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的由来

发布时间 : 2020-01-04
红茶的茶艺表演 盖碗红茶茶艺表演解说 滇红茶艺表演解说词

红茶的茶艺表演。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艺表演的由来”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艺表演的由来

最早的萌芽是期晋代开始至大行的唐代,尚无表演的专职,但唐代因陆羽善于烹茗被太守请去试茗,与现在的表演却有相似之处。宋代,人们兴起斗茶,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乃至运匕成象,被时人称为“茶百戏”,既能称“戏”自然是一种表演内容了。

现在表演与宋代的“茶百戏”无论形式、内容均有所不同,现代表演的兴起也是近十几年内的事情,兴起的客观原因大致辞可分为以下三点:

其一是日本作为东亚圈中的一种独特现象,闪烁在世界圈中,世界各国对一词,联想到的是日本及其内涵,虽然日本源于,并融洽了岛国的特征,但它作为独特的内容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学习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修养,融合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茶的交流,促进了这一过程。

其二是改革的进程,提高了综合国力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国运兴盛的年代,人们丰衣足食后,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

其三是台风东来,南风北渐的馆现象。

从七十年代开始,台湾馆的兴起到粤式早茶,杭州、福州的之家及馆在九十年代的燎原之势,遍及大中城市。格调独特、氛围宜人,使人们对的追求面迅速扩大,爱好者及受熏陶者日益众多。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促进人们想更多地了解、,观看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促进了表演的产生与发展。

小编推荐

佛道茶艺表演


佛道茶艺表演

(一)莲步入场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众尼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行走坐卧,皆有佛理。

(二)焚香顶礼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将香在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间,三世是佛教中的时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焚香顶礼,表达虔诚之意。

(三)礼佛三拜焚香之后再拜佛,这是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两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左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

(四)普施甘露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柱香点燃,摆放于供桌。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点洒甘露。再绕四周向四方普洒甘露。

(五)打坐禅定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

(六)抽衣净手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即做泡茶的准备工作,脱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按照佛教的,将衣服整齐有序地折叠起来,放于垫上,默念“阿弥陀佛”,虔诚认真。然后净手,不仅为了卫生,也是一种礼貌。

(七)烫杯泡茶两沙弥尼摆放好茶几。二师兄为主泡,两沙弥将放在二师兄茶几上,然后生火烧水。二师兄温壶烫杯,注入茶海,静心分茶,将茶三次分拨,置于壶内,默念“阿弥陀佛”。接着以“银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壶,然后以“菩萨点化”和“普渡众生”的妙法冲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献茶敬茶的顺序是先敬佛、再敬师,然后献宾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师、师兄。佛教讲究功德圆满,主张清心寡欲,明心见性,品茶悟道。敬师之后,沙弥尼将茶奉献给各位来宾,宾客接茶时,端坐平视,双手合十,行合十礼,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举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尝。心静平和慢慢细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领略情趣。

(九)收杯接碗要细心品茶之后,沙弥尼按顺序收杯。

(十)问讯退场。

茶艺表演的艺术之路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艺表演的艺术之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学界对茶艺表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茶艺表演为茶道增添了色彩。

目前,茶学界关注热点,一是精神层面的,即热衷于“茶道”和“茶艺”的概念区分、彼此互为依存关系的探讨,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分析或中日茶文化的比较;或茶文化与宗教关系的探讨等等。

二是关注物质层面的,如从茶(艺)馆的涌现,探讨文化与经济如何实现“双赢”的问题’;以及对茶馆如何定位的思考等;另有对特色茶程式方面的介绍说明文。当然,也不乏对于茶文化宏观层面的研究:对于茶艺表演的更深层的学术研究,茶学界少见专著,每所提及均作为阐述茶道和茶艺的附属,以内容与形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以论述。

也许是人们认为茶艺表演的形式重于内容,是一种浮于“机巧”的样式,因而疏于对茶艺表演本身更深层内涵的探讨。更有学者,从形而上观点出发,认为茶艺精神即茶道,是“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中国品茗艺术是不能表演的”,而在于品饮者“自悟”。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品茗艺术加之于表演会破坏茶道“顺应自然”的宗旨。在对茶艺表演方面的研究中,华南农业大学的郑永球老师发表了论茶艺的演示技艺与文化内涵系列文章,对置茶、烹泉、悬壶高冲、润茶等技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深层探讨,充实了茶艺表演研究领域的内容。

