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百年茶树 不同价值

发布时间 : 2020-09-03
百年的绿茶 百年普洱茶 百年陈皮普洱的保质期

百年的绿茶。

今天刚好见到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播放有关潮州功夫茶——凤凰单丛。凤凰单丛,个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就品饮过其特有香型韵底,传统制程的凤凰单丛香带蜜韵,香广韵深而唇齿留香。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凤凰单丛一直是个人每年品鉴茶品之一。

而后,所有单丛制程偏向轻发酵、轻烘焙之后,才放弃追寻,转而以普洱茶为主。这样的品茶历程,几乎是所有老茶客的痛,一开始都是不得已才转向普洱茶,因为无茶可喝。看着电视一开始就以价格切入主题,明显的……广告意图,这样的手法让影片文化价值削弱不少。虽然影片中拍摄出典型潮汕茶区的风貌,茶农制茶时的辛苦,也点缀出一些潮汕功夫茶的历史与特点,然而,从头到尾所贯穿的,都是茶商与茶农间的买卖、价格,看起来真有些不习惯。

其中,有一段会令普洱茶茶农与厂家感慨的,仍然是价格。影片中提及某茶农拥有一棵“通天香”,茶农与茶商的对话中,说明大约六百年以上树龄,每市斤人民币45000元。是因为树龄六百年以上?是因为数量稀少而珍贵?还是真的好喝,所以值45000元?树龄与数量稀少,我想这不是真懂茶的人所追求。质优可达此价?!这就无法评论,个人喜好没有对错。如果说是因为树龄老……那可真的让云南茶树哭笑不得了,云南茶树树龄数百上千年比比皆是,去年一公斤1200元就已经被国人骂翻了,何况是45000元一市斤呢!普洱茶价格之错,错在涨幅不合理,而不是价格问题。还有,怪就怪云南茶树……生错地方了吧!

cy316.cOm扩展阅读

“冷门古茶山” 带你领略百年古茶树的魅力


到了贺开古茶山,才能真正领略贺开古茶山的魅力所在。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包括勐混镇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海拔在l400—l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9700多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贺开村委会有9个村民小组,6个拉祜族村寨,2个傣族村寨,1个爱伲族村寨。

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古茶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山体平均坡度在30度以上,所以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其中曼迈村居多为4200亩。均为普洱茶种。

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在海拔1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其中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130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茶王”。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的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古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领略贺开古茶园的独特魅力。

【多图】螃蟹脚:百年古茶树上的寄生精灵


在云南澜沧等老茶区的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叫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它和老茶树长在一起,吸了茶树的灵气,自己也成精了。

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为绿色(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小珊瑚,带毫,如蟹足,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

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药香味儿。

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的已极为稀少。

正宗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中药大辞典》载: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

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

螃蟹脚既可单独饮用,也可与普洱茶茶熟茶一起冲泡,还可以用来煲鸡汤。

不过,螃蟹脚性凉不可多喝,一般人每月饮用两次就够了。

螃蟹脚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假螃蟹脚有两种,一种根本就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另一种则并非生长在古茶树上的正宗螃蟹脚,而是其他杂木上的寄生植物。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为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褐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长,有突出条纹,色彩发绿。

茶膏百年不腐之谜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的一批文物,可谓个个都是奇珍异宝,件件都价值连城,然而其中一个展柜却格外扎眼,既非金银亦非珠宝,仅仅是一个锦缎的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些黑色的小方块,乍看之下略显普通,与周围的展品相比显得不太协调。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使得它能与其它的珍宝并驾齐驱?据介绍这是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品,为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很难想象,一个食品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这种茶品的制造者们到底采用了何种防腐的手段?这百年不腐的秘密又是什么?现代食品防腐和安全问题是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011年5月,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正式落成,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研究茶膏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机构。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有幸参观了该茶膏博物馆,藉此对茶膏百年不腐的秘密一探究竟。

