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净化人的灵魂(一)

发布时间 : 2020-01-04
绿茶的茶道 关于茶道 插花茶道

绿茶的茶道。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道,净化人的灵魂(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道,净化人的灵魂(一)”相关知识!

茶道,净化人的灵魂(一)

日本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连同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生活。 在日本,组织遍及全国,研习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

草庵式茶室,充满了“空寂”

日本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引进茶,完全是照搬贵族书院式的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发展为草庵式的,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这些年来,我多次出入茶室,感受到茶室的特殊韵味。草庵式茶室是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形屋顶,内外均为土墙。窗框是苇编的,不镶玻璃,糊上白色的日本纸,一切保持原色,顺其自然。茶室都很狭窄,仅有二铺席乃至一铺席半的面积。但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作为茶室组成部分的庭园,叫做露地,地形细长,是进出茶室的必经之路。在前庭置石灯笼和踏脚石,底部和周围缀满苔藓。踏脚石由约7至15块的奇数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摆法顺其自然,以不引人注目为度。同时种植松、竹,日本人认为松是纯洁的表现,青竹是“清寂”的表现。茶室与露地相配合,营造出一种枯淡的气氛。 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虚”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实。也就是渗进了强烈的禅的“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不摆脱虚妄之念,是无法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比如画风,风本是无色,作为无色的色,在水墨画面却存在无限的色。有如清代画家金冬心所言:“能画一枝风有声”,以无声、无色而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在柔和的线与色中潜藏着敏锐的禅机,不用禅的“心眼”是感受不到的。 壁龛内还置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辉。 总之,草庵式茶室里里外外,与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协调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启的书《南坊录》所说的:“一宇草庵二铺席,充满了空寂”。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是灵魂的洗礼


在国外有虔诚的信教徒每年的固定时候,都要用河中所谓圣水洗涤周身,是为了让全身得到彻底净化,更好的沐浴神的荣光。对于我们广大的无神论民众来说,也有灵魂的洗礼之法,那便是喝茶。

饮茶是一段宁静祥和的时光,饮茶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想,只管静静的端坐,静静的品味茶的苦涩与甘甜,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卸下一切伪装,敞开心扉与世界交流,广阔的天地中,我们才能感受自身的渺小,夜晚的天幕下,我们不及那闪耀的星星,白天阳光之下,我们不过是一粒尘埃,因为渺小,所以哪怕取得过一些成绩,也不值得炫耀,如果正处于一些挫折中,也不值得懊恼,只管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周围一切的事物才是生活的正确态度。

伸手亲自泡茶,亲自照看炉火,照看水温,照看着茶杯中翩然的茶叶,亲手泡出一壶茶香,关键在于细心。生活中也是如此,细心做好每一件事,就必定有收获。浑浑噩噩是生活,认认真真也是生活,想要于生活中品味到香甜,就要亲力亲为,将任何一件大事小事都理顺清楚,这样每一天的生活才会真正有质量,才能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得到成长,就好像泡茶一样。注重细节,才有茶香。

茶是灵魂的洗礼,每一天都要给自己这样一个洗礼的机会,洗去尘埃,才能还原为最真实的自己。

茶是灵魂的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茶,爱的就是传统中这一份善良、平和、典雅与淡泊

静夜独坐,沏上一壶热茶,看热气袅袅升起,心事也随着热气渐渐氤氲

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茶的浸透下,慢慢湿润,慢慢舒展,飘飘荡荡的浮在温暖里,踌躇的心终于又一次在茶香中渐渐释然……

热茶一杯,暖着我的手,也温暖了我的心

舒展幸福的心灵,茶是灵魂的家,茶伴着人间百态。

孤单的时候喝茶,茶是心灵的依靠;苦闷的时候喝茶,茶是温暖的安慰;茫然的时候喝茶,茶是精神的家园;失落的时候喝茶,茶是泪浸的辛酸。

品茶,品着世间的阴晴冷暖;品茶,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初饮茶时,感受的是浓浓的苦,难以下咽。日复一日的喝茶,才慢慢悟出了悠然的味道,才品出了满口的余香。

