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发布时间 : 2020-01-04
普洱茶云南 云南普洱茶 云南的普洱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云南】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相关知识!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在绿、青、黄、白、红、黑六大产品中属黑类。为黑类之代表。是采用或黑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的总称,包括沱、饼、方、紧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叫普洱散。用普洱散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碗形的“普洱沱”、圆形的“”、心形的“普洱紧”。品质别具一格,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色泽褐红;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有学者将优质的滋味特点概括为:甘、醇、顺、滑、活、厚、浆;产地环境、陈化年限不同,则香气各异,优者有:兰香、樟香、荷香、枣香,其中又以“兰香”为最上乘。

云南作为的故乡,这已经得到了公认。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的原产地就在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县。其实的真正的主要产地在云南的昌宁县以南,沿着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勃海、思茅、景洪等县,其中尤以西双版纳一带为最多。而实际上普洱县只是的集散地,本身并不生产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因此得名。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是指以“六大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青毛,以及由青毛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如普洱方.普洱沱..藏销紧压.圆.竹筒.拼装散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具有降低血脂、、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当作妙品。

每年春天的二月下旬直到十一月止都是的采摘时期;而的采摘又依据时间的早晚分为“春尖”、“春中”、“春尾”,夏的采摘俗称为“二水”,然后才是采摘,又称为“谷花”。叶采摘季节的不同,它的品质也有高下之分。叶专家认为云南的在一年当中要以“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清香爽口为上品,夏味道浓烈但不带苦味,而则是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目前云南真正高级的都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和“生”。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是指毛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做新卖旧”的传统。

茶经网扩展阅读

历史名茶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滇海虞衡志》(清1768年)卷十一的这一记载,标明了中国历史名茶云南普洱茶出自六茶山。

此记叙与前后的《本草纲目拾遗》、《通志》等史籍中所载之茶山名基本一致,均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同名同地的景洪市攸乐山和勐腊县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

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雨量充足,阳光充沛,云雾缭绕,植物丰富,四季常青,山清水秀,蕴育出了高品质的传统普洱茶,为此,清雍正七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产地,年特制、缴纳八色贡茶数吨,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普洱茶成为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贡茶还成为清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国礼,贡茶制度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普洱茶由此而芳名远播、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勐腊县、景洪市委、政府坚持把茶叶作为富民兴边的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普洱茶品牌,六大古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重放光芒,风靡海内外。西双版纳普洱茶传统加工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曼砖古茶山

曼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曼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曼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曼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曼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曼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曼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曼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云南主要茶产区普洱市介绍


普洱市相传建兴三年(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缨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七擒七纵孟获,孟获受感召跪于帐前说:“……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诸葛亮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长途征战之后,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缘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中国茶城——思茅》编辑委员会)

思茅地区于2004年4月撤地设市,更名为思茅市,2007年5月更名普洱市,管辖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省内与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缅甸交界,东南江城县与老挝、越南交界,面积45385平方千米,人口200多万。北纬22°02′~24°50′,为云南省面积最大地区。北部山势排列紧密,往南向东南、西南散开,呈扫帚状,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70米,最低海拔317米。主要河川澜沧江由北部临沧边境贯穿境内西南部。北回归线从中部景谷、墨江穿越,将全区大致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年平均温度15℃~20℃,年平均相对湿度77%~85%,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2200毫米。在10个辖区县市中,每个县市均有生产茶叶,其中以普洱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而滇绿、滇青均有大量生产。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无量两大山系的浩瀚林海,号称“绿海明珠”。经专家考察论证,在普洱市内7个县的29处密林中,有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有镇沅县千家寨2700余年和2500余年的两棵野生茶王树,普洱县困卢山和板山两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景谷县正兴一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迈、芒景村千余年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以上等等属于云南普洱茶珍贵文化资产,均集中在普洱市。(《中国茶城——思茅》编辑委员会)

目前普洱市在政府强力主导下,全力发展普洱茶产业,扶植补助多家民间茶厂企业。2005年底把思茅市改为普洱市,普洱县改为宁洱市,展现了政府做大做强普洱产业的决心。普洱市目前已开发栽培野生茶、野放茶区,集中在北部的景谷、景东、镇沅,以及西南部澜沧县、西盟县。整体栽培古树茶总面积与老茶树,远超过西双版纳地区,在政府协调主导下,极有可能在近年超越西双版纳普洱茶产量与地位。

