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 : 2020-01-08
茶道与茶文化 茶文化和茶道 茶文化与茶道的定义

茶道与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茶与咖啡、可可一起同为世界三大饮料。有人说,21世纪将是茶叶独步的世纪。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纵观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往往把一切与植物有关的事物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因为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神农氏到底是不是茶的老祖宗,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我们现在喝的茶,同几千年前如老子、周天子之流是一样的,从这点是看,还是很激动人心的。

茶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融和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起中着重要的作用。

茶作为一门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中国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叶的种类有很多,从大的来看,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和砖茶。在中国,绿茶是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十大名茶中,有六种都是绿茶,其深入民心的程度,可见一斑。但我本人却不太适合喝绿茶,因为有个胃寒的老毛病,在茶瘾来时,只能用红茶、乌龙来解解馋。对于爱美的女性,更适合的只怕是花茶了,一边看干花在水中绽放,一般享受花茶对皮肤有内而外的生发滋养,这是比做面膜更有诗意,更深层次的内部美容。

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关于泡茶所用的水,陆羽在《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古人还总结出了“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等这类茶、水的最佳组合,《红楼梦》中曹雪芹借着妙语之口,也大秀了一回他对用水的观点。现在,有很多人用“农夫山泉”来泡茶,认为山泉之水为烹茶之上上,而我却感觉味道并不隽永。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母亲泡制的甜茶是最甘冽的,每当我顶着日头回家,母亲总会笑盈盈的从茶筒里倒出一小碗酽酽的茶汤,而后用凉水冲开,再放入一丝冰糖,一碗甜茶就做好了,这是消夏最好的饮品。总之,无论用什么水,茶都会以恬淡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变化的只是喝茶的心情,就像释家所说:一切随缘。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要想呈现出茶最好的状态,泡茶的水温却是尤其重要的。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一般以80℃左右为宜,它就像是温婉多情的女子,解语花般善解人意,稍一点拨,就会融化在水中。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正如野性十足的卡门,她的美需要热力的宣发渗透,不然,她就无法融入水中,浸出较少,茶味寡淡。乌龙茶、普洱茶就更像是徐娘半老的情人,成熟内敛,用茶量一定要多,要用沸滚的开水冲泡,否则,不能完全激发它内在的潜力,完全察觉不出它的韵味。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这和他们热情豪爽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美食配美器,自有饮茶,就有茶具。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内有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由此可以认为,作为饮茶用的茶具,最迟于汉代开始。

唐代茶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陆羽在《茶经》中列出的贮茶、炙茶、煮茶、饮茶器具有20多种,他真正把茶做成了艺术,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茶具,多以陶瓷为主;另一类是皇室宫廷饮茶器具则是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琉璃茶具等。到了宋代,茶叶大量生产,不再是奢侈品,尽管地方官吏,文人学士还是使用金银制的茶具,但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只需“择器”就行了。明代茶具,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一些新的饮茶茶具如小茶壶等脱颖而出。从明代至今,人们所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明代用的茶盏已经摒弃了黑釉,经过元代的审美变迁,改为白瓷或青花瓷,最为崇尚瓷制或紫砂制的小茶壶,工夫茶使用的茶具则是十分讲究的宜兴紫砂壶。

茶具作为茶的承载工具,是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茶文化在中国的瓷器的发展中,也功不可没。马未都先生有次到日本一个朋友家做客,那位朋友拿出了珍贵的鸡缸杯作为茶具,这让马先生至今感动,因为他知道,这位日本朋友定是把他当了上宾,才会拿出鸡缸杯。由此可见,茶具在待客中体现了一个等级,看别人拿什么档次的茶具招待你,就知道你在主人心中摆在什么位置。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有的人生性豪爽,没有这种雅兴,你也就不要见怪了。

