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发布时间 : 2020-02-20
太姥茉莉花茶 太姥娘娘与白茶的传说 太青茶

【www.cy316.com - 太姥茉莉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相关知识!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为了提高福鼎质量水平,促进茶产业发展,6月20日下午,福鼎市第二届“太姥论茶”赛隆重举行。本次比赛参赛产品为当年产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白琳三种。经过激烈的角逐,天毫有限公司、七碗茶庄及品品香有限公司的茶品分别获得白毫银针组、白琳组和白牡丹组第一名。本次比赛主要以参赛茶品的口感为评判标准,体现了比赛贴近大众需求的一面。

本次活动由福鼎市发展领导小组主办,福鼎市局和福鼎市协会承办。共有27家企业单位送样参加比赛,通过19日的预赛,最终从18款白毫银针、22款白牡丹、25款白琳中各挑选出前10名参加了当天的决赛。比赛特别挑选由福鼎各茶楼、企业单位推荐的八位品茶精英为评委,各企业分别派一名代表参与评比。专家评委给出的成绩占70%,企业代表的占30%。本次比赛主要以口感为评判标准,八位品茶精英代表着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标准,体现了本次比赛贴近大众需求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比赛更公平公正,本次比赛的茶样均采用密码编号,在最终结果出来前,所有评委均不知道茶样来自哪家企业。

白琳技术指导站站长蔡清平认为:“本次比赛为各茶企在加工、制作技艺上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福鼎市局局长陈诗雄则表示:“通过此类比赛,可以促进茶企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福鼎制茶水平,提高茶产品的销售量,促进福鼎的大力发展。”

cy316.com编辑推荐

益阳市第二届国家评茶员培训班开班


益阳市第二届国家评茶员培训班开班

△开班仪式现场

继今年6月益阳市首届国家高级评茶师培训班的成功举办,益阳市第二届国家评茶员培训班于9月9日在益阳湘穗科技工程学校如期开班。

△开班仪式现场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傅冬和,益阳市茶业办主任李建国,益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龚巨成,益阳湘穗科技工程学校校长匡冬根,安化黑茶杂志社社长李朴云,湘穗女子学堂创始人冷英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益阳站站长王光华,湖南省黑茶金花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石泉,益阳市黑茶收藏协会会长徐克仁,益阳市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蔡红梅等领导、嘉宾以及二十多名学员出席开班仪式。

△益阳市茶业办主任李建国

李建国发表致辞。对举办国家评茶员培训班为益阳茶产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并对学员成为科技兴茶的推动者寄予厚望。

△益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龚巨成

龚巨成作为班主任介绍培训班课程及师资情况,强调学员要按时按质完成课程。

△益阳湘穗科技工程学校校长匡冬根

匡冬根致欢迎辞。匡冬根表示,学校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希望通过老师与学员的共同努力,本次培训班可以办出好的效果。

△培训班学员△首日课程由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傅冬和主讲

本期培训班为期7天,聘请湖南农业大学知名茶学教授、行业知名专家、茶艺师评茶员培训一线老师进行授课。学员经理论考试、技能鉴定合格,可获得国家中级(四级)或高级(三级)评茶员证书或国家中级茶艺师证书。

培训班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益阳站、湖南省黑茶金花重点实验室、益阳市茶叶学会、益阳市黑茶收藏协会指导,安化黑茶杂志社主办,益阳市旅游文化研究会、湖南冠隆誉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益阳市湘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湘穗女子学堂承办。

据悉,在益阳市茶叶学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益阳站等的直接指导下,由安化黑茶杂志社主办,湘穗女子学堂等培训机构承办,益阳市评茶员茶艺师培训将实现常态化。同时还将应邀赴兄弟地州市举办评茶员茶艺师培训班。

△开班仪式嘉宾、学员合影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11月举行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将于11月16日-18日在南平武夷山市举行。南平市副市长林钟乐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茶博会的筹备进展情况。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卢承圣主持。

茶博会是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和社会影响的经贸盛会,2007年首届茶博会已在泉州市成功举办,今年将在武夷山市举办第二届,并同期举办武夷山旅游节。将第二届茶博会与武夷山旅游节双会联办,是希望能把茶业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实现“茶旅”互动,向世界展示武夷山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深远的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本届茶博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并邀请了国家六个部委办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主办。活动内容丰富,将举办“茶叶展览展销”、“茶业国际高峰论坛”、“闽台旅游合作研讨茶话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四届经济年会”、“中华茶历史文化展”等活动,力求全方位展示茶文化,创建茶品牌,探讨两岸茶业的合作与交流。其中“茶业国际高峰论坛”将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组秘书长常凯松先生等多位知名茶界专家,围绕“茶文化、茶产业与社会和谐”主题,共同探讨茶文化合作、茶产业发展。