云南普洱茶名称典故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如何解读普洱地名与普洱茶的关系,值得学术界研究。对此,笔者在2001年4月曾有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和公开发表过,作过一些解读。笔者现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再作综合研究辨析,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三)笔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作过考察,经老县长隋嘎(佤族)证实,也如是说。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边的几家布朗族人还说,普洱城最早是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块石碑上还刻有他们大王(指首领)的名字,后来被敲掉了。笔者论证:上述这些口碑资料给我们传出了一个信息,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佤族学者尼嘎说,在佤语中,步与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也是指人。因此可以推断,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普是扑、蒲、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三、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四、20世纪80年代,当时思茅地区在文物普查中,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县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

由此可以论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思茅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笔者论证:唐《蛮书》中说的扑子蛮,即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没有提到普字,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来研究,蒲实际就是濮蛮,而扑蛮、蒲满、普蛮的扑、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指的即今布朗族。后来代音的几个字,在汉语里,扑是动词;蒲是草本植物名词;普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汉人总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带有贬义,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带有一个蛮字,故有扑蛮、

普茶即是濮茶

对此,笔者的论据、论证如下:一,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思(茅)普(洱)区有茶的是唐代樊绰《蛮书》,其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产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自当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二,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请注意,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说是濮儿茶的简称,因是濮儿人种出来的茶,便简称普(濮)茶,全称为濮儿(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这个观点,笔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报》考察组到思茅召开的座谈会上谈过,后被记者写成《学者考辨濮与普》一文,刊登在《云南日报》上。三,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都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笔者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人的先民即是古代濮人,他们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论据有八:一,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笔者已有论文在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公开发表过。更有国家邮电部1997年4月发行的《茶》邮票第一枚《茶树》即邦崴古茶树为证。二,历史悠久的勐海县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三,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四,勐腊县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6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县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六,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鲜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晒干水汽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将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宾客。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何其相似,笔者曾在布朗族弄养寨亲口尝过这种出土的酸茶。七,与印度阿萨姆茶树比较,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试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八,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主编《中国植物志》时,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

以上论据,已经很清晰地证实了笔者的论点。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笔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县参与考察野茶树,发现、调查、论证西盟县佛殿山野生大茶树群落,并参与了新闻发布会。西盟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5处,19平方公里,28500亩,打桩编号的有10株10号,树围从1.3米至2.53米,树高从6米至18米,树干直径从0.54米至0.89米,树幅直径从4米至8.2米,生长海拔从2088米至2107米,茶叶专家认为,从野生茶树群落看,其亲缘关系较栽培型茶树接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的野生茶树资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隋嘎老县长说,野生茶佤语叫缅,栽培家茶佤语叫腊;腊是从缅来的,缅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滥的远古时期一起来到西盟山的,那时大地被淹没,只剩下竹子、茅草、缅(野生茶树)、芭蕉和小红米,会动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灵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缅(野茶)、小红米活了下来,是缅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叶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的灵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劳动干活、腰酸头痛、生疮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后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认识野生茶树和利用野生茶树的民族,在该县一些地方,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多年来,在全国茶界,小叶种专家占绝大多数,未能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全国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全国植物学界权威已改写正名,确立了大叶种普洱茶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应该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时候了。

临沧名茶冰岛介绍


云南临沧勐库有一座著名的邦马大雪山,海拔米,山顶终年积雪,山中云雾缭绕,原始森林密布,大叶种的古茶树遍布其间。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古老的傣族村寨叫做冰岛,傣语扁岛或丙岛,意思是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冰岛普洱茶是指精选冰岛村云南大叶种古树新叶,经过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一系列工艺后生产出来的成品。

冰岛村的古茶树是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是我国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米,树幅米,叶特大,叶形椭圆、长椭圆或呈卵圆,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强度隆起,叶质柔软肥厚,部分革质。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张显,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冰岛古树纯料详情鲜叶早上、点,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也许还是躺在床上沉睡在梦乡之中,而对于普洱茶农来说,这是外出采摘普洱茶叶的时间了。

