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

发布时间 : 2020-07-24
茶文化是茶道的基础 广义茶文化的含义是 什么是茶道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道的基础。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相关知识!

想了解《“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知识吗,丰富的《“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内容等你来看!

从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就成为了我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高雅清幽的香气存留。从古至今,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茶的认识也越来越完善,包括其种类、功效、保存方法以及习俗等等。在这些基础之上,逐渐衍生出了当下的茶文化。那什么才称得上是茶文化?

茶文化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行为,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中国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的茶文化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然而,在如今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茶文化已不再是最初的本质,那么是谁扭曲了茶文化?

一、部分商家

茶文化这三个字,被部分商家,天天挂在嘴边。他们总说一些玄乎其玄的东西,让人似懂非懂。听了感觉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茶文化,使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茶是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东西,但被部分商家一折腾,感觉离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导致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印象里,喝杯茶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简单的事了,要是不买个高档的紫砂壶,不穿一身茶服,不玩几串佛珠,边谈文化边喝茶,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你有喝茶。硬是把本该简简单单的喝茶,搞得过于繁琐,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还有的商家,为了突显企业的底蕴悠久,硬是让人去生搬硬套一些毫不相干的古名人与自己的企业扯上关系。更过分的是有的商家为了让人觉得他们企业做茶水平很牛,连祖辈几代的职业都改成做茶的,号称制茶世家!这些说法,都是在为他们的品牌做宣传,做噱头,无非只是想让他们的茶叶卖得更好。

茶乃明目清心之物,自古以来清茶一杯就包含着“清正廉明”“清风傲骨”及“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文化内涵,与拍马溜须、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现象格格不入。茶商为了迎合某些腐败之风,把部分茶品打上奢侈和公务消费的标签,价格一路飙升,不仅有辱茶的茗香,更是阻碍了茶文化的发展。

二、部分买家

如今,社会拜金现象日趋严重,也使得部分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虚荣,无论喝点什么茶,都得和所谓炒出来的茶文化扯上边。有些买家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所以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极品好茶,还必须得限量!各种名人山场,各种年份老茶,然而我们都知道,茶最终是用来喝的,过多所谓的文化溢价,增加了其它经济能力一般但想喝茶的消费者的负担。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部分买家,使得商家借茶文化来造势,导致了茶市的弄虚作假,价格虚高不下,进入了死循环。

三、部分专家

我们也会听到部分专家,在给消费者提供建议的时候,常常提到某个品牌的茶不错,把厂家的品牌茶文化中某些策划好的点极力放大。但其实,大家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些“名流”,要么是被茶商收买来捧场“抬轿子”的,要么他自己是卖茶的,他们鼓吹的“茶文化”目的就是为了借“茶文化”来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如果任此风气横行,那么茶行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我想中国的茶行业从业者该考虑考虑了,这么多企业,加起来还斗不过一个立顿!更别谈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茶文化如何延续下去了,那么该如何让茶文化良性健康的发展呢?

在新茶农看来,想让茶文化长久发展,首先要扩大喝茶人群的基数,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推荐健康,安全,质量好的茶,最终让老百姓喝得起好茶,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更多人打开那扇通往茶文化的窗户。其次我觉得当下没有必要弄给茶披上这么多的外衣,我不评论它们是否一无是处,但是我觉得更为迫切的是多为茶业提供科学的种茶、制茶、卖茶、喝茶的知识,切切实实的将中国历史茶文化传承光大,只有往正确的道路引导,才能让中国茶行业加速腾飞。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愿意参加;茶文化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是物化文化,茶以其内在丰富物质,给人类带来健康和美好。茶文化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珍惜它、呵护它。

茶文化是我国茶产业永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应该创新和发展。但这种创新和发展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科学地创新和发展,而不是主观地、臆造地、虚伪地创新和发展。因此,在弘扬和宣传茶文化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茶文化的核心价值,防止扭曲茶文化,让优秀的中华茶文化绽放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

本文《“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小编推荐

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


饭饱酒余喝茶,酒可以豪饮,茶却要细品,往往几泡茶下来,时间已过了一两个钟。因此,当地不少人认为,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不适合低调守拙、深思求实的容桂人,喝茶的时间倒不如用来做“正经事”。

