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混镇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身贺开古茶文化旅游开发

发布时间 : 2019-12-17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普洱茶贺开

茶文化。

3月21日,勐海县勐混镇召开贺开古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宣传动员大会,勐混镇党政领导班子、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贺开村委会“两委”以及9个村小组干部共计75人参加了会议。

贺开古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全面开发旅游业的精神,把勐海县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两大目标,充分利用贺开独特的古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古茶资源保护开发和拉祜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贺开古茶和拉祜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茶文化旅游成为山区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的强势产业。

会议强调,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全力配合,搞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干部要管理好村寨,各小组的村寨建设要上报村委会,由村委会上报到镇,进行统一规划;曼弄老寨、帮盆老寨占补平衡的山地统一由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承租,公司与村小组干部、群众具体协商,统一开发;各村干部、护林员要按照古茶资源保护条列管理好茶园,保护好古茶资源;对无合法土地使用审批手续私自改变土地使用用途和无工商营业证照、质量安全许可等手续不全的,坚决予以拆除;配合好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好贺开古茶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开发工作。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山朝圣:茶话贺开古茶山


基本云南所有茶区都有一个共性,茶价飙得越高,茶农新房子也就盖得越快。2005年贺开古茶山的拉祜族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清贫苦寒。如今,贺开不断盖起新房,茶农每天骑摩托,开汽车在茶山上来来往往。

贺开的主路边有几幢新建的干栏式房屋,在离屋子不到20米的斜坡中,差不多有10多棵已经枯死的古茶树整齐的站立在山坡上,古茶树的枝干末端包裹着白色的塑料袋,因为建房修路白色的袋子已经变成灰色,枯死的茶树四周都是被黄灰泥水覆盖住叶子却仍然枝叶扶疏的茶树,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幕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似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大自然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这些应该是建房子的时候移栽的茶树,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枯死了,茶树移栽基本是活不了的,虽然茶农已经尽力挽救,最终还是死掉了。”话到这,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副站长陈琳满脸无奈的摇摇头。人人都有追求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权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建房,又保护古茶园应该是当下许多茶山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普洱茶名山头的少数民族民居正在消失,易武、老班章、老曼俄成片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取代了传统的黑灰色瓦片,密集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家家户户洋楼汽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寨房屋掩映在古树古茶林之中的景象,只能永远“活”在照片里。

弹石路只铺到贺开村口,再往里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一路都是挖掘机、压路机在不停施工拓宽路面。一群孩子蹲在路边的土堆上玩耍,路过的车辆扬起漫天灰尘,我下车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糖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玩耍的土堆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被连根挖起的古茶树和其他杂木,顺着挖机开过的方向望去,道路两侧都有被推倒的古茶树和杂木,有的已被黄灰掩埋。很显然原来茶树生长的位置正好在拓宽路面的范围之内,修建5A级景区道路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建房屋移栽古茶树算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么对茶树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修路,就等同于直接宣判死刑。

之前有看过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一期项目获得正式立项的报道,《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规划》将贺开拉祜古茶庄园定位为:普洱茶寻根溯源和文化体验圣地,世界知名的普洱古树茶原生聚落博物馆,把贺开古茶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拉祜文化展示与传承地、世界古茶文化传承的代表项目及云南古茶保护的示范性项目。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是美好的,但面对路边成片的不可再生的古树茶因发展而“献身”,不免让人有未开先毁的质疑,如何巧妙维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或许是比开发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已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缓缓泻下笼罩着整座茶山,想起所见种种与这般美景对比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明白小茶童为何面露难色,要我先填饱肚子再上山,溜完茶山实在没什么胃口。在保护站的聚仙楼喝上几泡正宗的曼迈古树茶,听着盛夏虫鸣,躺在帐篷里枕着星空入眠,这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美好平复了我复杂的心情。

清晨,我坐在高处望着寨子里炊烟袅袅,听着鸡鸣狗叫,一边搂着我身旁的狼犬丽丽,一边满足地啃着版纳小玉米。想起我头一天还在机场路上打不到车,拎着行李走了一公里的悲惨经历,瞬间幸福感爆棚。突然,这份宁静被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打破,杂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渐渐靠近,保护站的后门聚集了很多人,听口音一定又是来茶山朝圣的大部队,我特意数了数一共5辆大巴,车上没有标示来自那一家茶企业。

乌泱泱的人群涌进茶林里,拍照、交谈、尝鲜叶……我好奇地走到一哥们旁边套近乎,原来他们都是某茶企的经销商大多来自东北。这时,一只空的矿泉水瓶子扔到我脚下,一位年轻的男子焦急地问我,“姑娘,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帅哥瓶子不能乱扔,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卫生间,‘唱山歌喽’。”他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朝山坡下走去,可瓶子还躺我脚边。“姑娘,请问茶树在哪里啊?”我诧异看着东北哥们回答道,“满山都是茶树啊,你身旁不就有一棵吗?”,另一位又问,“这就是茶树啊,我们喝的普洱茶就是这树上的叶子?”我点点头,他大呼到“喂,大伙周围的都是茶树,普洱茶就从这树上来的。”话完,七位茶友集体来到树前拍照留念,顺便摘了几片树叶做纪念。

等人潮退去,空旷平缓的山坡上,茶林里满是垃圾,这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来茶山朝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爱茶、懂茶、用心学茶的人。就算来茶山的都是刚入门的普洱茶爱好者,组织方是否有义务向大家介绍茶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千里迢迢的茶山朝圣之旅,成为到此一游的“中国式旅游”,那么“朝圣”还具有多少意义?无可否认茶山朝圣热,在无形中带动了茶区经济,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保护,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茶山朝圣给原住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贺开古茶山:遇见最美的拉祜茶山_贺开古树普洱茶特点


