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过才知茶浓

发布时间 : 2020-06-11
普洱茶浓 浓普洱茶 普洱茶浓吗

【www.cy316.com - 普洱茶浓】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品过才知茶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品过才知茶浓》内容,感谢阅读!

传播得最快的莫过于流言蜚语了。只要是说出了口,或是发生了的事,不一会儿便人尽皆知了。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是很难的。我们总免不了会时不时地被流言蜚语中伤。犹如这一款茶,在你还未尝过时,你就已经听到过许多关于它的故事。

我们总是在听说,我们总是听信了别人的话,却失去了尝试的机会。一杯乌龙茶,有人告诉你太浓了,劝你不要喝,你可能就放下了杯子。一个地方,当有人告诉你那儿不好玩,可能你就放弃了追寻的脚步。我们往往忽略了,不管是红茶或是乌龙茶,只有当我们自己品过后,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无论它是苦是涩,是甘或是浓,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好的。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父母替我们选择好的。每一个父母恨不得将未来的每一步都替子女做决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过来人,走过了同样路,该怎么做才好他们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他们忘了,人一出生就是为了经历的,无论是好是坏,只有自己尝过了才不会白活。一杯茶,品过了才知茶浓。

现在,我喜欢品各种各样的茶叶,或是出于好奇心,或是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喜好。当我喝过某款茶叶后,我才能明白,“哦,原来这茶叶尝起来是这样子的”!因此,父母不能够剥夺孩子自我经历的权利,放手让他们去吧,他们才能够更了解这个社会,也才会更了解自我。

关于本文《品过才知茶浓》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编辑推荐

至若救渴,饮之以浆,才知茶中味


六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译文】

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陽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陰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

知茶论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树的原生地。千百年来,一壶清茶煮历史,一席静淡出宇宙。茶道、茶艺、茶文化不仅彰显出其永恒的生命力,也把人类的茗饮文化带入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和精神境界。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闲情雅致中,泛谈历史与文化;知茶论事间,意在生活点滴体悟。正所谓“话谈千古事,茶沏一室香”。

茶叶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目前,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全球茶叶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然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像中国茶叶产业一样有这样的悖论。一方面,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中国茶叶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而另一方面,虽然近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名列前茅,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为此,业内人士疾呼,“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

首先,有名茶品种,却无名茶品牌,茶叶企业过度分散。提起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品种,可谓声名远播,甚至连外国朋友也能说出一、二,但提起名茶品牌,却不能让人脱口而出。其次,茶叶成本高,但价格低廉。中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但因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品质难以控制。有数据表明,印度只用相当于我国一半的种茶面积,却生产出大致与我国相等的茶叶产量。目前,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不到1.5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第三,茶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而说到茶的品牌,英国“立顿茶”恐怕很多人都熟悉,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产茶的国家,却让茶品牌走向了世界。不可否认,一种茶在一个地方流行久了,难免会被当地的文化氛围所熏染。每个产茶区域也会因气候和地带的原因而生产出自己的名茶,但这不足以证明中国茶就不能有自己的品牌。中国茶叶立足的是中国茶叶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中国不只是有龙井,还有更多的茶品牌,但这些名茶,又有几个是企业独立拥有的品牌?而我们也不应该错误地把地理品牌的发展当成整个中国的品牌茶叶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一个行业,如果缺乏行业巨头,就会显得没有活力。品牌是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命脉。品牌是质量、信誉、美誉知名度,是消费者信心的保证,甚至是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系统工程。惟有创造一流的品牌!才能立于未来之巅。中国茶产业是到了该品牌整合的时候了。

据了解,在目前的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叶除了红茶不具备竞争力,其余的茶类品种都是我们的强项,有的更是我国独有的。我国绿茶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近90%,而绿茶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效果已被证实,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开发出各种诸如有机茶、保健茶及各类高档茶,这些不都为中国茶业及中国茶叶品牌走向世界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鲁迅先生说过:“能喝杯清茶,是种福气”。对茶赋文,萧散冲淡之中,流露出几多人生况味;精致细微之下,蕴藏着如许文化精义。一壶茶,一个境界,一种玩味。知茶论事,于刹那间体会永久......

