢将车开进以寨的懂过继云茶厂时,李永康已在自家的茶厂里等候我们多时。60岁的李永康在懂过老一辈人里算得上是文化人,从15岁到退休,一直在西半山各村寨间教书育人,从懂过、冰岛到大户赛等等,许多村寨都有他种下的桃李。

吃过午饭,李永康带我们去看懂过的茶地。懂过最老的古茶园,就在继云茶厂的旁边,数量不多,但棵棵都长得粗壮繁盛。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围超过160厘米,被懂过人尊称为“茶树王”,周围还长着七八棵树围超120厘米的古茶树。走进这片古茶园蹲下身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古茶树间基本还保持着规整的株距、行距,人工栽培的痕迹十分明显。

李永康指着茶树王对我说:“我爷爷基本上只吃这棵树上的茶,他说这棵树上的茶是懂过最好吃的。因为这棵茶树在懂过是年纪最大的,口感非常好,喝下去脖子里非常舒服,香气也留得长。张鹏第一次来懂过时,喝过这棵树上的茶后立马就说,这不是非常符合我们‘天普流香’的名称吗?”看来单株并不是现代人才玩出来的概念,至少在懂过,差不多五六十年前就有了。

这片古茶树为李永康家所有,但被张鹏承包了下来,茶园里也竖起一块“天普流香古茶园”的牌子。张鹏在懂过所承包的古茶园基地,就是在李永康家的继云茶厂被制作成毛茶的。刚满36岁的张鹏,是个厚实的河南人,来自永成。回到昆明采访他时,见我不知道永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有些自豪而又有些内敛地说:“永成可是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还是淮海战役的转折点!”

年纪虽轻,但张鹏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普洱茶了,并一手创办了天普流香茶业有限公司。自2006年来到懂过就喜欢上这里的茶,并从2009年开始与当地茶农租下了大片古茶园,着手打造懂过茶的名声。现在,张鹏和他的天普流香在懂过拥有650多亩古茶园,今年做了一吨半的头春茶。

谈及为什么喜欢上懂过茶时,张鹏说懂过的经纬度、生态都是比较好的,平均1760米的海拔也十分适宜出好茶,而且这里森林覆盖率高,古茶树资源也十分丰富。说到茶叶的品质,张鹏认为懂过茶的特点是叶片短宽,滋味饱满,香高味浓,苦底重但回甘快而持久;虽然甘甜协调不若冰岛、坝糯,但质量气强则要更好,所以懂过茶在勐库大叶茶中风格自成一派,存放好了还会有蜜香。

掀开懂过的面纱

看完茶树王,李永康带着我和小谢往寨子后的山上爬,边看古茶园边聊着懂过。

懂过的茶多,还真不是盖的。在寨子里还不怎么觉得,当跟着李永康往爬到半山腰时感触就很深了。举目望去,寨子四周的缓坡台地上,一级级一台台的几乎全部都是茶园。在这近6000亩的茶园中,有2500多亩是古茶树、大茶树,其中靠近寨子的古茶树长得高大而繁盛,山上茶园里的古茶树、大茶树则显得有些低矮和稀疏。偶尔有几棵高大的茶树矗立在其间,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茶树的根基时,就会发现根基显得很粗壮,现在的树干是从树桩的一侧长出来的,明显带有被矮化过的痕迹。

李永康介绍说,早前懂过是个纯粹的拉祜族村寨,不过现在的懂过基本都是汉族人了,只有外寨还有着20来户拉祜人家居住,拉祜族成为了懂过真正的少数民族。

汉族人是道光年间才开始迁入的懂过的,所以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基本都是拉祜人所种,这些古茶树让懂过茶具备了不俗的品质。1904年双江县改土归流后,不断迁入的汉人在1904年至1940年间,陆陆续续种下了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茶树,现在这些70-110年间大茶树,占到山上茶园面积的一半左右。整个懂过村委会的纯古树春茶年产量,这几年达到15吨左右。

拉祜族和汉族人先后在此用心经营,为懂过奠定了扎实的茶业基础。因为茶园多,产量大,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就在懂过设点收购。据双江县的相关档案资料记载,1954年在懂过的收购量达21413斤,1955年收茶30000斤,数字的背后反映出懂过在当时就已是一个产量很大的茶产区。而且懂过和冰岛、公弄、邦木一样,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双江的第一批良种培育基地,并很快进入到云南省茶科所的视线,1980年以前懂过的茶籽作为勐库大叶种中的上品一直往外调拨。

李永康感叹说:“懂过偏远呐,要到勐库坝子去,中间隔着两条河,五六层山峦,那时通往外面的只有两条一米来宽的小路。”直到2000年,懂过才通了一条有点现代意义的毛路,不过也只能同行拖拉机。2007年,汽车才终于可以开进懂过。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封闭,令懂过与外面世界慢了几个节拍,也让懂过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以至年产茶叶上百吨的懂过,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与地位。

随着交通的改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懂过,促使懂过的茶价不断向上攀升。即便是在市场出现调整的2015年,懂过的第一拨春茶价格在李永康看来也很理想,古时拉祜人栽下的古树茶在每公斤380元以上,汉族人所种植的百年左右大树茶每公斤260元左右,茶王树周围那几颗古老的茶树更是卖出了每公斤上万的高价。有着“小冰岛”之称的磨烈,茶价在整个懂过是最高的,第一拨春茶价格基本在每公斤1000元以上。

不过正所谓“谷贱伤农”,让人感到有些痛心的是由于市场的调整,今年不只是懂过,许多地方的台地茶都卖不起价,也很难卖出去。李永康说,清明过后懂过的台地茶鲜叶只能卖到每公斤6-7元,而请一个采茶工每天的工钱需要100元,加上吃住每天的工钱差不多要150元,但每个工每天采的鲜叶一般不超过15公斤,鲜叶所卖到的钱还不够支付工钱。李永康叹了口气说,茶农们也是没办法的,不贴钱请工采掉头春茶的话,会影响到二三春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勐库西半山公弄茶区:公弄大寨


公弄是布朗族的世居地,是勐库最古老的村寨,是茶祖古濮人生活过的地方。公弄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伸向勐库的一条小山脉上,离勐库坝子约12公里,站在勐库坝的南勐河边就可看到公弄老寨的大青树。公弄的海拔在勐库西半山各村寨中不算最高,但公弄地理位置好,视野开阔,公弄人坐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邦马大雪山的主峰了。

公弄大寨

公弄大寨是布朗族大寨,公弄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低产茶园改造区和新式茶园示范区,公弄的古茶树被砍去非常多,目前保存下来的300年树龄的古茶树已很少。

小户赛

公弄村委会另一个名气很大的寨子就是小户赛,小户赛与公弄大寨隔着一条深壑,现在两地已经有土公路相通,土公路顺山绕约12公里就可以到达。

小户赛现有200多户人家,由三个寨子组成,一个汉族寨(以寨),两个拉祜族寨(梁子寨和洼子寨),三个寨子连排等高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主峰半腰上,汉族寨与两个拉祜族寨相距约1公里,小户寨背后就是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最集中的那片原始森林就在其上,从直线距离算,小户赛到野生茶王树所在地的距离比大户赛近得多,但小户赛背后的山太陡,峭壁耸立,难以攀登,所以人们去邦马大雪山看野生大茶林一般都从大户赛走。

小户赛拉祜族居多,占总人户的70%,拉祜族住在梁子寨和洼子寨。这两个寨离得很近,小户赛面积最大、年代最长的古茶园大部分在这两个寨。梁子寨是个很有特色的古茶村,几乎每家每户门前房后都有古茶树,说不清到底是寨子建在茶林里,还是茶树种在寨子里。

滚岗河与茶山河是从邦马大雪山流下来的,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将小户赛的三个寨子隔在中间,进出小户赛的大小路都要经过这两条河,河水阻挡减慢了小户赛老茶园的改造速度,才使这里的古茶树保留较多。

豆腐寨

豆腐寨是公弄村委会的又一个大茶村,现居住的全是汉族,有70多户人家。豆腐寨以前被小户寨的拉祜族人称为中户赛。

豆腐寨1950年还有100多亩清末民初种的茶园,1952年以后迁入的人户多起来,住房越来越多,老茶园被砍去一大半,如今才留下二三十亩,被房屋围在寨子中间。

豆腐寨在公弄一带是地势较低的寨子,往上走还有五家村和三家村,五家村地势比豆腐寨高,海拨接近1800米,而它上面还有三家村,相距1公里路,三家村是双江、勐库海拔最高的产茶村,海拔达到2000米,三家村不仅可以将西半山看完,还可将山下的勐库坝子尽收眼底。

三家村的古茶园就在村子前面,树与树相邻很近,人爬上树采叶可以不用下来直接攀枝到另一棵树上去,这片古茶园的茶树主干围径多在90厘米以上,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勐库西半山—公弄布朗族古寨茶区