茶艺表演表示出了人们的不同看法,日本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

什么是茶艺,八道茶艺表演的流程


什么是茶艺?其实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其表现出的艺术形式绝对是你美的享受,本文为大家带来茶艺以及茶艺表演的流程。

如何来理解茶艺: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


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

8月,宁红茶作为雅加达亚运会官方唯一用茶,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茶应有的地位;

9月,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宣传片“西湖水,龙井茶”新鲜出炉。

杭州亚运会会徽宣传片。

说到杭州,龙井茶肯定要比马云的外星人脸更具亲合力。但宣传片中,美女茶艺师用茶夹拨茶,实在是让人意外!

作为行业主流媒体,茶周刊也忍不住要质问一声:

杭为茶都,杭州的国际形象、茶叶的专业地位都决定了这样的“笑话”原本不可能出现,但为什么出现?

这样的茶艺表演怎么就会进入这样国际性的宣传片中?

表面原因是:这个片子是政府“采购”项目,政府把关的人不是茶行业专业人员,情有可原!

但我们还想追问一下深层原因!

深层原因就是当代中国茶艺基本上是失败的!

外表可以用“演砸”来概括!

本质可以说已经“哲学”破产!

当代中国茶艺为什么基本上是失败的?

在哲学指导思想上,从根子上走了一条“歪路”!

茶为国饮,中国历史上茶文化衍生出许多与“道”与“艺”相关的亚文化。

只可惜近代以来,我们国运衰落,生存都难以为继,遑论茶艺茶道?

所以目前市面上热热闹闹的各种茶艺表演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需求的催生下,草台班在没有理论指导和哲学思考背景下生造出来的“花活”!

对当代“茶艺”的哲学思考

“茶艺”不论怎样定义这个概念,它是有大量各种茶艺表演的客观存在。

我们理解“茶艺”应该是“茶之艺”,它是基于对茶的研究与发扬基础上的程式和技艺,它是以呈现茶的物质特性为基础的。失去了这一点,看上去高大上的文化和寄托都是一种浅薄和误导。

质言之:当代那些纷繁的茶艺本质上不是“茶之艺”,而是“茶”+“艺”。这个中间的加号的出现,导致它越走越远、越走越偏,直至背离茶本身。从其效果看,甚至已经走到了茶的反面,形成了普罗大众对茶的“误解”和“间离”。

“花活”歪路之一:

没有从茶本身出发,直至走向茶的反面。

比较符合茶周刊观念的正确“茶艺”往往是基于茶又高于茶的程式与技艺。

比如潮州工夫茶艺中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本质上确保了茶汤的浓淡均匀;再比如长嘴壶的独到套路,既与它诞生的茶馆环境密不可分,又很好地调动了茶汤,与拉茶和调鸡尾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既有程式化,又没有成为与茶品饮无关的“花枪秀腿”。

反观那些生硬加给茶的所谓“艺术”,由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只知道所谓的“艺术”与“审美”,忘记了来路初心。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面对镜头为杭州西湖龙井做宣传的美女茶艺师,她才不管手里的茶夹是不是拨茶用的,她可能只关心我的服装够古朴吗?我的眉毛画的好看吗?

这样的观念引领下,茶艺创立者、编导和表演者在茶本身岂肯会花心思?我们不能用“这些茶艺表演就为赚钱”来批判他们。毕竟作为一种行业和岗位,都是要用劳动换取报酬的,这种经济逻辑没有什么值得批驳之处。

它的错误和荒谬之处在于:它用“好心”办了“坏事”。茶周刊记者看过很多将茶变成故事附庸的所谓茶艺表演,表演的时间根本不从茶本身的特性出发,只为渲染一个高逼格的氛围,这样的茶奉上能好喝吗?不好喝的茶,是茶本身不好,还是被茶艺耽误了?