据了解,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茶膏的记载,而“茶圣”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发现者。陆羽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在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然而,唐代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到了宋代,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种茶膏制做的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饼茶,全部改为“散形茶”,致使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至此消失。唐宋虽有茶膏及其制作的记载,但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茶膏的再次出现是清朝。然而,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通过整理故宫存留的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资料,人们终于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极其复杂的“压榨制膏”工艺,此种工艺共有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该法工序苛刻,用料考究,若非皇家亲自承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套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压榨制膏的方法,所有工序都在常温进行。然而,要解释茶膏百年不腐这一现象,光从工艺上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以普通绿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其保质期并未得到延长。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其原料——普洱茶上。

我们首先得从发酵食品说起。众所周知,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又能够长期保存不变质的食品,目前只有高度酒和一些发酵食品,如奶酪等。而且大凡发酵食品在其发酵期内,由于有益菌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原本很多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较易吸收的小分子,另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原茶所不具有的特定的代谢产物,因此其营养价值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普洱茶就是发酵食品,在有益菌和生物酶的作用下,保质期远超其它茶类。清宫普洱茶膏整个制作过程都在常温下进行,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恰好保护了其原料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及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普洱茶膏很好地保持了普洱茶“活性茶”的特点。固态的普洱茶膏,在有益菌和生物酶的作用下,保质期延长到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故宫收藏的普洱茶膏还能有多长的保质期,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还有几十年,有的说还有上百年,也许这又是一个谜,而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以现代食品的观点来看,茶膏其实是一种速溶茶。更准确地讲,是一种固态茶速溶茶。第一次听说茶膏的人,都会以为茶膏是一种半流体状态的膏体,其实不然,包括保存在故宫的宫廷普洱茶膏在内,也是呈固态的小方块。一款名为“茶石”的普洱茶膏,生动地说明了固态茶的特性。顾名思义,“茶石”质地和形状如石子一般,茶膏落于公道杯的时候(一般冲泡茶膏用公道杯即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却能很好地溶解于温水,且汤色透亮,没有一丝浑浊,相当神奇。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第一款速溶茶居然来自中国,古老的中国居然跟“速食”有关。尤其是速溶茶这种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产物,似乎和中国人的传统品茶观格格不入。说到速溶茶,多数人仅知道茶粉却不知道茶膏,我国的速溶茶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生产速溶茶粉,以出口为主,国内销量很少,到90年代,在茶饮料的带动下,速溶茶粉产业才迅速兴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茶膏作为顶级速溶茶品,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皇帝的杯盏中流动,作为皇家养生饮品,秘而不宣地独自发展着。研究茶膏的历史我们发现,茶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顶级茶品的象征,代表着当时茶制品的最高端。在陆羽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才悄然出现,且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朝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更是被搬进了御茶房,由清宫亲自督造,“宫廷普洱茶膏”更因此得名。作为皇家饮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乾隆将茶膏的制作搬进御茶房,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投毒,其二而则是杜绝了高温熬制茶膏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和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普洱茶膏之所以会被定为皇家的饮品,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我们不难发现,茶膏之所以会跃居高端茶品的顶端成为皇家茶饮,正是因为其具有安全、营养的特点。由此看来,虽然茶膏被分类为固态速溶茶,其实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养生价值来看,茶膏和普通的速溶茶,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生产出的茶膏不仅可以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螃蟹脚——百年古树普洱茶树上的寄生精灵


资讯:在云南澜沧等老茶区的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叫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它和老茶树长在一起,吸了茶树的灵气,自己也成精了。

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古树普洱茶的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为绿色(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小珊瑚,带毫,如蟹足,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药香味儿。

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的已极为稀少。正宗古树上的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中药大辞典》载: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等功效。

螃蟹脚既可单独饮用,也可与普洱茶一起冲泡,还可以用来煲汤。不过,螃蟹脚性凉不可多喝,一般人每月饮用两次就够了。

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假螃蟹脚有两种,一种根本就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另一种则并非生长在景迈古茶树上的正宗螃蟹脚,而是其他杂木上的寄生植物。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为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褐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长,有突出条纹,色彩发绿。