说勐库茶得从公弄说起,看勐库古茶树、研究勐库茶叶历史第一个应去的地方就是公弄。

公弄,是布朗族的世居地,是勐库最古老的村寨,是茶祖濮人生活过的地方。

公弄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伸向勐库坝的一条小山脉上,离勐库坝子约12公里,站在勐库坝的南勐河边就可看见公弄老寨的大青树。公弄的海拔在勐库西半山各村寨中不算最高,但公弄地理位置很好,视野开阔,站在公弄寨的寨头往下看可将勐库坝览尽,往远看可看见大户赛、懂过和东半山的坝糯、那蕉,公弄人坐在家门口就可看见的最高的山便是邦马大雪山主峰段。公弄在邦马大雪山的巨臂上,被邦马大雪山抬举着、护佑着,布朗人在公弄一带与世无争地生活了几千年,从没遭遇过大灾大难。

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核心区域,邦马山主峰段的原始森林中现还生长着上万亩野生古茶树,世界茶王便巍立其中。公弄古寨与邦马山主峰近对相望,公弄的布朗人世世代代就和邦马山的古茶林相望相守、相生相息。

布朗族古称濮人,是勐库最早的居住民,濮人是最早进入邦马山采集狩猎的族群,最先发现邦马山原始森林中有野生茶树,最先采集邦马山野生茶食用,最早将邦马山野生茶引为家种的必然是公弄布朗族的先祖古濮人。

勐库地形奇特,被东西两条海拔3000多公尺的大山脉屏夹,直到一千年前这里除了少量濮人活动生存,还没有其他族群迁入。勐库气候温暖,两条大山动植物繁多,水源充沛,布朗族(濮人)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到如今一直都在邦马山活动生息。野牛大茶林就在他们的视线中,用竹筒煮茶水喝那是布朗族还在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时已懂的事。将邦马山的野生茶引为家种那是布朗族开始刀耕火种、搭窝棚为家时已有的事,公弄布朗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茶树原产地,守在野生大茶林旁边,野生大茶树的树枝曾是公弄布朗人搭窝棚时用过的材料,公弄布朗人要人工种茶用不着去缅甸、去西双版纳引茶种。

自傣族明朝初年进入双江后,勐库的布朗族曾被勐勐傣族土司统治过几百年,布朗族与傣族交往较多,又都信仰小乘佛教。布朗语和傣语相互借用、代用的也多,所以公弄地名有两种译法,译为傣语,意为大山上的寨子,译为布朗语,意为敲大鼓的寨子。

到过滇南、滇西南山区的人都知道,凡少数民族的古寨寨头或寨子中央都有一棵或数棵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树,是村民们供祀的寨心树,又称为神树或竜树。公弄是古寨,寨子头自然也有神树,那是一棵6人才能合抱的大青树,这棵千年大树是公弄的寨心树,也是公弄人供奉的神树。公弄的布朗人认为神树可以保佑全寨子的人平平安安、无灾无忧地过日子。布朗族既信佛教也信自然神,相信万物有灵,万物有神,曾在森林中生活过几千年的布朗族,自古就懂得要爱护自己居住地方的生态环境,公弄寨子后面还有一大片竜林,公弄人从不去砍伐竜林中的树木,每年都要举行祭竜林的活动。

公弄是布朗族大寨,在双江、在勐库很有名,但双江以外的人若不从事茶业对它知之甚少,对公弄这个地名很熟悉的便是国内一些研究茶叶品种的专家,中国茶科所和云南省茶科所都曾将公弄定为勐库大叶种的培育基地,云南省10多个县及省外许多茶区都有从公弄引去的茶种、茶苗。

公弄1950年以前已是勐库很有名气的产茶大寨,茶园面积至少已在2UOO亩以上。1954年双江县茶叶站在公弄设点收茶,当年收得茶叶62747市斤1995年更收得90000市斤。这茶全部采自1949以前种的茶园。由此可看出公弄1949年以前茶叶面积已非常大。

公弄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低产茶园改造区和新式茶园示范区,公弄的古茶树被砍去的非常多,目前保存下来的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已很少。现在保存下来的古茶树最大的一棵树围达220厘米,可以和勐海南糯山、澜沧景迈山的茶王树比肩媲美,而寨子用的老人们说,像这样大的茶树1950年以前有二三十棵,公弄人摘茶过去都要架竹梯爬上树去采。1950年以前公弄寨的人无论布朗族还是汉族家家户户都有茶地,有的人家的大茶树一人上去摘一天鲜叶还摘不完。

公弄原是个纯粹的布朗族寨,清道光年以前还没有汉人迁入,清咸丰年间汉人开始迁来公弄寨,到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时公弄已有10来户汉族。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丙山茶区


勐库西半山丙山茶区勐库两山对峙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西半山若以公弄为中点,往北顺着邦马山脉向上走分别是大户赛、懂过、坝卡、冰岛,往南顺着山脉往下走便是邦骂、丙山、邦改。丙山、邦骂都是勐库西半山主要的产茶村,勐库的高产新式茶园最集中连片的就在丙山大寨丙山寨和邦骂寨。丙山、邦骂都是老寨子也留下了不少古茶园。丙山1960年以前叫邦丙,是邦骂与丙山的合称,又因与小黑江沿岸的邦丙乡同名,后改称丙山。丙山是一个行政村,村委会下辖邦骂大寨、丙山上寨、下寨、滚上山等几个山村。丙山村委会的几个自然村水田很少,地里种的几乎都是荼,这个寨子的茶园连着那个寨子的茶园,中间无空地,也不知哪里是分界线,丙的新荼园有上千亩修剪得很整齐很好看,等髙的茶地一层层一块块阶梯状铺展,远远望去,茶园表层密密的嫩芽朝天直立,嫩叶在上,看不见老叶粗杆,那是新式高产茶园特有的形表势貌。邦骂大寨是丙山村委会的一个大自然村,有130多户人家,大多为汉族,邦骂大寨离公弄大寨很近,相距仅4公里,1950年以前邦骂归公弄区公所管辖。邦骂大寨现汉族人户居多,但清道光年以前邦骂是个纯粹的拉祜族寨,汉人清咸丰年才迁入邦骂。汉人没来邦骂之前,拉祜族已在邦骂种过茶,邦骂大寨竹棚洼子还有20多棵大茶树没被矮化过,长得有四五米高。村里的汉族老人说他们的祖先迁来时,那些大茶树已在,那是拉祜族住在邦骂时w种下的,清光绪年间邦骂已有10多户汉物人,到光绪末年拉祜族迁走,邦骂成为汉族寨。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随后大量汉人迁入勐库,邦骂又迁来不少汉人。1908年至1928年在彭锟倡导下双江大规模地扩栽茶园,邦骂在那段时期至少扩栽了500茶园,这些茶园现还保留着,从邦骂到勐库坝子有条古道,古道两边都是老茶园,邦骂大寨的70岁以上的老人们还指得出哪块茶园是他爷爷或父亲种邦骂古茶树下的,哪些是七十年至一百三十年树龄的茶园。邦骂大寨背后是座小山,翻过小山便可看见对面山的小户赛、豆腐寨、三家村等,站在山顶往下看是个面积很大很陡的大斜坡,斜坡地里全是茶园,这就是邦骂著名的大撇坡茶园。大撇坡茶园是邦骂现在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园,现在至少还有300亩,根据村里的老人们的回忆推算,那是1880年至1945年间种的。邦骂大寨还有几位老人是地主、富农的后代,他们还能准确地说出大撇坡茶园里哪几块是自家祖上种下的。邦骂大寨过去做生意的人多,出过许多富户,1953年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数远远多于公弄、小户赛、大户赛、邦改等寨子,七十年前邦骂的大户人家的大瓦房盖得比公弄的黄议长家的还气派,王家、刘家、张家杨家,都曾是邦骂有脸面的大户。邦骂大撇坡古茶园王家光绪初年已到邦骂,开得许多山地又种了不少茶园,到民国初年王家已有很厚的家底。1920年前后几年,王家四兄弟合作做茶叶生意,大哥王田仲、二哥王田采负责销售,弟兄俩结伴跑临沧博尚、缅甸麻栗坝,老三、老四则在家负责原料收采、加工,1949年以前王家的茶园在村子里是最多的,仅王田仲家每年春茶发时要请30多个帮工摘茶。刘家也是人多势大之家,刘家四兄弟都是身强体壮,刘发从、刘发甲、刘发科个个都随马帮去过缅甸麻栗坝。麻栗坝的茶价比博尚高,跑麻栗坝能换到洋铁锅、洋布,洋锅、洋布驮回来到沧源岩帅就可卖掉。张家两兄弟张东福与张二非常勤奋,做茶叶生意各有各的招,哥哥张东福求稳将自家做的茶卖给公弄的黄议长,赚头不多,但奔波少、风险小;弟弟张二志向更大,不畏艰辛每年跑两趟缅甸腊戍,他想赚更多的钱要盖一座大宅院,还想当帮骂的首富。张二财运好,每跑一趟腊戍都能赚很多钱,那时勐库还没有钱庄和银行,张二将赚的钱藏在家中的两个大木柜里,并将两个大木柜拼成一张床,张二在家时夭天睡在钱柜子上,张二跑缅甸时便叫哥哥张东福来替他睡钱柜子,张东福说那钱柜子半夜会响,睡不着觉。张二辛劳过度遭疾病缠身,1945年最终病逝于那两个钱柜子做的床上。张二去世后不久,土匪来抢邦骂,张二留下的一妻一妾无力保住那两柜子钱,钱被土匪全部掳去,如今张二的钱柜子早已无踪无影,只有张二留在大撇坡丫口地势最高的那片老茶园今天仍叫张二茶园。杨家也是邦骂有钱有势的家族,杨发、杨有两兄弟八十年前就在邦骂当坐商,每年都有蒙化、下关、云县的商人来杨家收茶。杨发、杨有的爷爷来邦骂较得一片较好的地种茶,杨家那片地丙山邦骂寨的老房子盖得很有特色肥,茶叶产量高,长出来的茶芽头又肥又亮,味道特别好,每年都是老主顾来定杨家的茶,大撒坡上看上去最齐整、最茂盛的那片茶地就是杨家荼园。大撇坡大茶园留下了邦骂几大家族八十年前的许多故事,要了解邦骂1900年至1950年的茶史、茶话,大撇坡是一定要去的地方。(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公弄茶区(三)


