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也是简易与美妙的修身养性历程

发布时间 : 2019-12-23
茶叶发展历程 白茶的茶也是白色的吗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www.cy316.com - 茶叶发展历程】

原标题: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我喜欢品茶,在沉静脱俗的香气里,平和心境,涤净浊尘,进而在杯盏转换里,看见跌宕人生里不同阶段的光辉、色泽、体味生命里程里不同的感动与惊喜、憧憬与浪漫;从懵懂少年一直到安详的老人,饮而生津,津而滋润,润而饱满,最后让心灵抵达某种境界……原来,喝茶也是简易与美妙的修身养性历程。

在杯中,有人喝出了金戈铁马,有人能品味风花雪月,有人喝得行云流水,有人领略人生真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所有的茶里,我最爱铁观音。人们常用“一泡是皮,二泡是筋,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八泡有余香”来形容品铁观音的过程。的确,它犹如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缓缓地为你舒展人生画卷……

最初一冲,是一道神圣的“醒茶”过程。不贪心,不焦躁,而是心怀虔诚,把洗茶的水愉快地倒掉,如同给初生的婴儿洗礼后倒掉的圣水;然后,端详原本蜷曲沉睡的茶叶,在热水的轻唤下,略有轻笑……此景有种仪式的美,常令人情不自禁为之会心一笑。

第一泡茶,宛如人生的0-8岁,如晨曦浅显,如小荷试水,而品茶人,则多一些期待与兴奋。这个时期的人生,有些朦胧,充满好奇,眼神躲闪睛亮,如同清澈的茶水,茶味还没有完全绽放,有些青涩、犹豫,仿佛不谙世事,却现生机与纯然。

第二泡茶宛如人生的8-18岁,开始成长、成形,然而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此时的茶叶已经摇曳、曼妙起来了,有浓浓的气息,带点青春的律动,茶经舌尖喉间,闭目,感受到那种荡漾的湖面,仿佛初夏的花开了,仍然带点拘谨,似乎还缺那么一点力道。

第三泡茶宛如人生的18-25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充满诗情与画意。求知、探索、收获、升华。这一道茶,醇香、甘、韵,已然绽放。是不是好茶,是不是盏有气质的茶,这时已渐渐明朗。水里的茶叶是开放的,优美的,仿佛在呼吸着,舞蹈着。生命渐渐绚烂,胸怀日趋开阔,这个年龄的人,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有了自我的个性、气质、渴望超越,蓬勃而飞扬;如这个程序里的茶,色泽金黄、舌喉回甘、生津、充满力度,似青春的激情。

第四泡茶宛如人生的25-40岁,这是最有魅力的一道,这个阶段是人生奋斗的历程,也是收获的历程。茶的精华已经完全释放。蔓延。这个时候的茶,最为甘甜、馨香,韵味十足,回甘绵延。人生的华彩乐章,在这道茶水里得以淋漓尽致展现。事业成就、感情生活、思想智慧,都渐趋饱满、成功、自信,幸福感跃然。

第五泡茶,宛如人生的40-50岁,若是好茶,余韵不绝,回甘不断,回味悠长,如午后阳光,带着一种高贵。这个时候的人生,已经过了不惑,成熟稳重,遇事从容,为人大度,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有如茶里的那种自在与潇洒,风云眼前过,脚下有清风。朗朗上口的茶水,一脉芳馨,醇厚,仿佛好戏还在后头,多一些反思,回想与自问。手里的杯,杯里的茶,会让你多一些凝望、把玩。WWW.CY316.cOM

第六泡茶宛如人生50-60岁,茶色淡了,香气褪了,但仍然有淡淡的余甘和意韵。年轻的容颜已经不再,却多了一些风范,有了风骨,泛着典雅的光芒,到了这个年龄,会怀旧、总结,依然有期待。品茶的极致,应该就是在风华和缓之后,仍然可以领略到其不凡之处,举杯的时候,更有珍惜的情怀。这个阶段的人生自在,积极而温和,若有机遇仍然可以再创辉煌。

