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

发布时间 : 2019-12-23
荷花茶 荷花茶席 干荷花茶

荷花茶。

乾隆青花瓷器中制作了一部分大器,尺寸较大,一般都在500圾(音件)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是陈设瓷,一方面是市场有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显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大件瓷器的烧造比小件要难,原因很简单,胎体厚重容易夹生,胎体薄了成型困难,入窑以后也易开裂变形,成为废品。

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高55.3cm,按景德镇传统计量术语,称之为500圾。造型取直颈,附有贯耳,斜直肩,肩下渐收至足,最大圆周超过一米。器型周正,观之雄伟。纹饰分三层,满绘荷花纹,荷花的描绘力求形似与神似。荷叶的阴阳向背,以及卷边都描绘细微;荷花层层渲染,颜色逐渐过渡,准确地表现出荷花肥嫩鲜艳的效果。以荷花的表现论,这件贯耳大瓶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富表现力的青花作品,应出于景德?绘瓷高手。乾隆青花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依然呈现雍正时期那种追求永、宣晕散的效果;中期则是非常纯正亮丽的蓝色,这件大瓶即是这一时期的杰作;晚期在蓝中略闪紫色,此种现象在民窑中尤甚。乾隆青花颜色的阶段性是一般规律,但不是绝对规律。WWw.cY316.cOM

这种高档陈设瓷为乾隆盛世时宫廷定烧,产量有限,尤其是这样精细的大件作品。底部署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目前仅见两件,一藏故宫博物院,一藏观复博物馆。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花粉和荷花粉哪个好 二者区别


想了解《茶花粉和荷花粉哪个好 二者区别》知识吗,丰富的《茶花粉和荷花粉哪个好 二者区别》内容等你来看!

茶花粉是茶花的花粉,荷花粉是荷花的花粉,二者都是花卉的提取物,有一定共同点。那么,茶花粉和荷花粉哪个好?有什么区别?

荷花粉和茶花粉价格区别

荷花粉在市场上的售价比茶花粉要出一些,这就让许多人以为它的功效与作用要比茶花粉好,其实这种认为是不对的,因为荷花粉的售价高,是因为它在国内的产量较低,只在江南地区出们,物以稀为贵,也就导致了它过高的销售价格。而茶花粉的产量比较大也比较常见,价格也就低了一些。但是从功效上来说,两种花粉各有各的好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购买。

荷花粉和茶花粉口感区别

茶花粉和荷花粉及所有的花粉主要功能相差不大,但荷花粉口味更易让人接受,而且属纯无污染的天然产品,仅江南主产,荷花粉又比较少,某些独特的功能是其它花粉不能相比的,价格也比其它花粉要高一倍到数倍。

荷花粉和茶花粉美容功效区别

荷花粉在某些成分的含量确实不好茶花粉高,但是这种花粉在美容上的功效却比茶花粉出色很多,人们食用它以后可以起到美白和调理气血的作用,让人们的肌肤看起来更加白皙诱人,而且气色也会变得好很多,有一种白里透红的青春气息,这一点是茶花所不能超越的。

荷花粉和茶花粉食疗价值区别

1、荷花粉延续了荷花的精华,具有出色的药用功效,它的营养价值与茶花粉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保健功效却相差很多,因为荷花粉中有莲须等多种中药成分存在,是一种可以治疗便秘、干渴以及心烦虚热等多症状的保健食品,另外荷花粉对吐血、崩漏以及心烦胸闷等症状都有缓解作用,这些作用是茶花粉所没有的。

2、茶花粉是茶树花朵的精华,也有自己特有的保健功效,这种花粉对人类的血管保护作用明显,可以增加血管弹性,减少血小板取集,预防中风和血栓的出现,另外对动脉硬化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再就是茶花粉还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对男性的前列腺疾病治疗功效明显,这些都是它与荷花粉不同之处。因此小编说荷花粉与荷茶化粉各有所长,很难说哪个更好一些,最好根据自己身体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花粉购买和食用。

清代皇帝乾隆:不可一日无茶


如今在中国,饮茶文化由来已久,在古代,人们已经学会种茶,制茶以及饮茶了。从唐代开始,饮茶便开始在贵族中开始流行起来,至宋朝后,饮茶逐渐成为老百姓也享受得起的一项活动。在古代,似乎都有进贡的传统,向皇宫进贡各地的优质特产成为了一项制度。在清朝年间,皇帝饮用的茶叶都是全国特级的茶叶,据资料记载,乾隆皇帝生平酷爱饮茶,他称:“不可一日无茶!”。由此可见,对于茶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

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

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日本茶道 -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具。