寻访普洱茶是在勐海的雨季。漂浮不定的云雾带来了说来就来的雨水,让赴茶山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雨水也放慢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能静下心来用眼捕捉茶山之美,用味蕾感受勐海之味。

贺开,便是我们因为躲雨而邂逅的村落。在贺开,虽然只停留了一场雨的光景,但是这里人与自然、人与古茶树和谐相处的场景,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贺开—这“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勐海县茶叶局钱局长看着慢慢生成的云雾,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车速,他知道那些云雾正在“密谋”一场倾盆大雨。如果我们不在暴雨来临之前冲出布朗山,就要被困山中。但他在村庄路边的一棵奇特的古树前还是把车子停下来,“路边那棵奇树,其实是合二为一,一棵是茶树,一棵是榕树。

“鸡鸣桑树巅,桃李罗堂前。”看着眼前古茶古桂古村共生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陶渊明的诗句。

滂沱的大雨把我们“驱赶”进一个小山村里。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山村,不如说这是一座诗意的庄园。从寨门开始,是一条悠长的木顶走廊。走廊的两边每隔两三米从廊顶垂下一根粗麻绳,绳子的底部系着一只只巨大的废弃车胎。少量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植物和更多我们没见过的热带植物在车胎里生根发芽……

每走过一步,透过长满不同植物的轮胎,就能看见不同的画面。一位裹红头巾穿蓝色长裙的女子从前面走过,朝我们点头微笑后,消失在走廊尽头的雨帘中。

在走廊的尽头,是一栋别致的林中小木楼。长裙女子此时正轻轻拎起裙摆走在木楼梯上。楼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云上人家”。

木楼小巧而别致,中间是客厅,摆有一张巨大茶几。靠左是卧房,靠右的则是厨房,厨房正中央正烧着一堆篝火。长裙女就坐在火塘边,她旁边坐着一位和她同样装束的老太太。

“这是拉祜族特有的装束!”钱局长向我们介绍眼前的院落。我们所处的是贺开古茶园,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拉祜族村庄。

贺开村地处勐海县勐混镇,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至1800米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贺开村委会有古茶树面积约17000亩,分布于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帮盆新寨、帮盆老寨和广冈7个村民小组。其中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4个村民小组古茶树集中连片面积约11000亩,帮盆新寨和帮盆老寨集中连片面积约4000亩,广冈小组2000多亩。

拉祜族是勐海县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其意为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自从迁入贺开后,拉祜族就从‘猎虎的民族’变成了‘喝茶的民族’!”

拉祜族的火塘和哈尼族的火塘一样,是终年不熄的。因为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离不开火塘,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

每个茶山出产的茶都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贺开出品的勐海茶,经过民族文化调配后,独特的贺开“勐海味”就弥漫开来。

古老原始的拉祜族火焯茶是将叶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几分钟过后,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泡好了。

用土陶罐制作的烤茶,也是拉祜族从古传承至今的饮茶方法。这些独特的饮茶习惯,都是就地取材自然而为。自然而为的茶饮渗透到拉祜族的基因之中,慢慢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也正是因为拉祜族的生存之道与他们独特的茶道,贺开的万亩古茶园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贺开古茶区之广别老寨


广别老寨属于贺开茶山,海拔16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也是古茶资源比较丰富的寨子之一,但是广别老寨一直默默无名,被淹没在群星灿烂的布朗山系之中。近年来,广别老寨因其茶具有“妖性”而为广大茶友所知,开始声名雀起,甚至被一些茶友推崇备至,奉若神明。有人说,广别老寨虽属布朗山系,茶友称之为妖茶,指的是变化和口感;布朗山系的茶口感普遍偏重,而广别则偏甜。换言之,在一堆纯爷们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窍窕深致、娉婷生姿、顾盼有情的美女,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广别老寨的茶并非惊艳一类,而属典雅高贵一类,是气质型茶品,滋味甘醇,气韵馨逸,很耐寻味。此外,广别老寨之“近妖”,可能还与其特殊的香气有关,以2011年头春的这款大树茶为例,茶汤香气并不浓郁,空杯挂香,也显蜜香,与布朗山系其它寨子的茶并没有太大区别,这可能是茶汤香气并不太强,所以它的独特性不鲜明,但是闻这个茶的叶底时,其香的独特性就很突显了,那确实是带有一点荒山野岭之“妖气”滴。有很多茶友的品味很细微很传神,可以将广别老寨之茶水路特有的细腻变化区分得非常明晰,令人无限神往。以这款大树茶为例,其水路确实很细腻,其间的微妙变化真的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实际上,广别老寨之水路富于细致变化是与其稳定性与耐泡程度紧密相关的,有的茶闷泡之后,茶汤一入口舌头就会被僵住,无论回甘多么迅猛,其苦涩一时都很难化掉,而这个茶不会,长时间闷泡之后,其滋味还是那么的迷人,甘醇怡爽,熨贴至极,可见茶性稳定,慢工出细活,细水长流,很耐泡,很耐品味。在勐海县勐混镇,有一著名的勐海六大茶山之一——贺开古茶山,属怒江山脉南延余脉,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东接帕沙古茶山,南接布朗山,北连南糯古茶山,有贺开、曼蚌两个村委会,海拨在1400米—1800米之间。而在这片片相连原生态古茶园差不多有万亩,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效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之一;大大小小的茶树一棵接着一棵,每一株都绽露出精神抖擞的态势。贺开古茶区涵盖的范围包括曼迈、曼囡、曼弄老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广别老寨等七个村寨,其中又以广别老寨的茶区最令世人关注。广别老寨一直默默无名,被淹没在群星灿烂的布朗山系之中。近年来,广别老寨因其茶具有“妖性”而为广大茶友所知,开始声名雀起,甚至被一些茶友推崇备至,奉若神明。有人说,广别老寨虽属布朗山系,茶友称之为妖茶,指的是变化和口感;布朗山系的茶口感普遍偏重,而广别则偏甜。换言之,在一堆纯爷们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窍窕深致、娉婷生姿、顾盼有情的美女,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广别老寨的茶并非惊艳一类,而属典雅高贵一类,是气质型茶品,滋味甘醇,气韵馨逸,很耐寻味。目前,在广别老寨的旧址已经没有房屋了,只有即将腐烂的竹篱以及矮小的茅草工寮,以及石块叠砌的屋基,而令人为之精神的却是不远的山上还保留着一大片古茶园。隶属于曼蚌村委会下的广别老寨,位于贺开古茶山区的偏远山中,过去民众生活相当原始,也十分艰苦,交通不便,设备落后,得不到温饱。