以茶为镜知得失


人人都需要一杯茶,茶是一面镜子,通过对茶的品味,可以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改善自我。

在二十四史中讲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又说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茶可以同时起到铜镜、历史、人的作用,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通过喝茶,可以明晰自身,自胜强身。

饮茶当有饮茶的样子,不可放浪形骸优哉游哉,当端正神色,一丝不苟。饮茶是修行,先修身然后修心,身正心正,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我们纵观历史的兴旺交替,之所以兴是因为管理者自身素质够好,之所以亡也全是人之祸,人生就如同历史一样,要想一直兴盛下去,就需要时刻将自身做好,要有忧患意识。

饮茶最重要的,是能让人明得失。生活当中不应该有绝对的得与失的计算衡量,凭本心做事,无所谓得失。很多时候吃亏是占便宜,塞翁失了马,反倒成了好事。昔年曾经有公司将所有的不合格产品集中在一起销毁,看似是巨大损失,可是赚到了人气,如今已发展为声名赫赫的龙头企业。

以茶为镜知得失,得失之间的把握,全看本心。端得起放得下,品得了苦尝得了甜,一杯茶端平,茶汤平静如镜,镜中的自己,当祥和安然,一如窗外盎然的天色。

关于苦茶|品茶知味


关于苦茶|品茶知味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本位的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罢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做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古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做。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一名龟甲,汉名皋芦,亦云苦丁。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

;角刺,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每斤银八钱。;按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喝了可以节育的。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

;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又《经》有类似的话云:

;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饮亦可通夜不眠。;

《南越志》则云:

;茗苦涩,亦谓之过罗。;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芦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但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我只好从壶里去拿出一片叶子来,仿佛制腊叶似的弄得干燥平直了,仔细看时,我认得这乃是故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枸朴树的就是,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龟壳。原来这可以吃的,虽然味太苦涩,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将就斋主人也只喝了两口,要求泡别的吃了。但是我很觉得有兴趣,不知道在白菊花以外还有些什么叶子可以当?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山有栲;一条下云:

;山樗生山中,与下田樗大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

《五杂俎》卷十一云:

;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宿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此与现今炒黑豆作正是一样。

又云: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人汤,云其味胜。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

卷十记孔林楷木条下云:

;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干而茹之,即俗云黄连头。;

孔林吾未得瞻仰,不知楷木为何如树,惟黄连头则少时尝茹之,且颇喜欢吃,以为有福建橄榄豉之风味也。关于以木芽代,《湖雅》卷二亦有二则云:

;桑芽,案山中有木俗名新桑荑,采嫩芽可代茗,非蚕所食之桑也。;

;柳芽条,案柳芽亦采以代茗,嫩碧可爱,有色而五香味。;汪谢城此处所说与谢在杭不同,但不佞却有点左袒汪君,因为其味胜的说法觉得不大靠得住也。

许多东西都可以代,等洋货还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这些花样,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好,而且也以绿的为限,以至香片嫌其近于,这也别无多大道理,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叶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进叶去,吃惯了就成了规矩,如此而已。对于有什么特别了解,赏识,哲学或主义么?这未必然。一定喜欢苦,非苦的不喝么?这也未必然。那么为什么诗里那么说,为什么又叫做庵名,岂不是假话么?那也未必然。今世虽不出家亦不打诳语。必要说明,还是去小学上找罢。吾友沈兼士先生有诗为证,题曰《又和一首自调》,此系后半首也:

粗茶,才够味


想了解《粗茶,才够味》知识吗,丰富的《粗茶,才够味》内容等你来看!

喝茶要讲究,容不下任何影响茶叶品质的东西。我喝过两种茶叶,一种是经过茶叶店铺精加工后的茶叶,一种是茶农制出的茶叶。两种茶叶,从形状到味道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两种茶叶,你都有品尝过吗?

小的时候,总会与小伙伴一起到茶叶店去挑茶叶梗赚零花钱,挑得越干净,工钱也就越高。在他们看来,高品质的茶叶是容不下一根茶叶梗的。若是冲泡的茶叶中有茶叶梗,泡出来的茶叶会有些酸涩,就是说不好喝。所以,他们会花钱让茶叶看起来更“精致”些。

有朋友这样说道,有时品一杯茶,偶尔会有粗枝大叶在杯子中起舞,免不了要笑叹茶商的失误。随着思想的深入想了一想后会突然发怔,错误的开始可能是那双采摘的手,也可能是那双分拣的手。茶农自家喝的茶叶可没这么多讲究。一个粗瓷大碗,撒上几片刚制成的新茶,冲入沸腾的开水,任茶叶沉浮,任茶香弥漫,他们都无暇顾及这些。偶然想起,端起碗来,大口地喝,觉得心里舒坦极了。

我喜欢这第二种茶叶,即是茶农自家制作用于自饮的粗茶,这样的粗茶更具自然风味,更具本土气息,也更加有味道。茶既然为茶,就不能轻易改变。是非对错有如过眼云烟转瞬消散,留驻记忆的永远是氤氲在杯中的茶香。那是一片叶子的香,在诸多叶形相近的同伴中,锯齿轻缘,脉络清晰。而,在我心里,粗茶才够味。

本文《粗茶,才够味》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安溪茶文化味道浓


安溪人迎来送往、婚嫁寿诞、节庆祭典、红白之事,都少不了茶礼,来吃茶就成了茶乡最家常的一句话,茶的灵性流露在安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

记得几年前游杭州,到茶艺馆品茶。茶艺小姐介绍各地的名茶,对安溪铁观音介绍得太简略了,引起一屋子安溪客的不满,我们七嘴八舌地给予补充。当茶艺小姐知道我们来自安溪后,对馆中没有备铁观音表示歉意,识趣地说:因为你们铁观音茶太名贵了。我们听了这才心满意足,家乡茶好,每个人都与有荣焉。当时我心中隐隐有一丝不妥:那是否显得太狭隘了?

