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发展史茶与禅的关系

发布时间 : 2019-12-23
普洱茶发展史 简述茶的起源与发展 普洱茶禅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发展史】

从日本茶道发展看茶与禅的关系

一、茶道的形成

回顾平安初期到室町时代的日本饮茶史,可以看出茶与禅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当然室町时期书院茶的茶礼是由禅院茶礼脱化而来,但茶与禅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茶道形成是将禅导入茶道精神世界以后的事。这一过程中必须首先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村田珠光。

1、珠光—将禅导入茶汤的第一人

随着日本书院茶的发展,茶也迅速普及到民间。饮茶已不仅仅是贵族的嗜好。室町时代的《七十一番职人歌咏》里就出现了一服一钱的卖茶人。狂言《今神明》、《通圆》里描写了设在百姓娱乐场所的茶场。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由一般百姓举行的茶会。其中最著名的是奈良淋汗茶。淋汗是洗澡的意思,以草庵建筑为茶室的淋汗茶会是奈良流茶会的代表。它的指导者就是珠光。

村田珠光(1423—1502年)据说是奈良检校(寺役名)村田空一的儿子,11岁出家为僧,入奈良称名寺。但因他怠慢了寺役而被取消僧籍。珠光各处流浪后来到京都大德寺真珠庵,跟随一休参禅。一休即一休宗纯,是日本最有名的禅师。当时仰慕一休禅风的人有很多,从各地来寺诣一休拜师参禅的文人也不少,村田珠光就是其中之一。

珠光从一休处获得了参禅的认可证书—圆悟克勤的墨迹。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僧,著名的《碧岩录》作者。他的这幅墨迹作为茶道开山之宝向来为茶人所珍视。珠光将墨迹挂在四张半榻榻米的草庵壁龛里,每日点茶供香,终于悟到佛法即蕴含于茶汤之中,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

他针对贵族的东山流茶道,提倡一种面向庶民阶层的茶道法,即草庵茶(wabi茶)。他在给弟子古市播磨的《心之文》中论述了草庵茶的根本思想。这既是一篇优秀的茶道理论,也是珠光茶道思想的代表作。全文如下:

古市播磨法师:

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嫉妒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此道一人要事为兼和汉之作,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劲枯槁,初学者争索备前、信乐之物,真可谓荒唐之极。要得遒劲枯高,应先欣赏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后遒劲从心底里发出,而后达到枯高。即使没有好道具也不要为此而忧虑,如何养成欣赏艺术品的眼力最为重要。说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又不要失去主见和创意。

成为心之师,莫以心为师

此非古人之言

珠光①

珠光在《心之文》中首先指出“茶道修行最忌自高自大。”紧接着对茶道中和汉、即日本本国道具与中国道具相融和的重要性作出解释。这可以说是珠光独特的美学理论,他否定了《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所表现的对称、均齐之美。《山上宗二记》中有珠光这样一句话“草庵前系名马,陋室里摆名器,别有一番情趣”。一语道破了他的美学观,即追求不对称、不规整、不均齐的美。《心之文》中后半部则对有些人盲目和物的错误态度提出警告,提醒人们不要误解珠光的意图,一味收集购买信乐、备前(日本著名的陶器产地)的茶碗,而失去对唐物的鉴赏能力。这就是说对初学者来讲鉴赏唐物是和汉调合的基础,是到达wabi境地的第一阶段。这封信最后强调不能失去主见,乍看似乎与开头矛盾,实际并非如此。只有不失去主见和创意才能自我创造,才能不拘泥于所学。

珠光首次将禅引人茶道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到珠光时,茶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含有艺术、哲学、宗教等要素在内的“道”。所以,后世称珠光为日本茶道的鼻祖。

2、绍鸥——草庵茶的继承和发展

1502年5月15日,80岁高龄的珠光成为不归之人。也正是在这一年诞生了一位对茶道文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人。他就是武野绍鸥。绍鸥继承并发展了珠光的草庵茶,将茶禅一味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山上宗二记》中讲绍鸥在30岁以前作为一位连歌师,曾追随三条西实隆学习藤原定家的《咏歌大概》。以后他又潜心修习茶道,成为茶道名人。中世纪艺能中,“连歌”最受人们欢迎。绍鸥正是以这种连歌理论为基础,发展了茶道思想。

一般来讲,日本在自己文化尚未成熟的时候接受了大陆文化的影响,所以日本没有本民族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果要找可以代替它的东西的话,那就必须提到中世纪初期藤原定家(1162-1241年)创立的日本歌道理论。以宗抵为代表的东山时代连歌道实践了藤原定家的歌道艺术论。镰仓时代开始流行的连歌对茶道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给予了莫大的影响。《连歌秘抄》中有关于连歌会形式的论述,将其译为现代语如下:

