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_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04-08
茶文化 茶文化创业 壮族茶文化

【www.cy316.com - 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_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_茶文化”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西浮梁县

古:浮梁产茶始于汉,盛于唐,所产之茶称浮梁茶。在唐代中晚期,浮梁不仅是出名的茶产地,就连周围皖南、浙西的茶都汇集于此交易,全国茶税近一半出自于浮梁,浮梁成了东南最大茶叶集散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就为浮梁茶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今:今天,浮梁的特产是“一瓷二茶”,即陶瓷与浮梁茶。上世纪末,浮梁茶衰弱到了“内无品牌,外无出口”的田地。近年浮梁茶虽被重视,但其发展势头也仅十年左右,相比江西省内的婺源茗眉、庐山云雾、井冈翠绿等,浮梁茶在省内乃至全国仍旧是名不见经传。反倒是景德镇瓷器,自明代鼎盛以来,一直成了浮梁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国是瓷器的国度,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而浮梁恰是瓷都的源头,即“世界瓷都之源”。在浮梁,国家陶瓷科技城——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近年来创造着每年上百亿的产值,浮梁古城则以其独特的瓷茶文化魅力,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

福建建瓯市

古:“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建,指的是现今的建瓯。建瓯(唐称建州)唐末已产茶,宋代(宋称建安)更是以北苑贡茶龙团、凤饼闻名天下,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那时候的龙凤团茶专贡皇帝,数量稀少,很多达官显贵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然而因北苑贡茶制作劳民,1391年,随着朱元璋一声罢造令下,建瓯北苑茶园渐入凋零境。

今:数百年后的今天,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失传,就连绝大部分的建瓯当地人都不知道北苑龙凤团茶为何物,北苑茶园在何方,建瓯茶产业在福建省的产茶县中也是名不见经传。如今建瓯笋竹产业从笋竹种植到销售、加工统统囊括,年产值占建瓯财政收入的40%,已成为建瓯的支柱产业。建瓯,乃名副其实的“中国笋竹城”,且名列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就连建瓯市政府网站的名称都是“笋竹优先”,成了“中国笋竹城·建瓯”。

四川雅安市

古:“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坐落于四川雅安,早在西汉,道家学派的吴理真就在此种茶,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种茶人,蒙顶山就此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唐代,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所产边茶经此传入西藏,成为藏族人民消食解腻的必备品。此外,传说北宋时期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创立了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

今:如今,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共有水电站约800个,水电经济对雅安的贡献已经超过60%。雅安,又称雨城,提起雅安文化,许多人首推三雅文化(雅女、雅鱼、雅雨)和熊猫文化。雅安周公山麓的雨如云似雾,堪称一雅;周公河游着雅鱼,用雅安的沙锅一煮,鲜香无比;而雅雨的滋润与雅鱼的营养,更是养育了妩媚多情的雅女。雅安还是熊猫的故乡,野生大熊猫活体存量和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长嘴壶茶技虽源于雅安,但现今却是在成都发展得如火如荼,更广为人知。

福建福州市

古:汉代,福州已植茉莉花。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不仅被列为贡茶,还开始了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福州成了我国最早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种、窨制技术传入全国各地。此外,唐代,福州所产的鼓山茶、方山露芽被列为贡茶。明清时期,鼓山茶更是与武夷茶、清源(今泉州)茶相提并论,甚至位列闽茶第一。晚清福州茶市极盛,驰名中外的武夷茶通过福州港运往世界各地,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和世界茶港。

今:如今,福建最早的贡茶方山露芽已绝迹;在福州鼓山,出名的是摩崖石刻,鼓山茶默默无名;茉莉花虽源于福州,贵为福州市花,却在市区难觅踪影,茉莉花茶产量也是被广西横县远远甩在身后,国内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80%均出自广西横县。不可否认,福州越来越重视“茉莉花茶之都”这张名片,扩大茉莉花种植面积,将福州茉莉花茶成功申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福州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名气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提起福州,人们更多想到的仍旧是榕树、鱼丸、佛跳墙、三坊七巷、寿山石、温泉、马尾船政等等。

