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属碱性 泡茶难及紫砂

发布时间 : 2020-09-19
哪种茶属碱性 属碱性茶叶有哪些 苦丁茶属酸性还是碱性

哪种茶属碱性。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瓷器属碱性 泡茶难及紫砂”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瓷器属碱性 泡茶难及紫砂”相关知识!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纯手工工艺和古朴典雅的造型,从明代以来,一直受到茶人、文人的追捧。但近年来,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开发的名瓷茶具亦以其色彩斑斓、造型精美而阔步走进茶具市场且价格不菲——十几万一套者屡见不鲜。那么,不具透气性的瓷茶具能否承载当代茶文化?会不会冲击“一壶一茶”的紫砂?且看业内名家们“品茗雅谈”。

江苏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斌——

瓷器属碱性泡茶难及中性紫砂

相比五大名窑的瓷茶具,紫砂壶因其材料的特性、手工工艺的复杂性以及清晰的文化脉络和文化底蕴,成为饮茶者、懂茶者、投资和收藏茶具者的首选。

五大名窑用瓷做壶如今已经比较普及,但紫砂壶相比瓷壶还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茶具的历史经历了由繁至简、由精到粗、由大到小的过程。茶具在汉代已经出现,但仍处于茶具、食具、酒器混用的阶段;茶具专用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从煮水、烹茶、饮茶到贮藏、清洁等,设计和规范了中国最基本的一整套茶文化样式,有推行“茶道”的意图。从饮茶的历史看,当时唐宋的饮茶法是煮茶、煎茶、点茶,用的也是盖碗、茶盏之类,真正以壶冲泡再分酾到茶盏、茶杯,是在明清。明清社会审美情趣力避浮华,主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饮茶方式抛弃了唐宋时点茶、斗茶那一套繁琐的工序,茶具上崇尚紫砂陶;

其次,从自身特性来看,紫砂陶表面不上釉,表面气孔率达到百分之十,透气而不漏水,“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夏暑不变馊”。尽管现实中没有人会把茶叶放置太久,余茶也会倒掉,但紫砂这一特性,就像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足以说明其贮茶的优良性。又因为紫砂表面有吸水性,茶叶的香味也会渗留在壶里,所以为避免串味,紫砂讲究一壶一茶;

再次,从酸碱度来说,经过检测:瓷属碱性,玻璃杯属酸性,只有紫砂属中性,泡的茶色、香、味最为醇正。

而瓷杯最明显的优点则是易洗涤、无茶垢、观汤色赏心悦目,虽不具透气性但不妨碍即泡即饮。如今五大名窑的瓷茶具在市场上的占有量越来越重,不过我认为这并不会对紫砂茶具形成冲击,因为懂茶的人仍然首选紫砂壶,还不止买一把,就像上瘾一样,家里大大小小好几把。

而且宜兴紫砂还有着清晰的文化脉络,具备成为收藏珍品的条件。它历史不长,始于宋末,兴于明,盛于清,每个朝代有哪些名家派别、器型如何、有哪些文人参与,都有史可查。紫砂壶身的印款、铭文,名家字、画,都赋予了紫砂文化性、收藏性,藏家、商家甚至买断某个名家好几年的作品,就是看中它巨大的升值潜力。

当然,一套由名瓷大师设计和制作的茶具亦价格不菲,不乏几十万元一套,但市场上的瓷壶大多采用灌浆的方法,工业化、大生产,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上千套茶具,因此价格低廉,迅速占领市场。紫砂略贵,贵在工艺复杂、产量小,即便是低档紫砂,用模具来做,一个工人一天也只能做五六把,最后壶的表面仍需经手工打磨。

当然,对于普通的饮茶爱好者,紫砂茶具也并非高不可攀。目前紫砂的销售模式,一部分走低端市场,非名家手工制作,价格比较低;一部分走高端人群,纯手工、产量有限、名家原创,制作者将其作为作品,而非产品。此外,紫砂泥矿虽然稀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跟紫砂相媲美的材料,但其储藏量丰富。媒体曾报道宜兴至少还有6万吨紫砂矿储藏量,而且不少手工作坊也会积极“备荒”,加上紫砂壶不费料,制作时也不会造成浪费,可以说,几百年内紫砂泥都无枯竭之忧。

现在市场上茶具的材料不断推陈出新,有玻璃器皿、金属,还有石雕壶,花样繁多。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泡上一壶好茶,喝茶、品茶,尤其紫砂还有养壶的过程,茶禅一味,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推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

紫砂壶易积累茶垢不方便清理

作为地方的文化产业支柱,龙泉窑主要做艺术品,烧制小茶具也就是近十年、二十年来的事情。龙泉青瓷如绿玉,厚质厚釉,视觉上观茶色很美丽;把玩上,龙泉瓷以釉取胜,观赏时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从清洁方面来说,瓷茶具易清洗、不串味,我见到不少宜兴的紫砂大师都在家里用龙泉瓷茶具喝茶。

龙泉、浙江、上海等以前都是喝大碗茶,北方人喝茶是解渴、牛饮,龙泉窑历史上烧制的也是大茶具、茶碗、茶盅。而广东、福建等南方人爱喝工夫茶,蕴含着深厚的茶道、茶文化。随着工夫茶的流行,南北茶文化的融合,龙泉青瓷做小茶具也是近十年、二十年来的事情。

名瓷打造的茶具,在把玩上也很有情趣,比如龙泉青瓷厚质厚釉,以釉取胜,青瓷绿玉,在增加茶色美丽的同时,既可眼观又能上手把玩。龙泉青瓷的釉纯天然,绿色环保,不含铅,不像市场上一些打上金边,做了贴花、烤花的釉上彩茶具。釉上彩是彩料在瓷器烧成之后绘制、二次入窑低温烧制,含有铅、镉等有害金属,长期使用等于慢性中毒;釉中彩和釉下彩,彩料直接在胎质绘制,涂上透明釉后高温烧制,对人体无害,消费者一定要加以辨别。WwW.cY316.cOM

紫砂壶只用紫砂泥就能制成,表面不上釉,有气孔,保香、保味性能佳,但紫砂壶会起包浆,容易积累茶垢,不及瓷茶具清洗方便及泡茶不串味的特点。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

钧瓷茶具色彩斑斓

独具艺术美

五大名窑的瓷器都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名瓷打造的茶具作为礼品瓷器、日用瓷器,艺术性强、外观美丽、富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一直很受市场欢迎。