贺开古茶园普洱茶的特点


美丽的贺开古茶园牵引着无数爱茶人的心,爱茶人不去一次茶园,不喝一回普洱古树茶,此生必会遗憾。那么真正的普洱古树茶是什么样的呢?又该如何辨别?其实很简单,慢慢品慢慢看。

1.口感

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2.外形

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3.香气

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

4.叶底

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潜质

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相对有限。

6.韵味

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

贺开|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一、贺开: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地理位置:贺开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距离勐海县城30公里,东接帕沙,南连布朗。

茶山简介:贺开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贺开是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因茶树就种植在寨子中,所以还享有“茶在林中,寨在茶园”的美誉。贺开古茶园海拔1400—1700米之间,据统计现有连片古茶园8010亩,且均为普洱茶种。近代,贺开也是西双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贺开茶区的茶树分特点是:

①成大片相连,面积大。

②植株密度大,很多茶树之间相距只有1~2米。

③树龄长,绝大多数茶树都是干径在10~20厘米,有相当一部分超过20厘米,树高多数都在2米多,少数超过3米。

④在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包括兰科植物,还有螃蟹脚。

⑤茶园与村寨相连。

⑥树木砍伐较严重,茶园中的大树所剩不多。

茶叶特点:条索黑亮紧结,稍细长;冲泡后汤色明亮金黄,高香甜偏苦,涩度稍高,但回甘快且持久;汤质饱满,水性柔顺,层次感丰富,山野气韵较强。

二、魅力贺开,神奇茶树

贺开,地处勐海县勐混镇东面,辖9个寨子,其中6个寨子是拉祜族村寨。贺开,傣语意为“坝子的源头”。据史料记载,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气势磅礴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奔腾不息。而流经滇南地区时,由于气候变暖,加上独特的山地气候,便成就了茶叶种植的绝佳地段。于是勤劳善良的拉祜先辈们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在这里开荒种田、种茶,就这样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地繁衍着,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从勐海县城出发往南,经勐混镇东面,进入山区后,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直往上走,便可到达贺开拉祜族居住的地方,普洱茶产区的核心位置。这里山清水秀、沟谷纵横,林间云雾缭绕,茶香扑鼻。贺开拉祜,属于“光头拉祜”,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历史。追溯历史朝代,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据说,拉祜族原本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民族还同属一个族源。

拉祜族中“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信奉祖先,每年春天,当地村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拜当天,除了祭拜最古老的茶树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祭拜诸葛亮。不过,在这里诸葛亮的化身却是“茶祖”。贺开拉祜族山寨的居民认为,当地的古茶树是诸葛亮当年带来并种植繁衍下来的,据史料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南征,进入云南境内,事实上,在东汉末年,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已经成为西蜀重要的物资供给基地,而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巩固汉室,“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进入云南境内,与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兵分三路,先后平定作乱四郡。这期间,蜀汉大军的足迹遍布昆明、玉溪、保山、西双版纳等地,据说,普洱茶就在那时就被广泛种植,因此,拉祜族就将诸葛亮化身为“茶祖”来祭拜。

拉祜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也保留着不少较为原始的风习。饮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传统的一种饮茶方式。自古至今,拉祜人民有爱喝茶的习惯,当地人不仅种茶、制茶、饮茶,而且知茶、懂茶、爱茶、善茶。他们以茶待客、迎亲、送礼,以茶祭祖、奉神、驱邪。他们发明了烧茶、烤茶、擂茶、糟茶、竹筒茶等多种喝茶方法。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每日生活的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拉祜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茶道有着相濡以沫的唇齿之缘,他们知茶、懂茶、爱茶,把茶叶看成如生命般的重要,一代代生生息息孕育着、繁衍着。

贺开拉祜族信奉小乘佛教,他们虔诚的认为,佛是普渡众生的,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因此,村村寨寨都建盖寺庙供奉着。善良的拉祜人民每天早晚前来此地烧香拜佛,祈福村民无病无灾、来年又一次五谷丰登。

勐海访茶:难忘的贺开的古茶园(上)


初进勐海,走访贺开茶园

此前,我与勐海多次擦肩而过。一次是去缅甸,在打洛住了一晚,那算是与勐海最初接触,独树成林的奇观,打洛江的清波,构成了我的作品“版纳行”最重要的篇章。然后是去年去泰国自驾游的途经勐海,在景真寺拜过佛祖。真正深入勐海,是这次勐海第九届茶王节,从凤庆到勐海470公里路不算遥远,但我感觉仿佛是在接近梦的地方慢慢穿行。

