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旅程百炼成茶

发布时间 : 2020-09-24
漫漫长夜花茶 百花茶益寿茶 百合茶功效

漫漫长夜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漫漫旅程百炼成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的生命是一次旅行,犹如一片茶叶,在风雨中同行,根植于土地,亦将回归土地,与天地同眠。无声地舒展,淡然地收尾,沉静,清纯、清苦、清香,那是生命的滋味,茶的滋味。

一片茶叶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成型;一个人要阅历多少浮沉,才能迈向成熟与成功?一片鲜亮的茶叶从茶枝上走下,要忍受多少煎熬,才能百炼成茶?生命从孕育到第一声啼哭,要经历多少脉动,才能成就人生之旅?

就这样,一片茶叶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一片茶叶,看起来那么纤弱,放入杯中,与沸水融合,它便绽放出清香。

在岁月的长河中,生命何其短暂。茶叶的精彩人生就在被茶水冲泡、翻滚、碰撞,释放清香的过程中,人生的精彩就在岁月的跌打滚爬中。想让一杯茶清香怡人,就必须用沸水反复冲泡,茶叶上下沉浮,柔韧舒展,最终苦尽甘来。

在我看来,茶与人生一样,也分为三六九等,这是由品质决定的。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水的考验,真正的人生同样也要能承受世俗的搓揉,却始终能保持天赋与本色。好的茶就像一种人生,在如期的生命旅程中,虽然没有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故事,没能捕捉到刻骨铭心的镜头,而只有平平淡淡,但却平凡得令人回味隽永,品味出淡泊名利的心境来。做人也应像茶一样,坦诚质朴,给人以温暖,留给世人淡淡的清香……

我幻想自己是一杯被岁月洗礼、被时光冲泡过的茶叶,坦然地舒展在杯底,历尽摘、揉、焙、泡的煎熬后,剩下半杯残茶,留给生命以无限的滋味。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不就像这一片茶叶,开始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cy316.com延伸阅读

雨生百谷茶清香


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民谚之中,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

相传,唐高宗年间,一个名叫谷雨的青年与牡丹仙女相爱,牡丹仙女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从此,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率领百花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这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华南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谷雨是农业生产的好时节,民间关于这一节气有非常多的谚语。有一首民谚集纳的《农事诗》反映了这一节气的重要意义:

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

玉米花生早种上,地瓜栽秧适提前。闲地芝麻和黍稷,深栽茄子浅栽烟。

田菁苜蓿沙打旺,绿肥作物种田间。棉花出苗快查补,地头地边无空闲。

小麦要浇孕穗水,查治火龙和黄疸。树木栽上细管理,否则成活难保险。

林木果园早喷药,花儿过密酌情剪。马牛猪羊饲喂好,家禽孵化科学管。

苇藕蒲草继续栽,亲鱼育肥多产卵。赶潮流来堵鱼头,家吉(鱼)黄花捕莫慢。

谷雨茶清香,有诗云: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中国茶叶学会等有关部门倡议将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并举行各种和茶有关的活动。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人体内部生理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谷雨养生要注意的是:气温虽然转暖,但早晚仍较凉,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防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特别要注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减少户外活动。在饮食上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茶百戏”历史探幽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神农遇茶而解百毒


传说,茶起源于神农。相传古时候百姓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很多人都因为饥寒交迫染上各种疾病而死去,神农为了拯救百姓,四处奔走,尝百草,分五谷,也找到了很多可以治病的草药。

有一天,神农因为吃了太多有毒的植物,肚子疼得厉害,昏倒在山间。不知过了多久,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有一棵小树,叶片嫩绿,散发着一种淡雅的清香。

神农摘了几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咽下去以后发现肚子竟然不疼了。于是他就把这棵小树移植到了人们居住的地方——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棵人工种植的茶树。

虽然是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茶一开始是作为一种药物存在的,而且确实有保健养生的功效。

后来,人们发现,茶除了治病的功能以外,口感还非常好,于是人们就把茶和其他一些好味道的食物混煮成汤,这时候茶成了食物和饮料的一种混合物。

又过去了若干年,人们发现茶本身的香味更好,于是人们就单纯地把茶叶揉碎煮来喝,茶开始变成一种单纯的饮料。

唐代,出现了千古第一茶人——茶圣陆羽,茶开始在名人雅士间广泛传播。宋代,开始出现了整叶炮制的茶叶,各种名茶、名器也繁盛起来。

一直到今天,茶不仅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保健饮品,更是传播到世界各地,全球每3个人里面差不多就有一个人喜欢喝茶。

