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的不解茶缘

发布时间 : 2020-07-02
闽南茶文化 闽南乌龙茶 云南人为什么不喝茶

闽南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闽南人的不解茶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闽南人的不解茶缘”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闽南人的不解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闽南人来说,茶是居家必备的消遣之物。一壶香气高扬的铁观音,一份悠闲自得的心情,这是闽南人会独遐自拥的生活追求。

闽南人好茶也好客,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在闽南地区,“来吃茶”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白瓷茶器,人人都泡得一手好茶。待客也多用闽南盛产的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旦、水仙等乌龙茶佳茗。客人一进门即立刻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茶具的一起一落,茶香的一传一递,茶水的一点一滴之间,无不饱含着闽南人浓浓的情意。

在闽南人的生意场上,酒可有可无,但茶是必不可少的。闽南人谈生意,走到哪儿都少不了茶。茶慢慢泡,细细饮,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生意谈起来自然也就顺畅多了。

闽南人喜欢饮茶是全国了出名的风俗习惯,到了闽南来旅游的您一定不难发现,茶叶店四处皆是,不论是繁华的大道还是偏僻小巷里。更有个别的闽南人,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若是得了一泡好茶,那恨不得将所有的茶友通通叫上,一起品饮。

小小的一片茶叶,已成为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凝聚着闽南浓郁的风土人情,也映衬着闽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关于本文《闽南人的不解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延伸阅读

闽南人爱喝浓茶


年末岁初,正是茶商备货时。据了解,厦门、泉州、漳州一带的茶店为春节储备的茶以传统型的铁观音居多,因为消费者茶杯里茶的汤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浅转深,从淡转浓,从绿豆色转金黄色,口感也越来越醇厚,传统型的铁观音的回归,精制茶的热销已经成为闽南茶市的新亮点。

传统茶的热销,尤其是精制茶、陈茶的受宠,有媒体认为是安溪对抗普洱茶入侵的举措。普洱茶举全省之力,以陈为贵为卖点迅速扩张到沿海城市,入市闽南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安溪回归传统茶的根本原因是由乌龙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醇厚,普洱的甘滑。特别是区别于我国数千个茶品种的观音韵,是铁观音的精华,是安溪茶的灵魂,是使人一饮上瘾欲罢不能的精灵,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关系中永远的话题。安溪铁观音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优良纯正的茶叶品种,精湛独特的采制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专一性、排它性。铁观音最显着品质特征是具有天然花香和深沉喉韵。为什么有的老茶客觉得喝不到以前那种感觉呢?

2000年以来,市场上出现了清香型茶热销的态势,这与安溪茶北上争取绿茶消费群体有直接关系。之后,青酸茶盛极一时,曾经一度出现了以酸为尺度衡量是否高档茶的现象,与市场追捧带酸的清汤绿水、盲目跟风时尚有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关注,崇尚天然、绿色,对传统方法生产、加工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农副产品的喜爱,如农家禽野生菜,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悄然产生变化,懂茶的人日益增多,开始重视茶的天然花香,口感的纯厚、回甘的程度,喉韵的感觉、保健的功效,传统铁观音的回归是正本清源,历史的必然。而长期在东南亚、日本畅销的精制茶在国内的复兴,是茶叶走向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台湾茶叶学者在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健康高峰论坛上指出,台湾最大的失误就是把台茶全部轻发酵、清香化,最后导致台湾茶市场的萎缩。9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台湾的先进机械设备,对改进外形、提高效率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出现盲目仿台茶及重外形、轻内质的做法。我们茶产业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市场优势,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引导市场,一直是茶业界探索的问题。传统农产品的精致化、工业化,必须以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品质为前提。正如国家茶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指出:特种茶的传统加工技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加以认真的保护和传承,不可为时尚和浮躁而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样,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大类。在市场上出现的以清香型否定浓香型或以浓香型否定清香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要纠正的是偏离传统工艺的如所谓拖酸(酸味实为馊味)等做法。浓香型是在毛茶基础上经过一定程度的火候烘焙再加工,容易存储且不必冷藏保鲜,在品质上口感更醇厚、耐泡,在保健上暖胃润肠明显,而陈香茶降火效果尤佳。

安溪县去年首次把浓香型铁观音列入茶王赛内容,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凡响。安溪第一个浓香型茶王林先生介绍,今年签订的国内外货单值就比去年增幅五成,印证了当前市场上出现以传统正味茶主流的趋势,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闽南人,凡是喝铁观音的消费者喝的茶汤将越来越浓。

