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寺出名茶,关于寺院茶_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04-08
关于茶文化 关于茶文化资料 茶文化

【www.cy316.com - 关于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名寺出名茶,关于寺院茶_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名寺出名茶,关于寺院茶_茶文化”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名寺出名茶,关于寺院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寺庙大都建筑于名山之上。因此,自古有“天下名山寺古多”的说法:而寺庙又庙庙种茶,于是“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也一直是茶人们所认定的观念。

所谓“名寺出名茶”,在寺僧的努力培植下,在历代都出现知名的茶来,唐朝《国史补》中提到的一些名茶,例如: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蕲州蕲门团黄等等。北宋时,苏州西山水月庵的“水月茶”、杭州于潜“天目山茶”、宣州宁国的“鸩山茶”、扬州“蜀冈茶”、会稽“日注”、洪州“双井白芽”等等。这些历史名茶,就是出于寺僧创制、宣传出来的珍品。至于近代的一些名茶,例如“黄山毛峰”,主要产地是安徽省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一带;“六安瓜片”的极品,是产于齐云山的水井庵:“霍山黄芽”,主要产在安徽省大别山的太阳乡长岭庵;而休宁“松萝茶”是产在安徽省的歙县,是明朝比丘大方结庵于松萝时所创制的名茶。

佛教离不开茶,因而许多佛寺都种植茶树。由于寺庙多建立在岗峦苍翠、烽谷幽奇的风光胜地,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从南北朝到明清,无数寺庙都辟有茶园,以供自身使用。从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可以看出,全国名茶大多出于山谷,山谷大多建有寺庙,名山名寺名茶,可谓相得益彰。

当今我国众多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寺院茶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四川雅安蒙山出产的蒙顶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贤禅师吴理真亲手所植,饮之延年益寿称作仙茶,晋朝开始作贡茶。《名山县志》记载:“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因此,自古以来有蒙顶石花,天下第一之称。”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它以当年佛寺天心观生产的大红袍最为著名,僧徒们还根据不同时节将采回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著名的太湖‘碧螺春”,也是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所制,当时以寺庙命名为“水月茶”,历来是朝贡的佳品。它外形优美,白毫显露,色碧味香。清朝康熙皇帝饮后,赞不绝口,赐名‘碧螺春”。

明朝隆庆年间,有一位名为大方的僧人,制茶甚为精妙,其茶人称“大方茶”,名扬海内,这就是现在皖南茶区“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这种茶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普陀山的“佛茶”、黄山“云雾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都是当年有名的寺院茶。

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及徽州松萝庵的松椤,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名寺出名茶,关于寺院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小编推荐

寺院中的茶文化历史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关于绿茶文化的介绍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很早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注重茶的品饮,茶文化已然形成。绿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其文化相当丰富多彩,下面小编就进行一番关于绿茶文化的介绍。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

绿茶是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它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

绿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镇静作用,可减轻疲劳。绿茶中含有维生素C及类黄酮,其中的类黄酮能增强维他命C的抗氧化功效,这种类黄酮也是珍贵营养品,所以它对维持皮肤美白,可谓是有珍品级的效果。绿茶粉可以用来做面膜,清洁皮肤、补水控油、淡化痘印、促进皮肤损伤恢复;也可以加入优酸乳、酸奶或苹果汁吃,对便秘、瘦身美体、减肥有促进作用。这些功效主要是指茶叶绿茶有美容功效,那么其他方面茶叶绿茶有什么功效?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中国茶文化”之当代名茶


白茶和青茶

白茶是茶树长出白叶子,非常难得的,少见的,它本来应该长绿叶,它长出了白叶子,人们把这种叶子采摘下来,做成了茶,叫做白茶,当然它就一开始芽的时候白,后来长大了叶子还是绿的,就把这种芽采下来做成了茶,叫做白茶。那么后来人们就选择了一种叶子表面绒毛比较多的,这种茶来做成茶,它就满披白薅,很漂亮,但是白茶的量现在也是很少。

还有一种最神奇的青茶,青茶是一个茶类,一般的我们就叫做乌龙茶,乌龙茶的这个加工方式更奇怪了,它有晒青,晾青,摇青,纱青,揉碾等等,六道工序,你怎么能想到采摘回来以后先放到地里边去晒,晒完了再放到屋子里去晾一晾,晾完了再拿出去晒,晒完了再晾,这谁想出来的,完了以后还有个摇青,摇完了以后再进行,当然很多遍了,我记得有一个老茶农告诉我,青叶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什么叫死去活来,你一晒它不就萎蔫了么,你再放到屋子里没有阳光的地方,空气一冷,它又挺起来了,挺起来拿出去再晒,这不死去活来了么。特别是呢,它就经过摇青的时候,这个叶子的边缘碰撞,那些汁液就流出来了,流出来以后它就发酵了,这一种茶就叫半发酵茶,更神奇的是什么呀,这种茶它没有用香花印制,而具有天然的花香。乌龙茶有的花的香味特别的清晰,它就是某一种花的香味,有些花的香味不清晰,它就是那种山花烂漫的大自然的气息,喝起来特别美。

