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发布时间 : 2020-01-04
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主要功能 茶文化

【www.cy316.com - 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

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的发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的形成,它在乃至世界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四、饮茶仪规和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

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圈、文人圈、大众圈、僧侣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

的创立则是唐代饮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至此唐代已经形成。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这就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

《茶经》提出的;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之时,关于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厚的。

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和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在物质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现在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茶文化精选阅读

唐代的宫廷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

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着作而名垂史册,这部着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着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着作《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唐代宫廷的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著作而名垂史册,这部著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著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浅淡唐代宫廷茶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着作而名垂史册,这部着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着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着作《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茶文化简史——唐代


(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著

茶书的撰著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进入隋唐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由此茶文化进入兴盛的时代。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对茶叶功效的认识有所提高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句话既道出了喝茶的方式,也说明了每喝下一杯茶水的功效。

唐代茶叶消费的发展与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正如谚语所云:“饮茶有百益,消食又解腻。”茶叶中所含成分很多,有近4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多种维生素等,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含量高。古人对饮茶益处的认识因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准确、丰富,但通过长期饮茶,他们对茶叶的许多作用是有十分直观而正确的认识的。早在唐代以前,人们便认识到吃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①《博物志》卷四云:“饮真茶,令人少眠。”

②入唐以后,唐人苏恭在《唐本草》中对茶的药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茗,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③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亦有类似见解:“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④指出茶叶不仅可以提神,还可以用来治疗曲鳝瘴一类的疾病。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唐代陈藏就曾强调过:茶为万病之药。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茶叶因为具有的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的功效,在佛寺中受到僧人的极大欢迎。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还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长时间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所以茶叶无疑成为僧人们喜爱的饮料。

⑵佛道儒三教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中西文化交往也十分繁荣,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开放格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教、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统治阶级的扶持栽培,此时也发展到了极至。

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道家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目的是升仙成道。佛家以茶修性,追求清静寂灭,目的是“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他们饮茶的目的虽不相同,但追求的精神却是统一的,茶文化成为彼此认同、融合的契合点,成为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

唐代佛教禅宗盛行,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茶既有提神养心之用,又能促进思考,有利禅修,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一代茶学鼻祖陆羽,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收养。智积禅师学识渊博,嗜茶也精于茶事,陆羽自幼受其熏陶。后来他收集各地资料,考察茶事,评茶品水,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三卷,详细论述了茶的性质、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烹饮用具等。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他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白居易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也熟知佛教教理,好与佛教僧人交往,晚年自称“香山居士”。僧皎然为唐代名僧,但其《饮茶歌》却更清楚的反映了茶与道家的关系及羽化成仙的道教思想。一代茶圣陆羽,从小生长在寺院,深受佛教熏陶,但他又不愿出家,长大后多与文人儒士往来,具有浓郁的儒家思想。从其设计制作的茶具来看,他对道教文化也深有研究。

⑶茶叶文化出现品牌化现象与茶文化相关的品牌有:名茶、名水和茶具以及茶叶产地。这不仅是茶叶生产具有规模性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茶叶进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国名茶绝大部分是自唐代开始生产的。虽然中国南方几乎都种茶,但是仍然以其中心城市命名,出现了各类名牌产品。

《唐代史补》卷下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草,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寿山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贷不在焉。各地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旗号,说明围绕茶叶的生产与销售,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于改善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有很大意义。由于湖州和常州都出产贡茶,每逢进贡之日,两州太守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行茶宴。两州太守和一些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审定贡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茶文化的品牌宣传。

有一年,白居易因病不能参加茶宴写诗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诗》,诗中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人生动的描写了茶宴的美妙盛况和自叹不能到会的惋惜心情。有了这些当时的名人,文化人对名茶的无形中的宣传更加使茶文化具有品牌化的地方特色。陆羽在《茶经》提出了饮茶之人的精神品性为“精行简德”。在“四之器”中对茶碗的评价中认为“越州上”,究其原因,“越瓷类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有着中国古代君子与玉比德的美学思想的渊源,也与陆羽“精行简德”的精神要求是一致的;“越瓷类冰”——越窑茶碗冰清玉洁的质感其实是饮茶之君子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越瓷青而茶色绿”,“青则益茶”——釉色也益茶色,而且茶色使青瓷茶器愈发深沉含蓄,茶与器相得益彰;“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越瓷茶瓯的造型于饮茶适用。可见当时饮茶大师对茶具的要求之高以及对茶具的独特理解。对茶具的功能性、材料质地、美学艺术、精神品性都有要求。

唐代发达的茶文化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其茶产业兴盛,首先表现在茶叶生产的发达。从《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巳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

、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而其最北处,已达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这些产茶区的范围

已基本奠定了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

唐代,饼茶是主要的制茶方式。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饼茶制作简略而言可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具体说来,是先采茶,再放人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焙干以后,用荻或蔑穿起来封存。

时至中唐,茶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饮茶风尚以及品饮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广泛地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正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所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表现出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饮料,消费量与日俱增。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说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已嗜茶成俗,而这些地区却不产茶,因而茶生产及贸易就在全国范围内空前发展了起来。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提局。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始征茶税,不久停止。贞元九年(793)复征

收茶税。茶在当时与漆、竹、木一起成为征税的对象,税率是十分税一,当年收人40万贯(一千文为一贯)。此后,茶税渐增。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江西饶州浮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元和郡县志饶州浮梁县》载: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还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著名诗句,反映了当时贩茶是十分有利可图的买卖。到了大和九年(835),唐政府又实行了榷茶制度,垄断了茶叶贸易。后旋改征税。当时,茶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一大支柱产业,茶税已发展成为唐朝后期财政收人的一项重要来源。这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唐代朝廷还实行贡茶制度。唐代宫廷喜好饮茶,又有茶会、茶宴等形式,对茶叶生产十分重视。为满足王室的需要,唐大历五年(770),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官焙,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齊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昼夜兼程解送京城长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即先荐宗庙,后赐群臣。唐李郢有诗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⑴茶饮的广泛盛行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来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⑵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比较着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⑶茶叶专着的出现

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着,它标志着茶学系统的确立,在推动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着撰写的先河。

自《茶经》后,不少有识之士,对茶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现了不少茶叶专着。如皎然《茶诀》三卷,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苏《十六汤品》一卷,佚名《茶苑杂录》一卷,裴汶《茶述》、温从云等的《补茶事》和毛文锡的《茶谱》等。

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

陆羽着《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陆羽是中国的茶圣。《茶经》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唐代——中华茶文化高峰


(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

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