广西梧州市

古:与现今出名的云南普洱茶一样,六堡茶也是千年名茶,梧州六堡茶产制史可追溯至1500年前。清初,梧州苍梧所产的六堡茶行销广州、潮州一带。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红、浓、陈、醇”的品质、独特的槟榔香,及越陈越香的特色而成为全国名茶,不仅畅销粤桂、港澳,更是远销东南亚、欧洲。

今:如今,梧州的城市名片非“宝石”莫属,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产值至少占全国的80%,世界的70%,梧州“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地位无人能撼。梧州宝石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为打造成人造宝石城市,梧州建设了宝石城、宝石大厦,开发了“宝石通”网络交易途径,每年举办宝石节,名气和市场覆盖了国内的桂粤川滇湘等地,国外的东南亚、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中国古今著名产茶地对比》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茶文化


据传说,几千年前的一片茶叶据说落入了传说中的神农神农的一杯开水中。皇帝对结果非常满意,在中国诞生了丰富的饮茶传统。今天,要说茶是中国饮料的首选,将是一个巨大的轻描淡写。从医学到牙膏,茶都融入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的茶叶总产量超过160万吨。

但除了茶的简单适销性之外,茶文化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正如葡萄酒种植和消费的传统在西方看似无穷无尽,中国的茶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富裕人士越来越多地将“鉴赏家”添加到他们的娱乐活动中。“中国正在快速变化,人们变得富裕,社会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此外,文化交流现在更加频繁,“也许50年前,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在中国喝茶很简单,它只是一种饮料。但是现在,喝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而且它更复杂,我们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茶。

普洱茶例子,它在过去并不常见,在广东省也很常见。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最着名的茶叶之一,它的茶饼被压成大致圆形,可能相对昂贵。总部位于纽约的茶叶供应商和茶叶教育家InPursuitofTea以260美元的价格出售一种普洱茶饼。此外,还发明了许多制备普洱茶的新方法。不仅仅是用茶壶冲泡它,而是将它煮成特制的茶具和银壶,并将普洱茶煮成汤,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

“当然,传统方式仍然非常强劲”。“但他们有更精心的考虑,就像温度,餐具,茶的质量。所有这些都有很大的改进。“给出了绿茶的例子,它是最好的准备,并在较低的温度下在精细的瓷器或玻璃中供应,使热量消散。

但在您了解器具和酿造方法的差异之前,请先了解基础知识。

所有的中国茶都来自茶树,茶树的叶子,产自中国20多个省,包括南极的海南省,北部的山东省,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和西藏。

据伊普说,虽然有数百种中国茶,但大多数属于六种基本类别-白色,绿色,红色,乌龙茶,黑色,黄色。白茶是由未成熟的叶子制成,在芽完全打开之前采摘,以提供最大的健康益处。绿茶在加工过程中不发酵,因此保留了叶子的原始颜色。在西方被称为红茶,红茶是由氧化叶子制成的,它们的颜色较深。乌龙茶部分发酵,产生明显的红色和华丽的味道。后发酵茶,或中国已知的红茶,是一类经过露天发酵的茶,比红茶和乌龙茶更加氧化。最后,黄茶是一种与绿茶类似的特殊茶,但干燥阶段较慢,允许潮湿的茶叶静置黄色。

“我们有一个气候不同,土壤不同的大国”“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历史。”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庆祝各种茶的独特性和历史,购买习惯也随之而来。中国茶叶市场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享了中国茶叶协会最近的调查结果。第一部分属于人民币100元至200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其中茶叶主要用于个人消费。另一个受欢迎的细分市场从500到几千元不等,茶叶越来越被视为优质礼品。

中国古今茶馆的变迁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

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

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

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着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

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

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

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古今名人与中国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饮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所谓品茶是以茶为对象的品饮活动,是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是人们运用审关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和欣赏,是中华民族纯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

乾隆与茶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当他85高寿时,向御前一位老中医透露了隐退之意,老中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风趣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是中国帝王中长寿者之一。他高寿的原因很多,其中经常饮茶是一个重要因素。乾隆不仅饮茶成癖,且尝遍神州名茶,寻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献一份名茶,乾隆尝后,觉得此茶非同寻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浓郁兰花之天然香气,他便问谁知该茶产于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发现于福建安溪南岩观音石下,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赛观音。”乾隆据此赐其茶名曰“南岩铁观音。”