一般来讲,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器型以罐、盘、碗、钵之类居多。钧瓷之美在于釉,相对于紫砂颜色主要呈紫色,比较单调,钧瓷色彩斑斓,制成茶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虽然说紫砂茶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夏暑不变馊”的特点,但现在人们的饮茶习惯多元化,选择茶具也是因人而异。而市场上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五大名窑出产的瓷茶具也很常见,而且各有特色。名瓷制作的整套茶具,作为旅游产品和礼品,造型精美,既有极强的艺术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又有着易于清洁、泡茶不串味的优点。可以说,用光洁如玉的瓷具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受到饮茶者的欢迎。

但选择瓷茶具需要留心,有些瓷茶具可以放心使用,有些则需谨慎对待,原因就在于其外表的釉质。古代瓷器釉料取自天然,有些用的就是草木灰,但现在市场比较乱,本来为便于观赏茶汤颜色,茶盏、茶杯都以浅色釉为主,但有极个别厂家只图美观,为达到艳丽的效果,会在釉料里加上化工颜料,烧成的釉质里就可能含有有害的金属元素,比如钡、镉等,长期使用对人的身体有害,尤其有些釉上彩,低温烧制而成,使用起来就让人更不放心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

瓷茶具历史悠久颇具文化内涵

艺术设计上,瓷茶具附着于中国陶瓷文化,其形制独特、装饰考究;在收藏价值上,不同工艺不分高下,也不在技艺本身,而是取决于制作者的综合文化、品位高低。

五大名窑历史悠久,它们的专长当然不是做小茶具。河北的定窑器型非常之多,达到上万种,但百分之七十是碗、盘、瓶、罐、炉和枕。但定窑为迎合斗茶习俗,历史上曾烧过黑、紫、红定茶盏和盖碗,都是较精美的茶具。定瓷现在开始向小茶具靠拢,其优势逐渐凸显。

在艺术设计上,名瓷茶具亦有自己的造型思维、艺术主导和审美取向。比如,在装饰效果上,五大名窑各有千秋,其中定窑胎薄而轻,造型简洁纯朴、优雅俊逸。体现在茶具上,定窑独特的印花、刻花,成品素净高雅,艺术性强,而且天然环保。其他名窑的小茶具,像汝瓷的雨过天青、钧瓷的色彩斑斓等,不管是洁白无瑕、晶莹剔透,还是思维独特、造型别致,体现在小茶具上都异常精美。

在工艺上,瓷茶具与紫砂较劲的地方在于,紫砂壶在壶盖与壶口的关系上配合最为精密,严丝合缝,使流入壶内的空气极少,故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不变,而施了釉质的瓷壶很难达到这种精密程度,但定窑烧成温度高达一千三百二十多度,瓷化程度高,釉质薄而均匀,大师手工做成的瓷壶,壶盖与壶口也能做到稳妥严整,泡出来的茶一样清新。

另外,我曾见过龙泉窑大师徐朝兴做的一件盖罐,其盖与罐口异常规整,完全做到了罐、盖一体,让我感到非常震惊。所以,龙泉窑小茶具之精巧玲珑更是可想而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瓷画家李小聪——

过分配套的茶具是低俗商品理应与茶人无缘

作为一个“茶人”,我认为,那种使用同一种材质、装饰着同一种花纹、过于配套的茶具是最大众化的商品,与艺术无关,与茶人无缘。我欣赏的茶具不妨如此混搭:茶壶是紫砂,茶杯是哥瓷、钧瓷、景德镇瓷,这样才有把玩的情趣。

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制茶技术、饮茶方式、泡茶法的不同而演变。中国茶从古至今,大概经历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以壶泡茶之前,茶叶被制成茶团、茶饼,饮茶时需要将茶饼碾成茶末,饮时会连着茶末一起吃。到了明代,盛行壶泡法,茶具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器皿。

在茶具的用料上,自古以来就是一部分瓷,一部分陶。使用紫砂之前,铁器、铜器、玉器等都曾用于制作茶具,但唐宋以来的茶具主要是陶瓷。茶壶古代用得少,煮茶时煮水的器具是鼎、镬,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瓷在茶具中的使用,比较多的是用于茶盏(茶杯)、茶托。比如,唐代陆羽《茶经》中对于茶盏的用料,就推崇越州青瓷,“青则益茶”,认为青瓷可使茶汤呈绿色,显得漂亮。但茶具的材料除了对茶汤颜色的影响,还要不损茶质、茶味、茶香,这一方面紫砂壶做得最好。

瓷壶做工精美、易于清洁,不同品种的茶可以共用一壶,然而瓷壶如玉,不能养壶,这是茶人觉得它没情趣的地方;而紫砂的茶垢不易清洗,吸香吸味,一个紫砂壶只认定一种茶,尤其是陈茶和新茶不能混泡,因为陈茶有老味,新茶重其新鲜娇嫩,所以好茶之人都是一壶一茶。从入手一件紫砂茶具,每天泡茶、把玩、摩挲,茶壶光泽逐渐起变化,显露出温润的“旧气”,这就是紫砂壶的包浆,它记录着一把壶的历史,映照着茶人的情趣、心境。

不过如今各人有各人的审美,比如说到品茶观色,也要看各人的角度和心境:你可以用玻璃杯,全方位地去品味观色;而我用紫砂杯,从杯底观色亦不妨碍。

在商业社会里,茶具材质可以百花齐放,但我觉得,凡是泛滥的东西都是不对的。从审美的角度看,我本身是潮州人,从小看到的茶具都是家里的老人在这边淘一个那边淘一个,“东拼西凑”,比如壶用的是朱泥孟臣壶,杯用景德镇的若琛杯,托用哥瓷、钧瓷,这样混搭而成一套茶具,有个人的审美。就好比买衣服,如果从上衣、裤子,到帽子、鞋子、袜子都用一块布,一样的材料、一样的花纹,有味道吗?还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来配搭更合心意吧。太过配套的茶具,从杯到壶,同一种花纹图案、同一种瓷质,只能说是最普通的商品,与艺术无关,与茶文化无关。这样的茶具虽然很受大众的欢迎,但与茶人无缘。真正的茶人收藏和把玩的茶具,不希望和别人雷同,那种坐在一个大茶盘前摆出一整套茶具的举动,很土豪,但其实也很土。

cy316.com延伸阅读

北宋的汝窑瓷器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汝窑茶具、功夫茶具称。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瓷器在北宋时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汝窑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


想了解《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知识吗,丰富的《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内容等你来看!