一场秋雨先我抵达贺开,清理了古茶园的积尘,把一条路“洗得”油光发亮。万亩古茶林,我不能对它们逐一问候、拜谒,我只能站在最古老的一棵老茶树前,抚摸是比语言还地道的交流。皲裂的树身,有凌虚而至的螃蟹脚,抓住古茶的枝杈生根,并迅速覆盖整棵古茶树的脊椎与胸脯,愚公难移般坚强地活着。正是这些寄生植物,收储了每晚的露水,把它变成古茶树十分喜欢的甘饴,最后自己也变成了与茶树一样秉性的饮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可消渴止咳。寄生的螃蟹脚一踩到古茶树上,就够它们在一起和谐地再活千年不成问题。

每个到贺开看古茶园的人,都会在停车场一侧,看到一间别具一格的茶室。茶室的主人是景洪人,在这里经营贺开古茶已经十多年了。紫檀架上的古玩被各个年份的贺开古茶“挤簇”着,无法正式亮相。横着的一截老木头上,摆放着泥土一样拙朴的茶碗。

主人说,勐海的每个产茶的山头都有他想拜的茶神,最后他选择贺开,就是冲着这连片的古茶园独一无二风采。我们喝的是三年前的贺开古树茶,这时暴雨急至,伴随雷声,在彩钢瓦的屋顶踩出雪崩一样的声响,这样大的声响也没能影响我们沉浸在一杯古茶中的兴致。

主人再泡一壶茶花,就是贺开古茶树开出的白色花朵,刹那间芳香清冽,沁人心脾。茶花花味清苦,但茶香袭人,那些洁白的花朵游弋在壶里,有飞天的欲望,却贪恋着水的清碧,它们在舞,无端地想到路上遇到采茶的拉祜族少女。对一棵茶树的看法,我居然误解了那么多年,以为只有芽叶可以泡出春天的滋味,到这把年纪才意识到,茶花居然可以冲出让心臣服的饮品。

口小肚大的瓶器,插着贺开山上的野花,而青花瓷坛中则盛着新收集的雨水。如果没有机遇,你永远无法理解藏在美好背后的内容,访茶讲究一个缘,就像这次勐海茶王节之行,如果不是一座山头一个古寨地深入寻访,路过勐海那么多次,我对勐海的茶叶仍旧只会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贺开古茶园,完全是园林式的景观,古茶树与寨子的民居混杂一起,有种胶着状态,似是谁也离不开谁。贺开古茶敢称老,是由它生长状况决定,它往山坡一站,除了顶天立地的雄姿,还有一派仙风道骨的苍桑。茶香恬淡的气息扑鼻而来,好像它们久久荡漾在古茶园里不得归踪。而古茶树下,是散步的公鸡,酣睡的肥猪。虽已是深秋,仍然有勤劳的茶农在采摘,把一片茶叶含在嘴里,老人们可吹奏一个民族的来路,女孩子清清嗓子,就是茶香一样醉人的情歌。

在古茶园里穿行,仿佛穿行在贺开古寨的过往与曾经,走走停停间,茶的香息勾起我喝茶的欲望。在贺开村一个叫岩相的拉祜族人家,水早已烧开,就等着我的到来。主人泡茶之前,我认真端看了采自贺开古茶园的茶叶,尽管经过数道工序,但这茶还能还原它在山间的姿容。而此刻,这片绿叶已经摇身一变,变得条索肥壮,芽毫尽显,仿佛就看到它在烧锅里的翻卷,主人手里的揉捻,摊晾在篾笆上“晒”日光浴。当主人手起水落,刹那间山野气韵扑面,每一片茶叶都像是整个人生的浮沉。

端起这碗山间佳饮,初尝有泥土的香气,再品就是神仙的回甘。不要与我说起人生的苦涩,这种滋味最好的遇见就是喝贺开古茶,随着生津的过程,苦变得细腻甘淳,随着苦涩淡去,绵润持久的回甘就占据上峰。喝贺开古树茶,得在第三泡后才能领略它的凛冽霸气,才能品尽它的层次与持久。五六泡之后,甘润清甜的茶汤开始透出隐藏的苍劲。

贺开古茶园是勐海种茶历史的一幅高度浓缩的画,也是一卷民族茶文化的新篇。如何让古茶园成为脱贫的推进器,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考虑重点。再不用泥泞里跋涉,也不必担心好茶烂在深山,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在修建古茶山旅游环线,贺开古茶加扶贫,贺开古茶加生态,贺开古茶加旅游,推动贺开经济发展,人民富裕。

贺开古茶的质量上乘,除了气候原因,茶农们对管理的措施也十分到位。茶园从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贺开古树茶的滋味才能有大自然的清芳。贺开的茶有多老,村里人都说是祖上就种植了,事实上谁也无法把一棵贺开古茶树的前世今生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就有故事。一棵古茶树一旦与故事搭边,就衍生出了属于它的文化。

离开贺开前,与村支书就贺开古茶园的保护与开放进行了交流。真理也会蒙尘,古茶也会被误会,市场是双刃剑,既可以茶价推到浪尖,也能在价格的杠杆下促成孵化假货的温床,诡异的改变,就会破坏一个产品该有的正道与轨迹,从而让人怀疑早已铁板钉钉的结论。