青茶名品——铁观音

名茶的奇妙之处

如果除了人为的因素,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老天爷的意思,因为名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你换了一个地方,它生长不出来,我们农业里边叫原产地产品,就是这个地方。而且凡是名茶,它产量常常都很小。你比如说,老天爷他既很仁慈,很慷慨,有时候也很吝啬。他怎么能想起来西湖这个地方能长出来这么一种茶来,完了西湖周边的茶农就能想到这么一种加工方式,做出茶来它就这么好,那你既然创造出来你就创造大一点啊,每年产生个几百万公斤,它没有,就那么几个山头,你离开了这个山头它就是不一样,你哪个炒茶师,高级的炒茶师来炒,它也炒不出来。

西湖龙井采茶园

福建安溪茶园

碧螺春的传说

碧螺春产量也很少,就太湖东山岛,西山岛那两个岛。它这个碧螺春的这个名字呢,它的民间传说是这样的,有一个叫碧螺的姑娘和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谈恋爱,这个湖里出了一条恶龙,它老上来祸害老百姓,阿祥有一天就拿了一个叉子,到湖里和恶龙搏斗,把恶龙杀死了,但是自己也受了重伤。上来以后乡亲们就说,他是为大家除害啊,谁来照顾他,碧螺说我来照顾他,这个碧螺姑娘就到处上山采药啊,就服侍他,但是这个病一直不见好,伤势一直不见好,那么后来碧螺姑娘就看到一棵茶树,这个茶树的味道特别香,她就想这个茶树是不是能治好阿祥的这个病么,但是这个茶芽刚长出来,特别嫩,天比较冷,她就怕这个茶芽冻坏,她就每天用嘴含一含这个茶芽,就滋润滋润它,给它保保温。后来长出个茶芽来,她就采下来回去熬了这个汤,给阿祥吃,阿祥吃了之后身体就康复了。但是碧螺姑娘自己的气血精华就损失没有了,她就死掉了。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茶叫做碧螺春。

宛若小家碧玉的碧螺春

名茶的性格

你比如说西湖龙井,更像一介书生,碧螺春呢更像小家碧玉。西湖龙井里面有一种很潇洒,一种很清新,这样一种东西在,这个碧螺春,感觉里边有一种温软,甜蜜,细腻,这么一种东西在,它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你喝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虽然同是绿茶,同是名茶,两个产地也不是很远,但完全不一样。

问题是这种独特的山水产生这么一种东西,关键问题是劳动人民怎么想到用这么一种方法做出来,它才是这种,你看用碧螺春的方法做西湖龙井肯定不行,你用西湖龙井的办法做碧螺春也不行,它只有这么做出来才把这一块山水,这一块自然,这一块气候,这一块地域里的所有的精华都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名茶既是天成,也得之于人力,是人和上帝结合最好的产物,所以喝一杯名茶,喝一杯好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茶文化”之当代名茶(二)


峨眉竹叶青

竹叶青

在当代的诸多名茶如龙井、碧螺春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名茶,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确实也是茶中精品,比如竹叶青。竹叶青产在四川峨眉,这个名字是谁给起的呢?陈毅先生。陈毅大概是六十年代出国访问回来,回来以后,就到了四川,四川是他老家,就到了峨眉山看一看,山上有个寺庙,寺庙周围的茶园是归和尚管理的,他们自己就加工茶,高山云雾出好茶么,加工了茶陈毅元帅说喝一口尝一尝,一喝,好喝,就问这什么名字,这和尚说我们自己种的茶,没名字,元帅你是诗人,你给起个名吧,他一看这个叶子非常好看,像竹叶一样的绿,竹叶青,竹叶青,以后这个茶就叫竹叶青了。

祁红之美

祁门红茶

红茶中的祁红,它的颜色很美,你看上去干茶的颜色是发黑的,条索非常细,泡出来的那种红,美极了。欣赏茶的茶汤的颜色也是饮茶艺术化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是它这个红,红到了什么程度,就让人感到惊讶,我们都见过红色,如果这个红色比较明亮的话,它一般会显得轻浮,这个红色比较沉着的话,它会显得比较暗重。这种祁们红茶泡出来的红既是明亮的,又是鲜艳的,又是沉着的。