【微茶百科】养壶


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壶」,但真正的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壶之为物,虽无情无感,但透过泡养摩娑的过程,茶壶以其器面的日渐温润来回报主人对它的恩泽,亦未尝不是一种人与器的情感互动!「养壶」之所以曰「养」,而不称「灌壶」、「喂壶」、「浇壶」,正是因其「怡情养性」的特质也!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亦应符合此一精神,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如此养成的壶才可温润可亲。一壶不泡二茶 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涵香纳味,并使紫砂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水,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效果。 内修外养,才能养出好壶。外养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锈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润滑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泡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泡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 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沸水注入空壶,也会茶香氤氲,这也能看出紫砂壶的品质来

注意事项:

(一)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二)放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三)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

(四)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盖紧。

(五)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六)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七)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八)每次用完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

总而言之,想要养好一把紫砂壶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各位紫砂新朋友们不妨参照上述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细心地如法炮制,即可养成一把人见人爱的好壶。养好的壶摆置架上,温润的光泽便像是自已的心血结晶,那份成就感可不是局外人所能体会的。

百合茉莉茶的功效


百合茉莉茶的功效是清肝明目、美容养颜、生津止渴、预防夜盲症、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去除口臭等。

百合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C、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不仅可以炖汤、熬粥、炒食,还能晒干入药,中医认为,百合性微寒,味甘、微苦,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而茉莉花性温、味辛甘,有理气止痛、和中下气的作用,两者药效不冲突,可以一起泡水。

清肝明目百合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能为机体补充多种营养,还有润燥清热、美容养颜的功效,而茉莉能清热明目,两者一起泡水喝,可以保护眼睛,能缓解眼睛干涩、疲劳等症状,还能预防夜盲症。

生津止渴百合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而茉莉花中富含茶多酚、挥发油等,两者一起泡水喝,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增强免疫、缓解疲劳的作用,还能用于口干舌燥、咳嗽等症状。

去除口臭茉莉花芳香怡人,和百合一起泡水喝,不仅气味清香,还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可以减少口腔中的细菌,有清新口气、去除口臭的作用,还能预防口腔炎症。

百合和茉莉怎样泡水喝?

茉莉百合花茶原料茉莉花、百合、山楂、蜂蜜。

做法:

1、将百合、山楂用水洗净,放入茶壶中;

2、倒入凉水,大火煮开;

3、放入茉莉花,转小火煮5分钟左右;

4、倒入杯中,水温后,加入蜂蜜;

5、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百合茉莉花茶在冲泡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

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下面就关于宋代茶百戏做一详细介绍。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茶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有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分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有“分何似煮好,煎不似分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弹琴”。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百戏”的游艺:“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之变也,时人谓之百戏。”陶谷所记述的“百戏”,便是后来的分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让群臣观赏后,才饮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分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道和分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流传和分余韵,据清代高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的详细记载,这朵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艺技艺。

百年心事 话茶源


茶树原产于中国,早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且世界上其它的产茶或饮茶国家,他们的茶学知识,均直接或间接导源于我国,从世界各国表示茶的语音,也不难看出是导源于我国茶的语音。

从语音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

(1)来自华北语音或广东音cha的有:日语cha,朝鲜语sa,蒙古语chai,西藏语ja印度chaya,土耳其chay,希腊tsai阿尔巴尼亚cai,伊朗chay,苏联chai,阿拉伯chay,波兰chai,葡萄牙cha等。

(2)来自福建闽南厦门音te或ti的有:斯里兰卡they,南印度tey,荷兰thee,英国tea,德意志tee,意大利te,西班牙te,匈牙利tea,法国the等。

茶叶由中国海路传去西欧和北欧等国,大多以:te音为主;从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如蒙古和近中东,以及一部分东欧国家,苏联和黑海沿岸,以华北音cha为主。所以,查考茶字的起源和语音演变,从世界各国茶的译音的传播,都证明茶的原产在中国。

