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蜀国已种植茶叶进贡周武王

发布时间 : 2020-05-03
种植茶叶 古代用什么装茶叶 茶叶种植小常识

种植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巴蜀国已种植茶叶进贡周武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古巴蜀国已种植茶叶进贡周武王”相关知识!

在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一棵树龄已达2700年;西双版纳巴达的一棵大茶树也有1700年历史,但要谈到茶树的起源,远比人类悠久得多,而中国人只不过是较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而已。关于茶,最早的传说出现于四五千年前,神农氏是中国神话里的医药和农业祖先,他遍尝百草以了解它们的药性。有一天神农氏吞下了断肠草,疼得肝肠寸断,由于迅速吃下了茶树的叶片,就解毒了。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可见茶是因为其药用功能进入人类社会的。

而《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到了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其中,“荼”字据考证就是茶。

在考古方面,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了一个藤编的箱子,虽然里面是空的,但箱子上写着“一笥”,据专家考证就是指茶一箱;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又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肩部刻有一“茶”字,也被认定为是汉人用于贮存茶叶的。因为湖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是古时名茶“阳羡茶”的产地。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趣话“周武王茶称贡品”


唐代陆羽在《茶经》巾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他还引用《神农食经》中的说法,认为经常饮茶,可以令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可是关于神农氏的事情离现在太过遥远,很可能只是个传说而已,况且《神农食经》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目前已经无从查考。因此,饮茶开始于神农氏的说法,不是确凿之事。根据现有的可信历史资料来看,首次提到有关茶的人物可能就是周武王姬发了。

按照《华阳国志·巴志》所写,大概在公元前1025年的时候,周武王统率周军及诸侯讨伐殷商的纣王之后,就把他的一个宗亲封在了巴地。巴地的王作为诸侯,按照制度应当向周武王(天子)进贡。《巴志》里面列举丁一份巴地进贡的“贡单”,里面有五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

这些贡品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巴王进贡的茶则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的后面还作了特别的注释:“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萄,园有芳翦香茗”。这个进贡的茶并非深山老林的野茶,而是人工培植在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同志》在我国保存到今天的所有方志中是最早的一个,其作者为东晋时期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他治学态度严谨,和司马迁一样既博学、义注重实地考察,这部书就是他根据大量的资料写成的,有十二卷之多。

至于周武王接受了包括在贡晶中的茶是用来品尝,还是作药用,或者是用作其他别的用途,到目前还不知道。可是如果研究一下《周礼》这本书,也许还可以探求出这茶的其他用处。《周礼·地官司徒》写道:“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就是古代的“茶”字,掌荼这个事情在编制上竟然占用了二十四人之多,那它到底是用来来做什么的呢?这本书又写道:“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如此,茶在当时不只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葬大礼时候所不可缺少的祭品,因此才有必要专门设置一班人来掌管。

另外,《尚书·顾命》里面写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可见在周成王的时候,茶已经代替了酒成为祭祀用品。根据上述分析,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之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诗经》里面“荼”字何以屡屡出现了。

巴蜀产茶历史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巴蜀茶文化传播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巴蜀是茶业的摇篮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是中国南方的树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也发生和发展于南方。据植物学家考证,茶树在地球上大约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了,而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一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山区,也就是战国时期的巴蜀国所辖境内。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我国的产茶区基本上是循着一个自西向东,由南及北的发展历程。史书《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以后,巴为封国,四川的茶、蜜、丹、漆等都是常年贡品。在长沙马王堆轪侯墓出土随葬品的清单中即有“槚”的异体字,可见茶在西汉初期已是侯门的日常饮料,而且还是人死后的随葬品。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根据文献记载,很可能也已形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巴蜀茶业名甲全国。

当时有一个叫王褒的人,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女子家里。这位杨氏是个寡妇,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奴仆,因为经常被王褒指使去买酒,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主母有染,就跑到已故的男主人墓前去发牢骚,说:“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知道后,一怒之下,把便了从杨氏手中买了下来。便了心里不愿意但也无可奈何,向王褒提出,将以后凡是要他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否则他有权不干。便了这个要求可谓是自掘坟墓,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便提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忙到晚,痛哭流涕地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但却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文中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两句,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前一句反映西汉时在成都一带,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后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这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都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巴蜀茶的起源之地