60年前的这一天,也是在这条从凤庆到勐海的路上,一群凤庆茶人踏上了寻梦勐海的路。

解放初期,原勐海茶厂的国民政府厂长离开后,眼看一个茶厂就要关停,新政府采取措施,决定接收勐海茶厂,让其起死回生。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把谭庆阳从凤庆茶厂派到勐海茶厂任厂长,并给他下死任务,勐海茶厂与凤庆茶厂一样重要,恢复不了生产就拿他是问。谭庆阳到勐海茶厂后,才发现这哪里像一个茶厂,荆刺占道,野草蔓生,荒凉中多了几分寂寥。再向原来的人员打听,原来因为时局原因,勐海茶厂的工人已全部走散。谭庆阳想了想就二话不说回凤庆了,如果说他还有一线希望拯救勐海茶厂,凤庆茶厂是他的后盾。

谭庆阳回到凤庆茶厂,谈起勐海茶厂的情况,很多人都劝他回来算了,凤庆这边基础好些,更重要的是听说勐海还是个瘴疠之地,弄不好会染上无法根治的瘴毒,他们都以为谭庆阳打了退堂鼓。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答应了组织,就必须要做到。谭庆阳要做的就是请求带一些茶厂的工人过去。这一天的会议虽然叫动员,实际上就是谭庆阳的勐海宣传,他把勐海的云说得像马上就会有仙女下凡,把勐海的茶香说得活灵活现。

其实,最终让凤庆茶厂的工人跟着他走,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可谭庆阳对跟他过去的人却很挑剔,有人又在背后说他了,能跟你过去就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你还挑三捡四的有点过分了。事实上,如果带到勐海那边的都是一般工人,那他还是起不到能让勐海茶厂机器转起来。经过层层筛选,经公司同意,最终跟着谭庆阳上路的是14对年轻的夫妻。

到勐海茶厂后没多长时间,员工们没有辜负谭庆阳的厚望,发明了第一台机械揉茶机,这在当时就是勐海茶厂最大的科技成果,机械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让勐海茶厂从此进入了机械时代。

许多年后,陈真、王席林、杨森等一群在勐海茶厂退休的凤庆人小聚,纷纷感慨万分。让他们在勐海安身的除了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还有这里的茶香。勐海与凤庆两个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县都有千年古茶树在山上“撑腰”。1962年,云南省茶科所张顺高、刘献荣两位科技工作者在巴达贺松寨背后发现了野生茶母树。勐海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凤庆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凤庆与勐海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王城。除了人才的支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凤庆作为普洱茶的原料基地,默默地做着成就普洱茶事业的幕后工作。

勐海普洱茶主产区之贺开古茶山


勐海普洱茶主要产区之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海拔在l400—l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勐海普洱茶主要产区之贺开古茶山,“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古茶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山体平均坡度在30度以上,所以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其中曼迈村居多为4200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在海拔1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其中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130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茶王”。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的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古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领略贺开古茶园的独特魅力。勐海普洱茶茶区主要分布:格朗和、勐混、布朗山、勐宋、勐往等乡镇,面积较大的有南糯山古茶园、班章古茶园、贺开古茶园等。

勐海茶山行: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名山集


云南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发祥之地,在这里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从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让我们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逶迤的澜沧江从这里穿流而过,巍峨的怒山山脉在这里延伸,山峦起伏,云雾弥漫,聚天地始和之气,孕育出无尽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这就是世界茶树之源、普洱茶发祥之地、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云南勐海县。

普洱茶的世界犹如一个江湖,山头林立,各有派别。每年4月春茶采摘季节,勐海县就上演着真实版的“华山论剑”。4月中旬,第8届勐海(国际)茶王节开幕,来自各大普洱茶区的“茶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比赛。经过采茶、炒茶、做茶等环节比拼,评选出了2016年“勐海茶王”。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这个小县城的宁静,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高手”在这里过招,当鲜亮的茶汤触碰舌尖的那一瞬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是有着“王者风范”的“老班章”更霸气刚烈,还是南糯山的古树茶更胜一筹?

与此同时,在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等澜沧江以南的五大古茶山,以及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贺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郎、那卡等闻名遐迩的古茶园,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

我也背起行囊,开始了勐海的寻茶之旅。从勐宋古茶山上1300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当我仰望那一株株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古老茶树时,时空仿佛凝固了。岁月无声,千年的古茶树,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永远用它的宽容和慈爱,滋养着一方儿女的舌尖和心灵,而匆匆过客的我们,又怎能记录和还原这样一幅奇伟的生命画卷?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伴随着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今天,茶马古道的马帮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百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勐海茶企业集群,创造的产值一直独尊云南普洱茶产业第一。就让我们泡上一杯酽酽的普洱,在氤氲的茶香中,去勐海——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高山云雾出好茶

勐海,傣语译名为“勇敢者居住地方”。勐海县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这里距州府景洪45公里,距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这种对自然环境极为挑剔的植物选择勐海绝非偶然。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宋朝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序》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可见,高山、早阳、阴雾是种出好茶的必备自然条件,这也是中国古今茶人、茶商、茶客判别、选择好茶的普遍标准之一。勐海县古茶区各古茶山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恰与上述描述一致。

勐海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间,最高的勐宋华竹梁子古茶园达1800米。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雾浓,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河流纵横交错,属澜沧江水系;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气湿度大,动植物适生范围广,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天生丽质,形、汤、香、味的要素俱佳的勐海大叶种茶,均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勐海,就是一个茶树资源博物馆,来到这里一定不能错过古茶园。勐海县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勐海县古茶树群落共计4.8万亩,占西双版纳州的一半以上,全县各个山区均有古茶树分布。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遍布境内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勐海古茶群落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包括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是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据清朝《滇海虞衡志》记载,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北岸有攸乐、倚邦、曼庄、莽枝(革登)、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同期形成的古茶山还有澜沧江南岸的江外六大茶山,即勐海境内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5座古茶山和景洪勐宋古茶山,组成了西双版纳12座古茶山。