关于紫砂壶泡茶的妙处,说法千篇一律,我认为有的原因很牵强,其实只要抓住紫砂壶独有的特性就最有说服力了,宜兴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一、特色:

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二、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

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本文《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紫砂壶泡茶到底有什么好处


每届茶博会上都会有宜兴的工艺美术师前来展示,紫砂展区的人气一向都居高不下。那么与瓷等其他茶具比较,紫砂壶有什么特点,让茶友们趋之若鹜呢?

(1)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

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3)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4)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宋人与花与香与瓷器


扬之水

原名赵丽雅,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等。

这里所谓的“花”,还有“香”、“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它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换句话说,是宋人从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为什么宋人会有、或者说能有这样的作为呢?原因可以有很多,单从历史背景来说,便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比如城坊制的解体,都市生活的发达,还有科举制的完全成熟,等等,而这些又互为因果,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变化的合力。

题目叫作“宋人与花与香与瓷器”,已经显得很罗嗦,其实这还是省略了的,说得齐全,该是“宋人与花与香与茶与瓷器”。不妨先把南宋诗人葛绍体的几首诗引在这里:

《韩氏与闲即事》:堂深暑不到,闲意一炉香。棋斗过河急,琴弹流水长。古瓶疎牅下,怪石小池旁。忠献画图在,英声不可忘。

又《秋堂东轩》:新糊窗纸旧胡床,铜鸭烟昏砚墨香。淡翠屏风小瓶亚,芙蓉红軃菊花黄。

又《洵人上房》: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情。

葛绍体并不是著名的诗人,也可以说是很没有名气的,他的作品,一般的宋诗选本都不会选。但这几首诗却很有代表性,两宋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件互有关联、并且又都与瓷器相关的雅事,差不多都写在这里了,也正应了今天的题目,即宋人与花与香与茶与瓷器,不过因为时间有限,不仅茶事省略掉,香事恐怕也来不及细说了。

一、助成宋人之风雅的种种条件

这里所谓的“花”,还有“香”、“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它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换句话说,是宋人从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为什么宋人会有、或者说能有这样的作为呢?原因可以有很多,单从历史背景来说,便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比如城坊制的解体,都市生活的发达,还有科举制的完全成熟,等等,而这些又互为因果,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变化的合力。

比如说,由于科举制完全成熟,而使得整个社会可以按部就班的造就一小批进士和一大批预备进士,这一群真正可以称为文人的进士和预备进士于是成为风雅的渊薮:不仅培养,而且传播。而宋诗与宋词的分工,使宋人可以方便完成士与名士的角色互换,或载道或言情的写作态度与方式的互换。而城坊制的解体,加速了都市文化的发达,于是使得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能够以都市提供的娱乐场所而迅速流布。

此外还可以说宋代出了一位十分懂得风雅的皇帝,自己能诗会画,又抚琴焚香点茶都来得,还直接领导兼指导了一个画院,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贯彻和指导画家的实践(此前有一位李后主,但李后主应该说是文学家,宋徽宗则是艺术家)。

又有关于花事本身的,比如花卉新的发现和空前规模的引种,对古老品种的选育和栽培以及相关技术的长足的进步,又众多花谱的问世,等等,这都是人们已经谈论很多的话题。总之,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

二、桌子的特殊意义

可以说宋代花事是依凭着此前的蓄势而呈现一派新局面。但是我这里要说的一个特别的原因,是家具变革所起的作用。

书案,汉代也已经出现,不过尺寸很小,同时又有同样形制的奏案,都是用作临时置放图籍、文书之类,而二者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南北朝至隋唐,书案的这种样式便一直延续下来,北齐崔芬墓屏风画,唐真子飞霜镜镜背图案,都有栅足书案的形象。屏风画中,书案上放着笔格,铜镜的书案上边除笔格外,又有多足砚即辟雍砚和里边包着卷轴的书帙一裹。由图像显示出来的比例,可以看出书案依然不大。

书案小,容物自然不多,文具的陈放也不宜散漫。两汉常用的文具,不过板砚、墨丸、砚子、砚滴,简、帛,书刀和笔。墨锭普及以后,墨丸、砚子可以不必了。纸的广泛使用,便又省却了简和书刀。平壤彩箧塚出土一具乐浪时代的漆砚盒,盒里放着板砚、砚子,两侧各置鎏金笔插,下边又设一个内分六格的小屉,合各种功能的器具为一,集中而省便。湖北省冶金建筑公司鄂州工地七号墓出土的西晋青瓷圆砚,砚盖顶端的捉手作成蛙形的小水盂。江西丰城县洪州窑址出土的唐辟雍砚,砚的边缘处作出两个插管,兼作笔架。隋唐以前,书案上面放置的差不多都是书写时候的实用之具,二合一的精巧也使它不过多占据有限的空间。高坐具尚没有完全取代席坐的时候,似乎还没有一张足够大的书桌或书案来安排各色文房用具和诸般清玩。

桌椅的配合使用,始于晚唐五代。椅,倚也,与席坐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坐的时候有了依靠,初时因多作“倚子”。桌,初始的时候通常作“卓”,即高的意思,相对于席坐时代的家具,它当然是高。如此布置本是渊源于当日都市中到处开设的饮食店铺,而士大夫家宅中室内陈设的变化要到北宋中期才大致完成。随着高坐具时代各式家具的发展成熟,用于寄顿文人士大夫各种雅趣的书房也逐渐有了独立的品格,在不断完备的过程中越来越见出特色。书房里的书案变得高而且宽大,作为书写用具之一的纸,幅面也比以前大了许多。而最为直接的影响是书写的姿势改变了。与此相应,文房诸器中增加了臂搁、镇尺、砚山、砚屏,等等。臂搁的出现,是因为书写姿势有了改变。镇尺使用的广泛,和纸张尺寸的变大有密切的关系。而砚屏可以说是纯粹的摆设,是由宋人的爱石发展而来。