乾隆饮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尝北京各处的井水和泉水后,最后选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赐名为“天下第一泉”。乾隆游江南时,随从专门用车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饮用。可是途经济南时,无意间品尝到趵突泉水,觉得其甘冽胜过玉泉水,就把带来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换为趵突泉水,并亲笔题“激湍”两字勒石于泉边。

孙中山以茶代酒

孙中山先生一向倡导“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尝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关心兴旺祖国茶叶,为此,他颇有兴趣地写道:“譬如就饮料一项说,中国人发明茶叶,至今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国皆争用之……”

鲁迅饮茶着迷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曾是昔日广州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的座上客。他品茗还有独特功夫,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老舍视喝茶为艺术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说过:“喝茶本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的前面了。”老舍对祖国茶艺术之落后不无遗憾。

中国古典茶文化-茶的故事-起源


说起茶,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开始饮茶。“茶”,最早写作“荼”字,清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今茶字古作荼。”《诗经》是最早记载“茶”的古籍,在《诗经》中出现的“荼”字有5处,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句。说明我国古代在先秦时期即有饮茶习惯。

春秋战国时期,茶已作为一种饮料。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三国时代不但上层权贵喜欢饮茶,而且文人以茶会友渐成风尚。到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僧侣提倡坐禅饮茶,以驱除睡意,利于清心修行,从而使饮茶之风日益普及。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隋唐时代,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到了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书中“荼”统一改为“茶”字,不仅全面阐述了茶叶理论,而且对饮茶、茶疗方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此饮茶之道成为一门专业,出现了茶道、茶晏、茶会等诸多的饮茶形式,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而当时的斗茶习俗,又是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集中表现。

唐宋时期饮茶习俗的普及还体现在许多文人的诗篇中,如唐代大诗人元稹著茶颂一首:“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碥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尽洗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后岂堪夸。”对当时饮茶的意境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表达了诗人对茶的爱好之情。说明茶是诗人、僧侣陶冶情操的珍品。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唐朝到明末中国商人通过陆运和海运把茶叶以及茶文化传播到日韩中亚以及欧洲各国。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在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学习饮茶,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晏形式带回日本,并发展为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其后明清及至近代,不仅国内饮茶盛况空前,而且饮茶之风遍及欧美。

因为在闽南话里茶的发音是“te”,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就取了这个音。因为16世纪和17世纪初基本是荷兰独霸南亚,东南亚贸易,“te”这个音就被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沿用下来,就是今天的tea,并且带到了他们各自的殖民地。如今茶已经成为全世界共享的健康饮品。

古今名人与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饮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所谓品茶是以茶为对象的品饮活动,是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是人们运用审关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和欣赏,是中华民族纯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

乾隆与茶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当他85高寿时,向御前一位老中医透露了隐退之意,老中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风趣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是中国帝王中长寿者之一。他高寿的原因很多,其中经常饮茶是一个重要因素。乾隆不仅饮茶成癖,且尝遍神州名茶,寻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献一份名茶,乾隆尝后,觉得此茶非同寻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浓郁兰花之天然香气,他便问谁知该茶产于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发现于福建安溪南岩观音石下,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赛观音。”乾隆据此赐其茶名曰“南岩铁观音。”

乾隆饮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尝北京各处的井水和泉水后,最后选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赐名为“天下第一泉”。乾隆游江南时,随从专门用车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饮用。可是途经济南时,无意间品尝到趵突泉水,觉得其甘冽胜过玉泉水,就把带来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换为趵突泉水,并亲笔题“激湍”两字勒石于泉边。

孙中山以茶代酒孙中山先生一向倡导“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尝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关心兴旺祖国茶叶,为此,他颇有兴趣地写道:“譬如就饮料一项说,中国人发明茶叶,至今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国皆争用之……”