“面对着这样一碗融化了的红玉,融化了的晚霞,你最大的愿望是再一次登高远眺,看那滔滔的江水,流荡的云雾和淡蓝的远山,你一定能找到眼前的风景和这一碗红艳茶汤之间的深情。”

红茶还有一个优点,这个绿茶天然具有一种君子的仁,红茶天生具有包容的性格,你说你往绿

茶里边加点什么东西,老觉得不太合适,但是你要是喝红茶,你往里边加点奶,加点糖,它非常具有包容性,加进去以后它也一样好喝。所以红茶它天然就是开放的,它就具有包容性。

乌龙冲泡要诀

乌龙茶要用紫砂壶冲泡

乌龙茶名品太多了,铁观音的品饮和绿茶不一样,喝绿茶一般要用玻璃杯,不能用高温,但是喝乌龙茶不一样,喝乌龙茶相反,乌龙茶要用高温,要用紫砂壶,乌龙茶是用比较大的叶子做的,它比较耐冲泡,你没有那么高的水温,它那个香气就出不来,它那个滋味就出不来,它那种在舌头上的那种爽滑就出不来。你要用低温泡就不行。

所以茶艺呢表面上看起来是好看,其实内部是你一定要符合这种茶的冲泡规律。乌龙茶就要用高温,用紫砂壶,壶还不能大,第一遍你先把壶烫热,把水倒掉,第二遍把茶投进去,注进开水,迅速把水再倒掉,把茶也烫热,完了第三遍再把水注进去,把盖盖上,在外边在壶外再浇水,这样的高温之下泡出来的茶叫铁观音。它才有那种花香,它才有那种滋味。

品鉴名茶

成都茶馆

老舍茶馆

最简单的鉴别办法,就是两种茶进行比较,两种茶同时泡,泡完了你去尝,一喝就喝出来了,你比如说我们说茶,一般认为是苦的,涩的。真正的好茶不涩,很滑,茶是滑的。真正的好茶用水泡起

来,喝起来是滑的。

另外,它的香气,滋味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也不是茶叶的鉴赏专家,可以喝出百分之几的差距来,最好的办法是到茶馆去,你说泡两杯我尝尝,一尝就知道了,你不用说清楚哪个好喝,一尝就知道了。

其实我觉得,倒是很多地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那种茶,常常更好喝。言之不清,其实我说茶的滋味微妙,既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讨巧。

一般说喝茶为了解渴,满足一种嗜好,你怎么喝都行,你要真把它喝的觉得有点意思,喝出有点滋味。一般的说,我觉得喝茶两个条件就够了。一个是干净,一个是安静,你要再复杂一点,还有心境。

茶馆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你在这里可以彻底的放松,你走出了你原来生活的那个轨道,走出了这个现实世界,暂时的离开它,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边你放松了,你在品味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的茶的滋味,它既像人生又像生活,又像你个人的内心的很多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感受。

关于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因为成品茶的外观为黑色而得名,主产区在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关于黑茶,我们能想到普洱茶、六堡茶、茯茶、边茶等等,那么你知道黑茶的历史渊源吗?下面小编将会作出介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是在1373年,根据历史记载,在明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天全、六蕃明,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就是黑茶了。

细说黑茶的历史,而要说“黑茶”二字最早则是出现在明嘉靖三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的确为黑茶。

黑茶在早期,并不是有意识的进行发酵,而是由于气候的原因。中国只有南方产茶,北方要消费茶叶,就要从南方运过去。都知道古代交通不便,茶叶的运输基本上是靠马背或者骆驼运输的,可是运输的路程相当漫长,在这漫长过程里,由于日晒水淋,茶叶在驼背上发酵,尔后茶变得香气高,滋味醇,人们就通过了加工来改善品质,也就开始形成了黑茶。

黑茶的原料一般较为粗老,加上制作过程里,往往堆积发酵时间长,因而叶色油黑或者黑褐,故称为黑茶。在从前,黑茶主要是供给边区少数民族饮用的,所以又被称为边销茶。而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别湖南黑茶、四川雅安藏茶、湖北老青茶、滇桂黑茶。

关于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就说到这里了,黑茶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对主食牛、羊肉和奶酪,饮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的西北地区的居民而言,长期饮用湖南黑茶,是他们人体必需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有生命之茶之说。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关于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中国茶文化”之历史上的名茶


