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一体:好茶需用好壶泡

发布时间 : 2020-09-18
茶叶烘干一体机 怎么泡一壶好茶 如何泡一壶好茶

茶叶烘干一体机。

好茶需用好壶泡,茶壶一体才有滋味,当茶与壶相伴的时候,茶为壶增色,壶为茶添味。泡什么茶得根据紫砂壶的形状、泥料和个人爱好来决定,因材适用。

从胎质讲一般紫泥、清水泥适合泡浓度高的红茶、普洱茶等,朱泥料的则更适合泡香茶、高山茶、高山茶、铁观音等。

乌龙茶在选用紫砂壶时一般要选择肚扁,较小的紫褐色紫砂壶。而在冲泡普洱茶时一般是要使用肚大、容量较大的朱红色紫砂壶。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来选择。

在紫砂壶开壶时,一般如果是好的紫砂壶要先用细毛小刷将外壁和内壁刷洗干净,然后用茶水(如果要用于冲泡普洱茶就用普洱茶浸泡,如果用于冲泡乌龙茶可以用绿茶浸泡,不用选择太好的茶叶)浸泡三到五次直至没有了泥沙味为止,最好能一天换一次水,一两天换一次茶叶。还有一点是需要提醒的,冲泡普洱茶的紫砂壶和冲泡乌龙茶的紫砂壶最好不要混用。

再拿紫砂之中的朱泥来说,一般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是乌龙茶伴侣。朱泥小壶宜冲泡条索状的安溪铁观音,表现茶香特质,平顺释放出铁观音的茶韵花香。现在烟台很多市民在家中,兴致盎然之时会选择“功夫茶”,如果是专门品茶,那么容器容量建议在100-200毫升的小壶品饮,其殷红象征吉祥。

段泥(本山绿泥)更适合冲泡绿茶类、铁观音、台湾包种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胎轻质疏,好沏绿茶。高身筒(如井栏)是泡茶的不错选择。

从容量讲在200ml以下的平矮紫砂壶最适合喝铁观音。因为茶壶可以在瞬间达到高温,正好满足了铁观音的冲泡要求。

普洱茶、红茶要求保温时间长,用较高深、窄长的250ml左右的紫砂壶饮普洱茶、红茶的最佳。250ml左右的广口紫砂是泡绿茶的较好选择,因为绿茶不适宜长时间的高温浸泡,它要求茶具必须尽快散热。

讲究饮茶者,亦必然同时会讲究茶器、茶具和茶壶,尤以当代的饮茶之风已入化到艺术的境界,因此,茶器、茶具和茶壶更为人们所考究。所以会喝茶的人,当把赏壶作为品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茶需用好壶泡,茶壶一体才有味。

cy316.cOM编辑推荐

教你泡一壶好茶


泡一杯好茶

1.茶量要冲泡一壶好茶,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是必要条件。如果是低劣的茶叶,不管怎么泡,还是不会好,所以选着品质高的茶叶是泡茶的必要条件。

2.水质与水温自古饮茶即注重水质,好的水可以让茶益加发挥其甘醇美味。一般而言,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又以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售的矿泉水若是纯水或天然水亦可代替。

3.冲泡时间要冲泡出一壶好茶,泡好后茶叶需与茶汤分离,此时冲泡时间的掌握便成为关键。若冲泡时间过久,则茶叶中的单宁酸和儿茶素会全部释放出来,使茶汤变得苦涩。反之,冲泡时间过短,茶叶中的氨基酸释放量不足,则泡不出茶的香甜,茶汤会带有明显的水味。若无法以时间控制,可根据茶汤的色泽来判断,只要茶汤颜色正确,必可泡出一杯好茶。由于不同茶叶的茶汤色泽不同,必须凭经验加以判断,但大体来说,茶汤要明亮清澈、色泽潋艳,不可有混浊状。

