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拟推茶圣陆羽标准像 今造像多缘自清小像碑

发布时间 : 2020-09-24
像绿茶 茶籽油像什么味道 茶叶出现很多像灰

像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门拟推茶圣陆羽标准像 今造像多缘自清小像碑”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天门拟推茶圣陆羽标准像 今造像多缘自清小像碑”相关知识!

18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茶圣陆羽故里天门。在天门陆羽纪念馆,记者多方求证得知,馆藏文物清代“陆羽小像碑”,已成为目前多数陆羽雕塑形象蓝本。

“陆羽小像碑被称为‘镇馆之宝’,是留存在世最早的陆羽像。”陆羽纪念馆副馆长李俊介绍,石碑刻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访文学泉古迹,感怀陆羽,刻下“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

记者看到,碑文除右侧有一道裂纹外,保存基本完整。左侧刻有宋代黄州太守王禹偁的《题竟陵文学泉诗》以及陈大文等的和诗,右侧为陆羽像。陈大文所刻陆羽像,容貌年轻,眼裂大,鼻梁不高。人物身着袍服,神态悠然。李俊解释说,陈大文来到天门时,西塔寺内已供有陆羽像,他观看后,认为服饰不妥,便重绘了遗像并令人刻于石碑。此后,此陆羽像成为天门众多陆羽雕像的参考。1988年,陆羽纪念馆据此塑陆羽铜像,供奉于陆公祠。

“目前,天门有4尊陆羽雕像,均刻画青年时代陆羽。”李俊说,国内陆羽雕像至少有15尊,以浙江湖州和湖北天门两地为多。湖州是陆羽晚年生活地,雕塑形象以晚年陆羽为主;天门是陆羽青年生活地,雕塑形象清一色是青年陆羽。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茶文化专家欧阳勋介绍,目前有关陆羽的肖像,除了“陆羽小像碑”以及1933年桑苎庐藏版重刻《茶经》扉页上的陆羽像、明汪士贤刊本《茶经》中“陆羽像”外,至今尚未见于其他文献档案。其中,明汪士贤刊本《茶经》中“陆羽像”因与唐人头饰、服饰不符,一般不被学界采用。“‘陆羽小像碑’是一个参考蓝本。”他指出,在《陆文学自传》中,陆羽描述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自比三国时的王粲,个子矮小;又如晋朝张载之貌丑,后人对陆羽形象的塑造,显然添加了对于“茶圣”的崇敬意象。欧阳勋说,天门官方正在考虑将“陆子奉茶图”作为陆羽标准像向社会推出。“陆子奉茶图”将“陆羽小像碑”座像改为直立全身像,双手捧茶瓯示敬茶状,体现“客来一杯茶”的待客礼仪。(长江日报 )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圣陆羽因茶成仙


相传,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隐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为了录找这种茶中极品,他随带了一个茶童,携着茶具,西处游山玩水,录仙访道。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区一座山上,只见山顶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地,平地上长满了一种陆羽从未见过的茶树,虽然此树与普通茶树没有丝毫差别,但是摘下的芽尖去是白色的,晶莹如玉,甚是好看,陆羽惊喜不已,立时命茶童采摘炒制,就地取溪水烧水烧开一杯,只见茶水清澈透明,闻其清香朴鼻,令陆羽神清气爽,品饮一口,仰天道妙,惊呼;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些生不虚也!话音未落,只见陆羽轻飘飘地向天上飞去,竞然因茶得道,羽化成仙了。

陆羽成仙后来到天庭,玉帝得知陆羽是人间茶圣,那时天上只有玉液琼浆,众仙不知何为茶,便命陆羽让众仙品尝,陆羽拿出白茶献上,众仙一尝,齐声说到:妙哉!玉帝也大喜日:妙哉!此乃仙品,不可留与人间。遂命陆羽带天兵五百将此白茶移至天庭,陆羽不忍极品从此断绝人间,偷偷留下粒白茶籽,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茶王.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发现,真是人间的幸运啊!

茶圣陆羽的隐居地顾渚山


到湖州长兴,不能不去顾渚山。顾渚山是茶圣陆羽的隐居地,他在这儿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

顾渚山位于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水口乡顾渚村。顾渚山因在唐代中期盛产贡品紫笋茶及清澈的金沙泉而闻名于世。而今顾渚山扩展了大唐贡茶院,建造了陆羽阁等与陆羽相关的建筑,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于湖北天门龙盖寺一侧,被住持智积禅师拾得,抱回寺里,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在龙盖寺,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但他不愿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扮演小花脸。后来,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来,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竟陵司马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自得其乐。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辗转来到湖州长兴境内的顾渚山。见此处远离尘嚣,风景独特,便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他高声诵经吟诗,挥舞竹杖击打林木,俯身溪边手捧流水,左右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才哭叫着归到住处。时人不解,称他为楚狂接舆。