同期举办的武夷山旅游节设置了“海峡两岸风情街”、“万人品茗及茶艺篝火晚会”、“闽台旅游合作研讨茶话会”、“茶之旅”观光等系列活动。据悉,第二届茶博会已在茶业界引起高度关注,目前已有来自海峡两岸6000多名参展商和采购商踊跃报名参加,600多个展位已全部招满,展品包括各类普洱茶、铁观音、岩茶、白茶、绿茶、黑茶等各大品种及茶业相关产品。

茶博会的举办对进一步打响闽茶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建设茶业强省,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带动海峡旅游发展,推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姥娘娘与福鼎白茶的传说


太姥娘娘与福鼎白茶宁德市以种茶闻名世界,茶种类之多、饮茶历史悠久数全国之最。而几乎每个茶种都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至今仍脍炙人口。在众多有关茶叶的传说中,以福鼎白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最广。

据《宁德茶叶志》记载,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白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蓝姑一觉醒来,立即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白茶树!是白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岁去年复,秋归春回,蓝姑从没有停过对穷人的帮助,晚年遇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羽化升天,人们怀念她,尊之为太姥娘娘。

蓝姑得道成仙了,依然牵挂父老乡亲,每年七月七,都要回来看望他们。每次见到乡亲们还是那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回到天上,就大哭一场。有一回,被南极仙翁撞见,仙翁听后说道:其实你完全可以让乡亲过得好一点,你还记得那株茶树吗?它不仅仅能治麻疹,更有祛病强身,生津壮神的功能。你回去教乡亲们,把树枝剪下扦插,待树枝长成树了,再剪下,再插,如此反复不已,太姥山周围便都种上白茶,茶可卖钱,种多了不就富起来了?蓝姑听了破啼为笑。

再说太姥山中的竹栏头村,有个姓陈名焕的年轻人。他家上有年老多病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全靠他夫妇上山砍柴维持。一天,夫妻俩砍柴时,妻子不慎崴了左脚踝,陈焕背起妻子,走进鸿雪洞。他想,人说上山求太姥,下海求妈祖,我干吗不向太姥娘娘为乡亲们讨个生计呢?于是,夫妻俩舀起丹井的水,净手上香,膜拜在娘娘像前。太姥娘娘见到这一对年轻夫妇很高兴,就将白茶的密秘传授给他们。陈焕夫妇得了娘娘的秘传后,不但自己种茶,还教四周的乡亲一起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整个太姥山区就变成了茶乡,农民们因白茶而增收,茶商们更是因白茶而发财。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二)


陕西是最早人工种茶的地方、出产中华第一贡茶的地方、最早形成吃茶习俗的地方

陕西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其先进技术和思想理念,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茶自发乎神农,陕西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使陕西成为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出产第一贡茶和形成吃茶习俗的地方。

(一)陕西南部的古代巴国是我国最早出产贡茶、人工种茶的地方

茶树的人工种植,是茶叶生产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飞跃。在原始社会阶段,采集野生茶叶受到野生茶树分布和资源的严格限制。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陕南的古代巴国人掌握了种植茶树的技术,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把茶树引种到一切适于种茶的地方,赢得了发展茶叶生产的主动。

最初的巴是一个古老民族之名,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川东、川北、陕南、鄂西乃至洞庭湖一带的广大地区。其中陕南的巴人与周族关系密切。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就是古文献中所称的巴国或巴子国。《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被列于周王朝的南方诸侯之首,属于天下之显诸侯之列。《巴志》也有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路史国名纪甲》等古典籍都有古代巴人在汉水流域立国的信息。四川民族史学奠基人之一、重庆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开拓者之一的董其祥先生在《巴史新考甲骨文中的巴和蜀》称巴国实为江汉诸姬之一。乃至春秋之世,巴人活动仍在汉水流域。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顾颉刚先生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巴方标在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又据童书业考证说:今陕南有大巴山脉,当即古巴族根据地。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总领队王善才也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志》的观点,认为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居住地域,大致先后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一带。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巴国。这些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西周时期的古代巴国主要活动范围在陕南的汉水流域,不在四川境内。从考古发现看,在汉水上游地区的城固、勉县、安康等地都发现有巴文物。最有价值的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商周遗址发现的史密簋,簋底铸铭文记载了在周王朝担任师之职的巴人师俗和在周王朝担任史职的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受周王嘉奖的史实。1973年汉中市勉县茶店子出土的巴式铜矛是巴族龙支系在这一带活动的佐证。1974年安康月河北部出土虎妞镦于及巴式剑、戈、矛及青铜乐器,也是巴族文化的实物依据。