勐海寻茶之旅,就从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茶山开始。

勐宋:千年茶王树

勐宋古茶区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位于勐海北部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境内最高的山峰。

勐宋古茶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卡古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拉祜族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今景洪市)宣慰。这里曾是缅王的贡茶园,同时也是中缅贸易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队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将深山中的古树茶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寻茶的第一站,就是勐宋古茶山。我跟随雨林茶山行的车队,一行人十几辆皮卡车,从勐宋大本营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茶山。虽说茶山近在咫尺,但崎岖不平的盘山土路,加上剧烈颠簸,仍然让人疲惫不堪。“在所有的茶山上,这条路可以算做高速公路了!”司机师傅一边熟练地驾驶车辆,一边跟我们开玩笑。在颠簸中足足开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山腰上的南本老寨。

据说,南本老寨村民,都是马帮的后裔。大理的李氏三兄弟带领着自家的马帮,跋山涉水来到勐宋,遭遇意外,骡马货物损失不少,马队无法再回大理,于是在南本老寨安营扎寨,开荒种茶。成片的古茶林绵延不绝,李氏赶走了原本的拉祜族人,在这里有了立足之地,自称“高山汉族”。

车队在南本老寨的雨林古茶坊勐宋一坊稍事休息。这是一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工人正将刚刚杀青的古树新茶进行晾晒,制作成干毛茶。泡一杯当地产的古树茶,香气悠长,回甘持久,顿时打起精神来。

接下来的步行上山,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穿行于热带雨林之中,踩着前人走过的路,红土飞扬,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好在一路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雨林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漫山遍野都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成片的栽培型古茶树与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和平共处。古茶树长得很慢,虽然已经几百年高龄,但是高度并不高,在热带雨林中并不起眼。仔细看,一棵棵古茶树新叶已经萌出,一个茶农正攀在茶树上采摘茶叶。

车队向导马世荣在一片古茶树前停下来,向我们介绍说:“勐宋的古茶树都是清朝中期种下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一家茶农要管理两三百棵古茶树,古树茶一年只采摘春秋两季,采摘标准是‘一芽两叶’,一棵树的采摘量只有两公斤的鲜叶,四公斤鲜叶只能做出一公斤茶叶。不标准的鲜叶,也就是黄片,会被挑拣出来,茶农自己喝。因为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可以克制蚊虫,所以古茶树没必要施肥、打农药,完全原生态,非常健康。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古茶树因为根系深厚,吸收土壤养分更多,因此内涵物质丰富,滋味更醇厚,也因其稀有而备受追捧。”

翻过一道道山梁,穿过一大片山顶台地茶园,勐宋深山一处陡坡处,我们终于看到了勐宋最古老的茶王树。这棵茶王树于唐朝时期种下,距今已1300年,被誉为古茶树“活化石”。茶王树高约18米,与周围的矮小灌木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茶王树硬是深深在土壤中扎根超过20米,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茶王树完全呈现自然的生长形态,主干直径约40厘米,其余枝干分散向四面八方,采摘难度极大。为了保护茶王树、方便采摘,茶农搭好了攀爬的竹架。每年4月份采摘一次,促进其生长。

马世荣说:“每一年仅采摘一次的茶王树,即使是很熟练的采摘能手,四五个人,历时4个小时,也只采得茶王树鲜叶仅三四公斤而已。每次约能得到800克毛茶,每一年所得都是限量版,珍贵至极。2014年的采摘,共制成茶王饼3片,每片280克,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为懂得好茶的茶友呈现原生态古茶。”

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

勐海寻茶的第二站,是有着“古茶第一山”之称的南糯山。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的“巴达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两棵茶王树,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着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由于雾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生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车辆从勐海县出发,一路向东,行进20多公里就进入南糯山地界。一路沿着南糯山蜿蜒直上,进入山里后,虽是狭窄悠长的山路,却是水泥路,与去勐宋的土路天壤之别。终于,前方山谷中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老寨共有27户人家,家家都是一栋别墅两辆轿车,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南糯山一直流传着“武侯遗种”的故事。据山寨老人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水土不服,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此也被称为孔明山,成为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茶山。传说毕竟是传说,有人质疑诸葛亮南征时没有到达滇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种茶历史非常久远,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继承,根据哈尼族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树面积1.2万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其中,半坡老寨的古茶树树龄大都在200-500年之间。这里是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制茶的发祥地。

无数的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上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在山中考察时发现了一株树龄800年的“茶王树”,但由于考察人增多,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5年不幸仙逝。2002年,人们在半坡老寨的密林中又发现了两株树龄在800年的新茶王树。这两株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的历史。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我们找到了那棵树龄为800年的“新茶王树”。这棵树高5.3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生机勃勃。茶王树的旁边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的仙逝之痛,人们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加倍爱护。

在格朗和乡的另一个山头,与南糯山遥遥相望的就是帕沙古茶区。沿着村间小道一路前行,就到达帕沙村古茶区,寨子周边全是茂密丛林。翠色环绕中,全是树龄都在500-800年的古茶树,树直径都在30厘米以上,围径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树王甚至需要四人才能合抱。资料表明,帕沙古茶树园面积大约为5650亩,其中2987亩为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园。

帕沙,属于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其中帕沙老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以前,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从帕沙老寨分出来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大名鼎鼎的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来建寨的。

帕沙古茶园分布于半山腰,面积2000多亩,因为祖辈辛勤地开山种植,给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在帕沙,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处处都有古茶树。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干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所以一直保持着古树茶的长势。随手摘一芽古茶树的新叶,嚼一嚼,一种甘甜顿时侵入舌尖、从两颊到喉咙,回味悠长。