倘若召开连歌会,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找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风花雪月的季节、花木秀美的时候最好。欣赏时时富于变化的景致,内心也随之激动。语言就是这种感慨、激动的外在表现。连歌会决不能开成很多人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调侃的聚会。而应该选好时间,找一个好机会,只邀请那些连歌爱好者,抛却杂念,在安静的会上,慢慢吟咏就能得出佳句。

以上虽然是讲应怎样召开连歌会,却也可以认为是举行茶会时应有的心境。

绍鸥直到30岁,一直是位连歌师,所以他将歌道理论融于茶道,并借用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表现自己的茶趣。

望不见春花,

望不见红叶。

海滨小茅屋,

笼罩在秋暮。

这里绍鸥将春花、红叶比作书院台子茶,把海滨小茅屋比作珠光开创的草庵茶。人们只有在尽情欣赏了春花和红叶之后,才能感受自然的原始美。海滨茅屋虽然没有春花、没有秋之红叶,但其中所蕴含的却是“无一物中无尽藏”的自然美。这是不能轻易体会到的美啊!

绍鸥所倡导的“海滨茅屋”之美就是草庵茶的美学观,即以禅精神为基础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含有宗教内省性质,是“无”的精神的表现。

绍鸥不仅将歌道理论导人茶道,还达到了相当高的禅的悟境。名古屋武野家中有一幅“大黑庵主一闲绍鸥居士肖像”。上面题有他的参禅法师大林宗套(1480-1568年)的赞偈:

曾结弥陀无碍因,

宗门更转话机轮。

料知茶叶同禅味,

吸尽松风不意尘。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后面转结的二句“料知茶叶同禅味,吸尽松风不意尘。”就是说绍鸥领悟到茶味与禅味如出一辙,并非是两种事物。他以茶为媒介,为契机徜徉于清净无垢佛陀世界中。可见绍鸥不但实践了茶禅一味的思想而且将这一思想推向深入。

《山上宗二记》中讲“当代各种道具,皆因绍鸥的眼力得以发现而被采用。”这是说绍鸥以禅的精神和歌道理论作基础,对茶道具及茶道各个细节的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他不看重人或物的出身、履历,而发掘其内在的价值;不好复杂华丽,而爱简素枯淡。绍鸥式的茶釜、清水罐、茶罐等正是他美学理念的体现。此外绍鸥还对茶室进行了改革。他取消了贴在墙上作为墙围子的白纸,最自然地表现了建筑材料本身的美。

总之,在珠光去世之后,绍鸥将歌道理论融人茶道,茶禅一味的思想在绍鸥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绍鸥的茶道是珠光开创的草庵茶的继承和发展。

3、千利休—草庵茶的集大成者

提起今天的日本茶道,人们马上会想到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他们是日本茶道界的代表。三千家实际上同出于一人,他就是草庵茶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后世又称他为茶圣。

千利休于大永二年(1522)生于堺市的今市町,“利休”是后来天皇赐予的居士号,之前通称为“与四郎”或“千宗易”。据《南方录》记载,利休17岁开始学习茶道,最初的师傅是书院台子茶的继承者北向道陈,19岁时经道陈介绍,拜草庵茶的继承者武野绍鸥为师。

千利休既是一位大茶人,又是一位大彻大悟的人。千利休的参禅及师古溪宗陈(1532-1597年)曾作偈称赞他道“庞老神通老作家,饥来吃饭,遇茶吃茶,心空及地等闲看,风露新香隐逸花。”这就是说利休是可以与唐代著名禅者庞居士相媲美的大居士。到达“了悟同未悟”境地的利休在他的草庵茶道中是如何使茶禅结合的呢?首先我们来看记录他言行的茶书《南方录》:

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华的房宅,美味的食品,那是俗世之举。家不漏雨、食无饥苦便足矣。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香、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觉书)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灭后)(茶道的秘诀是)夏日求其凉,冬日求其暖,茶要合于口,炭要利于燃。(觉书)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与临济禅“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的主张完全吻合。进行茶道修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有听了悟。简单地说:从珠光、绍鸥开始的草庵茶到千利休时,已提高为一种在家禅,一种在家佛教。

千利休的茶道不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保留有很多禅的印迹。他在规定茶道礼法时借鉴了很多禅院清规。例如:

中立结束进入后座时,主人不喊客人入席而是鸣锣。主人在点茶时要穿上与僧侣相似的黑色服装(日语叫“十德”),着草鞋。客人吃的茶食叫“怀石”,餐具由客人自己弄干净。茶庭又叫露地。等等。

当时,点茶技法十分复杂。利休本着禅宗“直指人心”的理念,大胆进行改革,摆脱一切个别的规律、法则的束缚,直入根本的“心中一则”。

以珠光为开山鼻祖、绍鸥为中兴的草庵茶经过千利休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相当高层次的综合文化生活。这时的茶道已成为俗化了的禅—在家禅。