在普洱茶树龄百年以上,且比较有名的古茶树有哪些


普洱下面一个区九个县,一个区是指思茅区,而这九个县分别是景谷、镇沅、景东、墨江、孟连、澜沧、西盟、宁洱、江城。

我们知道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普洱市景谷县它是唯一发现宽叶木兰化石的地方。经测定,化石距今约3540万年。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

其次,则是镇沅千家寨古茶树群,千家寨有棵普洱茶树王。关于这棵大茶树,具说已有2700年的树龄了,人们称之为茶树王。

然后是景东,它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比较有名的地方,无量山、花山芦山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茶树随处可见,树龄800年以上,时间也很长。

墨江树龄在600—800年之间的古茶树,发现于大山梁子,它位于那哈乡阿那村格昨组,离大田十一二公里,靠近绿春县牛孔乡,这块茶地约300亩,树龄三四百年的有800棵。

邦崴过渡型古茶王,树龄1700年,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邦崴村。

孟连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孟连县勐马镇的腊福大黑山。据悉,该山最高海拔2603米,现存原始森林58万平方公里,是普洱市境内中缅边境线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有8万多亩的面积上分布着古茶树。而古茶树的标准是至少100年以上。

澜沧,1991年发明的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畴内发明的唯一陈腐的过渡型大茶树;茶树原产地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国云南普洱市,具体坐标直指澜沧邦崴。

西盟,据考察,西盟县境内存活有古茶树共五大群落总面积19.5平方公里(28500亩),均混生在阔叶原始森林中经测量,最大的一棵古茶树树高18米,基部树围2.8米、胸经0.89米,冠幅6.5米。树形高大,树姿直立,茶树树龄待考。

宁洱,困麓山有古茶树,还有皇帝的御茶园,有条件的话,可以步行2个小时,看看演员张国立认养的一棵古茶树。

江城,境内发现最古老的一株野生古茶树。经测量计算,这株野生古茶树根径围有2.68米,长有三个岔枝,岔枝径围分别有1.06米、1米、0.64米,树高9.2米,古茶树枝叶茂盛、长势良好。

以上地区都有古茶树,而且都很有名,树龄还不低。

百年不腐的茶膏


百年不腐的茶膏!200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了一批文物,可谓个个都是奇珍异宝,件件都价值连城,然而其中一个展柜却格外扎眼,既非金银亦非珠宝,仅仅是一个锦缎的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些黑色的小方块,乍看之下略显普通,与周围的展品相比显得不太协调。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使得它能与其它的珍宝并驾齐驱?据介绍这是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品,为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称奇的是,经由现代生化手段检验,没有发现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很难想象,一个食品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这种茶品的制造者们到底采用了何种防腐的手段?这百年不腐的秘密又是什么?现代食品防腐和安全问题是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011年5月,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正式落成,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研究茶膏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机构。2011年全国网络云南行,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有幸参观了该茶膏博物馆,藉此对茶膏百年不腐的秘密一探究竟。

其实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茶膏的记载,而“茶圣”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发现者。陆羽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在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然而,唐代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到了宋代,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种制做茶膏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饼茶,全部改为“散形茶”,致使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至此消失。唐宋虽有茶膏及其制作的记载,但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通过整理故宫存留的所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资料,人们终于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极其复杂的“压榨制膏”工艺,此种工艺共有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该法工序苛刻,用料考究,若非有皇家亲自承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套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压榨制膏的方法,所有工序都在常温进行。然而,要解释茶膏百年不腐这一现象,光从工艺上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以普通绿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其保质期并未得到延长。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其原料——普洱茶上。