喝茶耗时间就是懒文化吗?恐怕说得有点偏激。品茶在中国毕竟已历经几千年,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魅力。

不妨拿少喝茶的容桂人与爱喝茶的潮汕人做一下对比。容桂人做事踏实,将喝茶的时间用于创建实业,这种生活观念和工作态度成就了像科龙、格兰仕这些工业巨子。而肯花时间喝茶的潮汕人,也产生了像腾迅、国美等商业巨舰,这不是一种懒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潮汕人经商有道,这与他们以茶待客、广结良缘不无关系。这样看来,光凭喝不喝茶来判断茶文化是否为懒文化不尽合理。喝茶是花时间,但只要花得值就不是懒。

喝茶有益于身心健康,并非无聊的消遣。生活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喝喝功夫茶畅叙心事,能在工作压力之余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使人保持在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中。喝白水的人重在解渴,喝茶的人重在品尝。但所有这些,都道不出喝茶最大的益处,那就是,喝茶能使人宁静,少了几分躁气,平添了几分沉稳。喝茶,是一个叙旧聊天、增进感情的时候,特别是为商务活动创造出一种和谐氛围。

事实上,茶文化一直在攻城略地,喝茶的容桂人多了,卖茶的店家也多了,容桂居民在生活富裕之时,追求闲情逸致、享受生活乐趣。不难预测,容桂人也会慢慢变“懒”,喜欢上茶文化。

茶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内容,感谢阅读!

不久前,同几位朋友一起喝茶闲聊时,话题不自觉地转到了“茶文化”上。大家都慨叹:我们日照是北方绿茶之乡,但在哪里能看到茶文化?

我们确实缺少像“茶艺”表演那样看得见的茶文化。但传承、弘扬茶文化,不仅在于传承那种看得见的茶文化上,更重要的是要弘扬那种看不见的茶文化。

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一件小事。

那是在高中期间一个暑假里的下午,我一个姑家表姐带着一个同伴到了我家。表姐说她们是到我们村里干活的,口渴了,过来喝点水。我听后忙着泡茶,表姐说她们不喝茶,喝点白水就行。但我坚持泡了一壶茶,她们每人好象只喝了一碗就走了。一向勤俭的母亲回家后看到那壶茶基本没喝,觉得要浪费了,就对我说:“她们闺女家不喝茶,你给倒碗白开水就可以了,好好一壶茶浪费了多可惜!”

我其实也知道农村里的姑娘们是不喝茶的,但总觉得给客人倒白水是不合适的,因为“以茶敬客”的理念,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早已深入到内心深处了。

这恰恰就是茶文化的根本所在。因为真正的文化,是那种看不见、但深入到人们骨子里面和内心深处的东西。

年轻时只知道要“以茶敬客”,至于为什么,就不清楚了。后来才慢慢地知道,我们中国人不仅是把茶当作一种健康的饮料,而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而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可以用“廉、美、和、敬”四个字来概括,并且是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的。

清茶自古就是“廉洁”的象征―――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时,有一年新春茶话会用了这么一副对联:“座上清茶依旧,国中景象常新”。如果干部都少一些“酒肉朋友”,多一些“清茶之友”,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清明许多。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茶艺的重点也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的心灵与山水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从茶中寻找这种美的享受。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修养。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雅静、健康的文化―――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有助于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少些酒气,多些茶香,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对人尊敬,对己谨慎。以茶为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茶桌上的朋友都是相互尊敬、平等相待,绝没有酒桌上常见的那种讨好巴结、附炎趋势。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真诚、平等的待人之道。

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茶”本身并无文化,是“人”赋予其文化的意蕴。传承茶道,在品茶时多品味做人的道理,不仅是有益于人身体的好事,也是有益于人心灵的雅事。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文化 端起是饮,放下是品


端起是饮,放下是品。端起放下间,茶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人心。

泡壶茶,浓淡中不觉已苦尽甘来;凝看窗外,不为看穿,只是看淡;将窗外的喧嚣揉成手中一盏淡茶;独自呢喃,长歌也好,欢歌也罢;任茶色一点点淡下去,以过往的心看世间的过往。