第七泡茶,宛如人生的60-70岁,茶的颜色、香气渐趋平和,若隐若现。内心也慢慢宁静,喜欢随意、随缘,一切乐观其成;茶甘茶韵渐行渐远,回味、冥想却越来越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有了些许的沧桑、如虬松、历尽风霜,却有着智者的从容与气度。人生历练到了这个季节,多了些端详,水到渠成的多了分安心与慧心。

第八泡茶宛如人生的70-80岁,茶色已淡然,但仍然可以看到银发欢颜。如淡菊微笑,如夕照余光。性情淡定,内心豁然通达,眼界淡泊空灵。如这道茶水,貌似清淡、寡味,却有超然的沉淀,微凉的喜悦,可以安宁,可以慈祥,可以荣辱不惊,可以返璞归真。生命的光华,不再有汹涌、喧哗与挣扎,只有无怨、无愧与无悔。如同茶终究要回归到自然一般,从容地面对人生的终极。

人生如茶,同一泡茶,在不同时间、环境、氛围下,它的气质、魅力与效果都有不同的展现;同样的好茶,用不同的水泡会有不同的呈现,不同的味蕾感受……原来生命可以这样的美,不管在什么年华。每阶段每一泡,都可以有不同的精彩。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味不同的茶犹如品味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品茶,是品味人生,是雅趣生活,是心灵修行——思想的禅悟与品格升华。

精选阅读

修身养性话“茶道”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在同行朋友“老”武井太郎陪同下,来到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茶室,门前有个石臼,里边盛着清水,客人先要在此净手,再敲击几下木钟,主人听到后就会出来笑迎。有趣的是,入口的“门”,只有半身高,来者必须低头躬身,才能进入,如果是武士,还得摘掉佩剑,以示谦逊和安宁。精通者,被让到首席。举行的时间,通常为上午7时的“朝茶”,8时的“饭后”,正午12时的“消昼”和下午6时的“夜话”四种。专用的茶室,因流派不同各有千秋,多以日本式民宅结构,壁龛的立柱用圆木,窗子用竹格,顶棚糊蒲席、竹帘。屋内陈设除缀以富有艺术特色的书画、插花、盆景外,最好具有隐士茅屋的特色,面积可大可小,标准为7.3平方米。茶室内,在草席的一角,放着炭炉和各式各样茶具。所用的茶,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绿茶,用石臼研制而成,泡茶分浓淡两种,浓茶呈暗绿色,味道清香微苦,主人将两杓茶放入碗内,开水冲泡后,再拿竹签不停搅动。第一碗先敬首席,客人双手接过后,将茶举至额头,饮用时不由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主人好客的赞赏。仪式后,还有丰盛的讲究,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礼仪。在日本,每逢佳节、贺庆、迎送、叙旧等场合,都常常举行这样规模大小不一的活动,通过一整套点茶、泡茶、献茶、论茶以及对茶具的选择、环境的布置、场所的建筑等的品评欣赏,加深茶人之间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沟通,摆脱现实社会的苦闷、约束,给未来带来企盼、希望。日本,始于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对茶之原、茶之道、茶之具都有精辟论述。传入日本后,不断发扬光大,最初是用以煮茶祭神,祈求安丰,正如有关古诗所描绘:“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至于当初的具体情况,刚好最近新华社有篇《日本源自杭州径山》的报道,经权威专家考证,那是在南宋瑞平二年(1235年),也就是日本嘉桢元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来到中国,在杭州余杭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禅寺,拜无准法师为师,在苦钻佛学同时,还对种茶、制茶发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不仅将茶籽带走,播种在静冈县的安培川、蒿科川,而且把径山寺“抹茶”制法与“茶宴”仪式,传播开来,大大促进了日本茶业的兴起、发展,经过漫长的24个春秋,日本东福寿大应国师南浦绍明求学也到径山,回国时,不仅将茶具带走,还将那里的“点茶法”和“茶宴”礼仪传到日本,使方兴未艾的日本,更加规范,更加发展,以至成为深入人心的终生修养之道,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即为拥戴和平、尊敬长者、清净洁好、幽闲寂雅的崇高境界,从而感悟到人应该如何生活,应该用什么精神支配生活等人生哲理。冬去春来,岁月悠悠,经历千百年的变迁、完善,日本根据继承者们的不同主张,形成了各种流派。当今主要有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大流派,其中又以里千家影响最大,其会员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并在京都设有“中心”,开办“专门学校”,高中毕业深造三年后,成为里千家“淡交会”会员,才有资格到各地“学校联络协会”讲授课程,对青年进行情操教育,激励他们努力向上,实现自己远大理想。里千家还是中日友好非同寻常的光荣使者。我国领导人邓小平访问日本时,里千家第15代家元千宗室,主动献茶祝福。1979年,千宗室首次组团来华访问。翌年夏天,千宗室偕夫人再度率480多人组织的“日中友好交流里千家青年之船”,访问我国,为中日友谊的历史,留下了美好的一页。