鲁迅饮茶着迷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曾是昔日广州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的座上客。他品茗还有独特功夫,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老舍视喝茶为艺术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说过:“喝茶本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的前面了。”老舍对祖国茶艺术之落后不无遗憾。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指茶的制备方法,茶的制作设备以及中国茶的消费场合。中国人有一种说法,柴,米,油,盐,酱,醋和茶是生活的七大必需品。在中国古代,饮茶在人们中间很普遍。中国茶文化与西方或日本人观察到的不同。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物质和精神内涵。自唐代以来,茶的精神影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存在,有助于塑造中国诗歌,书画,书法,宗教和医学的风格。千百年来

品种

中国茶叶可分为六个品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砖茶)。

绿茶

绿茶是由茶树的叶子制成的,在加工过程中经历了极少的氧化。绿茶已成为各种饮料,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和化妆品中使用的提取物的原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绿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和医学研究,以确定其长期声称的健康益处的程度,一些证据表明,普通绿茶饮用者患心脏病的风险较低,某些类型的癌症。龙井(杭州),碧罗春(江苏)和黄山毛峰(安徽)是中国最着名的绿茶品种之一。

红茶

最早的红茶是由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茶农发明的。在中国,红茶是后发酵茶的常用分类。有各种各样的红茶叶,其中,祁门红茶(安徽)和滇红(云南)享有世界闻名,远近闻名。另外两种着名的红茶叶品种,即功夫茶和小叶茶,以其香气而闻名。最初从中国引进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叶也享有盛名。

乌龙茶

乌龙茶只能在中国发现,是中国主要的茶叶品种之一。乌龙茶种植的主要地方是福建,广东和台外。近年来见证了四川和湖南的乌龙茶生产。乌龙茶在广东,福建,香港和澳门有市场,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武夷岩茶(福建)被誉为最好的乌龙茶。饮用乌龙茶具有许多药效,如减少脂肪含量和减肥。

白茶

白茶是一种轻度氧化的茶叶,主要在中国种植和收获,主要在福建和浙江省。白茶原产于福鼎县,有着大约200年的历史。喝白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黄茶

黄茶通常意味着与绿茶类似地加工的特殊茶,但干燥阶段较慢,允许潮湿的茶叶静置并变黄。茶通常具有非常黄绿色的外观和与白茶和绿茶不同的气味。黄茶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有益,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和肥胖。黄茶含有丰富的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和维生素,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有效预防食道癌。此外,85%以上的天然物质可以保留在黄茶叶中,有效预防癌症,杀菌和消炎。所有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品种的茶叶永远无法比拟的。

黑茶(砖茶)

黑茶是中国生产的各种后发酵茶。后发酵是一种茶叶生产方式,其中茶叶在干燥和卷起后经历微生物发酵过程。黑茶主要种植在四川,云南,湖北和湖南省。用于制作黑茶的原始茶叶是粗制的,并且将基础茶卷起来,润湿并放入堆中干燥。在地理品种方面,黑茶可分为四种,即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和湖北黑茶。

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喝茶?

在中国古代,茶是一种健康饮品,在人们中间很受欢迎。在现代,为什么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仍然喜欢喝茶?

当茶在中国古代首次制作时,它被视为珍贵的东西。它当时在贵族中很受欢迎。随着茶叶种植的普及,它开始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喝茶因此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在古代,茶叶也被用于交流目的,用于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中国人民的日常谈话中,他们通常会说“过来喝一杯茶”作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喝茶可以产生很多药效。作为一种草药,已知茶具有分解作用,有助于减少脂肪和降低血压。随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人喜欢收集茶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拍卖市场上价格过高的茶叶。收集茶作为一件艺术品代表了人们的文化追求。