但不久我就见识到一个更狭隘的茶农了。他是我的一位学生家长,每个茶季忙完后都会送来几泡好茶。一进门,见我烧水洗杯准备泡茶,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泡真空包装的茶叶,撕开包装,倒入茶瓯:先泡我的茶吧!即便壶中有茶,他也要求另换个茶瓯泡他的茶。我故意从冰箱中找出最好的茶想把他的茶比下去,但他那一套形色香韵的理论总会倔强地证明自己的茶好。像这样的茶农在安溪倒是不少,这不单单是王婆卖瓜、敝帚自珍之类的词语能概括得了的。茶农好斗茶,输赢是面子的问题,一如范仲淹在《斗茶歌》所描述的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先吃茶、后办事。在安溪,那入门茶表达的绝对不单单是殷勤。我校会计老许到县委书记办公室汇报当年一幢侨建校舍的基建工作。书记听清他的自我介绍后,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请他一起坐在沙发上,书记动手泡茶,说:先别忙,来,吃茶。这杯茶,让老许从进入县政府大门起就悬起的一颗忐忑心彻底放下了,一杯入门茶就这样永远氤氲在老许心中。

安溪话是唐宋古音,所以说来吃茶是而不是来喝茶,这可追溯到唐宋时代茶是吃的,安溪龙门镇山美桂瑶古窑址出土有宋代吃茶用的梅花碗:碗形呈梅花状,茶水倒出在另外的茶盏里,梅花瓣碗沿的茶叶便可捞着嚼吃。

想得再远些,来吃茶何曾不是唐代著名禅关吃茶去?不管是曾到过此间的僧人还是不曾到过此间的僧人,赵州从谂禅师都叫他们吃茶去。禅师认为了悟如未悟,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得不忙也不闲最能体认自性。

而现代的我们,难免浮躁,难免迷失,这时候,茶人会跟我们说:来,吃茶。那就让我们一起吃茶去吧!

茶人必知六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茶叶之“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当您美美地品一杯茶时,您可知道我国的茶文化之“最”?

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举世公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树

云南凤庆县,因生长了一棵3200年的古树茶王而著名,这棵古树被行内称为“世界茶祖”,这棵树基围5.82米,高10.60米,树冠直径达10米,时至今日仍然在生长中,且年年出茶!

最早的种茶专著

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几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最早引入中国茶叶的国家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到我国浙江等地留学,把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

最早的咏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最早的茶话会

据史书云: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责编:范淼)

茶是故乡浓,月是故乡明


对于我们来说,未到的远方皆是风景。因此,我们总是向往着远方,想象着那里是否遍地都是希望。诗人说,若选择了远方,便要只顾风雨兼程。每一次的选择,便意味着要放弃某些东西。选择远方的你,则是选择了放弃习以为常的生活及熟悉的人和地方。

朋友在山东工作,由于路途遥远和时间的关系,每年只能回两次家,一次在国庆,一次在春节。对于许久未见的儿子,母亲在厨房忙忙碌碌,操办家乡的味道,而父亲则端来茶盘,拿出家中新制的铁观音,一遍、两遍、三遍……话虽不多,茶却喝了不少。

身在异乡为异客,首先想起的不是别的,便是家乡的味道。家里有绵延不绝的山峦,四五点的时候雄鸡便开始高歌,叫醒了天边的太阳,叫醒了勤劳的村民,叫醒了绿意盎然的茶山。这一份闲在与舒适是在大城市里可望而不可即的。在家里,农忙时节已过,便有了许多时间来喝茶。这些紧实的墨黑的茶叶,在沸水的一遍遍滋润下,放入重获了新生,一叶叶舒展开来。父亲默然不语,他的心里却似明镜一样。

人生如茶,沉浮有时,沉寂有时,最难得则是不忘初衷。他到过许多地方,喝过许多茶山的茶叶,有鲜香的绿茶,醇厚的黑茶,却仍觉得自家的茶叶最是合自己口味,最是回味。

临走了,母亲将今年新制作的秋茶放进他的行李袋,让他在繁忙的生活中别忘了慢下来喝杯茶。好茶那么多,最适合自己却从未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