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茶话 淡淡地说说与茶字相关的趣闻雅事

发布时间 : 2019-12-23
普洱茶相关 普洱茶地 淡淡菊花茶

普洱茶相关。

人间茶话

有则民间故事说,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与灵隐寺一位老僧交情很深,时常带书童去他那里品茗聊天。一天半晌下起了小雨,书童来到庙里说,师父,我家先生向你讨点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他说你见到小人就明白了。老僧见书童头戴草帽,脚穿木屐,起身拿起一包茶叶递了过去。书童十分诧异,师父怎知讨的是茶叶呢?老僧笑着说,你家先生这是借你同老衲打哑谜呢。你上戴草帽,下着木屐,当中是人,人间草木,不是“茶”字又是什么?

茶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早就存在并被我国先民所发现、利用,但在命名上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尔雅》《说文》以及儒家九大经典中均无茶字,但有槚字和荼字。陆羽的《茶经》说,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有学者考证认为,茶字的前身为荼字,荼字则源于《尔雅·释木》对槚的解释:“槚,苦荼。”槚为茶树,木本;荼为苦菜,草本。《尔雅》的意思是,槚树的叶子苦涩如荼。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作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就是说,茶字是在对槚字解释的基础上,由荼字演变而来。此后,荼字与茶字曾有过一段混用时期,到唐代方始专称为茶。那么,苏东坡的字谜将茶字拆解为人间草木,不仅颇合天人合一之道,而且契合茶之命名及其演变轨迹:由借用草本到回归木本,草本与木本兼而得之。

汉字的特性是多音多义,且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别,特指与泛指之分,茶字也一样。广义上说,凡可泡水喝的草木叶片以及用这些叶片泡制的饮料,均可视为茶。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的花、叶、籽、茎、根以及果实泡制的饮用茶和药用茶。另外,有些与茶相关的说法并非单指饮品。如早茶、晚茶、茶歇等,而是指茶食、茶点,茶话会上也不单是喝饮料,吃的喝的兼容并包。民间所说的“茶钱”,不单是指喝茶之资,有时还指小费、赏钱或礼金。民间所说的“茶寿”,当然不是茶之寿命,而是利用拆字法,字头为“二十”,下有“八”“十”,再加上一撇一捺组成的“八”,合为一百八,借指一百八岁的寿星。

唐代文学家曹邺,友人从剑南给他寄来名茶“九华英”。打开时,月牙初上,他不忍独享,竟在半夜里把僧友喊来,对月品茶,吟诗称颂“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实,在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内,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也并非追求兴奋,而是濡养心神,浸润心境,是灵修,是洗礼,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要撮口而呷,吮吸而抿,细细地品咂,静静地回味,方能洗尽尘心,沉醉烟霞。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饮茶的名篇佳句很多。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被誉为千古绝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南宋道人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则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连成一气,写来风生水起,意趣盎然,词云:“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佛门中人远离酒肉,饮茶却大有讲究,茶道亦是禅理,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被传为“茶禅一味”的三字禅机。这话极为平实,无非是说,该干啥干啥去,有慧根,识真趣,到时候自然会开悟的。

有个成语叫“茶饭不思”,意思是说,一个人焦虑不安,连喝茶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可见茶与饭同等重要。百姓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视为生活必需品。茶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品种与特性,茶的培植与采摘,茶的加工与炮制,茶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等,均有专门著述予以考证和阐发。这里无须赘述,本文只是淡淡地说说与茶字相关的趣闻雅事,或可称作“人间茶话”。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话茶说说茶具


中国人好品茗,茶文化传千年,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品茗环境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是有美好意境的,而在这个整体的过程中,茶具作为整个过程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伴随茶文化的千年发展历史,茶具的演变可以说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饮茶的兴盛也助长着茶具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茶具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这足以表明我国古代陶瓷文化与传统的茶文化的紧密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茶具种类丰富,包括茶碾、风炉、茶釜、带托盏唐白釉花口带托盏等,这些也是中国茶文化辉煌的见证!