但由于明代末期,中国茶叶经荷兰人之手一举传入西欧,首先饮茶最多的是英国,英国人原好喝酒,有了茶叶后,大量提倡饮茶。在1669年由东印度公司输入茶叶祇有100多磅,不到十年时间,约1678年输入猛增到4000多磅,到了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饮茶已成习惯,到处有茶叶店出售茶叶了,而且还由英国商人之手转销于美国各地,在1678年~1878年,前后恰为200年,其间是中国茶叶独霸世界的时代。1779年到1820年之间,由于中英贸易,英国入超很大,进出无法平衡。英商人不能不用卑鄙手段贩运鸦片来中国,弥补亏损。嗣后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输入大量鸦片,到公元1828年,输入鸦片共有13000多箱,致使中国茶丝的出超,已不能弥补鸦片的入超,中国的白银也就开始向国外流出,由于鸦片毒害人民,故有人奏请清政府禁止鸦片。英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不惜诉诸武力,结果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鸦片战争。

英国政府除了以鸦片来弥补入超外,亦了解到茶业市场的庞大潜力,故此在其控制的印度及钖兰,引进中国的植茶及制茶技术,大量生产,同时为进一步打击中国的茶业,于1824年驻印度的军人勃鲁士(R.Bruce)少校,在东北印度和缅甸交界处沙地耶(Sadiya)的山区,发现了一株43英尺(约合13米),径围3英尺(不到1米)的大茶树,便以大茶树的有无为判断原产地的唯一依据,妄断印度是茶的原产地。同时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人提出大茶树的报告,证明中国没有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并借题发挥,大肆宣传,否定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些谬论,目的都是要打击中国的茶业市场,误导消费者以为印度是茶之源产地,品质自然较佳,此举在当时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

判断原产地,决不能以野生大茶树的有无作唯一依据。如果仅用大茶树有无作依据,说印度是茶的原产地。那么,19世纪之前,印度人还不了解茶树是什么,多数人还不知道饮茶,19世纪初才从我国引进种子,茶叶生产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作何解释?如果说大茶树是判断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中国有没有大茶树?从大量的史籍记载和近代的考查资料表明,中国不但过去有,现在还有。现就将所知古今大茶树资料作一扼要的介绍。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对大茶树有具体描述。唐代陆羽在所着《茶经》一之源中开宗明义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就是说茶是我国南方的贵重树木,树高有一、二尺的,也有高达数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的茶树径围大到须要两人合抱的,采茶时祇好把枝条砍伐下来才能采摘到它的芽叶。这是对我国古代大茶树最为形像具体的描述。

南方是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而言的。如按唐政治区域分为十道,其中有八道产茶,主要为剑南、山南、江南(包括东、西道)淮南,岭南等。树高1~2尺的,可能是指幼年茶树,或者是经过多年砍伐后,由根颈新发出来的茶株。巴山峡川是即长江流域的巴山周围和长江三峡两岸一带的山地,这一带人迹罕至,秦莽之间,未经砍伐,长期自然生长,故遗留下来成为数十尺的大茶树很多。照唐代度量衡标准,每尺等于现在的30厘米,数十尺一般是指20尺以上到90尺之间,即几十尺,起码按照3尺为1米计算,树高当在10~30米之间,可见是很高大的了。树干要两人合抱,可见径围粗到有2~3米,这样直径也有1米多了。大茶树生长较缓慢,这样粗的大茶树按年轮估计,树龄当在千年左右。据此推算,这样的大茶树可能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也就是说起码远在秦朝或之前已经在此地生长了,这些大茶树绝不是人工栽种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以上引证,可见我国古代大茶树分布极广,特别是南方尤多。有的记载虽未具体描述茶树高低,但从不少古藉互证,可知其为大茶树。说中国没有大茶树的报告是不合实际的。进入本世纪,我国各地也不断发现大茶树。胡浩川1942年在《万川通讯》发表中国茶树原是乔木大叶种一文中引谈1931年工商半月刊和《农报》记载说,孟安俊在河北晋县发现有20多株大茶树,邓育灵在山西浮山县也发现有大茶树。1940年日本人山亮一氏在山东胶济铁路北纬36以南旷野中发现一大茶树,粗有三抱,当地群众称为茶树爷。

由此可见中国是茶的故乡,这是不争之论,百多年来的以谬乱真,祇是有目的及有系统地打击中国的茶业,使中国的茶业领导地被取代,至使今日世人祇知有钖兰红茶,殊不知最好的红茶是中国的祁门红茶,真是令人叹惜!

相关文章