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坦洋工夫茶繁华如梦起起落落再创辉煌

发布时间 : 2020-09-22
坦洋工夫红茶品种 坦洋工夫红茶产地 百年的绿茶

坦洋工夫红茶品种。

欢迎大家来到茶经网,本文为大家带来的是“百年坦洋工夫茶繁华如梦起起落落再创辉煌”的精彩内容,希望丰富的“百年坦洋工夫茶繁华如梦起起落落再创辉煌”知识能够对各位茶友提供一些帮助,让大家更加的了解茶知识!

福安是福建省茶叶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四大工夫名茶之一坦洋工夫茶的发源地。坦洋工夫凭借生产原料的先天优质,加上百年红茶工艺的千锤百炼形成了外形紧细,乌黑油润,显金毫。内质香气鲜爽浓郁,滋味鲜浓醇厚,甜醇的特点,备受消费者青睐。

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云集坦洋,开设茶行,一时声名远扬,驰名中外。深入坦洋,观旧街市、看古茶坊,访老茶人,当时车水马龙、客商云集仿佛跃然眼前。上个世纪,在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以及“红改绿”“红改乌”的折腾后,“坦洋工夫”尚存无几,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繁华如梦,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海陆交通阻隔,加上当时政府苛捐杂税,以及印度红茶的兴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场迅速萎缩。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渐渐泛黄,淡入尘封的历史,茶村民生凋敝,唯余斜阳巷陌,古栈荒宅。

改革开放如沐春风,使千山泛绿,万树抽芽,醒来的坦洋工夫犹如枯木逢春,渐次复兴。2001年,福安市因拥有30万亩茶园和名茶坦洋工夫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2006年,坦洋工夫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12月,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作为“闽红”翘楚,“坦洋工夫”已经发展成为响亮的公共品牌。201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坦洋工夫—白云山麓的红衣佳人,终于重洗仙颜,再现“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红艳,重新走进人们视野。

近年来,福安茶企业重视茶叶品质,开发优质红茶,价格亲民。福安茶叶原料好,业绩公认。1934年创建福安农校并开设茶专业,1935年省茶科所选址在福安,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年坦洋工夫获得王室贵族的珍爱,如今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好喝、好看、好包装,那是只能做小部分送礼茶,没办法产业化生产,更不可能普及,也就谈不占有市场。”福安茶业局负责人介绍说,福安当前要做大家喜欢而且都喝得起的茶叶,才能恢复原有的热销。

茶是一脉传承,走的是一段路程,寻的是一道技艺,访的是一种匠人,问的是一丝态度,求的一味本真……当地企业对茶品质的执着追求,对发展的雄心壮志。坦洋工夫红茶,未来可期。

CY316.com延伸阅读

看“坦洋工夫”世家的百年沉浮


进入盛夏,茶香依然飘溢。在“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绿的是一畦畦齐整的茶园,红的则是家家户户烘制的“坦洋工夫”。就在这茶香弥漫的村落里,吴氏茶叶世家繁衍生息,与“坦洋工夫”结下了不解情缘。茶兴,则家族兴;茶落,则家道落。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平凡茶叶世家的悲欢故事,穿越百年风云,探究“坦洋工夫”的沉浮历史以及世代福安茶人对“坦洋工夫”那份亘古不变的执著与梦想。

鼎盛:木桶挑银富甲一方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就在民谣朗朗传唱“坦洋工夫”好光景的年代,世代务农的吴氏家族从谷岭(今晓阳镇岭下村)迁居坦洋经营茶庄,开始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吴步云是那一代茶人的佼佼者,其为人宽厚,机敏过人,奔走闽粤,与洋人做茶叶生意,船装舶运,贩茶巨万,“不数年大获奇赢”。

1903年,年仅20岁的吴庭元继承父亲吴步升、伯父吴步云的茶叶生意,打出“元记茶行”商号,精制“坦洋工夫”红茶。趁着火红茶市,茶行迅速崛起,拥有铺面36间,伙计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厂1家,拣茶工、制茶师傅两三百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吨,远销英国、俄国等地。他还在福州开设茶栈,挂英国人的牌照,专门接洽洋行和外商,并用自己的画像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每件出自“元记茶行”的茶叶中。都会放置一张中英两种文字的“元记”商标。“元记”商标便随着“坦洋工夫”远涉重洋。

讲述着祖父的辉煌茶事,吴庭元的孙子、现年71岁的吴润泉老人双眼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当年与外商做生意,茶行采用先收银元后给茶叶的办法。每年二月初二刚过,吴庭元便赶往福州茶栈,向客商收取茶银定金。每千块银元装一桶。经水路运回村里,春末秋后再给客商发去一船船茶叶。几十担荼银首次运回时,坦洋沸腾了,人山人海争睹这一风光场面。啧喷的惊叹声、吱呀的扁担声、叮当的银元碰撞声,久久回荡在山村里。白花花的一桶桶银元挑进吴家大宅。吴庭元的老母亲还以为儿子哪里劫得的不义之财,霎时吓晕过去。