中国传统的瓷器茶具品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丰富多样的瓷器类型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曾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时代,青瓷换白瓷,来年推黑瓷,一年又彩瓷。

茶话茶说话茶具,小小的杯盏,细细的杯托,附身吮吸,茶香扑鼻,那是穿越千年的茶香,历久弥新,让我们铭记,感受来自千年前的力量。

茶话茶语


在中国,茶最早被发现时,人们只将它视为药用植槐写开始以茶作为饮料,据记载是在晋朝;最后将品茗提升为一种精致文化、一番风雅的生活情趣,则是在唐朝以后了。

大诗人如李白、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都因嗜茶,进而为文感叹,写了许多咏茶之诗。陆羽的出现,更使得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不仅陆羽的《茶经》一书成为经典之作,他更被视为茶的鼻祖,同时亦被尊为“茶神”。

陆羽在《茶经》中,将茶树的由来、生态、采茶的方法、使用的工具,以及如何辨识茶叶之良莠.、煮茶的程序、品茶的规矩,以至茶品的选用等分门别类,都有详尽精辟的解说。“”一词,即自陆羽开始。

唐朝人重视品茶的精神及方法。宋、明两代急起直追,各自发展出不同品质的茶和煮、泡茶的方法。而明代的制茶、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也就是把茶叶放入壶中,以沸水冲泡后饮用。

自清朝末年以后,品茶艺术在中国渐渐没落;国家长时间陷入苦难,老百姓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闲情逸致尽失,喝茶只是解渴罢了。

台湾近二十年来,饮茶、品茶之风越来越兴盛,栽培茶树韵技术也益趋精良,如包种、冻顶,品质之佳,几可居世界之冠。邀三五好友品茗谈心,被视为人生一大享受,且渐渐发展出另一种茶文化。有关中国茶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及欧美诸国,也各有不同的历史沿革。

根据记载,在唐朝玄宗天宝年间,茶即传人日本。唐德宗时,一位日本和尚自中国带.回茶种,开始种茶。宋朝时,有位日本禅师到中国学习禅宗,顺便又将一些新的茶种带回日本。自此以后,日本人开始喝茶,并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建立了严谨的“”。

中国茶在传人日本后的800多年,又传到了俄国。直到1689年,中俄签订条约,茶才正式由蒙古商队输出。

1610年,一个专门发展东方贸易的机构——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茶输入欧洲,从而掀起英国的饮茶之风。

中英开始通商于1637年,茶叶是交易商品之一。10多年后,一个叫Jew Jocob的人,在伦敦开了一家Coffee Shop,卖咖啡也卖茶,于是中国茶遂成为大众亟欲尝试的饮料。

又过了几年,Thomas Carway公开贩售茶叶;这个颇有生意头脑的商人大做广告,说茶的好处很多,可减轻精神压力、消除疲劳,还能增强记忆力。事实上,中国茶刚开始在英国出现时,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一般人还不易购得,茶只是皇室及王公贵族的专用品;直到查理二世时,茶才成为平民百姓的生活消费品,但仍必须课征茶税。

说到中国茶进军美国,还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美国独立革命的起因之一,是英国对美国殖民者课征重税,1773年的茶叶法( Tea Act)即是其中之一。使得美国人对英国政府施加的压迫,感到极大的愤怒。

就在茶叶法宣布实施的同一年年底,圣诞节的前几天,一群不甘心被压迫的民众,由一名叫山姆亚当斯的人带头,登上了停泊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港口的英国运茶船,将所有的茶叶全都倾倒人海中。

这一举动理所当然地激怒了英国,立即采取报复,终而引发了一场战争。

至于其他像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由于地利之便,中国茶也就轻而易举地流传开来。

以上所谈的是中国传统的绿茶,而花草茶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又是如何呢?

严格说来,品类繁多而被用以制造茶这种饮料的植物,其产地大多数在西方国家。而花草植物,无论在中国或是在欧美等地,起初都是被用来当作药材使用。《本草纲目》中记载,如车前草、款冬花、牛膝草和覆盆子等植物,无论取其花、叶或果实,都是用来治病的;而在西方国家,有关花草植物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公元400多年,也是强调其治疗效果,很少谈及它的香气和味道。

花草植物被大量用来制成茶当作饮料,可以肯定是源自欧美各国。在这之前,他们除将之当药用外,也用在厨房里,作为烹饪时的调味料。除此之外,欧美人将植物所分泌的油或其他部分,提炼制成香油、香水、香精j香粉和乳液等,用途十分广泛。现在台湾逐渐流行的“芳香疗法”,即是将植物中提炼的精油用来治病的一种方法。