武夷山曾来过茶圣陆羽


武夷茶,在历史上是福建及建州茶的主要代表,其历史悠久,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但是茶圣陆羽的《茶经》却没有记述建州之茶。只在《茶经》八之出中写到: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象州(今广西象县一带),并说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此看出,陆羽只知岭南有茶,并未对其品第评论,后人以此断言陆羽未到过福建。近几年来,笔者读到有关资料,认为可以推定陆羽到过福建之武夷山。

其根据是宋人张君房于天禧三年(1019)所编著的《云笈七签》,该书卷九十六中有陆羽《武夷山记》的记述,题为《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文曰:太子文学陆鸿渐所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座。乃命鼓师张安凌槌鼓,赵元胡拍副鼓,刘小禽坎苓鼓,曾少童摆兆鼓,高知满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师鲍公希吹横笛,技师何凤儿抚节板。次命玄师董娇娘弹箜篌,谢英妃抚掌毕篥,吕阿香戛圆鼓,管师黄次姑噪悲栗,秀琰鸣洞萧,小娥运居巢,金师罗妙容挥撩铫。乃命行酒,须臾酒至,云酒无谢,又命行酒。乃命歌师彰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其词曰:天上人间会合疏稀,日落西山兮鸟归飞,百年一响兮志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这是武夷山幔亭招宴故事的最早记载。所憾该记原文已佚,只见后人的摘引。如唐李商隐(813-858)《题武夷》: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引的就是幔亭招宴的典故。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对此诗的注释即据陆羽《武夷山记》。

400多年后,宋人祝穆(?-1256)在其《方舆胜览》建宁府卷也有此记,虽有略加铺陈,但情节与之大体相同。祝说此系来自古记,但据今人推断,当源自陆之《武夷山记》,因为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志记。笔者认为上述大段文字应是陆羽亲历随记,因为从《茶经》中可看出陆羽治学严谨,对未涉足之处的茶叶,均不作评第,自然也不会道听途说而撰写《武夷山记》。

综观上述,说明陆羽曾到武夷山。但为何其《茶经》没有写到建茶或武夷茶呢?福建学者林漱峰也据此记认定陆先生到过武夷山,至于他对建茶未详,主要是谅当时建州茶初期未盛,故未述其名。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从陆羽年表及有关资料说明,陆羽是在其《茶经》刻印后,才到武夷山的,故《茶经》上未能见述。

有陆羽年表称,唐天宝十一年(752)起,羽周游江南各地,考察茶事,于上元二年(761)完成《茶经》书稿;也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如姚国坤先生说:唐大历十年(775)陆羽又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对《茶经》初稿中的七之事进行增补修订,至此《茶经》一书遂成定稿,五年后(780)付梓出版,流传于世。陆羽于唐建中四年(783)51岁(也有说在785年,53岁)时,离开湖州(今浙江省内)移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择地府城北广教寺(后改茶山寺,现为上饶一中校址)建宅隐居,次年山舍落成,羽环居植茶,晨昏培育。并凿石得泉,后世称陆羽泉。

武夷山北距信州府治只百公里之途,其境内的碧水丹山此时已为朝野所知,并被封为名山大川,文人雅士络绎而至。陆羽当在居信州时游历武夷,并写下了令后人千般寻觅的《武夷山记》。

另外,从陆羽行踪中还看出,羽在贞元五年(789年)57岁时,还应好友、岭南节度使李复之请,在其府内当幕僚,时达两年。岭南一些地方志也有陆羽史迹的零星记载,如《舆地碎目》、《粤东金石略》载:乐昌县泐溪枢室为陆羽尝水至此而得名。可见陆羽在岭南期间考察了不少山川胜地,了解茶事水品情况。在这里同样会使人们产生疑问:陆羽既然在岭南李府为僚,且了解茶事水品情况,为什么在其所著《茶经》中却说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笔者认为,这与《茶经》中未记武夷茶却有《武夷山记》当是一个道理,因为陆羽也是在《茶经》付梓刻印后才到广东供职的。因此《茶经》中对建州之武夷茶、韶州之茶未作评述,是自然之事。

茶圣陆羽卒年的再认识


2003年5月,为考证陆羽卒年,笔者曾赴浙江嵊州文物管理委员会,看到了署名为“沙门鸿渐述”、传为陆羽遗文的《唐故云骑尉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原碑及拓片,写成《嵊州唐碑墓志铭与陆羽卒年》一文,分析认为这篇写于永贞元年(805)末或二年年初的墓志铭,基本可认定是陆羽手笔,其卒年则至少在806年之后。文章发表后,已故北京茶文化专家王郁风先生首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质疑;杭州《茶博览》杂志主编孙状云先生一次也与笔者面谈,表示质疑。作为学术探讨,笔者完全接受意见,并期望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早日拨开陆羽卒年的迷雾。