我们首先得从发酵食品说起。众所周知,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又能够长期保持不变质的食品,目前只有高度酒和一些发酵食品,如奶酪等。而且大凡发酵食品在其发酵期内,由于有益菌的分解作用,原本很多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较易吸收的小分子,因此其营养价值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普洱茶就是发酵食品,压制出来的普洱茶饼等,由于缺乏氧气的参与而进入厌氧发酵,使得发酵的时间大大延长,也因此保质期也大大延长,远超其它茶类。清宫普洱茶膏的全制作过程都在常温下进行,以现代得观点来看,这恰好保护了其原料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及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普洱茶膏很好地保持了普洱茶“活性茶”的特点。固态的普洱茶膏,很好地将这些有益菌和活性酶封存到了无氧环境,致使发酵缓慢进行,保质期延长到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故宫收藏的普洱茶膏还能有多长的保质期,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还有几十年,有的说还有上百年,也许这又是另一个谜,而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以现代食品的观点来看,茶膏其实是一种速溶茶。更准确地讲,是一种固态茶速溶茶。第一次听说茶膏的人,都会以为茶膏是一种半流体状态的膏体,其实不然,包括保存在故宫的宫廷普洱茶膏,也是呈固态的小方块。一款名为“茶石”的普洱茶膏,生动地说明了固态茶的特性。顾名思义,“茶石”质地和形状如石子一般,茶膏落于公道杯的时候(一般冲泡茶膏用公道杯即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却能很好地溶解于温水,且汤色透亮,没有一丝浑浊,相当神奇。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第一款速溶茶居然来自中国,古老的中国居然跟“速食”有关。尤其是速溶茶这种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产物,似乎和中国人的传统品茶观格格不入。说到速溶茶,多数人仅知道茶粉却不知道茶膏,我国的速溶茶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生产速溶茶粉,以出口为主,国内销量很少,到90年代,在茶饮料的带动下,速溶茶粉业才迅速兴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茶膏作为顶级速溶茶品,千年以前就已经在皇帝的杯盏中流动,作为皇家养生饮品,秘而不宣地独自发展着。研究茶膏的历史我们发现,茶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顶级茶品的象征,代表着当时茶制品的最高端。毋庸置疑,古代中国贡茶始终是高端茶品中的顶级代表,而茶膏的出现始终没有脱离这个“皇圈”。在陆羽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才悄然出现,且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朝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更是被搬进了御茶房,由清宫亲自督造,“宫廷普洱茶膏”更因此得名。作为皇家饮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乾隆将茶膏的制作搬进御茶房,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投毒,其二而则是杜绝了高温熬制茶膏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和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普洱茶膏之所以会被定为皇家的饮品,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我们不难发现,茶膏之所以会跃居高端茶品的顶端成为皇家茶饮,正是因为其具有安全、营养和快捷这三个特点。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的茶膏,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野茶——遗落深山数百年的珍宝


野茶——全名人工栽培型野茶,树种为人工栽培型大叶种茶树,非人为播种,生长于生态极好的荒野,人迹罕至,其定义应为:人工栽培型,非人为播种以及完全脱离人为管护的生态古树茶。

野茶绝大部分分布于勐海县境内,勐腊茶区、临沧茶区也有少数分布。勐海县野茶,全部长在深山,只有祖祖辈辈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清楚知道它的分布。野茶的发现,对于丰富古茶树种类、了解古茶树生长环境以及提升古树茶品鉴新高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野茶与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树(以下简称古茶树)是同品种,区别在于野茶是自然播种、自然生长,长期脱离人为养护的产物。野茶生长环境更优良,汲取的营养更丰富,生长更为缓慢,内涵物质更多,野茶的品饮价值与养生价值都极高。

同时,自然茶籽落地而生的乔木古茶树,与人工茶籽或迁插密植后弃荒的野放茶不同。野茶生长于生态极好的荒野,长期与世隔绝,完全脱离人为管护,没经过多次采摘,内涵物质更丰厚,口感更为浓烈,更具穿透力。野茶晒青毛茶野茶晒青毛茶野茶生长环境野茶生长环境