西方人如此喜爱这些花草植物提炼制造的成品,是因为它们完全没有添加物、人工色素。而花草茶的地位逐渐和咖啡并驾齐驱的原因,是它绝对不含咖啡因(Caffeine),这对于越来越有“健康观念”的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起飞、信息发达,继传统的西方饮料一咖啡之后,花草茶也开始流行于坊间,成为注重生活情趣者的新宠。人们到花革茶店购买自己喜好的茶,回家亲自冲泡,或者闲步踏人Coffee Shop(现今坊间的咖啡店几乎都供应花草茶),享受片刻宁静,慢慢品尝一杯清香淡雅的花草茶。

就“茶”这个主题来说,西方人对中国茶的传统饮法,至今并未得到精髓;相反的,品饮花草茶不但已在台湾盛行,人们同时对花草茶的相关知识,也有相当水准的认识和了解,对饮萘器皿的要求,甚至冲泡的方式、饮用时的礼仪、配用的茶点等,都十分讲究。

总之,品茶已掀起一股风潮,无论中国的绿茶、红茶,或由西方引进的花草茶等,同样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有越来越蓬勃的趋势。

说说茶叶的苦涩与鲜甜


茶水的味道苦中有甜,涩中有鲜,但是你知道茶叶的这些味道是由什么表现出来的吗?

先说说茶叶的苦味,茶叶的苦味主要来自于茶叶中含有的一种叫做咖啡因的生物碱,而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跟茶树的生长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在生长旺盛的夏天,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要比春天高。所以说一般夏天采摘的茶叶味道会更加的苦一些。

咖啡因还可以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但是如果人体摄入过量的咖啡因,就会对中枢神经造成很强的刺激,出现醉茶现象,主要表现为身体出现手足颤抖、四肢无力、恶心等不适症状。如果已经出现了醉茶症状,我们可以通过喝糖水或者是吃甜点的方式来做缓解。

再说下茶叶的涩味,我们喝茶的时候感觉到涩,主要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茶多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的含量最高。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收敛性,会让口腔产生发干、收缩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涩味。

儿茶素等茶多酚类物质的析出跟茶叶的冲泡温度有关,滚开的沸水会极大的增加儿茶素的析出量,从而导致茶汤的涩味更浓。

而茶叶的鲜主要来源于氨基酸,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它具有鲜、爽、甜的口感。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茶叶的鲜,而去饮用一些刚炒制好的茶叶也是不好的。因为刚刚炒制好的茶叶含有较多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胃肠黏膜的刺激性较强,有可能导致胃痛、便秘等症状。

我们在品饮茶水的时候会感到甜,这是因为茶叶有茶多糖的存在,茶多糖除了能让我们感受到茶汤的甘甜,还可以增加茶汤粘稠度,让茶汤喝起来更加的醇厚顺滑。

总的来说如果一款茶让你感受到了苦尽甘来、醇厚顺滑,那么就可以说的上是一款好茶。

巴金茶话


饮茶乃中国历代文人闻名世界的一大雅好,兼及茶具制作、玩赏。不过,在巴金逾一个世纪的生活、写作中,对喝茶、茶具却是很随意的。但仍然不免留下几段与喝茶、茶具有关的逸事,传为文坛、茶界佳话,足显茶作为中国文化国粹的魅力。

作家汪曾祺在《寻常茶话》中记述:“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3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3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43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功夫茶的兴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没有料到。“茶话”发表两年后巴金以88岁高龄居然又喝了一次“功夫茶”。1991年,沪上知名茶具收藏家、紫砂壶制壶大师许四海因为向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捐款而结识巴金老人。当时巴老让女儿李小林泡茶给许四海喝以表谢意。茶泡在普通的玻璃杯里,且有油墨味(只因巴金先生长期将茶叶放在书柜里)。许四海品尝之下,随即表示下次来一定要给巴金表演中国茶艺。

那次会面一个月后,许四海果真给巴金送去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特地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来,为巴金表演茶艺。