二、草庵茶的本质

在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体系中,恐怕还没有象日本茶道这样独特的文化。而且也没有象茶道这样与禅结合得如此紧密。几乎所有的茶人都要进禅院参禅,从禅师那里获得居士号后再回到茶室中进行修行。不仅如此,从本质上讲,茶道之根本在于禅,茶道是一种在家禅。

在记载千利休言行的茶道圣典《南方录•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宗易六,草庵中的,第一要以佛法修行得道。……这是说草庵茶(就是wabi茶)的目的是通过茶道修行领悟佛法,到达了悟的境地。由此可见,茶道已不单单是饮食文化的一种,宗教因素已成为其主要因素。茶道是俗化了的禅宗,是平民百姓的宗教。“wabi茶”也可以说是“wabi宗教”。

久松真一先生在《wabi的茶道》一书中这样记述“wabi宗教”:

“wabi的宗教也是无的宗教,是能在完全的无中安住的宗教;是以一切有的不安中解放出来的宗教,即所谓本来无一物的宗教。②。

这里所说的“能在完全的无中安住”、“从一切有的不安中解放”以及“本来无一物”都是禅的根本精神“无”的体现。下面是他对wabi的看法:

无一物虽然让人感到非常消极,但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无一物”中反而包含了自由自在的创造性。……与其说无一物是消极的,不如说已是最积极的因素。因此wabi的宗教虽是无的宗教,但并不等于绝对消极,而是绝对积极的宗教。…… wabi带有一种寂寥,但wabi中的寂寥不悲观、不抑郁,它是那样沉稳与安闲。这是一种从有中解脱出来的寂静。……当这种寂静成为根源,成为主体的时候,由此而创造出来的一切中必然表现出一种寂静。这便形成一种表现无的深化,即wabi的文化。③

wabi文化的代表,wabi茶彻底扫除了斗茶时代茶会上的群饮游艺的主义,而且在批判地吸收了禅之后,使禅成为茶道的创造主体、生活规范。由此茶道便上升为一种道,一种作为人生修行的手段。茶之所以能深化,普及为wabi,这是因为禅进入到了茶道的精神世界。wabi茶中的wabi是进入到茶汤中的禅,禅之根本精神“无”,由于wabi的作用在茶汤中得以体现。

自古以来茶人均以wabi作为生活规范和创造主体。将wabi作为生活规范的wabi茶人不是单纯的wabi艺术家。茶人依照这一规范对事、物、人、境进行取舍选择。或发现其价值、或赋予其价值,进而创造那些未存的事、物、人、境。进行这种取舍选择的深层含义在于,它是一个wabi茶人对高贵和富有的严格伦理性批判,和对下贱、贫困的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赋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abi不仅是茶人的生活规范,也是创造主体。一个wabi茶人就是要活用“无”,不认为“无一物”是消极的,而拥有积极的“无一物”观。正因为如此,被人称为茶圣的千利休在否定了世人眼中的美后,发现了大量美的道具,才会有“莫等

春花开,莫寻春风来,雪间有春草,携君山里找”的茶境。以禅中积极的“无一物”观作为规范和创造主体,正是wabi茶与其他文化形式迥异的根本原因。

wabi茶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因为将wabi作为自己的生活规范,即以禅作为其主体,wabi茶已不仅仅是饮食文化的一种,它是wabi的宗教,是禅的俗化,是一种在家禅。

久松真一先生给茶道下的定义是:“wabi茶道是依照wabi这种深层人性的、

自觉的主体规范,以喝茶为契机而形成的,极高层次的文化性综合生活体系。”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综合生活体系”,就是说茶道不是单纯的饮食文化或庭园文化,它是包含生活整体在内的文化体系。这与禅宗所谓“日常生活的一切皆是修行”的主张完全相同。相异之处是茶人进寺院参禅后又回到世俗社会中,通过修行生活化的茶道了悟佛法。茶庭或称为露地,这一茶道环境是那样狭小、简陋,根本无法与寺院伽蓝相提并论,称它为草庵也许再合适不过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狭小、简陋的空间却吸收容入了大禅院、伽蓝的缩影。也可以说随着wabi茶道的开创,一种露地草庵风格的禅也建立起来。茶道将禅以禅院中解放到在家的露地草庵上,将禅僧转化为居士茶人。wabi茶是在家禅,也可以说是对禅宗的一种宗教改革。

总而言之,禅与茶紧密相关,禅使人茶道的精神世界成为wabi。以wabi作为生活规范的wabi茶人创造了既是“wabi的宗教”又是“无的宗教”的草庵茶。此外,由于茶道包含了全部生活,所以它是禅的俗化,从精神和成立这两方面可以看出茶道的本质是在家禅,也可以称为是对禅的宗教改革。