闽南人对乌龙茶的贡献


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形成,闽南人起了重要作用。明朝灭亡,清人入关。一些明代遗民入山隐居,或削发遁世,以消极行径来对抗清政。其时风景秀丽,且远离都市的武夷山便成了隐者、释家的向往胜地。加之山中盛产岩茶,释家以茶参禅,以茶为产;隐者品茶消闲,品茶为乐。武夷岩茶便成了山中主要农产和商品,倍受青睐。

《县志》和《山志》载:“武夷山向为羽流栖息之所。清初闽南教徒始入修持,嗣是玉华、清源、碧石寺相继以兴,天心永乐禅寺至有释教徒一百余人。是时,百二十里山中大小寺庵院有五十多处,几乎无山不庵,山僧多为闽南人。”主要的有同安籍的释超全,漳浦籍僧衍操、释超位、铁华上人,龙溪籍的僧如疾、释超煌、道桓、明智,晋江籍的兴觉、真炽,泉州籍净清,漳州籍的性坦等。本来“茶和寺院佛教有着深远的关系”,在武夷山尤为明显,因为该山中几无农田。僧人便茶为主产,以茶为生;念经参禅,以茶解困;消闲待客,赏茶为乐。这种珍品自然由僧人传到闽南家乡,很快地引来了闽南商贾前来经营岩茶。时山中茶厂大部分系闽南茶商所有,成品茶则运往闽南、潮汕及海外销售。为此,释超全《安溪茶歌》有“迩来武夷漳人制”之句。有人将制作人与发源地点、制作工艺混淆起来,大概是误解了此意。

闽南人进入武夷山,参与制作、发展乌龙茶还有另一途径。武夷茶早年往北“茶马互市”,特别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唯一口岸后,武夷茶均过分水关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时为水运重要码头),再行包装或烘焙,载船由信江达鄱阳湖转赣江南下往广州。由于明、清时福建实行过海禁,大量福建沿海农民迁往江西之铅山、上饶。

《铅山县志》载:其处(指铅山县)向为福建人迁徒移居之地,仅明、清两代福建移至此的移民新建村落达523处(注:移民单独建村而居),占所迁入的外省人新建村落598处的87%,其中不乏闽南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河口茶行多达48家”,“当时河口制茶技术较高,在全国茶叶行内都有一定地位。武夷茶的主要产品福建崇安县的制茶师,大多聘自河口。”据1985年《上饶县地名志》载:全县35个公社、场几乎都是福建移民,其中与铅山县邻近的南部为多。迁入者多为泉、漳、汀州、泉州、永春、南安、莆田等县。有的由于搞不清原籍州、县,只标明“下四府”(注:当时福建的南部的四个府)。如与铅山县毗邻的大地公社,85个自然村,就有29个是闽南移民所建;高泉垦殖场25个自然村,就有15个全系永春移民所建。以上移民时间大多在清康熙年间,迟的下抵清光绪末年,早的上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这些“下府人”之移民与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用,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当包头、茶师。

久之,一些人便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后裔。闽南僧人、茶商与当地山民为共同创制、发展武夷岩茶做出了贡献,这是应当肯定的。持“乌龙茶发源于闽南”观点者,则认为闽南人先迁武夷山,后转迁铅山和上饶县。这与闽南移民始迁于明代早期,早于乌龙茶工艺形成时间、且迁到铅山县和上饶县人数及居住区域大大超过武夷山天心岩茶村人数和区域的事实。另从当今天心村民的族谱及口述,都说明“下四府人”是先迁江西上饶铅山,后再移居武夷山。

闽南人制茶、喝茶、品茶的关系


闽南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艺在海外源远流长。安溪县是著名的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的铁观音茶,更是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古到今,福建人喝茶饮誉世界。无论是友人相聚还是招待客人,首先都是一杯茶下肚后才开启话闸。饮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而福建茶文化又以闽南最有代表性。

喝乌龙茶已经成了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随时随意走进闽南的一幢民宅,不论是典雅精致之舍,还是普通民屋,或是在码头摆渡上,你都随时能看到茶几上必定置放着一副精美的茶具。闽南人热情好客,主人见有客人到来,便会热情地泡上一壶好茶,顿时,飘逸的茶香沁人心脾。