普洱茶叶的鲜叶采摘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的问题。一般是到早上十至十二点左右的时候完成采摘工作。采茶一般可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进行,也可以有旱季雨季之分,其中旱季春茶在二月底至五月中、秋季茶则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底之间,五月底至九月底为雨季茶。其中旱季春茶因为还没有收到雨水的影响,茶气比较充足而是制作普洱茶的最佳时机。

制作在采摘完新鲜茶叶后,就要立刻开始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了。需要注意的是新鲜茶叶采摘完毕后不能在箩筐或是蛇皮袋子里放太久,否则茶叶会因为潮湿捂太久而有发霉或变质而影响做茶的品质口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主要有杀青、揉捻、日晒干燥。再完成这样的程序后所做成的茶叶就叫生散茶。如果把生散茶经紧压成型,就成为紧压生茶品,俗称青饼。

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这一次我们主要考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冰岛茶的种植在我们进入到临沧市双江县以后,就可以发现我们简直进入到了一个茶树的王国,因为每个山头。每片高地上都能见到成片的茶树。即使是公路边上的高坡低地上,一片片的茶树也是比比皆是,不过通过与种植普洱茶树的资深人士探讨,她说这种在路边上的茶树所采摘的茶叶并非什么好茶叶,因为众所周知茶叶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正是因为这个也说明茶叶对于一些毒性物质和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生长在马路边的茶树,因为经常有汽车经过,汽车尾气会对道路旁的茶树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道路旁边的茶树所生长的茶叶都不会是什么好茶叶。而为了能真正进入到冰岛茶的野生生长环境,我们一行人在经过了个小时的山路翻山越岭后,在体力和精神都已经到达极限之前,终于到达了冰岛普洱茶的野生生长基地之一的大中山。

在热情好客的普洱茶农家里我们得到了很好的招待与帮助,随着与茶农的交流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对普洱茶从采摘、杀青、揉捻、日光干燥成晒青毛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外,也深深体会到普洱茶的从种植、采摘、加工制作到压制成饼过程中茶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可以说每一壶清香四溢的普洱茶都是茶农辛勤劳作的体现。让我们也感觉更加有理由要珍惜要来自我们中国自己的这个茶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下面从普洱茶的采摘、杀青、揉捻到日光干燥等几个具体步骤来介绍冰岛普洱茶的晒青生散茶的制作过程。首先就是冰岛普洱茶的采摘。虽然这次云南冰岛普洱茶的种植基地是一次很短暂紧张的旅行,对于普洱茶的很多知识的了解并非全面具体,但是普洱茶在云南这样的没有污染,空气清新的高原大山上的生长环境,淳朴勤劳的云南茶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普洱茶,不良商人甚至使用紧压的乌龙茶或绿茶等来冒充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普洱茶的名声与口碑,不过俗话说斜不压正,只要广大消费者对于普洱茶本身有一个理性理智的认识,真正了解普洱茶的知识与饮用特性,想必仿冒再真的假普洱茶也瞒不过真正爱茶之人的嘴。因此广大爱茶之人只要多多了解普洱茶的知识,自身对于普洱茶的种类和特点有所了解的话,自然而然地会享受真正的普洱茶的口感与功效。从心底里感受着这历经千年了时光的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品味着这汇聚了悠久历史的茶香所带来的一种厚重与深沉。制作过程杀青杀青过程主要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可柔软叶质与降低杀青温度。

在旱季自然阴干萎凋,在雨季则以热风萎凋。杀青普洱茶杀青主要方式为锅炒或滚筒式,其温度应该在摄氏度以下,全程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需依实际投茶量、茶叶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调整。完成后,正常茶叶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绿茶杀青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则只需使发酵减缓速度。揉捻揉捻的传统制茶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

现代制茶则多以机械式盘式揉茶机处理,而后再人力进行部份加工或挑拣。传统揉捻工艺一般都是手工揉捻,但由于市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比较大,有些时候会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揉捻,而盘式揉茶机通常会造成茶叶结块,以制程会以解块机进行解块。传统手工揉茶则无此情形出现。毛茶干燥毛茶干燥晒青毛茶揉捻完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次,日晒加热辐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普洱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