唐宋时代室内格局与陈设的不同,由传世绘画和近几十年发现的墓室壁画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不必细论。花瓶成为风雅的重要点缀,是完成在有了新格局的宋代士人书房。它多半是用隔断辟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宋人每以“小室”、“小阁”、“丈室”、“容膝斋”等等为称,可见其小。书房虽小,但一定有书,有书案,书案上面有笔和笔格,有墨和砚,砚滴与镇尺。又有一具小小的香炉,炉里焚着香饼或香丸。与这些精雅之具相配的则是花瓶,或是古器,或式样仿古,或铜或瓷,而依照季节分插时令花卉。这是以文人雅趣为旨归的一套完整的组合。花瓶作为要件之一,已在其中占得固定的位置。[page_break]

三、留给花的空间很大,也很小

前面说到助成宋人风雅的种种条件,宋代花事的空前发达是一定的了,所以这里说留给花的空间很大。宋人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把花作为日常生活中风雅的点缀。

唐代是万人空巷去看花,宋人大概更多的时候一面是买了花来插瓶,——这是后面要说到的;另一方面是自己栽花莳草,宋诗中关于买花栽、朋友间交换乃至索求花栽的作品,简直不胜枚举。对于栽花莳草,宋代士人好像特别有一种躬身实践的热情,甚至是“从小做起”。杨万里有一首诗题作《幼圃》,题下自注道:“蒲桥寓居,庭有刳方石而实以土者,小孙子艺花窠菜本其中,戏名幼圃。”诗云:“寓舍中庭劣半弓,燕泥为圃石为墉。瑞香萱草一两本,葱叶蔊苗三四丛。稚子落成小金谷,蜗牛卜筑别珠宫。也思日涉随儿戏,一径惟看蚁得通。”蒲桥寓居,是作者在杭州为官时候的寓所,地在当时的兴福坊东,桥不通水,只是一座旱桥。半弓,两尺半(五尺为一弓,也称作一步)。燕泥,形容少,以见出花圃的小。墉是墙。蔊苗即蔊菜,可以吃。这一个太小太小的花圃,但对蜗牛来说,已经如宫殿一般,那么在小儿看来,也就像是晋代石崇的金谷园一样了。

都城商业繁盛,人口密集,民居、商家、官署不免要争夺空间,因此房屋是非常紧张的,并不是家家能够造园,或者应该说,平常人家难得能够造园,哪怕是很小的园。南宋姜特立《因见市人以瓦缶莳花屋上有感》即有一个难得的细节可见都城花事:“城中寸土如寸金,屋上莳花亦良苦。因思离宫与别馆,南至九嵕北鄠杜。东西延袤八百里,桥梁褭空七百柱。伤哉好大荒主心,岂识世间蓬筚趣。一邱一壑吾辈事,随分园池何用许。我今度地山一隅,栽柳栽花已无数。大虽不足小有余,便可终身为老圃。”诗人的别有寄慨且不去论,诗中记述的“世间蓬筚趣”,却正可见出宋代花事的特色之一。苏东坡《黄州春日杂书四绝》之一:“病腹难堪七椀茶,晓窗睡起日西斜。贫无隙地栽桃李,日日门前看卖花。”这是几乎没有花的空间了,但仍不妨“日日门前看卖花”啊,依然有那么大的空间。

四、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

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一节举出临安各种类型的特色酒店,比如包子酒店,专卖鹅鸭包子,肠血粉羹之类。宅子酒店,是门面装修得如同仕宦宅舍,或者干脆就是仕宦宅子改作的。庵酒店,内有娼妓,可以就欢,门前有红栀子灯,不分晴雨,总蒙着箬叶做的罩子,以作为标识。《清明上河图》里就画出这么一座酒店,便是孙羊正店。又有一种,名字叫作“花园酒店”,说是“城外多有之,或城中效学园馆装折”。城外闲地多,自然更方便布置为花园,若在城里,大概就要很费一番纳须弥于芥子的心思。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条说到当日临安“诸店肆俱有厅院廊庑,排列小小稳便阁子,吊窗之外,花竹掩映”,似乎也略存一点“花园酒店”的意思罢,“小小稳便阁子”,即如今天的雅座包间。当然酒店用各种心思巧置花木都是一种商业行为,即为了招徕顾客,和当时的酒店风行挂卷轴画是同样的性质。

卖花也是都市一景。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都有卖花风习。陆放翁的名作《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二句从陈与义“杏花消息雨声中”化出(《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北宋汴京流行“卖花担上看桃李”的诗句,宋徽宗《宣和宫词》有“隔帘遥听卖花声”,可见这一种“清奇可听”的市声是宫廷里也要捕捉的风雅。与陆游同时的王季夷《夜行船》句云“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晚于陆游的史达祖《夜行船》云“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张炎《端正好》“深巷明朝休起早,空等卖花人到”,又都是化用陆诗意境。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成为描绘临安都市风情的名句,而它实在又是北宋都市情景的南移。《东京梦华录》卷七云季春时节,“万花烂熳,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幙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在《清明上河图》中早已绘出这样的情景。前面说到的孙羊正店旁边就正是一个用马头花篮卖花的花摊。

作为市声之一的卖花声大约最易牵动思绪,诗词咏及者因此最多,这里呈现的细节便更多一点诗心烛照下的体验和品味。如孙惟信《禅寂之所有卖花声出廊庑间清婉动耳》:“曲巷深房忆帝州,卖花庭宇最风流。窗纱破晓斜开扇,帘绣笼阴半上钩。少日喜拈春在手,暮年羞戴雪盈头。泉南寺里潇潇雨,婉婉一声无限愁。”(《全宋诗》,册五六,页35148)又蒋捷《昭君怨·卖花人》:“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又陈棨的一首《店翁送花》也很有意思:“店翁排日送春花,老去情怀感物华。翁欲殷勤留客住,客因花恼转思家。”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大约也已成为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五、宋代花瓶的大和小

宋代瓷器就器型来说,一个可以算作“事件”的大变化,是陈设瓷的出现,原因即如上述,便是由家具史中一个革命化的变革所引发的。因此我不能不再次强调桌子的重要。因为桌子的出现,整个室内格局都变了,即居室陈设的以凭几和坐席为中心而转变为以桌椅为中心。高坐具的发展和走向成熟,使精致的雅趣有了安顿处。瓶花史与家具史适逢其时的碰合,使鲜花插瓶顺应后者的需要而成为室内陈设的一部分,并与同时发达起来的文房清玩共同构建起居室布置的新格局(如果不是与家具史的线索相交汇,瓶花的发展很可能会是另外的面貌,比如东瀛花道与茶道的结合,以此形成的花事,不仅风格不同,甚至内涵也不很一致)。