爱茶的人,与红尘无关

醉心于权贵的人,不会懂茶。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雨夜里的霓虹,朦胧而迷惑;听起来又像舞台上的摇滚,嘈杂得精疲力竭。而茶,好似心灵的瑜伽,带人远离浮华的闹市,前往那清新的世外桃源。

透过茶,我看到了杨柳堆烟的江南,看到了春雨潇潇的古巷,看到了线装的唐诗宋词,看到了那撑着油纸伞的佳人。

那是谁呢?着一身素色的旗袍,边饮茶边吟着四月的人间?

那又是谁呢?挥着婉约的羊毫,边品茗边写下月满西楼的轻叹?

浓浓的茶香里,我的心忍不住在五千年的文化中醉意朦胧、徜徉忘返……

爱茶,爱的是民族的文化。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在茶中浸润,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茶,是灵魂的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是灵魂的家》内容,感谢阅读!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茶,爱的就是传统中这一份善良、平和、典雅与淡泊,冬风阵阵,寒气袭人。

静夜独坐,沏上一壶热茶,看热气袅袅升起,心事也随着热气渐渐氤氲。

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茶的浸透下,慢慢湿润,慢慢舒展,飘飘荡荡的浮在温暖里,踌躇的心终于又一次在茶香中渐渐释然……

热茶一杯,暖着我的手,也温暖了我的心

舒展幸福的心灵,茶是灵魂的家,茶伴着人间百态。

孤单的时候喝茶,

茶是心灵的依靠;

苦闷的时候喝茶,

茶是温暖的安慰;

茫然的时候喝茶,

茶是精神的家园;

失落的时候喝茶,

茶是泪浸的辛酸。

品茶,品着世间的阴晴冷暖;

品茶,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初饮茶时,

感受的是浓浓的苦,难以下咽。

日复一日的喝茶,

才慢慢悟出了悠然的味道,

才品出了满口的余香。

爱茶的人,与红尘无关

醉心于权贵的人,不会懂茶。

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雨夜里的霓虹,朦胧而诱惑,

听起来又像舞台上的摇滚,嘈杂得精疲力竭。

而茶,好似心灵的瑜伽,带人远离浮华的闹市,前往那清新的世外桃源。

茶,是灵魂的家(

透过茶,我看到了杨柳堆烟的江南,看到了春雨潇潇的古巷,看到了线装的唐诗宋词,看到了那撑着油纸伞的佳人。

那是谁呢?

着一身素色的旗袍,边饮茶边吟着四月的人间?

那又是谁呢?

挥着婉约的羊毫,边品茗边写下月满西楼的轻叹?

浓浓的茶香里,我的心忍不住在五千年的文化中醉意朦胧、徜徉忘返……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是灵魂的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明清泡茶道 |古今茶道(一)


明清泡茶道 |古今茶道(一)

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多用于末。明初以后,用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录》,其书有、火候、汤辨、泡法、投、饮、品泉、贮水、具、道等篇;许次纾著《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所、洗、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录》和《蔬》,共同奠定了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录》,罗廪撰《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汇钞》。这些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道。

道艺

道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五大环节。

1.备器 道艺的主要器具有炉、汤壶、壶、盏等。

2.选水 明清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录》“火候”条载:“烹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 壶泡法 据《录》、《疏》、《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洗、浴壶、、涤盏、酾、。 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考》记:“杭俗烹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注汤、。 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壶泡青,主要程序有治壶、投、出浴、淋壶、烫杯、酾、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道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茶道礼仪(一)


茶道礼仪(一)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天生丽质是父母的遗传之福,但并不一定能做到艺美。正如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姿态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典诗词文献中形容一位绝代佳人,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顾即顾盼,是好秋波一转的样子。或者说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风,就是指她的风姿迷人,不带一丝烟火气。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坐姿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唐代的茶道史话(一)