茶道版主谈茶道


杭城遇雨,这雨始于六月一日下半夜。 上半夜月明星疏,天高气爽,雪峰茶室告别春梅诸茶友后,沿延安路去了河坊古街。 夜幕下的河坊街,灯红酒绿,市声喧嚷。余有茶僻,多于行旅中逛茶店。 过数家茶坊,地产龙井茶店均显简朴,因茶品单一,无需多作导购,店员散坐闲聊,店堂多显清静。而天福茗茶却辟出两间大店,美伦美焕,彩衣小姐如蝶穿梭,门庭若市,有小姐热情奉茶,但介绍茶品却令人迷惑,只好反客为主,为小姐说茶。 同是茶店,为何有如此差别呢?窃以为杭城茶坊视茶为平常物,老店员捧壶饮茶,茶即茶矣。而天福茗茶视茶为商品,商家以贩售为目的,店员不识茶,但却可以卖茶。此乃茶市无可寻。 其实,若于日常之中寻,是不免要失望的。 六月二日,接苏箫电,蒙三醉茶友厚爱,延余为此版主。虽余在榕事茶文化活动巳数年,却一直对之义不甚了解。前日,有斋友引王旭峰女士所言之要义,余观而止,云中雾里。难解,疑是形而上之物,且多于古人典籍之间,曲高和寡。 如何与青年茶友交流,是余心系之念。六月二日晨,为青年旅舍天棚外雨声所惊醒,早餐后雨转小,于是披雨出门,门外即西湖,烟遮雾蔽,近水无色,远山飘渺,西湖显露出它另一种风情,于是想到若以西湖之美比,是丽日晴天之如诗如画,还是雾雨飘逸中的如幻如影。 窃以为不同阶层、文化、心境,均能有不同的认识,但长久以来,为定义者只有文儒之士,但好茶品饮者则遍及坊巷,是否与茶饮是相割裂两种形态?茶客们好的是一杯好茶,而文士好的是一场茶戏? 查经阅典,有关的论述当不在少数,但于大众还是不懂,需靠各种铨释传世,实难普及。中国实未演化成一种传世的形式,如日本,今日有展示者,多为一家之见之习,远未有共识矣。 余以为作为大概念、命题,倒是切乎实际,其总领之下,海纳百川,相容众议,可化古而事今。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存于理念,而理念的产生,表述与流传,是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的,社会日新,理念日陈,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种理念欲求长生,必然追求与时俱进,从新的社会形态中吸取营养,才能发扬光大。 我辈事茶,意欲何求?在品饮一杯好茶。故以为之要旨,在于泡好一杯茶,若手下沏出的茶汤难以入口,任何美伦美焕的形式与精深奥妙的理论都显失色。 因此追求者,必先明茶理,识茶性,习茶艺,知茶礼,但此周全之求,能普及否,窃以为难,于广大茶众,饮茶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无心无暇关注茶之道,就如日本之,君不见参于其者,每每均为传人、僧侣、家庭主妇等少数时间宽裕者,于大众依然有更多紧要的事务。 作为生活的艺术化、理念化的形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应该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表述形式与语言,若沉迷于古人的思维方式与意境中,必然成为海市蜃楼,无本之木。

茶道:茶道十八道


[摘要说明]:十八道

1、清泉初沸:泡好第一壶茶,水质很重要,宋代文豪苏东坡总结经验说:《活水还需活火烹》即活煮甘泉。

2、倾茶入侧:将特定的茶慢慢侧入茶则。

3、鉴赏佳茗:乌龙茶是著名的品种安溪《铁观音》,条索卷曲壮结,色泽鲜润,历来有美如观音重如铁,久泡有余香之称。

4、茶壶淋霖:(1)起烫壶的作用,(2)烫盅,(3)冷却水:因第一泡是中温润泡,水温只需80度左右,起温壶温茶叶的作用,同时能使第二泡的色香味更好的发挥。

5、乌龙入宫:(落茶)把茶壶比成宫殿。品饮乌龙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的茶汤通常不喝。

6、若琛出浴:若琛是古代景德镇的一位制杯能手,因他制的杯白、小、薄,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品茗杯也称若琛杯。

7、悬壶高冲:(冲茶)高冲有利于激烫茶叶,使它的色、香、味更好的发挥。

8、推泡抽眉:用壶盖刮去泛起的白色泡沫。

9、熏洗仙颜:冲洗壶身,同时观看茶熟。

10、游山玩水:把壶底的余水沾干抹掉。

11、关公巡城:(倒茶)平均分配茶汤,使茶汤浓淡均匀。

12、韩信点兵:(点茶)滴滴是精华。

13、鲤鱼翻身:把闻香杯的茶倒入茗品杯中,将扣合的杯子翻转,称之为:鲤鱼翻身。中国古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在坐的各位嘉宾,生活美满事业发达。

14、喜闻幽香:闻香杯轻轻提起,将空杯角触及鼻端,深呼吸,喜闻幽香。

15、三龙护鼎:(端杯)艺术上端品茗杯的姿势,拇指和食指轻扶品茗杯沿,中指顶住杯底。

16、鉴赏汤色:(看茶)看茶汤的颜色是否清澈明亮。

17、细品佳茗:一杯茶分几小口慢慢品饮,口鼻生香,喉底回甘。

18、重赏余韵:重赏品茗空杯的余香。

茶道


(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概述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则是承唐宋遗风。