在此之前的瓷器多半只是实用具,灯具、香炉,也都是实用具(宋人的焚香,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一种高雅的娱乐,因此宋代士人会有兴趣手自调香,并且互相交流调香的经验)。香炉和花瓶当然很早就有了。花瓶还可以说是受了佛教的影响,香炉则是本土古已有之。但花瓶和香炉成为案头陈设,并且普遍流行蔚为风气,却是在宋代。

宋代花瓶在形象设计上并没有全新的创造,只是选择了造型优美的几种,使它从古已有之的瓶罂样式中独立出来,而给了它比较固定的用途。如果作一个很粗略的区分,那么可以说,设于厅堂的大花瓶,造型来自粮罂食瓶的成分为多,而设于几案的小花瓶,式样多取自于上古青铜礼器。

最能代表士人好尚的花瓶是插花的小瓶,见于诗人题咏者,最常见的便是胆瓶、小瓶、小壶(壶可以说是瓶的由古称而变成的雅称)。而花瓶的造型也反映着士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仿古一类的贯耳瓶,琮式瓶,尊式瓶,花觚,蓍草瓶,等等(香炉则是鬲式炉,鼎式炉,奁式炉,等等)。实物中,有一组很好的例子,即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龙泉窑各式小瓶在这里占得多数,胆瓶,瓜棱瓶,贯耳瓶,管耳瓶,弦纹瓶,高差不多都在十几厘米,这正是最宜于几案陈设的尺寸。琮式瓶,出自龙泉窑者为一对大瓶,小瓶则有青石制作的一对。它后来成为明人眼里花器中的雅品,名作蓍草瓶,而赏鉴的品味当是遥承宋人。两件景德镇青白瓷印花双凤纹碗碗心图案中装饰着插花的弦纹瓶,而它与窖藏中的龙泉窑弦纹瓶式样完全相同,那么后者是花瓶,这自然是最为直接的证据。铜瓶数件,都是宋代花瓶的常见样式。窖藏中制作精好的龙泉窑仿古式青瓷小香炉,屡见于宋人题咏的蟾蜍砚滴,与各式小花瓶正是当日几案陈设最为常见的组合。总之,这批窖藏中的花瓶不仅品类丰富,而且集中体现了它所属时代的雅尚,可以视作记述了宋代瓶花故实的一批珍贵标本。

用作插花的大瓶,高多在三四十厘米,或者更高一点。北方辽金墓葬砖雕或壁画中常有它的形象,比如河北的宣化辽墓,山西的平阳金墓。大瓶的主要发展线索仍是此前作为生活用具的瓶罂。与作为几案陈设的小瓶相比,这一类安排在厅堂的大瓶开始流行的时间或稍早一些。以图像为比照,北方窑址属于宋代遗存的若干大瓶应可定名为花瓶,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址所出即是比较集中的一批。又湖南益阳县泞湖出土一件北宋青瓷大瓶,高四十二厘米,口径十二厘米,侈口,短颈,丰肩,以向下的收分显出瓶身柔和的曲线。重要的是,此器颈肩结合处阴刻“熙宁五年花钵”六个字。这自然是最为确凿的一例。几种大瓶造型的渊源也都很早,但用途大约始终比较宽泛,直到宋辽金时代鲜花插瓶作为家居陈设蔚为风气,才成为大致固定的花瓶式样。[page_break]

六、对“格物”的偏爱使花事成为宋人诗词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宋人咏花诗之多就不必多说了,随便翻翻《全宋诗》就可以了解。只举两首和花瓶相关的诗。南宋方回《开镜见瓶梅》:“开奁见明镜,聊以肃吾栉。旁有一瓶梅,横斜数枝入。真花在瓶中,镜中果何物。玩此不能已,悠然若有得。”这一情景在绘画中,正好有合式的对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一幅传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图中描绘以为对镜理妆的女子,妆具的旁边有一个小木架,木架里面坐一具插着鲜花的花筒。而由方回的诗,可见妆镜旁边陈设花瓶,在宋代不仅仅是女子的雅尚,士人也是把它视作一种逸趣的。截竹为筒,筒插鲜花,本来也是宋人花事中的雅趣之一。这幅画里用来插花的花筒应该就是宋代瓷器中的一种筒形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南宋官窑器,日本根津美术馆藏一件属龙泉窑,时代也属于南宋。今人常称它为“花插”,而它的样子很像是竹筒。而截竹为筒,用竹筒来插鲜花,本来也是宋人花事中的雅趣之一。邓深《竹筩养梅置窗间》:“竹与梅为友,梅非竹不宜。截筩存老节,折树冻疏枝。静牖初安处,清泉满注时。暗香披拂外,细细觉春吹。”竹筒制作的花瓶自然难以久存,因此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曾经流行,不过瓷器中筒形瓶的设计就很可能是从竹筒取意。

再回过头来说小瓶。因为最能代表士人好尚的花瓶是这一类,它和同样作为几案陈设的仿古式小香炉总是组合在一起的。小瓶,还有小炉之好,第一是以釉色取胜,第二便是造型。杨万里《烧香七言》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把这两样好处都说到了。还有一首专说造型的诗,即南宋钱时的一首《小甆瓶》,诗前小序称:“羔姪近得小甆花瓶二,见者莫不称叹。熊姪自言,因是有感。大概谓此瓶高不盈尺,价不满百,以其体制之美,人皆悦之,若无体制,虽雕金镂玉不足贵也。惟人亦然,修为可取,虽贱亦好。苟不修为,贵无取尔。余喜其有此至论,因诗以进之,且以开示同志。”诗曰:“小甆瓶,形模端正玉色明。乌聊山边才百文,见者叹赏不容声。乃知物无贱与贵,要在制作何如耳。轮囷如瓠不脱俗,虽玉万鎰吾何取。……”可知这一对得自徽州歙县西北乌聊山边的小花瓶,高不足一尺,价不到百钱,而釉色美丽得像玉一样,又造型线条流畅,有规整端正之好。因此偏爱“格物”的宋人由不得要起一番哲思。

当然不管怎么说,花与花瓶都仍只算得宋人生活中的细事,今天是把它作成一幅特写,于是可以看到花瓶作为几案陈设成为风气,实在是与宋人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即席坐向着垂足坐由转变到最后完成密切相关。这样一个牵连了诸多方面的生活细节,我说它是情节丰富的别一种历史叙事,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罢。

人走茶凉,情难续


落花雨,人已归何去,

茶香溢,把往日情勾起。

琴声,悠悠委婉,

诉说谁的悲欢。

难再续,几上茶已凉,

泪如雨,茶水已淡去。

人心,变幻莫测,

缘散人走茶凉。

且饮且会意!