花艺茶道修身养性


中国人的品茶艺术,不仅情趣高雅,意境幽远,回味无究,而且从品茶中可领悟人生处世哲学,冲泡茶叶麻烦,如同生活繁忙。人生的道路也似喝茶,初入口会有苦涩,但苦过甘来,齿颊留香。它启示做人要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只有经过自己辛苦努力去创业,才能获得甘甜般的满足感。

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受到追捧,现今省城新鲜出炉的茶艺师已超过百人,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刚刚离开校门不久或者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茶艺师这个新兴职业引起高学历者的兴趣,这令茶界人士颇感意外。高学历者青睐茶艺师这一职业,一是对茶文化感兴趣,二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茶艺这个新行业蕴藏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就茶艺师目前的月薪看,最低的月收入也能达到千元以上。

今年即将从山东大学毕业的张蓝是在已找到工作后才去报考茶艺师认证的。她告诉记者,主要是对茶文化感兴趣才去考证的;再者技多不压身,多学一门手艺总是没错。

花艺: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

如果你真心地喜欢花,一样还是会感受到幸福。当看到一个美丽的环境被自己精心地一草一叶地亲手布置出来,你会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轻松和愉悦。累,并快乐着。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十分一致,也符合佛道儒的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修身养性之品,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期间人们对品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的认识,宋徽宗赵佶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其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力最有价值之处,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古时茶树滴水可解毒,今日品茶修身可益寿


有史书载:茶始于神农,神农即炎帝。距今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便认同茶为解毒之良方。

今日,生活节奏加快,不妨静下心来品杯香茗,一可修身养性,二可提神益思,更可放松心情,延年益寿!

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天,一位手提铲锄、肩搭布袋的山农,只身走进森林采集山药。正当他专注采集药材时,被一条突然横窜而出的毒蛇咬伤。他强忍剧痛,想寻找草药清理伤口,却昏倒在一棵老树下不省人事。

潮湿的老树一点一滴地往下滴水,刚好滴在他的伤口处,还滴落到他呻吟张开的嘴里。不多久,他那被毒蛇咬伤的红肿的伤口慢慢消肿了,疼痛也渐渐地减轻。

他清醒后倚在老树上抬头看,这颗老树正不断地往下滴出淡黄色的水。颇通药理的他,立即认出这是一棵老茶树,而这茶树滴下的茶水,就是自己起死回生的原因。这就是茶树滴水解毒的神奇传说。

经常饮茶,一可修身养性,二可提神益思。许多中外学者研究证明,茶含酚较多,酚能改善人体内微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血管的抵抗力,保护人体内的维生素C,还可降低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使人的元气旺盛,百病难侵。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制作工艺不同而制成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因出产地不同而制成有龙井茶、铁观音、奶茶、青棵茶、云雾茶、高山茶、茉莉花茶……还因治疗需要研制了人参茶、天麻茶、杜仲茶、普耳茶等,品种繁多,异彩纷呈。

唐代“五十斤茶”和尚,因终生饮茶而活到了一百三十岁,清乾隆皇帝“不可一日无茶”而长寿;现代女作家冰心,长期饮茶而活到了九十九岁,可见,饮茶与长寿有不解之缘。

茶叶冲泡后还有很大用处,如撞伤、跌伤、刀伤而引起发炎,可将茶叶一块一块排贴在患处,能起到消炎、拔毒生肌之功能。人们流传的“隔夜茶毒过蛇”这是一种误解,隔夜茶含氟和酸类,不但可以防止微细管出血,还可杀菌消炎,如口腔出血、皮肤出血、疮口浓疡等都可用隔夜茶冲洗;同时有口臭可用来漱口,有头皮痕可用来洗头,都有效果。

