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演说词

发布时间 : 2020-01-04
红茶铁观音 铁观音红茶 铁观音花茶

【www.cy316.com - 红茶铁观音】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演说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演说词

是乌龙茶的故乡,是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有悠久历史。在,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选用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选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选用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

名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

展示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贯用的。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闻香气、冲开水、倒茶渣等都很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健,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沖泡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 100 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沭霖瓯杯

“沭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以讲究卫生,起到消毒。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工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 “ 春风拂面 ”。

瓯面酝香

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下瓯,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为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叫“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葮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汤色

品饮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小编推荐

安溪铁观音的茶艺步骤,共有15个步骤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安溪铁观音的茶艺步骤!

安溪铁观音的茶艺步骤

第一道:展示茶具。安溪盛产竹子,茶匙、茶斗、茶夹、茶通都是竹器工艺制成的,这是民间传统惯用的茶具。茶匙、茶斗主要用于装茶,而茶夹是用来夹杯洗杯的。

第二道:烹煮泉水。茶叶的冲泡过程中,水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水质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茶的色、香、睐、因此人们常说好水出好茶。安溪铁观音的冲泡,泉水的烹煮温度一定要达到100'C,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第三道:沐霖瓯杯。这一步骤也称之为“热壶烫杯”。要注意先后顺序,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一步骤这不仅能够使瓯杯保持一定的温度,而且讲究卫生,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第四道:观音人官。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将茶斗中的名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日“观音人宫”。

第五道:悬壶高冲。铁观音的冲水以高冲为宜,具体操作方法是: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第六道:春风拂面。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茶面上绕一圈,目的是将浮在茶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将瓯盖冲洗干净,即“春风拂面”。

第七道:瓯面酝香。作为乌龙茶中的极品,铁观音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以及十分精湛的采制技艺,都是其具有独特香韵的原因所在。铁观音一直都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誉,具有防癌、抗衰老、美容、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入开水后,须等待一至两分钟,以使茶叶中独特的香和韵充分地释放出来。如果时间太短,则色、香、味不易显示出来,时间太久,又会“熟汤失味”,因而等待的时间一定要适度把握。

第八道:三龙护鼎。斟茶时,右手的拇指和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将茶水倒出,伸出的三个手指正如三条蚊龙,盖瓯恰似一只鼎,即“三龙护鼎”。

第九道:行云流水。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以有效防止瓯外的水滴人杯中。

第十道:观音出海。“观音出海”民间也称之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按巡回法均匀地斟人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第十一道:点水流香。“点水流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韩信点兵”,就是当茶汤斟到最后瓯底时是茶汤中最浓的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从而使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第十二道:敬奉香茗。茶艺表演者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行注目礼。

第十三道:鉴赏汤色。品饮铁观音,不要急于入口,应该首先观茶色,真正优质的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第十四道:细闻幽香。观茶色之后,开始闻其香,铁观音的香气,在茶香中夹杂着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气四溢,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第十五道:品啜甘霖。观茶色之后才开始品其味,小口品啜铁观音,韵味悠长,当你轻轻呷上一口含在嘴里,缓缓送入喉中时,会觉得口舌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若能得以品出名茶铁观音的独特韵昧,实乃人生一大快。

需要注意的是,铁观音冲泡最好不超过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无明显茶香后属茶渣,虽有味实无保健之效,铁观音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为好茶独有。

诠释安溪铁观音


安溪县珍田阁茶厂高级评茶师苏老师介绍说,福建安溪是我国乌龙茶的最主要产区,素有中国乌龙茶都之称。这里出产的四大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都品质超凡,蜚声中外。在安溪,不但有独到的乌龙茶栽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早在清代,安溪的乌龙茶冲泡方法就已相当考究。

一、基本理念

安溪茶艺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融自身修养与茶的精华为一体,产生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现象,在冲泡过程中不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上,我们追求的茶艺精神理念是尊重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际和谐,强调环保意识。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优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谐,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遭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作为茶人所追求的精神理念:纯、雅、礼、和,总归纳于和谐关系,我们摆脱烦琐、拘谨、无形的虚意,因此安溪茶艺的展现是面对大众,面对生恬,面对大自然,是茶主与茶客直接对话,沟通情感,共同分享灵魂之饮,是品饮艺术的景高境界。

二、茶具选择

安溪茶艺选择茶具因地制宜,遵循民间习俗,采用的有陶质炭炉、水壶、瓷质圆层盘(托盘)、盖碗(三才杯)、小瓷杯(白玉杯)、茶罐、竹制茶道具和茶巾等。

铁观音的茶艺解读


想了解《铁观音的茶艺解读》知识吗,丰富的《铁观音的茶艺解读》内容等你来看!