且行且珍惜!

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热茶,客人走了,没有喝的这杯热茶时间久了也自然凉了。

当你离开原来地方,你在那个地方的关系也就随即淡化了。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做人,要做一个正直、有德、可信、可敬之人;

做事,要做出磊落光明、襟怀坦荡的姿态来;

待人,要达到以诚相见、热情忠厚、持之以恒的境界;

处世,要谦下、忍让方为首要。

只要把握住了这几点,

才能达到人虽走,但茶并不会凉,

你的威信就会如同这杯中之茶,

飘溢出缕缕清香而诱人,

你的人品和操守就会受人敬佩、不打折扣。

瓷茶具与紫砂壶 那个更适宜泡茶?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纯手工工艺和古朴典雅的造型,从明代以来,一直受到茶人、文人的追捧。但近年来,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开发的名瓷茶具亦以其色彩斑斓、造型精美而阔步走进茶具市场且价格不菲——十几万一套者屡见不鲜。那么,不具透气性的瓷茶具能否承载当代茶文化?会不会冲击“一壶一茶”的紫砂?且看业内名家们“品茗雅谈”。

江苏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斌:瓷器泡茶难及紫砂

相比五大名窑的瓷茶具,紫砂壶因其材料的特性、手工工艺的复杂性以及清晰的文化脉络和文化底蕴,成为饮茶者、懂茶者、投资和收藏茶具者的首选。

五大名窑用瓷做壶如今已经比较普及,但紫砂壶相比瓷壶还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茶具的历史经历了由繁至简、由精到粗、由大到小的过程。茶具在汉代已经出现,但仍处于茶具、食具、酒器混用的阶段;茶具专用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从煮水、烹茶、饮茶到贮藏、清洁等,设计和规范了中国最基本的一整套茶文化样式,有推行“茶道”的意图。真正以壶冲泡再分酾到茶盏、茶杯,是在明清。明清社会审美情趣力避浮华,主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饮茶方式抛弃了唐宋时点茶、斗茶那一套繁琐的工序,茶具上崇尚紫砂陶。

其次,从自身特性来看,紫砂陶表面不上釉,表面气孔率达到百分之十,透气而不漏水,“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夏暑不变馊”。尽管现实中没有人会把茶叶放置太久,余茶也会倒掉,但紫砂这一特性,就像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足以说明其贮茶的优良性。

再次,从酸碱度来说,经过检测:瓷属碱性,玻璃杯属酸性,只有紫砂属中性,泡的茶色、香、味最为醇正。

而瓷杯最明显的优点则是易洗涤、无茶垢、观汤色赏心悦目,虽不具透气性,但不妨碍即泡即饮。如今五大名窑的瓷茶具在市场上的占有量越来越重,不过我认为这并不会对紫砂茶具形成冲击,因为懂茶的人仍然首选紫砂壶,还不止买一把,就像上瘾一样,家里大大小小好几把。

而且宜兴紫砂还有着清晰的文化脉络,具备成为收藏珍品的条件。紫砂壶身的印款、铭文、名家字、画,都赋予了紫砂文化性、收藏性,藏家、商家甚至买断某个名家好几年的作品,就是看中它巨大的升值潜力。

当然,对于普通的饮茶爱好者,紫砂茶具也并非高不可攀。目前紫砂的销售模式,一部分走低端市场,非名家手工制作,价格比较低;一部分走高端人群,纯手工、产量有限、名家原创,制作者将其作为作品,而非产品。

现在市场上茶具的材料不断推陈出新,有玻璃器皿、金属,还有石雕壶,花样繁多。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泡上一壶好茶,喝茶、品茶,尤其紫砂还有养壶的过程,茶禅一味,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推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紫砂积累茶垢不易清洗

作为地方的文化产业支柱,龙泉窑主要做艺术品,烧制小茶具也就是近十年、二十年来的事情。龙泉青瓷如绿玉,厚质厚釉,视觉上观茶色很美丽;把玩上,龙泉瓷以釉取胜,观赏时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从清洁方面来说,瓷茶具易清洗、不串味,我见到不少宜兴的紫砂大师都在家里用龙泉瓷茶具喝茶。

名瓷打造的茶具,在把玩上也很有情趣,比如龙泉青瓷厚质厚釉,以釉取胜,青瓷绿玉,在增加茶色美丽的同时,既可眼观又能上手把玩。龙泉青瓷的釉纯天然,绿色环保,不含铅,不像市场上一些打上金边,做了贴花、烤花的釉上彩茶具。釉上彩是彩料在瓷器烧成之后绘制、二次入窑低温烧制,含有铅、镉等有害金属,长期使用等于慢性中毒;釉中彩和釉下彩,彩料直接在胎质绘制,涂上透明釉后高温烧制,对人体无害,消费者一定要加以辨别。

紫砂壶只用紫砂泥就能制成,表面不上釉,有气孔,保香、保味性能佳,但紫砂壶会起包浆,容易积累茶垢,不及瓷茶具清洗方便及泡茶不串味的特点。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钧瓷茶具色彩斑斓独具艺术美

虽然说紫砂茶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夏暑不变馊”的特点,但现在人们的饮茶习惯多元化,选择茶具也是因人而异。而市场上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五大名窑出产的瓷茶具也很常见,而且各有特色。名瓷制作的整套茶具,既有极强的艺术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又有着易于清洁、泡茶不串味的优点。

但选择瓷茶具需要留心,有些瓷茶具可以放心使用,有些则需谨慎对待,原因就在于其外表的釉质。古代瓷器釉料取自天然,有些用的就是草木灰,但现在市场比较乱,本来为便于观赏茶汤颜色,茶盏、茶杯都以浅色釉为主,但有极个别厂家只图美观,为达到艳丽的效果,会在釉料里加上化工颜料,长期使用对人的身体有害,尤其有些釉上彩,低温烧制而成,使用起来就让人更不放心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瓷画家李小聪:过分配套的茶具是低俗商品理应与“茶人”无缘