在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一号”。这棵茶王树树龄上千年,被人们用护栏围着,历经千年仍然郁郁葱葱。领队说:“帕沙茶虽然没有南糯山、贺开、老班章的名气大,但是在平均树龄和茶树密度上却有优势,从价格上也比较亲民。”

贺开:世界最大连片古茶园

贺开,地处勐混镇境内,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到1800米之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古朴的拉祜族风情村寨错落分布于山林中,更使这片茶园增添了童话色彩,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相比前几日的行程,去贺开的路非常顺利。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林中有茶,茶在寨中”。在木制的民居前,拉祜族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将杀青好的新茶里的黄片一一挑拣出来,他们把最好的茶叶上交到加工厂,剔除的茶叶自己喝。

在寨子不远处,就是这里最古老的古茶树“西保四号”,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但它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遒劲树干上附着着厚厚的寄生植物,新鲜的绿叶正从枝头伸展。

攀登到山顶,一幅热带雨林壮美的画卷猝不及防地在眼前展开。在微风中极目远眺,青山翠谷中,拉祜族村寨的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热带丛林中,成片的古茶树绵延不绝,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和谐统一。深吸一口气,清新的气息中夹杂着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顿感神清气爽。

贺开村委会古茶树面积1.7万亩,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勐海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在曼弄新寨的合作社,24岁的拉祜族汉子扎帕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给我们泡了一杯当年的新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跟这个羞涩的小伙子聊起来。听扎帕说,他家里兄弟两个,要管理几十亩古茶树,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养护着祖先留下的茶树。采鲜叶卖给茶叶初制所加工成干毛茶,4公斤鲜叶只能做成一斤干毛茶。今年一公斤鲜叶能卖120元,好一点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天也离不开茶。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他们的火塘终年不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我也想尝尝当地的土法火焯茶,于是扎帕把我们带到自家院子里,随手在院子里的古茶树上摘下一撮老叶子,用火钳夹着放在火塘里烤,然后放在铁壶里煮。扎帕说,这还不是最传统的做法,古老的火焯茶是将茶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的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

不一会,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做好了,这种带着烟火气息的茶果然更加浓郁甘甜,有一种原始风味。不过,这种当地人喝的茶虽然很香,对我们不常喝的人来说太烈了,我一连喝了三杯,下山的路上就感到胃部不适。

带着对贺开茶山的依依不舍,勐海的茶山行结束了。三天的茶山行,让我亲眼见证了上千年的古茶树如何滋养着后人,深山中的民族又是如何守护着先祖的茶园,传承着古老的制茶手艺。

当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陈化、长途运输,最终变成一杯清亮的茶汤,在舌尖打转时,醇厚美妙的滋味中又蕴含着多少历史的传承和茶人艰辛!

普洱茶生茶冲泡方法(以贺开古树为例)


——以2015年西双版纳贺开古树茶为例,教你普洱茶生茶的冲泡方法。

贺开古茶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古茶园面积近9000亩,是云南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园之一。

贺开是人与茶树和谐生存的典范,当地拉祜族已经在贺开生活了20多代,世代与茶为生,相依相伴,素有“人在寨中居,寨在茶园兴,茶园天地生”的美誉和原生态风貌。

冲泡流程:

【备器】150ml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烧水壶。

【备茶】贺开7克,口味较轻的茶友也可投茶6.5克。

通常,用120ml的盖碗泡茶,投茶量为6克左右;150ml的盖碗,投茶7克左右;250ml的盖碗,投茶9-10克左右。

【冲泡】春茶较为娇嫩,冲泡水温不宜过高,应控制在93℃—96℃之间。

①温杯:将沸水注入中号白瓷盖碗、品茗杯、公道杯中润洗一遍。

②投茶:将备好的7克《贺开》投到150毫升的白瓷盖碗中。

③洗茶:将92℃的热水注入盛有茶叶的白瓷盖碗中,润茶一次,出汤即入即出。

1-4泡,水温为93℃,高扬旋转注水,出汤即入即出,不可闷泡。

5-8泡,水温为96℃,高扬定点注水,每泡闷茶10-20秒后出汤。

8泡以后,水温为96℃以上,低冲定点注水,每泡闷茶30秒至1分钟后出汤。

的此款古树春茶《贺开》,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汤质饱满,滋味稳定,层次丰富,加尾水可泡至16泡左右。

12泡后,每泡可闷茶1分钟以上。

④分杯: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即可品饮茶汤。

【静心品茗】整个冲泡过程,《贺开》汤质淳滑,木香流动,滋味饱满,茶风沉稳厚重。

茶汤首泡即显喉韵,且越往后喉韵越强。6泡时,茶韵深喉,舌底涌泉;7泡时口腔空旷,冰糖韵明显,生津迅猛;8泡时,茶汤入喉即化,喉韵开阔顺滑,冰糖韵特显,茶汤喝时甜,喝后喉头更甜,滋味甜到心里。

茶山行:走进勐海贺开古茶园观少数民族茶农祭茶、采茶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属于勐混镇行政区,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西面腑望勐混坝子,东接帕沙茶山并邻近拉达勐水库,南接布朗山茶山,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现有连片古茶园近万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聚居地,这些拉祜族寨子都有古茶园(但贺开的拉祜人说最早在贺开种茶的是布朗族)。

茶山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

贺开古茶园分布于贺开村委会的7个村民小组(帮盆新寨、帮盆老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广冈),有古茶树9100亩,其中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村有连片面积最大古茶树的7200亩,并且与布朗山班章古茶园相连。