闽南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最为著名的有安溪的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永春的佛手等,品种繁多,闻名遐迩。品闽南茶香,更要品闽南茶韵。闽南茶韵,令人消魂。祖籍漳浦的台商张天福就看好了闽南这一风水宝地,十年前回到故乡漳浦县投资从事茶叶生产,如今,他不仅在漳浦县建起了天福茶庄,而且还在全国建立了五百家联锁店,他让闽南乌龙茶香飘洒海内外。

因为闽南人爱茶,所以在闽南,有专门提供喝茶的地方,称之为茶馆。人们可以在茶馆里相聚拉家常或议事,一些文人墨客可以在这里谈古论今或吟诗作画。人们在这里饮茶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听书或品尝闽南风味小吃的情趣。

闽南人的饮茶很有讲究,艺术独特,与日本的四规七则、追寻忘我之心的最高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南宋时期,日本从福建带回茶叶和种植技术,形成日本的茶道。一位闽南朋友告诉笔者,质量良好的茶叶有着它独到、实在的功用之处,它不但能让人修身养性,培养人的闲情雅致,而且还具有清热、解乏、驱寒的功效。闽南人有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在植茶上也是如此,闽南各县都种有乌龙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茶王赛,品质优良的乌龙茶王,尤其是铁观音茶在获得茶王之后,身价百倍,一斤可销售百余万元人民币。

因为闽南水土好,所育的茶也好,有高香、特香、浓香、清香、粒粒香、花香、甘醇等多类。茶香使海内外人士引颈,与闽南一水之隔的台湾对闽南的乌龙茶更是青睐有加。

茶缘


想了解《茶缘》知识吗,丰富的《茶缘》内容等你来看!

你还记得吗?第一次喝茶的情景和感受。你还记得吗?爱上茶的那刻又是怎样的。你还记得吗?茶融入生活后的变化。你记得吗?

人说,因为有缘才会相聚;人说,若有缘会再相见;人说...一个缘字,为我们解释了很多事情,人与人相遇是缘,人与事相遇是缘,人与物相遇是缘...既然都是因为缘,那与茶之间不管好的不好的也都是缘。

说到茶,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不爱不厌。喜欢是缘,讨厌是缘,不爱不厌勉强也算缘吧。你可能因为一个造型独特的茶壶而爱上茶,这是缘起;你可能因为茶中有苦涩或者平淡无味,而不喜喝茶,这是缘灭;你可能觉得一般般,不管味道还是茶具,持中间的态度,这是无缘。不管缘起缘灭还是无缘,都是你的茶缘。

而我是喜欢茶的,不单单只是喜欢喝茶,包括茶的周边物品都喜欢。比如说,好看的茶壶,复古的茶杯,文艺范的桌布...犹记得第一次爱上茶时,喝的是淡淡的白茶。朋友特意跑来尝尝的,却不曾想会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不管什么茶,都想要尝试一下。茶背后的故事也喜欢听。甚至看到有味道茶具,就迫不及待的想带回去泡茶。这样一说,才发觉,原来我的茶缘竟已如此深厚了。如今看来,我这茶缘是解不了了。

就如音乐是无国界的,我想茶缘也是无限制的,因为茶从不挑人,只要你要你的茶缘,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茶的魅力,真的要深入了解才能懂。你呢?你的茶缘呢?可否与我说说呢?

关于本文《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永定茶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永定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适的周末,拿出竹制的茶盘,竹影婆娑的盖碗茶具,还有一个暗红色的弥勒佛茶宠。茶是福建永定带回来的铁观音,带一股原野的清香。烧水、润杯、置茶、冲泡,茶香在沸水的冲击下,乘着热气散发出来。我先淋给茶宠,笑哈哈的弥勒佛变得鲜红清晰,佛珠变得白润光亮。在茶香中,永定的一日忽然又浮现眼前,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夏末秋初,天是碧蓝的,青山的远处有几朵棉絮一样的白云。太阳依然的炙热,随着大众我们涌进侨福楼。娇小可爱的女导游一脸笑容地介绍,这是一个归国华侨盖的土楼。楼主的哥哥一共生了6个子女,其中5个儿子和唯一的女儿都读了博士,5个博士儿子又都娶了博士做老婆,一家有11位博士,因此这座土楼又称“博士楼”。走进楼来,天是圆的,这是一个团结的楼,一家人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圈。一楼正对大门的一间供奉了佛,四壁贴满了照片,那是博士的照片。为了祈求小孩也能读好书,我也从楼主手里接过一支香,拜了拜,插在香笼里。一转眼,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募捐箱,正要从包里拿钱,却被拥挤的人群拥出了房间,便独自沿着走廊参观,一楼大都是商户了,商家还都保留着朴实的本色,二楼楼梯口竖着牌子,游客不能上去。