作为一个“茶人”,我认为那种使用同一种材质、装饰着同一种花纹、过于配套的茶具是最大众化的商品,与艺术无关,与茶人无缘。我欣赏的茶具不妨如此混搭:茶壶是紫砂,茶杯是哥瓷、钧瓷、景德镇瓷,这样才有把玩的情趣。

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制茶技术、饮茶方式、泡茶法的不同而演变。中国茶从古至今,大概经历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以壶泡茶之前,茶叶被制成茶团、茶饼,饮茶时需要将茶饼捻成茶末,饮时会连着茶末一起吃。到了明代,盛行壶泡法,茶具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器皿。

在茶具的用料上,自古以来就是一部分瓷、一部分陶。使用紫砂之前,铁器、铜器、玉器等都曾用于制作茶具,但唐宋以来的茶具主要是陶瓷。

瓷壶做工精美、易于清洁,不同品种的茶可以共用一壶,然而瓷壶如玉,不能养壶,这是茶人觉得它没情趣的地方;而紫砂的茶垢不易清洗,吸香吸味,一个紫砂壶只认定一种茶,尤其是陈茶和新茶不能混泡,因为陈茶有老味,新茶重其新鲜娇嫩,所以好茶之人都是一壶一茶。从入手一件紫砂茶具,每天泡茶、把玩、摩挲,茶壶光泽逐渐起变化,显露出温润的“旧气”,这就是紫砂壶的包浆,它记录着一把壶的历史,映照着茶人的情趣、心境。

不过如今各人有各人的审美,比如说到品茶观色,也要看各人的角度和心境:你可以用玻璃杯,全方位地去品味观色;而我用紫砂杯,从杯底观色亦不妨碍。

我觉得,凡是泛滥的东西都是不对的。比如壶用的是朱泥孟臣壶,杯用景德镇的若琛杯,托用哥瓷、钧瓷,这样混搭而成一套茶具,有个人的审美。真正的茶人收藏和把玩的茶具,不希望和别人雷同,那种坐在一个大茶盘前摆出一整套茶具的举动,很土豪,但其实也很土。

紫砂壶材质及冲泡方法对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


紫砂壶材质及冲泡方法对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材质的紫砂壶泡水后各元素析出情况

二、用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冲泡六大茶类的感官评审比较

三、以西湖龙井+紫泥为例,探究不同冲泡方案的影响

壹·泡水,它会“给”我们些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过,紫砂壶到底是怎样影响茶汤的,特别是在央视某次报道之后,更会产生一些担心,用紫砂壶泡茶,会不会把壶里的什么东西泡出来喝下去?张颖彬在报告中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个疑问,实验选取了宜兴当地产的五种不同泥料的紫砂壶为研究对象,包括三把原矿壶、两把化工壶,用ICP-MS检测煮沸的娃哈哈纯净水在壶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各元素的含量。

报告首先展示了实验用壶、泥范及显微镜下的壶体微观照片,器形均为仿古,容积150ml左右,壶胎薄厚均匀一致,新壶经沸水开壶处理用于实验。

泥料种类包括:

原矿壶-紫泥(清水泥)

原矿壶-本山绿泥(段泥)

原矿壶-红泥

化工壶-朱泥

化工壶-墨绿泥

检测元素包括:

Be(铍)、Al(铝)、Cr(铬)、Fe(铁)、Pb(铅)、V(钒)、Co(钴)、Mn(锰)、Ni(镍)、Cu(铜)、Zn(锌)、Ag(银)、Ba(钡)、As(砷)、Mo(钼)、Cd(镉)、Sb(锑)

实验发现新壶浸泡24小时后

所有壶无溶出的元素为:Be、Al、Cr、Fe、Pb

部分壶有溶出的元素为:V、Co、Mn、Ni、Cu、Zn、Ag、Ba

所有壶均溶出的元素为:As、Mo、Cd、Sb

——这些溶出的元素均没有超过饮用水的限量标准。

而即使是在新壶浸泡21天后的极端实验中,情况也只是稍微改观:

所有壶无溶出的元素为:Be、Pb

部分壶有溶出的元素为:Mn、Ni、Cu、Zn、Ag

所有壶均溶出的元素为:V、Co、Ba、As、Mo、Cd、Sb(种类和元素含量均有增加)

——除段泥和红泥壶中V元素外,其他溶出的元素也均没有超过饮用水的限量标准。

结论

一句话:用紫砂壶泡茶是安全的。

贰·泡茶,不同泥料泡出来真的不一样?

在这个单元中,张颖彬采用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进行冲泡,审评计分。专家可以感受到细微的差别,普通人则表示无差异。

专家审评时发现,不同的泥料冲泡时对轻发酵茶的影响要大于重发酵茶,对于发酵程度较重的茶,泥料的影响可以忽略。仅以极端的西湖龙井和普洱熟茶为例,列举一些分数大家感受一下:

西湖龙井3g茶/150ml100°C纯净水,三泡,每泡时长各1min

滋味分所有泥料均为94-93-93;

汤色分所有泥料几乎均为95-95-95,唯段泥壶第一泡95.1分;

香气分不同泥料有差异:

第一泡最高93.5,最低92.5,1分落差;

第二泡最高91.5,最低89.5,2分落差;

第三泡最高87.5,最低86.5,1分落差。

段泥和红泥的透气性最好,香气最鲜爽,其次是紫泥,朱泥和墨绿泥稍差。

普洱熟茶(饼)7.5g茶/150ml100°C纯净水,三泡,每泡时长各1min

滋味分所有泥料均为94-94-94;

汤色分所有泥料均为93-94-93;

香气分所有泥料均为94-93-93。

基本无差别。

结论

首先,差异很细微,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其次,轻发酵茶差异较明显,重发酵茶则更不易觉察。

叁·用紫砂壶怎么泡茶(西湖龙井)更好?