到这个时候,普洱茶的生茶制作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要制作生饼茶,那就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生茶。而如果是想要做熟茶,则需要再经过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

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普洱熟茶。

二、看香气。冰岛茶的香气很柔和,与茶汤相生相随相伴,挂杯持久而不事张扬,关于冰岛茶的香型,因为各人嗅觉的差异,或者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总体感觉,以花果香型为主,就像冰糖橙的。

三、看汤色。冰岛春茶的汤色蜜黄前两开稍有浑浊,二泡后转黄。夏秋茶的汤色则淡,三泡后而后转黄亮。不过从汤色分辨,的确不易,也不准,建议汤色不作为分辨的主要因子。

四、看回甘生津。产于临沧的许多茶回甘表现都不错,其苦尽甘来的口腔感觉也是人们迷恋喝茶的原因之一,冰岛茶一样具有很好的回甘。

五、看耐泡程度。冰岛茶连泡开,依然汤色黄亮,滋味醇浓,没有衰败的迹象。其它品种无法可比。

六、看茶底。也就是泡饮结束以后的茶渣。冰岛茶的叶底厚实、饱满、,叶形完整油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非常柔软有光润。其它茶的叶底则柔软度稍差,甚至坚挺硬朗。

七、体会喉韵。冰岛茶的喉韵在品饮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知,这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就是喉部对茶香以及生津所产生的后续体验,如果齿颊间感到余香有韵,若有似无,未雨润生,口腔愉悦,身心愉悦的话,对冰岛茶也算登堂入室了。

云南名茶-苍山--苍山雪绿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苍山共有十九峰十八溪,溪水东流、注入洱海。

苍山景色以雪、云、泉、石而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皑皑苍山雪,素裹银装,在阳光照耀下,洁白晶莹。苍山的云更是名闻遐迩,云聚云散,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古人将苍山多种自然景观概括为苍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

在变幻多姿的云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所谓望夫云是指每当冬春时节,苍山玉局峰顶常会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忽起忽落,上下飘动,若盼若顾。奇特之处在于它一出现,点苍山便骤起暴风,刮向洱海。所谓玉带云,是指每当夏未秋初,雨后初晴,苍山十九峰半山间往往会出现白云朵朵,云朵聚汇,慢慢拉开,宛若洁白的玉带横束苍翠的山腰。绵延数十里,竟日不消散。更奇妙的是,玉带云会预兆农业丰收:它出现次数多,当年就风调雨顺。当地白族有农谚:苍山系玉带,饿狗吃白米。

巍峨壮观的苍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麓却四季温暖如春,当地白族群众在苍山之麓开辟茶园,发展茶叶生产,并在七十年代初期创制出云南名茶--苍山雪绿。

名茶鉴赏

苍山雪绿因茶身绿而白毫似雪,产于苍山,故名。成品茶条索整结,香气馥郁鲜爽,滋味醇爽回甘,汤色黄绿,叶底嫩匀。当人们在蝴蝶泉边尽兴游览之时,汲取蝴蝶泉的泉水煮沸后冲泡苍山雪绿,更是茶香水甜,相得益彰。其时,饱览蝴蝶泉的秀色,品味苍山雪绿的茶香,令人口舌滋润,情趣倍增,倦意顿消。

茶都云南 普洱茶之乡


茶都云南 普洱茶之乡

茶都云南普洱茶之乡,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时期都纷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切切相关的礼俗。而普洱茶又称之为“茶中之茶”。

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绝大多数茶叶学家认为,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在云南普洱府境内已开始种植被后世称为“普洱茶”的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种,而普洱茶扬名天下,则是在明、清以后的近300年期间,其原产地在云南的思茅(现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地区,后逐渐在云南南部地区广为种植。“普洱茶”在种植、生产、加工、贸易、运输、消费的过程中,把云南介绍到了全世界各地,“普洱茶”与“云南”一起声名远播。