公弄的老人们我还记得,黄校长家有台留声机,小学生们都爱去他家听唱片,逢年过节黄子树还给每位学生发一块糖一元钱。黄子树的夫人模样端庄、衣着朴素,人很勤劳,待人非常客气,大户赛离公弄有七八公里路,年纪小的学生平时就住在学校,黄太太就将住校学生领来家中一日三餐跟着黄家吃,60多年过去了,黄太太在公弄、大户赛一带依然有好口碑。

1950年解放军已开进博尚,黄子树赶着20多匹马,带着妻儿带着家产离开了公弄出走缅甸,从那以后再无消息。

公弄大寨旁边有个佤族寨,称公弄小寨,现有52户人家。小寨的佤族是清朝中期从七八十公里以外的大勐俄迁来。佤族与布朗族都是古濮人的后裔,在语言上有部分相通,佤族也善于种茶,民国时期小寨也种了上百亩茶园,黄子树也收购佤族寨的茶。佤族人吃苦耐劳走山路尤为快索,黄子树的马帮下缅甸时,都有小寨的佤族青年随行赶马,由于接触汉文比较早,现在公弄小寨的佤族住房与衣着都与汉族相同,但在寨子里他们仍讲佤语。

新中国成立后,公弄成为双江首批新式荼园示范区和优良茶种培育地1954年中茶公司便派茶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贡惠英、肖时英等进公弄采集茶种、收集资料,做老茶园改造的准备工作。1957年以后公弄开始建新式茶园,并向外输出茶苗茶种。1986年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又带领科研人员桂明英、梁凤铭、董加相等在公弄驻村3个月,做光布朗族母亲和她五个美丽的女儿谱、土壤、种籽的分析考察,为公弄茶种选培作跟踪研究。

公弄坡陡水田很少,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弄一直是以茶业为主。从1957年至2000年,公弄新植了上千亩茶园,走进公弄远看近看山坡上都是茶。由于公弄大叶种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关注、重视,品种不断优选,使公弄茶具有公弄大寨有许多民国年间的茶园很高的知名度,公弄茶价格历来较高,但仍然好销。

双江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现在公弄设有收购点,公弄茶一半都供给戎氏荼叶公司。

公弄还是一个红茶加工的大寨子,公弄是双江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红茶初制所的村寨。1956年从凤庆、临沧和外省来的红茶技术员到公弄传教红茶制作技术,公弄的布朗人都会加工红茶,公弄布朗人人做的红茶金毫显亮、汤色艳丽、滋味甘醇,几乎全被大厂收购。近几年,公弄人用民国老茶树做的红茶被视为珍品,产量少、价格高不易买到,公弄老树红茶正在成为勐库的又一品牌茶。

小户赛公弄村委会另一个名气很大的寨子就是小户赛,小户赛与公弄大寨隔着条深壑,现在公弄大寨到小户赛已有土公路相通,土公路顺山绕约12公里,但雨季仍然无法通行,车不能通时,顺沟谷走小路1个半小时可走到小户赛。小赛有名是因为它有勐库面积最大的古茶园。双江目前古茶园保留得最多,保在得最好的当数小户赛村,研究双江茶叶历史,考察古茶园,小户赛是个不能不去的地方。

小户赛现有200多户人家,由三个寨子组成,一个汉族寨,两个拉祜族赛,三个寨子连排等高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主峰的半腰上,汉族寨与两个拉祜族寨相距约1公里。小户赛背后的高峰便是邦马大雪山,野生古荼树最集中的那片原始森林就在其上,从直线距离算小户赛到野生茶王树所在处的距离比大户赛近得多,但小户赛背后的小户赛拉祜族寨山太陡,峭壁耸立,难以攀登,所以人们去邦马大雪山看野生大茶林一般都从大户赛走。小户赛人早就知道寨子背后的大山原始森林里有许多野生荼树,自古以来就将寨子背后的山称为大茶山。大茶山上有两条水量很大的溪流从山顶流下来,一条穿过寨子,一条从寨子旁边流走,小户赛人将这两条溪流分别取名茶山沟和茶山河,这个叫法从先辈流传下来已不知有多少代了。

小户赛有一个汉族寨、两个拉祜寨,汉族寨叫以寨,拉祜族寨分别叫梁子寨和洼子寨,汉族有50多户,拉祜族有150多户,汉族寨的人会讲拉祜话,拉祜人与拉祜人交谈用拉祜话,拉祜人与汉人交谈用汉话,小户赛人老老少少都会两种语言。小户赛是双江最典型,最可观的古茶村,走进小户赛放眼望去,树围超过1米的古茶树房前坡上随处可见,双江悠久的种茶历史在这里真实而鲜活地展示着。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懂过茶区(二)


在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这几个民族中,傣族迁人双江、(勐面)的时间要晚一些,拉祜族比从勐带)来的傣族早进双今瑞丽0多年拉估族还入双江之的,布族早已在双居住,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这早已被史学界公认。查《双江县志》可知冰岛的傣族及整个双江的傣族至少比布朗测质达双江的时间晚2000年。在傣族还迁入双江时,布朗族、拉祜族早已在动库种茶。懂过离公弄不远,懂过面对着邦马大雪山,公弄是布朗族的世居地,邦马大雪山生长着世界上最老的野生茶树群落懂过的拉祜人最早引来的茶籽只可能来自懂过以寨的茶王树公弄或邦马大雪山,冰岛的傣族人从西双版纳引|来荼籽时,懂过的拉祜人早已在种茶、饮荼。懂过的拉祜族比傣族和汉族早进勐库,懂过以寨的那片大茶树其树龄已远远超过傣族和汉族迁来勐库的年数,以寨的那片大茶林是拉祜族所种。

懂过外寨83岁的拉祜族老人李扎那淘说:“我父亲那一辈都知道,懂过以前全是拉祜族,汉人是后来才迁来的。汉人会烤酒,来懂过后烤酒给拉祜人喝,拉祜人喝酒上瘾,但自己又不会烤酒,于是就被汉人用酒将拉祜族的地和茶园大片大片地懂过古茶树换去,地被换完的拉祜人就迁去别处重新建寨。我爷爷他们那辈时,懂过拉祜人比汉人多,到父亲他们那一辈寨子里还有30多户拉祜族。李扎发是我的叔叔也是懂过拉祜人的伙头,拉祜人都听他的,我有七八岁的时候,李扎发和以寨的汉人争茶山争不过就带着全寨子的拉祜人迁往英国地(缅甸),路上走了10多天才走到,英国地那边也有拉祜族,我们在英国地住的那个寨子很大,有100多户全是拉祜族,寨子也叫懂过。全寨子的拉祜人都是从勐库懂过迁过去的,去得早的人开了很多水田和地,我们搬去以后他们给了些地给我们种,那个寨子有个基督拉祜人在懂过种下的大茶树教堂,我的姐夫在那里学洋文,姐夫是勐库亥公人,我们在英国地的懂过寨住了没几年,日本人的飞机就来炸,寨子里被炸死了不少人,国民党中央军叫我们搬回去,于是我们家10多人又一起搬回勐库。”

懂过的汉人姓氏不多,全村汉人一半都姓李,西半山的人都知道,李家过去是懂过最有钱、最有势力的家族。懂过以寨背后的山上有片李家的坟地,有10多座坟,葬着李家在懂过去世的先祖,从李家坟地里的几块大碑可隐约看出李家来懂过已有160多年。