茶叶种类繁多,中国名茶之一的铁观音属于青茶类,有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铁观音的茶艺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表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纯,是茶道之本。展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茶友之纯净。

雅,乃茶道之韵。呈沏茶之细致,身韵之优美,茶局之典雅。

礼,为茶道之德。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友。

和,为茶艺之道。追求人、茶与自然的和谐,获得心灵的平静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铁观音传统的冲饮方法非常讲究。茶具要小巧精致,水要用沸水。茶艺程序按其繁简略有不同,我们这里分为七道:

第一道: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冲烫茶具,提拨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四五分;

第二道:悬壶高冲——冲茶:提起水壶,把水先低后高冲入茶壶或盖瓯,击打茶叶,激发茶性;

第三道: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第四道:关公巡城——倒茶:也叫“观音出海”,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第五道:韩信点兵——点茶:也叫“点水流香”,斟茶斟到最后,茶水倒到少许时,把瓯底最浓的部分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第六道:鉴赏汤色——看茶:观赏杯中茶水的颜色,优质铁观音的汤色清澈明亮,赏心悦目;

第七道:品啜甘霖——喝茶: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有首歌唱道:“一辈子没尝过安溪铁观音,算不上真正的品茶人。”

使用陶制小壶、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烫热,然后在壶中装入相当於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壶容量的茶叶,冲以沸水,。头两道茶水通常会被舍弃,因茶叶初展,遛尘尚存,焦涩之味亦略重,不适合入口。这两道茶水会被用来温洗茶杯,两道水之後,茶杯也温暖待承了。第三道沸水冲入壶中,1至2分种後将茶汤匀倾入小盅内。

本文《铁观音的茶艺解读》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艺表演的由来


茶艺表演的由来

最早的萌芽是期晋代开始至大行的唐代,尚无表演的专职,但唐代因陆羽善于烹茗被太守请去试茗,与现在的表演却有相似之处。宋代,人们兴起斗茶,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乃至运匕成象,被时人称为“茶百戏”,既能称“戏”自然是一种表演内容了。

现在表演与宋代的“茶百戏”无论形式、内容均有所不同,现代表演的兴起也是近十几年内的事情,兴起的客观原因大致辞可分为以下三点:

其一是日本作为东亚圈中的一种独特现象,闪烁在世界圈中,世界各国对一词,联想到的是日本及其内涵,虽然日本源于,并融洽了岛国的特征,但它作为独特的内容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学习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修养,融合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茶的交流,促进了这一过程。

其二是改革的进程,提高了综合国力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国运兴盛的年代,人们丰衣足食后,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

其三是台风东来,南风北渐的馆现象。

从七十年代开始,台湾馆的兴起到粤式早茶,杭州、福州的之家及馆在九十年代的燎原之势,遍及大中城市。格调独特、氛围宜人,使人们对的追求面迅速扩大,爱好者及受熏陶者日益众多。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促进人们想更多地了解、,观看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促进了表演的产生与发展。

安溪铁观音采制秘笈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经验和独特的制茶技艺。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安溪茶文化已成为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安溪众多已出产的名茶中,以安溪铁观音最为享誉中外。那么,安溪铁观音是怎么制成的呢?

据当地茶农所说,铁观音的制作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采青晒青做青(包括摇青、摊青)炒青揉捻、烘焙簸拣、包装(成品)。

首先,采青。茶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木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其中,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

其次,晒青。茶叶采摘回来后,便要晒青,即将茶青在地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晒青,也有把鲜叶均匀摊放在竹篱或晒青埕上,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和风吹使其萎凋,以蒸发掉鲜叶的部分水份。晒青程度的长短,要根据茶青的品种、含水量、季节、气候来做选择。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直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摸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

第三,做青。到这一阶段,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即做青。摇青除了采用传统的手工筛青外,现在茶农们更多采用机械的方式,比如利用竹制摇青机。事实证明,摇青采用不同的机械力,对茶品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摇青的主要目的就是走水,以获得更高更浓的香味,同时保持梗叶的水分和生理机能。至于摇青技术的关键走水程度的掌握,更多的要倚赖茶农们的经验。摇青后将茶青放在凉青架上进行摊青,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如果说摇是动,那么摊就是静。这时在摇青时青叶散发的水分通过静置,又会从叶梗、叶脉往叶面补充散发。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菜品质优劣的关键。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包),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是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第四,炒青。炒青,也叫杀青,就是利用微火在锅中炒,使茶叶痿凋也就是失去水分。这可以固化已形成的品质,同时散发部分水分便于后面工序的操作。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现在除了人工炒青外,滚筒杀青机的使用,也大大减轻了茶农们的劳动强度。

第五,揉捻、烘焙。炒青过后,便要对茶叶进行塑形的工作。揉捻采用揉、压、搓、抓等动作,将茶裹在布包里,用机械加手工挤压搓揉后解开布包,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此后再进行烘干,低温烘焙,烘至足干,同时去掉多余的水分,便于长期储存,这一步完成后便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毛茶形态了。铁观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

第六,簸拣、包装。茶叶烘干后即是铁观音毛茶,此时的茶带有较多的茶梗,冲泡品饮涩味较重,所以要簸拣。挑好的茶再去末、筛分,重新拼配调整口味即可包装销售了。

古诗有云,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可见,品饮铁观音之乐。

话安溪铁观音历史


一、话安溪铁观音历史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安溪,蕴涵着丰富的古老的茶文化。

翻开安溪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茶叶发展史。安溪悠久的产茶历史,有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经验,独特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积淀,是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史以来,安溪人以茶为生,茶业生产的兴衰与安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安溪仍有80%的人的生产、生活与茶相关,30%的人直接从事这一产业,年产茶叶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气候温和,水量充沛;