生长于陡坡上的野茶茶树

野茶生长地有几个共同特征:1生长地有斜坡、有幽谷、有险峰,茶树周围森林密布常常无立足之地,绝不是人为精心挑选的播种地;2发现野茶的地方辐射四周4-5公里必定有古茶园及村寨,这是一个微妙的距离,如果是人为种植那么村民不会选择距离寨子那么远的地方,既不方便采摘也不方便及时加工,但是如果超出太远那么其落地生根的种子从何而来;3更为重要的是,野茶都是少量存在,或三五成群或十来棵共生,目前未发现任何成片存在的野茶,如果是人工种植那么应该呈现或大或小的古茶园群落。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野茶是自然播种的结果,或为动物的啃噬与搬运,或为山风与流水的运载,大自然将附近寨子里茶树的茶果“搬运”到了深山,茶果在土壤肥沃、生态优良的环境下萌发生长。

普洱茶的百年老字号


亲,你知道普洱茶的百年老字号有哪些吗?普洱茶历史悠久,也诞生了很多老字号,我们一起来了解普洱茶的百年老字号吧!

龙马同庆

同庆号茶庄由刘葵光始创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本品陈期约为85至95年。茶青采自易武茶山。其味入口细柔顺滑,甘润微甜、香气幽雅馥郁,汤色深粟油亮、茶气厚重绵长,“龙马”同庆号品质刚柔并济、冠绝群伦,被誉为“国宝级的普洱茶”实不为过,估计当今可流通的数量在十筒之间。

宋聘号

乾利贞宋聘号茶庄由刘子辉、宋聘三、袁谦禄、傅监珍等四人创于光绪二十一年(1885年),本品“红标”宋聘陈期约为100年,按行内评价此茶品质无论在香味、茶味、茶气方面都堪称一流,可将古董级百年陈茶的韵味诠释得淋漓尽致,代表着至高境界的普洱茶,近期在交易场上已不见踪影,难得一见了。

汇峰号

汇峰茶行由李剑峰始创于1997年,于2004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曼腊县设厂制作“汇峰号”圆茶。其茶青采摘于易武攸乐、倚邦、漫撒等六大正山的乔木古树,按传统古法精制而成。如今私人制茶业再度百花齐放。同时也良莠不齐,汇峰号生饼,秉承汇峰人的精神——外悦目、内赏心。

福元昌

福元昌茶庄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本品陈期已过100年,福元昌圆茶的内飞分为蓝、紫、白三种。茶品汤色粟红明亮、水底陈香润化。回甘如泉,茶气强烈醒神,贯通全身。当今流通的数量几乎为零。

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年茶膏


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年茶膏!在故宫博物馆里,有一件百年的茶品古董,外行大多不识此物,但熟知中国茶文化的人却知道,这件国宝,正是赫赫有名的普洱茶膏。它虽然历时百余年,但不腐不坏,突破食品大都有保质期的规则,且可泡食饮用。二是此物数量稀少,可谓奇货可居,留存于世的仅仅有区区数盒。

事实上,普洱茶膏,在公元一千多年前,便跻身庙堂之高。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则在《本草纲目拾遗》里详细描绘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清肺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医学大家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有深刻解读的清代,也正是它风华正茂,风靡于大清皇宫和达官贵人之间的嘉年华。

谈到清宫与普洱茶膏的渊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千里送茶膏风雪漫京城的故事”。公元1729年的冬天,大地银装素裹,千里内一片银白。在大清版图的西南部,一支来自云南的神秘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他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沉寂了近300年,现在,马队带着云南土司寻求荫庇的偏安愿望,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进献宫廷。

然而雍正喜怒无常,这一次大胆的尝试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并且正式成为了清宫贡品。然而,由于有吴三桂叛乱的前车之鉴,大清皇帝对地处偏远的“云南番邦”的忠诚一直心存怀疑,担心云南土司在进贡的茶膏里下毒。另外,普洱茶膏虽属云南特产,但是在清朝,云南毕竟是边疆蛮夷之地,人才、工艺、科技和清宫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英明睿智的乾隆皇帝觉得云南进贡的普洱茶膏虽好,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是,他下旨创建御茶坊,专司制作茶膏。眼皮底下生产出来的东西,喝起来毕竟放心些。