“‘坦洋工夫’的鼎盛,成就了祖父辉煌显赫的一生。”坐在祖宅老屋里,品着刚刚制作的“坦洋工夫”,吴润泉老人满脸自豪。

没落:老字号轰然倒下

民国二十三年以后,战事连连,日寇侵华更是阻断了海路,“坦洋工夫”从兴盛的顶峰跌至谷底,产量由从前的10万箱降至4万余箱。据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调查记录“福安只有茶户200户,茶农900人”。同一时期发行的《福安茶叶茶号》一书亦云,坦洋茶号仅剩11家。“坦洋工夫”中落,战后亦未能恢复元气,濒于绝境。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坦洋工夫”日渐冷落,“元记茶行”和吴氏家族踉踉跄跄一路前行。

1934年,位于坦洋上街桥头的“元记茶行”突遭大火被焚为灰烬。茶行毁了,吴氏家族由此元气大伤,陷入困境。“吴老,这些钱不多,您先拿着,等来年茶银发放时再还吧。”吴庭元来到村里瓦匠家订购瓦片重建“元记茶行”时,这位瓦匠却给他捧来了一把银元。翌年,移到上街中段,“元记茶行”拔地而起,重新开张。村里也从此留下了“赓俞订瓦,反收订金”的佳话(注:吴庭元,字赓俞)。

新建“元记茶行”拥有12个铺面,以“子丑寅卯”等12个生肖为序,逐一标注铺面门板及茶具。“元记茶行”浴火重生,可好景不长,蔓延的抗日战争让茶行再度陷入困境。通往欧美、东南亚的海路阻断,“坦洋工夫”的主要销路被堵死,昔日拥有大小30多家荼行、各类店铺140多家,繁盛一时的茶行街顿时空前寂寥。“茶叶没路走,茶农挖茶头;茶败坦洋败,两街凉溜溜;一路凄泪流,茶行变坟丘……”当年的坦洋民谣诉说着“坦洋工夫”的浮华变迁和沧桑记忆。

精减伙计,缩小门面,红茶年产量从早年的数千件,锐减至两三百件,“元记茶行”顽强坚守了6年后,终因惨淡茶市倒在了战火烽烟中。日军投降后,吴润泉的父亲吴奇玉接过衣钵,关停了两年的“元记茶行”重新开业,年产“坦洋工夫”红茶五六百件,日渐复苏。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元记茶行”的生意难以为继,吴家祖辈创下的“老字号”轰然倒下。

复兴:做最好的红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福安先后建立国营坦洋及福安茶厂,“坦洋工夫”一度重现生机。可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苏联的茶叶贸易中断,红茶出口受阻。随之而来的茶叶布局调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打造“坦洋工夫”品牌,重振百年老字号雄风,摆上了福安茶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坦洋工夫”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吴氏家族沉眠了30多年的茶叶梦被唤醒。

凭着年少时在茶行里耳濡目染学得的制茶技艺。1982年,“元记茶行”第3代传人吴润民在社口镇区开垦荒山,发展茶园,创办茶庄,制作绿茶,正值壮年的吴润民开始了吴氏家族的茶业复兴之旅。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生意失败,却让吴润民几年来的积蓄付之东流。随后的日子,他心灰意冷,一直蜗居在坦洋祖宅里,每年做上几十斤的“坦洋工夫”红茶打发生计,但他依然是坦洋村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坦洋工夫”的几位老茶人之一。

光阴荏苒,进入21世纪,福安打造“坦洋工夫”品牌、重塑百年名茗辉煌的种种力举,让吴润民又一次燃起了希望。

“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来,都是现钱交易。‘坦洋工夫’好的每公斤甚至能卖到四五千元。”已经68岁的吴润民今年开春就制作了200多公斤“坦洋工夫”红茶,且供不应求。40岁的侄儿吴高峰也向他学做红茶。两人还一起办起了“坦洋工夫”菜茶育苗场,插育茶苗2万多株,并复垦了三四十亩老茶园。

“现在正是‘坦洋工夫’红茶再次红火的时候。”老人说,他和族人商议过,筹划着要将当年由于历史原因还在别人手里使用的“元记茶行”买回来,合股办茶厂,重新注册“元记茶行”商标,把沉寂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打响,重现祖父当年的辉煌。

“祖宗在坦洋,茶山在坦洋,人也在坦洋。我要把祖宗传下来的制茶工艺和‘元记’,商号传下去,做最好的‘坦洋工夫’红茶!”头发花白的吴润民,脸上写满了执著、信心和希望。

坦洋工夫红茶:穿越百年醇香依然


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春天,来自太平洋的温湿季风带来了福安白云山东南麓的又一阵春雨。坦洋村胡氏万兴隆茶庄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曾有过的独特茶香,万兴隆主人手持茶壶,把盏临风,但见茶盏里的汤色,如玛瑙,似琥珀,香气氤氲可喜。胡氏主人啜了几口,咂咂有声,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对乡亲们宣告:这是真正的红茶,从此,我们坦洋村也能做这样的红茶了!