有的茶喝到嘴里,有的茶喝到肚里,有的茶喝到骨子里。清中思静寂,香中观变化。品茶,对嘴而言难,对心而言易。其实哪里是在静心品茶,分明是在反观自身。人生百年好像茶烟起灭,有人留下一缕清香,有人随风飘散。清幽如茶,转眼即逝,何况繁似华花。

茶有茶的宿命,壶有壶的因果,过客有过客的约定,世间万物,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和使命。所有的相聚,都是因了昨日的萍散,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归宿。

品茶,就是为了品一盏纯粹、一盏美好,一盏慈悲,我们就在茶的安静、茶的湿润里,从容不惊地老去。品茶,也是一种修行。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烧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了,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柴;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

师父摇摇头,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茶文化:喝茶是一种懒文化?


喝饱吃足后,人们都喜欢享受几杯好茶来帮助消化,但是酒可以豪饮,茶却要细品,往往饮完几杯茶下来,时间已过一大半,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有喝茶的时间倒不如拿来做“正经事”。

喝茶是一种懒文化吗?不是

喝茶有益于身心健康,并非无聊的消遣,所以说喝茶耗时间就是懒文化,这个说话恐怕有点过于偏激,品茶在中国毕竟已历经几千年,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魅力。

喝茶是老一辈的喜好,他们可以喝喝功夫茶畅叙心事,能在生活压力之余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使人保持在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中。喝白水的人重在解渴,喝茶的人重在品尝。

不妨拿少喝茶的容桂人与爱喝茶的潮汕人做一下对比,容桂人做事踏实,将喝茶的时间用于创建实业,这种生活观念和工作态度成就了像科龙、格兰仕这些工业巨子。而肯花时间喝茶的潮汕人,也产生了像腾迅、国美等商业巨舰,这不是一种懒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潮汕人经商有道,这与他们以茶待客、广结良缘不无关系。这样看来,光凭喝不喝茶来判断茶文化是否为懒文化不尽合理。喝茶是花时间,但只要花得值就不是懒。

从另一方面来说,饮茶也是一种“懒文化”,因为饮茶讲究的是追求闲情逸致,享受生活乐趣。

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吗


饭饱酒余喝茶,酒可以豪饮,茶却要细品,往往几泡茶下来,时间已过了一两个钟头。因此,不少容桂人(容桂位于广东佛山市顺德区)认为,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不适合低调守拙、深思求实的容桂人,喝茶的时间倒不如用来做“正经事”。

喝茶耗时间就是懒文化吗?恐怕说得有点偏激。品茶在中国毕竟已历经几千年,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魅力。

不妨拿少喝茶的容桂人与爱喝茶的潮汕人做一下对比。容桂人做事踏实,将喝茶的时间用于创建实业,这种生活观念和工作态度成就了像科龙、格兰仕这些工业巨子。而肯花时间喝茶的潮汕人,也产生了像腾讯、国美等商业巨舰,这不是一种懒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潮汕人经商有道,这与他们以茶待客、广结善缘不无关系。这样看来,光凭喝不喝茶来判断茶文化是否为懒文化不尽合理。喝茶是花时间,但只要花得值就不是懒。

喝茶有益于身心健康,并非无聊的消遣。生活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喝喝功夫茶畅叙心事,能在工作压力之余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使人保持在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中。喝白开水的人重在解渴,喝茶的人重在品尝。但所有这些,都道不出喝茶最大的益处,那就是,喝茶能使人宁静,少了几分躁气,平添了几分沉稳。喝茶,是一个叙旧聊天、增进感情的时候,特别是可以为商务活动创造出一种和谐氛围。

事实上,茶文化一直在攻城略地,喝茶的容桂人多了,卖茶的店家也多了,容桂居民在生活富裕之时,追求闲情逸致、享受生活乐趣。不难预测,容桂人也会慢慢“变懒”,喜欢上茶文化。