李家最早来懂过的先祖叫李凤光,那是清道光年间的事,李凤光从顺宁(凤庆)来懂过落脚,刚来时是为拉祜人帮工,得到拉祜人同意后在懂过开出几亩荒地种菜,李凤光将种出的菜又拿去和拉祜人换地换包谷,包谷又用来烤酒;酒又可换米换包谷,聪明又勤劳的李凤光通过对眼皮底下的农产品的交换,很快就有了安家立身的资本,立稳脚的李凤光又娶了山对面三家村汉家女子为妻生得儿子李林富。李林富子脉旺,生得4个L子李德时、李德旺、李德宣、李德兆,这4个儿子成年后又将李家扩展成了一个更庞大的家族,到李林富去世前李家已是懂过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大家族。

李林富于1902年去世,儿孙们为他修了大坟,立了大碑,碑文记道:“治家法理、勤劳勇敢、心地善良、朴实正直、能言会道、教育有方、文武双全。”从李家子孙极富褒誉的碑文中可微微觉岀李林富不仅是一个勤劳聪明、教子有方,也是一个有心有计、尚武强势的人物。可以断定,从李林富家族走向兴盛的那个年代起,汉人已在懂过占了优势,拉祜族已势衰。

李林富传下4个儿子,4个儿子个个胜于父亲,不仅勤劳精明、习文尚武、善于治家,还思路开通,走出大山,走出懂过,四个弟兄下的下缅甸,跑的跑博尚,驮出去茶叶,驮回来土锅、盐巴、细布。最会赚钱的四儿L子李德兆,看中了以寨那片最大最老的茶园,花钱从拉祜人手里买了过来划在自己的名下。李德兆经商才能很高,他不仅做茶叶生意,还做牛生意、草烟生意,李德兆最多时养了70多条牛,20多匹马,李德兆赶马帮跑博懂过的古茶树尚、跑缅甸用的都是自家的马。1935年子李登科、李银科、李朝科在大茶园下边一字排开地盖了10多间大屋,大屋前左右李德兆富到了极顶,他带领三个儿边都铺上五尺宽的石条,从头到尾的看过去像一条光滑的街道。1940年李德兆的大儿子李登科当上了保长,那年头双江土匪猖獗,李家有钱很招眼,为了防土匪抢劫,李登科三兄弟修了一条长长的有两人高的用石头砌成的围墙将三兄弟的10多间房屋围起来,石墙外又种了一道棘刺,还专门打了两块500斤重的青石板做院子大门。李家三兄弟城堡式的大院子连鸡都飞不进去,李登科仍不放心,又买了几支枪挂在堂屋中央。李登科万没想到如此坚固严备的防御依然没能躲过劫难。1942年土匪来袭懂过,李登科刚好外出不在家,土匪撞不开石板大门,绕到院子后边的土坡上观察,李家伙房的房顶盖的是散片(用较大的树锯切的木片),经验丰李家三兄弟砌的石围墙还留下一部分富的土匪们用香油点燃一根松枝抛向伙房房顶,那伙房顿时就火光冲天,土匪们冲进李家院子,将李家洗劫一尽,把李登科的父亲,年近花甲一身武艺的李德兆捆起来丢进火里活活烧死,把李德兆的老妻也捆起来推在火边熏烤,这场浩劫让李登科三兄弟家都耗尽元气,李登科三兄弟剩下的只有几十亩茶园和百来亩土地。

懂过人口多,1945年以前仅汉人就有近百户,除了李家,费家、夏家、杨家也是富裕之家,费家比李家晚来三四十年,费家是从大理迁来,费家也有4个L子,光绪末年费家已有李登科三兄弟过去都住在这里五六十亩茶地,费纪、费川勤两兄弟民国初年就结伴跑缅甸麻栗坝(今缅甸果敢老街)卖茶,换回铁制农具、洋油、洋锅、细布,费家人用的、穿的都比材他人家高档洋气,民国初年离懂过不远的公弄已有小学,纪,费们都将心子送去公弄念书,费春新、费春能还到昆明读过高等师范。1950年费春能随彭四、彭五出逃缅甸,后来转去了台湾。茶园多、田地多的费纪、费川勤1952年被划为地主,费家和李家一道结束了家族的兴盛,走向另一种境况。

懂过是古寨,改土归流懂过已有大路通往山外之前是个拉祜族居多的寨子,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都是拉祜人所种。拉祜人留下的大茶树让懂过不输冰岛,懂过山上六十年至一百年的茶园占了一半,1904年双江(勐勐)改土归流后,勐库茶叶发展加快,懂过的汉人们在1904年至1940年间种下的茶园不下2000亩,这些茶园目前都保留了下来,这些茶园让人看出清末民初汉人们在懂过创业发展的足迹。

懂过荼业基础厚,因为茶园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1953年就开始在懂过设点收购懂过的茶叶,双江县有档案记载,1954年懂过收茶21413市斤,1955年懂过收茶3000斤,这个数字已折射出懂过当时已是一个产茶量很大的村寨,在勐贡惠英1952年复旦大学茶叶系毕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进勐库考察的大学生库茶区已占有很重的分量。

懂过和冰岛、公弄、邦木一样是新中国成立后双江的首批茶叶良种培育基地。1954年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茶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贡惠英、肖时英及当时云南省茶叶公司负责人彭承鉴就被派往懂过考察,懂过很快就进入了云南省茶科所的视线,懂过的茶籽作为勐库大叶种中的上品,1980年以前一直都在外调。懂过人至今仍自豪地说:“专家们称勐库大叶种是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懂过茶就是这个正宗家族的嫡亲,懂过茶的味道就有‘正宗’的味道。”懂过,这个在勐库坝看不见的地方,它往昔的故事被深埋得太久,它真实的风貌看到的人也太少,一切皆因路太艰。今天懂过重新展颜的时间已经到来,懂过公路已通,要看懂过的茶王树,要看懂过的400户大寨,5000亩茶园,要买懂过人说的“正宗”茶已不难。(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公弄茶区(二)


公弄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低产茶园改造区和新式荼园示范区,公弄的古茶树被砍去的非常多,目前保存下来的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已很少。现在保存下来的古茶树最大的一棵树围达220厘米,可以和勐海南糯山、澜沧景迈山的茶王树比肩媲美,而寨子里的老人们说,像这样大的茶树1950年以前有二三十棵,公弄人摘茶过去都要架竹梯爬上树去采。1950年以前公弄寨的人无论布朗族还是汉族家家户户都有茶地,有的人家的大茶树一人上去摘一天鲜叶还摘不完。

公弄大寨的古茶园公弄原是个纯粹的布朗族寨,清道光年以前还没有汉人迁入,清咸丰年间汉人开始迁来公弄寨,到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时公弄已有10来户汉族。

勐库在清光绪年以前茶叶产量已上千担,但却没有能像易武、景谷、思茅那样建起众多的茶庄、茶号。这与双江改土归流较晚,勐库在1903年以前还由傣族土司统治有关,笔者三进公弄盘根问底,终于从公弄几位古稀老人那里捕捉到了公弄清末茶号的信息。

“老号家”这就是公弄7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知道却又都没见过的茶号,他说的是清朝末年丁大老爷在公弄开的茶号,茶号歇业已有80多年,现勐库能说出丁大老爷名字的仅有85岁的赵国祥老人了。开茶号的丁大老爷叫丁济光,临沧人,丁济光的茶号大约1920年左右已停业,连85岁的赵国祥老人也没见过丁济光。赵国祥回忆说他七八岁时去勐库赶街见到过丁济光的遗孀丁老妈妈,当时丁老妈妈已有50多岁了,丁老爷已去世多年,由此推测丁济光大约是190年到1920年间在公弄开过茶号,由于茶号停业年代太久,公弄的老人们谁也说不上丁济光的茶号名叫什么,人们只称它为“老号家”。72岁的赵家六说他妻子的爷爷帮丁大老爷做过茶,这样算来丁家茶号应开于1910年以前。赵家六、起国祥还听上辈人讲过不少丁大老爷的故事,丁家茶号做得最多的是一种又像粽子又像菌子形状的一种紧茶,有时也做少量饼茶,茶号最初建在离公弄大寨约1公里远的大路边,因常有土匪来抢,后来就搬来靠近寨子。丁家原是一排草房,房顶会漏雨,茶叶做好后要用草排遮盖,搬来公弄大寨后房顶换成了洋铁皮,再大的雨屋里都能做茶。

赵家六听他老岳母讲,老岳母儿时每逢下雨天总爱跑去丁老爷家听那雨点打在洋铁皮房顶上的声音,叮咚叮咚真好听,雨越大,那叮咚声越好听,公弄大寨除了丁家整个寨子都是草房,丁家房顶上的叮咚声比敲铓锣还响,整个寨子都听得见。丁家灶上有口大铁锅,大铁锅上盖的是洋铁皮,洋铁皮上有七八个洞,洞上放着小甑子,干茶放进去蒸软后倒在一块布上用手扭紧,扭紧后就扔在草席上放上几天干了以后将布解开,茶的形状有点像粽子又有点像菌子,有个三寸长“老号家”遗址的把,老人们说那叫紧荼,那茶是卖给大理商人的,西蕃人爱吃。