云南是普洱茶之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思普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各地区、各民族的茶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哈尼族的烤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火罐茶、盐巴茶、傣族的烤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青茶、酸茶等。各民族之间,以茶祭祀、以茶纳贡、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等,已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增进了国际交往。

古今中外文人学者为普洱茶著书立说。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将普洱茶写入《红楼梦》,清代文人阮福著有《普洱茶记》,而在云南各地,则流传着不少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曲和民间山歌,把各民族种茶、饮茶、咏茶、祭茶、观茶、闻香、浸泡、尝味、茶具等民族特色表现出来,提升了普洱茶文化的高雅品味。

一部开放史就是一部文化交往史。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却是国内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它向外、向南、向西,沿途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古代商贸之路涉足至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著名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时,这条从我国西南通往印度的古道就成了当时中国与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唐代以后,随着西藏、日南亚、西亚地区人们饮茶习惯的普及,这条古道终于成就了它彪炳史册的一页:茶马古道——至今仍存活着的文明史。

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气势恢弘。随着茶叶为载体的商贸日趋发达,这条道路在宋、元、明、清朝时代更是被大大强化了,逐步成为最庞大、最复杂也是最美丽的亚洲走廊。云南更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对外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充分发挥“普洱茶”文化的桥梁作用,已成为广大云南人的共识。茶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普洱茶文化将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把云南建成真正的“茶都”,让普洱茶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当今,普洱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普洱茶尽展云南美


云南有三美,云朵、孔雀,普洱茶。

沈从文说云南的云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云南的云,每一片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是流动的美。只要你抬头看看天空,从云里你就能取得一种诗的感性和热情,就仿佛自己也在飘浮。

孔雀之美,早已因其开屏时羽毛绚丽多彩而闻名于世。翩翩起舞,在白云之下,碧水旁边,仿佛便是人世间的最美丽,它是吉祥和善良的象征。

普洱茶之美,在于穿越了时空,带来了千百年前的岁月的关怀,娓娓动听,醇美抒怀。好的普洱茶外形富于光泽,滑润褐红,给人以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晶亮剔透,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会呈现红宝石、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这些色的亮,亮出了普洱茶的历史,亮出了普洱茶的文化,亮出了云南的古老茶树,亮出了普洱茶的陈香陈韵。这种亮是普洱茶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它不需要人为的作用,真正突出了普洱茶的自然之美。

云南普洱茶 抢先邮台湾


云南首个快递包裹寄往台湾3天可达台北

包裹中有云南普洱茶

昨日,昆明市吴井路邮政支局营业厅内媒体云集,云南邮政公司办公室的邱小姐代表公司向台湾同行发出了一份传递情谊的公文包裹,也是12月15日两岸通邮后云南省发往中国台湾的第一份快递包裹。这个包裹重3918克,邮费340元、保险费6元,费用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规定收取。据悉,这个航空快递包裹当晚就能离开云南,3天左右就可到达台湾。

省邮政公司市场部副主任李力告诉记者,包裹是云南邮政公司的李永康总经理给台湾中华快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俊彦发送的,主要是普洱茶和一些云南特色药材。他说:“通邮是两岸的大事,是邮政的大事。云南邮政的广大员工想通过这个小小的礼物,向台湾的邮政同行们进行沟通。茶和药材都是云南的特色产品,通邮让我们有了机会和台湾的同行们分享云南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我们非常高兴能代表云南人民表达我们对于通邮的激动感情。”

“以前没有通邮的时候,寄送包裹到台湾需要邮寄者私下通过港澳地区进行中转,常需要半个月甚至1个月,非常麻烦。现在只需3天左右时间。”昆明市邮政局市场部赵主任说,《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使长期以来两岸间的部分、间接通邮变为全面、直接、双向通邮。这极大地提高了邮件的传递速度,方便了两地民众的交流及在云南的台湾同胞,促进了两地经贸交流。

据悉,云南省现在开展的对台邮政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航空和水陆路函件、平常和挂号信函、航空和水陆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5项。寄往中国台湾的包裹和寄往国内的业务办理方式完全一样,现在全省的所有邮政网点都可以办理这个业务。(记者韩健实习生陈绍云/文江洋/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