中国茶文化-茶马古道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文化方面和历史。在过去,它通过从普洱市和西双版纳义乌开始的茶马径运输,一直延伸到西藏拉萨,覆盖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等地。作为连接中国和南亚的重要贸易路线,茶马小道使茶叶从西藏到尼泊尔和印度的运输成为可能。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福建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饮茶历史悠久,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现代出产的名茶有铁观音、大红袍等,今天为大家梳理下福建省的产茶量历史。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唐代茶对陆羽《茶经.八之出》叙述茶叶产区时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也说明福建早已产茶,《唐史》云:“……福州有方山之生芽。”唐《国史补》也称:“福州茶又称方山露芽,列为贡芽,其品质甚佳。”福建省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引《唐书•地理志》云:“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以前也。”唐元和(860—820年)《孙樵送茶焦弄部书》中有“乘雷而摘,盖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之品,慎勿贱用之。”之语。可见当时武夷所产茶叶倍受重视,已作馈赠珍品。唐光启年间(885—8864年)徐夤《腊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中提到武夷茶的采摘、腊面茶之饰。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朝廷罢阳羡贡茶,改贡福建北苑乳茶,北苑兴。

宋代是建茶的极盛时期,《宋史·食货志》载:“宋元丰七年(1084年)王子京为福建转运副使,言建州腊茶,归立榷法,建州出茶不下三百万斤,南剑州也不下余万斤。”《建炎以来朝野杂论》载:“南宋建炎以来,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建炎二年(1128年)叶农之乱,园丁亡散遂罢之。”建州北苑列为贡品,采制工艺继承了晚唐技巧。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宋初福建省以产片为主,模压呈饼状。北苑茶采制最盛时有官、私茶厂1336个,分布达6个县。茶季有几万民众参加采制。官焙(厂)有38个,由官府设四局参加管理,后改东西二局,套模有别,以相竞争。宋乐文《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福州土产茶、南剑州土产茶。……建州土产茶,建安县茶山在郡北(建阳、武夷一带)民多植茶于此山。邵武一带土产茶同建州。漳州土产茶、汀州土产茶。”

元代武夷茶兴。据《武夷山志》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树斤入献。十九年(1282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二十斤采摘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官,就近至武夷督贡茶,明年(1302年)创焙局称“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税额浸广,增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斤饼。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茶场”。至顺三年(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致祭,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而井水渐满。造成茶毕,水遂浑涸。迨至正末(1368年)贡额凡九百九十斤。元代御茶园建于武夷九曲溪之第四曲畔,为官办茶场,有茶户负责管理和制茶,并设置官员领管。所制贡茶,仍沿宋代为龙团饼状,年贡由初之十斤增至九百九十斤,占一国贡额半数。据王祯《农书》云“闽、浙、蜀、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产为胜。”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禁止碾揉蒸青团茶。废龙团,改制散茶,是福建省茶叶史上一个转折点。早先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其后又制“雨前”、“松萝”、“灵芽”、“仙萼”、“白露”等名茶。产品由细嫩早采为胜,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产量非常可观。据《明史·食货志》载“天下岁额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建茶所贡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则建茶甲天下也。”当时占全国贡茶一半以上,而又以北苑、武夷为主。据《枣林杂俎》记:“福建建宁府建安县茶千三百六十斤内,探春二十一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六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二十七斤,荐新二百零一斤。崇安县茶九百四十斤,内探春三十三斤,先春三百八十斤,荐新四百二十八斤,计天下贡茶四千二十二斤,而建宁茶品为上。宋元时所贡,必碾而揉之,压为银板,为大小龙团。明初以重荣民,罢造龙团,惟采其芽以进。”明代福建省茶叶产区极广,据《闽大记》云:“茶出武夷,其品质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福、兴、漳、泉、建、汀在皆有之,燃茗奴也。”明末(1599年)许次杼《茶疏》称:“江南之茶唐人着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二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最胜。”《闽通志》记载:“福州府诸县皆有,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冈尤胜。建宁府八县皆出,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者尤号绝品。泉州府各县皆有,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延平府各县俱有出,南平半岩茶尤佳。邵武府,光泽、泰宁二县为多。”《闽书》载:“南安、德化、建安、建阳、将乐、长汀、漳浦等县均产茶,并有佳茗。如南安的莫山、德化的雪山、建安的凤凰山、建阳的苍山、将乐的花岩、长汀的玉泉、漳浦的鼓雷山等。”《长溪琐语》云:“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说明闽东茶区明代亦已遍产茶只是不著名而已。

