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茶 中国行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

发布时间 : 2020-02-20
河南乌龙茶 河南绿茶 河南茶叶

河南乌龙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世博茶 中国行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博茶•中国行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

世博茶"中国行第十一站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

南依开封,北邻安阳,西靠山西,东隔黄河与山东相望,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长垣县”位于豫北平原。这里民风淳朴,自古有多君子之称,孔子也曾在此讲学。闻名遐迩的防腐之乡、起重之乡、卫材之乡和中国厨师之乡。

这是我们华祥苑“世博茶"中国行”唯一一站在县级城市举行的活动。冒着大雨,宋总王总戚总前来热情迎接世博巡演团队,的热情款待为我们小组鼓足了干劲。

在现场展示世博茶的制作过程当中,我们的高级制茶师亲手演示做茶。“这是在做清香型的,制作工艺经晒青、摇青、杀青;这是做特有兰花香的工艺来源:包揉、复烘、烘焙,就是外形紧结重如铁的制作工艺。说了这些,一会儿制茶师边做我们边讲解吧。”全场都有我们高级的茶专家为到场嘉宾解说的。对于那么多的市民我们的主持人只能简单的先介绍下……

每每听到人们从内心说出,“你们投资这么大,多展示几天吧?”我们每个团队成员累在身上,甜在心中。“如果想看得更深动,有好机会去我们龙涓旅游会更加好,而且各个环节都更贴切更逼真的。”你们现在做的就是世博茶吗?这和有机私房茶、听音乐长大的茶,有什么区别吗?一位经常喝华祥苑的老客户追问着:“也可以这么说,我们龙涓有各个茶园山头是专为钓鱼台和联合国丝绸之路等专供茶的生产基地;现在做的各个品级的都放在一起,以后还要精加工和分类的。”制茶师傅一边包揉着,一边在现场展示。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之路上的河南社旗赊店古镇


一座小小的河南古镇,却拥有九座城门;随处走走,便可发现原本应藏于皇宫内院的装饰……社旗县政府所在地赊店镇,这个东汉刘秀曾赊酒,并借店旗起义的地方,清朝时便已发展成商业重镇之一。虽然这里早已归于平静,但曾经的辉煌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渗透在小镇如今悠闲的慢生活中。步入其间,似饮一杯醇香老酒。

赊出来的历史,却孕育茶香

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到处都烙有祖先留下的印记,这也让河南南阳的社旗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原生态十足。恬静悠然的生活稀释着现代的压力,古朴巍峨的建筑夹杂着历史的沧桑。

赊店,这个社旗县城悠久而特殊的历史,让这份古朴沉淀得尤为凝重。初来乍到的人难免疑惑,一座小小的镇子,怎么会有九座城门?原来相传,在东汉建立之前,刘秀在这里赊账并借店家印有“刘记”字样的店旗起义。刘秀称帝后,想起了社旗,于是便将当时他赊账的兴隆店改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赊旗?社旗?随着历史的变迁,或许社旗县的名字便被字变音不变的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汉朝,赊店就已发展成中原有名的大镇,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济更是达到鼎盛。清咸丰年间,这里不仅修建了城墙,还模仿皇城的规制设立了九座城门。城池环城十六里、高三丈六,马道、烽火台等一应俱全。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这段《茶叶杂咏》中的记载,道出了赊店真正的历史渊源。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集中到江西,而通过水路北上运到内蒙古直至俄罗斯。赊店正是当时晋商“茶叶之路”上最著名的水路码头所在地,于是汇集了各路商人富豪,小镇逐渐发展成“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著名商埠。商人们来来往往,热闹得不得了。据说数公里外就能听见这里的喧闹。

如今,赊店曾经的辉煌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赊店的每一根梁,每一块砖,几乎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基本都沿着巷面展开。青石板铺就的小桥、道路上,人们悠然走过;院门口,大妈踏着缝纫机,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老大爷悠闲地看报纸或下棋,小孩子凑在一起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嬉笑玩耍……时光仿佛倒流回上世纪80年代。