千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精湛的制茶技艺,选育出了优良的茶树品种,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地、人、种四种兼备的古老茶区。

安溪境内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在蓝田剑斗地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2米。据专家论证,已有1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

据考,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当时韩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乡俗乐茶歌。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因而,使安溪成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即介于红茶与青茶之间的半发酵的特种茶。

明清雍正三年(1728)前后,安溪茶农又发现了名茶铁观音。特别的乌龙茶制作工艺,独一无二的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得以恢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更使安溪茶业呈现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5万亩,百分之百是无性系品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等五大名茶占茶园面积的90%,并建有10万亩铁观音基地,6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茶叶年产量超过1.5万吨,总产值3亿多元。全县茶叶产量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3,占全国乌龙茶总产的1/4。

安溪茶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乌龙茶生产技术和铁观音等优质名茶也不断向海内外广泛传播。茶业已成为了安溪县最大的生产支柱和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时有谣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植茶当防老,茶价供万家。(防老既养老之意)

千百年来,随着乌龙茶品类的诞生和发展,在安溪这块飘香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教育、医学、园艺、陶瓷于一堂,融诗词、书画、歌舞、戏剧、文学艺术于一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十分讲究的品茶技艺茶道、茶礼、茶论、茶俗,并把品茶技艺融进南音、茶歌、茶舞、赛茶王、茶艺表演、茶餐等活动中,成为独具一格,品味较高的安溪茶乡茶文化。

福建名茶-安溪--铁观音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置县历史悠久。安溪是中国特种茶类乌龙茶的故乡,极品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独具一格,名闻遐迩。

1974年安溪被列入全国100个年产茶叶5万担基地县,1982年被列为福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自1982年起连续18年荣获国家金质奖,1985年特级黄金桂被评为全国名茶。1995年3月,农业部、中国农学会等单位联合举行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安溪县被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称号。

安溪的茶俗文化,堪称闽南一绝,每逢采茶季节,茶园里茶歌飘荡,茶山成了天然的对歌台。茶艺更具文化内涵,融闽南音、茶歌、茶舞为一体。从冲泡到品尝,一共经过15道工序,人们一边品尝浓郁甘醇的茶香,一边享受绝妙的艺术表演。安溪人待客茶当酒,茶杯一端好朋友,成为世代相承的礼俗。

茶导游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溪流潺潺,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千年实践得到的精湛制茶技艺,使安溪茶叶品质格外优异。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茶史追溯

安溪境内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在蓝田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2米。据专家论证,已有1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悠久的产茶历史。

据考,安溪产茶始于唐末。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名茶鉴赏

鉴别铁观音是一项高深的学问,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农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道行高者甚至能品断此茶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特点突出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外行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来辨别茶叶优劣。观形: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听声: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察色:成品茶色泽鲜润,带砂绿色,红点鲜艳,叶表带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叶背外曲),具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闻香:精品铁观音茶汤香气浓馥,其独特香气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品韵: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韵味无穷。以上种种,正是安溪铁观音之魅力所在。

自上世纪初开始,安溪铁观音就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茶艺欣赏

铁观音的茶艺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

茶艺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观音入宫(落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鉴赏汤色(看茶):观赏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啜,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佛道茶艺表演


佛道茶艺表演

(一)莲步入场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众尼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行走坐卧,皆有佛理。

(二)焚香顶礼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将香在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间,三世是佛教中的时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焚香顶礼,表达虔诚之意。

(三)礼佛三拜焚香之后再拜佛,这是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两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左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

(四)普施甘露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柱香点燃,摆放于供桌。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点洒甘露。再绕四周向四方普洒甘露。

(五)打坐禅定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

(六)抽衣净手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即做泡茶的准备工作,脱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按照佛教的,将衣服整齐有序地折叠起来,放于垫上,默念“阿弥陀佛”,虔诚认真。然后净手,不仅为了卫生,也是一种礼貌。

(七)烫杯泡茶两沙弥尼摆放好茶几。二师兄为主泡,两沙弥将放在二师兄茶几上,然后生火烧水。二师兄温壶烫杯,注入茶海,静心分茶,将茶三次分拨,置于壶内,默念“阿弥陀佛”。接着以“银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壶,然后以“菩萨点化”和“普渡众生”的妙法冲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献茶敬茶的顺序是先敬佛、再敬师,然后献宾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师、师兄。佛教讲究功德圆满,主张清心寡欲,明心见性,品茶悟道。敬师之后,沙弥尼将茶奉献给各位来宾,宾客接茶时,端坐平视,双手合十,行合十礼,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举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尝。心静平和慢慢细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领略情趣。

(九)收杯接碗要细心品茶之后,沙弥尼按顺序收杯。

(十)问讯退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