4.温杯茶具在冲泡前,应先将茶壶以热水烫过,并在茶杯中盛以热水,待茶叶快冲泡好时,将杯中的水全掉,再注入泡好的茶汤。茶壶内若还有茶尚未倒出,最好套以保温罩以维持茶温,尤其是在秋冬饮茶时,茶温瞬间即降,保温罩是必备的道具之一。

不同泥料的茶壶泡什么茶好?好茶选对壶


爱茶之深的人肯定也玩壶的高手,但不同泥料的茶壶适合什么茶这个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了,那么不同泥料的茶壶泡什么茶好呢?小编这就告诉你。

1,段泥、本山绿、淡色泥料的壶不太合适用红茶、普洱茶、黑茶,特别是用黑茶泡过后壶壁吸取黑色茶垢,出现人工吐黑。

老段泥西施乳

2,朱泥、大红袍、红泥的壶:都可以用 ,泡铁观音等乌龙茶效果更佳,养壶效果特别好。

茶壶

3,底槽清、清水泥的壶:对任何茶叶均比较适中!

底槽清仿古如意

4,紫泥的壶:用普洱、红茶、黑茶相对比较好养一些,其他茶也可以泡养。

5,容量大的壶:不合适泡绿茶。

6,段泥、淡颜色的泥料:用碧螺春、龙井,毛尖,铁观音比较合适。

7,降坡泥的壶:铁观音养效果特别好。

8,铁观音泡养的紫砂壶一般都特别亮色,因为铁观音茶叶里含芳香油比较丰富,养壶利器。

茶壶

紫泥水平

宜兴红茶比较特殊,它养壶效果一般都特别好,茶水的颜色不算深而茶叶中芳香油含量也比较丰富.一把壶尽量用一种茶来泡。各位壶友们要注意的是黄金段,老段,本山绿,灰色的等浅颜色的壶不可用发黑的茶汁泡养。

包浆后

特别提醒: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不可贸然浇热水,要先温壶。因为朱泥收缩比极大,热胀冷缩容易开裂!

所以各位爱茶玩壶的朋友好茶配好壶不错但也要选对壶啊!

如何泡一壶好茶?


谈到泡茶,最常见的问题是:多少量和多长时间——其实,我们很快会发现,这两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要泡好一杯茶,需要考虑几个不同的要素。

全世界有两大主要的泡茶传统:中式茶和英式茶。

这两大派别的基本规则可以总结如下:

·英式泡茶方式(西式茶):少量茶叶,长时间冲泡,只冲泡一次;

·中式泡茶方式(东方茶):较多茶叶,冲泡时间短,多次冲泡。

诚然,关键点不在于哪种冲泡方式更好,而在于不同的冲泡时间能够最好地发挥出不同茶叶的特性。

要想冲泡出一盅绝佳的好茶,备茶、泡茶的不同阶段都各有诀窍,蕴含着成功的秘诀。

首先要购买到优质的茶叶,但是,一盅好茶,仅仅只有好茶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冲泡不当就会毁掉好茶叶,或者无法让茶叶释放出其本来具备的清香。

泡茶看似很简单:从外在形式来看,杯中放入干茶叶,倒入热水,等几分钟,一盅茶就泡好了。可是,冲泡出来的茶汤,往往不是太黑,就是太酸,或者太苦、太浓,反正就是不好喝,必须得加点糖、牛奶、柠檬或者蜂蜜,才能改善其口感。出现这样的效果,先别责怪茶叶的质量不够好,学几招泡茶技巧,冲泡出来的茶口感就会得到提升,说不定还能喝到令人惊叹的、质量上乘的茶饮。