天下第一会馆,比肩皇家戏楼

繁华的商业自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和“华中第一镖局”至今看上去仍华丽气派。山陕会馆造型非常奇特,木雕石刻,精妙绝伦,被国家文物保护专家单士元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站在会馆门前,你会感觉到异常大气——会馆有别于传统古建平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居然有八九层高。屋顶则分两层甚至三层重檐,曲线、直角巧妙结合。而建筑上琉璃瓦的装饰及各色图案,衬托出这里的雍容华贵。

会馆内插在铁狮子背上的旗杆高耸,有17米高,据说用了2.5万公斤铁制成。北边名为悬鉴楼的三层古戏楼由24根巨柱撑起,高达30米,共分三层。仰头看,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悬鉴楼就找不到对手了。

此外,从山陕会馆整体建筑看,可谓是集南北工匠之大成,这还要从山陕会馆的建造年代说起。据向导介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而在乾隆盛世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各项艺术水准均达到了高潮期,加之当时社旗镇的富贾们倾其财力邀请各地能工巧匠为其修建会馆,这样精巧绝伦的建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之所以富贾们愿意耗资修建这样的建筑,通过建筑中的一系列细节,便可猜出一二。

首先,山陕会馆以敬奉关帝为主,众所周知关公除了是忠义的代表,更以武财神的一面成为更多商家追捧的大神。此外,院中狮子脚下踩的串钱、仙人旁边摆放的算盘,无不渗透着这里曾经的主人,对金钱的期盼。“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这或许正是山陕会馆文化的又一体现。

华中第一镖局与千年“背阁”

以山陕会馆为中心,秦晋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财物游走四方,安全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镖局中的广盛镖局,就在社旗赊店镇诞生了。现在你依然可以在这个广盛镖局的前面跟着师傅们一起打“形意拳”。与乡亲们一起感受那段往事。在这里,你还可以参加一项很有当地文化色彩的集体活动——“背阁”。

“背阁”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2009年被列为“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节庆日经常会看到身着戏装,化着脸谱的成年人,肩膀上扛着同样穿着戏装的小孩,他们或是莲花坐上或是手拿兵器,表情可爱却不失专业。

据考证,“背阁”源于唐宋时期,在社旗吸取了喜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这样的表演,依然真正活在当地人身边。如今“背阁”艺术表演已成当地村民的最爱,上至80岁老翁,下至5岁孩童,许多村民自愿加入到背阁表演协会,并自筹资金购买演出道具。正是有了这种热爱,才使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攻略:

交通:从北京到南阳坐直快火车需要13个小时,火车站前面有条大道直通南阳汽车站,有客车直达社旗。想节省时间可以选择动车。

美食:社旗的胡辣汤则自成一派。社旗胡辣汤采用牛羊肉做老汤,以社旗特产的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等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扒猪脸也是名声在外的一道社旗特色美食,通常用来招待贵宾。

住宿:到了社旗,住在山陕会馆和广盛镖局附近是最佳选择。推荐位于山陕会馆大门前北瓷器街上的同福客栈。建设路上的南阳九洲宾馆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茶文化走进丹麦小城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记者和苗)哥本哈根消息:由世界茶联合会主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会5日在丹麦历史小城德拉厄举行,中外嘉宾近百人共同感受中国茶文化。

德拉厄距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2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嘉宾们在展示会现场品茶,了解中国茶文化历史,还观看了太极拳表演,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

展示会上,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参赞刘东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他说,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中,茶扮演了重要角色。国际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德拉厄市长比斯特鲁普表示,自己曾到访中国,之后便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希望通过此次茶文化展示活动,增进丹中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据悉,世界茶联合会将于7日在丹麦举办第12届国际名茶评比欧洲颁奖典礼,刚成立的丹麦茶文化协会还将举办首届茶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文化。

世界茶联合会由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茶组织于2006年联合发起成立,旨在推动全球茶事业繁荣以及国际茶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福建10名女大学生世博将为各国政要表演茶艺


“您好,欢迎您”“您好,请喝茶”……昨日下午,离世博会十几公里的上海静安区达安广场C楼4层,10位福建女孩正一次次演练着,这些话她们每天都要练习数百遍。

女孩们都是来自福建武夷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产生。两天后,她们将进入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在世博会184天时间里,为前来该馆参观的各国元首等贵宾泡茶表演茶艺。