“花活”歪路之二:

用对商业演艺效果的追求,淹没了茶本身的芬芳。

正由于从根本上脱离了茶的物质属性,所以当代大量茶艺充斥着商业的铜臭、低俗的脂粉气。

此刻,茶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背景和幌子,舞动在前台的是那些青春靓丽与性感暴露的身影,再不就是现代活人硬穿上死人的衣服装神弄鬼。这种错误的哲学指导思想,再掺杂进来动机不纯与水准不高的商业运作,当代茶艺如果能成为一门成功的技艺,那才叫咄咄怪事!

错误的茶艺姿势:翘起尾指。

这种合流带来的后果就是:茶艺表演的年轻男女误以为自己是在从事商业演出,自己是被茶叶耽误的舞蹈演员、国学信徒;虽然身处茶叶行业,他们还会下功夫对茶本身进行研究和练习吗?这样的茶艺师泡出来的茶能够征服消费者吗?

“花活”歪路之三:

用严重脱离生活的茶艺表演,成功将消费者驱向茶的反面。

当代中国茶本身就没有解决好茶与快速变化的生活的衔接问题,固化、繁琐的冲泡程序与技艺已经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现在,完全脱离当代生活与时代气质的各种复古茶艺风,就像拙劣的戏曲表演一样,始终不能将“观众”带入有利的氛围中,本想唬人吓人,结果却是收获了满满的嫌弃。消费者对这种茶艺认不认账,只要做个调查就能自知。然而大多数茶艺还是沉浸在虚幻的情境中,误人误己。

在戏剧表演中,有“间离效果”一说。目的就是让观众始终保持一部分清醒,好去理解剧情和意义。我们认为,茶艺的本质功能应该是让消费者品尝到茶之真味、感受到茶之享受、学习到泡茶技艺;而现在的各色茶艺成功地将自己送上了“艺术的圣坛”,让消费者一次就领教、敬畏于茶的高不可攀。而且现在全国茶艺比赛的种种风气都表明,这种哲学指导思想如果不反思、不改变,未来的茶艺一定会落得这样的结局:

在将茶边缘化的同时,也将自己日益边缘化、杂耍化、荒谬化。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时代呼唤“简洁”“刚健”的茶艺之风

如果我们全行业能够从茶艺的根本指导思想上进行反思和拨正,无疑将会对中国茶业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大处着眼,茶艺是茶叶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小处着手,茶艺是现代消费的有效途径。

茶周刊呼吁:

一、对现在的茶艺与表演,从根本上进行反思、讨论。

二、从技术标准上进一步细化,对茶艺中艺的成分与构成方式做出明晰的界定和划分。

三、倡导和建设富有当代精神的茶艺,要服务于快捷时尚生活,要倡导健康、刚健的茶艺之风。

台式乌龙茶艺表演步骤


台式乌龙茶艺表演步骤

台式乌龙茶脱胎于潮州、闽南的茶。 主要:、茶盅、品茗杯、闻香杯、茶盘、杯托、电、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冻顶乌龙、文山包种、阿里山茶。 1.摆具 将一一摆好,与茶盅并排置于茶盘之上,闻香杯与品茗杯一一对应,并列而立。电置于左手边。 2.赏茶 用茶匙将轻轻拨入茶荷内,供来宾欣赏。 3.温壶 温壶不仅要温,还要温茶盅。用左手拿起电,注满,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4.温杯 将茶盅内的热水分别注入闻香杯中,用茶夹夹住闻香杯,旋转360度后,将闻香杯中的热水倒入品茗杯。同样用茶夹夹住品茗杯,旋转360度后,杯中水倒入涤方或茶盘。 5.投茶 将茶荷的圆口对准壶口,用茶匙轻拨入壶。投茶量为1/2至2/3壶。 6.洗茶 左手执电,将100摄氏度的沸水高冲入壶。盖上壶盖,淋去浮沫。立即将茶汤注入茶盅,分于各闻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闻香。 7.高冲 执电高冲沸水入壶,使在壶中尽量翻腾。第一泡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将茶汤注入茶盅,分到各闻香杯中。 8.奉茶 闻香杯与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内,双手端起杯托,送至来宾面前,请客人品尝。 9.闻香 先闻杯中茶汤之香,然后将茶汤置于品茗杯内,闻杯中的余香。 10.品茗 闻香之后可以观色品茗。品茗时分三口进行,从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细微的差异,需细细品,才能有所体会。 11.再次 第二次的手法与第一次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类推,每一次,的时间也要相对增加。优质乌龙茶内质好,如果手法得当,可以几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 自第二次起,奉茶可直接将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闻香杯中,然后重复闻香、观色、品茗、的过程。 台式茶艺侧重于对本身、与茶相关事物的关注,以及用茶氛围的营造。欣赏的色与香及外形,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过程的艺术化与技艺的高超,使泡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此外对欣赏与应用,对饮茶与自悟修身、与人相处的思索,对品茗环境的设计都包容在茶艺之中。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将品饮与人性修养相融合,形成了亲切自然的品茗形式,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武夷岩茶茶艺表演