地球上有茶树植物已有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而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仅有四五千年。至于有关茶的专着记载,要更晚些,只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

中国历史悠久,区域辽阔,其汉语方言众多,汉字在早期出现过语音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代表茶名的汉字就有十多个,诸如荼、诧、荈、槚、苦荼、蔎、茗、和茶等。《诗经》提到荼字的近十处,虽然并不全部指茶,但谁谓荼苦,有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幽风七月》)等,则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渊源于西周的古字书《尔雅》,其中也有檟,苦荼的解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亦有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记述。此外,汉以来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东汉华佗的《食经》以及《桐君录》等书,均有茶事记载。随着饮茶越来越多,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记述茶事的文献也一代比一代增加。

早期有关茶的记载虽然较为简单,但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像荼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神农本草》),就指出茶树原产地的益州是最早的茶区之一。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三国魏张揖《广雅》),则为最早记叙饼茶制法、泡茶的方法。关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初巴国境内已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的记载则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这则记载说明当时的茶叶生产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当时城市中出现经营茶粥、茶饮的茶摊,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广陵耆老传》),反映了饮茶已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人生苛安乐,兹土聊可娱的诗句(西晋张载《登成都白兔楼》),不仅赞颂了茶的芳香宜人,也反映了蜀地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之盛。而在早期的记载中,许多文字都谈及茶叶的功能功效,说明了古人对茶叶作用的认识,如饮茶日久,精神爽快: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饮茶可以却睡:巴东别有真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荼饮,亦可通夜不眠(《桐君录》);古人发现茶和中草药同样可以治病,于是茶便与乌喙、枯梗、贝母、苓草、芒硝等一起被列为中草药之一(见司马相如《凡将篇》)。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至东汉时荼甚至被夸大为饮之能成仙得道的灵丹妙药:茗菜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名医别录》)。正是由于早期文献对茶叶效能的记载和赞誉,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的风尚。

不过,饮茶风尚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文献记载的许多趣闻轶事,反映了在饮茶方面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所写的《僮约》中,在规定僮仆的任务中就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两条。烹荼尽具,是说烧茶、泡茶的茶具要准备齐备,并洗涤干净。武阳买荼,是说要到武阳去买茶叶,供居家饮用。在当时,自给自足的生产占主导地位,但茶叶要赶到集市上去购买,可见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商品化已达到相当程度。至南北朝时,南齐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颁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供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还规定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齐书》)。可见,南朝朝野已普遍接受了茶饮。

但北方贵族还不饮茶甚至鄙视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投归北魏,刚北上时,不习惯北方饮食,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吃饭时常以鲫鱼羹为菜,渴饮茗汁,并且一饮一斗,北朝士大夫讥笑他,称他是漏卮,意思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食羊肉、酪浆甚多。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南方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曲意逢迎,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以味而论,是有优劣的。羊肉好比是齐、鲁衣冠大国,鱼好比是邾、莒附庸小国。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孝文帝大笑。这话传开后,人们就把用茗熬的汤叫做酪奴,以至于北朝的士大夫们对饮茶者也讥讽嘲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洛阳伽蓝记》卷三)。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长久。及至隋统一南北之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由于隋文帝爱好饮茶,上行下效,由是竞采,天下始知饮茶(《隋书》)。当时流传着一首《茶赞》: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饮茶风尚,终于在北方传播。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饮茶文化逐步由混沌向文明嬗变。这种嬗变,使记载茶的文献资料也不断增加和丰富。当茶的载录愈来愈丰富多彩之时,就必然不满足于以往附记于其他书籍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全面的、系统的茶书专着,这是历史已经造就的机遇。

这种历史的机遇,直到唐代才出现。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造就了唐人烈烈腾腾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大行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时代呼唤着茶业的大发展、大提高,也呼唤着总结前人经验、导引茶业进一步发展的茶叶专着的尽快问世。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了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茶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简单零碎的状况。《茶经》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

《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它虽然只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层次。全书共三卷十章,展示出一个琳琅满目的茶的世界:

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品质和功效等。作者肯定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其中有高一尺、两尺的灌木型,也有高数十尺的乔木型,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于茶树的形状,书中予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从整体到各部位的特征: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的称呼多样,一是方言土语不同,二是由于采摘时间不同,茶叶质量不一样所产生的特殊称谓。茶树栽培的方法,法如种瓜,三岁可以采。茶树对土地的挑选很严格,烂石中生长的最好,砾壤中的较差,黄土地种植的最差。茶以野生的为上等,人工种植的则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崖并有林木遮荫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卷裹未展开的为佳,叶舒展的则差。背阴山坡谷地的茶树,不值得去采摘,如饮用则易生疾病。因茶性寒凉,用作饮料最为适宜。品行端正俭朴的人,如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痛、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与醍醐和甘露是可以媲美的。但采茶如不适时、制茶如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最后,以人参为例,说明其功效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陆羽总结了唐时盛行的蒸青紧压茶的制作工艺,列举了制作过程中有关采、制、贮藏茶叶的十多种器具,并详述了每种器具的具体形状、要求和使用方法。这些器具是:籝,又叫篮、笼、筥,用竹子编制的盛茶工具;灶,制茶烘干用的工具;甑,蒸茶时用的屉;杵臼,又叫碓,捣具;规,用铁制成的模具;承,又叫台,或砧子,用石头做成,也有的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不使其摇动;檐,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成,即苫布;芘莉,晾茶的屉状工具;棨,串茶叶的锥刃;朴,串茶的竹编绳子;焙,烘茶的坑灶;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棚,晾茶的棚子,在焙上分两层,全干的升上棚,半干的在下棚;穿,团饼茶包装的器具,江南东部和淮南地区用剖开的竹子做,巴山、峡川一带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育,用木做框,外围用蔑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的贮藏和养护工具,类似柜橱。如今,陆羽时代所用的这些器具基本上被其他半机械和机械化的器具所代替,但《茶经》的记载,对于我们了解制茶机械的演变、革新和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陆羽讲究采茶的时机,春茶当在旧历二、三、四月间晴天采之,雨天、阴天不能采。嫩叶刚出、几个枝节中颖拔的,并且要凌晨带露采摘。采茶之后,制作的工序是:蒸、捣、拍、焙、穿、封等程序。茶的形状有多种多样,鉴别茶的质量,只看外表、色气、言茶好或不好,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除了眼看、鼻嗅之外,还要用嘴品一品。陆羽还根据当时饮用习惯,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等等辩证地提出茶叶外形、色泽产生的一些原因,对鉴评和提高茶叶的品质也很有价值。

以上三章为《茶经》的卷上。卷中只有一章,即四之器,专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这一章详细列举了28种器皿,按用途大体可分为8类:生火的用具,包括炉、灰承、筥、炭挝和火筴等5种;煮茶用具有鍑、交床等;烤茶、碾茶和量茶的用具,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等6种;盛水、滤水和取水的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和熟盂等4种;盛盐、取盐的用具,有鹾簋和揭;饮茶用具,有碗和札;盛器具和盛摆设的用具,有畚、具列和都篮;清洁用具,包括涤方(贮洗涤过的水)、滓方(盛茶渣用)和巾(用粗布制成的擦茶具用的洗巾)。最值得注意的是,用铜或铁铸成的风炉,形状像古代的鼎,三只脚之间开设的三个孔洞上,分别铸着伊公、羹陆、氏茶6个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传说中的商初大臣伊尹,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桀,治理国事凡三朝,又善烹饪,被陆羽誉为伊公羹,陆书敢于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相匹,足见他对自己于茶上作出的贡献充满自信心。

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团饼茶在烹煮以前,先要经过烘烤和碾碎,使香气滋味能充分发挥。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杂木。好茶需用好水烹煮,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就水老不可食也。真正的好茶,应该啜苦咽甘。