丁老爷在公弄做了10多年的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毛尖茶丁老爷给茶农1元1斤。丁老爷在公弄的那些年,整个寨子的茶摘下来都卖给丁家,公弄人至今还在夸丁老爷,说丁老爷开茶号那些年公弄是西半山最富的寨子,公弄人日子公弄大寨山脚是南勐河,很好过。丁家做的茶四五间房子都丁大老爷曾在这里建过一座石桥堆不下,来给丁家运茶的马帮来次有100多匹马,马背上插着红旗,马锅头还背着枪,丁济光在公弄大寨下边的南勐河上还修了一座桥,由于丁家生意太好太有钱,土匪多次纠集上百人抢丁家的马帮,丁家的茶运不出勐库,最后只有停业。丁家茶号1920年左右已停业,丁济光何年离开公弄已无人说得上来,是病逝还是迁走连85岁的赵国祥都说不上来。丁家在公弄开茶号做紧茶是1900年至1920年间的事,丁济光做紧茶的时间比勐海的可以兴等茶号还要早,丁济光极有可能就是云南第个做紧茶的人。丁济光走后,临沧的彭应聪也来公弄收过茶,彭应聪与黄子树的老宅大理巍山百宝生商号联营经营了几年,生意颇为兴盛,彭应聪还在公弄小学教过几年书。

1904年起勐库不再由勐勐土司统管,由彭锟控制的四排山巡检代管,从此以后汉人们逐步进入政治权力层。1930年双江已设县,新来的县长将双江全县分为五个区,勐库西半山从公弄到冰岛都属第五区。

第五区的区公所设在公弄大寨,临沧人黄子树来公弄当区长,公弄原来的布朗族头人则被任命为保长。黄子树在昆明读过书有文化,很会为人,在公弄当区长10年与布朗族、佤族的关系都处得很好,黄子树一边当区长一边经商,他将公弄的茶叶拉去临沧卖,又将外地的百货拉来公弄卖,黄子树不久就在公弄盖起了四合院大瓦房。黄子树与彭锟的四公子彭四关系很好,还与彭四结亲家,黄子树的马帮走一趟有五六十匹马,南下缅甸、北上临沧,一路上土匪也不敢抢。黄子树当区长十年也为当地民众做过一些实事,创办公弄完小并亲自任校长,黄子树动员各个民族的适龄儿童进学校读书,公弄、大户赛、小户赛几个寨子不少70岁以上的老人都在公弄读过书,一些布朗族老人今天还识得不少汉字。公弄小的创办,为公弄一带山区的现代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邦改茶区


从丙山村委会的滚上山村往前走约4公里过了邦改河便进入邦改村委会的地界,但这条路只能步行,邦改河上目前还没有大桥,若驾车去邦改得从勐库坝子顺土公路而上,这条路约13公里。邦改村委会有一个拉祜族寨、4个汉族寨,个个寨子都是以茶为主。顺公路去邦改,离邦改拉祜族老寨还有3公里便看见满山满沟的茶园,这幅景观已让人看懂茶叶是邦改的主要产业。进到邦改看见的第一个大寨子是拉祜族寨,邦改人称为邦改大寨或邦改老寨。老寨有99户拉祜族,是勐库西半山中仅次于小户赛的拉祜族大寨子。老寨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横伸出的一条小支脉的山背上,整个寨子房屋全都面向东方,清晨太阳一出来,家家户户都霞光映照,屋里明亮而温暖。寒子依坡而建,户与户之间不遮不挡,视线很远,站在家门口可观30里之外。从邦改老寨可看出古时拉祜人很懂居住生态学,不仅邦改大寨,整个双江的拉祜族村寨选址都很独特,很适宜人居,寨子大都在山腰上部,背靠森林,临近溪水,打猎、砍柴、取水都方便。寨子前边都没有高山挡邦改以寨目,一出门几十里的风光都看尽,人住在这种环境里,心境豁然,心情舒悦,怡而不忧。拉祜人迁入双江已近700年,不知他们定居邦改有多少年,邦改大寨有古水渠、古梯田,都是拉祜人所开所修,但寨子里的拉祜人已说不上是哪代人开建的,只记得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人已修好这些水沟水田,汉人迁来邦改是清道光年间,拉祜人定居邦改就不止200年了。离邦改大寨300米就能看到古荼园遗址,古茶园已被改造过,留下一些古茶树树桩,这些仅留下树桩的古茶树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人种的。清光绪年间邦改大寨仍有拉祜人当卡些弄(大村长),寨子里的事由卡些弄管。民国时期,邦改大寨有掌爷,掌爷叫罗扎布,是卡些弄的后代。拉祜人原来信厄莎神、信自然神,相信万物有灵,万物有神。1926年左右美国传教士来双江拉祜族聚居区传播基督教,邦改的拉祜人转而信基督教。邦改1950年以前还有基督教堂,寨子里的拉祜人罗兆曾去缅甸学过3年基督教。罗兆会说英语,会写拉丁老树千藤文,罗兆还教拉祜人读圣经、唱圣歌,拉祜人讲卫生、勤洗衣被、少喝酒。掌爷罗扎布也是基督教徒,会读圣经。罗扎布有四五十亩水田,十来亩茶园。罗扎布汉话说得好,还和以寨的汉人一起去博尚跑过受叶生意。临沧、云县的商人驮着粉丝、挂面来邦改换荼叶就住在罗扎布家。罗扎布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地主,被批斗,想不通,独自搬出寨子在地里搭了个窝棚住,当时他已50多岁,又患上重病,没多久罗扎布就在窝棚内上吊自杀了。小小年纪已会采茶双江新中国成立后,拉祜人不再信基督教,教堂也拆了。人民政府培养民族干部,邦改大寨的拉祜人罗小石被选送去昆明上云南民族学院,罗小石在民族学院学了两年多,毕业后会看书、会看报、会写汉字,回到勐库后当村长当乡长一千就是几十年。罗小石虽然到昆明读过书,又当了几十年村千部、乡干部,见过不少大世面,但他身上依然保留着许多拉祜人的传统美德,他爱劳动,没有架子,富有同情心,关心拉祜人的经济发展,为勐库各个民族的老百姓服务做事鞠躬尽瘁。年纪大了,罗小石不再当乡长、支书,一退就退回家里,他没有退休金,也没有退休干部的名分,但他却无怨言无牢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不当干部也就不用开会了,也不用去县城了,可天天在家享天伦之乐。罗小石每隔几天就要给儿孙们煮糊米荼喝,他说喝了糊米茶胃舒服,不会拉肚子,拉祜人喝了几百年丢不得。一次,一位茶老板给了他一包从日本人手里弄来的糊米茶给他看,罗小石看后说,不像不像,没有做合,做成娘来花拉祜人罗小石读过云南民族学院,当了几十年的罗小石天天喝他的糊米荼,精神矍铄的村干部、乡干部,会说四个民族的语言很寓意、很吉利的名字,开科、开甲、开荣、开富、开祥,他的几个儿子还真不负厚望,个个成大器,读书的成秀才,种地的、经商的成富户。姚家人丁越来越多,家族扩大,到光绪末年姚家已有30多口人,房子盖起五六院,邻寨的人就将姚家人安居的那片地叫做姚家寨。姚家的儿孙们像老祖母一样勤奋,将房子背后那片坡地都开成了茶园,姚家的男人们跑博尚、景谷、缅甸麻栗坝做生意。1927年以前,姚家已是资产雄厚的大家族,姚家自种的茶园不够卖,又将拉祜人的大茶树买过来不少。姚家的男人能干,姚家的女人也不简单,姚家有个女儿叫姚老妹,长得秀丽端庄,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父亲将她说给一个会做生意还会走船的男人,但这个姚美人命不好,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逝,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年仅23岁的姚老妹像她的老祖母一样承受命运给她的苦涩,为了守住丈邦改的古道走过许多马帮夫留下来的几十亩茶园和田地,姚老妹长年累月下地劳作,农忙时才请几位短工。茶树太多摘不完,请帮工,摘下的茶叶和帮工对半分算作工钱。能干、坚韧、会持家、会管理的姚老妹靠自己的辛劳,将3个孩子养大,家中的田地、茶园一块也没卖,邻近几个寨子的男人们对这个又漂亮又能干的寡妇都敬佩不已。姚老妹守寡几十年,奋斗几十年,保住了丈夫留下的那几十亩田地、茶园,没想到这几十亩田地、茶园又给她的晚年带来祸灾。1953年头发花白、满手老茧的姚老妹被划为地主,每次政治运动她都要站到台上认罪。勐库人都知道勐库有两朵大黑花,一朵是西半山的汉族女地主姚妹,一朵是东半山的拉祜族女地主马娜倮,这两位容貌如花的女地主其实都很块坷、很勤劳、很会做农活。从邦改拉祜族寨往后走2公里就可看见另外3个汉族寨,以寨、外寨、下寨,这3个寨各相距半公里,3个寨的茶园已接拢。邦改1900年至1980年的茶园大部分都在这一片区,双江人都知道双江1983年以前没从外地引过茶种,茶种都采自勐库本地,人们将这些茶称为正宗勐库大叶种。以寨是邦改最大的汉族寨,现有180户人家,以寨也是汉人迁入邦改后集中定居的寨子。汉人究竟哪年迁入以寨已无法说准。81岁的董后发大茶园李双发说,他的爷爷李老四出生在以寨,他的曾祖父那代已在邦改了,从李双发的介绍来分析,汉人至少清咸丰年间已在邦改以寨定居。李家从缅宁(临沧)迁来,董家也是临沧来的,时间晚一点,董家1900年左右才迁来。76岁的董春付说,他的爷爷叫董后发,董后发从临沧来邦改时还很穷,人们都说他名字取得好,叫后发,预示着他先苦后发,董后发来邦改后果真发了,董后发在邦改安家后养得6个儿子,还种了七八十亩茶园,现以寨小学边那片老茶园就是董后发所种,以寨著名的泼罗嘎箐大茶地大部分也是董后发的茶地,这些已满100年的茶树长得很茂盛,是邦改目前面积最大、保留得最好的藤条茶茶园。邦改以寨、外寨、下寨这3个汉族寨民国初年曾大面积地种这棵藤条茶像绿色大花篮过茶,现在还能看到四五百亩民国时期的老茶园,都是满天星的栽种法,这些茶园应该是改土归流后彭锟时代种的。彭锟在1904改变了双江,那些在清朝末年迁入双江的汉人们遇上了茶叶发展的好时期,双江改土归流为地主经济的发展,为双江茶业的大提升大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从邦改的老茶园可看出,民国初年双江茶业发展速度很快。双江新中国成立后,邦改1954年就设立了茶叶收购站,当年收得茶叶98364斤,这些茶叶全部产自1949年以前的茶园,这个数字说明1949年时邦改茶叶面积已相当大。邦改的藤条茶比玉兰花还美邦改1957年就办起茶叶培训班,临沧专区派出茶叶技术员在邦改指导村民加工茶叶。邦改人对茶叶的现代加工技术接触较早,几十年的学习、探索、积累,邦改人已熟知茶叶加工工艺,邦改人加工的茶叶质量都较好,售价也较高,勐海、凤庆的茶商每年都派人来邦改以寨收茶,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在邦改各村寨设有鲜叶收购点,邦改的鲜叶大部分由戎氏公司收去。邦改所有村寨都是以茶叶为主要产业,茶叶是邦改人的衣食饭碗,邦改人知道茶业的重要,不管茶叶市场如何变化,邦改人从不浮躁,踏实做事,不断学习,茶农们常去县里、市里参加各种培训班,邦改人说要将邦改茶做成特优原料,树起品牌,扩大知名度,让大企业、大茶商都来邦改买原料。(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坝卡茶区