200人报名10人入选要求:茶艺+外语+身高

练习坐姿

“选拔非常严格,这些女孩入选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茶艺队,都很不容易。”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王捷说。今年年初,省茶叶学会受世博会主办方委托,组建10人茶艺队。

福建是三大茶叶的起源地,其中武夷山与红茶、乌龙茶都有很深的渊源,武夷学院有培训茶艺的传统,成了挑选世博茶艺小姐的首选。

“年初我们与学院沟通后,学院非常重视,为此进行了全校总动员。因为是挑选世博茶艺小姐,我们依据茶艺表演特色制定严格条件,如报名者要有专业茶艺表演基础、茶艺理论知识、外语口语,身高在165cm以上,个别还需懂得传统乐器弹奏。最终在200名报名参选的学生中,选出10名世博茶艺小姐。”王捷说,“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中,她们是唯一一支专业茶艺展示队,从开幕到闭幕要一直为世博服务180多天,主要任务是为到馆参观的各国政要、联合国高级官员以及其他贵宾,展示中国茶艺。”

“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有大几十个人报名,最终只有我和其他两名同学入选。”1990年出生的林美芳同学说,高级茶艺师、身高超过165cm、英语四级,这是她入选的最重要的3个条件。4月15日,10位女生赶赴上海,开始为期半个多月的强化训练,进行最后冲刺。

为了最美的微笑每天咬半小时筷子

“上筷子,咬住。”昨日下午3时许,教练赵璐一声令下,10位女生纷纷拿起一根筷子咬在嘴里,面带微笑。

“微笑是茶艺表演最重要的表情之一,不笑或者笑过头都不好。”赵教练说,为了最美丽的微笑,参加表演的10位女生,每天都要练习咬筷子,一练就是半小时,“咬筷子也有讲究,用上下唇各4颗牙齿咬住露出的微笑才最到位。”

站姿坐姿也是练习的主要功课,“每天要练习靠墙站,头、背、肩、脚后跟都要紧靠墙壁;两脚膝盖间夹一本书,锻炼两脚并拢;端坐必须抬头、收下巴、挺胸收腹,坐椅子只能坐一半,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脚向同侧倾斜;还要做手操,锻炼灵活柔美的指法。”茶艺队队长大三女生欧依妹说。

在学校里,茶艺队女生的茶文化知识都是拔尖的,都有较深茶艺功底,如今仍要强化训练岩茶、铁观音等7大类茶叶的泡法,仅乌龙茶就有18道程序,从水温到茶叶量控制等都有着严格要求。

此外,茶艺队每天都要苦练英语口语,“所有跟茶艺有关的,如茶盘、茶叶、瓷器等,都要学会用英语来做介绍。”外语老师彭冉说,彭老师是上海人,16岁去瑞典留学,此次特意回国教茶艺队口语。

头顶书本练站姿稳定性

为各国元首政要斟茶女生们既兴奋又紧张

在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表演茶艺,10位女生将分别负责2个贵宾室和1个茶艺室,其中两人负责弹奏古筝助兴,她们不仅代表福建,更是代表了中国的茶艺形象,向来访的各国元首等贵宾服务。对此,女生们表示“既兴奋又紧张”。

“排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欧依妹说,为了在世博会中有更好的表现,同学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大早开始练,中午吃完饭稍事休息就又继续,每天仅形体就要练5个小时,训练要穿5公分高的高跟鞋,一开始大家练得腰酸背痛,不少同学腿脚都肿了,连鞋子都穿不进去。”

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女生们的茶艺得到了大大提高。“首先是气质非常突出了,身姿挺拔、姿态优美、精神气十足,更关键的是,这些特征都从一开始的僵硬变得自然了,把她们放在人群中,一眼就能找出来。”赵教练说。

如今,部分女生比较担心的还是英语问题,“外国游客太多了,许多表达都不太一样。”林美芳说,但她很有信心,“我们可以用肢体语言弥补,我们会微笑,笑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它可以让客人感受到我们中国人的热情,可以征服任何人。”

