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闽南茶道

发布时间 : 2019-12-23
闽南乌龙茶 绿茶的茶道 关于茶道

【www.cy316.com - 闽南乌龙茶】

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闽南茶道保留着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做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第一、环 境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小房,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糊口。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跟着糊口水平的进步,很多人在厅里布置了很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著边观尝天然,交谈情心,十分得意。而以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为清雅。"茶人之家"为王震题写,它是福建省茶叶学会、省、市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万石植物园合办的品茶"沙龙",供给乌龙茶的各种极品,厦门名点。游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诗句:"洞口木棉飘堕叶,石头石笑引流泉。卷帘遥岫层层出,望海轻帆片片悬。"回顾回头厦门"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渐进佳景,其乐无限。 第二、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第三、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第四、茶 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赏识价值。 第五、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是非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须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相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实在,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cy316.cOM编辑推荐

在闽南喝茶


[摘要说明]在闽南喝茶

北方的酒,南方的茶。豪饮与细品间,友情和商机滋生。这次到闽南,见识了南方的茶。作为一个中原人,虽说与北方的豪饮无缘,品茶却是经常的。准确地说,还谈不上品,是喝。 闽南的茶,称之为“功夫茶”。开始很疑惑,功夫与茶咋扯到一块了?瞧过品过,才悟出,像闽南人这般喝茶,的确是要“功夫”的。“功夫茶”品茗的环境讲究雅致,所用的茶具更是不凡。在朋友家秋高气爽的小院里,放置着一套古色古香的桌椅。使用的茶具,竟是一只灰褐色的瓷制南瓜,朋友在咱们惊诧的目光中娴熟地打开“南瓜”盖,里面是四只酒盅大小的茶杯和一把小茶壶。分开的“南瓜”,是一大一小两个茶盘。茶具之精妙,已让人击掌叫绝。朋友提来一壶沸水,先把小茶壶小茶杯一一烫过,然后在小茶壶放入一小包铁观音茶叶。水壶高提,手腕轻抖,沸水沏入。盖住小壶稍闷片刻,用拇指和中指轻拈小壶,沿着小茶盘外沿轻划二圈,刮去溢出的水迹。朋友说这道功夫叫“游山玩水”。然后用食指轻按壶盖,迅速把茶水倾入四只小茶杯,这个叫“关公巡城”。茶入半杯,再缓慢将沸水一点一点沏入,叫“韩信点兵”。这时淡淡茶香袭人,咱们闻之口舌生津,正欲取杯畅饮,朋友笑道:“别急,饮功夫茶可得有耐性。”他慢慢端起一杯茶,放在鼻下陶醉般一嗅,说:“先闻其香。”再放眼前细细观之,说:“再观其色。”然后慢条斯理地举至唇边,微微一啜,说:“品其味。”咱们个个正襟危坐,仿效朋友的样子,摆出一副绅士风度。端起一杯功夫茶,闻一闻,看一看,慢慢啜一口,顿觉满口生香,神清气爽。朋友告诉咱们,一壶茶叶可续冲七道。于是咱们轮番泡制,一丝不苟地学着“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冲泡过程,然后摇头晃脑地闻香,观色,品味,尽情领略功夫茶的神韵。咱们几个中原人私下里将这道过程,称之为“玩茶”。 “玩茶”正在兴头,朋友又开始“擂茶”。工具是擂钵,擂棒,五个小碟,碟里放着白芝麻,花生米,陈皮,甘草,凤尾草。擂钵是一陶瓷大钵,外表光滑,里面粗糙。擂棒是用油茶树杆制成。先将茶叶和白芝麻放入擂钵,加适量的水,开始擂。依次放入花生米,陈皮,甘草,凤尾草,擂成糊状后冲入沸水饮用。刚才清茶空肠,这时擂茶润腹,胃里顿觉充实而舒畅……闽南人会享受啊,一道功夫茶,喝了近三个小时。朋友搬出几把躺椅,让咱们小憩片刻。躺上去,看天高云淡,想一些令人惬意的事……神仙也不过如此啊!朋友笑着说:“饮酒让人糊涂,喝茶让人清醒。你们现在明白,为什么北方人做生意做不过南方人了吧。”有道理。那么,中原人既不善饮酒,也不善品茶,又该咋说呢?朋友笑道:“你们有口才呀!”众人笑倒。

带您初识奥妙无穷的闽南茶道文化


[摘要说明]带您初识奥妙无穷的闽南文化 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的基本条件之一。 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故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 观音”。

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 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茶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 “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 显有艺术欣赏价值。

火候与汤候

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闽南人“水老不泡茶”。泡菜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适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闽南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其实,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环境

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生活。

体验闽南茶文化


福建人爱喝茶,特别是爱喝乌龙茶。厦门人喜欢喝乌龙茶.在厦门最负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除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厦门人把饮茶叫作泡茶.

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然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壶,茶杯,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

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

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品位闽南茶文化


品位闽南茶文化

厦门人喜欢喝乌龙茶.在厦门最负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除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厦门人把饮茶叫作泡茶.

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然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壶,茶杯,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

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

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闽南茶农的制茶法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1300多年前大师皎然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看到了饮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对生活在闽南地区的大部分人来说,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通常所饮的这个“茶”又是怎么制成的呢?

茶农告诉我们,一般的制茶需要8到9个步骤,采青→晒青→摇青→摊青→炒青→包揉→烘干→包装→(成品)。

(采青)时值正午,茶园里茶农们三三两两在采摘茶叶。采青的过程很有讲究,时间一般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且只能采摘嫩叶,老叶是不能用的。

(晒青)茶青采摘回来后,便进入下一道工序,也就是晒青,即将茶青在地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晒青,也有把鲜叶均匀摊放在竹篱或晒青埕上,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和风吹使其萎凋,以蒸发掉鲜叶的部分水份。晒青程度的长短,要根据茶青的品种、含水量、季节、气候来做选择。如今正值秋高气爽,气温不高,湿度相对低,鲜叶叶薄梗细,含水量少,宜轻晒,以保水保“青”。

(摇青)接下来便是制茶的关键——摇青。除了采用传统的手工筛青外,现在茶农们更多采用机械的方式,比如利用竹制摇青机。事实证明,摇青采用不同的机械力,对茶品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摇青的主要目的就是“走水”,以获得更高更浓的香味,同时保持梗叶的水分和生理机能。至于摇青技术的关键——“走水”程度的掌握,更多的要倚赖茶农们的经验。

(摊青)摇青后将茶青放在凉青架上进行摊青,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如果说“摇”是“动”,那么“摊”就是“静”。这时在摇青时青叶散发的水分通过静置,又会从叶梗、叶脉往叶面补充散发。

(炒青)就如字面上的意思,炒青就是利用微火在锅中炒,使茶叶痿凋也就是失去水分。这可以固化已形成的品质,同时散发部分水分便于后面工序的操作。现在除了人工炒青外,滚筒杀青机的使用,也大大减轻了茶农们的劳动强度。

(包揉)炒青过后,便要对茶叶进行塑形的工作。包揉采用“揉、压、搓、抓”等动作,将茶裹在布包里,用机械加手工挤压搓揉后解开布包,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

(烘干)此后再进行烘干,低温烘焙,烘至足干,同时去掉多余的水分,便于长期储存,这一步完成后便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毛茶形态了。烘干过程中,往往是满庭茶香,沁人心脾。

此后便可品茶了。如今正值秋茶时节,如果您也想品品茶香,不妨到茶园去走走,那儿是另一番的世外桃园。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也难怪这么多人喜爱喝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