从懂过大寨往北走6公里是懂过村委会最远的一个寨子坝气山寨,与坝气山寨隔河相望的便是坝卡。坝卡海拔很高,已近2000公尺,站在坝卡看邦马大雪山觉得邦马大雪山已不是那么巍峨了。坝卡由上寨、中寨、下寨三个寨子组成,共有200坝卡大寨多户人家,其中95%为汉族。坝卡的三个寨子都像懂过那样面向邦马山,在坝卡看不见勐库坝子也看不见东半山。坝卡在邦马大雪山北段离勐库坝子有30公里路,坝卡去耿马县大兴乡较近,走山路只有10多公里,翻过寨子对面的大尖山就是耿马大兴乡的地界,在勐库至坝卡的公路没有修通之前,坝卡人做买卖、赶街常去耿马大兴而少下勐库坝。

从勐库坝到坝卡寨的土公路很险峻,至少有3公里是在悬崖峭壁上弯行,驾车技术不好的人最好不要自驾车上坝卡。

说起坝卡,勐库以外的人对它知之甚少,连双江的许多人都不知它在东半山还是在西半山。

坝卡在勐库有些奇特,像个世外桃源,不受外界染扰,寨子很宁静,很少听到汽车和拖拉机的轰鸣声,也很难见到有外地人转悠。寨子民风纯朴,村民们安居乐业,待人温和有礼。坝卡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较好,地貌有些像东半山的坝糯,几个寨子地势平缓,耕地较多,坝卡人家家粮食充裕,每户都养有不少牲畜鸡离,有的村民还在大树上养着蜂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让坝卡人日子过得很心怡,有多种经济收入支撑,茶叶价格的升降对坝卡人的生活似乎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几年勐库茶价格常被市场调得变幻多端,但坝卡人从不去掺和其他村寨茶叶价格的拉升抬拾压。坝卡人有点超脱,凡事不急不躁,或许是良好的自然环境,培养出坝卡人温和的性情。坝卡人在山坳上安安怡怡地过自己的日子,他们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一种很满意、很爱恋、很珍惜的感情。

在勐库界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凡是汉族居多的寨子,森林树木砍伐严重,生态保护较差。凡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寨子森林树木留下的就会多一些,生态环境也好许多。但坝卡例外,坝卡虽是汉族人口占95%的寨子,生态保护却很好,坝卡寨子里树多而且大树多,寨子看上去葱葱绿绿,出寨子不远就可看见大森林。

坝卡分为上寨、中寨、下寨,下寨背后有一片面积达100多亩的毫林,毫林在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各个民族心中是神林,坝卡的这片毫林在双江很有名,这片鼋林是一片原始林,保护得非常好。鼋林内的树木长得很高大,枝叶浓密,遮坝卡的鼋林旁边有大片民国年间的老茶园天蔽日,阳光都射不透。林内还有几十株三四个人才能合围的千年古树,树上挂满了青藤蔓叶。这片鼋林远看浓绿森严,近看神秘幽邃,林子内灌木、蕨草很深,人进不去,也不敢进去,这站在这片林前,看着那一棵棵庄严挺拔的千年大树,就让人心生敬畏,相信片毫林真有神灵住着。

有原始耄林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在几百年前有布朗族佤族、傣族居住过。坝卡的汉族村民也很崇敬这片龟林,从不去砍伐这片鼋林,汉族寨还能保留下这么好的鼋林在双江甚至是在云南已属罕见,坝卡人爱护毫林相信神灵一定会护佑坝卡人。

坝卡现有1500多亩茶园,主要是20个世纪80年代种的,坝卡老茶园不坝卡中寨多,现留下来的仅有100多亩,成片的主要在下寨。毫林旁那片古茶园保存得最好,茶树大多有碗口粗,是清末民初所种,坝卡最大的古茶树在下寨的顾家小寨,顾家是坝卡的大家族,过去住在一起,寨子里的人称他们住的那片房院为顾家寨。顾家寨保存下来的古茶树有30多棵,成一条直线排在古道旁边,每棵茶树间隔2米左右,排列整齐一看便知是有规划所种,这30多棵古茶树大小粗细相差不多,树围大都在80~90厘米之间,应该是同一个年份种下的。顾家后人说这片茶园过去叫顾家茶园,是顾家祖上光绪初年种下的,1970年以前还有100多棵,现在仅有这30多棵了。

1950年以前坝卡茶园面积不大,从留下来的老茶地来看,估计不会超过3300,坝卡的老人们说他们的爷爷辈、父亲辈当年跑缅甸、跑博尚,寨子里茶叶不够,每年都要去懂过买许多茶叶。

新中国成立前坝卡人虽然没有大面积种茶,但坝卡人却很有经营头脑,勐库80年前除了茶叶是主要出口物,六子也是出口的大宗六子是一种生长于原始森林里的药材,有消炎止痛、治疟疾的作用。傣族、布朗族染牙中药材—六子齿离不开六子,缅甸疟疾多更需要六子,双江人都知道,茶叶和六子是勐库最出名的两种货物,是有多少卖多少的东西,双江马帮去缅甸驮的主要就是这两件东西。

顾家小寨已失去旧日的风光古道旁边的古茶园

离坝卡不远的南迫有大森林、大箐,森林和大箐里就长着六子,南迫寨的拉祜人每年都要进山去采六子,聪明的坝卡汉人们每年都要烤10多坛酒去南迫寨换六子,然后又将六子驮去缅甸麻栗坝、腊戍去卖。民国初年,下寨的顾文兴、顾洪兴、顾怀兴、李朝纲等几个汉人用赊酒、赊钱的方式把南迫的六子全包下,六子的价格和利润在缅甸市场上比茶叶还高。坝卡这几位聪明的汉人用坝卡的茶、懂过的茶、南迫的六子去缅甸换回洋线、洋布,又卖给布朗族和傣族再换回粮食和钱。李朝纲跑的地方多,信息广,他还经常收大户赛、小户赛、懂过的茶籽去保山卖。