2003年11月25日是中国传统算法的巴老百岁览揆之辰,上海一些喜爱紫砂茶壶收藏、制作的人士事先纷纷酝酿效古例,制壶祝寿敬贺之。

陶艺家陆志文、陶昌鹏设计,宜兴制壶工艺师范锡军、杨秀芬制作的紫砂“百岁巴金壶”整体色彩选用与大足石刻相一致的土赭色,意为巴老是四川人氏,壶形稳重大气,意蕴丰厚。巴老对“百岁巴金壶”爱不释手,一直放在家中正厅醒目位置。画家戴逸如设计之“巴金百岁寿心壶”,在壶泥的色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整个造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觉,舍弃常见的黯淡泥色而选用偏红明快的紫砂,壶身呈一颗红心状,紧扣巴金手迹的内涵。在壶盖上,巧妙地把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巴金生前最喜爱的花卉)作壶摘,两侧配以微曲的绿叶平添了几分灵气。壶嘴像一羽和平鸽,那奋飞的神态象征着自由、祥和。壶把似一只硕大的寿耳,夸张的耳垂,意为寿星的福分。壶体的正面镌刻着巴老的手迹:“把心交给读者”。

鲜为人知的茶趣闻


1、全球茶叶产量第一是印度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不是我们的专利。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种植和生产茶叶。而且,就产量而言,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2、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饮茶人癌症病发率低

1945年8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数十年里,日本有关统计部门发现,癌症病发率低的人群中,茶农与饮茶成癖者占多数。

3、一杯茶,抗氧化=12瓶的白葡萄酒

抗氧化试验证实,一杯茶,300毫升,它的抗氧化功能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12瓶的白葡萄酒,12杯啤酒,4个苹果,5个洋葱,7杯的鲜橙汁。

4、茶多酚,比维生素E强18倍

据日本科研人员实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5、EGCG几乎是所有癌症的克星

四千多篇权威部门发表的“茶叶抗癌”专题论文证明,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EGCG是几乎所有癌症的克星,特别是对子宫癌、皮肤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等有独特疗效。同时研究发现,茶水与治癌药物同服会提高药物疗效。

6、有饮茶习惯的癌症患者发病晚约7年

日本政府1999年启动“饮茶预防全民癌症”的两阶段计划,共调查8522人,跟踪10年,其中癌症患者419人,有饮茶习惯的女性癌发时间比不饮茶者晚约7年,男性延迟时间为3.2年。

7、每天喝8-10克茶叶,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

不需要任何节食、锻炼等手段,每天喝8-10克茶叶,12周内,仅茶叶自身作用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在日本、欧美国家所有减肥产品里,茶叶制品排名第一。

8、每天饮茶10小杯,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天饮茶10小杯,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指数和每天喝少于三杯的比,可以减少42%,女性可以减少18%。

9、白内障患者中,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

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

茶话“工夫茶”与“功夫茶”


茶,何谓“工夫茶”与“功夫茶”?茶座休闲时,常听人说这两者相同,为一种茶技茶艺,也有的认为不全相同,有茶技与茶艺之别。笔者好茶,却是一个在茶行门外散步的人,虽有探奇茶学之心,只能说点粗浅茶话。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叫法,源自明末清初的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由于“工”与“功”谐音,茶的“制工”与“做功”业近相同,所以那时的两种叫法可以说是同一个意思。后来,由于茶业的不断发展,茶叶制作及品种的多元化,茶道专业的艺术化,一些制茶师与鉴茶师渐渐把“工夫茶”与“功夫茶”的涵义加以区分。

现在的不少茶人称制成乌龙茶系列的茶成品为“工夫茶”,意为工夫下在生产技术过程中,旨在茶的制作工艺。武夷山的《天心禅茶疏》这样描述大红袍:“龙树制造之方、清凉烹煎之旨,培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碗。”明末茶僧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曰:“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武夷山是乌龙工夫茶的摇篮。明末隆庆年间,崇安县令段应寅从安徽请来黄山僧人住入天心永乐禅寺,引入松萝制茶法,即在谷雨之前采茶嫩叶,去尖与柄,以炒代蒸,其叶不焦,做出来的茶叶色香味俱佳。以后无论是安溪山茶还是武夷岩茶,至今沿用这种工艺。

到了清康熙时期,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又进了一步。浙人王草堂隐居武夷山,留下《茶说》一篇,言茶采后以竹筐晒青,二次揉捻,然后“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松萝与龙井皆炒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

然而,制茶须下工夫,泡茶更须下功夫。饮茶过程,是把茶叶变成茶汤,是茶产品的消费。如果再好的佳茗茶品,沒有泡好,最终还不是好茶。喝好茶,须沏好茶,要在制茶工夫之上再下力,即“功夫”。