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说茶之成为饮料,由神农氏开始,从鲁周公喝茶才为大家知道。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饮茶有九个难题要解决:一是制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工,五是用水,六是烘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饮用。饮茶需要知识,需要文化,要知道喝的是什么茶,怎么喝,喝了会起什么作用等等。茶既起着生理和药理的作用,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些问题,直到《茶经》才详加论述。

七之事,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这是《茶经》里最长的一章,字数约占全书的1/3。作者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资料,按朝代先后汇集和排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的茶叶历史。首先列出人物索引,涉及饮茶的名人41位,然后,从《神农食经》到《枕中方》和《孺子方》等古代文献中摘录了48例有参考价值的内容,附于后。这些资料及所引证的书目,有的现已佚失,幸赖《茶经》才得以保存下来,虽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贵。

八之出,论述全国名茶产地和茶叶品质高低。据《茶经》所列,唐代产茶地共有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等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作者对黔中、江南、岭南3个道产区没有详细介绍,只列产茶州名,统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而对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5个道,则列出产茶州名、县名或地名,还把茶叶品质分为上、次、下、又下4等。

九之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前面几节,讲采茶、制茶、饮茶用具的规范化,而这节170来字,则讲用茶具和茶器的灵活性。

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复述《茶经》的主要内容,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对这部茶书有更多更深地了解。陆羽的《茶经》堪称一部茶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茶文化学着作,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唐以前整个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促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迈入新的境界。

与《茶经》的备受崇奉相反,其作者陆羽是在身后才被推到崇高地位的,生前却是历尽坎坷,很不得志。虽然《新唐书》有他的传记,《唐才子传》有他的史略,连美国人乌克斯着的《茶叶全书》也有他的介绍,但他的生平还是留下许多至今解不开的谜。

禅堂中的茶道(一)


禅堂中的茶道(一)

是从禅中衍生出来的。这不仅因为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而且从文献中看,唐代禅门吃茶之风极其普遍,甚或丛林中吃茶也有一套极详尽的仪规,这从宋代宗赜的《禅苑清规》中可见其仿佛。时至今日,古风不再,但禅宗丛林冬季打禅七时吃茶的仪规却流传了下来。

柏林禅寺的冬七从 1992 年开始,坚持了十三年,到现在要一气坐五七三十五天。其时,僧俗云集,山门关闭,谢绝外缘。大家遵守止语的规定,从早至暮在禅堂中坐香、行香,与腿疼厮捱,与烦躁厮捱,与妄念厮捱,与昏沉厮涯。慢慢地,如嚼菜根,也能嚼出一点禅味来。

这期间,因为整日拘束身心,极易上火起燥,静坐中,间以喝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禅堂喝茶,动辄上百人,泡茶、分杯、倒茶,这些服务工作专门由一班人承担,他们被称为"护七师父"。他们所用的极其朴素简单:泡茶用大铜壶,茶杯是粗磁的,杯壁极厚,失手落在地上也不易打碎,只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衬托禅堂的宁静。装茶杯的筐是椭圆形,提手也是圆形,模样又淳朴又可爱,像山村里走出来的小男孩。

护七师父在一枝静坐香开始以前已将泡入铜壶,为了保温,用厚棉毯裏好放到桶里。及至开静信号一响,他们敏捷地下座,到护七寮做准备。

日本茶道知识 日本茶道用具(一)


日本茶道知识 日本茶道用具(一)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这种茶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隔绝的特殊场所,在特定的时间内举行的艺术仪式,必须通过极其繁琐的手续,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的饮茶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http:///upload_files/article/294/57_20110722200739_8znyx.jpg" width="468" height="600" border="0" title="日本茶道.jpg" />

日本茶道用具

茶道艺术中,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见器具"的说法本身以可以证明这一点。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用具包括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怀石餐用具。

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括: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碗、向付、八寸、烤物钵、酒器。

院内用具包括草履、圆形座墩、院内用柄杓、手桶水屋,用具包括铜锣、水壶、茶巾盆、圆竹刷、茶巾、柄杓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