走了一圈,有点乏,午后的热气也烘得我有些口渴了。这时,一阵茶香飘来,我顺着香气看去,一个端庄朴实的姑娘正在泡茶,她边上一个少年在拣茶叶梗。看到我,她便招呼我来喝茶,我说我不买茶叶的。她笑笑,没关系啊,坐下来喝杯茶歇歇脚好了。看看导游正被我们团里的一部分人拥去中间那房间,而我已经看过了,便顺势坐下来等待。

簸箕里是清香型的铁观音,有青山的翠绿,半球形的颗粒还算紧实,夹有一些褐色的茶梗,眉清目秀的少年正认真地分拣。姑娘微笑着手法娴熟地泡茶,清香瞬即扑鼻而来,汤色清澈明亮。我接过茶,这茶竟如甘露一般清爽滋润,唇齿留香,回味甘甜。我连着喝了几杯,竟然欲罢不能,难道是因我又热又渴的缘故?姑娘始终恬淡地笑着,为我斟了一杯又一杯。她说这是她家里自己种的茶,自己做的铁观音,弟弟正放暑假,也来帮忙拣茶叶。闲聊间,我实在舍不得这么好喝的茶,便顺手将欲募捐的钱买了一包茶,带回去品尝。

我开心地拿起茶,同来的大姐见状也要买,但是包装好的已经没有,要去临时包,她不高兴等,看到导游要到下一个景点去,就拉我去追导游。这是土楼之王--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楼可以上去观看全景,可是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因为据说国庆以后就不能登楼了。我们便去下一个四方的土楼参观。这个是导游家所在的土楼,一进去就被请进了她家喝茶。男主人很年轻,很老练地泡茶,出汤很快,汤色清绿明亮,透出兰花香,同去人的品着有滋有味,还摆了POSE拍照,人多杂乱。我自行走出观看这土楼,一楼全是商户,卖什么的都有,除了卖东西的其他都锁着门。这时,我发现了那个茶宠,暗绿的弥勒佛坐像,拳头大小,他笑呵呵地看着我。我询价,老板娘客气请我进来喝茶,浇水给我看茶宠变色。开水浇上去,弥勒佛通身变得碧绿透亮。正是我所喜欢的。朋友说,不开心时就想想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能有一个开心弥勒佛相伴,且可以时时相对饮茶,倒真是一件可宽心解郁的雅事。

美中总是不足,这茶宠仅有这一件了,还有点小小的瑕疵,正犹豫不决间,同来的大姐走来,看到也很喜欢,可惜只有这一件,其它她也不满意。其时,导游已经回到承启楼排队了。她很果断地说,不要买了,我们别处看看。我很是舍不得,一步三回头,但大姐不容分说拉走我,“不行待会再回来,这种的东西很多的。”

在排队的间隙,我们又看了几件茶宠,终没有原先那个满意。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别的人一路一路挤上去,我们这一队却纹丝不动。大姐同别人挤到那一边,拥上去了,我只乖乖等着,这边群情开始激愤,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脚不沾地地上了木制楼梯。上了来,心吓得还是“突突”跳个不停。真不知道,为了登这个土楼,吓成这样值不值得。我宁愿在一楼找个朴实的姑娘喝喝茶,聊聊天。或者继续寻找中意的茶宠。楼上的房间大都是不开的,木制的门都上了新锁,而陈旧的老锁无声地垂在一边。透过土楼厚实的土窗看外面青翠的山水,沿着木制回廊观圆形的碧蓝的天空,看团团丝丝白絮的云彩。土楼处处透着神秘。

不容我细细探究,导游已经在下面催促要返程了。下到一楼商户区,我还念着方才那茶宠,回去买已是来不及了,而我又不甘心空手而返。正好眼前一家也有很多茶宠。我却找不到那相似的,只有一个暗红色的,一手托着元宝,一手拎着酒葫芦,斜倚在布袋上,笑哈哈地看着我。也会变色。我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念及那个碧绿的茶宠,我有一丝丝的遗憾。但让我欣慰地是,我带回了博士楼里的茶,也带回了土楼之王中的茶宠。现时,这茶正散发出幽幽清香,而茶宠正笑哈哈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无限深意。这虽不是我最中意的那一个,然而他却要长长久久地陪伴我了。正如那年轻时的爱情一般,你虽然喜欢他,可惜你不知道前面有多少更优秀的人在等待着你,于是,你放弃了自己的初恋。等走过山山水水,度过风风雨雨,安定下来的你,在某一个寂寞的午后,忽然发现,你身边的他也许并不如任何一个追求过你的人,更比不上你的初恋情人,然而你却和他幸福地生活着。