行走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茶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川藏道它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怒江河畔的古道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传说中的马帮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千年古道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

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走进云南茶俗


云南是茶的故乡这里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在哀牢山区镇源县九甲乡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树龄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西双版纳的古傣文记载,早在1700年前,当地就有茶树栽培。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生长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

云南有2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特别喜欢饮茶。在悠长的历史中,茶渗透到了每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

基诺人从茶地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仔细的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用柑橘树叶、泡酸的鲜竹笋、可作蚂蚁醋的酸蚂蚁、一种叫做白生的菌、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基诺族话叫作拉拔批皮。酸、辣、辛、咸、苦中透出一股鲜香,是一盘下饭的好凉菜。

把茶当作菜吃的还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德昂族。他们将从树上采来的新鲜芽叶放进小缸里面,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装满为止。放几个月后,需多少掏出多少,拌上香料,便是吃饭佐餐的一道好菜。

景颇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作菜的习惯。他们砍来竹子,锯成长约一尺、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再将采来的嫩茶放在太阳下晒,失去二三成水分后,再用手揉搓;或者将采来的新鲜茶树芽叶用锅蒸煮,等到茶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揉搓。然后,将茶叶装入竹筒,用木棒分层捣实。到快装满时,用竹叶塞紧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流出来。两三天后,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上两三个月,竹筒内的茶叶变成金黄色,发出一种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取出筒内茶叶晾干,装进瓦罐加进香油腌渍,随时都可以取出作菜,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

烧茶在佤族中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烤茶的方式。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在饮茶中别具一格。真正烧的茶是布朗族的青竹茶,他们进山干活想喝茶时,就会砍来一节香竹筒,放进茶叶,装满清泉水,然后放进火堆中烧。在等待烧茶的时间里,他们找来香竹,砍成一节一节的小竹筒,把底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了一排奇妙的高脚茶杯。不一会儿,竹筒里的水烧开了,茶煮好了。将茶从竹筒里倒入插在地上的高脚杯中,人们拔杯而起,就可以品尝这种集山泉的清冽、茶叶和鲜竹的清香于一杯的竹筒茶了。

拉祜族家里的烤茶与佤族的烧茶差不多,只是不是把茶叶放在铁板上烧,而是装在小陶罐中烤。

西双版纳傣族也爱吃烤茶,烤茶办法与拉祜族差不多。只是他们喜欢先在茶碗中放上一些调味品,如花椒、生姜、桂皮、盐、香糯叶等,然后倒上茶汤。丽江纳西族除喜爱喝油茶、盐茶、糖茶外,还喜爱中一种龙虎斗。在纳西族话中龙虎斗叫作阿吉勒烤。人们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叶烤到焦黄时,注入开水煮茶。同时,在备好的茶杯中倒进半杯烈酒,然后将煮好茶水倒入盛酒的茶杯。顿时,茶杯中发出轰轰的响声,如雷声滚滚。因此,龙虎斗又叫作雷响茶。

到大理旅游的游客,都会品尝一次白族三道茶。三道茶是大理白族文化的奇珍,当客人进入客厅坐定后,主人家的女儿或儿媳妇就会捧出第一道茶来。这第一道茶是加糖的糖茶,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第二道茶,是只放茶叶的苦茶。按照白族的习惯,喝这道茶是谈往事、叙家常的时候。这时,宾主之间随便交谈,无拘无束,尽兴长谈。谈兴已尽,客人准备告辞前,主人家又捧出第三道茶,茶里放了米花,所以叫米花茶。这道茶是送别客人,祝客人吉祥如意。喝了这道茶,客人便该起身告辞了。

行走于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世博茶火炬传递重庆站暨“茶香五洲 春暖山城”茶文化艺术节


世博茶火炬传递重庆站暨“茶香五洲春暖山城”茶文化艺术节

3月15日,迎世博茶火炬经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传递到重庆。下午一时,在荟茗茶业形象店前,世博茶火炬熊熊燃烧,火炬手从此开始棒棒传递至会场,拉开315茶文化艺术节的帷幕。