武夷岩茶茶艺表演

武夷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

二十七道艺如下: 1、恭请上座 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者沏、把壶斟待客。 2、焚香静气 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 3、丝竹和鸣 轻播古典民乐,使者进入的精神境界。 4、叶嘉酬宾 出示武夷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之名, 意为叶嘉美。 5、活煮山泉 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6、孟臣沐霖 即烫洗壶。孟臣是明代壶制作家,后人把壶喻为孟臣。 7、乌龙入宫 把放入壶内。 8、悬壶高冲 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叶翻动。 9、春风拂面 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叶清新洁净。 10、重洗仙颜 用开水浇淋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石刻。 11、若琛出浴 即烫洗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杯喻为若琛。 12、玉液回壶 即把已泡出的水倒出,又转倒入壶,使水更为均匀。 13、关公巡城 依次来回往各杯斟水。 14、韩信点兵 壶中水剩下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水。 15、三龙护鼎 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16、三色 认真观看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17、喜闻幽香 即嗅闻的香味。 18、初品奇茗 观色、闻香后,开始味。 19、再斟兰芷 即斟第二道,“兰芷”泛指。宋范仲淹诗有“斗香兮薄兰芷”之句。 20、品啜甘露 细致地品尝,"甘露"指。 21、三斟石乳 即斟三道。"石乳",元代之名。 22、领略岩韵 即慢慢地领悟的韵味。 23、敬献点 奉上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味。 24、自斟漫饮 即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25、欣赏歌舞 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民的活动。三五朋友则吟诗唱和。 26、游龙戏水 选一条索紧致的干放入杯中,斟满水,恍若乌龙在戏水。 27、尽杯谢 起身喝尽杯中之,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艺表演到此结束。

茶艺表演中的礼仪介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是礼仪的使者,可融洽人际关系。在种种茶艺表演里,均有礼仪的规范。如“唐代宫庭茶礼”就有唐代宫庭的礼仪;“禅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后,僧侣向客人的礼仪;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对客人的礼仪;人对器物的礼仪。在“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对客人光临的礼,感谢观看的礼,助泡敬茶后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礼等等。

在行礼时,行礼者应该怀着对对方的真诚敬意进行行礼。行礼应保持适度、廉合,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敬意体现到这一礼仪中,包括眼睛的视角、动作的柔和、连贯、摆动的幅度等。

茶艺表演中的位置、顺序、动作

茶艺表演中的位置、顺序、动作,包括主泡、助泡的位置、出场进场的顺序、行走的路线、行走的动作,敬茶、奉茶的顺序、动作,客人的位置、器物进出的顺序,摆放的位置,器物移动的顺序及路线等。人们往往注意移动的目的地,而忽视了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茶艺表演与一般品茶的明显区别之一。

这些位置、顺序、动作所遵循的原则是合理性、科学性,符合美学原理及遵循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廉、美、和、敬”,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茶艺表演的“精、清、净、美”

精(精品、精通、熟练)

包括茶须名茶、特色茶、茶叶干燥、质量上乘。水须好水,茶具质量上乘与茶相配。精,上乘也,沏泡出一杯上等茶汤,令人拍案叫绝。精包括精通、熟练茶艺表演,精通选茶、置具、选水、贮茶、熟练沏泡程序。