《茶经·一之源》上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最早产于滇、贵、川,那里气候温暖湿润,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远古的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被冻死,而茶树则由于滇、贵、川特有的自然气候特点得以保存。野生茶树众多。其中,在滇南勐海县大黑山原始丛林中发现的高达3212米的野生大茶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

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茶是以滇、贵、川为中心,向其他区域辐射传播。在气候温暖地带,向乔木化、大叶种发展;在气候寒冷地带,则向灌木化、小叶种进化。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地球上北纬45°以南,南纬30°以北区域内的50多个国家所种植的茶大多数都源于我国的滇、贵、川。

茶的饮用也最早从滇、贵、川开始,据汉代《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皆出名茶。”还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且园有芳翡、香茗。”这说明,远在3000年前的周朝巴蜀地区就有人工种植的茶园,茶已经是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和朝贡给天子的礼物。

对于茶树的人工种植,茶文化研究者公认是在汉代,即蒙山茶的种植。蒙山是位于四川雅安县和名山县之间的历史名山。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曰:“西汉有僧从表岭来,以茶实蒙山。”《四川通志》载曰:“汉代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可见后人对蒙顶茶极为赞叹。

巴蜀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中国古人茶叶利用早可能始于西南巴蜀


茶树的起源西南地区,在东南地区考古出现之前,大家一般认为四川巴蜀地区是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地,当然四川人民也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巴蜀地区一直跟传统的中原权力中心,从地域上来说是最接近的区域,而且它也是处在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诗经》就不讲了,从秦汉开始,确切知道《诗经》里面的图中有一些应该就是茶。

最初茶产区的人,有植物资源地区的人,我们可能药用它,用它做药物,或者已经作为一个饮食了。我们可以从现在尚存的吃擂茶的习俗,浙江、湖南的豆子茶等等,这样的一些茶里面可以看到,其实它也是作为食物的一部分的存在。这样一种食物的存在,一开始是在南方的茶产区存在的,它是通过权力的构架,通过权力的网络最后到达了北方。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秦,当然秦比较短,它早早拿下八国之后,始之有茗饮之事。

在所有上述考古文物出现之前,我们一般引用的是文字的材料。文字的材料是王褒的《僮约》,他的朋友去世了,他去看他的亡妻,可能跟她一起喝酒,让仆人吃饭喝酒调笑,让仆人去买酒,仆人就不愿意,他说我们家主人活着的时候就让我干什么的活,不包括给别的男人买酒。王褒特别生气,就说你这个奴才卖不卖?他朋友的亡妻就说“卖呀”,就卖给他。这个有文化的仆人说,你买我做什么事得说下来,我们得有一纸契约,你写下来的我都做,没有写的我都不做。难不倒我,写了一大篇,就是《僮约》,给仆人的契约。里面写了一大堆他要做的事,我看几十个人都干不了的事,其中有两句是牵涉到我们说的这个事,“武阳买荼”,就是到武阳买茶,还有一个“烹荼尽具”。

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可以看到,当时的商业非常发达,这些是要到市场上去买的。虽然四川也是茶产地,但是居住在成都的人来说,也是到市场上买的,所以他说武阳买荼,而且不在成都,在成都附近。还有一个“烹荼尽具”。当然他原来用的这个是“尽”字,也有专家把它解释成干净的“净”。就是你要煮茶,而且要清洁茶具。所以在所有的这些考古材料出现之前,我们用的是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一篇游戏文字,当然游戏文字更多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巳经开始种植茶I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其所依据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I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I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由此可知,臣服于周王的南方各国纷纷以土产向周王献贡,其中就包括七闽以茶叶进贡周王。至唐代,茶叶巳是福建名产之一。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夕卜。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种植技术。自唐代开始种茶以来,福建茶农便十分重视对适宜茶树生长的外部环境的了解以及栽培技术经验的积累。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先春朝济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茶录》总结: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生于幽野,或出烂石,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荫叶丰腴,香味充足,此中种也;树底林下,砾壤黄砂,斯所产者,其次第又次之。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雾多温湿之地多出好茶,天下名茶多出自江南名山胜地。

唐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多采用茶籽直播法。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茶籽直播法有所改进之外,茶农还突破了原先茶树移植则不复生的传统观点,把育苗移栽的技术运用到种植茶树上。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窭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叶管理一般包括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间作等几项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茶树的好坏以及所产茶叶的质量与产量。明清时,在施肥方面,茶农沿用前代的方法,在下种时添加灰肥、人粪等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出了茶生烂石的观点。在除草方面,则更为精细,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间作方面,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柏之类,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真之品,最忌与菜眭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生产形态。虽然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基本成型的茶叶生产形态却出现在唐宋时期。唐宋以来,福建茶叶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事茶叶生产的除了少数兼营茶业的农户外,最中坚的力量是那些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园户。除此之外,还出现有寺院茶园和国有茶园。明清以来,福建茶叶生产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生产形态,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变化。