清代以来,由于饮茶、品茶、斗茶等茶艺的深入发展,把茶质的鉴定,茶品的鉴尝,茶韵的鉴赏,茶道的形成,孕育了“功夫茶”的诞生。茶艺流程甚讲究功夫,有着茶人的优雅恬静、意境幽远,有着茶技的款式优美、传统礼仪,展示品茶的环境美、入境美,展现赏茶的心境美、艺境美,传承中国茶“和、静、怡、真”为茶道的精神内涵。于是,讲究香茗纯茶,水质佳度,茶座古朴,心性平静,饮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品出人与人的和顺,鉴出人与社会的和祥,在茶的功夫里博取大千世界的和美。

福建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品位高雅,备受世人推崇。最突出的是茶艺功夫。闽北绿茶功夫常见的有十三道,即品茶入境,洁茶杯尘,温茶玉壶,投茶颜美,润茶莲心,冲茶拜诚,奉茶祈福,赏茶见春,闻茶心香,品茶飘韵,续茶甘清,淡茶至真,谢茶回味,给人无穷茶趣。

武夷岩茶尚有功夫二十七道茶艺,如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领略岩韵,尽杯谢茶等,通过出神入化的表演,高超的艺术魅力,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融为一体。

功夫茶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科美学。功夫茶,在于茶叶的优质,又在茶人的功夫。苏东坡好茶,汲水、候汤、点茶都亲自动手,他那“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诗功夫令后世叫绝。张岱能凭一口茶汤,分辨出茶的产地、制法、采制季节和泉水的出处。当代茶艺大师章志峰仅用茶和水就能在茶汤中显出文字和图像,不仅恢复了分茶技艺,突破了古人用绿茶的分茶演示,而且善用各色茶来表现中国风格的图画和文字,其分茶技艺已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欣喜的是现代茶艺师,把“工夫茶”与“功夫茶”密切统一起来,既知悉种茶、制茶工艺,又懂得茶道、茶艺功夫,来弘扬中国茶的茶饮之善,茶艺之美。

地土与茶叶品质


不论在福建或台湾,生产良好乌龙茶与包种茶之地区,多属高山或通常之山地。优美高贵之武夷岩茶,系生产于海拔六百五十公尺高,称为八闽屋脊之武夷山。著名之安溪铁观音,茶以产自晓阳最佳。晓阳亦属安溪之高山。台湾乌龙茶包种茶着名产区,在台北县文山区,新竹县竹东、竹南、苗栗县之老田寮等处,茶树均栽培于山地,山之海拔都在四百公尺以上。足见适当高度的山地,可产优良茶叶。事实生于高山地带之茶叶,制成茶叶香气往往较高。产于山间倾斜地之茶叶,由于气候环境及地理所促成,其质柔软,制成乌龙茶或包种茶色、香、味、形均属优良。生于平地之茶树,制成茶叶,形状稍粗,香气不佳,滋味较薄,品质普通。故地势之影响茶叶品质甚属显然之事。

土质与茶鲜叶之品质大有关系,粘土所生产之茶芽带黄色,叶柄较短,叶肉薄,而制成茶叶品质香味良好。瘠地生产茶叶叶小而质硬,制成茶叶品质有苦涩味过强倾向。肥沃地生产之茶叶,叶大而质软,制品滋味浓厚,但如氮质肥分过多之时,难免会影响制成品之色泽暗黑和香气不扬。大体说,土质属第三纪层,土壤属细红壤砂质粘土,生产茶树,其制成乌龙茶与包种茶品质均较佳。以台湾出产良好之乌龙茶区及包种茶区,如台北县之文山、南港、海山一带,以及接连中央山脉之地方,在新竹县由关西溪对岸经竹东、宝山、峨眉、苗栗、头屋、三义一带山地,皆属第三系第三纪层之土地,皆出产良好乌龙茶包种茶。火山岩系次之,如台湾淡水区基隆区之一部份土地属此,所产乌龙茶及包种茶,品质均较逊。属洪积层赭土,产茶品质尤逊之,台湾台北县新庄区林口、坪顶高台地土地属之,在这一带地方,难以生产品质良好乌龙茶。

“茶”字有什么来历?“茶”字的渊源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