茶在各个朝代的饮法也不净相同。中国的饮茶法有两大类——煮茶法和泡茶法。从煮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煎茶法,泡茶法又是由点茶法衍生而来的。这就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方法,即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煎茶法又叫陆羽式煎茶法,是先将饼茶碾碎成末再放进锅里烹煮,然后再饮用。点茶法,传说是苏廙发明,即将茶末用沸水冲泡而成,而不烹煮。这两种形式,一个盛行于寺院云集的唐代,一个盛行于文化氛围浓郁的宋朝,都曾风行天下,远播海外,但作为特殊型态,比较麻烦,最终都式微了。而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

煮茶法真可谓是源远流长,自汉代一直流行至今,汉魏六朝到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我们现在的泡茶法是中华茶艺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由于改制以条形散茶为主,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就是在泡茶时不需将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壶或碗,用开水冲泡,稍候即饮。这种饮茶方法称为撮泡法。撮泡法不仅冲泡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让茶叶既能登大雅之堂,为名士品茗,也能入乡间农舍,为村夫解乏,它自明朝中期形成以来流行至今,是现代中国的主导性饮茶方式。其最典型的代表是仍盛行于闽、粤、台沿海—带的“工夫茶”。

茶文化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这种克己养德的精神,以茶为载体,传播给其他国家。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民族,而各国又把它与自身的人文相结合,演变成各种茶文化。wwW.cy316.cOm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喝茶。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代,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有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它的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阶层人士都喜爱,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最后还会加入乳酪与糖。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在新西兰,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

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在遗憾的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繁衍下来,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有创造力,擅于接受外来文化,采万家之长为己用,不断的抛陈出新。

茶作为一件商品,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产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拉动了地域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自古就有人愿意收藏普洱茶,让茶叶以一种新的价值存在。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驼铃清脆悠扬,茶草飘香,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这里留印了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也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商路和“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了中华名族的两条商业脐带,让中国在同世界交流的新陈代谢中不断成长和被认可。

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俯仰皆是,茶文化早已经渗透进了民族魂里,已经不单单是种饮料。从嫩绿的新芽到浓酽的茶汤,我们在杯中看它沉浮,在高温的炮制中成敛,没有烈焰的火辣,没有腻蜜的香甜,它的淡泊是种高远,烟水袅袅间就是一幅人生的超脱画卷。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


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 什么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艺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

如果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体的生活礼仪,能过沏茶、赏茶,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饮茶的行为,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在精神享受,心灵净化和人格操守等方面行到提升,以及有助于增进友谊,学习礼法等和谐氛围的形成。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精、行、俭、德”,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朝鲜茶道的“和、敬、俭、真”相近,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的特色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具有广义性和宽泛性。

中国茶道的精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儒道佛思想糅和的总体现,这是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的哲学理念和阴阳协调,和五行共生,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实际上,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的实施,来引导饮茶者在美的过程中完善品格修养,实现和谐安乐之道,沏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五行共生和气协调等理念。

有好的木才能泡沏出好的茶汤来品尝水能生木有好的土壤才能种植出优良的茶品种,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的本源便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万法归一,能通一种,便可以通达万种,茶艺这一种功夫能运用得好便可通达世间万物,茶艺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修行,候选什么东西呢?就是以茶入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返朴归真,和中国首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佛家中的大定同出一辙。茶圣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跟随法师学习佛法,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随师傅一起修禅定和茶道,后来成为一代茶道大师圣人,所以现代的茶艺工作者应以前人为榜样也能成为新一代的茶艺大师,能用心去悟道、悟茶,悟到茶艺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文化——茶道


茶对中国人来说是西方人的咖啡。在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喝茶。它实际上是制作茶,欣赏茶,闻茶,喝茶和品尝茶的组合。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茶艺主要集中在五大要素,即茶叶,水,时间,茶具和饮用背景。对中国人来说,茶并不能满足人们口渴的欲望。这是一种为人们提供欣赏机会的艺术。中国的茶文化有一些原则可循。就像餐桌礼仪一样,我们可以称之为茶礼仪。我们对新茶,纯净水,干净的茶具,新鲜空气以及有礼貌和有共同兴趣的人说“是”。我们拒绝喝茶,不是新鲜的,肮脏的空气,可怕的茶具和礼貌不好的人。很遗憾,在与不礼貌的人交往时,喝上好茶,并没有分享同样的兴趣。