用具

1、置茶器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6、 其它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茶在酒前 乾隆办茶宴极为考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60年,终年88岁,这一寿龄即便于现在也是高寿,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更是名列首位。乾隆十六年(1752),皇帝首次南巡到杭州,于天竺观看了采制茶叶的过程,感受颇多,写下《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句如“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一个皇帝能够于观察之中体会到制茶的不易和茶农的辛苦,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并非死于任上,却是“知老让位”。传说在他决定让位于十五子(即后来的嘉庆皇帝)时,一位老臣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一生喜好饮茶的乾隆皇帝却端起案上的一杯茶,说道:“均不可一日无茶。”这或许是幽默的玩笑话,也或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的意思,更或者兼而有之。乾隆对待茶事,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任何排场都能做得到。他开创的在重华宫举办的茶宴,隆重奢华,极为考究。根据徐珂《清稗类钞》中的记述:“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更规定,凡是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当时极其注重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乾隆六十年(1796),也就是他让位的这一年,举办的千叟宴,有八百桌,被称为“万古未有之盛法”。赴宴者3056人,赋诗3000余首,与宴者在当时必定都非普通人。

对于品茶辨水,乾隆独有其好。其品尝洞庭生产的“君山银针”后赞不绝口,下令当地每年进贡18斤;他更赐名福建安溪茶为“铁观音”,自此安溪茶声名远播,至今未衰;乾隆晚年退位后依旧嗜茶如命,于北海镜清斋内专门设立“焙茶坞”,以供其悠闲地品茶。他在世88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之寿魁,他的长寿与茶不无关联。当然,身为皇帝,他所用的延年益寿之术必定不少,喝茶仅是他的养生方法之一。中国古代的众多防老益寿之术效果并不好,比如“丹药”之类更是有害无益,只有饮茶算是唯一能够令人常年不厌并且(益颇多的嗜好。

茶道茶具:茶道组是什么?茶道组包括哪些?


对茶道没有研究的人,第一次听到“茶道组”这三个字都会忍不住问一声“茶道组是什么?”,那么,茶道组到底是什么呢,茶道组包括哪些茶具?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茶道组”是一组器具,进行茶道的必备茶具,它们一般都是木制的,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茶具!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则,茶海。另外喝普洱茶的习惯把撬茶的茶刀放在茶桶中。茶匙,茶针,茶夹,茶则,茶海,连同茶筒。

茶道组有什么作用?茶道组的用途如下: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不是放茶叶而是在泡茶的步骤所使用的一些茶器具的容器,为了卫生美观而存在,比如其可存放茶匙、茶针、茶夹等器具。

2、茶匙:茶匙(Teaspoon)茶具店都有卖的。茶匙是为了从茶叶罐等贮藏茶叶的器皿中取干茶用,像细长小勺,有木的有瓷的,在家庭泡茶中一般不使用,但在茶艺表演中为卫生和美观经常会见到。

3、茶针:形状为一根细头针形状,用于疏通壶嘴,以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畅。细长针状,通紫砂壶口用,另可在表演中挑开盖碗盖。

4、茶夹:多为竹木制成的夹子,也有用金属的。茶道组合用来夹品茗杯等,不用手拿品茗杯以示干净。

5、茶则:形状略有起伏的拨棒,用于在冲泡过程中投茶,将用茶匙取到茶荷里的茶拨入泡茶的器具(盖碗,紫砂壶玻璃杯等)中。茶斗又称茶漏,状似大开口漏斗,用来增加紫砂壶壶口面积。

6、茶海:又名公道杯。一般是泡功夫茶的时候,用来分茶用,因为茶汤先倒到茶海,所以茶汤比较均匀,不会前面到出来的比后面倒出来的淡,比较公道,所以又称公道杯。

7、茶刀:撬普洱茶茶饼时用,这个属于黑茶类专用,其他茶类则是茶拨,为了更好的把干茶分开方便观赏。

上文小编为您介绍了茶道组包括的茶具及其用途,大家可以通过图片进行了解与认识,想知道更多茶道相关知识的,可以关注我们的茶文化栏目,感谢您的支持。

茶道起源时间、茶道起源何处?


[摘要说明]起源时间、起源何处?

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引进日本,成为中国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并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来源于他邦。中国的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 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的形成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 茶在中国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时代,园中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茶叶。种茶之举不晚于西周,迄今约2700年。 中国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陆羽创立了中国。千余年来,茶叶文学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茶学专著有百余部,可谓著作大备。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从某种意义讲,中国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

日本茶道


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日本大概是喝饮料最复杂的方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想象喝茶要有那么正式的仪式,要有那样多的礼法。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你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你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你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你喝到了两次约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会喝到比这更难喝的东西了。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还要繁琐得多,现代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泊来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宴会后的消食佳品。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腹喝会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发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须举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间的茶水也早被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几乎就是因为它难喝。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甚至可以说,不难理解整个远东文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