《华阳国志巴志》明确记载: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鬼、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巴族在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国,既是封国当履行封国的义务,所以当地出产的茶叶和漆等产物,作为贡品敬献朝廷,至今陕西漆的产量仍然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是关于贡茶的最早记载,将我国贡茶的历史提早到了西周时期。还明确指出,巴国进贡有园栽的香茗,由此可知陕南的巴人至晚在西周已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3000年前陕南的宗姬巴国,已向朝廷敬贡茶叶,并开始在园中栽培茶叶,成为中国最早的种茶、产贡茶的地方。

(二)陕西古周原地区形成了中国最早吃茶的习俗人类饮茶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陕西人吃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时期,到了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民间形成了吃茶风俗。《诗经》中《大雅绵》和《豳风七月》是古代流传于陕西关中西部古周原一带的民歌。《大雅绵》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为周原肥沃广大,锦葵荼茶如饴糖(麦芽糖)一样的甜美。其中堇荼就是锦葵和茶两种植物混煮的茶食。《诗邶风谷风》说谁曰荼苦,其甘如荠,这里说的荼是指茶而不是苦菜,因为只有茶才会因制作方法或茶汤的浓淡不同有苦有甘,苦菜的味不会有甘,而且在这两段诗中说的植物、气候、风土人情、河流都是陕西的事,如泾以渭浊、我有旨蓄(储藏的腌菜和干菜)、亦以御冬、北风其喈(疾貌的意思)。《豳风七月》中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句,说的也是以茶为原料,煮作羹食,且是一种农夫食用的大众食品。可见当时周原一带,食茶之风相当普遍。

在这一历史时期,诸侯贵族这个特殊群体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周礼》将这个群体的食用饮料概括为六饮、五饮,其中都提到浆这种饮料。《说文》云:浆,酢浆也。据考证,这是一种茶饮料,由茶与米汤加工而成,有解渴、充饥功效。史籍中有百姓提着干粮、捧着浆欢迎王师的描述。《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载: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卖浆至少在西汉时期已成为一种产业。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习以为常的饮料就是茶。

以上分析得知:当时在陕西地区的百姓,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食用品,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另是作为食物解毒。王室贵族由于锦衣玉食、美味佳肴,不存在以茗菜来填饱肚子,在上层人士中更有可能把其作为一种高贵的礼仪予以传播。

论饼茶、紧压茶的起源之谜(二)


宋代有一位名叫李石的士人,在他所编撰的《续博物志》(卷七)中,许是参照了比之樊绰的《云南志》更为可靠的史料罢,于是他则断然删剔了樊绰所谓“散收无采造法”的字样,并且代之以“采无时”这样一个精当的措词,堪称笔力不凡也。只因西双版纳一带,大抵属于亚热带,部分则是属于热带的气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无须象江南一带那样,讲究什么明前茶,雨前茶这类。所以,“采无时”之说,则集中表达了西双版纳一带采茶的特色。

此外樊绰笔下的“蒙舍蛮”之说,纯乎是歧视和诬谤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贬称,因而亦被李石删去。李石笔下的文字则是这样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而饮之。”

前面说过,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虽说在先秦前后、两汉前后史籍上难以觅得破释的现成答案,不过却也不乏可资参考的某些侧面线索,兹即引述于下。

侧面线索之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茶)蜜……皆纳贡之。’此中之‘巴蜀之师’,据史家考证,乃是今云贵川三省的八个小族国人组成,其中的濮人,就是今勐海县布朗族的祖先……也就是说,在商周时代,勐海就产茶,史料及史诗中理应有更多的记载。“(引自雷平阳《普洱茶记》)

我在这里尚要补充一点: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除了著有《巴志》和《蜀志》之外,尚还撰著了《南中志》。这个“南中”,即相当于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南中在巴蜀之南,故以名之。《南中志》称:“平夷县……有石兆津安乐水,山出荼(茶)蜜。”这恰好与《巴志》所述的纳贡之茶,彼此对应起来。那么,既然南中“山出茶蜜”,兼之昔日巴蜀之师中又有聚居于勐海县的布朗族之祖先,这么说来,其所纳贡之茶,何尝不就是云南之茶呢?而且这种贡茶,依我推断,它很可能就正是云南普洱型茶呢。

至于像普洱饼茶这类紧压茶的发生和形成,那当然是由其特有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诸般因素所决定的。俗谚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茶呢,其道理也一样,即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

上古时代的云南及其茶树原生地一带,全然是一个处于封闭状态的神秘王国。后来随着茶叶贸易之路的开拓,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遂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频繁起来。鉴于他们的茶叶绝大部分都须行销到遥远的邻国,诸如印度、南洋一带去,行销到西藏以及大西北一带去,即使行销到中原去,同样也须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远途辗转而不已。试想,云南境内茶叶的行销,如何才能适应于上述这般的远途运输呢?唯一的良法就是生产紧压茶。于是南中的茶子,率先制成型样各异的紧压茶,诸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砖茶,竹筒茶,则先后应运而生,远销四方,流誉海外。

而谁能断然否认,这南中之茶,压根儿就不是普洱紧压茶呢?