迎世博茶火炬重庆站暨茶文化艺术节由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荟茗茶培训中心主办,重庆动力时光购物中心协办。原中国茶业产销集团董事长、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先生、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陆尧主任、重庆市就业局副调研员吴光志先生、重庆市就业局副调研员周红敬女士等领导专家现场出席,荟茗茶艺培训中心秉承“荟香茗、聚雅士、传茶道、赏茶艺”的宗旨,组织重庆茶艺师,倾情演绎,让市民亲近茶文化,感受丰富生活,拥有健康身体,品饮茶之曼妙。

此次活动主持人由荟茗艺术团团员、黑金茶庄庄主霁茗担任。脍炙人口的《六口茶》、精湛的《巴国贡茶茶礼》、《安化千两茶茶艺》、少儿茶艺《浓浓奶茶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惊鸿舞》、诗歌朗诵《梦想做鸟》、身着旗袍的少儿拉丁舞《DancingQuess》、美轮美奂的茶人服走秀《茶之语》等系列活动展示茶艺师的风采,优雅自信的茶艺师为自己代言。

茶文化艺术节还设置了与市民朋友互动的环节,《猜猜茶》游戏通过目品、鼻品、口品辨别茶品类,充分的调动了广大市民朋友对茶的兴趣与爱好。茶文化移动课堂区与茶席展示区也让在场的市民朋友对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是优雅茶艺师,我们为自己代言。

河南古代“茶叶之路”


昨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2012年度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结束了为期10天的我省拍摄工作。

作为茶叶之路水路转陆路中转站、北渡黄河后陆路转山路起点、与丝绸之路唯一交会点,《茶叶之路》节目共在我省的南阳社旗、郑州登封以及洛阳三地拍摄行进版剧集5集,每集时长10分钟,这些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河南的“茶叶之路”

从中国南部产茶区武夷山到俄罗斯西部圣彼得堡,有条绵延一万七千余公里的商路——茶叶之路。

从17世纪开始,以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沿着这条商路,从中国南部的产茶区采买茶叶,通过水路、陆路以及马帮、驼帮把茶叶运到当时的边境贸易城市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进行贸易。

《茶叶之路》栏目主要围绕这条百年前的“茶路”展开,探索这条商路上曾经辉煌的文明。拍摄中,将播出90集行进版;拍摄完成后,还将播出15集时长35分钟的纪录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茶叶之路》拍摄随行专家沈冬梅说,这条商路上所经历过的水路、陆路、马帮运送茶叶的方式,在河南都能找到。其中,茶商从福建起运茶叶后,一直到南阳社旗县,走的都是水路。

沈冬梅说,南阳社旗县的潘河、赵河汇合后,向南流入唐河,是唐河的上游,而唐河作为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继续南流,入湖北襄阳,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河水一响,黄金万两”,而社旗这样一个“南船北马”的水旱码头,自然而然就成为茶叶物流中转站。

茶叶之路从社旗“登陆”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陆上之行,经方城、登封等地后来到洛阳,从孟津渡和白鹤渡渡口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8月5日上午,再次来到当年茶商渡黄河的孟津渡口和白鹤渡口,当年的遗存,早已埋进了历史的尘沙之中,难以寻觅,而那些老船工的后人也早已改行,做起了黄河湿地保护的工作。

《茶叶之路》总编导李德刚说,河南见证了茶叶由水路到陆路,再由陆路到山路的运转方式变换。

“茶路”“丝绸之路”交会洛阳

对于茶叶之路来说,我省还有特殊的意义。我省的洛阳,不仅是茶叶之路北渡黄河的地点,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两条商路唯一的交会点。

沈冬梅说,茶叶与丝绸是中国最传统的两种外销品,它们一个含蓄内敛,一个张扬绚烂,两条分别贯穿南北和纵横东西的贸易路线,在洛阳交会,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过去晋商的潞泽会馆,它的修建与经营茶叶贸易的晋商捐建不无关系,而这一会馆与丝绸之路的代表龙门石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晋商崇拜的关羽,其葬首之地关林,与丝绸之路上的白马寺,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风格。

沈冬梅说,这些风格不同的文化遗产,又相得益彰地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