[恒品茗茶]茶之境界:静心品茶 养德修身


“生活中,喝茶,是毛泽东主席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虽然吸烟的戏份多些,但主席喝茶更有特点。大家也许不知道,主席不仅喝茶而且吃茶,还喝隔夜茶。常常是睡前泡好的一大杯龙井,早上不起床就直接喝了。有时为了提神,茶杯里的茶叶就用手抠出来吃了。我也是农民出身,这些细节我都很容易理解,演起来也自然。农民们的喝茶不会太讲究,所以对隔夜与否不会在意,更重要的是对茶叶的爱惜。不仅隔夜茶不能浪费,而且要连‘茶根儿’都吃掉,这样才物尽其用,才对得起茶农的辛苦。喝茶不单单喝水而带着叶子一起吃,其实这和西方人讲究营养而吃‘全果’相似,即吃苹果不削皮要把水果全部吃掉。我觉得主席在身居高位时,仍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农民出身的现代人学习的。同时,我认为这样的习惯也并不与科学相悖,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这更可以是一种时尚。

前不久,在毛泽东诞辰114周年纪念日,记者采访了著名歌唱家、毛泽东特型演员韩中。相似的相貌和气质,加上他一句湖南口音的“你是贵宾嘛”,真令人难辨其中,不免有了几分面对伟人的激动和紧张。

韩中说:“这个角色帮助了我”。角色的扮演,使他走近了这位世纪伟人的生活,也在种种的生活习惯的细节中,加深了对这位伟人的了解和认识。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他说:‘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除茶之外,提到的其他三味药都是维持生命的必需,足可以看出,喝茶在主席生活中的地位。而茶也是四味药中最贴近精神层面的,或者说是唯一贴近精神层面的。走近这个喝茶的习惯,我觉得似乎就可以更走近他一些。

“我自小是在内蒙古长大的,对内蒙古的奶茶感情深厚。在家乡,煮上一锅浓浓的奶茶,加上黄油、奶皮、奶酪、炒米和盐,再配着回民的面食,真是好吃。现在一个人在北京,奶茶弄起来太麻烦,也就成为对家乡的回忆了。不过,通过角色的扮演,我慢慢开始喝上了绿茶和乌龙茶。也渐渐体会到,静心品茶是可以养德修身的。主席曾引用李时珍的话说,‘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我深有体会。一次,与一位爱茶的朋友喝茶,从普通的乌龙茶喝到他珍藏的大红袍,话题也越来越深入,兴起就忘了时间,竟然说到了凌晨三点都恍然不知。这茶益思、少卧没错,更重要的是促进交流,增进感情,帮助人们走近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西江月》、《井冈山》……现在韩中常扮以毛泽东的造型,演唱主席的诗词,给人重现主席当年创作的情景感。采访中,他不仅即兴演唱,还特意用湖南口音认真地朗诵了几段毛主席语录:“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为了这些,就要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同志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把资产阶级政党的庸俗作风也搬进共产党里来了。这种人的吃亏在于不老实。我想,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韩中说,主席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仍有警醒作用,尤其是演员。“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下,坚持做个老实人不容易,坚持老老实实办事也不容易……一本小小的‘红宝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很实在地帮助了我。因此我也感谢这个角色和自己的相貌,它们给了我更多接近这位伟人生活和思想的机会。有时思想上有松懈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我不仅是个歌唱演员,我还是扮演过主席的人。正像刚见面时你的惊愕一样,我的相貌会给很多人错觉,那么,我就更不能放松自己,以免破坏了伟人的形象,即使这样的影响只是一丝一毫。

“要拣重担子挑,并且把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坚持到底,主席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但是我相信,艰苦奋斗与和谐仍是我们当今的社会气质。不注重实干和实业,靠拉拢关系是很难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走得长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