再说,普洱紧压茶发源于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另一个必然因素,我想,那是跟自然条件即当地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着直接关系。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个别地方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一般绿茶,在如此气候条件之下,即在温度和湿度都相当高的情况下,很不容易贮藏,或则很快失却其自然香味,或则易于发生霉变。

诚如前面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勇敢而聪明的西双版纳人并思茅人的祖先,必是老早老早就发明了紧压茶即后发酵的青茶之制法,这样不仅便于行销远地,而且也便于日常贮藏。

普洱紧压茶的这种优异特色,很早就被南国一带的茶商和茶人所发现,因而在广州,在香港、在澳门一带,甚至更远的如在东南亚,在南洋一带,云南普洱型茶(紧压茶),竟皆历久风靡而不衰,畅销达于至少百年以上!

这里且以香港为例——

香港回归前夕,我曾先后两度在那里小住,走访了大大小小茶庄并茶楼和茶铺。我发现香港茶肆最是赏鉴这样一副茶联,即:

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此联中这些些名品之茶,彼此却并非平起平坐的。在香港茶商和茶人的心目之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无怪乎大小茶庄,则每每以云南所产的陈年七子饼茶,弦耀于市,招徕顾客。

据记载,香港在回归前后,每年销售的普洱紧压茶,竟达五六千吨!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简直就是一座南国海上的普洱茶都!

香港那里的气温比内地高,湿度尤其大,因而一般绿茶在那里极易霉变。相比之下,作过后发酵处理的七子饼茶之类紧压茶,便被香港茶商们所青睐。只因它即使稍稍受潮后,仍可及时予以晾干,或则烘焙。这就是它胜于一般绿茶的独特优异之处。

当然喽,关于云南紧压茶的起源之谜的破释,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跟我国上古茶史的探索和史前茶谱的发掘,彼此则有着直接间接的内在联系。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着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着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内容,感谢阅读!

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纪元前。茶是什么?是自然性多一点还是社会学多一点?茶与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茶是人文性多一点还是商业性多一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茶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茶是被人类按照不同视角及其目的,不断对其赋予内涵并与人类生活持续产生着深层与多层关系的有灵性的植物!这一特性便规定了与规定着我们下边即将要展开的全部话题。在中国只要提到茶,免不了要大谈特谈一番茶文化(或者茶道),即我们上述谈的茶的人文性的一面。就是说,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茶文化也是基于人的茶文化,不同的人的不同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本质是茶载体的文化,如茶具、流程、环境、故事等。茶圣陆羽把山水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饮山水,要拣石隙间流出的泉水。其意大体是指山谷中停滞不泄的死水,经过酷烈火热的夏季及冬霜,以及潜居于水中的龙蓄毒于水中内,这种水取饮前,先要疏导滞水,使新泉涓涓流入,方可饮用。其次,茶具亦很重要,茶若人,具若妆。可以说茶具是茶文化最强的外化表现体,它在做好茶的有机搭配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彰显泡茶者的个人修为。顺带的,就是茶的基础知识及其关联的产品和人文故事,营造好品茶的整体气场达到“功夫在茶外”的更高意境。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三酒四秃挑二


想了解《茶三酒四秃挑二》知识吗,丰富的《茶三酒四秃挑二》内容等你来看!

茶三酒四秃挑二,第一次看到这个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懂这个意思。其实这是个俗语,说的是,茶要三个人同喝,饮酒要四个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外出游玩就以两个人为宜,两个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看到这个俗语时,不得不承认汉字的博大精深,用简短的七个字总结了三件事。不过也好奇,为什么会觉得喝茶三人,饮酒私人,游玩二人最合适呢?后来,爱茶的朋友为我解了惑。

她这样说的:由三人组成茶座是“最佳”搭配,因而茶盘的设计也多以放置三个茶杯为准。三个茶杯正好构成了个“品”字,三人饮茶,方能由点触面,逐渐体会出浮沉之间的人生百味,这就是所谓的“品茶”。

四个人喝酒刚好凑成一桌。一个人喝酒容易醉,两个人喝酒不尽兴,四个人喝酒刚好可以两两相搭,不会出现某个人被冷落的情况。而猜拳行酒也需要两个人以上玩,四个人喝酒刚好也可以凑成两两猜拳行酒。

游玩就是为了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地方,去享受天地自然风光和别地的人文风情。一个人过于孤单,多个人容易出现意见分歧,两个人刚好可以商量又不至于太过孤单。因此就有外出游玩两人为宜的说法。

古人都是充满智慧的。可以这样简洁又明确的总结出一些生活的俚语。这也是中国汉字的魅力。

关于本文《茶三酒四秃挑二》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