结语

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由饮食文化的一种,上升为宗教性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体系。茶最早传入日本时,吃茶是贵族的风尚,也是大陆神仙思想的模仿。镰仓时代荣西将抹茶法带到日本,以他的《吃茶养生记》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日本又照搬了中国大陆的养生思想。此后斗茶成为新兴武士交际的一种手段,书院茶则集中体现了贵族的饮茶方式。这些都与禅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是自从村田珠光将禅导入茶的精神世界经过绍鸥的发展,到千利休时茶与禅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千利休去世后,wabi茶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历代茶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茶禅一味的思想。

纵观日本茶道发展史,就会发现这一发展过程是茶不断与禅融合的过程。如果没有对禅的吸收就不可能有今天被称为日本文化代表的茶道。日本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结晶,她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的未来。

精选阅读

福鼎白茶发展史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是最早的茶类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最早的白茶记载是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一一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描述的就是白毫银针的简单自然独特制作工艺和冲泡于玻璃杯时形态美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白茶保健功效。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其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其书中所指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按照绿茶工艺制作而成的绿茶,如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天目湖白茶等,辨别是属于哪类茶类主要是看茶叶加工制作工艺区分而非名称,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

有关白茶原产地的争论颇多,其中福鼎、建阳水吉、政和争议最为激烈,白茶制造历史已有200年,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白牡丹的发源地是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此观点得到茶客和诸多茶叶界泰斗们普遍认可,更多可以参阅福鼎白茶共识内容。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也由《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

上古时代人们保存白茶的方法也是今天传统白茶所延续的制茶工艺,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小白);约在咸丰六年(1857年),福鼎选育出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和福鼎大白毫(华茶2号)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由于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近代从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茶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计划经济大环境下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初期,由于对白茶品质特征认识不足,制造经验贫乏,生产出的白茶品质较为劣次,直至到了1964年,白茶生产品质才大有改观。可是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1964年首春只生产1.5吨。到1965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福鼎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到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还是运用低温萎凋和日光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

1968年为了满足外销要求,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增加比重。福鼎白琳茶厂创造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称新工艺白茶,又称新白茶或金玉兰,其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是将萎凋后的茶叶进行短时、轻微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更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1968年,刘典秋先生在香港收白茶,他发现香港的餐馆需要低档白茶,要求价格便宜,质量合格的白茶产品,于是他委托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庄任和福鼎王亦森老师傅做此类白茶。王奕森师傅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尝试做了七箱新工艺白茶,通过几位专家审评后,认为产品合格,发货给香港,在香港很快就销售光,于是,在1969年正式开始生产50吨,1979年生产75吨,此后年产约100吨。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同贡眉,来自小叶种茶树,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最早来自小叶种茶树,后来也采用福鼎大白茶或福鼎大白毫树种,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外形叶张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开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色较深,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福鼎白茶主产区是福鼎、白琳、点头、太姥山(秦屿镇)等地,主要茶树品种是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2005年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先后获得国检局原产地地理标记标志使用权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证明商标注册权,并被国家外贸部门推荐为出口信得过产品,这些均是国家级的权威认定,因此福鼎是真正的中国白茶原产地是无庸置疑的。2006年,福鼎白茶作为“奥运五环茶”的底色,与同时被选种的云南滇红、云南普洱一道分别作为红、黄、蓝、绿、黑、白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代表,入选“迎奥运五环茶”。白茶又有“茶叶中的活化石”之称,2009年西安古墓惊现千年白茶,经专家考证认为这些茶叶是产自福建福鼎的极品珍贵白茶-白毫银针,西安古墓发现福鼎白茶,不仅使中国白茶文化悠久历史再一次得到证明,也有力佐证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对福鼎白茶的研究和发现,同时也印证了茶业界流传的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2010年,福鼎白茶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管,成为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福鼎白茶正作为中国白茶的代表品牌,正在统领中国白茶市场,销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茶道和禅的关系


集大成者千利休有一首和歌写道:

无非点茶烧水

喝而知其事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不能用一般常识简单地来解释的。只是烧水煮茶这样的事,似乎谁都明白,但谁都不容易明白。这里表达的深刻含义,只有深入修行,通达奥义的人才能够领悟。不深入地品味那深处之意是不行的。后来这首歌被改为:

无非点茶烧水

喝而知其本

说真的,这首歌非这么改不可。这个“本”字,是的精神所在,而领悟茶的精神是最为重要的。说只是烧水、点茶、喝,并不是的全部,而属于茶事之一。在,不用说有日常的实际生活,也有其艺术,乃至宗教生活。

例如:日常的行住坐卧,进退举止都非常严格。茶席的清洁、置物,道具的摆放也都非常讲究细致周密。这是的艺术性。没有面向这一切的广泛能力是不行的。从建筑、绘画、工艺品,直到园艺,茶人对此所持有的趣味,皆着眼于文化。他所有的好恶,都表现着的特色,渗透着的艺术之美。因此,自己自身的见解以及思考方法也渗透在这种艺术之美中,而这种渗透在艺术性中的东西又渗透着精神。继续深入这种渗透,便和宗教相通。