泡茶的时候,要记住你自己的喜好和钟爱的口味,一旦你选择了一种优质茶叶,大胆探索一下,试试采用不同的冲泡步骤,直到泡出你完全满意的茶汤。

要泡出一盅好茶,关键在于掌握以下的要领。

水的重要性

泡茶用的水与茶叶的质量一样重要。

茶汤的色泽和香味取决于泡茶所用的水质。

对冲泡出来的茶汤进行评估,很显然,优质的水能够提升茶叶的品质;而劣质的水,哪怕是顶级的茶叶,也难沏出一盅好茶。

在《茶经》中,陆羽推荐泡茶的水最好使用与滋养茶树的水相同的水源。如果无法获取同质的水,那就采用矿泉水或者泉水。最重要的是,泡茶用水必须是纯净、无嗅、无色、弱酸性(pH值小于7)的软性水(水的软硬度用“德国度”来表示),并且带有最低的矿物含量(干残渣<50毫克/升)。

水的温度

要想泡出你喜爱的茶,可以考虑使用带温度控制的烧水壶。除非因为卫生原因,泡茶的水不应该煮沸,煮沸的水会失去氧含量。在冲泡时,茶叶中的芳香成分转化为气体状态,泡茶用的水中的氧含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用氧含量低的水泡茶,茶叶中的芳香成分会变成难闻的气味;而且,水煮沸之后,水中的矿物质会在水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膜,影响水与茶叶发生良性的反应。

控制水的温度和其他的基本参数,有助于避免泡茶中出现的错误,使得茶汤中的鞣酸、氨基酸、矿物质和芳香化合物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水的温度过高会“烫熟”茶叶,破坏茶叶中的氨基酸和芳香化合物,也会加速茶多酚的溶解,使得茶汤苦涩发酸。

当然,泡茶的水温也不宜过低,否则茶叶无法让炒制过的茶叶完全舒展开,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也达不到平衡状态。有一些茶叶加工时揉卷得很紧,诸如乌龙茶;还有一些压紧的砖茶,泡茶的水温要求微开,让茶叶能够慢慢软化舒展。

一般而言,泡茶的水温为:

·70~85°C的水温适合冲泡日本绿茶以及所有其他纤细、柔嫩的新茶;

·80~85°C的水温适合冲泡绿茶、黄茶和白茶;

·85~90°C的水温适合冲泡带嫩芽的红茶和大吉岭春茶;

·85~95°C的水温适合冲泡乌龙茶或者揉捻茶;

·90~98°C的水温适合冲泡发酵的、压缩的印度黑茶或者锡兰茶。

冲泡时间

冲泡时间作为参数指标是最具争议的。

冲泡时间主要根据品茶者的个人喜好而定,有人偏爱清淡的茶汤,也有人喜欢醇厚的茶汤。相对于普通品质茶叶而言,高品质的茶叶,冲泡时间需要稍短一些。茶叶是否新鲜也非常关键:鲜嫩的春茶或者芽头,冲泡时间需要更短一些。

茶具的选择

用什么样的茶壶泡茶,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英式或中式,两种泡茶方法,也不存在优劣之分。然而,不同的茶叶与不同茶具的搭配,的确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能够最佳彰显出茶叶的品质。某些类型的茶,如发酵茶或乌龙茶,采用功夫茶的冲泡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茶叶的特质,通常冲泡次数的多少,能够体现出这类茶叶的品质。

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茶,可能会需要较长的冲泡时间,才能释放其香味;对这些类型的茶叶,西式的泡茶方式就更有优势了。

茶叶量

诚然,绝对的规则是不存在的。相反,茶界分为两大学派:东方派和西方派。东方派强调冲泡时间短,使用的茶叶量相对更多;而西方派则强调使用较少的茶叶量,一次冲泡相当长的时间。

对东方派而言,用宜兴茶壶或者盖碗茶这类容量较小的茶具泡茶,干茶叶的用量相对也比较少;泡功夫茶,茶叶的比例一般占茶壶或者茶碗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150毫升容量的茶杯,泡2/3杯的茶汤,大概需要5~6克茶叶。