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茶叶飘香。漫步茶园,于神思飘飞之际,几多历史的面孔又浮现眼前。

西晋左思的《娇女》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chuǎn剧,吹嘘对鼎。”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美成都的茶;另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到唐宋以后,写茶的诗词骤然增多。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可拾。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杜甫曾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至,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

很多爱好者

唐代另一位与茶有关的名人不可不提,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

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有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茶圣”的陆羽。他的一部《茶经》,不但使国人对茶叶刮目相看,也使这种民间饮品走向了世界。陆羽在他的诗作《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对于茶圣陆羽的传奇身世,有人用“竟陵野老,诗茶一生”来概括。宋代文人咏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汲江煎》,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wan,卧听山城长短更。”那种雅致,令人神往。宋代诗人杜小山的一首《寒食》我尤其喜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最为著名的是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千年古茶,千载流芳,啜饮不尽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馨香和精神余韵。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诗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福建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饮茶历史悠久,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现代出产的名茶有铁观音、大红袍等,今天为大家梳理下福建省的产茶量历史。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唐代茶对陆羽《茶经.八之出》叙述茶叶产区时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也说明福建早已产茶,《唐史》云:“……福州有方山之生芽。”唐《国史补》也称:“福州茶又称方山露芽,列为贡芽,其品质甚佳。”福建省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引《唐书•地理志》云:“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以前也。”唐元和(860—820年)《孙樵送茶焦弄部书》中有“乘雷而摘,盖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之品,慎勿贱用之。”之语。可见当时武夷所产茶叶倍受重视,已作馈赠珍品。唐光启年间(885—8864年)徐夤《腊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中提到武夷茶的采摘、腊面茶之饰。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朝廷罢阳羡贡茶,改贡福建北苑乳茶,北苑兴。

宋代是建茶的极盛时期,《宋史·食货志》载:“宋元丰七年(1084年)王子京为福建转运副使,言建州腊茶,归立榷法,建州出茶不下三百万斤,南剑州也不下余万斤。”《建炎以来朝野杂论》载:“南宋建炎以来,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建炎二年(1128年)叶农之乱,园丁亡散遂罢之。”建州北苑列为贡品,采制工艺继承了晚唐技巧。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宋初福建省以产片为主,模压呈饼状。北苑茶采制最盛时有官、私茶厂1336个,分布达6个县。茶季有几万民众参加采制。官焙(厂)有38个,由官府设四局参加管理,后改东西二局,套模有别,以相竞争。宋乐文《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福州土产茶、南剑州土产茶。……建州土产茶,建安县茶山在郡北(建阳、武夷一带)民多植茶于此山。邵武一带土产茶同建州。漳州土产茶、汀州土产茶。”

元代武夷茶兴。据《武夷山志》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树斤入献。十九年(1282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二十斤采摘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官,就近至武夷督贡茶,明年(1302年)创焙局称“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税额浸广,增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斤饼。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茶场”。至顺三年(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致祭,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而井水渐满。造成茶毕,水遂浑涸。迨至正末(1368年)贡额凡九百九十斤。元代御茶园建于武夷九曲溪之第四曲畔,为官办茶场,有茶户负责管理和制茶,并设置官员领管。所制贡茶,仍沿宋代为龙团饼状,年贡由初之十斤增至九百九十斤,占一国贡额半数。据王祯《农书》云“闽、浙、蜀、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产为胜。”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禁止碾揉蒸青团茶。废龙团,改制散茶,是福建省茶叶史上一个转折点。早先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其后又制“雨前”、“松萝”、“灵芽”、“仙萼”、“白露”等名茶。产品由细嫩早采为胜,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产量非常可观。据《明史·食货志》载“天下岁额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建茶所贡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则建茶甲天下也。”当时占全国贡茶一半以上,而又以北苑、武夷为主。据《枣林杂俎》记:“福建建宁府建安县茶千三百六十斤内,探春二十一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六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二十七斤,荐新二百零一斤。崇安县茶九百四十斤,内探春三十三斤,先春三百八十斤,荐新四百二十八斤,计天下贡茶四千二十二斤,而建宁茶品为上。宋元时所贡,必碾而揉之,压为银板,为大小龙团。明初以重荣民,罢造龙团,惟采其芽以进。”明代福建省茶叶产区极广,据《闽大记》云:“茶出武夷,其品质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福、兴、漳、泉、建、汀在皆有之,燃茗奴也。”明末(1599年)许次杼《茶疏》称:“江南之茶唐人着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二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最胜。”《闽通志》记载:“福州府诸县皆有,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冈尤胜。建宁府八县皆出,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者尤号绝品。泉州府各县皆有,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延平府各县俱有出,南平半岩茶尤佳。邵武府,光泽、泰宁二县为多。”《闽书》载:“南安、德化、建安、建阳、将乐、长汀、漳浦等县均产茶,并有佳茗。如南安的莫山、德化的雪山、建安的凤凰山、建阳的苍山、将乐的花岩、长汀的玉泉、漳浦的鼓雷山等。”《长溪琐语》云:“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说明闽东茶区明代亦已遍产茶只是不著名而已。