就宗教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人会从禅的修行起步,为领悟其精髓而精进修行。例如:茶祖珠光参一休和尚、绍鸥参大林和尚、利休参古溪和尚、还有宗旦参清严和尚等。他们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悟境,从而尽可能地体悟到了的精神。然后,他们还继续积累实际的修行经验,直到悟出禅的精髓为止。像千利休就从大德寺的古溪和尚处获得“三十年饱参之人”的印可,还有宗旦的悟境也是许多禅僧所不及的。宗旦甘于清贫,在枯淡的生活中,写出了表现精神的著作,千古流传。

所以,《山上宗二记》一书中说:“出自禅宗,为僧人所行。珠光、绍鸥皆如是。”《南坊录》中也说:“以佛法修行得道,乃第一大事也。”千宗旦在《茶禅同一味》一书中,更进一步地主张茶即禅、禅心茶之说,并以身印证之。

和禅的一致之处在于使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扩展,产生积极的意义,直至他精神体系的最终点,茶和禅便会和而为一。用的专用语来说,那就是“佗”。也有人称之为:“露地空草庵”。那空草庵所贯穿的意义,正是的根本原理。

闲静露地 浮世之外

洒落一切 心中尘埃

这是千利休的一首名诗。此处的露地不是简单的庭院,而是世俗之外的境地。不满世俗生活,难以再居于其中时,舍弃那个世俗的社会,从中摆脱出来,成为“幽寂”人,过“幽寂”的生活,这就是人生。这种生活体系中有一道栋梁,那就是禅的修为。

虽然有人认为茶人是厌倦世俗生活、脱离现实世界的人,但未必如此。茶人并非是厌世、悲观,才从那些世俗生活中超越出来。摆脱现实生活的苦恼,创造新的积极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归结。生活绝非厌世和遁世那样消极的事情,而是安乐的、建设性的、大乘佛法的生活。这在禅的悟道方面是经常说到的。

首先,作为禅的特征,第一点便是“不立文字”。禅在一开始就不是用语言来加以说明的。

禅总是令人自悟自得,自悟始于茶余饭事的实际生活,如同奴仆,任人驱使。己在茶余饭事中有所开悟。有学问也好,艺能优秀也好,全部将之舍弃,从学徒开始做起,这是禅在教导方法上的特色。禅有其实践性,有以心传心的珍贵。

也一样。如果要学到真正的东西,从一开始,就要在师父的身边,做一个实地学徒生,听从师父的驱使,来敲开之门。以身来侍奉师父,从师父的行坐、进退中开始学习,深入师父的心灵理解问题,是迈向的第一步。

禅的第二个特征应该是枯淡静寂。禅僧那像枯木一样的坐姿,看上去非常静寂,没有任何活动。寂静得如枯木寒岩、止水明镜,显现着清澄意境。在那种境界里,我慢、我见已被克服,开佛知见的大安乐、大自由的天地已被找到。如同在冬日枯荒的树干中,正孕育着眼睛无法看到的花开的春天。静中含动,弱中有强,贫乏而富有,不足而圆满,这样的品味和喜悦在此充分体现。

对于来说,这种清寂的境界就是“佗”,为千利休,也为宗旦所提倡。特别是宗旦通过一生,以身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禅的第三个特征是无一物。用六祖惠能的话来说,就是“本来无一物”,还有“毕竟无所得”之说。如果从究竟意义上来说的话,禅对生活不设置任何问题,吃或者不吃都被置之度外,如果不吃会死的话,连死也不成问题。妙心寺的开山祖师关山慧玄禅师说:“慧玄这里无生死。”因生死问题而烦恼的禅僧是会被人骂倒的。总之,悟道的人面对生死而又不被生死左右,何况诸如吃饭等事就更不挂在心头了。

举出这些禅的特征,说明禅及其落脚点是“无所得无所悟”。了悟之事,就忘他个一干二净。即使被人质疑:“那是悟了的人吗?”也仍然甘于平凡的生活,所作所为全都是真正的断然之举。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暂短的一生中把握永远的生命,应该是禅所具有的意义。

想想被称为茶圣的千利休,他那切腹而去的样子,正是超越生死的神态。现在,我们仍可看到他切腹时,静静地点茶,然后将茶筅抛向天空,轻快地离世而去的情景。他平素就自称抛筅翁,以表达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舍弃小我,融入虚空的意义。没有比他那寂静无为的动作更能显示精神的事情了,也没有比他更可称为饱尝茶禅一味,彻悟茶禅精神的人了。

我国茶叶包装发展史


装在GB4122-83《包装通用术语》中的定义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茶叶包装实际上是指茶叶在流通过程中保证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作为饮品的商店茶叶是以终端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包装的最基本要求是封密、避光、避气、避湿,所以考究茶叶精祯包装、保证原质品味、携带使用便捷是直接激发消费者购求欲望的动力。目前茶叶包装更具有代表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琳琅满目、絢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茶叶包装已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城市商家的一道风景线。本文仅对茶叶包装进展及性能情况作些简述。