对西方派而言,采用同样大小的茶杯,茶叶量大约要减少一半。茶叶与水的比例大约是1:5至1:7,因此,150毫升的茶杯,泡大半杯的汤茶,茶叶的用量约2~3克。

茶叶最佳存储方法

茶叶怕光照、怕潮湿、怕异味。为了保持优质茶叶的新鲜度和清香,应该遵循一些简单的茶叶存储原则。首先,千万别将茶叶存放在玻璃器皿或者透明的容器中;更重要的是,发现有这样存放茶叶的卖家,千万别买他的茶叶。优质茶叶,如果存放方式错误,就会失去茶叶的清香。存放茶叶的容器必须是密封性好、不透明的器皿。

茶叶是多孔的,会吸收周围的水分和气味;存放茶叶的容器必须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环境里,要远离咖啡、奶酪或其他气味强烈的食品。

特级茶叶的存放不能超过一年,要在一年之内喝掉。

茶字一味和谐一体


茶字一味,在于和谐

中国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在笔者看来,中国茶文化与其象形字“茶”之间也有一味,这一味的共通之处便是和谐,而这也正是中国茶道的精髓,也是现代茶道在商务社交中的精髓。

想要领略茶字一味,当然要从”茶”字说起,

“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流传最广的是“茶”字,一草,一人,一木,人草木和谐相处是为“茶”,可见,“茶”字自唐被冠名于茶上,一直流传至今是由其道理的。

茶文化在中国还有另外一个名词,便是茶道。这对茶是很大的殊荣了,因为自《道德经》写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中国人一般不言道,在饮食、玩乐诸活动中,唯一能升华为“道”者,唯有茶。这是为何呢?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茶是天地之精,将山水、宇宙、人生全融入其中了。因此佛儒道不约而同的都把茶作为人与自然沟通,和谐一体的媒介。可见茶与“茶”字一味,都是和谐。

回到喝茶上,其核心也是和谐,因此茶尤其适合现在商务社交。

在饮茶中找到商务社交的和谐与平静相处之道一直是中盛茶社所追求的的,所以在中盛茶社,交谈和喝茶一样平静进行,每人都会把烦恼放置在一边,感受彼此间的舒适。人们会发现他们在分享其它地方所无法分享的东西时,会放开内心的紧张与不安,收获更多的欢笑,此刻与身边人的所有矛盾都显得不足挂齿了。

茶禅一体 宁静致远


“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是同步的,均始于东汉时期。

佛教僧人生活来源最早依靠乞讨和施主布施,一部分来自政府部门直接供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流民,一变而为游僧。乃至禅宗四祖道信时,实行“作”“坐”并重,这是佛教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一大创举。这里的“作”为“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道信号召手下的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以便“得一口食塞饥疮。”他在黄梅双峰山聚结500多名禅众定居,垦荒耕种,自给自足,正式把通过劳动解决吃饭问题作为禅门一件大事来做,且列进禅行之中,为当时的流民逃僧创建了一个世外桃源。“坐”即“坐禅“,坐而修禅的意思。坐禅要求僧人静坐敛心,集中思维,专注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以期大彻大悟。

到禅宗五祖弘忍时,“作”“坐”已定型化,并在禅思想上有所创新。弘忍把禅贯穿于日常劳动生产之中,且进而把劳动生产提高到禅,而不是一般地将禅贯穿于世俗生活。 由达摩提出的关于众生“心性”即是“佛性”的基本思想经历道信、弘忍的变革,正式形成中国禅宗,并完成了以自信自主、自求解脱为中心教义的立宗工作。这就为长期流动的禅僧们最终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组建起一个生活上比较有保障的社会群体。