在海拔l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被当地人称作为“茶王”的最大一株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围粗2.12米,最大干围1.72米,树高3.8米,自基部0.55米处有5叉分枝。树冠直径7.3米,树幅7.3×6.55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厘米,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属于普洱茶种,树龄达800年。据茶树的主人说最早听说这片茶园是从老班章等地引入茶籽栽种的,特点是茶树较高,叶片特大,节间长,叶尖。最高一株有9米,基部围1.25米,自基部0.45米处有2叉分枝。

贺开古茶园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所在山体平均坡度30度以上,实际占地面积为9100多亩,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均为普洱茶种(C.assamlca)。古茶树平均基部围0.82米左右,树高平均在2.5米。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生长在村民房前屋后,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

贺开古茶山普洱茶特点:乔木古树茶(生茶)条索稍长,茶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高纯,有轻微兰香感;口感稍苦涩;回甘快而持久;水性顺而饱满,茶气醇厚、层次丰富,杯底香高而持久,耐泡度高。

以贺开古茶园6个自然村为生态的绿色深度旅游景点,通过对贺开整体连片古茶园的保护性开发及猎虎的民族—拉祜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的开发,建设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让游客体验茶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景,感受古茶文化的深远和厚重。贺开仿佛是天然的古茶树公园,蓝天绿树之下是一片天然的绿草地,一切浑然天成。走近每一棵茶树仔细观看,茶树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苔藓,苔藓留住了水分,其上又长出蕨类、兰花等几种附生植物,每一棵茶树就是一个独立小小的生态系统呢!

临沧永德十二古茶园:德党镇勐贡鸣凤山古茶园古树普洱茶特点


临沧永德是茶叶的原生地其中一个,是历史的著名茶区,凤鸣山大叶种原产于永德县明朗岩岸山凤鸣山村,素以“茶气强足,香气特别”而驰名于世。

临沧永德是具有茶叶种植和利用的悠久历史的著名茶区,也是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地带,鸣凤山位于永德县明朗岩岸山鸣凤山村,这里不仅是著名的古茶园,还是国家级名优品种“鸣凤山大叶种”的家,鸣凤山茶以其茶气强足,香气独特而驰名于世,加之当地少数民族丰富的茶饮茶俗,是鸣凤山茶成为当之无愧的云南普洱茶珍品。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鸣凤山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原产为永德明朗岩岸山鸣凤山村,采用茶籽育苗由人工种植形成,面积约有800亩,该茶园地处1900米的高山中,降水量1400毫米,气温16.8度,是党梨山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地,有100多年的历史。该茶园四周森林主要分布有松树,西南桦等树种。

鸣凤山古树茶特点鲜明,口感清润,但茶气极足,温柔韵味外,另具一种阳刚之美。干茶显毫富光泽,茶汤晶莹透亮。香气清新馥郁,杯香强烈持久,口感清润,但茶气足,生津快且明显,回韵甘香绵长,经久耐泡,气足韵远。特有永德茶区“外柔内刚”的茶性。鸣凤山茶成为当之无愧的云南茶珍品。

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

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范和钧还派人向勐宋私人茶庄老板陈玺收购紧茶,至上个世纪40年代勐宋古茶园面积还很大。古茶园至少还有五千亩以上。

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

保塘新寨是一个因茶而衍生的寨子,全寨90%为汉族。说是新寨,但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汉人来这里建寨定居无疑是奔茶而来,保塘新寨的汉族村民说,他们的祖上来这里时,这里已有大茶园,他们来保塘有六七代了。

离新寨1公里便是保塘旧寨,旧寨是拉祜族寨,现仅有20多户人家,寨子仅靠古茶园,旧寨古茶园与新寨古茶园连为一体,面积一千多亩,茶树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年代不一,看上去如一天然古茶历史博物馆。勐宋最大最老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树围超过150公分的大茶树就有10多棵,最大的茶王树高达10多公尺,围径已有210公分。

与保塘相似的还有南本,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清末汉人迁入南本,汉人定居南本自然也是为茶而来。

另一个大茶村坝檬,分新寨、老寨。老寨为哈尼族村,新寨为拉祜族寨。两寨隔一山沟对望。坝檬背后便是西双版纳的最高峰,海拔2240公尺的滑竹梁子。站在滑竹梁子峰顶可将勐海的七个茶山尽收眼底,坝檬新寨、老寨都有零星古茶树,大面积的古茶树则在滑竹梁子的山腰上,人们习惯将那片古茶园称为滑竹梁子大茶园。

熟悉勐海茶的人都知道一个茶名,腊卡茶。腊卡茶历来是勐宋价格最高的茶,腊卡茶在勐海的名气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腊卡茶产自大曼吕的腊卡寨,腊卡寨离大曼吕盆地还有5公里,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是个拉祜族寨。腊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过去每年都要贡给车里宣慰。1981年时任勐海茶厂厂长的唐庆阳先生为了发掘恢复西双版纳的传统茶品,深入勐宋山区的腊卡寨考察,将腊卡竹筒茶重新发掘、整理、制作出来,并取名为“竹筒香”,使腊卡竹筒茶得以重新展颜、扬名。喝过腊卡竹筒茶的人都称赞它香气悠长,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腊卡竹筒茶特有的香韵的确是腊卡独有,或许真是腊卡山水灵美,土地神奇所致。腊卡是古茶村,但留下的古茶园已不多,仅存三四百亩。新茶园也不到五百亩,因腊卡茶产量不多,身价更高,市场上不易买到腊卡茶。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一片片老茶园,一山山新茶园覆盖着勐宋,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现代科技的支撑,勐宋人自信、自豪。至2006年已有20多家茶厂在勐宋设点收茶,有茶园的勐宋人挣钱容易,一村接一村地步入小康。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勐混镇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身贺开古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