1改革开放前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前,茶叶处于国家统购、统销时代,茶叶包装主要有木箱、铁听、纸袋、竹罐、瓷罐、锡罐等。

1.1木箱

木箱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包装容器,用于茶叶的外包装。木箱具有较好的刚性、缓冲性能,能抗弯曲破裂。有木板茶箱和胶合板茶箱,木板茶箱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使用的出口茶箱,用木材较多。胶合板茶箱内衬牛皮纸和铝箔,主要用于出口茶。茶箱规格有:350×350×350毫米、460×460×460毫米、400×400×600毫米、400×500×600毫米等,后两种为国际标准箱。如今由于木材资源减少,成本增加,木箱已逐渐被纸箱取代。

1.2铁听

铁听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小包装,用马口铁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茶听。茶罐造型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扁形、六角形等多种。铁听可以重复使用,这种包装对于保护茶叶的色、香、味、形效果很好。铁听容量大小规格有50g、100g、250g、500g、1000g,等等。外观装潢以几何图案和风景画面为主流,附字号及广告文辞。

1.3纸袋

纸袋主要是用牛皮纸和铝箔复合制成,以牛皮纸为内衬见多,其特点是柔韧结实而富有弹性,有较强的耐破度和良好的抗水性。铝箔有阻光和防水的性能,表面平滑,印刷效果好。纸袋重量轻可折合捆绑,运输、携带方便,价格较低,使用较普遍。规格有200g、250g、500g等。其缺点是密封性不强、易破损、不便重复使用。

1.4瓷罐

瓷罐包装在茶叶包装中曾占有一定比重,用其包装茶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而且不易霉变,其造型独特,又是很好的艺术品。瓷罐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景德镇瓷罐,也有古朴典雅的越瓷、建瓷罐;按形状分有鼎型瓷罐、也有宝葫芦、老寿星型的瓷罐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典雅,绚丽多彩。但陶瓷作为容器有易碎、体重的缺点,现在使用渐少。

1.5锡罐

锡罐是一种传统高档的茶叶包装容器,品种不很多,常见的有葫芦形、圆柱形等。锡罐对保存茶叶的品质风味极好,因为锡有很强的抵抗各种天然腐蚀能力,且保香能力特别强。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在230多年后的1984年打捞出海,船上370吨茶叶浸没海底,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但由于锡罐过于笨重,强度不高,而且成本较高,一个二两装的锡罐在几十元钱,因此这种包装难于得到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茶叶包装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包装向精美实用、新颖别致、一式多样的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出现了纸箱、纸罐、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竹(木)盒、玻璃罐等等。

2.1纸箱

纸箱是用瓦楞纸板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具有成本低、轻便、易加工、便于存放、可回收等优点,一般加内衬袋用于大包装,也普遍作为罐、盒的外包装箱。箱面还可按照不同要求,印刷商品的图案、文字、标志等。瓦楞纸箱已逐步代替了木箱和金属箱,目前大多应用于对外输送茶叶的包装材料,主要在茶叶加工厂中大量使用。其纸箱规格各厂家根据需要自行设计,通用的主要有:400×400×600毫米、400×500×600毫米、460×460×460毫米、435×435×435毫米、470×380×470毫米、410×380×450毫米等。装茶时内衬一层牛皮纸袋和铝箔袋,或用一只聚乙烯塑料袋。

2.2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是用镀锡薄钢板或镀锌薄钢板制成,罐形有八角形、圆筒形和扁形等,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一般罐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可用于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而且外表美观、高贵。

2.3衬袋盒(罐)装

包装盒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纸盖或金属(铁或铝)盖,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此外,还有一种易拉罐茶听、该罐上方盖为易拉盖(铝制),泡袋茶叶从下方一一装入,再用硬塑料盖从下方底部紧紧嵌套,启用时只能从上方打开拉盖。这些包装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功能,有很强的保鲜效果,可与铁罐媲美,而价格比铁罐低10-30%,防潮,防锈、保香、隔热的各性能都优于传统的铁罐,集纸、塑、金属之长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观、坚固轻巧、使用方便、经济环保等优点。若不是装小泡袋茶,最好在盒内套层塑料袋,以增加防护效果更好。其造型有圆罐、四角罐、六角罐、八角罐、扁纸罐等。规格有50g、100g、200g、250g、500g等。外包装是可作为赐赠的礼品盒,礼品盒一般有两罐、四罐、六罐装,加外盒及手提袋。

2.4竹(木)盒

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木制包装,木制包装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其中,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有较强的市场感染力,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还有独立艺术画框、按键有电子音乐灯照效果的画柜式电子音乐礼盒。竹(木)盒装主要缺点在于密封效果差,不利于茶叶的长期保存,因而常采用铝箔复膜袋作为内包装,或在木盒的内包装上采用锡箔等,或将茶叶先装于罐内再用竹(木)盒作外套,以尽可能地保证茶叶的密封性。竹(木)盒价格相对较贵也是阻碍其推广的原因之一。