福建省明代茶叶产量已不在少数,万历年间(1620年)徐勃《茶考》云:“然山中土气宜茶,不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各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销失真味,今侧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

明初茶禁甚严,“铢两不得出关”,限制了茶叶生产发展。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始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和岑南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州试销。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荷兰商人在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最早有广州、泉州、福州三个口岸,由于外贸兴起,茶叶生产发展亦是必然现象。福建省茶叶出口最早以松萝茶为主,以后武夷茶出口渐增,武夷茶成为中国茶叶在欧州的代称。

据《福建之茶》记述:“红茶制法发明当在明末清初,而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可分为工夫与小种两类。工夫分闽北与闽东两系,坦洋工夫由建宁茶客传至坦洋。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品质优异。”

据《福建之茶》记载:“罗源所产纯为绿茶,多系炒绿,其品质为各县之冠。茶叶嫩长而紧卷,色泽绿润蜜黄,水色杏绿,历数小时不变,易于窨花,为制花香茶之上品。”罗源炒绿以七境堂为最佳,南安以石亭绿为著。从咸丰年间,据传长乐县茶商在鼻烟窨茉莉花的基础上发展窨制花茶并商品化(宋、明有窨制共茶记载,但未成为商品)以后,随将花茶发展,制茶过程中发现炒干不如焙干的茶更能“吃香”,而渐将花茶原料改为烘青绿茶。

白茶以政和、福鼎为主。较早采制的记载见于郭柏苍在《闽产录异》。如莲心白毫采初展1芽1叶的原料,阴干,和传统制法相似。

乌龙茶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一直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最早的岩茶文字记载为清初,武夷山天心寺僧释超全据现存(俗名阮文锡)的《武夷茶歌》:“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稍为利。”

清代是福建省茶叶全面发展时期,八闽各府均产茶,同时茶类品种齐全,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四大类,还有再加工的花茶、砖茶。据郭析苍《闽产录异》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书中对当时茶区茶类学有较详细的记述:武夷茶区有岩茶、外山青茶、洲茶、白茶等。瓯宁茶区有龙凤山茶、大湖水仙、小湖乌龙、大湖乌龙等。福宁府茶有太姥绿雪芽、绿头春、福鼎白琳、福安松萝、宁德支提等。福州府茶区有福州鼓山半茶,侯官之水西、凤冈、九峰山、林洋、华峰、长箕岭、长乐之懈谷,福清之灵石、永福(永泰)之名山室、方广岩,连江之美肇、石门等地均产佳茗。泉州府茶有泉州香茶。兴化府茶区有郑宅茶,清代入贡,品质极佳。

福建省茶叶的发展在清代以前均受贡茶的兴衰而兴衰,贡茶兴发展速度快,官茶亦多。周亮工在《闽小记》(1650年)中提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宁太宋因本山茶枯遂罢茶场。其原因是:“黄冠苦于追呼,尽砍所种武夷真茶。”清代朱彝尊在《御茶歌》中写的“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小农摘此,田不毛,先春一闻省贴下,樵丁荛竖纷逋逃。”查慎行(康熙癸末进士)的《御茶园歌》中提到“茶兮尔何知,乃以尔故灾黎元”。均描述贡茶危害,先兴而逐衰的必然规律。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安溪是传统茶文化策源地