兼营茶业的农户。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

茶园户。明清以来,茶园户植茶已相当普遍。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武夷山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路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一些茶园户靠租佃茶园生产,如沙县物产茶。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崇安县土产茶最多,工作列肆皆他乡人,而当地土着岁受赁钱数百文,只好听其垦种,所得者,地骨租而已。延、建、邵三府缘有一种寄籍民人,大半自江西、汀州、漳、泉等处而来,赁山开垦,种植茶果麻靛之类。

寺院茶园。明清时期,一些寺院僧人参与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所产茶叶不仅供寺内僧人消费外,还用以馈赠客人,甚至投入市场。福建太姥山地区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武夷山武彝劣岭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紫赤。曾有以松萝法制之者,试之,亦色香具足。但经旬月,则色赤如故,盖制茶者仍系土着僧人耳。此后便人招黄山僧,用松萝法制之,效果极佳,所产茶叶与松萝无异,香味似反胜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称。国有茶园。明清时期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对茗茶的需求,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国有茶园进行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明史食货志》云: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凡贡茶,第按额以供,不具载。

地理分布。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省内80先的地形为山脉丘陵,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故宋元以来,福建一直都是以国内重要产茶区而名誉天下。有清一代,茶叶的种植遍及福建各府县,茶叶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物产,茶业也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清人卞宝第在其着述的《闽峤辖轩录》一书中,对福建各地的物产有详细的记载:

霞浦县物产茶。

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宁德县物产茶、纸、粗瓷。

安溪县物产茶、杉、松、

桐、竹。

大田县物产茶。

南平县邑治山多田少,物产茶,大利所在,泉、永、汀、广之人,春来秋去,往返经商。

沙县黄山、莲花山、幼山皆在西北,三路通归化。关隘林立,山势峻险,内有富口通门两处。山皆种茶,商民辐辏。大溪一名沙溪,又名太史溪,由永安人境,物产茶。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又有琅口地方,茶商所聚,汀兴等郡,远来觅食者,实繁有徒,奸匪潜滋,抢夺蜂起。此产茶之利,亦产茶之害也。

永安县田土瘠薄,产米不敷民食,赖宁化、归化贩运接济。物产茶、贡川纸、笋干、香菰、拼榈木。建安县物产茶。

瓯宁县物产茶、苎布、瓦器。

建阳县物产茶、纸、苎布。崇安县物产茶、纸、蜜。政和县物产茶、苎。松溪县物产茶。

邵武县物产茶、笋、竹、

纸、香菰、竹鼠。

光泽县物产茶。泰宁县物产茶、苎布。建宁县物产茶、葛、磁器、杉木。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福州、泉州、建宁、福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诸府,福建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三大区域。