随着研究的深入,陆羽的卒年日趋明朗,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殷玉娴根据佛教文献,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发表《陆羽卒年考述》,明确提出陆羽卒于803年。最近,笔者相继看到记载陆羽卒年的佛教文献,以及证实嵊州“沙门鸿渐”另有其人的古碑拓片,因此对陆羽卒年有了新认识,原来所写《嵊州唐碑墓志铭与陆羽卒年》分析有误。

两种佛教文献记载

陆羽卒于803年

目前看到的,有两种佛教文献记载了陆羽卒年,分别是南宋祖琇撰于隆兴二年(1164)的编年体佛教史实——《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元代念常著于至正元年(1341)的《佛祖历代通载》(22卷)。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又称《隆兴编年通论》、《编年通论》,以编年体体例辑录佛教传播之史实,记述东汉明帝至南宋孝宗(65—1163)期间,有关释门之事项,并就各时代之大德及其事业叙其始末。其中第二十卷第二章《隐士陆羽、王休,僧智崇》记有陆羽卒年信息:

十九年(贞元十九年为803年),隐士陆羽卒。羽字鸿渐,初为沙门得之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以为仪。”乃以陆为姓氏,名而字之。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逃去为优人。天宝中,太守李齐物异之,授以书。貌侻陋,口吃而辨。上元中,隐苕溪,与沙门道标、皎然善,自号桑苎翁,阖门著书。召拜太子文学,不就。嗜茶,著《茶经》三卷,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突间,祀之为茶神。

初,开元中,有逸人王休者,居太白山,每至冬,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茗共客饮之。

时觉林寺僧智崇,取茶三等,以惊雷笑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待客。赴茶者至,以油囊盛余滴以归。

复有常伯熊者,因卢仝茶诗,深信饮茶之益,乃取羽之论,复广著茶功。御史李季卿宣慰江南,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而前,季卿为再举杯。时又有举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其后尚茶成风,致回纥入朝驱马市茶焉。

是岁东都圣善寺大师凝公卒。翰林白居易作《八渐偈》吊之。

晚于《隆兴佛教编年通论》177年的《佛祖历代通载》,其十四卷三十二条亦载有上述文字,只是开头皇朝纪年“十九年”改为干支纪年“癸未”,同为803年,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佛祖历代通载》以禅宗为佛教正统,上起七佛,下至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广载佛教史实,对历代皇室臣僚兴废佛教事迹及有关撰述文书,儒、道、佛之关联,佛僧译经、撰述及佛教之活动等,皆按年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属编年体。前数卷关于二十八祖之内容源自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东汉明帝至五代之十余卷,则抄自《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所以有关陆羽卒年的记载完全相同。

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看,晚年陆羽与文人雅士交往甚少,少有诗文记载。诗人皇甫曾的《哭陆处士》、孟郊的《送陆畅归湖州,因凭吊故人皎然塔、陆羽坟》,均为凭吊陆羽所作,未写陆羽死于何时及作诗时间。佛教典籍之所以能记下其卒年,是因为陆羽与道标、皎然等很多高僧友善,同时说明他晚年仍与佛门保持联系,因此被作为佛门相关人物及时记入典籍。作为目前发现的陆羽卒年的唯一记载,《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的记载弥足珍贵。

有关陆羽生平及其它茶事记载

上述两书两种佛教文献,还有有关陆羽生平和其它茶事记载。《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十九卷《僧皎然》一章,写到陆羽曾隐居松江,泛舟霅川拜访皎然,这一点未见其它文献记载:

时陆羽隐松江,扁舟放浪,每至霅川,见昼必清谈终日忘返。

从文义来看,此“松江”可能是湖州近郊、长兴或余杭的小江之名,不知当地是否有此水名,因为目前所知当时陆羽在那里,而非今天的上海松江区,作为地名,松江古称华亭;作为水名,“松江”即古之吴凇江,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

这一记载,不禁使人联想起皎然的《访陆处士羽》: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该诗写到陆羽经常去太湖东西两岸品茶尝泉,犹如江湖散人张志和,出没在风波浪里。

《陆文学自传》也写到“常扁舟往山寺”。

这些都说明陆羽是可以驾舟临水的。可惜目前文献中记载陆羽上山较多,未曾看到他有泛舟江湖的记载。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廿一卷《居士庞蕴》章,记有庞蕴与松山和尚吃茶说禅的故事。其它章节还有一些零星茶事记载。

《佛祖历代通载》十四卷二十六条还有一条有关唐代始征茶税的记载:

癸酉(793),张滂请税茶。得钱四十万缗。茶税之始也。

读者可能认为茶税与佛门无关,其实大有关系,须知茶税既为国计民生之大事,又与佛门关系紧密,因为茶乃僧侣修行必需之物,记之不无道理。

《佛祖历代通载》其它章节亦有一些零星茶事记载,笔者未作详考。

嵊州“沙门鸿渐”另有其人

2009年年末,嵊州文史爱好者朱刚先生发来电子邮件,说与嵊州相邻的绍兴市考古部门,近年又发现了落款与《唐故云骑尉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完全相同、均为“沙门鸿渐述”的两方唐代墓志铭,其中一方年代稍晚于《唐故云骑尉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另一方《唐故孙府君墓志铭》则写于唐长庆二年(822),说明此“鸿渐”确系沙门僧人;而进一步考证,此“鸿渐”乃稍晚于陆羽的一位越州僧人,日本《弘法大师正传》中还有署名“大唐沙门鸿渐”、写给日本高僧空海的同题诗一首——《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

禅客一海隔,乡路祖州东。

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

山冥鱼梵远,日正蜃楼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这说明沙门鸿渐是一位能诗善文、颇有学问僧人。

茶圣陆羽结缘灵山六角井


中国茶网资讯:在祥符寺西边的谷地里,有半亩茶园。相传是唐代小灵山寺的僧人所植,在茶园的边上,原有一个茶寮,茶寮旁有一井,叫六角井,也叫茶房井,如今井还在,而茶寮巳早无踪影。

别小看祥符寺的这半亩茶园,这可是无锡茶叶的老祖宗,以前的香客文人,凡到祥符寺都必到这茶寮,用这六角井水烹茶品茗。由于茶香泉甘,深得晶茶之人称赞,也算得上祥符寺一绝吧。

传说唐朝的时候,茶圣陆羽四处游历,遍访天下名茶,听人说在这马山岛上西钮有名泉好茶,便欣然上岛去寻找这心中的所爱,到了西钮,用小山泉烹茶品茗,觉得十分过瘾,就在这岛上住下来,每日煮茶细品,写他那部流传千古的《茶经》,同时也到岛上各处游玩。

这天陆羽前往龙头游玩,经过祥符寺时,忽闻一股异香,这陆羽是什么人,可以说是茶痴,一闻之下立刻陶醉,原来时间正好是清明,寺中老僧采下新茶正在加工,被这陆羽闻到,惊为天物。他立刻掉转马头,直奔祥符寺而来,来到寺中,向寺僧一打听,连忙央求寺僧舍一点来尝尝,出家人慈悲为怀,立刻允应了他的要求,这陆羽不仅对茶痴迷,同时对饮茶的水也特别讲究,平时出门都自带泡茶之水。这天他带的是小山泉之水,这泉天下有名,可是水在马背上颠簸之后,水的味道变质了,这陆羽十分发愁,忙问寺僧,寺里可有好水,寺僧回答说寺里尚未挖井,只有殿旁一泉,寺里僧众烧水做饭所用。这陆羽心中一凉,不过好茶在手,怎么舍得放过,水无名气也罢,连忙叫随从去取了一壶来马上烹茶,水开了一冲茶,香气四溢,刚开始到口中,涩中泛甜,饮后感到清爽甘甜就留在嘴里。更让这陆羽吃惊的是,想不到这寺中泉水甘洌清甜,实在是泉中上品,这么好的茶配上这么好的水,真是珠联璧合。

自从这茶圣陆羽认定后,这样符寺的茶和泉名声大振,文人骚客,善男信女,进得寺来饮茶成了必做的功课,而且风气日盛,到了明代,为了方便游人饮茶,寺中特将这佳泉掘出,这就是今日的六角井。

陆羽煮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茶圣陆羽记载“天下第j泉”名传于世


据《苏州府志》记载,茶圣陆羽晚年,在德宗贞元时(约于贞元几年至十七八年间)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一边继续著书,一边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匠山挖筑一石井,称为“陆羽井”,又称“陆羽泉”,并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据传,当时皇帝听到这一消息,曾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煮茶。皇帝喝后大加赞赏,于是封他为“茶圣”。陆羽还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总结出一整套适宜苏州地理环境的栽茶、采茶的办法。由于陆羽的大力倡导, “苏州人饮茶成为习俗,百姓营生,种茶亦为一业”。

因虎丘泉水质清味美,继陆羽之后,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j泉”名传于世。那么,这一泓天下名泉的具体地址究竟在哪里呢?如今来苏州虎丘的游人,有的往往因未能亲临其址,一品味美甘醇的古泉之水而引为憾事。

这久已闻名天下的“虎丘石泉水”,在颇有古幽神异色彩的“千人石”石侧的“冷香阁”北面。这一口古石井,井口约一丈见方,四面石壁,不连石底,井下清泉寒碧,终年不断。这即是陆羽当年寓居虎丘时开凿的那眼古石泉。在冷香阁内,今设有茶室。这里窗明几净,十分清雅,是游客小憩品茗之佳处。

陆羽与茶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