历史上的名茶

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第一个贡茶院,皇室对茶的需求特别大,在今天的浙江湖州有顾,后来不够,陆羽又推荐了阳羡茶,那个时候的茶必须在清明之前送到皇宫。时间很紧,从浙江到当时的唐长安,"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四千里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类似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除了这些陆羽发现的,还有蒙顶茶--四川雅安--中国雨都,有三个有名的"雅雨"、"雅女"、"雅鱼"堪称雅安三绝,蒙顶山不输于这三绝,雅安是第一个种茶的地方,很多文人都非常喜欢蒙顶茶,到现在为止,蒙顶茶依然是黄茶翘楚。白居易就写过《琴茶》: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茶最早出现的应该是晒青绿茶,唐朝主流是蒸青。晒青的干燥方式是晒干,蒸青是杀青的问题,用蒸汽把青涩的味道去掉。炒青和烘青就出现较晚,它们主要是干燥方式的问题,即炒干还是烘干。其它茶类出现得更晚,基本上明朝之前是绿茶。到了明朝,根据不同的茶树叶子,人们找到了很多新的加工方式,这种新的加工方式就出现了新的茶类,基本茶类有六类。

阳羡茶图片

绿茶

绿茶的加工方式比较简单--杀青、揉捻、干燥,,但是每一种加工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湖龙井是扁状的,碧螺春是条索状的,而且这些茶的加工方式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

有一家茶农,收集了很多茶叶,还没来得及加工,就堆在那里。来了一个军队,没地方住,就住在树叶上,结果一受热就发酵了。其实很多茶的出现都是非常偶然的,等后人记载的时候,其实已经距离当时的情况很远了,所以这些传说本身,它也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科学的记载是茶文化,民间的传说也表现了劳动人民自己对所创造的财富所体现的一种智慧中的自我欣赏,它也是一种文化。

碧螺春图片

黑茶

黑茶也是很偶然的,代表的就是大家熟悉的普洱茶。汉民族基本不喝,基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在喝,比如老青砖。黑茶和其它茶类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喝茶,和我们喝茶不一样,我们喝茶是一种生活的点缀,黑茶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必需品,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肉食乳饮",他们缺少维生素,只有靠茶来补充。黑茶也发酵,但他是后发酵,先做成绿茶再发酵,据说是茶马古道运到西藏,几千华里,气候变化特别大,更重要的是,还下雨下雪,一下子茶就受潮了,就发酵了,结果黑茶更受欢迎。"在一片风景如此秀丽的地方出产的东西,却天然属于那些极寒和酷暑轮流交加的地方,属于那些举杯豪饮、纵马驰骋的人们。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这就是老青砖茶。"

普洱图片

黄茶

黄茶也很有意思,黄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和绿茶是一样的,但黄茶是绿茶加工不当造成的,热的茶堆在一起,闷黄了。但后来发现有的地区有的茶树做成黄茶更好喝,黄汤黄叶,有一种类似于粮食的香味,除了蒙顶黄芽,就是君山银针。但是君山银针很珍贵,它有三起三落的特点,所以一般极难获得。

君山银针图片

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茶叶飘香。漫步茶园,于神思飘飞之际,几多历史的面孔又浮现眼前。

西晋左思的《娇女》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chuǎn剧,吹嘘对鼎。”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美成都的茶;另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到唐宋以后,写茶的诗词骤然增多。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可拾。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杜甫曾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至,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

很多爱好者

唐代另一位与茶有关的名人不可不提,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

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有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千年古茶,千载流芳,啜饮不尽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馨香和精神余韵。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略说寺院茶


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名山名寺出名茶。名山名寺出名茶,既是寺院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所致,更是寺院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使然。

在我国,绝大多数寺院生产一种名茶,且品质各异、风格独特。如四川甘露寺蒙山茶,湖北玉泉寺仙人掌茶,云南感通寺感通茶,福建武夷寺岩茶,江苏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浙江杭州法境寺香林茶、龙井寺龙井茶、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天台山国清寺华顶茶、景宁惠明寺惠明茶、临安禅源寺天目青顶茶、普陀寺佛茶等。南方凡名山寺院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地方,往往是寺必有茶,有茶就有名茶。因而,一座寺院就相当于一个名茶研制、生产以及传播中心。

我国自古以来寺院香火旺盛,进山香客常会络绎不绝,向香客们施于茶水,也便成了寺院的一项义务。清代《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之以馈人。在一些大的寺院,还设有专职的施茶僧,为进山的香客布施茶水。不仅如此,寺院僧尼往往也将本寺院的名茶交流到外地寺院或其他地方,加强与外面的联络与联系。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所以泡茶、喝茶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

在佛家弟子看来,名茶品饮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名茶品饮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共同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