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茶道让人们有机会品尝和欣赏茶的美景。喝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培养人的品德和滋养自然的艺术或手段。“一般来说,中国茶道的基本四大精神是荣誉,美丽,和谐和尊重,这意味着要尊重你周围的一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追求和谐,尊重人与生命。这四种基本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性格。

有趣的是,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应该感受和理解茶道的精神,而不是被告知。一百个人可能对茶道有一百个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俗话说月亮反映在千河之中,但反射彼此不同。

事实上,定义茶道是浪费时间。定义茶道的意义是限制茶饮者的想象力和神秘感。有人认为,茶道的意义是从忙碌的生活中休息一下,在悲伤中寻求快乐。有人认为茶道是喝茶的方法和意境。你心中的茶道是什么?

中国茶道-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营销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文化的概念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道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


茶道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知识之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

茶文化知识之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知识之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文化知识之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

茶文化知识之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文化知识之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文化知识之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文化知识之茶艺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中国茶道文化小故事


西湖龙井的茶故事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游览龙井村胡公庙前,因随行人员讲龙井特好,便随意采摘了几片茶叶,这时宫内有人来报太后生病了,于是乾隆快马加鞭赶回京城,由于他见母心切,所以衣服也没来得及穿,就去参见太后以示慰问,太后隐隐约约闻到一阵清香,便问黄帝带回什么宝贝,皇上想拿给太后饮用,太后饮后很快恢复健康,于是龙颜大悦,命人快马加鞭赶到胡公庙,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株茶树封为玉树,使龙井茶蒙上了一层皇帝色彩这是江渐及全国人民喜爱龙井茶的原因。

铁观音

相传福建安溪有一位叫魏阳的茶农,他特别喜欢种茶,而且尤其信奉观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晚三柱香,并奉上精心泡制的茶水一杯,一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金身出现,在他家后山,果真看茶树迎风而立,散发浓浓的兰花香,于是跪下三叩九拜,一切与梦中相差无几,随后将他移至自已的茶园。远近邻居闻香赶来询问魏阳得树经过,这是观音菩萨赐给他的,就取名为铁观音吧。

武夷山大红袍

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远望过树艳红似水,茶红袍披门而得名,堪称国宝。产于福建武夷山市东北部天心岩的悬崖绝壁上,仅有四颗树,成品香幽而齐味醇益清。回肝韵显,七泡有余香并有独特的岩韵故事名字由来。

相传福建省崇安有位县令得了重病,四处求医问药,不见成效,此事被无心来的和尚知道了。和尚便给他泡了一杯茶,喝了有好转,喝了几次后大病全愈。县令不胜感激,亲自带人到武夷山无心岩来以示感恩待德,要求见老和尚,老和尚说是他为您冲了这杯茶,才使你的病所好转。所以你应感激他,便指了指悬崖上的四株茶树,没想到悬令果真站站兢兢的来到悬崖处,将自已的大红袍披在树上,并且帅领众人三叩九拜,这就是大红袍名子的由来。

乌龙茶

相传有个青年叫乌龙,一日他上山去砍柴,路过树林随手采了几片叶子,放在身后的竹蓝中。这时他发现一只受伤的小兔子,便集力追赶,到了天黑时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家了。此时他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从身后的篮中散发出来,于是他把它熬成水喝了下去,顿觉神清气爽,疲惫减少了一半,而且口感特别好,回肝韵显。第二天,他去采摘了一些叶子,拿回家来煮,感觉苦不堪言,心想怎么回事呢?他想定是哪天追赶兔子的原因,次日一试果真和第一次的感觉一样,但是太累了。他想了一想,便用一个容器摇晃,减去了不少辛苦,口感也和从前一样。他把这种制法告诉其他村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喜爱上了这种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位青年,便把这种茶叫做乌龙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