那一年,在建宁茶客的协助下,坦洋村开始了以本地优质的“菜茶”为原料制作红茶的历史。红茶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做越好。坦洋村迅速成为闽东最大的红茶制作加工、经营销售的中心。也是那一年,正逢首届世博会在英国召开,坦洋红茶初次亮相,便引起嗜爱红茶的欧洲人士的注目和赞赏,认为它是中国武夷红茶的又一个独特、优质的品种,别有风味,从而备受欢迎。清代的史料记载了这一史实:咸丰间,坦洋“产茶美且多”,“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坦洋茶业“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于西洋”。至清同治时期,茶事勃兴,坦洋红茶“遂翕然称颂岛外,”大量畅销英伦三岛,一度成为英王室选用的华茶珍品。坦洋红茶既已名声大噪,坦洋人遂以“坦洋工夫”为红茶商标,销行天下,并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世博金奖。白云山下的一个弹丸小村,以红茶之盛,勃然兴起于闽瓯。坦洋,这个昔日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一时驰名欧美茶界,外国来信,只须写有“中国坦洋”,竟能寄达收信人手中。

继万兴隆茶行首创坦洋工夫之后,祥记、生记、丰泰隆、瑞记等知名茶行仿制红茶,相继面世,四方巨商大贾,纷至沓来。兴隆的茶叶生意带来了坦洋的市井繁荣,外姓迁入,人口猛增,妈祖庙、土炮楼、真武桥以及街道两厢酒肆、茶馆、戏台相继建起。36家茶行,鳞次栉比,雇工3000多人,常年产茶2万余担。同治五年,清政府破例把茶税局设在坦洋村。至光绪七年(1881)坦洋村产茶多达七万余箱,约合4.2万担,远销荷兰、英国、俄罗斯、日本等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以坦洋茶商为主,福安成立闽省第一家“茶叶研究会”。史料所谓“阛阓茂盛”,“冠裳辐辏”,“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正是清朝咸丰、同治时期坦洋村茶季的盛况纪实。每年初春伊始,茶商们便依约赶赴省城福州等市,向各国茶商领取茶银定金,桶装船载,运回坦洋,发放给茶农、茶贩。春末至秋则发运成批茶叶,扬帆口岸,辗转出洋。坦洋民谣唱道“红茶净择卖番邦”、“乌换白”,“茶换黄金”,讲的就是红茶换回了外国白银。当然,这是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白银。今天看来,实际上坦洋人因了坦洋工夫茶的缘故,在那时就率先进入了国际贸易的大循环。

坦洋工夫红茶的国内、国际贸易造就了一批讲商德、守诚信的坦洋茶商群体,如胡大盛、王正卿、吴步云、施光凌、胡兆江、胡兆淮、施长埙、吴庭元等,他们重视茶叶的质量,反对缺斤短两,更厌恶以假牟利的不良商贾。如坦洋茶行“胜大来”公司鉴于市场上有冒牌的坦洋工夫销售外洋,便印发大量英文版的打假文告,在欧洲商界广为宣示,竭力护卫坦洋工夫的声誉。毫无疑问,坦洋工夫的诞生开创了闽东红茶的新纪元,它带来了闽东乃至整个闽茶的繁荣和发展。

坦洋工夫茶简介,坦洋工夫茶介绍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坦洋工夫茶简介,坦洋工夫茶介绍》内容,感谢阅读!

坦洋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相传于清咸丰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故而得名。其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坦洋工夫红茶基本介绍

坦洋工夫红茶是历史盛名的红茶,原产地主要位于海峡两岸的福建省东北部,茶业是我市农业传统优势产业,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是我市主导产业,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茶叶产量2.43万吨,产值11.32亿元,无性系茶树良种29.4万亩,占总面积的98%,有国家、省级良种40多个,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是全国第二大产茶县(市),全市涉茶人口41万人,茶叶加工经营企业400多家,3万多名茶商遍布全国各地。

福安“坦洋工夫”

福安“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选用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坦洋菜茶芽叶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坦洋工夫红茶试制成功后,经广州远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名声就不胫而走,大批茶商接踵而至,入山求市。

关于本文《坦洋工夫茶简介,坦洋工夫茶介绍》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坦洋工夫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坦洋工夫茶》内容,感谢阅读!

坦洋工夫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

在1915年,坦洋工夫与国酒“茅台”同台摘得巴拿马万国会金奖。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本文《坦洋工夫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坦洋工夫茶产地在哪?坦洋工夫茶地理位置


坦洋工夫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是选用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坦洋菜茶芽叶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那么,坦洋工夫茶产地在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坦洋工夫茶的地理位置。

坦洋工夫茶地理位置介绍

“中国茶叶之乡”福安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坦洋工夫茶的原产地,福安市倚山临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交溪南北贯穿全境,形成西北高、中间低的河谷丘陵地。

茶园主要分布在这些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部有鹫峰山,洞宫山、白云山三条屏障低御寒潮,东南部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6℃~19.8℃,年平均无霜期230d~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50毫米,年相对湿度78%~83%,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05.8小时。茶园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层深厚达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土壤pH值为5.0~6.5。

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坦洋工夫茶历史渊源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