清(纯洁、纯和、无邪、清醒、去杂念)

清包括人、水、环境之清爽,茶可使之清醒头脑,称之谓提神醒脑,在茶艺表演的环境中,很难“清”,但追求“清”,不但茶艺表演者要“清”,通过茶艺表演要让观众有所:“清”,清醒的头脑,有助于人的思维,感受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不容易。“日本茶道”中的洗手、擦尘,“台湾乌龙茶”茶艺中的点香,“禅茶”中的燃香。各种素色朴实的茶器,饮茶的活动均在不知不觉中,拂去人们心灵上的尘埃,心清自然明。

净(洁净、净化)

包括人、衣着、环境、茶、茶器、水等,人的洁净,如手的洁净,头发的梳理,衣服的清洁整齐,具体点如手指不应戴戒指,口红、脂粉尽量不要让观众感觉到,手指甲不能搽色彩等。桌椅、板凳无尘埃,场所无杂物、脏物。茶具应洗涤干净,水应干净符合饮用要求,茶叶应干净,无杂物。此外是人思想上、心灵上的净化,无杂念、邪念。

马守仁论茶艺|茶艺表演的内涵(一)


马守仁论茶艺|茶艺表演的内涵(一)

作为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相区别,才把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其实早在我国中唐时期,陆羽《茶经》中已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演示程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 文中提到的常伯熊,应该是茶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艺术表演家,他看了陆羽《茶经》后,模仿其中饮茶程式,并加以艺术化,使之更适合表演,结果赢得了当时路过湖州的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赞赏,一时传为美谈。这里的所谓“艺术”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茶艺”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道” ,后者偏重于“术”。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宫中每每以茶汤侍奉,估计宫女们也懂煎茶技艺。如《杜阳杂编》记载:“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有比伦……常延文士于内廷讨论经文,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流传后世的“唐·宫乐图”反映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场景。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进士及第,天子要亲自进行面试,并赐茶汤,可以想见其煎茶、奉茶程式是相当隆重的。唐代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禅门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昔年达摩祖师面壁调心,曾以茶去昏滞;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使禅茶之风大兴。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手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这些都应该看作茶艺的最初形式,我们姑且以“煎茶技艺”称之。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唐代宫廷还是民间或者禅门,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煎茶技艺”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流传下来,所见到的只是片纸只字。这恐怕和传统重道而不重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或茶,上至王公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僧尼道流、平头百姓都乐于谈论;而对于“茶艺”,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大关心,更不用说那些王公大臣、僧道隐逸者们了。此后历史上也都不以茶艺为然,无论是宋元的“点茶技艺”或者明清的“撮泡技艺”,均被摈弃于正史及艺术殿堂之外,于是“茶艺”便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淹没了。所以茶艺概念的提出是很及时很有意义的,弥补了茶的缺憾,对今后茶发展必将起到到积极的促进。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了一套美仑美奂的唐代宫廷茶器,立刻在茶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茶研究者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法门寺,投向了陕西,投向了唐长安。这套茶器虽然只有“一副七事”(加上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盐台、素面琉璃茶盏茶托等共计十三件),且是用来供养唐密曼荼罗的,但其器具之精美、文饰之华瞻、气度之尊贵,千载后睹之,仍然令人神往,叹为观止。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早精美的茶器实物了,也有力证明了、茶艺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存在的事实。如此精美之茶器,必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茶艺程式——唐代宫廷茶艺相配套,在奉佛时进行演示,可惜没有文字或图画流传下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和遗憾。

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艺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茶艺按历史可区分为传统茶艺和现代茶艺;按地域可区分为南派茶艺、北派茶艺及港台茶艺;按用途可区分为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按类型可区分为高雅茶艺、流行茶艺以及皇室茶艺、贵族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平民茶艺、民俗茶艺等。虽然名目繁多,但不外乎传统和现代、南派和北派、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茶艺形式,有的则属于拼凑型,姑且以“混合型茶艺”称之。如何严格区分和界定茶艺类型及其概念,如何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茶艺事业,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