2.5复合薄膜袋包装

包装茶叶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如拉伸聚丙烯/聚乙烯、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合,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箔复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遮光性能最好的一种。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扭扣形等。另外,复合薄膜袋印刷着色性能好,热封合性好,用来做销售包装设计,更具有独特的效果。因此,茶叶包装有很多是采用复合薄膜袋包装。

3别具一格的乌龙茶包装

近年来,乌龙茶包装独出心裁、别具一格,是进步最快、艺术性最高、副加值最好的一种包装。一般采用无菌包装、充氮或真空包装。台湾乌龙茶、闽南乌龙茶由于外形卷曲紧结,呈球形,紧缩包装后能保证外形原状,不容易断碎,大多采用复合铝箔袋抽真空包装,有利品质较长时间的保存。目前,通用的真空包装机按最大包装容量来分有1.5kg装、2.5kg装、5kg装等不同机型,每种机型均可分别包装一泡装(7g、10g)和50g、100g、250g、500g以及3kg、5kg等袋装茶叶。闽北乌龙茶(如武夷岩茶肉桂、水仙)和广东乌龙茶因外形条索呈扭曲长条状,如果采用抽真空(负压)包装,茶叶易断碎,大多采用复合铝箔袋、聚乙烯袋常压包装。

目前,闽南乌龙茶和台式乌龙茶的中高档茶包装普遍用小泡装(复合铝箔袋抽真空),以一泡装窄袋(可内装茶7g—8g)为最普遍,同时也有用一泡装宽袋(可内装茶8g—10g)的,复合铝箔袋上有1个或2个小缺口,便于启用时把小泡袋撕开;有的包装时为显示其茶的高贵“身份”,还用塑料小泡袋先装好茶叶,再放入复合铝箔袋小泡装中抽真空。此种包装方法有几个优点,其一,方便泡饮,一泡袋(宽袋或窄袋)即一次使用茶量,无需再称量;其二,携带方便,外出或与友人相聚,随身掏出,既方便又时尚;其三,便于贮藏,这种独立结构的包装,就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对其他茶叶造成影响;其四,提升茶叶品赏价值,经过这样小袋包装,明显提升档次和品味,给人一种高贵文雅的感觉,也是如今礼品茶(乌龙茶)的必备的内包装形式之一。实践证明,小泡袋装得到乌龙茶消费者认可,也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是近年来国内乌龙茶销售市场得到了空前拓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它必将影响和带动其他茶叶包装的进步。

日本茶道对禅的活用介绍


茶道日本 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极意是对高贵、财富、权力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不持一物"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事物,与此相比,茶人的内在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极意是对高贵、财富、权力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不持一物"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事物,与此相比,茶人的内在修养才是最重要的。草庵茶人的三个条件为:(1)境界;(2)创造;(3)眼力。"不持一物"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没有一件像样的茶道具,但是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种否定了一切的、禅的境界,一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即使持有许多珍贵茶道具的茶人,也可以具有"不持一物"之心。 "本来无一物"的主体是茶道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茶道的具体文化形式中,有许多规则、法式。但对于一个真正超脱了的茶人来说,这些规则、法式从一种"约束"转化为一种"创造"形式。千利休在《南方录》中指出:"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草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里的白露地与"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为同一语。

对于千利休来说,法则并非在人的主体之外,它是由主体的创造而表现的一种事物。主体不是法则的随从,而是法则的创造者。自由自在地进行创作,其创作,以及其创作的结果自然而然地就表现为规矩、法则一类的东西。无理之事非真事,无事之理非真理,理与事合为一体才是草庵茶的本性。 "心中一则"是茶道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学习茶道时有千则万则需要记熟、需要操演,但茶道修行的本意在于锤炼"心中一则"。当茶人们通过多年的修行、彻底领悟茶道的本意之后,就会忘掉千则万则,而只用"心中一则"来创造多种多样的茶道文化形式。千利休说: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

这与禅宗的"逢茶吃茶,逢饭吃饭"、"饥来即吃饭,困来即打眠"的境界是同样的。《临济录》中也讲道:"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当有人询问千利休关于冬夏点茶的秘诀时,千利休说道: 夏日求其凉, 冬日求其暖。 茶要合于口, 炭要利于燃。 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脱却一切个别的、他律的、世俗的成见,直入"无一物"之境界,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应付一切外来的事物,在"无事、无心、无作"之中又显现出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禅宗与茶道为禅的两种表现形式。禅宗为正统的寺院禅风,茶道为庶民式的居士禅风。 在这里必须引用久松真一先生的这样一段论述: 草庵茶以禅为根本,对当时的茶道做出了根本性的变革,创造了草庵式的伦理,草庵式的礼仪做法,草庵式的艺术。