我虽然对那绿玉茶宠念念不忘,而我并不忧伤。这陪伴我的茶宠亦有他的优势,在我的茶香中,他总是笑着,笑着,容得下我任何的美丽遐思,也容得下我偶尔的思绪游离。永定啊,只因那个企望不及的茶宠,在我的心里,将长长久久留下了一丝情意。

关于本文《永定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道·茶缘


茶与道更多的是形似,与佛却是神合,因为茶的属性与佛理旨趣是一致的。从味上说,茶味清苦,这与佛理视人间为苦海,视涅槃为清寂是一致的,故有“茶佛一味”的说法。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佛教视人生为无边的苦难,典型的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苦。一杯苦味的清茶,在佛教徒的眼中似乎浓缩着人生的所有苦,细细品味清茶,就好比细嚼人生的种种苦。所以对佛教徒来说,饮茶有助于静虑人生、坚信佛理、追求解脱。

到了唐代,浙江吴兴(今湖州)一位世称皎然的和尚传承了陈隋智者大师“以茶供佛”、“茶禅一味”之说,他在把佛门茶事推崇到极致的同时,也推动了茶礼的世俗化。

皎然性情随和旷达,结交广泛,常以诗、茶会友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如颜真卿、韦应物、皇甫冉等都过从甚密。作为佛门中人,皎然还大力提倡“以茶代酒”,使茶礼逐渐从佛礼慢慢渗透到了世俗社会的日常礼节中,既赋予了茶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茶灵瑞事件的出现,实际上是山寺僧所擅长的茶道“分茶”艺术:“下汤运匕水脉,别施妙绝,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是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当时的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众人观后,赞叹不已。唐朝著名诗人苏轼观后谈惊为:“点茶三昧手”和“天台乳花世不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多的结果,就在于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世界的目的。

闽南茶文化的精华|闽南茶道


闽南茶文化的精华|闽南茶道

为闽南精髓的闽南,闽南保留着古的。的主要内容是,它包括:环境,、茶水、、火候。而做为闽南精髓的闽南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第一、环 境

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小房,相傍山斋,内设,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糊口。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跟着糊口水平的进步,很多人在厅里布置了很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著边观尝天然,交谈情心,十分得意。而以太平岩寺的"之家"最为清雅。"之家"为王震题写,它是福建省学会、省、市进出口公司以及万石植物园合办的品茶"沙龙",供给乌龙茶的各种极品,厦门名点。游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诗句:"洞口木棉飘堕叶,石头石笑引流泉。卷帘遥岫层层出,望海轻帆片片悬。"回顾回头厦门"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渐进佳景,其乐无限。

第二、

茶以新为贵,优质是的基本前提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的""。

第三、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第四、茶 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赏识价值。

第五、火候与汤候

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是非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须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相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实在,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三四次。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3亿多元。目前,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其中,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我们发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在茶叶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尔妙、张尔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源流,陈文怀先生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尔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铁观音纯正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尔妙以当时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海峡两岸同宗本源。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谈起杨山虎,有一段两岸茗缘。早在1995年,杨山虎先生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参加了在安溪举办的福建省茶叶机械学术研讨会,此后,他连续3年前来参加研讨会,1998年还以台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茶文化展。几年的接触,杨先生发现祖国大陆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水平比台湾有一定差距,便决心到福建投资兴业。他一举在安溪投资开发了5000亩的茶山,种植茶叶、果树等,还于2001年春季举办台湾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并获得茶王。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陆举办各类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期间,杨山虎先生积极传播台湾茶文化,并将台湾茶叶推广到大陆,同时也将祖国大陆的茶叶、茶文化推广到台湾,受到了两岸茶叶界人士的推崇。2002年,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2002茶文化交流会上,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的茶商、茶农进京,将台湾的茶文化带进了首都。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大陆与台湾茶情一脉相承。大批台湾茶商、茶农的加入,给安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安溪这一传统的产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又进一步丰富了悠久的安溪茶文化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