闽北茶区。闽北茶区包括建宁、延平、邵武3府,共辖17个县。其中建宁府作为福建传统的名茶产地之一,其茶区主要分布在瓯宁、建阳、崇安一带。方志记载,瓯宁近来茶山蔓延愈广,瓯辖四乡十二里几遍,西乡在万山深处,亦有茶山,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便纷纷租山种茶,种茶之风的兴起,使瓯宁县茶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兼以客贩担夫,络绎道途,充塞逆旅,供不应求又数千人。可见,茶巿之盛,几埒阳崇,并且波及周边各个县份,延及建安。建阳县山多田少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方志记载,除了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而且茶笋连天茶居十之八九,茶山袤延百十里。最为有名的要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所产的武夷茶,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武夷山山中土气宜茶,九十九岩,岩岩产茶,且环九曲之内皆以种茶为业,可见武夷山产茶区也相当广阔,方圆百二十里,都有种茶。当然,清代建宁府产茶地远不止这三个县,茶七县皆出。建安县茶以山产最多,盖植物产一大宗也,而建安县壑源山、曹髙山、凤凰山所产茶叶较为有名。其中有红边、奇种等名,并有水仙、乌龙、银针、岩种之别。浦城亦山多田少桑麻被陇,茶笋连山,其中,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政和物产,除茶、杉、笋、纸外,别无大宗,时人谱《种茶曲》云:茶无花香满,家家无田钱,万千山农种茶山之颠今年辟山南,明年辟山北,一年茶种一年多0,由此可知,清代以来政和种茶风气之盛行。而延平、邵武两府种茶面积虽然不及建宁府广阔,产量也较少,但在一些县份也都种植茶树,出产好茶。其中,以南平的半岩茶,将乐的仙人堂茶、九仙山茶,光泽的老君眉最为出名。《八闽通志》记载,延平府,茶各县俱出,出南平半岩者尤佳。此外,南平的新兴、梅西、峡阳、梅南等地也都种植茶叶。将乐县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产于园地者更劣,过夜即酸,盖必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邵武府光泽县有山茶、园茶,又有杂茶,而至咸丰、同治之后,遍处种茶,其中茶以老君眉名。闽东茶区。闽东茶区包括福宁、福州2府,共辖15个县。人清以来,作为迅速崛起的茶区,特别引人关注。福宁府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福鼎、福安、宁德三县。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清代福鼎以茶为大宗土产,各都都产茶,尤以太姥山所产绿雪芽茶、白琳为佳。福鼎有一山,因绵亘数里,地多产茶而命名为茗洋山。福安地区茶,山园俱有,其中,在坦洋的桂香山,产茶甚美,从山麓一路登桂岩,香闻数里。而宁德县更是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其西路各乡都有,支提尤佳,说明宁德产茶数量、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霞浦县虽然茶产量不及福鼎、福安,所产茶叶质量也不及福鼎白琳,寿宁乌龙,但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皆有种茶。福州所产茶叶早在唐朝就巳闻名全国了。《茶经八之出》中提及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福州的茶叶在唐代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迨至清代,福州的产茶遍及所辖各县。屏南县茶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罗源县旧志云:茶,诸山皆有,唯小云寺清明采者为第一。长乐县所植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似白蔷薇,在登云山、玳瑁山一带居人多种茶。连江县产茶亦山乡皆有,而焙制最佳者,以鹿池为最,云头山、儒洋等乡次之。云头山,产茶极佳。鹿池山,畲民所居,制茶特佳。

闽南茶区。闽南茶区包括泉州、漳州2府和永春州,共辖14个县。清代,闽南茶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区。当时闽南茶区所产的名茶,据方志记载,有晋江清源山茶、南安英山茶、安溪凤山清水及留山茶。泉州府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安溪一带。乾隆《泉州府志》有云:茶,晋江出者曰清流,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清源山茶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如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按清源茶旧甚着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由此可知,泉州府所产茶叶品种甚多,质量堪优。晋江所产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出不多,今更希矣,而城中所需的茶叶均来自安溪。康熙年间,南安县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同安县邑原不产茶,乾隆时引进武夷岩茶和安溪清水留山茶种,开始种植茶树,此后植茶业兴起,斗拱山亦有仿为者。安溪一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种茶,产量也较多,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乾隆时期,阮文锡作《安溪茶歌》唱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章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做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说明此时安溪茶产量较多,但因制法不精而让漳州人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以制作。漳州府各县亦有种茶,龙溪县以龙山产者为佳;平和县,茶出大峰山者良、漳浦县磁灶山山上多茶,且以白埕者佳。永春州德化县茶产高山上者佳,且茶树多唐时旧植;而永春州以茶山石齿产茶最佳。

闽西地区。闽西地区包括汀州府和龙岩州。明清时期,闽西一带不是重要的产茶区,但其种植亦有一定的规模。如上杭凡山皆种茶,多而且佳者,惟金山为最。至精细者,如莲子心,香味逾于松萝。据县志载,往时古田、下隔、湖梓里等处出产甚巨味皆香厚,乾嘉年间,汉口镇有悬下隔名茶牌者,可见其产品之盛;永定道光时植茶很普遍,茶各乡有之,气味皆平常。惟金丰茶颇着名,溪南赤竹坪茶尤佳,惜不能多,到民国时期着名者有灌洋许家山之茶。除上述诸县外,其他县也都种植茶叶,但质量较次,或是数量较少,不敷供应,如宁化,宁茶最蕃遂计数十万斤,然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清流,国初,有江南僧至境,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有香有色,迄今玮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武平,邑产茶之地,仅岩前、石湖溪、石径岭下数处,产额不多,不足供本县之饮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