建成了一整套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领域的综合的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将佛法体现于茶汤之中,创造出了无形的、有形的许多文化形式,留下了欧美文化所没有的日本独特的文化遗产。站在禅的角度可以这样说,禅进入了茶的世界,成为草庵茶的主体,由此使禅脱却禅僧与禅院等传统的制约,代替禅僧的是彻底抛弃了僧俗、贵贱、贫富之别的新型的草庵茶人。代替禅院的是适于新禅者居住的茶庭茶室。代替禅院清规及其日用什物的是新的禅式生活,茶道的礼法、茶道具。茶道的成立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用。 茶道是一种新型的宗教,禅的宗教。从它一成立时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千利休的时代,当时日本国最有权力的人物--丰臣秀吉,以及各地的大名、武士纷纷不顾身份的高低贵贱,官家舍掉官位,富者抛弃钱财,执著地投靠千利休,敬仰千利休的茶风--新型的宗教。人们纷纷涌进露地草庵,拂却心头尘埃,洗尽心头迷惑,一心一意点茶参悟。可以说草庵茶风靡整个日本。各地茶室林立,茶人辈出,人们争先恐后抢购名茶具,一只名茶碗甚至价值连城。人人点茶,家家有茶事,通宵达旦,起早摸黑,其求道之心不可收。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茶道被公认为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在日本学术界,当解释日本茶道的思想时经常使用下面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

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反过来说,茶道艺术中的所有现象都可以归纳进"和敬清寂"这四个理念里,这四个理念又可归结到主体的"无"之中。 在表面上,"和敬清寂"似乎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法则,如:"和"所表现的是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敬"所表现的是上下关系分明,有礼有节;"清"所表现的是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白;"寂"所表现的是茶事上恬静的气氛,茶人们庄重的表情。

但这些表面现象只说明了"和敬清寂"四谛的一部分。 依照久松真一先生的说法,"和敬清寂"不仅被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茶人们要以"和敬清寂"之心对待"事物人境"。事--指点茶、插花、扫除等百般事项。物--指茶碗、茶刷、茶釜等诸器物。人--指主人、客人等各种身份的人。境--指内露地、外露地、茶室等各种环境。 那么"和敬清寂"是如何在"事物人境"中体现出来的呢?这里只论述"和敬清寂"与"事"的关系。例如,茶人们在添炭、点茶、喝茶时,要保持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即茶人自己与茶、炭的一体性。如其中有隔阂便称不上是达到真正的"和"。再有,主人与客人之间的配合、客人与客人之间的配合、茶道具之间的色彩、形状的搭配等,都必须达到大和之美。但"和"并不能没有节度,茶事上还要贯穿"敬"。要明确各种事物所分担的责任。

相互承认,发挥其作用,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例如同形状、同色彩的茶道具不能同时使用,与此相反要交叉使用,以此来互相提色。有了"和、敬"还不够,还要有"清、寂"。室事中的一切都必须清洁、清爽,不能有丝毫的尘埃。水要清,茶要纯。整个气氛要"寂"--安静,不能有多余的声响,特别反对杂谈。 "和敬清寂"四谛的形成可追溯到村田珠光的时代,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动指南。

这四个字常常挂在茶室里、茶人的家里,作为座右铭。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原文是这样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贵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说宇宙间是无常的,人的生死、友人的离合也是无常的。每个人都难说自己一定有明天。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这是人生的实态。面对人生无常的事实,有的人绝望、悲观,而有的人则在生的瞬间里竭尽全力地奋斗,变消极为积极。

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的确,即使是常来常往的老朋友,在此时节、此茶室、此道具、此气氛下举行的茶事是不可能再现的。主人客人都要有一定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又是创造不朽艺术的一种精神源泉。日本茶人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一般的茶会都留有茶会记。

探索温州黄汤茶叶的发展史


创始于清代的浙江名茶——平阳黄汤(温州黄汤)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优异的品质,倍受茶友青睐且一度被列为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为了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以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为组长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制,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加工成品茶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平阳黄汤产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

成品茶其外形为雀舌形,且具有嫩黄油润、汤色嫩黄明亮、香气嫩爽、滋味甘和鲜爽、叶底金芽壮美、嫩黄明亮的特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目前,黄汤芽茶批发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

日本茶道发展始于唐


当您面对精湛的日本啧啧称奇的时候,可曾想到的老祖宗并不在东瀛之邦,而是在中国?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的饮茶之道和日本相差如此之大呢?

回溯中国的源流,答案就在千年的时光中……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长安城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开始它的远行。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历经煎、点、泡,今天中国的正是泡的延续。

如今的日本,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千年前宋代点的仪式,如此精妙神奇的在中土大地已经无处寻觅,无怪乎会有人认为日本是的故乡了。

点茶为道,泡茶亦为道,真正的道存留在清茶的淡香中、留存在饮茶之人的心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