这个单元观察的对象是冲泡方法,所以茶品和泥料都被固定了,采用紫泥(清水泥)紫砂壶,结合不同茶类日常饮用习惯,选取有经验的茶叶审评人员3人,确定不同茶类的最佳冲泡方法。报告中选取了西湖龙井为例,实验发现:

紫泥壶泡西湖龙井——

1.冲泡前不要温壶,温壶对清香风格的香气会造成负面影响;

2.80°C水冲泡品尝到的风味要优于100°C;

3.100°C和80°C水冲泡的时长方案,均为三泡各1min为最佳。

结论

西湖龙井茶在冲泡时要结合茶叶的具体情况,突出口感的甘度、鲜度、滑度,通过冲泡时间控制最佳品饮浓度,避免长时间浸泡产生涩味影响口感。

采用80°C水冲泡时,氨基酸浸出速率高于茶多酚,呈现出明显的“鲜”的口感,同时香气不易产生闷味,清鲜感强。(张颖彬茶社会)

中美茶文化难融之谜


短暂的建国史,给了美国文化上的后发优势。它可以站在世界茶文化的平台上,自由选择。茶瓦纳的创始人兼CEO安德鲁马克说:我们想代表全世界所有文化,包括俄罗斯、中国、英国、日本以及中东。这句话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与雄心,但它很难真正实现。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美国茶文化的决定权在美国人民。

美国拥有自己的茶文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08年,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发明了袋泡茶,使这一饮品方便、快捷地走进了千家万户。美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使其茶文化一直处在吸纳和整合的变化之中。可是,作为世界茶文化鼻祖的中国茶文化对其影响始终不彰。个中缘由,相当复杂。

中美茶文化难于交融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社会生活态度的差异。在世界现代化进程推动下而诞生的美国是快文化的代表,它起源于工业文明,推崇单一方向的进化论,是典型的现代国家;而相比之下,拥有漫长文明时代的中国便可谓是慢文化的代表,它讲求阴阳调和、天人一体等一整套的传统价值观。这一说法固然过于笼统,但在茶文化领域或有一定的道理。换言之,美国与中国茶文化表面上的快慢差异,其实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今天,或许说是两种社会生活态度的差异,更为确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融之困难,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表现得最为明显。然而,所幸的是,今天的美国已经逐渐走过了工业文明的现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向传统的回归。这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无疑也是一种错位的吻合。

中美茶文化交流的不足,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中美断绝经济贸易往来的19511971年间,美国绿茶一度销声匿迹;而18961996年间,美国《茶叶进口法案》明确规定普洱茶不能出现在国内市场等等。但最重要的因素,仍在于中国茶企的胆识与谋略。

目前看,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有几点不足:首先是中国出口茶叶价格低廉,平均单价不足3美元,这被媒体解读为茶界一怪:国外便宜国内贵。摒除国内茶价非理性消费而造成的虚高成分,出口价格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茶文化因素未被充分认识,文化附加值得不到提升。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大量茶商出口转内销,其结果是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加之缺乏监督与市场退出机制,投机炒作、食品安全、过度包装等商业诚信问题更为严重;而海外市场则无人深耕细作,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是冲泡技巧要求越高的茶叶品种,出口量越低。这无疑也是中国茶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宣传所造成的影响。普洱茶解禁十余年,美国市场仍然很小,出口量排名在15位,远低于德国、西班牙、智利等国。这说明普洱茶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十分有限,正好与其在国内的恶炒形成鲜明对比。更为重要的是,普洱茶与乌龙茶出口数量环比大幅下跌,令人堪忧。

文化会给经济以反作用,我们在此讨论中国茶文化的话题,希望能够藉此入手,为中国茶走进美国提供一种思路。本人愿为中国茶打开美国茶叶市场提示一些细节:美国向传统回归的商业文化表现之一,是重视讲述产品的老故事。很多美国果汁包装上印着种植园主几代人子承父业、耕耘果园的故事,以家族信用保证产品质量;2011年卖出16亿包茶叶的碧萝(Bigelow)茶,也把它那段仅有60年的家族故事印在包装上。这种以家族伦理为卖点的宣传手段,显然很适合中国茶企来演绎。中国茶园面积居世界之首,尽管有建国后一段时期的公私合营、国有化,但茶二代、茶三代要上溯自身历史,描绘几段富有伦理意义与家族传统的故事,绝非难事。事实上,这就是茶产业向茶文化产业过渡的雏形。好茶的中国标准要在美国成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合法性建构,必须有一整套文化想象加以支持,而这必然诉诸包括电影、出版等在内的茶文化产业。

中国茶文化走进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夏虫语冰。但星巴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本身是不断交融、演进的。只是这一过程必然艰难,特别在美国的强势民族心态之中。美国学者曾不无得意地命名一种社会现象为比萨饼效应。它原指美国进口传统意大利披萨,经过改造之后,又出口给意大利;此后,大家都认为,好的意大利披萨其实是美国文化的改造品。这实在是意大利文化在竞争中输给美国的悲剧,尽管对于世界饮食文化来说可能是好事。而如何在茶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霸权竞争中不被美国人所同化,反而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国七万家茶企、数百万茶人的勇气、智慧与责任感,是我们唯一的期待。

拓展知识

美国的茶党是怎么回事?

茶党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与茶无关。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高税收政策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他们举着税收已经够高了(Taxenoughalready)的牌子上街游行,而这个口号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便是茶(Tea)的英文写法。尽管人们说起茶党,往往愿意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以美国人对英国殖民者的抗税活动作为茶党的前世,但事实上,今天的茶党跟那一片片在水中起舞的绿叶,并无半点关系。

2012年11月以后,号称美国第三大党的茶党逐渐销声匿迹,这场闹剧好像正在收尾。随着国会推迟财政悬崖的法案通过,奥巴马政府增税计划的推迟,茶党缺乏活跃的机会,但弥散于民众间的愤怒情绪并不因此而消除。他们担忧个人财富的缩水,反感由官商勾结而组成的大政府,其内部价值观复杂而矛盾:茶党既以普罗大众的代言人自居,又染有种族主义情绪,鄙夷所谓不会说英语的美国人;既反对精英政府,又对美好生活的保守价值怀有幻想。这种带着民粹色彩的右翼举动,无疑增加了美国对他者文化的排斥。有意思的是,他们高举着茶为标志性符号时,显然已经视其为美国生活的应有之物,而非来自亚洲的文化象征。美国茶叶协会主席约瑟夫希姆莱尼(Joseph.Simrany)曾不无玩笑地说茶党声名鹊起虽与茶产业无关,但至少增加了茶的知名度和曝光率。

茶党兴起的直接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然而,正是在经济危机中,美国茶产业逆势而上,不断创造新的市场增长业绩。稳固的发展趋势,使美国茶产业具有很强的个案意义。同时,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对其他各国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中国茶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以美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