在闽南大地,品茶、听戏、赏瓷,呷茶化仙,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等跟茶有关的俗语和文化行为,无所不在,这一切,无不印证茶在闽南人的生活和交际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向以待客茶当酒的安溪人,其茶文化经历代传承,恒久弥香,更是深入到百姓生活角角落落。在茶乡安溪,茶文化已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品安溪铁观音,已演化成一种厚重的礼仪,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艺术的享受。

闽南地域文化之精魂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之滨,这里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闽南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有着海滨邹鲁之美誉。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千年古乐南音文化,中国产茶第一县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在闽南地带延绵不绝。如今,走进闽南,品茗看戏观瓷,领略积淀千年、风味独特的闽南文化魅力,对忙碌浮躁的都市人来说,既放松身心,又陶冶情操。

在这些独特而多元的闽南文化中,又以我们安溪茶文化尤为突出,它不仅包括茶的历史、茶的传说、茶的习俗,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往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等,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讲到安溪茶文化,高级评茶师、县茶叶协会副会长苏兴茂引以为豪。

安溪人待客茶当酒,茶杯一端就是好朋友,以茶待客成为茶乡人世代相承的礼俗。在闽南地区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

在茶乡,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而说到闽南人热情好客,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茶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满屋的茶香,它更像是一条纽带和桥梁,连接起闽南人的情感交流。

安溪传统茶文化策源地

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茶乡人民,不仅培育出驰名中外的安溪铁观音,还积累了一整套完美的种茶、制茶、评审、品饮、赛茶的独特技艺,形成堪称闽南一绝的安溪茶文化。

明成化年间,安溪人发明了人类独一无二的茶叶半发酵制作技艺,以乌龙茶为名,为中国茶类家族增加乌龙茶这位新成员。清雍乾年间,安溪茶农发现并培育了茶中之王安溪铁观音。广为人知的魏说、王说两个美丽传说,让铁观音增加神秘色彩。

近千年的种茶、制茶历程中,安溪人与茶朝夕相处,形成独具特色的安溪茶文化:茶歌、茶王赛、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茶联、茶谚、茶戏剧、茶摄影、茶影视、茶俗、茶礼,还有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于一体的中国茶都,以及荟萃世界各地名贵茶种53种、堪称中国茶叶大百科全书的茶叶大观园一系列文化形态及文化实物,充分展示安溪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神奇魅力。

多年来,安溪人民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诗、茶联等茶文学表现形式,以茶示礼、以茶联谊,达到以茶养性、以茶弘德的目的。这种习俗和礼节在安溪人生活中慢慢积淀,形成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茶早已融入安溪人的生活之中,被安溪人内化于心,以至无形无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就在安溪一幢幢历经风雨却美丽依旧的土楼大厝里、在传唱至今的一曲曲茶歌茶谚里、在安溪人敬天敬地敬祖先的虔诚信仰里、在安溪丰富多彩的民俗里,也在安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里,绽放着奇光异彩。

闽台茶香同源文化同根

正如台湾学者黄清源所说的:台湾文化缘自闽南,闽南文化植在台湾。福建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茶缘。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安溪乡民就开始移民台湾,他们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代嘉庆三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茶苗,也带去安溪的茶俗。

清代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

据介绍,闽南茶乡的某些茶歌,和台湾的词曲完全一样。多为七言四句一节的闽南方言歌曲。另外,婚姻茶俗、敬佛茶俗等方面,闽台两地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地方。1937年的《安溪茶叶调查》一书中载: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早年,台湾老人家也时常拎着小茶壶到外串门聊天。

从台湾旅行归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不论是城市,还是乡镇;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只要有闽南籍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都有呷茶化仙的习惯,都能领略到闽南文化浓厚的气息;不论是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生活方面,只要有闽南籍台湾同胞居住的地方,也都能显示出闽南文化深刻的内涵。

以安溪铁观音文化为代表的闽南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到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如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而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闽台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