自坐禅进入佛教僧徒的宗教修持生活和禅众从事农耕生产一开始,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及茗茶就融入佛事活动,成为佛教寺院一大劳作。 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脚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90夭为一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和不食荤。这样既能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能使清心修行的茶成为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甚至能喝四五十碗茶。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作用,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唐代《封氏闻见录》载,泰山灵岩寺降魔藏“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诗句,更是生动描述了老僧参禅烹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僧人便加强了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历代名山大川寺院出名茶的特殊现象。如碧螺春(碧萝春)茶,产自江苏洞庭山碧萝峰。原名“水月茶“,因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首先制作而得名,沸汤清澈鲜绿。乌龙茶的始祖为福建武夷寺禅僧制作最佳。鹿苑茶产于湖北远安鹿苑寺,清香醉和,回味甘凉。苏东坡用贡茶大龙团换取的垂云茶,则产自浙江杭州宝严院垂云寺。不少贡茶也产于寺院,如著名的顾渚山的贡茶紫笋,最早产自吉祥寺。清乾隆帝最爱饮的君山银针,则产自君山白鹤寺,每年进贡仅18斤。随时光流逝,盛衰衍变,有些曾产自佛寺、一度享有盛誉的名茶,后由于各种原因被历史湮没,最后绝了种,如苏州虎丘寺的虎丘茶,丹阳观音寺的观音茶,福州鼓山寺的鼓山茶,绍兴云门寺的云门茶,西山白云寺的白云茶等等。

我国今天的名茶,仍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佛寺茶园,如黄山毛峰就生长在松合庵、昂桥庵、云谷寺一带;碧螺春产于东山洞庭寺;龙井来自杭州龙井寺,大红袍种植在武夷山天心观,松萝产自徽州松萝庵。庐山云雾出自庐山招寺,蒙顶云雾则出产于蒙山智炬寺等等。

饮茶与佛教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据古书记载,唐宋时代的名刹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吸饮香茗。法堂的左上角悬挂着“茶鼓”,按时击鼓召集众僧饮茶。宋代林通《西湖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鸳院,夕阳欲压箱沂城”,描绘了一幅茶鼓声下寺院幽寂苍远的意境。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僧人称之谓“茶头”。一些寺院门前还有“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菩萨、祖师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吸饮的“戒腊茶”,全寺上下众僧共饮的“普茶”等。禅僧早起第一件事即饮茶,后再礼佛。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丛林还立下规则,每天需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时举行点茶、点汤仪式,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仪轨。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每奉佛教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之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以茶敬佛到了宋代,发展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物象表演,实际上就是“水丹青”。宋代陶谷的《外茗录》曾有此记载,“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鱼,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与“水丹青”相媲美的是“水书法”。《蚌茗录》中还讲述了一个禅僧在茶汤中“写诗”与吟诗的故事。唐宋时代“斗茶”也十分时行。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各种茶叶质量,决出高低,故又称“茗战”。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极品茶,此后斗茶之风遂遍及各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眠从事斗茶歌》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斗茶场面。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说由此产生。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吸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溢。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整个茶事过程,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吸茗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含了体味、领悟自然真谛的哲理,并以此体悟佛性和超凡脱俗意韵,所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至理。

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公案“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五灯会元》卷四详细地记叙了此事。赵州从诊禅师问新到僧人:“曾到此间么?”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人,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招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便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身份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即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过还是没有来过,或者相识与不相识,只要真心诚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境界。“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净心境,唯是有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对此,现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也曾题诗曰: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诞生在中国的“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这一文化思想与哲学观念,与佛教、饮茶一起东传到日本。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中国留学期间,除钻研佛经外主要埋头于茶文化的研究。回国时带回许多经书与茶种,曾著《吃茶养生记》一书,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此书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经典论著。

京都紫野大法寺一休和尚高徒村田珠光根据荣西的“吃茶养生”的观点,在一休师父和赵州禅师“吃茶去”思想的启迪下,创立了日本草庵茶道。到村田第三代弟子干利休时为适应民众反对内乱、祈求和平的愿望,提倡和、敬、清、寂,将茶道的禅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由此日本的茶道完全继承了中国“茶禅一体”的思想,因此日本山上宗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依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令天“茶禅一体”思想在东流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我国虽渐趋冷落,但作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茶文化,近几年已有部分恢复,“茶禅一体”的研究也将会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教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