清宫茶膏神秀贡润祥承传扬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客观地讲,皇宫大院确实是天下英才云集之地。大凡民间奇珍异宝,很多都被纳入皇室彀中,经过皇室权威的衬托及天下精英之士的锤炼提升,从而让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加闪光。普洱茶膏,就是这样一个由民间而至宫廷,由宫廷而福泽民间的尊贵养生饮品。清宫的御茶坊云集了天下才华横溢的茶叶专业人才和奇能异士。而普洱茶膏的这一次卧在君王侧,其制作工艺和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由于工艺极度复杂和制作周期长,清宫的御茶坊茶膏产量还是非常稀少,仅够皇室饮用。从而成了皇权的象征,王公大臣只有受皇恩所赐,方的一粒珍藏。

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戈尔尼勋爵为首的观见团一行九十五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八十大寿为名,要求清朝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贺礼。乾隆虽然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的礼物,其中就有普洱团茶一百五十八个,普洱茶膏二十六匣的详细记载。这段史实反应了两点,一是尽管清宫的茶膏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数量仍然稀少;二是作为代表天朝上国回赠“番邦”的礼品,茶膏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可见清宫对茶膏品质的自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普洱茶膏这一次远渡大洋,深得英国女王钟爱。但她舍不得品饮,仅留纪念。据说,大英博物馆仍有当年清宫普洱茶膏珍藏。

在南糯山和布朗山之间,还有3000亩上百年的帕真古茶树


早就听说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的茶好,却一直没有机会品尝。近日,因为好友的侄儿结婚,记者终于有机会尝到了帕真村的茶。

帕真村地处南糯山和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至2000米,年降雨量1500毫米。帕真村的古茶树种植于唐宋时期,至今还存留着3000亩上百年古茶树。这里的茶树自然生长,枝繁叶茂。

“在帕真柔软的风声里,我甘愿是一片茶叶。”村里的年轻人三大当兵回来后放弃了在银行的工作,回到帕真村开起了茶庄,还加入了中国骑者联盟,经常带着全国各地的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徜徉古茶园。他在家里开设骑行驿站,经常烹饪鲜花宴、茶叶宴、竹筒宴招待各方朋友,自家酿造茶籽酒、橄榄酒、桑果酒、石斛酒等各种果酒,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们帕真人爱茶、惜茶、做茶,把千亩古茶园打整得跟脸一样干净,再过几天,古树就要开摘了。帕真村和老班章是邻居,我们的茶没有那么霸气,却平和温顺、耐泡回甘好,茶气携着山野花香、蜜香、果香,细品韵味无穷,因为生态好,茶品质自然好,近年来基本供不应求。”

从山上回来,84岁的啊批(奶奶)在阳台一边编织茶包一边招呼我们饮茶,让我想起小时候等我放学的奶奶。木梯上可爱的小孩含羞迎接,圆圆的笑脸像帕真的茶籽……

我看见,帕真茶的春天,来了!

那些百年藏茶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王郁风在《普洱茶与清皇朝》这本书里面有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里还存放着清宫没喝完的贡茶数吨,其中有普洱茶、女儿茶和茶膏,普洱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像人头一样,对照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的记载相符合。

针对这批贡茶,作者王郁风曾经取少量样品试泡发现,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而这批茶只能推测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们吃剩的。这些极其珍贵的茶叶是文化遗存。

其实这些陈年老茶的茶味已经随时时间的推移,口感逐渐变淡了,其茶叶的内质并不是一个最佳的状态了。它们所具有的主要是拍卖、收藏价值和文物价值,大都是因为一款茶被赋予了那个年代的茶文化历史,但是它们的存在是一个普洱茶文化的经典证实,滋味缺失,并不能说明历史赋予其的内在价值,它们是远远超越了普洱茶保质期这一界限的一种文化价值的存在。

普洱茶真的是越陈越香吗?最佳品饮阶段大概在哪几年?