民国初年双江大兴办教育,坝卡人1928年就在坝卡办起了小学,他们]将懂过、南迫、冰岛及山那边耿马大兴的各族孩童招来坝卡读书,还免费提供食宿。

坝卡离勐库坝较远,但却是勐库西半山南北两头和耿马大兴的交汇点,坝卡人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1930年前后在上寨开了街市,定为五天一街,吸引西半山南北两头10多个村寨和耿马、临沧的人都来坝卡做买卖。坝卡人坝卡上寨这棵大青树下过去是赶街的街场当起了坐商,将从缅甸驮回的各种洋货展于街世市,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坝卡人与相邻的懂过人在发展思路上有区别,坝卡人没有像懂过人那样大面积发展茶园,他们把更多的目光盯在市场交换上,懂过茶叶产量大,坝卡人把大量的懂过茶低价买过来高价卖出去,将自己作为懂过茶的经销商。聪明的坝卡人靠卖别人的茶,靠开街市、搞交换依然赚了不少钱,坝卡人靠智慧将一个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政治靠山和人脉关系的山坳上的小寨子搞得声名远扬。

正当坝卡越来越热闹兴旺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攻进缅甸,坝卡人的茶叶、六子运不出去,洋货拉不进来,生意越做越淡,街市越来越冷,坝卡走向衰落。1941年以后整个双江茶从鼎盛跌入低谷,那年头双江世道混乱、匪患严重。1946年前后土匪盯上了坝卡,一次又一次的抢劫,让坝卡人家财损尽,赶街的人也不来坝卡了,坝卡不少住户都往大寨子懂过搬,到1950年时坝卡的三个寨子加起来仅剩40来户人家。1952年划分阶级成分时,已被抢穷的坝卡只有顾文兴一人被划为地主,因他还有30亩地、5头牛。

1950年以后坝卡因为茶园不太多,光顾它的人很少,1960年以后坝卡新种了1000多亩茶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坝卡荼都是送往懂过的初制所加工,于是坝卡茶被当作懂过茶外调。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临沧至双江、临沧至耿马的公路修通后,古道失去优势,坝卡和懂过、大户赛样成了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坝卡与外界交流很少坝卡人一直处在一种自给自足较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坝卡虽有1500多亩茶园,但因对外宣传展示不够,坝卡茶叶价格一直较低。

坝卡离冰岛较近,这两坝卡的老茶园无污染很生态年冰岛荼价格高挺,冰岛老寨茶叶产量并不多,长期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专有卖冰岛茶的老板们将目光盯住了坝卡茶,坝卡人只要将茶叶拉到南勐河边,便有老板用车接过来往冰岛方向拉。坝卡人都知道每年从冰岛运出的那些茶中有不少就是坝卡茶,坝卡和冰岛同在一条山脊上,坝树卡茶的味道和冰岛茶的味道很相似,外地人根本无法区分哪是坝卡茶哪是冰岛茶。坝卡茶一直为冰島茶做嫁妆,对此,坝卡人并不在乎,坝卡人很大气地说:“只要老板喜欢,只要消费者爱喝,坝卡茶有没有名分并不重要”。(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忙波茶区


勐库西半山忙波茶区勐库有两个傣族村寨有古茶园,个是冰岛、一个是忙波,忙波傣语读宛波,位于南勐河西岸勐库坝子的边缘,现属护东村委会管辖,寨子距勐库街约3公里,有土公路相通,驾吉普车10多分钟就可到达。忙波(宛波)寨现有80多户人家,傣族有50多户,佤族有20多户,另有几忙波寨户近几年才迁入的汉族。1958年以前忙波是个纯粹的傣族寨,1959年忙波上面的丙山大寨的佤族迁了部分到忙波,忙波才成为一个傣族与佤族合住的村寨。傣族大多住坝子,临水而居,很少种茶树,傣族主要是开水田种水稻。忙波在勐库坝子的最边缘,坝子在忙波结束,山地自忙波开始,忙波的傣族人因地制宜又开水田又种茶园。傣族来忙波定居约有400年,在傣族没有迁来前,忙波曾有拉祜族居住过,忙波的傣族老人说,听祖上讲,傣族迁来时,忙波已有一些盾腊弄(大茶树),是拉祜人在时种下的。最早来忙波的傣族仅有四五户,是从坝子中央城子寨分出来的都姓俸。到清嘉庆年间住在勐库坝子南勐河东岸独拉山下的傣族人因与山上的拉祜族、佤族忙波寨有佛寺为争地起纠纷,傣族人作出让步,从独拉山下又迁来忙波与先来的傣族人合住,忙波寨人户多起来。忙波离勐库坝子最大的 傣族寨城子寨很近,傣族人挨近住更有安全感,清朝时期,忙波的傣族人过了100多年太平安顺的日子,傣族人还在寨子里建了一个很大的佛寺,寨子里的男子无论老幼都要去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读经书学老傣文。亥弄大茶园勐库坝子1903年以前有四五百户傣族,忙波的傣族有四五十户,城子寨是勐库坝最大的傣族寨,有较高级别的村官,傣语称法弄,忙波寨小一些村官叫布岗,法弄和布岗都必须当过和尚精通老傣文。忙波的布岗(村长)姓俸,俸家一直世袭忙波的布岗官职。傣族过去是实行封建领主制,各级官员都享有一定特权,布岗在村里也有特权。布岗负责税赋的缴纳,布岗也负责土地的分配,布岗的土地在村里是最多的,忙波的茶园大多数都是布岗家的茶园。从忙波现在留下来古荼树来看,忙波的傣族人从迁来忙波后一直都在种茶,忙波寨后面那片茶园叫亥弄大荼地,忙波最大的古茶树都在那片地里。“亥弄”在傣语里意为很大的一片地,说明在布岗管寨子时,忙波已有很大的一片茶园。1903年以前“腊丽宛波”(忙波最好的茶)每年都要送许多给勐库城子寨的大村官—法弄,法弄还要将“腊丽宛波”送一部分给勐勐傣族土司,勐库坝子的傣族喝的茶大部分也来自忙波。傣族1903年以前是勐勐(双江)的统治民族,忙波茶和冰岛茶一样是供土司饮用的,是贵族和统治民族首选的茶,在傣族土司统治勐勐时期,忙波茶的身份是很高的,忙波茶的名气和身价一百多年前就已奠定。1903年以前,云南茶业界的人即便是没有去过双江也知道双江有两个很有名的茶,一个是冰岛茶,一个是忙波茶。冰岛因与欧州一个小国家同名无法注册,忙波1995年就被当时的双江县茶厂注册为茶叶商标。这两个双江的老牌名茶都产自傣族村寨,这两个茶的名气和品牌影响力与傣族土司政权和过去傣族为勐勐(双江)的统治民族有直接关系,说通俗一些,不是茶贵,是喝这茶的人贵,茶因人而贵。1903年双江发生了一场大战乱,拉祜族、佤族的起义军攻入了傣族聚居地勐勐坝和勐库坝,两个坝子的傣族村寨、佛寺被烧大半。此场战乱决定了勐勐傣族土司政权的结束,战争带来的灾祸致使大量傣族迁离勐勐地(双江),从那以后傣族人口数量在双江各个民族中降为最少,比布朗族人口还少。1904年彭锟平息了战乱后对双江(勐勐)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傣族土司政权结束了,但傣族土司时代打造的两个茶叶品牌“冰岛”和“忙波”的影响却留了下来。100多年过去了,这两个茶的名气依然不减,而在这100多年间,云南茶叶无论是起跌落涨还是热闹冷寂,勐库茶都始终在人们的记忆里、视线中,这与冰岛茶、忙波茶深积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改土归流后,傣族土司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傣族人失去了以往统治民族的特权和优越感,笃信佛教、性格温和。不崇武的族人安分守法,谨小慎微地过日子,波赛的像族此时仅留下10多户,这10布岗的后人俸自良会写老傣文多户大多姓俸,他们不迁走与那片亥弄大茶园有关系青年来到忙波寨买茶,与布岗(村长)交上了朋友,布岗有个女儿已长大成人模1910年临沧博尚叫王二的汉族样俊美还未出嫁,王二看上了布岗的女儿,向布岗表明愿意入赘做女婿。布岗见王二勤劳聪明又懂礼貌,便答应将女丿L嫁给他,王二成为忙波寨第一个迁入的汉。王二是临沧人,坐镇双江的彭锟也是临沧人,王二做了布岗的女婿,忙波的傣族人不用再担惊受怕。 王二从博尚来熟悉博尚的茶叶市场,勐库茶在博尚街价格很高,王二将忙波荼直接驮去博尚卖,从王二开始,忙波茶不再是傣族贵族的专用茶也不再是傣族村寨的免费消费茶,忙波茶走出了勐库正式进入商品市场。王二很勤劳,不怕累和苦,缅甸腊戍茶叶卖得更高,于是王二又驮着茶跑缅甸腊成戍,二三年的时间王二就赚回不少钱,将家里房子翻修一新,更得老丈人布岗的信任和夸奖。王二想把茶叶生意做得更大,又在亥弄大茶园上边新开了几十亥弄大茶园里还能看到被矮化过的古茶树亩茶地,他将忙波茶全部按藤条茶形状养培,采下的芽茶又肥又亮,正当王二茶叶生意蒸蒸日上之时,他的新茶园即将开采之时,王二不幸染上了虐疾,1918年,年仅30岁的王二去世,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王二去世后忙波寨再没有人驮着荼叶去外地卖,忙波的傣族人不喜欢外出卖茶叶,但忙波茶的名气却吸引着外边的人,临沧人云县人开始年年来忙波收茶。云县人尤其喜欢忙波的茶,忙波的的茶树民国时期都是按藤条茶形状采留,长出的芽头肥滚银亮,云县人夸忙波茶忙波寨的菩提树、菩提树是像族人供秦的神树形条好,香气好,汤色好看,云县人将忙波茶当做盖面茶收购,给的价也很高。1952年以前,云县人几乎成了忙波茶的总经销商。忙波寨海拔在1200公尺左右,比起勐库东半山和西半山其他村寨海拔要低好几百公尺。忙波的茶地坡度不大,不旱也不涝。忙波的傣族人种茶与东半山西半山汉族寨的汉人不同,忙波的傣族人过去在茶地里留有不少大树,太阳光照到茶地里就漫射成散光。傣族人说茶园里要有盾买(大树)茶叶才长得好,盾买(大树)留得住水,盾买给茶园遮着阴,茶树热不得也冷不得,有盾买在地里,人采荼时也不会被太阳烤。不知是不是茶地里有盾买(大树)的原因,忙波茶在口感和汤色上与山上寨子的茶不一样,云县人才特别喜欢忙波茶。菩提树呵护着亥弄大茶园可惜的是忙波亥弄大茶地里的那些大树在1959年改造茶园时大部分被砍去,现在留下的只有二三棵了,那些盾买(大树)成了老人们的回忆。茶地中间傣族妇女在认真捡“腊丽优级茶的大树被下令砍掉,但忙波的傣族人没有砍伐茶园四周的森林,忙波的茶地旁边忙波的生态茶园有树林围绕。忙波在勐库坝子边,交通比起山上的村寨方便得多,1953年忙波已设有茶叶收购点,1957年以后忙波就成为新式茶园试验区,忙波的藤条茶树在双江是首批被改造的,忙波1949年以前种的茶树全部都被矮化过,忙波现已看不到条茶形状的古茶树,亥弄大茶园里有许多树干很粗树高仅有1米左右的茶树,那些至少都是1940年以前种的茶树,也就是过去的藤条茶树。忙波1958年以后新开了一些茶园,又在老茶地里补种了不少新茶树,忙波寨现有茶园400多亩。忙波的茶园景貌在勐库数最佳,忙波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寨子,傣族有爱护森林的传统,忙波的茶园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的,茶园外围的树林都保护得很好,整个山坡看上去苍翠润绿,看不到裸露的山包,这一点与勐库山上的汉族寨截然不同,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哪个寨子的山上树木少,那个寨子一定是汉族住户占多数。要看勐库最美的茶园就去忙波寨,亥弄大茶园是勐库最美的茶园,三面连森林,一面接寨子,茶地中央一棵千年菩提树伸展着巨臂呵护着满洼子大大小小的茶树,整个茶园弥散着一种宁静、和谐、吉祥的气氲。现在的专家学者们在大力呼吁建生态茶园,忙波的傣族人几百年前已在实行。忙波的荼园风貌,映照出了傣家人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公弄茶区(五)