福建省明代茶叶产量已不在少数,万历年间(1620年)徐勃《茶考》云:“然山中土气宜茶,不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各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销失真味,今侧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

明初茶禁甚严,“铢两不得出关”,限制了茶叶生产发展。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始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和岑南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州试销。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荷兰商人在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最早有广州、泉州、福州三个口岸,由于外贸兴起,茶叶生产发展亦是必然现象。福建省茶叶出口最早以松萝茶为主,以后武夷茶出口渐增,武夷茶成为中国茶叶在欧州的代称。

据《福建之茶》记述:“红茶制法发明当在明末清初,而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可分为工夫与小种两类。工夫分闽北与闽东两系,坦洋工夫由建宁茶客传至坦洋。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品质优异。”

据《福建之茶》记载:“罗源所产纯为绿茶,多系炒绿,其品质为各县之冠。茶叶嫩长而紧卷,色泽绿润蜜黄,水色杏绿,历数小时不变,易于窨花,为制花香茶之上品。”罗源炒绿以七境堂为最佳,南安以石亭绿为著。从咸丰年间,据传长乐县茶商在鼻烟窨茉莉花的基础上发展窨制花茶并商品化(宋、明有窨制共茶记载,但未成为商品)以后,随将花茶发展,制茶过程中发现炒干不如焙干的茶更能“吃香”,而渐将花茶原料改为烘青绿茶。

白茶以政和、福鼎为主。较早采制的记载见于郭柏苍在《闽产录异》。如莲心白毫采初展1芽1叶的原料,阴干,和传统制法相似。

乌龙茶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一直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最早的岩茶文字记载为清初,武夷山天心寺僧释超全据现存(俗名阮文锡)的《武夷茶歌》:“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稍为利。”

清代是福建省茶叶全面发展时期,八闽各府均产茶,同时茶类品种齐全,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四大类,还有再加工的花茶、砖茶。据郭析苍《闽产录异》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书中对当时茶区茶类学有较详细的记述:武夷茶区有岩茶、外山青茶、洲茶、白茶等。瓯宁茶区有龙凤山茶、大湖水仙、小湖乌龙、大湖乌龙等。福宁府茶有太姥绿雪芽、绿头春、福鼎白琳、福安松萝、宁德支提等。福州府茶区有福州鼓山半茶,侯官之水西、凤冈、九峰山、林洋、华峰、长箕岭、长乐之懈谷,福清之灵石、永福(永泰)之名山室、方广岩,连江之美肇、石门等地均产佳茗。泉州府茶有泉州香茶。兴化府茶区有郑宅茶,清代入贡,品质极佳。

福建省茶叶的发展在清代以前均受贡茶的兴衰而兴衰,贡茶兴发展速度快,官茶亦多。周亮工在《闽小记》(1650年)中提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宁太宋因本山茶枯遂罢茶场。其原因是:“黄冠苦于追呼,尽砍所种武夷真茶。”清代朱彝尊在《御茶歌》中写的“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小农摘此,田不毛,先春一闻省贴下,樵丁荛竖纷逋逃。”查慎行(康熙癸末进士)的《御茶园歌》中提到“茶兮尔何知,乃以尔故灾黎元”。均描述贡茶危害,先兴而逐衰的必然规律。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的书院茶文化


中国的书院茶文化

其实说起书院茶,大家肯定在想它与书院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没错,书院茶就是在书院中盛行的茶道,由此而形成一定的文化。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书院茶文化。

在历史上,中国的书院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宋代书院盛时发展到四百余所,成为儒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人的中心。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有紫阳、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这些书院大都盛行茶道,书院茶文化由此兴起,成为宋代茶文化的中心。

因为宋代的理学有着一定的发展,书院茶文化还因此与理学挂上了勾。理学在一定方面增添以茶论道之清尚,在以茶喻理方面独树一帜,扩大了茶道之要旨。

其实,中国的书院茶文化重视茶道,实乃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萃而成,形成了它博大精深敦厚朴实的文化内涵,但儒家思想是它的主体,领导中国茶文化潮流的主要是文人儒士。

综上所述,中国的书院茶文化倡导品茶修身、和谐自然、以茶励志、以茶品味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