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但是其需要好原料、好工艺和好的储存环境,品质才可能随时间推移越来越高。对其保存条件相当严格,如与有异味的物品同时存放,或者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合适,茶叶就会产生异味、甚至发霉变质。

但是普洱茶的品质陈化也是有一个最佳时期的,就像一个抛物线几何一样,它的品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进入一个最高点,之后就会慢慢下降。跟普洱茶相似,葡萄酒也是这样的。选择在普洱茶的最佳品饮阶段饮用它,无疑就是最珍贵的享受。

墨江县新抚镇:钟灵毓秀的百年普洱茶乡


新抚镇位于回归之城墨江西北部,距离县城大约100公里,全镇海拔约800—2158米,森林覆盖率达70%。在美丽的新抚镇境内,有品质上乘的迷帝茶,有味道纯正的酸木瓜,有茫茫林海思茅松,有珍稀植物红豆杉,有万亩连片的竹林场,有河流切割的峡谷,有挺拔俊秀的山峰,有千奇百怪的岩石,有义军营盘的遗址,有神秘古老的岩画。岁月像车轱辘一直向前不停,新抚一直在加快前进步伐,加大发展力度,全力打造迷帝茶、哀牢山史前岩画、迷帝普洱茶庄园这“一茶、一画、一庄园”三大品牌。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镇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代,新抚镇界牌村一带所产茶叶已是普洱茶中精品,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今新抚“塘上街”,那时就已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商贾云集,是悠悠茶马古道文化途中的又一个茗香驿站,所产之茶原被称为“米地茶”,因品质优良被选进贡京师,后雍正皇帝饮“米地茶”,茶汤入口,先觉其味苦涩醇郁,而后苦显于涩而化于甘,品下后唇齿间茶香中又有少许兰香,香入心脾,不同凡响,不禁大加赞赏,赐“岁俸京师”匾一块,“米地茶”的名声由此不胫而走,“米地茶”也因让皇帝迷恋而谐音改名为“迷帝茶”,并一直沿用至今。

迷帝茶作为墨江名茶,清香四溢,不仅在历史上让皇帝着迷,还曾荣获第二届云南普洱茶交易会金奖,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金奖,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民间斗茶大赛生茶类金奖。迷帝茶每年只有800到1000公斤的产量,在2012年4月《普洱》杂志社举办的会员生态茶园茶山行和“迷帝”品牌推介会上,精品迷帝茶以2500元/公斤被会员抢购一空。

凤栖梧桐,茶择佳地。人们会常常误以为是自己决定了茶树的种植地,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名茶都是自选立身之处,或居高山,或藏幽谷,或立在潮而不湿之地,或驻于气候宜人之所。择地而居,汲取天地之精华,含纳日月之气息,大美不言,香溢四方,方显茶之高贵。古谚语有云:“云雾山中出好茶”,新禧吉乡海拔1890米,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空气湿润,云雾缭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质量高。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在仅存两百多亩的古迷帝茶园静默于云雾山中,看清风明月,听林涛阵阵,身上渐渐含了聚集不散的天地香气,有了难以言说的岁月味道。茶园四周都是苍翠山川,清凉的山风裹挟着源于原始密林深处的气息,沁人心脾。迷帝茶选择了生长在新抚镇,新抚镇的气候和水土造就了迷帝茶的品质,赋予了迷帝茶个性和修养。

凤鸣朝阳,茶遇良机。茶叶生产从古至今一直是新抚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树立品牌形象的主要产业。种植“迷帝茶”的茶农们从历史传统中走来,至今依然保持着先人炒青、揉捻、干燥的古老工艺,与现代制茶工艺并驾齐驱,里面包含了中华文明智慧和文化精髓,也体现着新抚镇茶叶发展的特色。一个乡镇的发展之路,就像这茶叶,经过漫长的生长和采摘后又在道道工艺中被反复历炼,经受痛苦磨难,直至涅槃成一片片精灵,走出深山,褪尽青涩,从平凡变得从容和华贵。

泡一壶新抚迷帝那亘越百年的钟灵毓秀孕育造化的香茗,燃起一柱氤氲着禅机佛性安神定魄的檀香,抚上一首名曲琴声空灵悠远,三五好友,坐而论禅,夫复何求。

《同为百年茶树 不同价值》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百年的绿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