小户赛古茶园留下来的较多与它的交通不便有很大关系,河水阻道让小户赛福祸皆得,滚岗河、茶山河从邦马大雪山流下来,一左一右一前后将小户赛的三个寨子隔在中间,进小户赛大路小路都要经过这两条河,每逢下雨,河水流量加大,人与骡马难通过,六至九月的雨季,土公路泞拉祜小姐妹说,摘茶叫“腊盆”,喝茶叫“腊朵”烂汽车也无法进去,两条河的阻挡减慢了小户赛老茶园改造的速度。两条河虽然让小户赛人出行有些不便,但小户赛人对这两条河都情深意恋,河水让小户赛的水田永不干涸,不下雨时两条河清澈透底,洁净得可以直接入口茶山河发源于邦马大雪山野生大茶林生长处,邦马大雪山那棵世界茶王送给世界的第一股清香就在茶山河甘洌的润水中茶山河干季时水面不宽,仅五六米,河水清澈见石、浪花都带浅绿茶山河从邦马大雪山野生大茶林流下来,茶山河色,河上有一小桥,小桥用几棵大树的树干扎成,很古朴、很稀奇,远看有种“古木波上卧,蔓藤挂水中”的韵味,站在小桥上,抬头往上看是邦马大雪山的原始森林;往下看河两岸是茶园、竹林和梯田,桥下的水是从世界茶王、千年古茶林处流来,这水当是天下茶水第一源,来到茶山河无论如何也要捧上几口清亮的河水喝喝,饱一饱口福。

豆腐寨

过了茶山河小桥,河对面就是腐寨的地界了,豆腐寨是公弄村季会的又一个大茶村,现在居住的全是族,有70多户人家。小户赛的拉枯入过去称豆腐寨为中户赛,汉人没迁来之前有拉祜人、佤族人住过。豆腐寨的汉族姓陈、姓李、姓唐的居多,根豆腐寨据陈家、李家留下的坟碑来看,汉人迁来豆腐寨是清咸丰年的事。清咸丰年大理地区回族起义,战事波及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顺宁、缅宁的许多汉人迁往双江。首先迁来中户赛(豆腐寨)的是一户李姓汉人,李家在缅宁时已是小康之户,李姓男子带着妻子和儿子定居在豆腐寨,当时豆腐寨有个很大的水塘,李姓男子便在水塘边开了几亩水田。

随后,陈姓汉人、唐姓汉人也从缅宁迁来,他们也在水塘边搭屋定居。李家来得早,水田开得最多,李家的儿子李小宝渐渐长大,李小宝很勤劳脑子又灵活,他从小户赛讨来茶种在自家屋后面种了几百棵茶树,几年后茶树长大,李小宝将茶叶采收后驮去景谷换盐,盐驮回来又拿去与拉祜族、佤族换骡马,李小宝倒腾茶叶、盐巴赚了不少的钱,到光猪末年李小宝已盖起大院子成为豆腐寨的首富,村子里20多户人家都叫他李老爷。李老爷娶的一妻一妾生的都是女儿,总想有个儿子,两房妻妾颇懂事,怂恿李老爷再娶个三房太生儿子,于是李老爷60岁那年又娶了一个26岁的陆姓小寡妇做第三房。那陆姓小寡妇不愿意嫁李老爷,进李家门的当天就想逃走,李老爷体谅小夫人,忙叫大女丿儿拿出一扎袋银子这才哄住了小寡妇,第二年小寡妇为李老爷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李跃炳,从此李家上上下下都尊称三夫人为三奶,视李跃炳为宝贝,没想到宝贝李跃炳刚会走路,李老爷便病逝,三奶再次守寡,她还不到30岁。

民国初年,勐库茶叶名气已很大,三奶的儿子李跃炳已成年,李家有上百亩的茶园,李跃炳也随马帮去缅甸麻栗坝卖茶。李跃炳勤奋而稳重,把茶叶生意做得顺顺旺旺,一家人过得富足和美,三奶心情舒畅眉开眼笑。

缅甸麻栗坝是个好找钱的地方,也是个瘴疫流行的地方。1934年李跃炳从豆腐寨古茶园麻栗坝回来半路就病倒,还没到家就落了气,丢下妻子与幼L李更新,还有父亲留下的几个妈。李跃炳去世后,李家的院子里没有成年男人了,三奶成为这个院子里顶梁的人。双江民国时期土匪猖獗,公弄、豆腐寨、大户赛一带经常遭土匪抢,三奶家院子大很招眼,土匪一来就先抢三奶家,三奶家没有成年男子,一院子女人只有任土匪们一次次地抢。

豆腐寨缺少有实力的人家抵抗土匪,陈家、杨家、唐家等一些小富之家都往小户赛、公弄等住家多的大寨子搬迁,家里人劝三奶搬迁,三奶说,我们家没有撑得起家的男人,搬去哪里都难讨生活,出去连间房子都盖不起,老屋、田地、茶园都在这里,守着这些,老老小小还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还不至于饿死,等孙子小更新长大就好了。就这样,三奶带着大房、二房留下的几个女儿,带着小孙子李更新一直坚守在豆腐寨。白天三奶带着几个女儿下地,晚上就让两条大黄狗睡在堂屋中央。1947年豆腐寨只剩三户人家,已无人再摘茶卖,1949年豆腐寨仅有三奶一家人住,三奶的孙子李更新已长得比奶奶还要高。

(未完,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临沧勐库西半山七个寨子的简介》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临沧勐库西半山七个寨子的简介》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西半山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